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九上科学进阶培优 第二章 酸与碱
班级__________ 座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空3分,总计45分)
1. 以科学原理和实验事实进行推理是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则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则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D.酸碱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则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酸碱反应
2. 已知:Cu+H2SO4(浓)CuSO4+SO2+H2O,为探究铜和浓硫酸的反应,某同学设计如图实验,观察到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脱脂棉团变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上下移动铜丝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B.反应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全部由+6价变成+4价
C.鼓气球鼓入空气的目的是将产生的气体赶到脱脂棉团和氢氧化钠溶液中
D.脱脂棉团变色的现象说明SO2和CO2化学性质类似,溶于水都能生成酸性物质
3.归纳总结、对比分析是常用的学习方法。如图所示:两圆重叠的区域表示两种物质的共同特征(相似点),重叠区域以外的部分表示它们的独有特征(不同点),某同学对(甲)(乙)(丙)(丁)区域相对应的内容填写正确的是( )
A.(甲):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B.(乙):跟所有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C.(丙):由氢、氧原子组成 D.(丁):可以用于制取氧气
4. 某兴趣小组利用压强传感器研究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用3个250mL的烧瓶收集满纯净的二氧化碳,连接压强传感器,同时采集数据,用注射器同时等速度分别注入三种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各15mL,片刻后,同时振荡烧瓶,等待反应完成。采集的数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t1段曲线呈现这种形态是因为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未进行振荡
B.t1~t2段曲线呈现这种形态是因为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后进行振荡
C.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t3时烧瓶内压强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D.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t3时被吸收的二氧化碳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5. 表面布满铁锈的铁钉放入盛有稀硫酸的密闭容器中,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压强变化不明显,说明还没有开始化学反应
B.bc段的化学反应:Fe2O3+3H2SO4=Fe2(SO4)3+3H2O
C.影响cd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D.d点时恰好完全反应,且d点温度高于a点
6. 如图中所有物质的类别均不同,连线两端的物质常温下均能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Y、Z分别属于碱、盐、酸 B.X和Z可以是Al2O3和CaCl2
C.Y和Z可以是Na2CO3和Ca(OH)2 D.X和Y可以是NaCl和NaOH
7. 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为验证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分别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将等体积、足量的氢氧化钠饱和溶液和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全部加入锥形瓶中,关闭活塞,打开弹簧夹K1、K2,观察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Ⅱ中的短导管可使集气瓶内外的气压保持一致
B.Ⅱ中的氯化钙溶液有较多量进入Ⅰ中,且溶液变浑浊,证明氢氧化钠能与CO2反应
C.该实验还能验证氢氧化钠饱和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强于氢氧化钙饱和溶液
D.实验后,Ⅲ中溶液中溶质只有CaCl2
8. “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进行储存和利用。用足量的NaOH溶液来“捕捉”CO2,其过程的示意图如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过程可实现CO2零排放 B.整个过程中,有1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C.反应室中主要涉及两个化学反应 D.“反应并分离”的过程中,分离物质的操作是蒸发、结晶
9. “宏观一微观一符号”的三重表征是化学学科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独特方法。
请仔细观察图1、图2、图3的微观图示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A.图1中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发生变化的离子是氢离子、氢氧根离子
B.图2中能体现酸相似化学性质的有ABD
C.图2中的D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只有:KOH+HCl═KCl+H2O
D.图3为NaHSO4溶液的微观图示,NaHSO4溶液呈酸性
10.如表为实验室危化品使用记录本中某种药品几年间的使用记录,据数据分析,它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 )
