(共75张PPT)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2025年高考一轮总复习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 命题趋势
1.尝试通过化石记录、 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等事实,说明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2.尝试通过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知识,说明当今生物在新陈代谢、DNA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特征
3.举例说明种群内的某些可遗传变异将赋予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优势
4.阐明具有优势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将会增加
5.说明自然选择促进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生存
环境
6.概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为地球上的生命进化史提供了科学的解释
7.阐述变异、 选择和隔离可导致新物种形成
8.活动:探讨耐药菌的出现与抗生素滥用的关系 1.生命观念:生物进化的观念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作为一个整体协同进化的,进而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
2.科学思维:基于证据的逻辑推理是本章科学思维的重点
3.科学探究: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4.社会责任:生物进化观的确立对于人们破除迷信、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肩负起宣传生物进化观念的社会责任。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并运用到个人决策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中 主要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生物进化的实质、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基因频率相关计算、生物的多样性等内容,其中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是高频考点
[考情分析]
考点一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
自然作用
地层
(1)化石定义:指通过____________保存在________中的古代
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
(2)化石的分布:大部分化石发现于_________的地层中。
沉积岩
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
最直接
(3)作用: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征。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
进化____________、最重要的证据。
地质
(4)结论: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_______
_______逐渐进化而来,而且还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
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年代
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应用
形态、结构
共同祖先
2.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
(1)比较解剖学证据: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
___________,可以为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的祖先寻找证据。
(2)胚胎学证据: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
阶段,这个证据支持了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___________的观点。
(3)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代谢、生长
结构
①当今生物有许多共同特征,比如都有能进行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细胞,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________基础等,
这是对生物具有共同祖先这一论点的有力支持。
②不同生物的_______________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点,提示
人们当今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其差异的大小则揭示了当今
生物种类________________,以及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
DNA 和蛋白质
亲缘关系的远近
和增殖
考点二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1.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1)适应的概念。
①生物的____________适合于完成一定的______。
②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________
中生存和繁殖。
形态结构
功能
环境
(2)适应的特性。
①普遍性: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
的特征。
环境条件
②相对性:适应是针对一定的____________而言的,是一种
暂时的现象。
2.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拉马克进化学说。
①主要观点: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物种不变论
②意义: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彻底否定了
_____________,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
生存斗争
可遗传的变异
自然选择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①主要观点:过度繁殖、_________、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②对适应的解释:
a.适应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_,适应是_________的结果。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适应
形成的必要条件。
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
