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讲 必修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一轮复习(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新教材新高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2讲 必修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一轮复习(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新教材新高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8 15:2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第02讲
2025
古诗文阅读模块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对话先贤,问道诸子
——必修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一轮复习
目录
01
考情分析
备考策略
02
知识导图
思维引航
03
考点突破
考法探究
05
真题感悟
命题洞见
04
热考题型
解题策略
01
考情分析
备考策略
中华文明之光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内容是我们的中华民族的原典文化。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特性,从某些方面来说,正是那些原典文化的表现。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仁爱”“博爱”“仗义”“忠诚”等,都可以从先秦诸子散文的原典中找到根源。对于当代人而言,原典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学习价值。
当然,由于时代的差距带来的语言表达上的隔膜,我们今人在学习诸子散文的过程中,第一要义是要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古圣先贤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和现实人生
复习目标
01
梳理、掌握和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02
体会儒家道家不同的理想境界,把握每篇文言文的思想观点及其意义、价值。
03
鉴赏诸子散文风格特点的异同,借鉴诸子散文在刻画形象、具体说理方面的写作方法。
04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领略先秦儒家道家的智慧。
《论语》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提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另有说《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家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被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还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的。
《孟子》的时代背景
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
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孟子》的时代意义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庄子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庄子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追赠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庄子》对工具理性也进行了深刻批判。《庄子》进一步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到了汉代以后,庄子被尊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具有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更是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庄子寓言的出版和研究使得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得以发扬。
2025年备考策略
1.《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通过孔子与四位弟子以“言志”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和孔子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风范,主要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2.《齐桓晋文之事》记叙了孟子游说齐宣王行仁政之事,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
3.《庖丁解牛》通过对庖丁解牛的过程和经历的叙述,揭示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只有反复实践,逐步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事务,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的道理。
4.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眼光,理性评价各篇章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其优点和局限,辩证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02
知识导图
思维引航
节日PPT模板 http:///jieri/
文章 文章观点 观点内涵 与其他观点之间的关系 治国理念
《侍坐章》 我与点也 向往太平盛世 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观点既有差异,也有相通之处
《齐桓晋文之事》 保民而王 国之本在民,只有人民衣食无忧,才会天下归心 中心论点,全文观点由此阐发,又归结于此。
《庖丁解牛》 依乎天理 存身处世要顺应自然 是对“解牛”过程的解说,暗合寓意,少有明确观点。
为国以礼
无为而治
为国以仁
整合文本,理解观点
比较思考儒与道在出世观念、社会理想、治国理念方面的异同。
提示:
处世观念 社会理想 治国理念
儒家 入世(有为) 百姓衣食丰足,礼仪文化盛行,天下大同 为国以礼
道家 出世(无为) 人不为物役,取法自然,天人合一 无为而治
儒道共同关注点 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人应当如何生活在世界上