序号 出库凭证号 77011﹣01
出库日期 领用前质量(克) 领用后质量(克) 教学使用质量(克)
1 2021.09.13 448.5 448.4 0.1
2 2023.09.07 443.0 443.0 0
3 2024.03.06 442.5 325 116.5
A.浓盐酸 B.浓硫酸 C.氢氧化钠 D.镁条
11.某工业盐酸中因含有少量FeCl3(不含其它杂质)而显黄色,测知该盐酸中H+和Cl﹣的个数比为88:97,则其中Fe3+和Cl﹣的个数比为( )
A.1:97 B.1:3 C.3:1 D.3:97
12.现有MgO和Mg(OH)2组成的固体混合物共5g,向其中加入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105g不饱和溶液。则原固体混合物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24% B.48% C.80% D.72%
13.下列4个坐标图分别示意实验过程中某些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
A.向一定量石灰石中滴加稀盐酸 B.在某一密闭装置内点燃红磷
C.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质量
14.往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根据实验实施绘制如图所示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d段有蓝色沉淀生成 B.d点溶质种类为三种
C.a﹣b段,溶液pH不断减少 D.c 所含的溶质只有氯化钠
15.小明同学分别取20gNaOH固体A、B、C,采用不同方法保存。几天后,A未变质、B部分变质、C全部变质。他将三份固体分别配成溶液并滴入20%的稀硫酸直到正好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几天后,三份固体的质量为:A<B<C
B.为控制正好反应,A可用酚酞试液指示,B、C可滴加稀硫酸直到正好不冒气泡
C.正好反应时,消耗稀硫酸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
D.正好反应时,生成硫酸钠的质量都相等,均为35.5g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其中16题每空1分,总计31分)
16.(6分)在复习时老师补充讲到:“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酸性氧化物,如CO2、SO2、SO3、SiO2、P2O5”,并以熟知的2NaOH+CO2=Na2CO3+H2O为例,练习了SO2、SO3等与碱的反应。在练习中老师强调,反应中CO2、Na2CO3中碳元素化合价均为 价,可见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均未改变,其他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也是如此。请写出SiO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以此规律,能与KOH溶液发生类似反应生成KNO3的酸性氧化物是 (填化学式)。
17.(4分)小金通过图示装置验证CO2能与NaOH发生化学反应。推注射器活塞向充满CO2的集气瓶中注入过量20%NaOH的溶液,振荡集气瓶后打开止水夹。
(1)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反应后将集气瓶中混合物过滤,所得溶液中除Na2CO3外,则溶液中还存在的溶质有 。(填名称)
18.(4分)某课外活动小组进行了如图的氨气性质实验,按从左至右顺序操作,小图中的序号是这一步的操作或显现的现象顺序。从图中现象可推断氨气的两个性质是:① ;② 。
19.(6分)如图所示,A、B两烧杯中分别装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烧杯上方悬挂一金属等臂杠杆,杠杆中央的金属滑片可随杠杆左右摆动(摆动幅度足够大),杠杆两端各悬挂一完全相同的塑料小球,杠杆平衡.向A、B两烧杯别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钡固体和铁粉,恰好反应后:
(1)A烧杯内的现象 .
(2)B烧杯内小球将 .(填“上浮”或“下沉”)
(3)闭合电键K后,电流表 有示数.(填“A1”或“A2”)
20.(4分)某工业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请回答:
(1)将该盐酸敞口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其溶质的质量分数 37%(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该盐酸因含有少量Fe3+而显黄色(其他杂质忽略不计)。现取少量样品,与适量硝酸银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经实验测得,反应后溶液中的H+和NO3﹣的个数比为91:94,则该盐酸中Fe3+和Cl﹣的个数比为 。
21.(4分)为研究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两种溶液的化学性质,进行实验后,将四支试管内的物质在G中混合后得到无色溶液,其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可能含有的溶质是 。
22.(6分)某同学欲验证稀硫酸的部分化学性质:
实验一:Na2CO3+H2SO4
实验二;Ba(NO3)2+H2SO4
实验三:NaOH+H2SO4
(1)实验三中无明显现象,为判断反应后H2SO4是否有剩余,可选用下列药品中的 ;
A、酚酞溶液 B、Zn C、CuO D、Ba(NO3)2
(2)将实验一、二、三反应后的物质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中,后续实验及现象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白色沉淀A中含有
②关于无色溶液B的设想中,合理的是
A、可用作氮肥 B、检验某熟石灰样品是否变质 C、除去硝酸钠中的碳酸钠.
三、探究题(每空2分,总计26分)
23.(10分)在化学实验技能考试中,有一题目是鉴别氢氧化钙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1)写出试管②中的实验现象: .
(2)当看到不同现象时停止通气体,将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中,并将废液进行过滤,同学们对滤液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除水外还含有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
①氯化钙和氯化钠的水溶液都呈中性.