③意义:
共同祖先
进化
性状
a.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b.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__________,
而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______的结果。
④局限性:
达尔文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还局限于______水平,不能科
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
(1)环境因素的作用会提高突变的频率,但任何情况下变异都
是不定向的,所以环境不能起到定向诱导变异的作用,它的作用
是对不定向的变异进行定向选择。
(2)在运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分析问题时,要注意“变异在
前,选择在后”的思路。
3.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发展。
(1)研究水平:从性状水平深入__________水平。
(2)研究结果: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3)研究对象: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________为基本
单位。
基因
种群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4)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三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1.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1)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同种
①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________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叫
作种群(物种繁衍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②种群基因库。
(2)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染色体变异
基因重组
②_______________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只提供了生物进化
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突变和基因重组
(3)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①在__________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_______
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②生物进化的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选择
定向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物种的概念。
(2)隔离。
①概念:不同群体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________不能自
由交流的现象。
可育
基因
项目 类型
发生范围 结果
生殖隔离 不同物种间 不能相互交配;即使交配成功,
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地理隔离 同种生物或
不同种生物 使种群间不能发生__________
②常见类型。
基因交流
(3)新物种形成的一般过程。
结论:________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基因库
隔离
(1)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有时不经过地理隔离也
能直接形成生殖隔离,如二倍体植株经秋水仙素处理形成四倍体
植株,两者是不同的物种。
(2)变异先于环境选择。农田喷施农药杀灭害虫,在喷施农药
之前,害虫中就存在抗农药的突变个体,农药不能使害虫产生抗
药性变异,只是对具有抗药性个体进行了选择。
考点四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协同进化。
(1)概念:不同________之间、_________________之间在相互
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物种
生物与无机环境
(2)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___________
之间的相互影响。
无机环境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三个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协同进化
(2)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
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
多样性
自然选择
种群
突变和基因重组
基因频率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主要内容:①适应是_____________的结果。②_________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③________________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导致种群__________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
的物种。④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过程。⑤生物多样性是_________的结果。
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
协同进化
环境协同进化
(2)争议:①有人主张,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__________的
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②更多学者认为,基因突变并不都
是中性的,有些基因突变反映在个体的性状上,与环境相适应的
程度有差异,因此不能否认__________的作用。③有人提出物种
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物种____________________新种
交替出现的过程。
中性突变
自然选择
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
考点五 基因频率的计算
1.基因库与基因频率。
一个种群所含的全部基因
(1)基因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个种群
都有它独特的基因库,在遗传过程中得以保持和发展。
(2)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中出现
的比例。如果种群足够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间自由交配,没有迁
