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8 20:3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下古诗词诵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教案
教材分析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单元中的第8首,作者为北宋词人王观。写的是春末时节,词人在越州(今绍兴)送别即将回家乡(浙江东路)的好友鲍浩然。不同于其他送别诗,王观虽然自己家在江苏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难以释怀,但仍衷心祝福好友,望好友能与春光同住。这虽是一首送别词,但并无消极、悲观之态,表达了词人心中对鲍浩然的不舍与留恋,并送出真挚的祝福。
这首词最大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词中不同于其他送别诗词的丰富情感——深深的不舍和真挚的祝福,以及其中“千万和春住”的含义。因学生对于送别诗词并不陌生,且有一定的积累,在教学时应唤起他们学习送别诗词的相关经验,在比较和拓展中加深对此难点的认识与理解,采取适切的教学方式加以解决。
教学目标
1.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进一步感知词的特点;能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词的韵律美,熟读成诵。
2.抓住“眼波横”“眉峰聚”“千万和春住”等关键词句,想象画面,借助注释,在诵读中理解词的大意。
3.在对比和诵读中感悟“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巧妙比喻,体会词人对朋友深深的不舍和一语双关的祝福。
4.通过抓住景物感悟情感的方式,对不同的送别诗词进行探究,体会送别诗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抓住“眼波横”“眉峰聚”“千万和春住”等关键词句,想象画面,借助注释,在诵读中理解词的大意;体会词人对朋友深深的不舍和一语双关的祝福。
教学过程
一、诗句引入,解题知人
1.诗句引入。
都说“多情自古伤离别”。你看,离别是那杯中酒(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离别是放开紧握的手,道一声珍重,说一声(出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离别是看着友人渐行渐远,却不能同行的惆怅(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揭题:可是天下的离别,都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释题:“卜算子”是词牌名。记得吗?我们曾学过同一词牌名的现代词作——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出示)词牌名相同,词的格式就相同。除了卜算子,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清平乐、西江月、渔歌子、如梦令等)。
“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词的题目。能根据注释,说说题目的意思吗?(送鲍浩然去浙东)
4.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王观的资料。
王观,字通叟,宋代词人。相传曾奉诏作一首描写宫廷生活的《清平乐》。高太后对王安石等变法不满,认为王观属于王安石门生,就以《清平乐》亵渎了宋神宗为名,第二天便将王观罢职。王观于是自号“逐客”,从此以一介平民的身份终老。
二、借助朗读,感知词韵
1.让我们走进王观的这首代表作,品一品他是如何送别友人的。请同学们尝试着读一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词句。(提示:词中的通假字“那”要读作“哪”,是“哪里”的意思)
2.想要把词读好,要注意停顿,读出词长短错落而又和谐的韵律美。请你们试一试。(生自由读)
3.指名读,师生合作读,齐读。
三、围绕话题,体会情感
1.在词的右侧,教材给出了充分的注释,请大家默读词句,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自主理解词意,并与同桌说一说。
2.反馈:谁能简单地讲一讲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内容?
3.话题:《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送别词,与我们之前学过的送别诗相比,除了体裁不同外,有哪些不同呢?
4.自主学习:请默读词句,抓住关键字词,想象画面,从内容选择、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等方面,细细思考这个问题。
5.交流汇报。
(1)上阙: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预设:开篇既没有渲染离别的气氛,也没有刻画离别的场面,没有把酒送别,也没有折柳相送,而是一句新颖的比喻——“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形容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让人眼前一亮。
教师点拨:作者这样的比喻很是新奇。(板书:比喻)在王观之前,文人习惯用“眼如秋水”“眉似远山”来比喻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在这首词中王观却反其道而行之,把秀丽的浙东山水比作美人的眉眼,真是别出心裁,不落俗套呀。
朗读上阙:来,让我们带着对浙东美好山水的向往和赞美,读一读词的上阙。(指名读、齐读)
追问:可是,在这个比喻中,眼睛为何有水光,眉毛为何会蹙起呢?
预设1:这里的山水可能代指王观自己送别友人时的神情,“眼波横”是指他送别时眼含的泪光,“眉峰聚”是指他舍不得朋友离去而紧蹙的眉头。
预设2:词人把迷人的浙东山水比作了美人的眉眼,那“眼波横”“眉峰聚”不正象征着故乡那位美丽的女子对鲍浩然的思念和期盼吗?
小结:你们真会读词!这巧妙的比喻,让山水有了人性,更有了灵性。这俏皮的语言,让送别并不显得沉重、郁闷。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上阙,读出词人的依依不舍,读出友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师生合作读、齐读)
(2)下阙: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预设:春末时节,王观即将送走春天,又要送朋友回家乡。“送春”已让诗人十分惆怅,而今又要“送君”,更是愁上加愁。两个“送”字强烈地表达了王观送别朋友时依依不舍的心情。可临别之际,王观的千言万语却都化为了祝福: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引导:这是个怎样的江南之春啊?一起来看看。(课件播放江南美景图与音乐)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怪不得友人临行前,王观要嘱咐——(齐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所以分别时,王观会道一声——(齐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就是王观对朋友的祝福,祝福朋友与春同住,尽享春色。
追问:“千万和春住”的“春”还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
预设:这个春天不仅是大自然的春天,亦是和爱人相见、与家人团圆的人生之春天。
小结:这真是一语双关啊!(板书:双关)王观“送春归”“送君归”,虽依依不舍,却发出美好祝愿,希望朋友和春天相会,和亲人相聚,与幸福相伴。
朗读下阙:男女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
6.话题总结:离愁别绪是送别诗词的主旋律,可王观这首词运用灵动的比喻,把愁绪化为美景,运用巧妙的一语双关,把不舍化为祝福,在送别诗词中独树一帜。(板书:愁绪化为美景、不舍化为祝福)
7.深情朗读:让我们一起和着音乐与王观一起送送朋友。
四、群文阅读,拓展比较
1.启发: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朋好友之间往往“别时容易见时难”,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从而诞生了类型各异的送别诗词。那么,不同的送别诗词中,作者选取的景物都传递着作者怎样丰富的情感呢?
2.以《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为例,请生说一说词中所选景物与所传递的情感。
预设:“山”“水”“春”表达了作者浓浓的不舍和深深的祝福。
3.自主合作、探究诗情:
(1)分工合作:四人小组内每人选取一首,自主学习。
(2)任务要求:找准景物,关联景情,品悟情感。
(3)组内交流:轮流表达,听取建议,进行修改,完成表格。
《送别》[隋]无名氏
杨柳肯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别董大》(其一)[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后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芙蓉楼送辛渐》(其一)[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4.小组展示,师生讨论,进行修改。
5.小结:这四首诗景物典型、情感丰富,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不同的离别之情,有不舍,有劝勉,有惆怅孤寂,还有深切关心。真是“一样送别,多少离情”。(板书:借景抒情)
五、方法迁移,互写赠言
同学们,毕业就在眼前,在离别的时候,你们会对朝夕相处老师、同学说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了多首送别诗词,相信你一定很受启发。让我们也试着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写一写毕业赠言吧!
请大家拿出赠言信笺,在上面工整地写下你的毕业赠言,送给同学或老师。
六、板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比喻 愁绪化为美景 借景抒情
双关 不舍化为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