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讲 必修上《劝学》、《师说》一轮复习(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新教材新高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1讲 必修上《劝学》、《师说》一轮复习(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新教材新高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8 15:2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第01讲
2025
古诗文阅读模块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知物由学,不问不识
——必修上《劝学》、《师说》一轮复习
目录
01
考情分析
备考策略
02
知识导图
思维引航
03
考点突破
考法探究
05
真题感悟
命题洞见
04
热考题型
解题策略
01
考情分析
备考策略
爲學
之道
复习目标
1.复习掌握《劝学》《师说》中的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通过梳理思维导图,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文章的说理论证思路,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
3.辩证地思考作者的观点,领会学习的重要性,理解古人有关学习的观点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教考衔接——学习之道
当今社会:
终身学习、
个性化学习
学习之道:
正确的学习观
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
评估说理过程
请根据以下提示,评估两篇文章的说理是否合理。
同桌讨论评估,全班交流评估结果。
*文章观点是一种假设还是客观事实
*文中的证据是否可靠
*文中的材料、证据能必然归纳出观点吗
*这个观点结论有不能涵盖的特殊例外吗 并能做合理解释吗
*说理过程中有没有考虑反对方的意见,并能做出合理解释吗
研讨与探究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师说》则是一篇“不平则鸣”的典范之作,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可见该文的目的是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
荀子与韩愈不仅是思想家,也是教育家,他们更多强调学习和教师的作用。荀子以“劝学”为题,勉励人们要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劝”字统领全篇,告诉读者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题,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韩愈《师说》,即“说师”,即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真之内容主题
《劝学》开篇即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围绕该论点,荀子进行各类论据的构筑,详细分析了学习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使“劝”的过程顺畅自然。《劝学》一文主要是通过变化多样的论证方法、贴切自然的论证内容和理性严密的论证语言来达到作者“劝学”的目的。在“劝”的过程中,作者先对论点进行肯定,再巧妙设喻,以严谨的逻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韩愈《师说》这篇说理文在整个论证过程中,始终围绕“从师”的问题,批判士大夫们“从师”的愚妄态度,从而从正面立论,反面批驳。在论证部分则有破有立,呈现出典型的驳论文思路:列现象,示弊端,探根源,指出路。在论证方法的运用上,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大大增强了说理的力度。《劝学》《师说》两文开篇行文巧妙,说理精警,论证由浅入深,层次纵深展开,且辩证分析非常到位,行至篇末看似自然结尾,却有高处泻水、落崖惊风之势。
善于谋篇论证
《劝学》一文语言精练,设喻贴切,说理深刻,结构严谨,是先秦论说文的代表之作。该文主要借助了大量不同的事物来说理,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并加深读者印象。如作者借“蚓”与“蟹”来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心浮气躁等。作者在文中不仅借助不同的事物来说理,还采用不同的句式来呈现,既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也使文章读来铿锵起伏、富于变化,特别是文章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兼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富有音乐之美。
《师说》也是一篇论说文,注重说理,呈现出一种理趣之美。文章以“师”的论述为脉络和重点,按照逻辑顺序和对比方法逐层深入,结尾处亮出本文意旨。《师说》从开篇到结尾,有事实、有理论、有对比,层层推进,庄谐并用,情理交融,而且文中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显示出韩愈奇绝独特的文风。
美之精巧文体
在《劝学》第三段中,荀子论述了怎样的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1)学习要注重积累。从“积土”“积水”两个比喻推论到人的“积善成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难以实现远大目标。
(2)学习要坚持不懈。作者用四个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对照说明。用“骐骥”“驽马”对比:“骐骥”素质好,但是如果只跳一次,还达不到十步,而劣马能力虽差,只要不停地走,也能跑得远。这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接着用“锲而舍之”“锲而不舍”对照:学习是否成功,差别在于“舍”和“不舍”。这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3)学习要专心致志。作者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有效的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
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他的主要批判对象究竟是谁?请说明理由。
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的语气来看,本段结尾对士大夫之族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
在《师说》中,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并“作《师说》以贻之”?