入和迁出,没有自然选择,没有基因突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保持
______。
不变
比较项目 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
公式 某基因频率=该基因的
数目÷该基因与其等位
基因的总数×100% 某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的个
体数÷总个体数×100%
外延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 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频率不
一定改变
2.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比较。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3.基因频率的计算。
(1)已知调查的各种基因型的个体数,计算基因频率。
某基因频率=
该基因总数
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总数
PA=
2AA+Aa
2(AA+Aa+aa)
×100%
Pa=
Aa+2aa
2(AA+Aa+aa)
×100%
(PA、Pa 表示 A、a 的基因频率,AA、Aa、aa 表示三种基因
型的个体数)
(2)已知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
由以上公式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①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 1,而各种基因型频
率之和也等于 1。
②某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 杂合
子的频率。
(3)伴 X 染色体遗传方式基因频率的计算。
4.利用遗传平衡定律求基因型频率。
(1)前提条件:a.种群非常大,b.所有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
c.没有迁入和迁出,d.没有自然选择,e.没有基因突变。
(2)推导过程。
①设一对等位基因为 A 和 a,A 的基因频率为 p,a 的基因频
率为 q。
②由于种群中个体的交配是随机的,而且又没有自然选择,
每个个体都为下一代提供了同样数目的配子,所以两性个体之间
的随机交配可以归结为两性配子的随机结合,而且各种配子的频
率就是基因频率。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 A 频率为 p、a 配子频率为
q,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 A 频率为 p、a 配子频率为 q。根据基因
的随机结合,用下列式子可求出子代的基因型频率:
[p(A)+q(a)]×♀[p(A)+q(a)]=p2(AA)+2pq(Aa)+q2(aa)=1
即 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p2,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2pq,aa 的基
因型频率为 q2。
③意义:实现平衡群体中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相互转换。
(3)得出结论:后代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基础测评】
1.易错诊断
(1)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
生物的化石。(
)
(2)人类与黑猩猩基因组序列高度相似,说明人类从黑猩猩进
化而来。(
)
(3)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
是耐药菌。(
)
(4)协同进化是指同种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在相
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
(5)生物多样性包括个体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
性。(
)
答案:(1)√ (2)× (3)√ (4)× (5)×
2.经调查发现,某地区青菜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
)
是连续多年对青菜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使用农药导致青菜虫发生抗药性变异
B.青菜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C.通过选择导致青菜虫抗药性不断积累
D.环境是造成青菜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
答案:C
3.(2021年广东高考)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粤港
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也持续改善。研究人员对该地区的水鸟进行
研究,记录到 146 种水鸟,隶属 9 目 21 科,其中有国家级保护鸟
类 14 种,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
)
该调查结果直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A.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B.种群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C
4.峡谷和高山的阻隔都可能导致新物种形成。两个种的羚松鼠
分别生活在某大峡谷的两侧,它们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峡谷形成
之前;某高山两侧间存在有限的“通道”,陆地蜗牛和很多不能
飞行的昆虫可能会在“通道”处形成新物种。下列分析不合理的
是(
)
A.大峡谷分隔形成的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
B.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
为两个物种
C.高山两侧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
D.某些不能飞行的昆虫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物种与原物种
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C
考向 1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典例 1](2021 年浙江月考)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不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B.人工选择可以培育新品种,自然选择不能形成新物种
C.自然选择保存适应环境的变异,人工选择保留人类所需的
变异
D.经自然选择,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相同的变化
解析: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A
错误。人工选择能培育出新品种,自然选择也能形成新的类型、
新的物种,B 错误。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