你能从画中的人物神态和文本内容推断出哪个是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吗?认真阅读文章,从中找到答案,并提炼文中对四位弟子语言、行动的描写,完成表格。
人物 行动 志 孔子态度
子路 “率尔而对” 治理“千乘之国” 哂之 以勇治国
冉有 对以足民 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 唯求则非邦也与 以富治国
公西华 愿为小相 “宗庙之事……愿为小相” 唯赤则非邦也与 以礼治国
曾皙 “舍瑟而作” “暮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与之 以美治国
欣赏程宗元先生的画《侍坐》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而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尾):写孔子评志。
《侍坐》的思路
针对子路,孔子“哂之”,这并不意味着孔子对子路的政治理想全盘否定。事实上,在当时那个战乱频仍的时代,能够治国安民的臣子是非常可贵的。但是子路性子太急,为人不够谦逊,行动比思考来得更快,这是孔子所不赞赏的,所以孔子笑子路的理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和公西华,孔子当时不置可否,从后文的表述来看,孔子对他们的政治理想比较认可,认为他们所说的政治理想也是与国家大业息息相关的大事,尤其是宗庙祭祀的事情,是孔子所看重的“礼”。
针对曾点,孔子是旗帜鲜明地表示“吾与点也”。曾皙言志与他人不同,他没有直接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展示出一幅暮春郊游图: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这正符合儒家礼治的精神,又符合孔子晚年的心态。孔子赞叹之时,也是表达自己对这种理想境界的向往。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他主张“入仕”,要求读书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学生,有的这四个理想,都和治国有关: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华以礼治国,曾皙以美治国。
梳理《齐桓晋文之事》文章结构。
部分 原文 概括
第一部分 开头至“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指出齐桓、晋文之事不足道,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
第二部分 “王说,曰……”至“王请度之” 论述齐宣王之“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
第三部分 “抑王兴甲兵……”至“其若是,孰能御之” 揭出齐宣王之大欲,论证其不可能实现,指出应当返本而行王道
第四部分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至结尾 归结到“保民而王”的主张,并举出实现这一主张的根本措施
《庖丁解牛》的思路
【提示】
第1-2段
宰牛场面,突出技艺高超。
第3段
技艺高超的原因。
第4段
引出养生之道。
问题一: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
整合文本,理解观点
参考资料:三子承“知尔”之问,兵、农、礼乐,言志之正也。点之志却是别调,夫子独许之者,亦以见眼前真乐,在己者可凭;事业功名,在人者难必;喟然一叹,正不胜身世之感也。(李惇《群经识小》)
问题二:仲尼明明谈论过桓文之事,孟子为何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
整合文本,理解观点
参考资料:孟子撒了谎。孔子曾多次与弟子谈论齐桓、晋文,《孟子》中也多处记录了孟子关于齐桓、晋文事的言论。孟子“说谎”的原因或许有以下两点。其一,孔子的大一统和尊王攘夷政治理想。孔子基于所处的时代,称道管仲桓文之徒是在于维护诸夏之团结与中国之稳定。其二,孟子的拨乱反正政治理想。孟子的时代,诸侯纷纷称王,而周天子的力量已经微不足道。当时各诸侯王向往桓文称霸,想的已不是团结诸夏,维护中国的“王道”,而是攻城掠地,扩大自己的地盘,致使征战连绵,民不聊生。齐宣王也想以武力服人称霸天下。而孟子周游列国则为推行“王道”——崇尚和推行仁政,以德服人,使天下人民心悦诚服地归顺。所以孟子不但不称道桓文、管晏之徒,甚至以相提并论为可耻。
因此,孔孟谈“齐桓、晋文事”时,也是采用“拿来主义”,只取符合儒家“王道仁政”的精华,剔除“霸道”的糟粕。
问题三:你认为庖丁说的“道”指的是什么?从“养生之道”中可以推想出庄子的治国之道吗?
整合文本,理解观点
参考资料:“庄子在《天道》篇中说,‘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而不足。’郭象在注‘庄子·在宥’第十一中说:‘无为者,非拱默之谓也,直各任其自为,则性命安矣。’道家的无为,并不是一些西方翻译家所译的‘没有行动’,而是‘避免反自然的行为,即避免拂逆事物之天性。’”(孙绍振《从解牛之举重若轻到养生之顺道无为》)
复习探究,比较异同
比较儒道思想异同、孔孟思想的异同,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比较类别 异 同
儒、道思想
孔、孟思想
儒家重视人伦文化,以人为中心,以伦常为基础,形成仁礼之学;而道家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纯朴的,社会的原始状态是和谐的。儒家重人道而轻鬼神,道家 重“天道”,讲求“返璞归真” 。
在人性论上,孔子主张“性相近”,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孔子更遵从“忠君”传统,思想上更为中庸,孟子在政治思想具有民主的倾向,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认同性善、都是以道德为基础的治国理念、都有“民本”思想
孔子和孟子的理论基础都是“仁”,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孟子继承并发展了“仁”的理论,主张“仁政”;
复习探究,比较异同
孟子的“民贵君轻”论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在诸侯混战、民不聊生的乱世,孟子站在民众的立场上,努力宣传他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希图建立人民可以安居乐业的统一国家。孟子呼吁各国统治者实行他的仁政主张,认为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既具有道义上的正当性又极富效率性。孟子对君主的资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君主的权力也作了种种限制,形成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君主理论。
孔子的“忠君”思想:孔子提倡“以道事君”、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反对臣无人格原则地讨好、侍从、顺从君。 孔子把“忠”纳入其“仁学”体系,将忠恕作为为“仁之方”并予以一以贯之,指明了做人和待人的一种方式、求仁和为仁的基本途径,贯通了“下学而上达”“我欲仁,斯仁至矣”的自觉的道德修为境界。
触类旁通,品评思辨
1.《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中有没有儒、道思想的体现?
