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张PPT)
第06讲
2025
古诗文阅读模块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戒奢以俭,长存忧患
——必修下《阿房宫赋》《六国论》一轮复习
理性发声
目录
01
考情分析
备考策略
02
知识导图
思维引航
03
考点突破
考法探究
05
真题感悟
命题洞见
04
热考题型
解题策略
01
考情分析
备考策略
“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杜牧《郡斋独酌》
济世补天的理想,
忧患的意识。
忧患意识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
【理性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你学习了这两篇文章,从中习得了哪些智慧?
提示:可以谈为政者的仁心,以民为本;可以谈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也可以谈面对国家危难担当的积极态度;还可以谈个人对国家的责任担当和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戒奢以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阿房宫赋(杜牧)
六国论(苏洵)
劝谏皇帝居安思危、善始善终。
逐一反驳对方所加罪名,
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
探讨秦国速亡的原因
阐发六国破灭的缘由
(守成)
(除弊)
借古讽今
警示当朝
单元核心任务——倾听理性的声音
核心素养——心怀天下,勇于担当。理性思考,理性发声。
复习目标
阿房宫赋(杜牧)
六国论(苏洵)
1.掌握“赋”与“论”的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字词。
2.知人论世,把握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学会辩证分析。
重点:比较文章思路的不同,并联系相关历史背景探究两篇文章各有怎样的针对性;辩证思考作者的观点,学会在辩证分析和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
3.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认识杜牧警戒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必然会导致国家覆亡的道理,领会苏洵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御外辱的思想,探究两篇文章的现实意义。
“赋”古代的一种文体,文人用古文笔法作赋,使赋由骈骊(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趋向散文化(句式参差,押韵自由),称为“文赋”。
文体特点
手法:注重铺陈,多对偶、排比、比喻、夸张;
语言:讲究辞藻和用典,声律和谐,朗朗上口;
句式:以四、六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追求骈偶。
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
咏物说理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
《阿房宫赋》是“文赋”的先河之作,有“古来之赋此为第一”之誉。
《阿房宫赋》
《六国论》
六国:战国时代的齐、楚、韩、燕、赵、魏六个国家。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一般有两种,即政论文和史论文。
政论文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史论文主要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文体特点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阿房宫赋》 杜牧(803年—852年),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牧之。晚年尝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性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当时唐王朝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蕃、南诏等纷纷入侵,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他希望当时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而事实却和他的愿望相反,故借写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揭露了秦王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
《六国论》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辽、西夏的威胁与侵略,朝廷不敢坚决抵抗,采取妥协的办法,以财赂敌,求得苟安。这种做法增加了敌方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并未换到和平,终不能免于灭亡。这同六国的赂秦而亡,本质是一样的。苏洵主张坚决抗敌,反对妥协投降,于是写下了这篇《六国论》。
《阿房宫赋》虽是散文,后两段却是议论,论点是讽喻之意—不要荒淫奢靡,重蹈亡秦覆辙,让“后人”哀叹前人的悲剧重演。
(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
《六国论》在论证六国失败原因在于“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由古及今,再作引申,得出以北宋之大,如果一味屈辱苟安,势在必亡,并置自己于六国之下的结论。
(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
论证侧重点不同:前者注重王朝覆灭的外因,在于荒淫骄奢;
后者注重王朝覆灭的内因,在于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比较《阿房宫赋》《六国论》论证
备考策略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积极建言献策,勇于变法图强。他们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令后人崇敬景仰。
2.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疏,据理辩争、剖白心迹的书信,立足现实、评说盛衰的辞赋,借古讽今、以史为鉴的史论。作品思路缜密,表达技巧高超,激发我们关注现实,深入思考。
3.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外衣。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何通过语言实践活动触摸思维本质,提升论证的缜密性,提高思辨能力,发展语文课程培养中青年的时代责任和担当之志这一核心素养。
4.要注意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02
知识导图
思维引航
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赂秦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获失百倍
不赂者以赂者丧
赂秦力亏
《六国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解决问题
呜呼!悲夫!
(赂秦事秦 势大被劫 )
得难送易
奉繁侵急
抱薪救火
齐:与嬴不助
燕:荆刺速祸
赵:用武不终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分析问题
提出问题
(借古讽今)
总结教训
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观点鲜明,步步为营,精耕细作,理足气盛。
呜呼!(族秦者秦)
嗟乎!
秦爱纷奢不爱人
阿房宫赋
(借古讽今)
珍宝:富
视若瓦砾
倚叠如山
宫室:壮
规模宏大
楼廊飞檐
长桥复道
歌台舞殿
宫人:多
来自六国
梳洗壮观
肌容极妍
哀怨至极
后人哀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秦自族,六国自灭
宫化焦土
秦王骄奢(六多六少)
呜呼!嗟乎!
