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2张PPT)
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2025年高考一轮总复习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 命题趋势
1.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
2.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3.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
4.活动: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1.生命观念:通过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理解生命的系统观、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进化与适应观、生态观等
2.科学思维:以群落为整体来研究突出了系统思维;引导学生分析生物学中的网状因果关系;在情境中运用分析、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来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3.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理解并建构概念;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理解生态位的概念
4.社会责任: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主要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群落中生物种间关系及群落演替等,同时题型多样,有坐标曲线图、数据表格、直方图等不同数学模型为具体情境切入,多以生活实践中调查结果入手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情分析]
考点一 群落的主要特征及空间结构
1.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生物种群
全部
(1)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___________的集
合,叫作生物群落,简称群落。强调该地域中________生物,包
括全部植物、动物、微生物。
物种组成
物种丰富度
(2)特征:___________、种间关系、空间结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季节性
生态位
2.群落的物种组成。
物种组成
物种丰富度
群落的____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
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群落的物种组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出群落的性质,衡量指标是群落的物种数目,称为____________。
(1)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
的物种越丰富。
(2)在群落中,有些物种数量很多,对其他物种影响很大,往
往占据优势;有些物种比较常见,但对其他物种影响不大,不占
优势。
(3)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 营养关系图 特点 举例
原始
合作 —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
各自也能_______生活 海葵和
寄居蟹
互利
共生 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果
彼此分开,则_____________
不能独立生存 豆科植
物与根
瘤菌
3.群落的种间关系。
独立
双方或者一方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 营养关系图 特点 举例
寄生 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
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
生危害的现象 马蛔虫
与马
(续表)
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 营养关系图 特点 举例
种间
竞争 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
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
生的____________的现象 同一草
原上生
活的非
洲狮和
斑鬣狗
(续表)
相互排斥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 营养关系图 特点 举例
____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
为食 狼与兔,
青蛙与
昆虫
(续表)
捕食
(1)上述种间关系都有利于种群的进化。
(2)种间竞争关系可使处于劣势的种群趋于灭亡,以利于优势
种得到更多的资源和空间。
(3)两种生物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种
间竞争关系,例如:人吃玉米籽粒,而牛吃玉米秸秆。
(4)一般情况下,捕食者不会将被捕食者全部捕获;寄生生物
一般会给宿主造成一定伤害,但不立即导致宿主死亡。
(5)寄生不同于腐生: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腐
生是从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
4.群落的空间结构。
水平
分层
镶嵌
空间和食物条件
自然资源
栖息
(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竹林中的竹子是一个种群,不具有群落的空间结构。
(2)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分布着
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
直结构。
(3)其他群落也像森林群落一样具有垂直结构。
(4)植物地上、地下部分均有分层现象,决定因素不同。
5.群落的季节性。
阳光
温度
水分
有规律
(1)原因: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随季节而变化。
(2)结果: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________的变化。
6.生态位。
空间位置
占用资源的情况
(1)定义: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2)形成原因: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_____________间协同进化
的结果。
生物与环境
(3)特点。
①每个物种都有自己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
②动物的生态位与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
的关系等有关。
相对稳定
利用环境资源
③植物的生态位与它在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
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有关。
(4)意义: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__________的生态位,这
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_______________。
群落类型 荒漠生物群落 草原生物群落 森林生物群落
生存环境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半干旱;不同年份或
季节雨量_________ ____________
群落结构 物种少;结构非常
________ 物种较少;结构相对
简单 物种繁多;结
构非常复杂且
___________
考点二 群落的主要类型及群落的演替
1.群落的主要类型。
极度干旱;降水稀
少且分布不均匀
(1)陆地生物群落的比较。
不均匀
湿润或较湿润
简单
相对稳定
群落类型 荒漠生物群落 草原生物群落 森林生物群落
生存生
物特点 动植物具有_______特性 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动物善于______________ 阳生植物多居上层,阴生植物利用光能较强,动物善于______________
(续表)
耐旱
挖洞或快速奔跑
树栖和攀缘
(2)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在不同的森林群落中,生物适应环
境的方式不尽相同,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所以
说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___________的天然群聚。
不同物种
