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2025年高考一轮总复习
考点一 内环境的组成及各组分间的关系
1.细胞外液(内环境):由_____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
内环境,主要由血浆、__________、淋巴液等组成。
(1)细胞外液的组成。
细胞外液
组织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液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体液
2/3
(2)体液的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巧用“箭头走向”分析内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
2.细胞外液的成分。
相近
蛋白质
蛋白质
(1)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________。
(2)最主要差别:血浆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而组织液和
淋巴液中__________含量很少。
内环境及组成中的 2 个“认清”
(1)认清 4 类存在于内环境的物质。
(2)4 类不存在于内环境的物质。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项目 血浆 组织液 淋巴液
存在
部位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成分
来源 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
②从组织液回渗而来
③淋巴液由静脉汇入 ①血浆透过毛细血
管壁
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 ①组织液渗入毛细淋
巴管形成
②由消化道吸收而来
化学
成分 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等,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组织液和
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4.比较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的异同点。
血管
组织细胞间隙
淋巴管
5.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细胞可以直接与________进行物质交换。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
________的参与。
内环境
系统
内环境
(3)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________的形成和维持。
考点二 内环境稳态及实例
1.内环境的稳态。
器官、系统
相对稳定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____________协调
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__________状态叫作稳态。
(2)内环境稳态的认识。
(3)实例——血浆 pH 的维持。
明确发生和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2.组织水肿产生原因分析。
(3)NaCl中Na+参与血浆渗透压形成,而Cl-不参与。( )
【基础测评】
1.易错诊断
(1)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
(2)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
胞的正常兴奋性。(
)
(5)高原反应或低原反应的产生是由于机体丧失了对内环境稳
态的调节能力。(
)
答案:(1)× (2)× (3)× (4)√
(5)×
(4)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
2.(2022 年广东高考)在 2022 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健
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
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B.血糖
D.睾酮
A.血红蛋白
C.肾上腺素
答案:A
3.下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
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
B.②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CO2 等物质
C.血浆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
D.若该组织为胰岛,则进食后短时间内左侧血液中胰岛素的
含量低于右侧
答案:C
4.酮体是脂肪在肝脏进行氧化分解时所生成的特殊中间产物,
可被转移至脑、心脏等器官氧化供能。健康人体血液中,酮体含
量少,但当糖代谢紊乱时,血液中酮体增加导致酸中毒,出现神
志不清等症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脂肪氧化分解生成酮体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B.酮体可缓解脑组织利用葡萄糖障碍导致的供能不足
C.糖尿病患者比健康人更容易出现酮体酸中毒的症状
D.该实例说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答案:A
考向 1 内环境的组成及作用
[典例 1](2021 年河北高考)高盐饮食后一段时间内,虽然通过
调节饮水和泌尿可以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Na+摄入前的水平,但机体依旧处于正钠平衡(总Na+摄入多于排泄)状态。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B.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与主动饮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有关
C.细胞内液不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
D.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但机体处于正钠平衡时,细胞外液总
量和体液总量均增多
A.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
