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选必《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一轮复习(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新教材新高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讲 选必《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一轮复习(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新教材新高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8 15:2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7张PPT)
第10讲
2025
古诗文阅读模块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生死悲欢,精神突围
——选择必修《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一轮复习
目录
01
考情分析
备考策略
02
知识导图
思维引航
03
考点突破
考法探究
05
真题感悟
命题洞见
04
热考题型
解题策略
01
考情分析
备考策略
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
——周国平
思考



兮辞
最美逆行者
陶渊明
时代风度
同样的山水田园,不一样的情感态度;同样的风云际会,不一样的人生选择。我们无意比较孰优孰劣、孰轻孰重,两位名士都为曾经彷徨无助的精神荒原开疆拓土,为我们打开生命哲学的缺口,烛照千年,让后来的文人墨客有了精神寄托与皈依。有幸,我们在比较中与两位名士对话,在比较中体悟到了他们对生命的哲思;更有幸,新时代已至,和谐完满,青年学子更要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风度。
精神突围
生死悲欢
“序”实陈“昨非”
“辞”则悬想“今是”
复习目标
1.研习《兰亭集序》,梳理文言现象,理清文章思路。
2.研习《兰亭集序》,理解富于哲理的思考,感受文章情理交融的特点。
3.研习《归去来兮辞并序》,梳理文言现象,理解作品所呈现的情感状态和人生境界。
4.研习《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找出这两篇文章中的对偶句,借此推断词语的含义。
古人
今人
后人




①在当时的社会无法实现振兴家族或者经邦济世的理想。
为自身年华老去,功业未成而悲。
②为前人、后人都难逃生死宿命。
为一死生将会锻造的无数的碌碌无为者而悲,为无数闪烁的生命被一死生所承载的时光河流冲走而悲。
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梦醒了却无路可走。
——鲁迅
古人
今人
后人




王羲之的“悲”不是一种消极和颓废,而是一种觉醒后的痛苦。
悲夫!
知道生死不齐一。
反对虚无。
生是大事。
“万殊混一象,安复觉彭殇。”
——谢安
人的觉醒
寻情觅迹——理行文之脉
活动1:古人为文,讲究章法,重视文章结构和内部联系,请根据你对《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的了解,梳理文章整体结构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用你喜欢的方式加以呈现。
《兰亭集序》:
叙宴集盛况——发人生感慨——明作序目的
《归去来兮辞》:
归程——归舍——归园——归田——归尽
寻情觅迹——理行文之脉
活动1:大家再次快速阅读课文,请结合文本字词概括作者情感脉络
《兰亭集序》:
自然之乐——生死之痛——千古同悲
《归去来兮辞》:
归途之乐——园田之乐——行休之悲——乐天安命
相同情感:乐与悲
抽丝剥茧——品先贤之情
活动2: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主要情感的词并完成仿句练习。
乐:作者因何而乐?
悲(痛):作者因何而痛
用“( )之乐,乐(悲)在( )的( )。”的句式作答。
或者 用“从( )中读出( )之乐(悲或痛)”。的句式作答。
例:(兰亭)之乐,乐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幽美)。
例: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读出(生命短暂)之痛。
抽丝剥茧——品先贤之情
活动2:请同学们品读文本,体会文章感情的波澜起伏,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主要情感的词并完成仿句练习。
乐:(兰亭)之乐,乐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幽美)。
①兰亭之乐,乐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欢愉)。
②兰亭之乐,乐在(仰观宇宙、俯察品类)的(自由)。
③兰亭之乐,乐在(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的(闲逸)。
④兰亭之乐,乐在(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的(雅致)。
抽丝剥茧——品先贤之情
活动2:请同学们品读文本《归去来兮辞》 ,体会文章感情的波澜起伏,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主要情感的词并完成仿句练习。
乐:例:(归去)之乐,乐在(僮仆欢迎,稚子候门)的(天伦)
或者:从(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中读出(亲情相伴的天伦)之乐
①从(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中读出(舒适安逸的居家)之乐
②从(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中读出(自由悠闲的出游)之乐。
③从(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中读出(乡邻和谐的交往)乐
……
抽丝剥茧——品先贤之情
活动2:请同学们品读文本,体会文章感情的波澜起伏,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主要情感的词并,完成仿句练习。
悲(痛):作者因何而痛
(1)从(“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中读出(美好的东西容易消逝和人生无常)之痛。
(2)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读出(生命短暂)之痛。
(3)从(“俯仰一世”和“俯仰之间”)中读出(光阴易逝)之痛。
抽丝剥茧——品先贤之情
活动2:请同学们品读文本,体会文章感情的波澜起伏,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主要情感的词并完成仿句练习。
悲:例:从(“既自以心为形役”)中读出(心灵羁绊)之悲
从(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中读出(生命短暂)之悲
从(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中读出(求而不得)之悲
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中读出(心神不定)之悲
……
02
知识导图
思维引航
环境对比
暮春之初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
兰亭
田园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
之幽雅
之清淡
在此环境下,有什么人呢?
美景
良辰
乐事
人物对比
In 兰亭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问征夫以前路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悦亲戚之情话
农人告余以春及
In 田园
羲之贤否?
风雅名士
陶渊明
清旷之人
情思对比
信可乐也
岂不痛哉
悲夫
兰亭
幽雅
田园
载欣载奔
眄庭柯以怡颜,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乐夫天命复奚疑!
……
幽雅 人生感慨
“哀”雅
对生命的执着
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清逸