②Na2CO3+CaCl2=CaCO3↓+2NaCl
③Na2CO3+Ca(OH)2=CaCO3↓+2NaOH
【猜想假设】
猜想①:只含有NaOH
猜想②:只含有Na2CO3
猜想③:含有NaOH和Ca(OH)2
猜想④:含有NaOH、Ca(OH)2和Na2CO3
猜想⑤:含有
【分析讨论】根据查阅资料的信息你认为猜想 一定不成立.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静置 有白色沉淀出现 表明滤液中一定含有 (填化学式)
②用pH试纸检测经①处理后的上层清液的酸碱性 溶液呈 性 表明原滤液中还含有氢氧化钠
24.(6分)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科学兴趣小组开展了制作“酸雨形成及危害的模型”的项目化学习。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实验室器材制作的模型如图并制定了评价量表,表中为部分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密封性好,能除去大部分污染气体 密封性好,能除去小部分污染气体 密封性不好,不能除去污染气体
指标二 能通过实验现象说明煤燃烧产SO2 有实验现象,但不能说明煤燃烧产生SO2 没有明显实验现象
指标三 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 能通过一个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 不能通过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材料时,同学们认为煤粉比煤块更合适,其原因是 。
(2)该模型的指标一可被评为优秀,理由是该装置密封好,能除去大部分污染气体。能除去大部分污染气体的原因是 。
(3)该模型的指标二被评为合格的原因是:煤燃烧还能产生 气体,也能使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变红。
25.(10分)氯碱厂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NaOH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粗盐中主要含有CaCl2、MgCl2杂质,精制工序中加入适量的NaOH和Na2CO3主要目的是除去杂质,试分析沉渣中的固体主要有 (填化学式);
(2)电解工序中发生2NaCl+2H2OCl2↑+H2↑+2NaOH;
(3)脱盐工序中利用NaOH和NaCl在溶解度上的差异,通过 、冷却、 (填写操作名称)除去NaCl;该工业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四、(26题4分,27题6分,28题8分,总计18分)
26.(4分)在学习酸的性质时,同学们发现实验室的工业盐酸呈黄色,老师解释说是因为里面含有氯化铁为测定这瓶工业盐酸中氯化铁的含量(假设不含其他杂质),同学们做了如下实验:
取10g工业盐酸加入到小烧杯中,然后向小烧杯中不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同时用电子pH计不断读取反应时的pH值,得出如图所示的关系。
(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与10g工业盐酸中的氯化铁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 g。
(2)计算10g工业盐酸中氯化铁的质量(精确到0.01)。
27.(3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要测定市场上销售的一种钙片中碳酸钙(CaCO3)的质量分数。查阅说明书和资料后发现,每粒钙片的质量为1克,钙片中除了碳酸钙外还含有一定量的辅料,辅料不与酸、碱反应。于是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步骤①:分别配制一定质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5%的稀盐酸和4%的NaOH溶液。
步骤②:将1粒钙片研碎后,加入2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3.65%的稀盐酸,待充分反应后过滤,测得滤液pH小于7。
步骤③:用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NaOH溶液逐滴加入滤液中,直至溶液pH等于7,测得消耗NaOH溶液的质量为10克。
(1)实验中,用溶质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密度约为1.2g/m3),来配制100克溶质量分数为3.65%的稀盐酸,至少需要浓盐酸的体积为 毫升(保留一位小数)。
(2)求这种钙片中CaCO3的质量分数。(过程中涉及的反应有:NaOH+HCl═NaCl+H2O;CaCO3+2HCl═CaCl2+CO2↑+2H2O)
(3)小科根据碳酸钙能受热分解的原理,将研碎后的钙片充分灼烧,根据灼烧前后固体的质量变化,计算出药片中CaCO3的质量分数。若该方案合理,则铺料所满足的性质为 。
28.(8分)小宁同学用一定质量分数的FeCl3溶液和一定质量的NaOH固体粉末做实验。四次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实验次数 NaOH质量/g FeCl3溶液质量/g Fe(OH)3质量/g
1 6 100 5.35
2 12 100 10.7
3 24 150 16.05
4 36 200 a
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有 色沉淀生成。
(2)第 次实验,FeCl3和NaOH恰好完全反应。
(3)表中的a值是 。
(4)实验中所用FeCl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2024九上科学进阶培优 第二章 酸与碱(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C
【解析】【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常见物质的分类;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离子可能带正电荷,也可能带负电荷;
(2)水就不是溶液;
(3)根据单质的定义判断;
(4)注意金属氧化物和氢气的反应。
【解答】A.带电荷的可能是电子或质子,故A错误;
B.水具有均一和稳定性,但是不是溶液,故B错误;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故C正确;
D.氧化铜和氢气反应,生成水和单质铜,故D错误。
故选C。
2. 【答案】B
【解析】【分析】A、根据发生装置特点分析回答此题;
B、根据反应表达式分析回答此题;
C、根据气体性质分析回答此题;
D、根据实验现象和题目信息推断此题。
【解答】解:A、拉动铜丝,可以控制铜与浓硫酸是否接触,控制反应是否发生和停止,选项A正确;
B、反应中硫元素生成了硫酸铜和二氧化硫,硫元素在硫酸铜中化合价没有变化,部分由+6价变为+4价,选项B不正确;
C、鼓入空气可以将内部残留的二氧化硫排出,此时使气体进入脱脂棉团和氢氧化钠溶液中,选项C正确;
D、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溶液显酸性,使脱脂棉团变色,选项D正确;
故选:B。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3. 【答案】D