解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A正确。
答案:C
高盐饮食一段时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机体可以通过主动饮水和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增加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Na+摄入前的水平,B正确。细胞内液可以与细胞外液相互交换成分,因此,细胞内液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C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但机体处于正钠平衡时,通过调节饮水和泌尿可以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Na+摄入前的水平,饮水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可以增加细胞外液总量,体液由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组成,体液的总量也会增多,D正确。
【考向集训】
1.(2023 年广东揭阳二模)淋巴水肿是由于机体某些部位淋巴
液回流受阻,导致液体在组织液异常增多的现象。最近科学家在
研究淋巴水肿的病因时发现,淋巴管内可以产生红细胞和白细胞。
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淋巴管中存在大量淋巴细胞,是参与免疫调节的重要组成
部分
B.淋巴管壁细胞只能通过淋巴液与外界环境进行各种物质
交换
C.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之间的动态平衡有利于维持机体的
正常生命活动
D.该发现可推测淋巴管内可能存在与造血干细胞相同功能的
细胞
解析:淋巴管中存在大量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属于免疫细胞,
是参与免疫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A 正确。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
环境是淋巴液和组织液,故能通过淋巴液和组织液与外界环境进
行各种物质交换,B 错误。组织液、血浆和组织细胞之间不断地
发生着物质交换,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之间的动态平衡有利于
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C 正确。结合题干“淋巴管内可以产
生红细胞和白细胞”可知,该发现可推测淋巴管内可能存在与造
血干细胞相同功能的细胞,D 正确。
答案:B
考向 2 内环境稳态及调节
[典例 2](2022 年海南高考)缺氧是指组织氧供应减少或不能充
分利用氧,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动脉血氧分压与肺泡通气量(基本通气量为 1)之间的关系如图。下
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动脉血氧分压从 60 mmHg 降至 20 mmHg 的过程中,肺泡
通气量快速增加,以增加组织供氧
B.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过度
通气可使血液中 CO2 含量降低
C.缺氧时,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能量
D.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 H2CO3 发生反应,
以维持血液 pH 的稳定
解析:观察图示,动脉血氧分压从 60 mmHg 降至 20 mmHg
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迅速增加,吸入的氧气增多,以增加组织
供氧, A 正确。高原上缺乏氧气,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
动脉血氧分压会降低,肺泡通气量会快速增加,过度通气排出
CO2 ,使血液中 CO2 含量降低, B 正确。在缺氧条件下,人体肌
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并释放能量, C 正确。缺氧时,
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 NaHCO3 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
的稳定, D 错误。
答案:D
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
【考向集训】
2.(2021 年海南高考)肾病综合征患者会随尿丢失大量白蛋白,
导致血浆白蛋白减少,出现水肿。有的患者血浆中某些免疫球蛋
白也会减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患者体内的水分在血浆与组织液之间不能相互渗透
B.长期丢失大量的蛋白质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
C.免疫球蛋白减少可导致患者免疫力低下
D.临床上通过静脉输注适量的白蛋白可减轻水肿症状
解析:水的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因此患者体内
的水分在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渗透,A 错误。蛋白质是生
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因此长期丢失大量的蛋白质可导致患者营
养不良,B 正确。抗体属于免疫球蛋白,可参与体液免疫,因此
免疫球蛋白减少可导致患者免疫力低下,C 正确。根据题干“肾
病综合征患者会随尿丢失大量白蛋白,导致血浆白蛋白减少,出
现水肿”可知,临床上通过静脉输注适量的白蛋白可减轻水肿症
状,D 正确。
答案:A
3.(2022 年湖北高考)人体中血红蛋白构型主要有 T 型和 R 型,
其中 R 型与氧的亲和力约是 T 型的 500 倍,内、外因素的改变会
导致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发生变化,如:血液 pH 升高、温度下降
等因素可促使血红蛋白从 T 型向 R 型转变。正常情况下,不同氧
分压时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变化曲线如下图实线所示(血红蛋白氧饱
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体温升高时,血红蛋白由 R 型向 T 型转变,实线向虚线 2
方向偏移
B.在肾脏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 R 型向 T 型转变,实线向