为何而乐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人贤
人多
时美
景美
事趣
兴雅
天气好
因何而痛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不知老之将至,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人生短暂之痛,美好转瞬即逝
内在欲望永不满足之痛
光阴易逝,往事不再之痛
生死难料、人生无常之痛
课外链接:
晋人典型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文本 具体表现
晋人典型的 生活方式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盛行清谈、喝酒、服食五石散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率性而任诞,典型如阮籍拒绝与司马氏联姻而大醉两个月,刘伶纵酒等
这种生活方式的背后有什么样的社会背景?
1.“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王羲之 频有哀祸帖
2.“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哀毒益深,奈何奈何!”
——王羲之《丧乱帖》
3.“世乱,生命涂炭,道义扫地,志士灰心,见时事无可为,遂转而为自我之寻究。”
——钱穆 国学概论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社会上最痛苦,政治上最混乱的时代。政权更替频繁,斗争激烈,在局势上有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永嘉之乱,陷入了长期的内乱纷争,而在生活中人多相食,饥疫总至,甚至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士族卷入了各种斗争的漩涡,而惨遭压迫,谁也无法幸免。《晋书·阮籍传》称: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他们崇尚清谈,思想消极,意志消沉,不求进取。有的人谈玄悟道,“晤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
魏晋知识分子的苦闷
缘何而悲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作序目的)
古人、今人、后人无不悲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生死难测。
“悲夫”,因何而悲?
“情” 文本 “理”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昔人死不能生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今人生而轻命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后人生亦悲死
悲——以一生死为“悲”
赏兰亭,同其悲