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 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 既针砭时弊, 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②点明作者作《师说》的 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
2025年备考策略
1.从课文中寻找文言文知识点的源头,这样我们才可以利用已学的稍微更熟悉的带动未学的相对更陌生的,这就是所谓的“得法于课内,而受益于课外”。
2.在文言文一轮复习阶段,我们要恰当处理高中阶段必修一至必修五的教材,可以采取分单元分篇目对课文进行字词梳理的方式,循序渐进。
3.攻破每篇课文中的重点知识。复习时要抓精练挑重点,定位要准确,要有目标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课文复习。
4.我们不是第一次初读学习内容,而是在已学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复习。只有掌握了课本重点知识,才能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运用实践的效果。
02
知识导图
思维引航
《劝学》的观点、内容、思路、特点
写作目的 中心论点 结论 论证要点 论证方法 论据 论证结构 写作特点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学不可以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学习的意义:提升自我 比喻 (5个) ①青出于蓝;②冰寒于水;③木直为轮;④木受绳则直;⑤金就砺则利 是什么 ↓ 为什么 ↓ 怎么做 递进
条理清晰
取譬设喻
铺陈对比
短句排比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学习的作用:假借外物 比喻 (5个) ①终日而思和须臾所学②登高而招;③顺风而呼;④假舆马;⑤假舟楫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学习的态度:重视积累,坚持、专一 比喻 (10个) 对比 (5组) ①积土和积水②不积跬步和小流;③骐骥和驽马;④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⑤蚯蚓和螃蟹 《劝学》


论证思路、方法
第一段:
提出论点
立论
第二、三段:分析论证
第四段:
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师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不从危害: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择师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反面: 耻学于师 正反对比论证
纵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自比:爱其子与于其身
横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
正面: 从师之道 举例、引用论证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从多人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贤者为师
写作缘由 嘉奖李蟠能行古道
写作特点
条理清晰,逐层深入
论证方法运用灵活
语言句式错落有致
(整散结合、顶真句)
语气错综变化
(反问、质疑、责备、讽刺、感叹)
对比表格,文章差异
课文 观点 主要 论证方法 论证结构 论证语言
《劝学》
《师说》
学不可以已
要重视师道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并列结构,
逐项阐述自己的观点
递进结构,
逐层深入论证自己的观点
运用大量短句、排比和对举的句式,增强气势和感染色彩。
整句与散句结合,语言错落有致,错综变化。
03
考点突破
考法探究
《劝学》重点词句翻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6)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重点实词积累
就:
【课内】
(1)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 (《谏逐客书》)
(2)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死。(《促织》)
(3)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谏逐客书》)
(4)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5)臣之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考链接】
(1)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
(《宋史·王安中传》)
(2)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巡不就。(《梁书 王筠传》)
《劝学》重点实词积累
假:
【课内】
(1)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
(2)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苏武传》)
(3)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4)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报任安书》)
【课外链接】
(1)(魏)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左光斗)与涟俱削籍。
(《明史·左光斗传》)
(2)成语:假公济私、假以辞色、假誉驰声
《劝学》重点句式
定语后置:
【课内】
(1)蚓无爪牙之利(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客有吹洞箫者(4)我持白璧一双,献项王
【课外链接】
(1)人有一方(指药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
(《赠医者汤伯高序》)
(2)缙绅之交于孟祥(徐孟祥,人名)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雪屋记》)
(3)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刘)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于是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宣抚司。
(《元史·刘秉忠传》)
(4)明年,(张中彦)起为临洮尹兼熙秦路兵马都总管。巩州刘海构乱,既败,籍民之从乱者数千人,中彦惟论为首者戮之。 (《金史·杨伯仁传》)
三、《劝学》理解性默写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2022年新高考卷Ⅰ)
(2)《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_____”。
(2020年全国卷Ⅱ)
(3)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2020年天津卷)
(4)《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2018年全国卷Ⅲ)
(5)《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2017年全国卷Ⅲ)
跨越时代的“学不可以已”
【《劝学》与《师说》的学习提示】
阅读时,要注意联系作者的思想主张和写作背景来理解文章的观点,分析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例如,荀子为何如此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韩愈是针对怎样的现状倡导师道回归的 这需要分别结合荀子的“性恶论”、韩愈所处时代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来理解。还可以结合今天的社会生活,说说荀子和韩愈的学习观中,哪些仍然值得借鉴,哪些需要更新并赋予其新的内涵。