【解析】【考点】酸的化学性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分析】A、酸溶液不能使酚酞变色。
B、碱不能和所有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C、水和过氧化氢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解答】解:A、酸溶液不能使酚酞变色,该选项不正确。
B、碱不能和所有非金属氧化物反应,例如碱不能和一氧化碳反应,该选项不正确。
C、水和过氧化氢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该选项不正确。
D、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是因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该选项正确。
故选:D。
4. 【答案】C
【解析】【分析】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越大,吸收二氧化碳速率越快。
【解答】解:A、0~t1段曲线呈现这种形态,是因为没有注入氢氧化钠溶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t1~t2段曲线呈现这种形态,是因为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未进行振荡,但是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t3时烧瓶内压强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该选项说法正确;
D、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t3时被吸收的二氧化碳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5. 【答案】C
【解析】【考点】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分析】根据表面布满铁锈的铁钉放入盛有稀硫酸的密闭容器中,氧化铁先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氧化铁反应完,铁再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氧化铁先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ab段的化学反应是Fe2O3+3H2SO4═Fe2(SO4)3+3H2O,故选项说法错误。
B、bc段的化学反应是Fe+H2SO4═FeSO4+H2↑,故选项说法错误。
C、影响cd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是因为温度恢复至常温,故选项说法正确。
D、d点时温度恢复至常温,且d点温度等于a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6. 【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等反应)、碱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非金属氧化物、酸、盐等反应),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Z能与二氧化碳反应,能与酸反应,能与石蕊溶液作用,应为碱;由酸的化学性质,X应为金属氧化物;Y能与盐酸、碱反应,应为盐;故选项说法错误。
B、X应为金属氧化物,Z应为碱,X可以是Al2O3,Z不可能是CaCl2,故选项说法错误。
C、Y和Z分别是盐、碱,可以是Na2CO3和Ca(OH)2,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选项说法正确。
D、X不可能是NaCl,因为氯化钠与稀盐酸不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碱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非金属氧化物、酸、盐等反应)、酸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等反应)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 【答案】D
【解析】【分析】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
【解答】解:A、Ⅱ中的短导管与空气联通,可使集气瓶内外的气压保持一致,该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Ⅰ中二氧化碳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吸收,Ⅲ中二氧化碳不能被氢氧化钙溶液完全吸收,导致Ⅱ中的氯化钙溶液有较多量进入Ⅰ中,且溶液变浑浊,是因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钠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证明氢氧化钠能与CO2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C、Ⅱ中的氯化钙溶液有较多量进入Ⅰ中,说明氢氧化钠饱和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强于氢氧化钙饱和溶液,该选项说法正确;
D、实验后,Ⅲ中溶液中溶质有氯化钙和溶于水的二氧化碳,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8. 【答案】C
【解析】【分析】A、根据“碳捕捉技术”的示意图,是将二氧化碳含量高的气体变为二氧化碳含量低的气体进行分析;
B、根据既能作反应物,又是生成物的物质,能循环利用进行分析;
C、根据反应室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有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进行分析;
D、根据“反应并分离”的过程中,是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碳酸钙沉淀与氢氧化钠溶液碱性分离进行分析。
【解答】解:A、由“碳捕捉技术”的示意图,是将二氧化碳含量高的气体变为二氧化碳含量低的气体,而不是实现CO2零排放,故A错误;
B、分析反应流程图,在此反应中过程中,氧化钙和氢氧化钠能重复利用,故B错误;
C、反应室中发生的反应有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主要涉及两个化学反应,故C正确;
D、“反应并分离”的过程中,是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碳酸钙沉淀与氢氧化钠溶液碱性分离,分离物质的操作是过滤、蒸发,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碳捕捉技术”的分离原理,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氧化钙的化学性质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 【答案】C
