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第07讲
2025
古诗文阅读模块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历史现场,生死抉择
——选择性必修《屈原列传》《苏武传》一轮复习
借古讽今
目录
01
考情分析
备考策略
02
知识导图
思维引航
03
考点突破
考法探究
05
真题感悟
命题洞见
04
热考题型
解题策略
01
考情分析
备考策略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单元主题为:回到历史现场。本单元选取了这既是对相应学习环境的界定,又指明了学习的策略。在阅读历史散文时,要联系历史背景,回到特定的历史文化现场,结合时代因素、作者的思想经历,客观、辩证的认识作品中的任务,理解史家观念、史评立场。
课标要求
单元定位
顾史传篇目,忆人物伟事
1.回顾小学到高中我们学习过的史传篇目,抢答形式,口头完成填空。
说到《将相和》(《廉颇蔺相如列传,》)我想起了( ),我能体会( )
廉颇负荆请罪,廉颇的性情豁达、蔺相如以国家为重的情怀
说到《陈涉世家》,我想起了( ),我能体会( )
陈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陈涉的超人才略和胆识
说到《周亚夫军细柳》(《绛侯周勃世家》),我想起了( ),我能体会( )
皇帝在周亚夫的军营都要遵守规则,周亚夫的治军严明、忠于职守
说到《鸿门宴》,我想起了( ),我能体会( )
项羽不听范增意见放走刘邦,项羽优柔寡断、骄傲自大
......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联系愈加紧密,全球经济交织发展,多种文化深度交流碰撞,各种思潮层出不穷,这些现象从各个方面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学校重理论轻实践,部分学生重娱乐轻情怀,传统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培养,使学生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者空谈家国情怀,无具体事例启迪学生,让他们深入思考。
学情分析
复习目标
教学目标
2
4
1
3
再读两篇传记相关的文言段落,回顾相关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体会史传文学“一字胜千言”的遣词用句的特点。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探究两部作品中选材、描写等写作方式与人物形象的塑造、品格的体现、作者史学态度的展现之间的关系。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结合两篇传记的具体情节,鉴赏史传文学叙事材详略得当、人物语言典型、善用对比来凸显人物形象的叙事特点。将课堂所学,迁移运用,撰写短评。
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分析传主的典型事件,回到特定的历史文化现场,理解他们的人生选择和道德坚守。
文化理解与传承
穿越时空
对话英雄
活动一:感褒贬——善善而恶恶,褒正而嫉邪(文言)
活动二:品精神——千人之诺诺,一士之铮铮(文章)
活动四:致敬仰——纵古今观世变,论其行评其质
读写结合
合作探讨
整体感知
活动三:观选择——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文学)
深入思考
《屈原列传》《苏武传》,两篇借古讽今的史论,向我们传达两个意识:品评历史人物,要将传记人物放回历史现场,体会他们的现实处境,理解其人生选择认识其历史地位和影响;品评历史类作品,要将史传作品和史论文章放回历史现场,把握史家观念、分析作者看待历史角度。
复习重点放在人物经历和史传的叙事艺术两个层面,以“回到历史现场”作为情境的落脚点,思考作品的意蕴,培养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
备考策略
02
知识导图
思维引航
两位史学大家:他们人生经历有哪些相似,可以自己补充资料
苏武,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其作品《汉书》由其妹和同郡人续写完成。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一带,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后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司马迁继承其父亲的职位任太史令,职掌天时星历,管理皇家图籍。后来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不久李陵兵败,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后获赦出狱,为中书令,发奋著书,最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和润饰。
《汉书》简介:
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两部史书:它们有何异同,可以补充资料
《史记》简介:
司马迁撰写,《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史记》不仅是一部完备的古代史书,也是代表着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品。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两位历史人物:他们的经历有何相似点,可以补充资料
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浪漫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楚国被攻后,自投汩罗江而死。
苏武,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民族英雄 。天汉元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归汉,拜典属国。次年因卷入上官桀谋反案而被免官。后参与拥立汉宣帝,受封关内侯,重新拜右曹典属国。神爵二年去世,享年八十余岁。 “苏武牧羊”亦成为坚贞不屈的象征。
屈原列传 屈原的命运及变化 楚国兴衰 司马迁观点
入则与王…出则… 怀王早年,出国经济发达、物产丰富、人口众多 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
王怒而疏……被黜 楚怀王欺于张仪,兴师伐秦……楚大困 屈原既疏,不复在位 入秦,亡走赵……死于秦 眷顾出国,心系怀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顷襄王立……国破家亡相随属…… 自投汨罗以死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苏武传 苏武命运变化 汉匈关系 班固观点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互扣使者。
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明著中兴辅佐。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虞常勾结张胜谋反,牵连苏武 时战时和,互相窥探 苏武自杀,未成;徙北海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兄弟俱亡,妻已更嫁,子女存亡不可知 始元六年春至京师,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匈奴与汉和亲 品精当选材,彰传主人格——赏析史传文学选材之妙
深度阅读文本,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借助如下表格,拓展思维,得出结论。
A组同学:《屈原列传》中,用了较多的篇幅写张仪入楚一事,而其中描写屈原的只有两句话。这样的安排是否主次颠倒,喧宾夺主?