描写
议论
夹叙夹议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铺垫到位,水到渠成,气盛理足,让人信服。
篇名 作者 文体 背景异同 写作目的 作者观点
(原文或概括)
《阿房宫赋》 杜牧 辞赋 同: 秦灭六国史实 秦灭亡的原因 异:立足点不同 杜:告诫晚唐爱惜民力,勿穷奢极欲 苏:抨击鼎盛北宋 懦弱妥协、屈辱求和, 主张采取强硬的态度 秦国速亡,
在于骄奢
《六国论》 苏洵 史论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阿房宫赋》属于赋文,语言富丽华美,在形式上具有古典诗歌的韵律之美,作者在文章中大量使用了排比、比喻、夸张等文学表现手法,而让全文的语言非常具有文学感染力,整篇文章的语言呈现出形式华美、雄奇瑰丽的特点。
《六国论》属于史论文,作者是以议论文的形式来写作文章的,其中使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而让文章的观点十分鲜明,让作者深深地感受到了史论文的独特魅力。作者在文中,重点突出了山东六国用土地贿赂秦国所带来的巨大危害。从整体看来,文章语言形式不拘,论证说理,深入浅出,体现出了史论文的特点。
文赋:铺陈排比,夸张扬厉,胜在气势。
史论:思路清晰,析理缜密,胜在逻辑。
赏文章,理思路
杜牧、苏洵两位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1)请同学们用思维导图呈现两文的思路。
(2)简要梳理《六国论》的论证思路。(4分)
具体要求如下:
本文按照“ ”的结构,论述了“ ”的观点。
首先提出观点:“ ”。
接着进行分述:“ ”。
最后总结全文:“ ”。
《阿房宫赋》思路
一、铺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二、铺叙阿房宫的宫女生活。
三、铺叙阿房宫的珍宝,指出秦朝必亡。
四、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唐统治者勿蹈辙。
叙
议
谏
写阿房宫宏伟壮丽的面貌
花费之巨
宫室之多
宏伟壮丽
面积之广
建筑之高
楼阁之密
布局之巧
蜀山兀,阿房出
矗不知其
几千万落
覆压三
百余里
高低冥迷
不知西东
隔离天日
五步一楼
十步一阁
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结构内容
描写
议论
铺采摛文
戒奢爱民
体物写志
阿房宫赋
建筑之奇
规模之大
地势之巧
设施之伟
美女之众
珍宝之多
美人之多
珍宝之富
销毁之快
心同此理
秦王骄奢
宫化焦土
鉴古讽今
总结教训
警告当世
思维导图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梳理《六国论》的内容,画出思维导图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赂秦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总 分)
(总分)
(第2段)
(总 分)
(第3段)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4段:引古)
(递 进)
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第5段:讽今)
(分总)
探究“史实”与“史论”的关系
比较《阿房宫赋》《六国论》中对于六国破灭的不同观点
比较项 《阿房宫赋》 《六国论》
对于六国破灭的观点
立论原因
弊在赂秦
不爱其民
借写秦因修建阿房宫,劳民伤财,终至亡国之事,讽刺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落得“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和商品,助长了契丹和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借六国破亡之史来讽谏统治者靠进贡换取苟安的外交路线的不可取。
《阿房宫赋》叙议结合,但叙述之中有掺杂丰富的描写,前三段运用大量的比喻夸张手法生动地描写了阿房宫的兴建之盛、规模之大、美女珍宝之多。最后结尾议论带有浓烈的抒情性。以“嗟乎”“呜呼”开头,都洋溢着愤慨、痛惜与哀怨交织成的复杂情感。
比较《阿房宫赋》《六国论》写作思路
《六国论》以议论为主,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以“赂秦力亏”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作为两个分论点进一步论述;以假设论证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
南亩之农夫
机上之工女
在庾之粟粒
周身之帛缕
九土之城郭
市人之言语
钉头磷磷
瓦缝参差
直栏横槛
管弦呕哑
负栋之柱
架梁之椽
排比
对比
铺陈
六多
六少
一连六个排比句,把阿房宫的豪华建筑,以及秦始皇的奢侈生活,与普通百姓的辛苦劳作、统治阶级的剥削做了对比
《阿房宫赋》
战胜而得
数量上
对比
程度上
对比
对比
受贿所得
战败而亡
贿赂所亡
创业之艰
割地之易
薪不尽
土地有限
贪欲无厌
奉繁
侵急
火不灭
少
多
韩 魏 楚
《六国论》
难
易
繁
快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结论
借 古 鉴 今
对
美人之多,珍宝之富
统一建筑,宏伟宽广
古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戍卒叫,函谷举
今
比
《阿房宫赋》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结论
借 古 鉴 今
对
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是又在在六国下矣
六国与秦:诸侯
古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北宋:天下之大
今
比
《六国论》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以龙喻长桥,形态相似,以虹喻复道,其状华丽,绚丽夺目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以明星喻宫女们打开的梳妆镜;以绿云喻宫女们早晨梳理的长发
《阿房宫赋》
比喻
以雷霆之声响亮比喻秦始皇的车驾。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把城池比作草芥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引用论证中比喻生动形象
比喻论证
《六国论》
《阿房宫赋》是文赋,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手法上注重铺陈,多对偶、排比、比喻、夸张;语言上讲究辞藻和用典,声律和谐,朗朗上口;句式上以四、六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追求骈偶押韵。
比较《阿房宫赋》《六国论》语言和文体
《六国论》属于是政论文,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以论证为主,手法上多用对比,举例、比喻等论证手法;语言简洁明快,用笔精练,含蓄婉转;句式虽有整句,但不押韵。最大的特点是说理透彻。
谈谈你从《阿房宫发》《六国论》
这两篇文章获得了哪些启示?