【解析】【分析】A、根据图1中,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等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C、图2中的D稀盐酸、稀硫酸均能与氢氧化钾溶液发生中和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D、由NaHSO4溶液的微观图示,溶液中存在氢离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图1中,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发生变化的离子是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B、图2中能体现酸相似化学性质的有ABD,C硫酸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盐酸不能,故选项说法正确。
C、图2中的D稀盐酸、稀硫酸均能与氢氧化钾溶液发生中和反应,分别生成氯化钾和水、硫酸钾和水,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KOH+HCl═KCl+H2O、2KOH+H2SO4═K2SO4+2H2O,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NaHSO4溶液的微观图示,溶液中存在氢离子,则NaHSO4溶液呈酸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等反应)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A
【解析】【考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及其质量变化来分析。
【解答】解:由表格中可知,药品在保存过程中,质量慢慢变小,由数据(序号3)可知,该药品领用前后的质量差大于教学使用的质量,说明该药品具有挥发性。
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因挥发出来氯化氢气体而造成质量减少,符合题意;
B、浓硫酸具有吸附性,因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质量增大,不合题意;
C、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且能吸收空气的二氧化碳而质量增大,不合题意;
D、镁条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形成一层氧化镁薄膜而质量增大,不合题意。
故选:A。
11.【答案】D
【解析】【考点】元素质量分数和质量比的计算.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溶液不显电性,在溶液中阴离子和阳离子所带电荷数值相等。
【解答】解:H+与Cl﹣的个数比为88:97,则负电荷总数为97,氢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为88,要保证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数值与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数值相等,则铁离子需要提供9个正电荷,一个铁离子带三个正电荷,故铁离子个数为3,所以Fe3+与Cl﹣的个数比为3:97,观察选项,
故选:D。
12.【答案】B
【解析】【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分析】根据稀盐酸的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利用在化学反应中元素质量守恒可计算镁元素的质量。
【解答】解: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100g×7.3%=7.3g
设原固体混合物中镁元素的质量为x,由镁元素质量守恒可得
Mg~2HCl
24 73
x 7.3g
x=2.4g
原固体混合物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8%。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应用元素守恒的方法来计算是解答中的关键,不可盲目利用化学方程式来计算。
13.【答案】B
【解析】【分析】A、向一定量石灰石中滴加稀盐酸,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消耗装置内的氧气,进行分析判断。
C、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结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向一定量石灰石中滴加稀盐酸,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至完全反应,气体质量不再增加,故气体的质量先是零,再不断上升,最后形成一条水平直线,故选项图示错误。
B、在某一密闭装置内点燃红磷,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会使装置内空气受热膨胀,压强增大;随着红磷燃烧消耗装置内的氧气,氧气的体积减少,压强减小,完全反应后冷却至室温,最终压强比反应前小,故选项图示正确。
C、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后氧气逸出,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少,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图示错误。
D、由电解水的实验结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体积比为2:1,故选项图示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14.【答案】D
【解析】【分析】酸碱中和反应先与复分解反应发生,据此分析回答此题;
A、根据c﹣d段溶质质量增加分析回答此题;
B、根据d点溶质质量回答此题;
C、根据a﹣b段溶质质量增加,且酸碱中和反应先发生的性质回答此题;
D、根据c点反应后溶质组成回答此题。
【解答】解:A、逐滴加入氢氧化钠,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铜不参加反应,盐酸相对分子质量小于氯化钠,所以溶质质量增加,对于a﹣b段,当盐酸反应完毕后,氯化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铜相对分子质量大于氯化钠,所以溶质质量减少,对于b﹣c段,而当两者反应完毕,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就直接增加,对应c﹣d段,所以c﹣d段只有没有沉淀生成,选项A错误;
B、d点时盐酸被消耗完毕,反应生成氯化钠,氯化铜也被消耗完毕,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d点溶质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选项B错误;
C、a﹣b段盐酸被消耗,溶液pH在增加,选项C错误;
D、c点时盐酸与氯化铜全部被消耗完毕,此时溶液溶质只有氯化钠,选项D正确;
