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动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深刻含义。
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和过程。
学习通过人物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忧国忧民之心。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谁能来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呢?
生:课文讲了少年周恩来在目睹了中国的贫弱和外国人的欺凌后,立下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志向。
师:非常好!那谁还记得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志向呢?
生:因为他看到了中国的贫弱和外国人的欺负。
师:没错。那今天我们就继续深入学习这篇课文,一起去感受少年周恩来的伟大志向和爱国情怀。
(二)深入理解课文
学习第一部分: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部分,也就是第 1 - 10 自然段,思考一下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志向呢?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谁来说一说你的理解?
生:因为周恩来在修身课上听到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明理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做官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挣钱而读书,而周恩来却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很好,这是周恩来立下志向的一个契机。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与众不同的回答呢?
生:因为他看到了中国的贫弱和外国人的欺凌。
师:非常正确。那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中国的贫弱和外国人的欺凌呢?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相关的语句。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圈画相关语句)
师:谁找到了?来说一说。
生:“那时正是清朝末年,中国已经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贫弱不振,强烈地刺激着他的心。” 这句话体现了中国的贫弱。
师:很好。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处于怎样的困境呢?
生:中国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变得很弱小,经济也很落后。
师:对呀,当时的中国在列强的压迫下,失去了很多主权,经济凋敝,人民生活也非常困苦。那还有其他地方体现中国贫弱吗?
生:“十二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哪!’” 这句话也体现了中国的贫弱。
师:非常棒。同学们想一想,伯父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
生:因为中国很弱,被外国人欺负,到处都是不公平的事情。
师:没错,伯父的这句话让周恩来对 “中华不振” 有了初步的认识。那外国人的欺凌体现在哪里呢?
生:“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这句话体现了外国人在租界里的耀武扬威。
师: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租界里的景象和外面有很大的不同。那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外国人在租界里很威风,他们好像是这里的主人,中国人不敢惹他们。
师:非常正确。还有吗?
生:“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段话体现了外国人在中国的租界里欺凌中国人,而中国巡警却不敢管。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妇女是多么的可怜,而洋人又是多么的嚣张。中国巡警的行为让我们感到愤怒和无奈。那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敢惩处洋人呢?
生:因为中国弱,怕外国人,怕引起和外国人的冲突,会受到更严厉的惩罚。
师:对呀,当时的中国贫弱不振,在外国人面前没有话语权。这些地方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的贫弱和外国人的欺凌,这就是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学习第二部分:周恩来立志的过程
师:了解了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我们再来看看他是如何立下这个志向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部分,也就是第 11 - 17 自然段,思考一下周恩来立志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谁来说一说你的理解?
生:周恩来在租界里看到了外国人欺凌中国人的事情后,心里很气愤。回到学校后,他一直在想这件事,直到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了 “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这个问题,周恩来才坚定地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很好。那周恩来在租界里看到的事情对他有什么影响呢?
生:这件事情让周恩来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的贫弱和外国人的欺凌,激发了他的爱国之情和责任感。
师:非常正确。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周恩来在租界里的所见所闻是如何影响他的。当他看到那个衣衫褴褛的妇女在哭诉,而洋人却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生:他会觉得那个妇女太可怜了,她的亲人被轧死了,却没有人为她主持公道。
师:对,他会为那个妇女感到深切的同情,也会对这种不公平的现象感到愤怒。那当他看到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时,他又会怎么想呢?
生:他会觉得中国巡警太软弱、太不公正了,他们应该保护自己的同胞,而不是帮着外国人欺负中国人。
师:非常好。他可能还会想到,这不仅仅是一个巡警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的问题。国家的贫弱才导致了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都不能得到公正的对待。这些场景深深地刺痛了周恩来的心,让他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的贫弱和外国人的欺凌。
师:那回到学校后,他是怎么做的呢?
生:他一直在想这件事。
师:他会想些什么呢?我们来模拟一下周恩来的思考过程。他可能会先想到那个可怜的妇女,然后会想,在中国,像这样被外国人欺负的人还有多少呢?
生:他还可能会想,为什么中国会这么弱,为什么外国人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为所欲为?
师:很好,他还会思考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局面。他也许会想,靠个人的力量去和外国人对抗是不够的,那要靠什么呢?
生:要靠国家强大起来。
师:对,他意识到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让中国人不再受欺负。那国家怎样才能强大呢?
生:要让中国人都有知识,都有能力。
师:非常棒。他在思考的过程中,内心的爱国之情和责任感不断地被激发。直到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了 “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这个问题,他才坚定地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现在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的表现。“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句话中,通过对周恩来的动作和神态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他很沉着冷静。
师:非常正确。他没有抢着发言,而是静静地思考,这体现了他的沉着冷静。当他站起来回答时,又是那么的清晰而坚定,这又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质呢?
生:坚定的志向和爱国之情。
师:非常好。从他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坚定和对国家的热爱。他经过了在租界的所见所闻,经过了自己的思考,这个志向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他的心中。
学习第三部分:周恩来立志的意义
师:周恩来立下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志向,这个志向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三部分,也就是第 18 - 21 自然段,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谁来说一说你的理解?
生:周恩来的志向激励了很多人,让大家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和为国家富强而努力的意义。
师:很好。还有吗?
生:周恩来的志向也成为了很多人的榜样,激励着后人不断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师:非常棒。从周恩来的志向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胸怀是多么的博大,他的志向是多么的远大。他不仅为自己树立了一个目标,也为整个中华民族树立了一个奋斗的方向。
(三)体会人物描写方法
师: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品质。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已经体会了一些,现在我们再来系统地回顾一下。
比如在描写周恩来立志的过程中,“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句话通过对周恩来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的坚定志向和爱国之情。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里通过对周恩来的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他的沉着冷静和坚定信念。
还有在租界里,“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周恩来同情地看着那个妇女,心里很难过。” 这句话通过对周恩来的神态描写,表现了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这些人物描写方法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周恩来这个人物,也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了他的伟大品质。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学习运用这些方法,让自己的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四)拓展延伸
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师:同学们,周恩来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请同学们课后查找一些关于周恩来的生平事迹,了解一下他是如何为实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志向而努力奋斗的。
分享自己的志向
师:同学们,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志向,那么你们的志向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享一下自己的志向,并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志向。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现在请几个小组的代表来分享一下他们的讨论结果。
生:我们小组的同学有的想当医生,因为可以治病救人,让中国人都能健康地为国家做贡献;有的想当老师,因为可以传授知识,培养更多有才能的人来建设国家;有的想当科学家,因为可以发明创造,让国家的科技更发达。
生:我们小组的同学有的想当军人,因为可以保卫国家的安全,让国家不再受到外敌的侵犯;有的想当作家,因为可以用文字传递正能量,激发人们的爱国之情;有的想当画家,因为可以用画笔描绘祖国的美好未来。
师:同学们的志向都非常美好。希望大家能够像周恩来一样,为了自己的志向而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我们还学习了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以周恩来为榜样,树立远大的志向,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一篇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圈画相关语句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特别是在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过程和意义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和周恩来的忧国忧民之心。
注重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周恩来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了周恩来的坚定志向、爱国之情、责任感和同情心。同时,我也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周恩来的志向对自己的启发,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写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通过对课文中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了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同时,我也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了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和他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