悲从何来?
百家争鸣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东汉后期,
经学泛滥
曹魏篡汉
司马篡魏
大肆屠戮对政权合法性质疑的知识分子
信奉道家思想,
消极避世
儒家:入世
道家:避世
【魏晋时期社会现状】
人生是一个摆钟,这端是“痛苦”,另一端是“无聊”,当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产生焦虑,痛苦感。而一旦得到满足,便会觉得“不过如此”“百无聊赖”。——[德] 叔本华
探究思考:王羲之的人生观消极吗?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体现其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着。
结集的目的在于警醒后来的读者在读文的时候,不要感染士大夫之消极的思想情绪,而能够充分地认识到“死生亦大矣”的思想精髓。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作者认为,不管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
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
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众人醉,我独醒—王羲之
抗拒人生虚无真正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在给定的生命限度内进行最大可能的价值创造。
悲中的执着坚守
【合作探究】王羲之的一生,是否努力践行了自己的生死观
(1)著文章以立言【“三不朽”(《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岳阳楼记》)之一)。
(2)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03
考点突破
考法探究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②,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之:消独 相与:互相交往
俯仰:比喻时间短暂
或:有的人 诸:之于
怀抱:心怀
悟:同“晤”,面对
因:依着、随着
所托:爱好的事物
放浪:放纵
趣:同“取”
欣:感到欣喜(意动)
遇:接触
得:得意
及:等到 之:得到
倦:感到厌倦(意动)
迁:变化
系:连接,附着
向:从前
以:因为 兴:发生、引起
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
期:注定
大:大事(形作名)
①:省略句:悟言(于)一室之内
②;状后句:于所遇欣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①。   
览:看
契:符契
临:面对 嗟悼:叹息哀伤
喻:明白,理解
固:本来,就
一:把……看作一样(意动)
齐:把……看作相等(意动)
妄作:虚妄之谈
时人:当时与会的人
所以:……的原因
致:情致
一:一致
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①状语后置
1.临
①未尝不临文嗟悼 动词,面对,引申为"阅读"
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动词,面对,引申为"迎着"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副词,将要
④身临其境(成语) 动词,到
2.致
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名词,意态,情趣
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动词,得到
③听妇前致词 动词,表达、表述
④专心致志(成语) 动词,集中(力量、意志
一词多义
3.期
①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动词,至、及,引申为"归结"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名词,一周年
③不期而遇(成语) 动词,约定
4.次
①列坐其次 名词,旁边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动词,驻扎
③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形容词,次一等
④余船以次俱进 名词,次序
⑤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形容词,次一等
⑥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动词,编次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指孩童

维持生计。前者为动词,后者为名词
凭借
营生的本领
轻快的样子
指有了做官的念头
没有门路
恰逢
爱惜人才

指军阀混战
害怕
距离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
依恋的样子
回去的心情
本性
造作勉强
指做官
收拾行装
不久
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①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不愿扭曲天性,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②“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不愿折节为吏,那比冻饿更难以忍受。
③“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志不在此
④“程氏妹丧于武昌”
亲妹过世,需要去奔丧。
选择“归去”的原因:
既然选择“归去”,当初又为何要出仕?
余家贫,耕织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回去吧
介词,让
为什么
精神
形,指身体;役,奴役
为什么
连词,表并列
取独
确实
指做官
大概
是,正确;非,错误
行人
怨恨
取独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横”
载,文言助词
代指隐士所居
形作名,儿童
满杯
拿来
表目的,来
形作名,傲然自得的心情
审,深知;容膝,动作名
连词,表转折
策,拄着;扶老,拐杖

日光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驾车
助词
疑问代词,什么
知心话
意动,以…为乐
名作动,弹琴读书
意动,以...为愉悦

指耕种之事
有时
名作动,划桨
幽深曲折的样子
形作动,羡慕
将要结束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算了吧
寄托身体
天地间