篇目 儒家思想的体现
《烛之武退秦师》 1.攻打原因:“以其无礼于晋”。
2.烛之武临危受命,说服秦穆公,体现他的忠贞。
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暇”。晋君违背了儒家的信。
......
《鸿门宴》 1.樊哙的“拜、起、立、饮”。(礼)
2.樊哙不顾个人安危,与刘邦共生死。(勇,忠)
......
触类旁通,品评思辨
问题研讨1:《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体现了哪些战争之礼?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体现的战争之礼主要有三点。一是师出有名。二是不斩来使。“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说法来自周礼,成为历代约定俗成的战争礼节。年迈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不惧危险到秦军大营游说秦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秦郑之间是敌对关系。但是面对不速之客,秦伯并未予以加害,而是按照“不斩来使”的惯例予以接待。三是据礼而退。机智善辩的烛之武成功劝退秦军,瓦解了秦晋联盟;不但化解了郑国的亡国危机,还促成了郑国与秦国的结盟。面对盟友的背信弃义,晋文公自然措手不及。但他没有听从属下攻打秦军的建议,而是冷静分析:如果贸然出手引起内讧,就会授人以柄,陷于“不仁不义、不讲武德”的境地,得不偿失。
触类旁通,品评思辨
问题研讨2:《鸿门宴》中的有哪些宾主之间“守礼”和“违礼”的体现?
刘邦委曲求全的“守礼”与迫于现实的“违礼”。他不仅早早带着随从前来谢罪,以求原谅、缓和矛盾;而且礼数周全,分别给项羽
和范增准备了见面的礼物。面对强大的对手,刘邦态度上谦恭隐忍,言语上服软示弱,行动上谨小慎微。但是项羽的谋士范增眼光毒辣、料事如神,不肯放过宴会上斩草除根的大好机会,必欲除之而后快。处于极度尴尬危险的境地,刘邦只能逃席以逃命,这时的他还考虑“未能辞”不合乎“礼”。
触类旁通,品评思辨
问题研讨2:《鸿门宴》中的有哪些宾主之间“守礼”和“违礼”的体现?
项羽的“违礼”。项羽居高临下的失“礼”与率性而为的施“礼”。面对前来谢罪的刘邦,项羽可谓态度倨傲,不可一世。通过宴会上的座次安排,足见项羽对刘邦的轻视。而对无视礼法、擅自闯帐的樊哙,项羽竟持放任之态度,且赐酒赐座,称其为勇士。或许这种赏赐之礼遇是出于对樊哙勇武粗豪的赏识,但项羽率性而为的做法的确有违常理。
03
考点突破
考法探究
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
义项① 词义:假如
例句:如或知尔
义项② 词义:或者
例句:如五六十
义项③ 词义:至于
例句:如其礼乐

义项① 词义:疑问语气词,呢
例句:技盍至此乎
义项② 词义:相当于介词“于”,可不译
例句:进乎技矣
义项③ 词义: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例句: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知识积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通假字
鼓瑟希,铿尔
莫春者,春服既成
唯求则非邦也与
通“稀” 稀疏。
通“暮” 暮春,阴历三月
通“欤” 语气词,不译
知识积累
《齐桓晋文之事》
通假字
无以,则王乎
王说
为长者折枝
刑于寡妻
通“已” 停止
通“悦” 高兴
通“肢” 肢体
通“型” 做榜样
知识积累
《齐桓晋文之事》
通假字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盖亦反其本矣
是罔民也
通“斑”
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通“盍”; 何不
通“返”; 回、归
通“网”张开罗网捕捉,
引申为陷害
知识积累
《庖丁解牛》
通假字
砉然向然
技盖至此乎
技经肯綮之未尝
善刀而藏之 
批大郤
通“响” 响声
通“盍” 何,怎样
通“枝” 指支脉
通“缮” 修缮
通“隙” 空隙
知识积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古今异义
如会同,端章甫。  
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
加之以师旅
古:泛指侵略的军队
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知识积累
《庖丁解牛》
古今异义
吾何爱一牛 古:吝啬 今:爱惜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古:用来推及到
今: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妻子和儿女 今:妻子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古:中原一带 今:中国
知识积累
《庖丁解牛》
古今异义
所见无非全牛 古:没有不是 今:只,不外乎