2.群落演替。
另一个群落
地衣
灌木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____________代替的
过程。
(2)演替过程(以裸岩上的演替为例):裸岩阶段→________阶
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_________阶段→乔木阶段。
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始条件 在一个从来没有_________
___________,或者是原来
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
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
原有________基本保留,甚
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
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演替速度 ________ ________
形成群落 ________ 趋向于_________________
(3)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
被植物覆
盖的地面
土壤条件
慢
快
新群落
恢复原来的群落
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经历阶段 相对________ 相对较少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________较为关键
相同点 这两类演替都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
群落,群落中的________数量和________层次增多,土
壤、光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续表)
较多
人类活动
物种
群落
群落演替的五大原因: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
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②生
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③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
环境改变。④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⑤人类活动的干扰。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治理沙漠
(1)人类活动不合理的方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不合理
的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引入等均会使生物群落退化。
(2)人类活动合理的方式:封山育林、________、管理草原、
建立人工群落等。
(3)影响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进行
4.群落演替的趋势。
森林
复杂
稳定性
(1)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
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
般都可以演替到________这一最高阶段。
(2)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______。
(4)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
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________越来越强。
明辨关于群落演替的四个易误点
(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
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
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2)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
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
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
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
(4)并不是所有群落都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如果陆地环境条
件适宜,群落都能演替到最高阶段——森林阶段。在干旱地区,
一般只能演替到草本植物或低矮灌木阶段。
【基础测评】
1.易错诊断
(1)我国从东北到海南的森林群落,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
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
(2)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
质层。(
)
(3)研究某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
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
(4)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
阶段。(
)
(5)土壤中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
生长。(
)
答案:(1)√ (2)√ (3)√ (4)× (5)√
2.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
导致害虫 A 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
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
解释是(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 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 A
C.乙的出现使害虫 A 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 A 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答案:D
3.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
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 3 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
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
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
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
)
B.③②①
D.③①②
A.②①③
C.①③②
答案:A
4.在没有竞争和捕食存在的情况下,一个物种潜在的生态位空
间称为基础生态位,即该物种所能栖息的理论的最大空间。一个
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叫做实际生态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
)
A.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植株高度
B.一个物种的基础生态位一般大于实际生态位
C.实际生态位重叠越大的两个物种之间的竞争可能越激烈
D.根瘤菌与大豆之间的互利共生缩小了大豆的实际生态位
答案:D
考向 1 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
[典例 1](2022 年海南高考)某学者提出,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
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动态平衡。图中曲线表示面积大小不同和距
离大陆远近不同的岛屿上物种的迁入率和灭亡率,S1、S2、S3 和
S4 表示迁入率和灭亡率曲线交叉点对应的平衡物种数,即为该岛
上预测的物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B.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C.物种数相同情况下,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
迁入率低
D.物种数相同情况下,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大岛
解析:据图可知,均为大岛时,近大岛的预测的物种数 S4>
远大岛的预测的物种数 S4,均为小岛时,近小岛的预测的物种数
