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第08讲
2025
古诗文阅读模块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以史载道,砥砺前行
——选择必修《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一轮复习
目录
01
考情分析
备考策略
02
知识导图
思维引航
03
考点突破
考法探究
05
真题感悟
命题洞见
04
热考题型
解题策略
01
考情分析
备考策略
以史载道,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现实的必然。
一滴江水里可能依然流淌着三国赤壁的金戈铁马;
一掌飞沙里可能依然看到大唐盛世的千中繁华;
一丛野草里也可能依然藏着圆明园被毁时候的万般萧索。
古老的文明隽刻在残矛断戟之上,历史兴衰成败,我们需要客观公正看待,失败是怯懦者的挽歌,是奋斗者的牧歌,我们要从万古碧血,仓皇占巾处,汲取教训,守心克己,砥砺前行。
正如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的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史论的核心是“现实”——针对社会现实,为现实发声。只有读懂了这一点,才能摆脱故纸堆上的似是而非、方枘(ruì)圆凿的争议,回归史论本意。
复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归纳掌握文中一词多义、通假字、古汉语特殊句式等。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会提出论点并言之有据地论证论点,总结文章的写作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分析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鉴赏文章的语言美和结构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培养科学正确的历史观,关注国家命运,敢于发表自己的主张。
备考建议
1、了解历史、尊重历史,以史为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2、研习史传作品,领略人物风采,理解史家笔下对人物的认识与评价,理解古代史家的历史观念,鉴赏作品的叙事艺术。
3、研习史论作品,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学习作者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鉴赏作品的说理艺术。
4、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学会在具体的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的差异语言联系。
02
知识导图
思维引航
了解作者:贾谊和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词、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作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贬湖南长沙,任长沙王太傅。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其文代表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过秦论》简介: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课本选取的是《过秦论》上篇,先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
了解作品:《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简介: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然后便从“人事”下笔,叙述庄宗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以史实具体论证主旨。具体写法上,采用先扬后抑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前后对照,强烈感人,最后再辅以《尚书》古训,更增强了文章说服力。全文紧扣“盛衰”二字,夹叙夹议,感染力很强,成为历来传诵的佳作。
写作背景:《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过秦论》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地位有动摇的危险。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文章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本文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鉴。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进入政界后,正是北宋王朝开始由盛到衰的时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越来越严重,社会危机越来越令人不安。
到了仁宗庆历初年,以王伦、李海等为首的人民暴动接踵而起,西夏又侵扰西北边境,屡败宋军。欧阳修、范仲淹等人针对当时的敝政,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却接二连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很担心五代惨痛历史即将重演。而宋太祖时薛居正奉命主修的 《旧五代史》 又 “繁猥失实”,无助于劝善惩恶。于是欧阳修自己动手,撰成了七十四卷的 《新五代史》。
了解历史:《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过秦论》 秦孝公与商鞅变法,历代亲王励精图治,才有秦始皇统一六国。秦王统一以后,不爱惜百姓,以残暴之法待天下,融天下之金铸十二金人。还修建阿旁宫和长城,不纳忠言,以至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天下反者云从,而使秦朝灭亡!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
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
秦王朝的
兴衰历程
秦王朝势力的崛起
秦王朝势力的扩充
秦王朝势力的极盛
陈涉起义灭亡秦朝
档 案 袋
姓名: 艺名:
时间 年龄 事件:
908年(23岁)
913年(28岁)
923年(38岁)
926年(41岁)
受命继志
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身死国灭
李存勖
李天下
观点与论证方法
《过秦论》 观点:
论证方法:
事例论证
振长策、御宇内、鞭笞天下
取百越、置郡县
筑长城、守藩篱、却匈奴
废道、焚言、愚黔首
隳名城 杀豪杰 收兵器 销锋镝
守要害、固关防
对比论证
秦取得天下前后
陈涉与九国
陈涉与始皇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观点与论证方法
《五代史伶官传序》 观点:
论证方法:
引证论证
继承父志(908)
灭燕 (912)
灭梁 (923)
盛
衰