故选:D。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15.【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固体变质是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反应,产物是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均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由化学反应中的元素守恒可知不管怎样变质,钠元素质量不变,所以生成的硫酸钠质量会相等,依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有关信息可对三种固体的消耗硫酸的量进行分析,要判断反应是否恰好进行可通过反应的现象及指示剂完成进行分析。
【解答】解:A、氢氧化钠固体变质是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反应,其反应的方程式是:2NaOH+CO2=Na2CO3+H2O,即每80份的氢氧化钠可生成106份的碳酸钠,所以变质越多质量越大,故三份固体的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为:A<B<C,故A正确;
B、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无现象,借助酚酞遇碱变红的事实,可先在氢氧化钠中滴加酚酞,变红后滴加硫酸,只要红色恰好消失则证明氢氧化钠恰好反应,含有碳酸钠的氢氧化钠加入硫酸后会优先于氢氧化钠反应,而碳酸钠与硫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B、C滴加稀硫酸直到正好不冒气泡时即是恰好反应,故B正确;
C、从①2NaOH+H2SO4═Na2SO4+2H2O,②2NaOH+CO2=Na2CO3+H2O③Na2CO3+H2SO4=Na2SO4+H2O+CO2↑,每两个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消耗一个硫酸,每两个氢氧化钠转化成碳酸钠时会生成一个碳酸钠,而每个碳酸钠与硫酸反应时消耗一个硫酸,所以变质与否硫酸的消耗量不变,即:消耗稀硫酸的质量三固体相等,故C错误;
D、对①CO2+2NaOH=Na2CO3+H2O,②Na2CO3+H2SO4=Na2SO4+H2O+CO2↑两个方程式综合(两边相加),可得:2NaOH+H2SO4=Na2SO4+2H2O,所以氢氧化钠变质与否不影响硫酸钠的生成,即生成的硫酸钠质量相等,设生成硫酸钠的质量为x,由于每份都是20g氢氧化钠。所以
2NaOH+H2SO4=Na2SO4+2H2O
80 142
20g x
=
x=35.5g
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氢氧化钠的有关的性质,氢氧化钠的变质及相关计算,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及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进行。
二、填空题
16.【答案】故填:+4;2NaOH+SiO2=Na2SiO3+H2O;N2O5。
【解析】【分析】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硅酸钠和水。
【解答】解:二氧化碳中氧元素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二氧化碳中碳元素化合价是+4,碳酸钠中,钠元素化合价是+1,氧元素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碳酸钠中碳元素化合价是+4;
SiO2与NaOH反应生成硅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SiO2=Na2SiO3+H2O;
硝酸钾中钾元素化合价是+1,氧元素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硝酸钾中氮元素化合价是+5,+5价的氮元素和﹣2价的氧元素形成的氧化物是五氧化二氮,化学式是N2O5。
故填:+4;2NaOH+SiO2=Na2SiO3+H2O;N2O5。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7.【答案】(1)氯化钙溶液通过导管进入集气瓶,集气瓶中出现白色沉淀。
(2)氯化钠、氢氧化钠。
【解析】【分析】左边集气瓶中发生反应:CO2+2NaOH=Na2CO3+H2O,使瓶内气压降低,右边CaCl2溶液通过导管进入集气瓶,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
【解答】解:(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导致瓶内气压减小,打开止水夹后,氯化钙溶液进入左瓶中,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观察到氯化钙溶液通过导管进入集气瓶,集气瓶中出现白色沉淀。
故填:氯化钙溶液通过导管进入集气瓶,集气瓶中出现白色沉淀。
(2)反应后将集气瓶中混合物过滤,所得溶液中除Na2CO3外,则溶液中还存在的溶质有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和过量的氢氧化钠。
故填:氯化钠、氢氧化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8.【答案】氨气易溶于水;氨气能与水反应生成碱性物质。
【解析】【考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答】解:向试管中挤入几滴水,观察到胶头滴管的胶头变瘪,这是因为氨气易溶于水;倒置于盛有酚酞试剂的水溶液中,拔开胶头,由于试管中的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水槽中的酚酞溶液倒吸入试管,氨气溶于水生成的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故答案为:氨气易溶于水;氨气能与水反应生成碱性物质。
19.【答案】(1)产生白色沉淀;(2)上浮;(3)A1.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的产物,进行分析;
(2)铁能够和硫酸反应生成气体和硫酸亚铁,从而判断溶液质量的变化,判断出溶液密度的变化,然后结合浮力公式可以完成解答;
(3)根据小球的倾斜方向来判断金属片的连接的一端,从而判断出哪知电流表有示数.
【解答】解:
(1)因为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水,故A烧杯内的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2)因为铁能够和硫酸反应生成气体和硫酸亚铁,则可判断溶液质量的增加,则判断出溶液密度的变大,根据F浮=ρgv排=G,因为ρ变大,则v排变小;故B烧杯内小球将上浮;
(3)因为B烧杯生成气体,则B烧杯质量减少,故金属片的连接的一端斜向左边,闭合电键K后,形成闭合电路,从而判断出A1电流表有示数.
故答案为:
(1)产生白色沉淀;(2)上浮;(3)A1.
【点评】本题将物质的反应与物理上的力学和电学知识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主要考查了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实验现象及其密度变化等方面的内容,是一道好题.