从心所欲
指生死
什么

仙境
期求
留恋爱惜
立,扶着
耘,除草;籽,培土
放声长啸
顺随自然
姑且
1.非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不正确)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没有)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用于判断句中,副词,相当于“不是”)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责难、批评)
2.生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维持)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愚公移山》)(生育)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出生、诞生)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劝学》)(产生)
君子生非异也(《劝学》)(通“性”资质,禀赋)
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未煮熟的)
一词多义
3.策 策扶老以流憩( 拄着)
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马鞭子,引申为“暴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鞭打。引申为驯养)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记录,登记)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计谋)
4.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行为)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说》)(行走)
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 并序》)(古诗的一种体裁 )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行列,队伍 )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履行,践行)
5.质 质性自然(本性)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廉颇蔺相如列传》)(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资质、秉性)
文质彬彬(实质)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询问)
04
热考题型
解题策略
余秋雨曾在《西湖梦》中批判隐士文化是“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请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
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示例:
隐逸的道路基本上是逃避现实的,诗文中不免有明哲保身、知足安命的消极成分,对社会的发展确实也缺少实质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不能将这种评价简单化、绝对化,而是要进行深入的理解。
如陶渊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本不愿出仕,也不适合为官,他不肯降志辱心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无法将自己融入污浊黑暗的官场生活中去,弃职归隐便成为他必然的选择。归隐自然才可享受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这也正是他执着追求自己理想的一个表现。他过了二十年的隐居生活,但仍不能忘世,借《拟古》《读<山海经〉》和一些咏史的题目抒写有关政治的感慨。
鲁迅先生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他又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这个评论是正确的。
示例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它是呼唤也是叩问,历经千年的时空,依然能直抵我们的灵魂深处。读《归去来兮辞》吧,感受陶渊明用“归去”、用身体力行,顺应内心的呼唤。他不与世浮沉,他植杖耘耔,登高长啸,临水赋诗。心灵疲倦时,或许想到他的光辉选择,我们亦能迷途知返,不失初心。
“品读经典 点亮人生”经典诵读活动,《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两篇经典,你想推荐哪一篇呢?请结合你的理解,写一篇推荐词,100字左右。
延伸
如果你是王羲之或陶渊明,在东晋那样的环境下,你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明确:
王羲之通过描绘兰亭的自然风光与集会的欢乐,表达了对生命、自然和友情的珍视。在东晋那样的环境下,我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世事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因此,在表达情感时,我可能会更加注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的反思。
我会写道:“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今日兰亭之会,虽欢乐无比,然人生苦短,转眼即逝。吾辈当珍惜时光,勿让年华虚度。观此山川之秀美,听此流水之潺潺,感慨万分。愿诸君与吾共赏此美景,同享此人生之乐。”
通过这样的表达,我既能传达出对兰亭集会的喜悦,又能表达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人生的珍视。
延伸
如果你是王羲之或陶渊明,在东晋那样的环境下,你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明确:
陶渊明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在东晋那样的环境下,我也会深感官场之黑暗、人心之险恶,更加渴望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
我会写道:“久居官场,心为形役,疲于奔命,身心俱疲。今日终于辞去官职,回归田园,心中欢喜无比。看那山川之壮美,听那鸟鸣之悦耳,闻那花香之醉人,此乃人生之大乐也。吾将耕读为业,与农人为伍,饮酒赋诗,乐在其中。愿天下之士皆能摒弃名利之念,回归自然,共享田园之乐。”
通过这样的表达,我既能传达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又能表达出对回归田园生活的喜悦和对人生的新认识。同时,也希望能借此鼓励更多的人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真实的生活。
