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懂就要问》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不懂就要问》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8 16:1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不懂就要问
RJ 三年级上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你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有没有及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学习生活的课文,看看他是怎么做的吧。
课文导入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人,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
人物介绍
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交流: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会认字
背 诵
照 例
圈 出
糊里糊涂
吓 呆
戒 尺
厉 声
挨 打
清 楚
易读错字
段落
不择手段
duàn
一 段
练笔
军事训练
liàn
练 习


易读错字
发呆
目瞪口呆
dāi
吓 呆
戒备
戒骄戒躁
jiè
戒 尺


读一读
私塾 段落 背诵 练习
照例 糊里糊涂 摇头晃脑
吓呆 课堂里霎时鸦雀无声
戒尺 严厉 挨打 清楚
一字不漏
词语解释
根据词语的意思,在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 ):旧时家庭、宗教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 ):拟声词。①形容某些物体摩擦时发出的声音。②形容小孩子学话的声音。
( ):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私塾
咿咿呀呀
照例
课文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读私塾,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最终先生详细地为他们讲解的故事。
人物
时间
地点
起因
经过
结果
孙中山
小时候
私 塾
不理解
提问题
先生讲解
要素串联法
起因
经过
结果
课文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学习时,因为不明白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壮着胆子 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 的精神,教育我们养成 的学习习惯。
向先生提问
不懂就要问
勤学好问
旧时的人在私塾里读书和我们现在在学校里读书有什么不同?
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这描绘了当时的学习方式。老师念一句,学生跟着念一句,这种方式被称为“跟读”,是当时的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
“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这说明当时的教育方式可能忽视了对知识理解和思考的培养。老师念书,学生跟读和背诵,但老师不解释书中的意思,这可能导致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理解。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呢?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进行对比。
用反问的句式说明孙中山想知道书中意思的愿望十分强烈。
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也要像孙中山学习,勤学好问,乐于思考,敢于质疑。
“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这表达了孙中山对于传统教育方式的质疑。他意识到单纯的背诵并不能让他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于是他勇敢地向老师提出了问题,希望能够理解书中的意义。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分角色朗读3—6自然段:
在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先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十分生气:以为孙中山是不想背书。
被其感动:孙中山背诵熟练,对待学习认真、执著。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这句话描述了孙中山提问时同学们的反应。他们可能从未想过会有人在课堂上质疑老师的教学方式,因此对孙中山的举动感到惊讶和震惊。
孙中山的角度:私塾先生非常严厉,孙中山还要壮着胆子问先生,说明孙中山求知的决心很大。
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先生的态度为什么和前面不一样?
⑥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因为孙中山完成了先生布置的任务,他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打动了先生,所以先生破例讲解了书中的内容。
我们可以看出老师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由最初的严厉和惩罚,转变为愿意倾听学生的问题,并愿意为他们解答疑惑。这表明老师还是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理解的,愿意为他们提供帮助。同时,这句话也暗示了当时教育环境中的一些问题,如老师们可能过于强调记忆和背诵,忽视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讲解。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说明大家并不是不想知道书里的意思,而是不敢向先生提问,孙中山能主动提出要求实在难能可贵。
分角色读课文第8-9自然段,说一说孙中山是怎样理解学问的。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默读第8~9段,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想象画面读一读,并交流。
⑨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要学习就要学懂,不懂就该问个明白!
文章中心
我们可以看出孙中山的勇敢和求知精神。他敢于在课堂上提问,不怕受到惩罚,因为他坚信为了弄清楚道理,付出一定的代价是值得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它鼓励我们在求知过程中勇往直前,不怕困难和挫折。
重难点解析
你认为孙中山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勤学好问
读书求理
反问句
反问句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感情更强烈。课文中,“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用疑问的句式,表达了孙中山对知识的渴望,以及他勤学好问的品质。
含义:
反问句,把答案藏在句子中,并且思想更鲜明、强烈,结尾用问号。
运用:
写作手法
结构梳理
不懂就要问
私塾读书 交代起因
老师讲解 挨打也值得
照例背诵 流利
糊里糊涂 提问
勤学
好问
课文叙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不懂就问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勤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在学习上不能不懂装懂,要做到不懂就要问。
总结课文
课堂演练
1.给下面的句子换种说法。
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这样糊里糊涂的背,没有什么用。
课堂演练
2.我们要向孙中山学习些什么?
善于思考
敢于发问
拓展阅读
无可救药
追根究底
束手无策
他很晚才学会阅读,在班里的成绩从未进过前十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也把他当成嘲弄的对象。
D
课后作业
1.积累有关质疑的名言警句。
2.收集有关勤学好问的故事。
感谢各位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