【2022全国高考语文北京卷大作文】
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请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你的思考。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师说》重点词句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9)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重点实词积累
道:
【课内】
(1)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登泰山记》)
(2)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3)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谏太宗十思疏》)
(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5)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离骚》)
(6)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屈原列传》)
(7)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离骚》)
(8)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
(9)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10)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
【高考链接】
(1)时泉陵侯郎为桂州,缘道多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梁书·何远传》)
(2)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
(司马光《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师说》重点句式积累
【宾语前置】
(1)客何为者 (2)古之人不余欺也。
(3)夫晋,何厌之有?(4)唯利是图。
【高考链接】
(1)朕日一食者累月,乃何乐之听?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
(2)(康熙)十二年,旱,(黄贞麟)谓父老曰:“勘灾者至,所需惟官是责,不费民一钱。
(3)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日:“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
《师说》理解性默写
1、《师说》一文引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论证“ ”的道理,而《劝学》中“ , ”总结了人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弥补不足,所蕴含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2、在《师说》中,韩愈指出当时士大夫对于从师学习普遍存在“ , ”的错误观念,使得传统的从师风尚在当时社会中不能恢复。
3、韩愈在《师说)中用“ , ”两句来说明“古之圣人”在才智上与“众人”的差距以及他们对从师的态度。
4、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 , , ”所描述的士大夫对从师的态度是一样的。
5、《师说》中“ , ”可见韩愈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寻解惑之师,明人生之路
【《劝学》与《师说》的复习提示】
阅读时,要注意联系作者的思想主张和写作背景来理解文章的观点,分析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例如,荀子为何如此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韩愈是针对怎样的现状倡导师道回归的 这需要分别结合荀子的“性恶论”、韩愈所处时代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来理解。还可以结合今天的社会生活,说说荀子和韩愈的学习观中,哪些仍然值得借鉴,哪些需要更新并赋予其新的内涵。
寻解惑之师,明人生之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出生于1996年的周承钰在长征五号遥三火箭测试任务中,被定岗在位于脐带塔15层的二级连接器配气台,而通往15层的路,是倾角接近90°的180级钢铁台阶,堪比“天梯”。周承钰被人称作敢攀天梯的“大姐”。
②徐卓立,2019级的一名本科生,19岁的他于2020年2月2日晚间奔赴雷神山医院施工现场,参与设备安装工作,同父亲并肩作战,定位、搬运、拆包、安装……他凭借着毅力和决心坚持奋战。
③《人民日报》点赞,2020年中国青年榜样:“冲得上,打得赢”的24岁文昌发射场指挥员周承钰;“咬牙跺脚,也会坚持”的19岁长安大学学生徐卓立;“顽强坚韧,向梦出发”的18岁罕见病“庞贝病”患者王唯佳;“尽己之力,照亮他人”的90后山区教师赵鹏菲……他们是2020年闪光的青春面孔,他们已经向世人证明90后、00后不是娇滴滴的一代,而是敢担当、肯奋斗、勇追梦的一代,他们组成了新时代青年的精神版图。
班级将组织“青年榜样”交流会,请你围绕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认识或经历,以“构建时代精神版图”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在交流会上发言。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04
热考题型
解题策略
融古通今
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②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
③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荀子》)
④ 凡学问之法,不畏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王充《论衡》)
⑤ 道无定体,学贵适用。(《黄宗羲全集》)
⑥ 所谓圣者,须学以圣。(王充《论衡》)
与课文相同的学习观 与课文不完全相同的学习观
② ③ ⑥
① ④ ⑤
谈古论今
请任选一种古人的学习观,仿照示例的结构阐述你的看法。
提出观点
我认为,颜之推学贵博闻的观点需要更新。//颜之推《颜氏家
训》中有言:“夫学者,贵能博闻也。”意在强调广听博闻对于学
习的重要性。//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而我国在科技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数量亟待提升,尤其缺少全球
顶尖的科学家。如果仅仅追求学识渊博而不求专精,一味贪大求多
而不求甚解,并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更不能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
科学大家、领军人才。//因此,我以为,无涉猎不能通,无专精不
能成,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今天,不仅要博学多才,
还要专精大才。
阐述古人的观点
针对现实问题阐
述自己的观点
得出结论
我们今天的学习方式正发生着极大的改变,有人说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马斯克“脑机”接口这些技术的出现意味着未来不再需要知识的积累,老师也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对此,你怎么看?