S2>远小岛的预测的物种数 S2,因此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
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少,A 错误。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如近大
岛的预测的物种数 S4>近小岛的预测的物种数 S4,远大岛的预测
的物种数 S4>远小岛的预测的物种数 S4,因此与大陆距离相同时,
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B 正确。据图中四条实线可
知,物种数相同情况下,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
迁入率低,C 正确。据图中两条虚线可知,物种数相同情况下,
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大岛,D 正确。
答案:A
快速判断捕食曲线中的被捕食者
【考向集训】
1.(2021 年山东高考)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
同。L、M 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 中
不放螺,M 中放入 100 只螺。一段时间后,将 M 中的螺全部移入
L 中,并开始统计 L、M 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
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
C.图示 L 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
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解析:结合两图可知,在放入螺之前,甲藻数量多,乙藻数
量其次,丙藻数量较少,放入螺之后,甲藻的数量减少明显,乙
藻其次,丙藻数量增加,说明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
丙藻,且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A 正确,B 错
误。图示 L 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引入了螺,
螺的捕食使乙藻数量下降,C 错误。生态系统是由该区域所有生
物和生物所处的无机环境构成的,甲、乙、丙藻只是该区域的部
分生物,D 错误。
答案:A
荔枝园 种类/种 个体数量/头 害虫比例/% 天敌比例/%
A
B 523
568 103 278
104 118 36.67
40.86 14.10
20.40
考向 2 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生态位
[典例 2](2022 年广东高考)荔枝是广东特色农产品,其产量和
品质一直是果农关注的问题。荔枝园 A 采用常规管理,果农使用
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进行管理,林下几乎没有植被,荔枝产
量高;荔枝园 B 与荔枝园 A 面积相近,但不进行人工管理,林下
植被丰富,荔枝产量低。研究者调查了这两个荔枝园中的节肢动
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其中害虫、天敌的比例,结果见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除了样方法,研究者还利用一些昆虫有________性,采用
了灯光诱捕法进行取样。
(2)与荔枝园 A 相比,荔枝园 B 的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_____,
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____________,
有利于其生存。
(3)与荔枝园 B 相比,荔枝园 A 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________,
根据其管理方式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使用除草剂清除荔枝园 A 的杂草是为了避免杂草竞争土壤
养分,但形成了单层群落结构,使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降低。试
根据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原理,设计一个生态荔枝园简单种植方
案(要求:不用氮肥和除草剂、少用杀虫剂,具有复层群落结构),
并简要说明设计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
小动物,灯光诱捕法能利用昆虫的趋光性捕获昆虫。(2)丰富度是
指物种数目的多少,从表中数据可知,荔枝园 A 的节肢动物种类
有 523 种,荔枝园 B 有 568 种,所以荔枝园 B 的节肢动物物种丰
富度更高,由于植物能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很可能是荔
枝园 B 中林下植被丰富,有利于节肢动物的生存。(3)荔枝园A的
害虫和天敌的数量分别是103 278×36.67%=37 872和103 278×
14.10%=14 562;荔枝园 B 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分别是104 118×
40.86%=42 542 和 104 118×20.40%=21 240,比较数据可知,
荔枝园 A 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更少。根据其管理方式分析,主
要原因可能是使用化肥、杀虫剂等杀死了一部分害虫及其天敌,
使用除草剂,使果园中植被种类比较单一,以这些植被为食物和
栖息空间的节肢动物较少。(4)在设计种植方案时,需按题中要求
进行设计,如需搭配哪种植物能达到不用氮肥且具有复层群落结
构;少用杀虫剂可从天敌防治的角度进行考虑。具体设计方案见
答案。
答案:(1)趋光
(2)高
(3)少
食物和栖息空间
荔枝园 A 使用杀虫剂,可降低害虫数量,同时因食物
来源少,导致害虫天敌数量也低
(4)林下种植大豆等固氮作物,通过竞争关系可减少杂草的数
量,同时为果树提供氮肥;通过种植良性杂草或牧草,繁殖天敌
来治虫,可减少杀虫剂的使用
海草种类 中潮带 低潮带 潮下带上部 潮下带下部
海神草 + + + -
齿叶海神草 - + + -
羽叶二药藻 + + + +
二药藻 + + + +
海菖蒲 - + + -
【考向集训】
2.(2023 年海南高考)海草是一类生长在浅海的单子叶植物,常
在不同潮带形成海草床,具有极高的生产力。某海域海草群落的
)
种类及其分布见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注:“+”表示存在,“-”表示无。
A.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海草的种群密度
B.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C.据表可知,海草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潮带是低潮带和潮
下带上部
D.据表可知,生态位最宽的海草是海神草和二药藻
解析: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都可用样方法
调查种群密度,A 正确。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竞争阳
光等资源,二者的种间关系是竞争,B 正确。据表可知,低潮带
和潮下带上部分布的海草种类最多,物种丰富度最高,C 正确。
据表可知,羽叶二药藻和二药藻分布的范围最广,生态位最宽的
海草是羽叶二药藻和二药藻,D 错误。
答案:D
考向 3 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
[典例 3](2021 年全国甲卷)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
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
的是(
)
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
阶段
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
发展
解析: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退湖还田、
封山育林、改造沙漠、生态农业等相关措施都能促进群落良性发
展,A 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一般经过:地衣
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弃耕农田的
演替为次生演替,自然演替方向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
段,B正确,C错误。一般情况下,演替过程中生物生存的环境逐
渐改善,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越来越高,D 正确。
答案:C
【考向集训】
3.(2022 年辽宁模拟)如图表示某森林经火烧后植物群落在恢
复过程中,各种不同植物类型生物量的变化状况。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
注:图中的生物量是指净生产量,即有机物积累量。