B组同学:《苏武传》在描写李陵劝降苏武过程中,李陵的话语共290字,而苏武的话语只有78字,这是否会削弱苏武形象的感染力呢?
品精当选材,彰传主人格——赏析史传文学选材之妙
《屈原列传》之“张仪入楚”
人物 言行摘要 对人物简要评价 结论
张仪 厚币委质事楚、诈之、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巧舌如簧、阴险狡诈 其一,张仪入楚,是影响楚国命运重大事件。作者将屈原的命运置于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中表现,表现出屈原这样的优秀人物在历史车轮中的无力感。
其二,楚国的内外交困是怀王的昏聩贪婪以及靳尚、郑袖、子兰等人的谄媚奸邪造成的,从反面烘托了屈原的才能、智慧与爱国精神。
其三,张仪受秦王重用,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雄兵,这也凸显出屈原这样的忠臣贤者对国家的重要价值。
看似主次颠倒,实则凸显主角
怀王和他的身边人 贪而信张仪。 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悔,追张仪,不及。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怀王:昏聩贪婪、目光短浅 身边之人:谄媚奸邪 屈原 既疏,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 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精忠尽职、认知清醒、卓见远识 品精当选材,彰传主人格——赏析史传文学选材之妙
《苏武传》之李陵劝降
人物 言行摘要 对人物简要评价 结论
李陵 (1)信义安所见乎。 (2)前长君伏剑自刎。孺卿惶恐饮药而死。太夫人已不幸。子卿妇已更嫁矣。 (3)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4)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推心置腹:考虑苏武现实处境,但更多考虑私情和个人利益; 明批暗讽:陛下春秋无常,弑君如坐针毡。温柔刀,刀刀割人性命 李陵语详而愈显囿于私情,苏武语简而掷地有声,更显苏武的家国情怀、忠贞无二的高尚人格。
苏武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 恪守伦理,坚守道义,不计个人得失.
品传情言语,悟传主内心——赏析史传文学人物语言
撰写潜台词
人物语言 潜台词
《屈原列传》 渔父: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屈原: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渔夫:我对你悲惨的遭遇感到惊讶、不解、惋惜。
渔父: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人物语言 潜台词
《屈原 列传》 渔父: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渔夫:我对你悲惨的遭遇感到惊讶、不解、惋惜。
屈原: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屈原:我自己与世界的格格不入,看不到自己和国家的未来,越清醒越痛苦。
渔父: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渔夫:我对你的遭遇感到无限同情。我劝勉你,与其痛苦,不如以一种不物于物、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生活。
屈原:我不会为了逃避痛苦而改变自己,我的人格独立不迁。为了崇高的人格不受玷污,我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
品传情言语,悟传主内心——赏析史传文学人物语言
第一人称代入人物,学生直接走进人物内心,回到历史现场,以内心独白形式剖析人物语言。让学生与人物的情感同频共振。
品传情言语,悟传主内心——赏析史传文学人物语言
人物语言 潜台词
《苏武传》 卫律:副有罪,当相坐。 我以株连之罪威胁你归降。
苏武: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我不惧生死威胁,坚信自己光明磊落,我将从容淡定面对一切。
卫律: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 我以荣华富贵拉拢你,劝你不要自我感动。否则,我就不会再给你面子。
苏武: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你背弃旧主,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我从心里看不起你。
你的发言很危险,这是在汉匈之间挑拨离间。
以“我”为借口对汉开战,最终受害的是匈奴,反击有力。
品传情言语,悟传主内心——赏析史传文学人物语言
A、B小组演绎相应篇目的人物对话,带领同学们重回历史现场。其他小组从(对白的情感、表演的神态、设计的动作等方面)进行点评。
巩固迁移
1.尝试阅读课文结尾的“太史公曰”一段,以班固的视角写一篇关于苏武的人物短评。
2.假如苏武、屈原能跨越时空展开对话,他们会说什么?