虚线 1 方向偏移
C.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 T 型向 R 型转变,实线向
虚线 2 方向偏移
D.剧烈运动时,骨骼肌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 T 型向 R 型转
变,有利于肌肉细胞代谢
解析:R 型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更高,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
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当血红蛋白由 R 型向 T 型转变,
实线向虚线 2 方向偏移;当血红蛋白由 T 型向 R 型转变,实线向
虚线 1 方向偏移。R 型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更高,血红蛋白氧饱
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温度下降可促使血红蛋白
从 T 型向 R 型转变,故体温升高时,血红蛋白由 R 型向 T 型转变
时,实线向虚线 2 方向偏移,A 正确。在肾脏毛细血管处血浆要
为肾脏细胞提供氧气,血红蛋白由 R 型向 T 型转变,实线向虚线
2 方向偏移,B 错误。在肺部毛细血管处需要增加血红蛋白与氧气
的亲和力,血红蛋白由 T 型向 R 型转变,实线向虚线 1 方向偏移,
C 错误。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氧分压偏低,血红蛋白饱和度
偏低,血红蛋白由 R 型向 T 型转变,这样便于释放氧气用于肌肉
呼吸,D 错误。
答案:A
模拟生物体维持 pH 的稳定
1.实验原理。
的变化减弱;与自来水相比,生物组织匀浆更类似于________。
2.实验材料:肝匀浆、缓冲液、自来水、0.1 mol·L-1的NaOH
溶液、0.1 mol·L-1的盐酸等。
缓冲液
3.实验方法:对比实验法。
4.实验步骤。
5.实验预期。
a 表示用 NaOH 对自来水的处理;b 表示 NaOH 或盐酸分别对
缓冲液和肝匀浆的处理;c 表示用盐酸对自来水的处理。
6.实验结果:与预期相同。
酸碱缓冲物质
(1)肝匀浆中分别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pH 变化不明显。
(2)肝匀浆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肝匀浆
内含有_______________,从而能维持 pH 相对稳定。
7.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生物体内环境对酸、碱的缓冲作用是维持 pH
稳定的机制
[典例]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含 Na2HPO4、KH2PO4 的溶液,
pH=7)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
持 pH 稳定的功能”,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分别加入 25 mL 实验材料→测 pH→滴加 5 mL 0.1 mol·L-1 的
盐酸,摇匀→测 pH→倒去烧杯中溶液后充分冲洗→重复实验并记
录。
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开始时应测量三种材料的 pH,其目的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同学用下图所示曲线来预测探究结果,试回答:
①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科学的是__________组,理由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________作用。该实验可以得
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要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 pH 稳定的功能,本探究实
验还应该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实验开始时应测量三种材料的 pH,以便与加入盐酸
后的 pH 做比较,得出 pH 稳定与否的结论。(2)清水组加入盐酸,
酸性增强,pH 应降低。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
pH 稳定的功能”,设置清水、缓冲液两组是为了做对照。清水组
不能维持 pH 稳定,血浆与缓冲液具有维持 pH 稳定的功能,从坐
标曲线图可知,血浆维持 pH 稳定的能力更强。(3)本实验从加酸
的角度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 pH 稳定的功能,为了证明实验结论
的准确性,还应从加碱的角度进行探究。
答案:(1)获得实验前的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的 pH 做
比较
(2)①清水
清水中滴加盐酸后,溶液 pH 下降
②对照
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 pH 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维持 pH 稳定
的能力比较强
(3)加入 NaOH 溶液后,血浆 pH 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
的实验
【举一反三】
(2022 年广东汕头一中月考)同学进行“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
稳定”实验,部分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加入 0.1 mol·L-1 的 NaOH 的实验结果与上图基本相同
B.两种生物材料均表现出一定的维持 pH 稳定的能力
C.据结果推测生物体可能通过缓冲物质维持 pH 的稳定
D.机体维持 pH 的稳定有利于酶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
解析:自来水组结果呈下降趋势,滴入的应该是酸性物质,
若加入 0.1 mol·L-1 的 NaOH 的实验结果与上图不同,自来水组应
该随滴数增加呈碱性,A 错误。从图上看,两种生物材料维持 pH
的能力与缓冲液差不多,说明两种生物材料均表现出一定的维持
pH 稳定的能力,据结果推测生物体可能通过缓冲物质维持 pH 的
稳定,B、C 正确。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 pH,pH 过高
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甚至使酶失活,D 正确。
答案:A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