20.【答案】(1)小于;(2)1:94。
【解析】【考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分析】(1)根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溶液呈中性,所有的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所有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将该盐酸敞口露置于空气中,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则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37%。
(2)现取少量样品,与适量硝酸银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溶液中含有氢离子、铁离子和硝酸根离子,H+和NO3﹣的个数比为91:94,设氢离子的个数是91,NO3﹣的个数是94,设铁离子的个数为x,91+3x=94,x=1。
氯离子和银离子结合生成氯化银沉淀,硝酸中氢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的个数比为1:1,则氯离子的个数与硝酸根离子的个数相同,则该盐酸中Fe3+和Cl﹣的个数比为1:94。
故答案为:(1)小于;(2)1:94。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溶液所有的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所有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1.【答案】故答案为: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钾、酚酞,氯化氢。
【解析】【分析】根据四支试管内的物质在G中混合后得到无色溶液,说明了溶液呈酸性或中性,不存在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钾进行分析。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四支试管内的物质在G中混合后得到无色溶液,说明了溶液呈酸性或中性,不存在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碳酸钾,混合时过量的盐酸能与氢氧化钠、碳酸钾、氢氧化钾、碳酸钙反应,所以反应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钾、酚酞,可能含有的溶质是氯化氢。
故答案为: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钾、酚酞,氯化氢。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2.【答案】故答案为:(1)BC; (2)①BaSO4; ②B.
【解析】【分析】(1)根据硫酸的性质选择药品,注意干扰因素;
(2)根据三个反应产物及反应的程度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解答】解:(1)A、硫酸不能和酚酞试液作用,故错误;
B、锌能够和硫酸反应产生氢气,可以证明硫酸的剩余,故正确;
C、氧化铜能溶于硫酸,产生蓝色溶液,可以证明硫酸的剩余,故正确;
D、硝酸钡也能够和硫酸钠反应产生沉淀,不能确定硫酸的存在,故错误;
故选:BC;
(2)①三个实验中能够产生的沉淀只有硫酸钡,故填:BaSO4;
②无色溶液B中一定含有反应产生的硝酸,还可能有硫酸,酸可以检验氢氧化钙变质的产物碳酸钙的存在,酸性强,不能做氮肥,除杂可能会增加新的杂质,故选:B.
故答案为:(1)BC; (2)①BaSO4; ②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酸、碱、盐的性质,只要熟知相关内容,根据实验及文字说明进行细致的分析即可得正确答案.
三、探究题
23.【答案】故答案为:(1)产生白色沉淀;(2)【猜想假设】NaOH和Na2CO3;
【分析讨论】④; 【实验设计】Na2CO3;碱.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能够和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分析现象;
【猜想假设】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反应时,可能刚好完全反应,也可能其中的一种过量,结合题中的猜想进行分析;
【分析讨论】根据氢氧化钙和碳酸钠会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而不能共存分析;
【设计实验】根据碳酸钠能够和氯化钙反应产生沉淀及氢氧化钠能够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分析.
【解答】解;(1)二氧化碳能够和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因此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假设】根据反应原理可知,①②试管中二氧化碳与两种碱的反应,可能是两者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其中的一种过量,结合已有的猜想,可猜想混合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分析讨论】因为氢氧化钙和碳酸钠会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而不能共存,因此猜想④一定不能成立;
【设计实验】①因为猜想的物质中只有碳酸钠能够和氯化钙反应产生沉淀,因此根据现象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滤液中一定含有Na2CO3;
②因为结论原滤液中还含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够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故答案为:(1)产生白色沉淀;
(2)【猜想假设】NaOH和Na2CO3;
【分析讨论】④;
【实验设计】Na2CO3;碱.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反应后溶液的成分,实际上是物质的鉴别题,解答:解答:在做此类题时,首先弄清所要鉴别的物质的不同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进行鉴别,出现不同的现象,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的过量问题.