叙事艺术赏析比较:《屈原列传》
问题: 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1、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2、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
“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
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3、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
请结合文本内容分别加以理解。
叙事艺术赏析比较:《苏武传》
问题: 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1、选取典型的细节,突出苏武的爱国精神。
2、运用对比衬托,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3、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
请结合文本内容分别加以理解。
怀石投江,
以死明志。
爱国,忠君,家国情怀
(两次自杀未遂)
苦守北海,
终得归汉。
同样的情怀下,结局一死一生。
人物评说:屈原
荀子: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故怀负石而投河,是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
李白:屈平词赋悬日月。
王逸: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闻一多: 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
毛泽东: 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人物评说:苏武
1.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班固
2、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温庭筠
3、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节者也。
——何 焯
生与死,从来就不是一件小事,对于生死的抉择,恰恰折射了人物品格的高下。两位历史人物在家国情怀的指引下,做出了自己的决断,一死一生。我们不评判谁对谁错,更不评价谁更伟大,只是想说这样的品质,这样的情怀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也并不是英雄才具备。它就存在于每个人的选择之中,甚至于每一个小事之中。
当我们拥有了正确的是非观,辅之一个不那么伟大却充满力量的信念时,我们的每一个选择中或多或少都会有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存在,即使看上去微不足道,但点点星光一样可以汇聚成璀璨银河。
人物评说示例:
固曰:苏武,真乃大丈夫!羁留匈奴十九载,始终不泯爱国心。他不为富贵所动,当卫律马畜弥山,当季陵千金封侯,他无动于衷,默默坚守那颗对大汉矢志不渝的拳拳之心;他不受威逼所迫,当卫律举剑恐吓,当张胜屈服投降,他不屑一顾,紧握汉节选择对大汉执着而圣洁的守望;他不怕恶劣环境,当饥寒交迫成为生活的常态,当孤独寂寞时刻相伴,他选择窖卧啮雪,毡毛并咽,杖节牧羊,直至须发皆白,节旄尽落。苏武的骨头是最硬的。“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十九载不改初衷,不辱使命,青史将永远镌刻你的名字。
03
考点突破
考法探究
一、基础梳理
1.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_______________
(2) 然泥而不滓者也:_______________
(3)屈平既绌: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_______________
(5)厚币委质事楚:_________________
(6)被发行吟泽畔:_______________
《屈原列传》语言感知与梳理
同“罹”,遭遇
同“涅”,染黑
同“黜”,罢免官职
同“浊”,污浊
同“贽”,见面礼
同“披”,披散
2.一词多义
(1)伐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
自夸,炫耀
攻打
(2)疾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恨、痛心
痛苦,疾苦
功劳
(3)害
争宠而心害其能:
邪曲之害公也:
妨害
忌妒
(4)间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
一段时间
离间
(5)属
屈平属草稿未定: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6)见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靡不毕见: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7)明
明于治乱:
谗谄之蔽明也:
明道德之广崇:
(8)令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写作
连,跟着
看见
显现
被
明晓
眼睛
阐明
法令
使,让
(1)而
争宠而心害其能
王怒而疏屈平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何不 其糟而啜其醨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2)乃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张仪闻,乃曰
乃作《怀沙》之赋
3.虚词归纳
因而
表因果的连词,就
表转折的连词,却
表转折的连词,但是
表并列的连词,并且
表转折的连词,却
连词,于是
连词,于是
连词,于是
连词,于是
4.古今异义词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2)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骗人的假话。
无理狡辩。
清平的国家。
治理国家。
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时间或经济)宽裕。
5.说说下列加颜色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
(1)蝉蜕于浊秽: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皭然泥而不滓者也:_________________
(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_________________
(5)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
名词作状语,在内;在外
名词作动词,染黑
名词作动词,效法
形容词作动词,诋毁,说坏话
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_______
(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_______
(3)兵挫地削:_______
(4)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_______
(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___________
被动句
被动句
被动句
被动句
定语后置句
通假字
畔主背亲 空自苦亡人知地 与旃毛并咽之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法令亡常
与武决去
信义安所见乎
“畔”通“叛”,背叛
“ 亡”通“无”,没有
“旃”通“毡”,毛织品
“去”通“弆” [jǔ] ,收藏
“亡”通“无”,
“见”通“现”,表现
“决”通“诀”
《苏武传》文言知识点归纳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其一人夜亡 天雨雪 宜皆降之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
欲因此时降武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空以身膏草野
杖汉节牧羊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使…..归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名词作动词,下
使动用法,使 投降
名词作动词,用车子送
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豪壮
使动用法,使…投降
使动用法,使…争斗
名词作动词,滋润
名词作动词,手中拿着
古今异义
武使匈奴明年
置币遗单于
且陛下春秋高
皆为陛下所成就
汉亦留之以相当
汉天子我丈人行
虚心以相待
古:第二年。今:来年。
古:币,财物,礼品。今: 货币
古:年龄。今:季节
古:相抵,抵偿。今:副词
古:长辈。今:岳父
古:不抱成见;今:谦虚
古:成就:提拔;今:事业上
乃
(1)少以父任:
(2)汉亦留之以相当
(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4)以状语武
(5)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介词,由于
连词,来
介词,凭
介词,把
介词,在
以
1.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2.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3.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于是,就
于是,就
才
竟
你的
虚词
1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2、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3、 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4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5 、见犯乃死,重负国.