依乎天理 古: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天然的道理
每至于族 古: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今:事物有共同属性的一大类
知识积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词类活用
如会同,端章甫。  
鼓瑟希,铿尔
三子者出,曾皙后浴乎沂,风乎舞雩
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名词作动词,弹奏
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名词作动词,吹风
知识积累
《齐桓晋文之事》
词类活用
无以,则王乎王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王无异于百姓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
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
(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意动,对…感到奇怪
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知识积累
《齐桓晋文之事》
词类活用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朝秦楚
刑于寡妻
危士臣
轻暖不足于体与
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使动,使…来朝见
(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使动,使…受到危害
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知识积累
《庖丁解牛》
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足之所履
以无厚入有间
名词作状语,每年,每月
名词作动词,踏
形容词作名词,薄的刀子
知识积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特殊句式
不吾知也 
宾语前置(吾不知也)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状语后置(以师旅加之,因以饥馑之)
知识积累
《齐桓晋文之事》
特殊句式
百姓之不见保
臣未之闻也之
莫之能御也之
牛何之
王坐于堂上
构怨于诸侯
是乃仁术也
被动句(见:表示被动)
宾语前置(臣未闻之也)
宾语前置(莫能御之也)
宾语前置(牛之何)
状语后置(王于堂上坐)
状语后置(于诸侯构怨)
判断句
知识积累
《庖丁解牛》
特殊句式
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
技经肯繁之未尝。 宾语前置(未尝技经肯綮)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宾语前置(以是),介宾短语后置(于硎新发)
04
热考题型
解题策略
赏析特色
①塑造了孔子和蔼可亲、言语亲切的师长形象,同时也表现了子路的粗率豪勇、冉有和公西华的谦虚、曾皙的富有才性。
1.回忆拓展阅读《论语》其他篇章,分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艺术特色。
提示:
②本篇与《论语》的其它篇章不同,超出了单纯记言的框架而带有记事的性质,通过人物的一刹那的言语动作来表现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通过对话的形式来反映人物的神情风貌,再加上短句过渡,显得有一定的故事情节。
③语言简洁,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致。
2.分析孟子的论证技巧:虽然孟子说“予其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但从《齐桓晋文之事》这篇文章来看,孟子不仅“好辩”,而且“善辩”,能够将不以为然的齐宣王游说到心悦诚服,这得益于孟子高超的论证技巧。那么他使用了哪些论证技巧呢?分组讨论。
提示:
论证结构 主要内容 论证方法
第1-14段 树立信心——可为 举例
第15-20段 解决矛盾——为与不为 取譬、对比、类比、举例
第21-33段 反面论证——不为的危害 类比、举例
第34-35段 正面论证——如何为 演绎、因果
特点小结 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具体详实,生动形象 3.归纳孟子对话技巧
提示:
本文以王的九次提问引出孟子的一系列仁政治国主张。看似是王的提问推动了对话,其实除了第一问,王其他的提问都是在孟子的诱导下问出的。孟子一共七次抛出设问,引导王的思维,使王认识到问题,认同孟子的思想。
善于通过表扬来获取对方信任
善于通过提问来引导对方思维
善于通过比喻来阐述抽象道理
4.《庖丁解牛》前2段是怎样体现庖丁技艺高超的?