宠幸伶人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例证、对比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过秦论》 与《阿房宫赋》观点比较
《过秦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阿房宫赋》 :
秦爱纷奢,修建阿房宫,穷奢极欲,天怒人怨。
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两人身处的社会背景不同,现实针对性不同。贾谊身处的西汉初年,类似于秦朝建朝后不久,贾谊提醒当朝统治者注意形势已变,由“攻势”转为“守势”,因此要及时调整治国策略,施行仁义政策;
而杜牧身处晚唐,唐敬宗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追求声色犬马之欲,因此杜牧将秦建阿房宫和秦朝灭亡之间搭建因果关系,以此劝诫唐敬宗。
艺术特色:分别概括两篇文章的艺术特色并结合文本加以解说
《过秦论》 :
善于叙事,精于论断 。
对偶排比,气氛热烈 。
反复比照,导出题旨。
对偶、偶排比句和骈句的运用。
《五代史领官传序》 :
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叙事简约 。
据史为理,援史论证。
提要钩玄理思路
1段(总—立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据——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议论]
2—3段(分—论证)史[记叙、描写]
论[议论、抒情]
得——庄宗复仇灭敌——成则由人。 盛——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失——庄宗身死国灭——败也由人。 衰——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4段(总—推论):积于忽微,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总起
提出论点:
盛衰之理,是天命也是人事
分说
正面
后唐庄宗得天下
忧劳可以兴国
分说
反面
后唐庄宗失天下
逸豫可以亡身
总结
得出结论
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总分总、举例、对比
受遗命,矢志复仇
盛
衰
宠伶人,身死国灭
对比
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仓皇东出
士卒离散
泣下沾襟
忧劳兴国
逸豫亡身
先扬后抑蓄气势
《伶官传序》中举出一个在国患当头、强敌环伺之际执戟敌军、横槊长空的英武庄宗形象,才让后文庄宗为文弱伶人所灭显得更加可哀可悯。兴之艰与亡之速,得之难与失之易,有如聚沙累土,旷日持久;而地坼天崩,亡不旋踵。
清代文论家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言欧阳公《伶官传序》:“抑扬尽致,俯仰雍容,逼肖龙门,此六一公生平最得意之笔,学者当百读不厌也。”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散而不乱:指的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
气脉中贯:正是散而不乱的原因。这中贯的气脉(文气),实际上就是散文之神。
文气贯通,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构思巧妙
金圣叹评点道:“《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间‘然而’二字一转。未转以前,重叠只是论秦如此之强;既转以后,后叠只是论陈涉如此之微。通篇只得二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一句只是以陈涉如此之微。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
< < < < <
—— 请将以下词语填入不等式内:
秦朝、陈涉 、九国、陈涉、秦国
陈涉 < 九国 < 秦国 < 秦朝 < 陈涉
思考方向 具体表现 联系文本简要说明
横向 (“横”) 对比
铺排
夸张
比喻
如第2段九国之师和秦国对比、第5段陈涉和九国之师对比
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非及向时之士也”
如“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如“及至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金圣叹评点《过秦论》曾云:“‘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间‘然而’二字一转。未转以前,重叠只是论秦如此之强;既转以后,重叠只是论陈涉如此之微。通篇只得二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一句只是以陈涉如此之微。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
《过秦论》前文越是多层次、多角度极尽铺排之笔写秦国数代国君励精图治方有秦之强大,后文强秦为区区陈涉所灭方才显可悲可叹。极写秦的实力强大,是为它最终的灭亡充分蓄势。
构思巧妙,文脉清晰
思考方向 具体表现 联系文本简要说明
整体文风 (“捭阖”)
气势恢宏,
文气充沛
贾谊以写赋的手法来写史论,铺张扬厉,大开大合,用仅九百多字的篇幅概述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使文章大气磅礴,感染力强。
构思巧妙,文脉清晰
篇目 观点 论证思路 写作意图
《过秦 论》
《伶官 传序》 “仁义不施
而攻守之势
异也”
先极写秦吞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威势,可谓盛极一时。接着写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秦朝迅速灭亡。最后因叙而议,点明缘由,得出结论。
卒章显志。
开门见山。
先提出中心论点,继而写庄宗接受其父遗志和执行遗命,得天下和失天下来论证成败由人的道理。
都用了
借古
讽今
的手法,
借历史的
经验教训
来讽谏当
朝统治者。
“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03
考点突破
考法探究
《过秦论》一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叙史,又在叙史的基础上明理,你认为本文的叙史有何特点 其作用是什么 (分小组讨论完成)
分析叙史的特点
作者对秦的历史叙述运用了“线”“点”结合法。所谓“线”,是指作者抓住了一条纵线,即从秦孝公至秦始皇七代君王,分成四个阶段叙述,勾勒出了秦由盛而衰、从攻到守、由兴到亡的整个历史阶段发展的轮廓;所谓“点”,是指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作者用浓墨重彩加以铺陈发挥。这样脉络清晰,要点突出。作者先把大量的事实摆出来,在此基础上得出“仁又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使理不讲而自明,理少讲却大明。
《五代史伶官传序》材料的剪裁有何特点?
分析叙史的特点
既概叙了相关史实,即庄宗受命、强国、复仇、亡国的历史。又描写了能突出中心论点的细节,如三大遗命,出并请矢,捆缚仇敌等。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可为什么本文的主人公却并不是伶官而是庄宗呢?