6 、何以女为见
7、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8、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9、 为降虏于蛮夷.
10、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11、引佩刀自刺.
(判断)
(被动)
(定语后置)
(判断)
(被动)
(宾语前置)
(判断)
(宾语前置)
(介宾后置)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特殊句式
04
热考题型
解题策略
什么是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做无谓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屈原、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请选择一个进行具体分析。
屈原的形象:
才能卓越、光明磊落、矢志不渝、心忧祖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具有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爱国精神。
屈原是一个孤独的悲剧英雄形象,他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休戚相关。屈原之“志”是坚贞不屈的人格、存君兴国的理想。全文围绕屈原之“志”展开,以评介《离骚》“推其志”;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心系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以其答渔父之问,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苏武形象特征:
①苏武处处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和匈奴修好之愿,又不为匈奴的威吓所屈,奋力抗争。
苏武对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终而相通等手段,一从容却之。在受审讯时,他自刺对之,义不受辱。匈奴钦以冻饿置其于死地,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对李陵的劝降,苏武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欲以死明志。
③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臣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
同:
都不计个人得失,具有恪守伦理、坚守道义、不惜杀身成仁的高尚品德、行为;都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
异:
屈原不惧奸佞,志洁行廉,正道直行的爱国文人。
苏武出使匈奴,守节不失,威武不屈的爱国志士。
屈原爱国事迹:①改革弊政,振兴楚国;②与危害国家的恶势力做斗争;③流放期间,始终忧国忧民,创作了大量诗篇来表达这种情怀。
苏武爱国事迹:怀受尽威逼利诱,历尽千辛万苦,不肯投降匈奴,北海牧羊十九载,终回汉朝
屈原爱国精神:热爱祖国、人民,始终忧国忧民
苏武爱国精神:维护国家尊严,严守民族气节
屈原被放逐,投江而死,保持清白,他的高洁正是“舍生取义”的体现;
苏武被流放,仍手持节杖,不背叛汉朝,他的不屈正是“舍生取义”的体现。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意义,紧要关头,需要我们顾全大局、舍己为人。如疫情险情来临,不顾安危,勇于奉献,驰援逆行就是对“舍生取义”最好的诠释。
以苏武为例
示例一:苏武的忠诚不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人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之间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牺牲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始终保持民族气节,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来是对汉武帝的,实际上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所治理的国家。
示例二:苏武的忠诚里面有一些愚忠的成分。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地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汉武帝肝脑涂地。汉武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汉武帝的恩情不能抵消对其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争取的权利也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
05
真题感悟
命题洞见
课内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抒情长诗《离骚》。
B.帝喾,号高辛氏,相传为古代炎黄部落联盟首领,商族、周族都是他的后裔,“五帝”之一。
C.齐桓,指齐桓公,春秋前期齐国国君。他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经济,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个霸主。
D.汤武,其中的“汤”为成汤,商朝的建立者“武”指周武王,他是西周王朝的建立者。
A
解析 A项,“现实主义”错,应为“浪漫主义”。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用以记录历代帝王的生平、政绩。
B.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C.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宰相。
D.三闾大夫: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
A
解析 A项,“本纪”记载帝王生平、政绩。“列传”主要记人臣。
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B.先秦时期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古代“国”常用来指都城,同时也指诸侯被分封的领地;阏氏,匈奴单于正妻的称号。
C
解析 C项,“户籍”应由户部掌管。
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B.“斧钺”是古代军中刑戮;“汤”是滚开的水,“镬”是古代的大锅,“汤镬”是古代一种酷刑,把犯人投入滚水中煮死。
C.如今的“丈人”一词,是指妻子的父亲,有时也说“老丈人”。但在古代,“丈人”一词并不是指妻子的父亲,而是对长辈或年长的人的尊称。
D.汉代使臣所持的节由皇帝授予,是国家的象征,保护它也体现出对国家忠贞的感情。不仅汉廷派往匈奴等处的使者持节,皇帝派往分封于各地的诸侯王的使者,同样要持节。
A
解析 A项,“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有的朝代,也可能是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盛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感谢观看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