①要爱民恤民,以民为本。观古今之成败,成,人也,非天也;败,亦人也,非天也。民心向背,成败之本也!
②要戒奢以俭。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③要有忧患意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应坚持继承中国知识分子家国天下的高尚情怀。
④要关注时代发展,关注国家命运,敢于发出理性之声。
03
考点突破
考法探究
苏洵
北宋
杜牧
晚唐
向西夏、辽输送银钱求和
大兴土木 好声色
六国破灭
秦朝速亡
戒奢爱民
积极抵御获取真正和平
借古讽今
针砭时弊、警示当局
心怀天下,勇于担当
苏洵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杜牧认为“灭六国者六国也”。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明朝李祯认为六国破灭是不施仁政。对同一段历史的矛盾观点,你怎么看?
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立场不同
解决现实政治问题
责任 担当
理性精神:
积极思考时代问题并发声
文章应为时而作,言必中当时之过
责任与担当
面对两位伟大的智者,你认同谁的观点呢?
黑格尔说:我们要用更复杂的眼光看待世界!用历史的、发展的和整体的眼光去理解这个世界!就像六国的灭亡和秦朝的盛衰,也许这两位智者都说对了历史的某一个侧面。除了这些论述之外,历史真相一定比这三点更复杂、更丰富、更生动,需要我们用思辨的眼光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判断。
历史的眼光,要“远视”,不应只局限于当下,而应从一个纵向的时间维度去分析、判断。新闻的眼光,要“近视”,需要与时代脉搏贴得更近一些、再近一些。
作为青年人,你觉得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身处其中的时代?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
远视以登高,近视以致远
①远视以登高,近视以致远。
②如何远视?
③黄文秀深入乡村扶贫致富;邓清明深入航空无悔服役。
④或困于现代性的囚笼
⑤因此我们呼唤远视与近视的平衡与统一。
《阿房宫赋》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开先河之作,典范之作
2、描写、铺排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艺术特色
1、想象、比喻与夸张相结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主旨思想
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 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杜牧: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苏洵: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邹容:嗟乎!嗟乎!革命!革命!得之则生,不得则死。
鲁迅: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张黎:我等虽微,亦众志成城,为学术正义而战!