A.火灾后该植物群落的恢复过程实际上是群落的初生演替
过程
B.不同植物类型交织在一起,可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
C.当群落的有机物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相等时,群落的物种
组成不再发生改变
D.图中草本的生物量随着群落的恢复逐渐下降,说明其逐渐
被完全取代
解析:火灾后的森林有较好的土壤条件,甚至还可能保留了
一些植物的种子,因此其植物群落的恢复过程属于次生演替,A
错误。不同植物类型对光的利用不同,因此不同植物类型同时交
织在一起,能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B 正确。当群落的有机物
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相等,群落的总生物量保持相对稳定,但群
落的物种在自然选择条件下仍然会发生优胜劣汰,C 错误。图中
草本的生物量呈下降趋势,是一种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
D 错误。
答案:B
4.(2023 年广东深圳二模)研究人员对甲、乙和丙三个常绿阔叶
林群落的植被进行调查。三个群落的优势种都为细叶青冈(一种常
绿阔叶树种),用 K甲、K乙和 K丙表示优势种的 K 值,植被的物种
丰富度甲>乙>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优势种的种群密度和植被的物种丰富度都能用样方法进行
调查
B.三个群落优势种细叶青冈的 K 值不一定表现出 K甲>K乙>K丙
C.三个群落的优势种的优势越明显对群落丰富度的提高就越
有利
D.三个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群落演替可能继续
进行
解析: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
干样方,通过统计优势种的个体数,以及植被的种类,可调查优
势种的种群密度和植被的物种丰富度,A 正确。K 值是指一定的
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 值的大小与环境有关,故
三个群落优势种细叶青冈的 K 值不一定表现出 K甲>K乙>K丙,B
正确。三个群落的优势种的优势越明显,对其他物种的影响就越
大,对群落丰富度的提高就越不利,C 错误。三个群落演替到相
对稳定的森林阶段,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群落
演替可能继续进行,D 正确。
答案:C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实验原理。
(1)许多土壤中小动物(鼠妇、蚯蚓、蜈蚣等)有较强的活动能力,
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________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的
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样方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统计方法。
①记名计算法: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
个体数目。一般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
积)中的种群数量。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
较少、少、很少,等等。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
目测估计
常见的四种调查方法
(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
(2)调查某种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或昆虫
卵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
(3)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用
“标记重捕法”。
(4)研究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可用“抽样检测
法”。
2.实验步骤。
取样器
趋暗、趋湿、避高温
放大镜
70%的酒精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溶液
3.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
(1)诱虫器(A 图)。
该装置中的______是发挥作用的主要部件,该装置利用土壤
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
源。
电灯
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
(2)吸虫器(B 图)。
该装置中的纱布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注意事项。
(1)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合用
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
调查。
(2)从不同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3)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小动
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典例](2020 年全国Ⅰ卷)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
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记重捕法
B.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
生长
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 CO2 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解析:标记重捕法适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对于身体微小的小动物而言,其活动范围不一定大,且对身体微
小的小动物进行标记比较困难,因此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
数量,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其数量,A 错误。丰富度是指群落
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数目越多,丰富度越高,B 正确。土壤
小动物通过代谢活动会产生一些无机盐,无机盐可以影响土壤肥
力,影响植物生长,C 正确。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 CO2 可
以被绿色植物等利用从而进入生物群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
环,D 正确。
答案:A
【举一反三】
(2022 年广东模拟)科研人员根据线虫的生活习性和取食特点,
将梨园土壤线虫划分为 4 个营养类群,再根据调查得到的线虫种
类,计算得到各营养类群的相对丰度如下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
是(
)
营养类群 相对丰度
0~20 cm 20~40 cm
常规区 实验
1 区 实验
2 区 常规区 实验
1 区 实验
2 区
食细菌线虫 79.92 80.05 79.71 77.45 60.94 66.39
食真菌线虫 6.54 6.33 7.45 2.69 2.56 2.59
杂食捕食线虫 5.77 5.68 5.52 4.45 4.42 4.20
植物寄生线虫 7.77 7.94 7.32 15.41 32.08 26.82
注:常规区(频繁化学防治)、实验 1 区(农药减施防治)、实验
2 区(以植物源农药为主的农药减施防治)。
A.梨园中的细菌、真菌、线虫和植物等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了
生物群落
B.线虫的各种营养类群在不同土层中相对丰度不同,体现了
群落的垂直结构
C.在 0~20 cm 土层,不同防治方法对各营养类群线虫相对丰
度影响的差异不明显
D.在 20~40 cm 土层,以植物源农药为主的农药减施防治线
虫的效果最佳
解析:梨园中的细菌、真菌、线虫和植物等各种生物,包含
了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因此可构成生物群落,A 正确。线虫
的各种营养类群在不同土层中相对丰度不同,是群落垂直结构的
体现,垂直结构能使土壤中的生物充分利用空间资源,B 正确。
在 0~20 cm 土层,各个区域中同种类线虫的丰度差距并不明显,
据此可说明不同防治方法对各营养类群线虫相对丰度影响的差异
不明显,C 正确。在 20~40 cm 土层,比较食细菌线虫和食真菌
线虫在实验 1 区和 2 区的相对丰度,说明以植物源农药为主的农
药减施防治线虫的效果不是最佳,D 错误。
答案:D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