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人工选择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合
乎要求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最后选育出新品种,C 正确。由于
同一物种不同种群所处的自然环境可能不同,故在自然选择的作
用下,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D 错
误。
答案:C
【考向集训】
1.(2022 年广东韶关一模)由于广谱抗生素(能够抵抗大部分细
菌的抗生素)的长期大量使用,出现了各种耐药菌株。下列有关说
法正确的是(
)
A.使用广谱抗生素后细菌发生了定向变异
B.自然选择使耐药菌株的耐药性变异得到了积累
C.耐药菌株耐药性增强过程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不变
D.耐药性是种群内个体间经过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
解析:使用广谱抗生素后,抗生素对细菌的不定向变异进行
了定向选择,能抗药的细菌保留下来,A 错误。达尔文把在生存
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自然选
择使耐药菌株的耐药性变异得到了积累,从而出现耐药性很强的
细菌,B 正确。耐药菌株耐药性增强过程中抗药性弱的细菌被淘
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因此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升高,不抗
药性基因降低,C 错误。共同进化是发生在不同物种间、生物与
无机环境之间的,种群内个体间不会发生协同进化,D 错误。
答案:B
考向 2 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
[典例 2](2021 年广东高考)孔雀鱼雄鱼的鱼身具有艳丽的斑
点,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
的捕食,关于种群中雄鱼的平均斑点数量,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
A.缺少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增多
B.引入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
C.天敌存在与否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
D.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
解析:缺少天敌的环境中,孔雀鱼的斑点数量逐渐增多,原
因是孔雀鱼群体中斑点数量多的雄性个体体色艳丽,易吸引雌性
个体,从而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导致群体中该类型个体的数量
增多,A 正确。引入天敌的环境中,斑点数量多的雄鱼容易受到
天敌的捕食,数量减少,反而斑点数量少的雄鱼获得更多交配机
会,导致群体中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B 正确。生物的变异是不
定向的,故天敌存在与否不能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
C 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
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则斑点数量少的雄鱼繁殖后
代的机会少,但不易被天敌捕食,可知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
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D 正确。
答案:C
把握物种形成的三大模式
【考向集训】
2.(2022 年广东高考)白车轴草中有毒物质氢氰酸(HCN)的产生
由 H、h 和 D、d 两对等位基因决定,H 和 D 同时存在时,个体产
HCN,能抵御草食动物的采食。如图示某地不同区域白车轴草种
群中有毒个体比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
B.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种群的进化
C.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 h 的基因频率更高
D.基因重组会影响种群中 H、D 的基因频率
解析:H、h 和 D、d 基因决定HCN的产生,基因型为D_H_
的个体能产生 HCN,有毒,能抵御草食动物的采食。草食动物能
采食白车轴草,故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A
正确。分析题中曲线可知,从市中心到市郊和乡村,白车轴草种
群中产 HCN 个体比例增加,说明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的进
化,B 正确。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产HCN个体比例小,即
基因型为 D_H_的个体所占比例小,d、h 基因频率高,C 正确。
基因重组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重组不会影响
种群基因频率,D 错误。
答案:D
考向 3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典例 3](2021 年广东高考)兔的脂肪白色(F)对淡黄色(f)为显
性,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兔群由 500 只纯合白色
脂肪兔和 1 500 只淡黄色脂肪兔组成,F、f 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15%、85%
C.35%、65%
B.25%、75%
D.45%、55%
解析:由题意可知,该兔种群由 500 只纯合白色脂肪兔(FF)
和 1 500 只淡黄色脂肪兔(ff)组成,故 F 的基因频率=F/(F+f)=
(500×2)/(2 000×2)=25%,f 的基因频率=1-25%=75%,B正确。
答案:B
【考向集训】
3.(2022 年广东潮州二模)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
的大熊猫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设计原型。据
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 600只。
现有一个较大的熊猫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且雌雄之间可以自由
交配,若该种群中 B 的基因频率为 60%,b 的基因频率为 40%,
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大熊猫种群中全部 B 基因和 b 基因的总和构成大熊猫种群
的基因库
B.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 X 染色体上,则该种群中 XbY 的基
因型频率为 40%
C.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种群中杂合雌性熊猫
概率为 48%
D.若某个体的精原细胞在分裂过程中 B 基因突变为 b 基因,
b 基因不一定遗传给后代
解析:基因库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因此,