24.【答案】(1)煤粉比煤块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更大,反应更快、更充分;
(2)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
(3)二氧化碳。
【解析】【考点】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
【解答】解:(1)选择材料时,同学们认为煤粉比煤块更合适,其原因是煤粉比煤块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更大,反应更快、更充分;
(2)根据评价表,该模型的指标一可被评为优秀,除了密封性好外,该装置可以除去大部分污染气体,原因是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
(3)该模型的指标二被评为合格的原因是:煤燃烧还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也能使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变红,这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也能使石蕊变红色。
故答案为:
(1)煤粉比煤块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更大,反应更快、更充分;
(2)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
(3)二氧化碳。
25.【答案】(1)CaCO3、Mg(OH)2。 (2)制成热饱和溶液;过滤;氯化钠。
【解析】【分析】(1)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
(3)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氢氧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
【解答】解:(1)精制工序中加入适量的NaOH和Na2CO3主要目的是除去杂质,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沉渣中的固体主要有CaCO3、Mg(OH)2。
故答案为:CaCO3、Mg(OH)2。
(3)脱盐工序中利用NaOH和NaCl在溶解度上的差异,通过制成热饱和溶液、冷却、过滤除去NaCl;
该工业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氯化钠。
故答案为:制成热饱和溶液;过滤;氯化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综合题3
26.【答案】(1)3;(2)0.41g。
【解析】【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在盐酸存在的条件下,不能形成氢氧化铁沉淀,所以只有把盐酸消耗掉之后,才会生成沉淀,从图中可知与氯化铁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然后根据氯化铁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氯化铁的质量。
【解答】解:(1)在盐酸存在的条件下,不能形成氢氧化铁沉淀,只有把盐酸消耗掉之后,才会生成沉淀,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在氢氧化钠溶液被消耗至8g时,开始产生沉淀,说明此时盐酸被消耗完全,而消耗氢氧化钠溶液11g时不再产生沉淀,所以可以判断与氯化铁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1g﹣8g=3g;
(2)与氯化铁反应消耗氢氧化钠的质量为:3g×10%=0.3g,
设10g该工业盐酸中氯化铁的质量为x。
FeCl3+3NaOH═Fe(OH)3↓+3NaCl
162.5 120
x 0.3g
解得:x≈0.41g
答:该工业盐酸中氯化铁的质量为0.41g。
故答案为:(1)3;(2)0.41g。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格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
27.【答案】(1)8.3;(2)50%;(3)受热不能分解。
【解析】【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1)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质量,利用化学方程式求出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盐酸中溶质质量,得到与碳酸钙反应的盐酸中溶质质量,再利用化学方程式求出碳酸钙质量,进一步求碳酸钙质量分数。
(3)铺料受热不能分解,否则影响二氧化碳测定。
【解答】解:(1)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设需要浓盐酸的体积为x,100g×3.65%=x×1.2g/m3×36.5%,x≈8.3mL;(2)设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盐酸中溶质质量为y
NaOH+HCl═NaCl+H2O
40 36.5
10g×4% y
y=0.365g
则与碳酸钙反应的盐酸中溶质质量为20g×3.65%﹣0.365g=0.365g
设碳酸钙质量为z
CaCO3+2HCl═CaCl2+CO2↑+2H2O
100 73
z 0.365g
z=0.5g
这种钙片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50%
(3)将研碎后的钙片充分灼烧,灼烧前后固体的质量变化为生成二氧化碳质量,根据二氧化碳质量,利用化学方程式求碳酸钙质量,再求碳酸钙质量分数,故铺料受热不能分解。
故答案为:(1)8.3;(2)50%;(3)受热不能分解。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28.【答案】(1)红褐;(2)2;(3)21.4;(4)16.25%。
【解析】【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碱的化学性质.
【分析】(1)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和氯化钠;
(2)第1次6g氢氧化钠粉末对应沉淀为5.35g,而第3次24g氢氧化钠粉末完全反应时,生成沉淀应该为5.35g×4=21.4g>16.05g,说明150gFeCl3溶液完全反应,生成沉淀16.05g;
(3)根据数据可知,第2次实验,100gFeCl3溶液和12gNaOH粉末恰好完全反应,产生沉淀10.7g,所以第4次实验,200gFeCl3溶液和24gNaOH恰好完全反应;
(4)根据第2次实验数据进行计算。
【解答】解:(1)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色沉淀和氯化钠;
(2)第1次6g氢氧化钠粉末对应沉淀为5.35g,而第3次24g氢氧化钠粉末完全反应时,生成沉淀应该为5.35g×4=21.4g>16.05g,说明150gFeCl3溶液完全反应,生成沉淀16.05g;由数据可知,第2次实验,100gFeCl3溶液和12gNaOH恰好完全反应,产生沉淀10.7g。
(3)根据数据可知,第2次实验,100gFeCl3溶液和12gNaOH粉末恰好完全反应,产生沉淀10.7g,所以第4次实验,200gFeCl3溶液和24gNaOH粉末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沉淀21.4g;
(4)设100gFeCl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FeCl3+3NaOH=3NaCl+Fe(OH)3↓
162.5 107
x 10.7g
x=16.25g
所用FeCl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0%=16.25%。
答:所用FeCl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6.25%。
故答案为:(1)红褐;(2)2;(3)21.4;(4)16.25%。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