复习成果:
2.理性的表达:
1.理性的声音:
①治国者需克制自己的欲望,多方采择,察纳雅言。
②历史是现实的镜像,面向未来需要以史为鉴,不
忘过往。
③为国者要敢于改革创新,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治国。
④为人治国都不可一味退让,当刚柔并济。
①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论证严密,让人信服。
②注意交际语境,感情克制,委婉劝谏,点到即止。
04
热考题型
解题策略
古今异义
隔离
直走咸阳
古义:遮蔽。
今义:指断绝接触;断绝往来。
古义:趋向。
今义:行走。
钩心斗角
宫室建筑的结构错综精密。
比喻各有心机,互相倾轧。
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古义:座。
今义:掉下来,往下降;衰败;
气候不齐
古今异义
古义:环境气氛。
今义:天气,气温。
明星荧荧
古义:明亮的星光;
今义: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名的人。
函谷举
古义:被攻占。
今义:向上抬,向上托;
韩魏之经营
古义:聚敛的金银。
今义:指筹划并管理(企业等)
古今异义
齐楚之精英
古义:指金银财宝。
今义:指出类拔萃的人。
率赂秦耶
古义:都;皆
今义:带领
可怜焦土
古义:可惜
今义:怜悯,可惜
其实亦百倍
古义:它的实际数量
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古今异义
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父辈
今义:爷爷
破亡之故事
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始速祸焉
古义:招致
今义:速度
刺客不行
古义:没有行刺
今义:不可以
重点字词句式示例
杳不知其所之也
逦迤
暴秦之欲无厌
遥远得踪迹全无
到处都是
同“餍”,满足
礼天下之奇才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洎牧以谗诛
礼待。名作动
判断句
被动句
wéi(
①<动>做;干。《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动>发明;制造;制作。《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③<动>作为;当作。《公输》:“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④<动>成为;变成。《察今》:“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⑤<动>是。《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⑥<动>治;治理。《论积贮疏》:“安天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⑦<动>写;题。《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⑧<动>以为;认为。《鸿门宴》:“窃为大王不取也。”
⑨<动>叫做;称做。《陈涉世家》:“号为张楚。”
⑩<动>对待。《鸿门宴》:“君王为人不忍。”
⑾<动>算作;算是。《殽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⑿<动>担任。《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⒀<动>对付。《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⒁<介>表示被动。《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⒂<连>如果;假如。《战国策·秦策》:“秦为知之,必不救矣。”
⒃<助>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作用;用于句尾,表示感叹或疑问。《苏武》:“何以汝为见?”《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wèi
①<介>给;替。《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②<介>向;对。《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介>因为。《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④<介>为了。《史记·货殖列传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⑤<介>被。《过秦论》:“身死人手,为天下,何也。”
⑥<介>在……的时候。《晏子使楚》:“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文言虚词 第 15个(①介词②连词③动词④句末语气词 补充:时不我与
《阿房宫赋》第四段观点句“三行对译”交流
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3+2分)
1、使动用法:使灭亡
2、判断句式:
“……者,……(非)也”
3、使灭族,使杀尽
(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
使六国灭亡的人,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
使秦国灭族的人,是秦国本身,不是天下的人民。
《阿房宫赋》第四段议论段翻译交流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使动用法:使灭亡
判断句式:
“……者,……也”
假使
复合虚词,“可以”“能够”
空闲
哀叹
意动:以……为鉴
灭族,杀尽
(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
爱护
传递,依次传下
能够
让
05
真题感悟
命题洞见
真题再现
1.(2020全国卷Ⅲ)《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 ”,嘈杂的音乐声“ ”。
2.(2019全国Ⅱ卷)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3.(2017全国Ⅰ卷)(2)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 ,
, ?”
4.(2016全国Ⅱ卷)杜牧《阿房宫赋》中以“ , ”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多于机上之工女
多于市人之言语
覆压三百余里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
缦立远视
而望幸焉
隔离天日
考题演练
1.(河北省唐山市2022届高三二模考试)《阿房宫赋》中“ , ”两句,展现了秦统治者对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毫不珍惜,将其当成寻常事物的情形,体现了秦的奢侈。
2.(广州2022高考二模)《阿房宫赋》中“ ”和“ ”两个问句,运用比喻手法,分别描写阿房宫中宏伟壮观的“桥”和“复道”。
3.(2022届陕西省榆林市高三三模)《红楼梦》护身符中以“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写出了史家的广大富有,而杜牧《阿房宫赋》中用“ , ”两句写出阿房宫占地面积之广和建筑之高。
4.(广东省深圳市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建筑旧迹见证历史兴衰,《阿房宫赋》中“ ____________ ”一句表达了对宫殿被焚的惋惜;《山坡羊·潼关怀古》中“ ”一句描绘出昔盛今衰的落差。
5.(2022届湖南省益阳市高三二模(4月调研))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 ”。
鼎铛玉石
未云何龙
不霁何虹
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可怜焦土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金块珠砾
情景默写
1.苏洵《六国论》中心论点: , , , 。
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但古人对此也有非议,如苏洵就在《六国论》里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 。
3.《六国论》中从反面提出假设,如果六国不采取错误措施,那么结果或许会不一样的是: , , , 。
4.苏洵在《六国论》中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武力抗秦到底的句子是: , , 。
5.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 , , 。
6.《六国论》结尾指出“ , , ”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7.《六国论》中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 , , , ”,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当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重点文言语句翻译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省略句)
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4.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5.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用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在最后才灭亡,这就是用战争抗秦的效果。
想一想他们的祖辈父辈,暴露在寒霜雨露之中,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死,邯郸才变为(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使用武力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过 骊 山 作 杜 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请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江 南 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泊 秦 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从这几首诗歌中我们约略可以知道:
杜牧善于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熔铸于诗情画意之中。他的诗歌作品与晚唐气象紧密结合,同样也体现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精神。
感谢观看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