大熊猫种群中全部 B 和 b 的总和不能构成大熊猫种群的基因库,A 错
误。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 X 染色体上,则雄性群体中 XbY 的基因型
频率=b 的基因频率=40%,该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中 XbY 的基因型频
率为 40%÷2=20%,B 错误。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该种
群中 B 的基因频率为 60%,b 的基因频率为 40%,Bb 的基因型频率=
2×60%×40%=48%,杂合雌性熊猫概率为 1/2×48%=24%,C 错误。
精原细胞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若某个体的精原细胞进行有
丝分裂产生体细胞,在分裂过程中 B 基因突变为 b 基因,b 基因不一
定遗传给后代,D 正确。
答案:D
4.(2023 年广东七校联合体开学考试)某远离陆地的大型海岛
上,有一个非常大的种群,假设所有雌雄个体之间能自由交配,
没有自然选择,也没有基因突变,该生物的体色由一对等位基因
(A/a 或 XA/Xa)控制,不考虑基因位于 X、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的
情况,黑色对灰色为完全显性。若亲本中 A 基因或 XA 基因的频率
为 6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该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 F1 灰色个体中雌雄的概率
相等,均为 16%
B.若该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 F1 纯合黑色个体中雌雄的
概率相等,均为 36%
C.若该对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则 F1 灰色个体中雌性多于雄
性
D.若该对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则 F1 雄性个体中黑色的概率
为 60%
解析: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灰色(aa)的基因型频
率为(1-60%)×(1-60%)=16%,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与性别
无关,因此 F1 灰色个体中雌雄的概率相等,均为 16%,A 正确。A 的
基因频率为 60%,a 的基因频率为 40%,则 AA 的基因型频率为(60%)2
=36%,即若该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 F1 纯合黑色(AA)个体中雌
雄的概率相等,均为 36%,B 正确。若该对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雌
果蝇中灰色(XaXa)的基因型频率为 16%,雄性中灰色(XaY)的基因型频
率为 40%,雌雄果蝇数量相等,因此 XaXa、XaY 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8%、20%,即 F1 灰色个体数量雌性小于雄性,C 错误。若该对基因位
于 X 染色体上,则 F1 雄性个体中黑色(XAY)的概率为 60%,D 正确。
答案:C
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1.原理:一般情况下,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杀死细菌,但变异
的细菌可能产生______性。在实验室连续培养细菌时,如果向培
养基中添加抗生素,耐药菌有可能存活下来。
耐药
2.方法步骤。
第 1 步:用记号笔在培养皿的底部画 2 条相互垂直的直线,
将培养皿分为 4 个区域,分别标记为①~④。
第 2 步:取少量细菌的培养液,用无菌的涂布器(或无菌棉签)
均匀地涂抹在培养基平板上。
第 3 步:用无菌的镊子先夹取 1 张不含抗生素的纸片放在①
号区域的中央,再分别夹取 1 张抗生素的纸片放在②~④号区域
的中央,盖上皿盖。
第 4 步:将培养皿倒置于 37 ℃的恒温箱中培养 12~16 h。
第 5 步:观察培养基上细菌的生长状况。纸片附近是否出现
了抑菌圈?如果有,测量和记录每个实验组中抑菌圈的直径,并
取平均值。
第 6 步: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接种到已灭菌的
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然后重复步骤 2~5。如此重复几代,记录每
一代培养物抑菌圈的直径。
3.结果。
抑菌圈
在培养基上有细菌生长,在放有抗生素纸片的区域无细菌生
长。连续培养几代后,__________的直径会变小。
自变量 有无抗生素
因变量 抗生素的抑菌能力(抑菌圈直径大小)
无关变量 温度、培养时间等
(1)实验变量分析。
(2)抑菌圈直径与抗药性的关系:抑菌圈的直径大小表明该种
抗生素的杀菌能力,直径越大,杀菌能力越强。
4.结论。
定向选择
抗生素对细菌具有____________作用。
①实验结束后,应将耐药菌、培养基、纸片等进行高温灭菌
处理,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②涂布菌液时,要尽量使接种的菌
体均匀分布,这样可以减小实验误差。③由于突变的低频性,一
次筛选不一定能得到耐药菌,故要连续培养。应从抑菌圈边缘的
菌落上挑取细菌进行培养,因为这个部位存在耐药菌的可能性大。
经过多次培养筛选后方可得到耐药菌。
[典例](2023 年山东淄博一模)为探究阿莫西林(一种抗生素)对
连续传代大肠杆菌的选择作用,某生物兴趣小组采用滤纸片法测
定阿莫西林的抑菌效果,图甲、乙、丙分别是大肠杆菌第一、二、
三代抑菌圈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甲
乙
丙
A.阿莫西林溶液不需要用高压蒸汽法进行灭菌处理
B.扩增培养下一代大肠杆菌时应在上一代培养基的中央挑取
菌落
C.培养基 1 号区域的滤纸片应是用无菌水处理后的滤纸片
D.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大肠杆菌对阿莫西林出现耐药性
解析:阿莫西林是一种抗生素,因此阿莫西林溶液不需要用
高压蒸汽法进行灭菌处理,A 正确。进行传代培养时,要从抑菌
圈边缘的菌落挑取细菌,原因是抑菌圈边缘生长的细菌可能是耐
药菌,B 错误。培养基 1 号区域的滤纸片应是用无菌水处理后的
滤纸片,作为对照组,C 正确。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抑菌圈越
来越小,说明大肠杆菌对阿莫西林出现耐药性,D 正确。
答案:B
【举一反三】
(2022 年安徽联考)抗生素是一类抵抗病原体的药物,被人们
广泛应用。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产生了超级
细菌,使目前使用的抗生素逐渐失去了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
的是(
)
A.细菌的抗药性是在抗生素诱导下产生了基因突变导致的
B.抗生素不仅对细菌起作用,对病毒也具有同等疗效
C.不同抗生素对细菌进化形成超级细菌起到了选择作用
D.减少超级细菌的形成就要杜绝抗生素的使用
解析:细菌抗药性的产生与抗生素的使用无关,抗生素起选
择作用,A 错误。抗生素不能对病毒起作用,B 错误。细菌产生
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是定向的,使细菌种
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 正确。减少超级细菌的形成不是杜绝
抗生素的使用,而是要控制抗生素的滥用,避免抗生素长期对细
菌种群进行选择,D 错误。
答案:C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