提示:
正面描写 动作描写 “触”“倚”“履”“踦” 娴熟
声音描写 “砉”“?”“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优美
侧面烘托 文惠君评价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拓展阅读《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本文共三个部分,每个部分是一种错误言行,这三个错误言行是什么?
2:孔子反对颛臾的理由是什么?
①季氏将伐颛臾
②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③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受先王之封不可伐;已是附庸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说明要遵循“周礼”,不可违礼而动。
3:孔子知道冉有实际上赞成季氏时,当头棒喝:“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便道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政治理想,以说明冉有的错误,这个政治理想是什么?怎么样才能达到?
均——财物平均分配
和——上下和睦相处
安——上下相安无事
2023年的央视“兔年”春晚被誉为“最中国”的春晚。从春晚舞台美术对庙底沟彩陶花瓣纹样等中国传统图案的创新性设计,到武术《演武》对少林寺壁画中少林功夫的舞台再现,再到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对传统中国色的诗情画意表达,还有《当“神兽”遇见神兽》对传说中的麒麟、白泽、凤凰等瑞兽的全新演绎,以及舞蹈《碇步桥》、《锦绣》等等,都展现了在春晚创作中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深刻理解。
2023年的央视春晚体现了哪些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有哪些价值?请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评。
2023年央视春晚以"最中国"为主题,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其中体现的主要文化思想包括儒家的和谐理念、道家的自然之道以及佛家的人生智慧。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儒家强调和谐共生的理念,在节目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如武术《演武》通过再现少林寺壁画中的少林功夫,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而舞蹈《碇步桥》则表现了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相互协作、和谐共处的精神风貌。
其次,道家注重自然之道,倡导顺应自然、回归本真。在节目中,《满庭芳·国色》通过对传统中国色的诗意表达,展现了道家追求自然之美、崇尚简约之风的精神内涵。
最后,佛家强调人生智慧和慈悲心,节目中通过《当"神兽"遇见神兽》对传说中的瑞兽的全新演绎,传递了佛家关爱生命、普渡众生的价值观。
05
真题感悟
命题洞见
对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时期,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兵车的数目来计算。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
B.“庠”和“序”都指古代的学校。商代叫“庠”,周代叫“序”。“庠序”是地方乡学。
C.庖丁:名为“丁”的厨师。古代称呼从事专门劳动的人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又如“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D.《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它本是一种大型的、国家级的祭祀活动,性质与祭“社”(土地神)相同。
答案:B [应是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 ,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 , 。”
(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笑子路的原因是“ , ”。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诸侯朝见天子之事,他说:“ , 。”。
答案: (1)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2)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3)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4)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3)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4)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5)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
(6)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1)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莫”,同“暮”;“既”,已经;“冠者”,成年人;“童子”,少年;数量词的定语后置;“浴乎沂,风乎舞雩”,状语后置句;“风”,吹风)
(2)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为”,治理;“不让”,不谦让;“是故”,因此;“哂”,笑)
(3)既然这样,那么举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他不用力气;看不见整车的柴火,是因为他不用视力;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因为他不肯布施恩德。(“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句;“百姓之不见保”,被动句;“为”,因为;“明”,名词,视力、目力)
(4)难道(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处于险境,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才在心里痛快吗?(“抑”,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兴”“危”,使动用法;“甲兵”,代指战争;“构怨于诸侯”“快于心”,介宾短语后置句;“与”,吗)
(5)依照牛体的自然结构,击入大的(筋骨连接处的)缝隙,引刀进入(骨节之间的)空处,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尝试,更何况大骨呢!(“批”,击;“导”,引导,这里指引刀进入;“因”,顺着;宾语前置句)
(6)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了,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解”,宰;“新发于硎”,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硎新发”;“硎”,磨刀石)
感谢观看
THANK YOU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