05
真题感悟
命题洞见
比较探究——悟先贤之道
在人生之痛,生命之悲的面前,王羲之、陶渊明行为上是如何超脱苦痛、力求旷达,他们的想法和魏晋时人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探究王羲之、陶渊明行为上是如何超脱苦痛、力求旷达。
王羲之 陶渊明 苦痛与超脱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沉浸于山水田园,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引以为流觞曲水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壶觞以自酌 临清流而赋诗 行乐事、雅事,使精神超脱外物的羁绊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把握当下人生,珍惜有限的生命,从容书写生命价值的箴言
曷不委心任去留?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看轻世俗,看淡生死,乐天知命
比较探究——悟先贤之道
在人生之痛,生命之悲面前,王羲之、陶渊明行为上是如何超脱苦痛、力求旷达,他们的想法和魏晋时人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
他们对生命的思考与魏晋时人又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
魏晋时人:一死生、齐彭殇;寄情山林/谈玄说理/纵情饮酒/服用丹药
而王羲之、陶渊明不仅沉浸于山水田园,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而且行乐事、雅事,使精神超脱外物的羁绊。
王羲之:否定时人的做法,暗含要珍惜时光,应当做实事
陶渊明:乐天安命,追求精神的独立与自由,珍惜现世的生活,并尽力寻求人生的乐趣。
因为短暂,生命更显珍贵,更值得珍惜!
在中国的古代文人那里,是绝少彻底的悲观主义者。面对人世的痛苦和灾难,他们不像西方人那样依附于外在的一些力量,而是把世界内化于自身,把冲突归咎于心灵,从而在不和谐中寻找和谐,在内在的人格当中达到自我的调试和自我平衡。同时,他们更把目光投向远离社会的广袤的自然界,借湖光山色、清风白云来消弭自身的痛苦和烦恼,以对大自然的皈依,来躲避对抗社会政治的污浊和黑暗
学比较探究——悟先贤之道
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你还读过哪些抒生命短暂,人生无常之悲的古代诗文?他们如何超脱苦痛、力求旷达?
因为短暂,生命更显珍贵,更值得珍惜!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苏《前赤壁赋》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汉末)曹操《短歌行》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 《庄子·外篇·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 王勃《滕王阁序》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比较探究——悟先贤之道
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你还读过哪些抒生命短暂,人生无常之悲的古代诗文?他们如何超脱苦痛、力求旷达?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 史铁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比较探究——悟先贤之道
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你还读过哪些抒生命短暂,人生无常之悲的古代诗文?他们如何超脱苦痛、力求旷达?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雪莱
比较二人的自然观、生命观
自然观
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欣赏陶醉审美之乐,他是审视观察自然山水,由外而内,与景物有距离感,景物更是崇高的审视客体。有我之境。
陶:归隐,天伦,安居,交游,山水、田园之乐,自然、处事皆乐,对景、事、人,无一不欣喜。他沉浸于田园山水,由内而外,人俨然是田园山水的一部分。景情融合,无我之境。感发之力渐染浸,归欤之欣溢于言表,沉浸之情不能自拔。
王国维认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生命观
王:悟言静噪(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美好易逝、情随事迁、生命短暂,进而转入个人之痛。欲有为而不为的苦闷,对现世的执着而囿于造化弄人的无奈,悲生悯死,抨击一死生的消极。
陶:乐天安命(万物得时,吾生将休,委心任去留,不戚戚生死,不汲汲富贵),乐观豁达,超脱苦痛,力求旷达,看轻世俗、看淡生死,一念放下,万般从容之感。
王是脱俗而不得的悲痛,陶是绝俗而彻底的皈依。
请结合历史人物的言论,谈谈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藏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拓展探究——启生命之思
高考作文链接:2021年全国卷作文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2021年全国卷作文
很多拥有可为精神的人即使生在“不可为”的时代,也能够迎难而上,追寻心中的光明。在那个艰苦屈辱的年代,阴霾笼罩在神州大地的上空,人们对中国的未来失去了信心。但不少仁人志士心存家国,他们在探索教国教亡道路上竭尽全力,东奔西跑,为国效力。他们用勇气甚至是血肉唤醒国人对“可为”的信心和对“有为”的向往。有为之士李大钊在看到国家危亡、难以扭转乾坤的时候,没有放弃祖国,而是率领青年人轰轰烈烈地发起了新文化运动,用文化的力量改变国人,改变中国。正是因为他深知这是可为之事,所以他毅然选择了这一条献身报国之路。他笔下的光照亮了国人的路,让觉醒的青年站在他的肩膀上勇敢地追求“有为”。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纵是在这样的年代,先烈们都能以身报国,而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若大有“可为”,更当积极有为。
习近平:珍惜时光,心中有太阳,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之歌和精彩人生。
历史发展到今天,作为当代人应该明白,随着政治、经济、文化日新月异的发展,竞争观念已深入人心,民族复兴之梦早已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那些把生死看得一样轻的魏晋士人,他们消极的人生态度早已不合时宜,我们可以试着去理解他们的窘迫与无奈,潇洒与疏放,但是我们更要学习王羲之的那种豁达面对生与死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吾辈青年,应有作为
感谢观看
THANK YOU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