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3张PPT。《五座经济大山或压垮普京和俄罗斯》新闻链接:第二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回忆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说一说 1921年列宁说:“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进入和平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还能实行下去么?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粮食税恢复外资和私营企业 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恢复外资和私营企业 (一)、新经济政策背景: 特点:影响:战争使经济遭严重破坏,旧政策已不能适应新情况多种经济并存,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新经济政策的实验,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象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动了!”
材料中列宁的言论,反映了什么? 思考1、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新经济政策巩固了政权。
(二)、苏联成立——1922年小知识大学问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二)、苏联成立——1922年俄罗斯联邦1922年苏联成立俄罗斯联邦
外高加索联邦
乌克兰
白俄罗斯1925年加入的有
乌兹别克
土库曼1929年加入的有
哈萨克
塔吉克
吉尔吉斯1940年加入的有
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
立陶宛
摩尔多瓦1940年苏联有15个加盟共和国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1917年 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小知识大学问沙俄
(1547年—1917年)苏俄
(1917年—1922年)苏联
(1922年—1991年)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列宁逝世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推行新经济政策,恢复发展苏联经济。1870-1924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扶木犁的穷国汪洋大海中的孤岛此时的苏联……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必须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斯大林的愿望看书思考苏联为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采取了哪些措施?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进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1、社会主义工业化T-34型坦克,作为二战中性能最好的坦克之一,共生产了四万辆PPSH(波波沙)-41冲锋枪,共产六百万枝喀秋莎火箭炮在怒吼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沙皇时代的2.6%上升到1937年的13.7%。莫斯科地铁站一直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铁,享有地下艺术殿堂之美称。原因有三:第一,它是世界上堪称最古老的地铁站,同时也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地铁站;第二,它是世界上最深入地底的地铁站;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它保留了浓厚的斯大林时代色彩,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宏伟的地铁站之一。苏联的工业化与英国的工业化相比,有哪些显著的不同点? 触类旁通 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工业集体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苏联民间笑话》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伊万的老婆:没有油啊。
伊万:那就煮!
伊万的老婆:没锅。
伊万:烤鱼!
伊万的老婆:没柴。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2、农业集体化自主探究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探讨这些办法在客观上产生了哪些弊端?3、斯大林模式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能回答吗?3、斯大林模式A、“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B、“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斯大林模式C、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3、斯大林模式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能回答吗?3、斯大林模式D、这个模式形成的背景如何?当时苏联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领导国家的权力需要集中起来,才能有效对付外部的挑战。同时由于当时苏联的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能回答吗?3、斯大林模式① 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③ 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④ 经济发展粗放,经济利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D、这个模式有哪些弊端?斯大林——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1879年出生于俄国一个鞋匠家庭。 1917年组织领导十月革命。1922年当选俄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领导苏联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领导苏联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战争并取得胜利。1953年去世。如何评价斯大林? 苏联过去把斯大林捧得一万丈高的人,现在一下子把他贬到地下九千丈。我们国内也有人跟着转。斯大林不是在所有问题上,而是在一些问题上犯了错误,中央认为斯大林是三分错误,七分成绩,总起来还是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按照这个分寸,写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三七开的评价比较合适。斯大林问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种现象,带有时代的特点。我们应当用历史的观点看斯大林 。
---毛泽东
对于俄罗斯万幸的是,在它经受艰难考验的年代里领导它的是天才而且坚忍不拔的统帅约.维.斯大林。他是一位杰出的人物,赢得了他所生活的我们这个残酷时代的敬仰.他精力过人,博学多识,意志坚定,无论处事还是谈话,他总是果断`坚决`毫不留情,连我这个英国议会培养出来的人也不能提出什么反对意见。他是无人能比的大师,能够在困难时刻好到摆脱绝境的出路.他是一个能够假敌人之手消灭敌人的人,它迫使我们这些被他公然称为帝国主义者的人去同法西斯主义者作战.他接受的是还在使用木犁的俄罗斯,而他留下的却是装备了原子武器的俄罗斯"。
----丘吉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给了我们什么教训?① 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② 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品种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
③ 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④ 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等;
⑤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第二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新经济政策
2、苏联的成立
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斯大林模式 有人说,“对于苏联(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的原因是实行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B中考链接之选择题“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3万辆拖拉机,99%的耕地靠畜力、人力完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苏联( )
A.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C.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C一个苏联工人说:“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这段话突出地反映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严重的弊端
B.新经济政策不再适应当时的国情
C.斯大林体制伤害了群众的积极性
D.苏联群众的觉悟和素质普遍偏低 C右图是一幅反映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漫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实行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斯大林模式的执行
D.《土地法令》的推行 C苏联和中国在建国初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的相同之处是重点发展( )
A.轻工业
B.商业
C.重工业
D.交通运输业 C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现象,我国类似于苏联的农业集体化的是( )A.土地改革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中考链接之材料解析题7.2014年初,俄罗斯吞并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引发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新冷战”。探究俄国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改革之路】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讲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1)材料一反映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请根据材料归纳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尽管这次改革是农奴主的总代表沙皇主持的,但为什么说这次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材料二 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2)材料二是对苏俄哪次改革的评价?请列举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
【政权变化】(3)俄国是通过哪次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又于哪一年成立苏联?
材料三 1991年12月25日19点38分,印有镰刀锤子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楼顶徐徐地、却是永久地降下。它从事实上宣告一个时代就此终结了。
——摘自《大国崛起》
(4)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