于当代语境,重新审视评析,从今人的思维特点和所处现实语境出发,讨论新问题,修正其说法,补充新论据;不仅是对古代论说文的审视,也是让学生走入到对自身思维模型的建构和评估。
回归历史语境,并站在当代人的立场和视角,引导学生基于论说文本自身的情理、思维逻辑进行理性的批评,多元、辩证地看待我国古代文化传统的思维特性,反思认识自己思维上的逻辑谬误,培养良好的批判性思维。
从超越时空具有普适性意义的论说思维中汲取人生智慧,促进生命成长与发展,培育有“理性之光”的现代人格。
示例:在探讨未来教育与教师角色的变化时,我们不能忽视教育的本质及其多维度的功能。《劝学》中提到“学不可以已”,强调了终身学习的理念;而《师说》则阐述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突出了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外,更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人物。尽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脑机接口等现代科技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学习方式,提高了知识获取的效率,但这些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核心价值。比如,马斯克提出的脑机接口技术,虽然可能使知识传递更为直接高效,但它无法替代教师在情感交流、道德引导、个性化鼓励等方面的作用。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涉及到情感、社交、批判性思维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目前技术难以完全覆盖的领域。古代名篇中对师道尊严的重视,映射到现代,意味着即使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未来,教师角色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他们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些都是技术手段暂时无法替代的人文关怀和个性化教育。相反,教师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教育技术,将其融入传统教学之中,以创新的方式继续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社会持续进步。未来教育将是人与技术协同合作的模式,共同塑造更加高效、全面、人性化的学习环境。
课内素材: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学识修养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注重各种形式的学习,也留下了很多成语、古训,如勤能补拙、天道酬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等。再如“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都是劝人勤奋、积累、学习要专心的名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讲积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讲坚持不懈;“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讲用心专一。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定的道德的本能力,作为社会人不能玷污白璧。荀子的性恶论,则从人的自然属性说起,其目的在于警示人们学习掌握仁义,提高道德修养,改变自身,使自己成为“圣心皆备”之人。性善也罢,性恶也罢,两种观点殊途同归,做人要做有修养之人,做人要做有道德之人,加强自身修养,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适用角度】
角度一:自我反省、自我审视能够提高道德修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失往往会伴随着人的一生,即自我反省能起到纠正和扼制过失的作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的君子是通过不断地反省,批判自我而最终成为道德的楷模。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缺陷谁都不可避免,不断地自我批评,拷问灵魂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我。
角度二:善于借助外物是成功的捷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善于借物是一种智慧,恰当地借助外力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物”的含义颇为广泛,可以指必要的器具、先进的技术、优秀的文化、精警的名言、甚至可以指人——卓越的人才、良师益友等。善借助外物者能够开辟一条捷径,借助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文化精髓,同时也借给他人一双看世界的慧眼。
角度三:积累是学习的重要途径集腋成裘,积沙成塔,积累丰富的素材,能写成美妙的华章;积累人生的阅历,能洞悉世间百态。人生,就是在不断积累中成熟,在不断积累中丰满。积累的过程是艰辛而漫长的,需要恒心与毅力,才能达到积累的最高境界。
【适用话题】
可用于“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要有恒心”“要专一”“要学以致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有不唯书、不唯师的治学精神”“质疑与创新”“积累”“专心”“舍与不舍”“知与行”“学与思”“求知”“知识”“主观与客观”“规律”“捷径”“省察与反思” “学无止境”“勤奋”“坚持就是胜利”“永不放弃”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
【运用示范】
1.兀立的山峰,本没有灵气,却借助脚下的绿水,构建出人间胜景;火红的花朵,本没有生机,却借助身旁的绿叶,表现自己的高贵;普通的佛寺,本没有神秘,却借助山林的隐秘,渲染自己的超尘脱俗。一个人,本没有什么特别,借助外物的力量,却能铸造辉煌人生。荀子也曾说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的经验、方法,我们可以拿来,化作己有,去巧妙运用,一定人事半功倍。
2.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对“专注”有深切的体会,他说“锲而舍之,不舍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国清代学者王国维曾总结了学习的三个境界。其一为志存高远,“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基二为持之以恒,“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三为成功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些话都说明了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05
真题感悟
命题洞见
(2023新高考Ⅰ卷)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中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劝”词义不相同。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答案:B“不可以不劝爱人”中“劝”也是鼓励的意思
11.下列对文中部分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曲中规”中的“中”与“莫不中音”(《庖丁解牛》)中的“中”意思和用法相同。
B.“假舟楫者”中的“假”与“狐假虎威”“久假不归”中的“假”意思各不相同。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两句中都有通假字。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中“寄托”与现代汉语中“寄托希望”所说的意思并不一样。
答案:B“假舟楫者”中的“假”与“狐假虎威”都是借助的意思
11.下列对文中部分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非生而知之者”中的“而”与“小学而大遗”中的“而”意思和用法不相同。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与“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中的“道”意思不同。
C.“或师焉,或不焉”中前后两个“或”,分别指代“句读之不知”和“惑之不解”。
D.“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和“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中“徒”含义相同。
答案:A“而”用法相同,都是连词,意思不同,前者是顺承,后者是转折
11.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之学者必有师”“吾从而师之”“师道之不复”三处中的“师”分别是“老师”“以……为师”“尊师学习”的意思。其中,“学者”“从而”是古今异义。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中“句读”指的是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古人写作不加标点符号,所以要学习句读。
C.李氏的儿子“好古文”,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的主张相合。这里的“古文”是先秦时期的散文,与当时士大夫推崇的堆砌华丽词藻、缺乏实际内容的骈体文相对。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六艺”在它处还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答案:C李氏的儿子“好古文”错误。李氏子蟠是说李家的子弟叫李蟠
感谢观看
THANK YOU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