分析叙史的特点
本文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借古讽今,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
朗读《过秦论》第5段,仿照例子"秦人开关延......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三项对比的句子,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男同学完成)
分析对比手法
“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不可同年而语矣。”---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起义队伍相比;
“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 ----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
“然后六合为家......何也 ” ----最强大的秦朝与最弱小的陈涉起义队伍相比。
由此可见,当年的秦国面对强大的九国联盟,因为实行仁政,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渐强大,最终建立强大的秦王朝。最强大的秦朝面对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因为失去了仁义,使民心尽失,而变得不堪一击。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涉力量强大,也不是因为秦朝力量削弱和地理条件发生了变化,而是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第三段和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
分析对比手法
二段正面叙说,三段反面叙说,使用举例的论证手法,且通过一盛一衰的对比论证,一褒一贬的抒情,给人以强烈的碰撞感、落差感,引起读者心灵的震颤,增强了说服力。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除了利用庄宗得天下而后失天下史料展开对比,
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或词语具有对比的意思?
分析对比手法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满招损,谦受益”、“成与败”。
可见,不仅在实例的选择上,在遣词造句方面,欧阳修也注意通过对比,使论点更突出。
汉代和北宋中期存在严重的社会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贾谊和欧阳修想为统治者敲响警钟,他们为什么不直接提意见?
思考采用借古讽今的表达方式的原因
向最高统治者提意见必须委婉,可以选择借古讽今这种方式。贾谊和欧阳修作为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或劝谏统治者施行仁政,赢取民心;或讽谏执政者戒骄戒躁,防微杜渐。惟其如此,才能励精图治,实现天下的长治久安。
文章中作者通过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说明了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长地点出“岂独伶人也哉”。
集体、个人的命运也与人事紧密相连。忧劳可以使集体不断壮大,使个人事
业蒸蒸日上,逸豫则同样可以亡身。请同学们寻找一些事例来加以补充说明。
思考采用借古讽今的表达方式的原因
参考示例①网络游戏是我们的“伶人”,开始的时候对它不在意,以为这样的东西能对我产生什么影响呢,谁知一发而不可收,它在一天一天腐蚀我们原本坚强的意志,它让我们对课堂失去了原有的兴趣,整天沉溺于此的我们成绩直线下降。
贾谊是汉初最富辞彩的散文大家,从《过秦论》浩造如江河,沛然而 下的气势里,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语言特色
本文大量使用对偶句,排比句,形成一种自然流畅、明快而又错落有致的抒情节奏。若干对偶组成一组排比,辗转成文,一气呵成,恰似长江大河,激起层层波澜;排比句之间,恰当运用虚词关联,犹如珠滚水溅,既闪耀着光彩,又气势贯注,雄浑有力。
《 五代史伶官传序》语言的运用
颇具特色,请加以分析。
感叹词句的多次运用,使文章一唱三叹。开篇之首,作者即发“呜呼”之慨叹,作者于行文叙事、议论中亦多次发出深沉的感叹,或褒或贬,感彩浓烈,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与说服力。注重文字的平易晓畅,简洁生动,又利用声韵和对偶词句,诵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感受到充溢于字里行间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描述庄宗意气之盛时,语气舒缓沉稳,透着褒扬。而在叙述庄宗衰败之时,语气忽转促急,多用四字句——“及仇雠已灭......何其衰也!”读来节奏明快,流畅中分明透着凝重哀惋,增强了感叹的气势。对偶词句的运用比比皆是,如盛与衰,得与失,天命与人事,难与易,这使文章韵律节奏匀称,文字简洁有力,哲理性强。
04
热考题型
解题策略
《五代史伶官传序》
梳理古今异义
与其所以失之者。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从事: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类官;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
办理事务。
人事: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
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过秦论》
梳理古今异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分裂山河。
以为桂林、象郡。
迁徙之徒也。
河:古义:黄河;今义:水道的通称。
山东: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分裂:古义:划分;今义:整体事物的分开或使整体的事物分开。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迁徙:古义:征发;今义:迁移,搬家。
梳理词类活用
《五代史伶官传序》
函梁君臣之首。
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名词作动词,推究。
负而前驱。
前,名词作状语,向前。
仓皇东出。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梳理词类活用
一夫夜呼。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而告以成功。
成功,动词作名词,成功的消息。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亡,使动用法,使...兴、亡。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乱,形容词作动词,作乱。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忽微,形容词作名词,细小的事情;智勇,形容词作名词,有勇有谋的人物。
梳理词类活用
《过秦论》
席卷、包举、囊括。
席、包、囊: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
云、响,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赢粮而景从。
景,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梳理词类活用
《过秦论》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内、外,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名词动用,排列次序。
追亡逐北。
亡,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
梳理词类活用
《过秦论》
序八州而朝同列。
朝,使动用法,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会盟而谋弱秦。
弱,形容词使动,使……弱。
梳理词类活用
《过秦论》
以弱天下之民。
弱,形容词使动,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愚,形容词使动,使……愚蠢。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帝王,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牖,枢,名词作动词,作窗户,系户枢。
梳理词类活用
《过秦论》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瓮,绳,名词作状语,用破瓮,用绳子。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小弱,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
据崤函之固。
固,形容词作名词,险要的地势。
因利乘便。
利,便,形容词作名词,便利的条件。
梳理文言句式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请其矢,盛以锦囊。
《五代史伶官传序》
判断句
判断句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梳理文言句式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而告以成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而告(之)以成功。
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
省略句
被动句
被动句
梳理文言句式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过秦论》
判断句
被动句
状语后置句
05
真题感悟
命题洞见
在秦朝灭亡的原因上,贾谊《过秦论》和杜牧《阿房宫赋》的看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杜牧《阿房宫赋》:“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王朝统治者修建
阿房宫,穷奢极欲,天怒人怨。
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两人身处的社会背景不同,现实针对性不同。贾谊身处的西汉初年,类似于秦朝建朝后不久,贾谊提醒当朝统治者注意形势已变,由“攻势”转为“守势”,因此要及时调整治国策略,施行仁义政策;
而杜牧身处晚唐,唐敬宗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追求声色犬马之欲,因此杜牧将秦建阿房宫和秦朝灭亡之间搭建因果关系,以此劝诫唐敬宗。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个人权威),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如何理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
在《过秦论》中,文章全篇不见观点,只是一味铺叙、铺叙、再铺叙,最后才揭示观点,这样的写法足够吸引人,但客观来看,从前文的叙述、比较和分析中,并不能必然地得出这个结论。
秦法不变,而攻守之势异也;不与民休息,而攻守之势异也;愚民弱民,而攻守之势异也;穷兵黩武,而攻守之势异也;
庄宗自幼好俳优,常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得宠,为官作宦,“军机国政皆与参决”,伶人郭从谦竟当上皇帝近卫军“从马直”的指挥使。
《五代史·伶官传》详细记载了“伶官乱政”的许多史料。
庄宗刚入洛时,居住唐故宫室。宫中一度传说闹“鬼”,有人说是因为后宫人太少的缘故,庄宗便派遣景进在邺选美女千人以充后宫,景进趁机大肆鱼肉百姓,中饱私囊,致使军士妻女逃亡达数千人。
同 理
北宋名臣薛居正在《旧五代史》里评论道:“庄宗以雄图而起河汾,以力战而平汴路,家仇既雪,国祚中兴……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 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外则伶人乱政,内则牝鸡司晨,靳吝货财,激六师之愤怒,征搜兴赋,竭百姓之脂膏……”
庄宗失败的原因很多,如任用租庸使孔谦,“峻法以剥下,厚敛以奉上”,弄得“四方饥饿,军士匮乏,有卖儿贴妇者,道路怨咨”;刘皇后专权信谗,擅杀鼎臣,致使人人恐悚,众口吞声。
同 理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应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在行文对象的巧妙置换之处,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暗藏其中,深谙政坛风云波诡云谲的作者为了使统治者能够以史为鉴,励精图治,其核心之论自然不能仅仅归结到某个具体“宠溺”的事件上,也不能确指统治者“宠溺”的具体角度。大而化之,点到即止,是身为人臣的大智慧,使得中心论点具有更为广泛的警示性,上至王公贵胄,下至黎庶百工,普惠众生。
探索兴衰成败的规律
商纣王“好酒淫乐,嬖(壁音)于妇人妲己”,荒淫残暴,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
楚怀王贪婪成性,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言于不顾,最后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
南唐后主沉迷于诗画歌舞中,不理朝政,最后落得个亡国奴的悲惨命运。
夫差纵情于声色犬马,酒池肉林中,不思国事,最后只能是自刎而死的下场。
唐玄宗重色思倾国,三千宠爱于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最后天宝危机,酿成安史之乱。
唐太宗吸取前人教训,虚心纳谏,励精图治,迎来“贞观之治”,名垂青史。
齐威王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意见,兴利除弊,换来了诸侯“皆朝于齐”的盛世局面。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激励自己的斗志,以图复国,终于天不负苦心人,三千越甲竟吞吴,报仇雪恨。
所以,兴衰成败,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比较贾谊的“仁义”与孟子的“仁政”。
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贾谊的“仁义”除了包含孟子的“以民为本”思想也外,还包含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民不聊生,秦统一天下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当秦王朝建立之后,严刑峻法,暴政天下,这便背离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历史的兴衰成败给予我们的人生启示
首先,我们要有居安思危的心态,凡事要有归零心态,空杯去接受一切,“满招损,谦受益”,我们要常怀律已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从政者要常修为政之德。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其次,要注重生活中的细节,防微杜渐,谨言慎行。最后要亲贤臣,远小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勤奋的精神。
感谢观看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