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教衔接 戏剧专题讲义
目 录
考:高三联考典型试题分析 1
教:必修教材学习目标分析 2
衔:试题对课标的多样呈现 3
接:问题解决背景中读与写 5
专题:典型试题优选精练 7
高三联考典型试题分析
典型考题概述
高三考试涉及的题目主要包括对中国古代及近现代戏剧作品的理解与分析,以及戏剧理论知识的应用。考题举例涵盖了鲁迅的作品《起死》、田汉的作品《关汉卿》以及对传统戏剧如京剧、越剧、昆曲等的评论。题目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戏剧文本本身,还需要对戏剧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表现手法等有深刻的认识。
题目类型多样,既有选择题,也有论述题。选择题要求考生准确识别文本细节或戏剧知识,而论述题则要求考生能够结合具体的戏剧文本,分析戏剧的艺术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并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戏剧作品的社会意义。
高频题材与考法
高频题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戏剧文本分析:要求考生对戏剧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如鲁迅的《起死》通过庄子与复活的汉子之间的对话,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看法。
戏剧艺术手法:考察考生对戏剧中使用的艺术手法的识别和理解能力,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在刻画人物性格中的应用。
戏剧理论:探讨戏剧的本质特征,如中国戏曲的写意性、综合性以及传统技艺性等。
戏剧创新与发展:关注戏剧如何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如现代技术在戏剧中的应用,以及新媒体对传统戏剧传播的影响。
解题的通用策略
仔细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区分是要求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是对艺术手法的分析。
文本细读:细致阅读提供的戏剧文本,注意捕捉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如人物对话、舞台说明等。
联系上下文:在回答问题时,要考虑文本的整体背景及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反映。
结合戏剧理论:运用戏剧理论知识,如写意性、综合性等,来解释戏剧文本的艺术特点。
多角度思考:尝试从不同的视角分析问题,如人物心理、社会背景、艺术手法等,以全面理解戏剧作品。
逻辑清晰:组织答案时要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确保论证过程严密。
适当举例:如果题目允许,可以适当引用戏剧文本中的具体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注意答题格式:遵循题目的格式要求,如果是论述题,确保论点明确,论据充分。
必修教材学习目标分析
高中语文教材戏剧章节的知识能力目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理解戏剧作品:通过阅读鉴赏戏剧作品,深入理解其悲剧意蕴,激发学生的良知与悲悯情怀。这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读懂戏剧文本,还要能够从中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认识戏剧特征:初步认识传统戏曲(如元杂剧)和现代戏剧的基本特征。比如,了解元杂剧中的“本色派”作品,体会其语言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应了解现代戏剧在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创新之处。
欣赏艺术手法:学会欣赏剧作家设计冲突、安排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如《窦娥冤》中,通过三桩誓愿等情节设计,展现了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悲剧性;又如《雷雨》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
体会语言特色: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特点。戏剧语言不仅要推进情节发展,还要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例如,《雷雨》中的人物对话往往含有丰富的潜台词,需要仔细揣摩。
理解风格特征:理解不同戏剧作品的风格特征,欣赏作者的独特艺术创造。比如,《窦娥冤》被王国维赞誉为世界大悲剧之一,其语言优美、节奏鲜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则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复杂的人物性格闻名。
分析人物性格:通过分析戏剧中人物的行为、语言,把握其性格特点。如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复杂多变,鲁侍萍则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通过讨论这些问题,可以深入理解剧中人物。
探讨戏剧主题:思考戏剧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例如,《窦娥冤》中窦娥的冤屈与反抗,体现了对封建社会不公现象的批判;《雷雨》则展示了家庭伦理的冲突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实践戏剧技能:鼓励学生参与戏剧编排和演出活动,通过实践进一步加深对戏剧艺术的理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戏剧创作的基本技能,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试题对课标的多样呈现
关联教材要求:
理解戏剧作品:选题中包括对《起死》等戏剧作品的阅读理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戏剧文本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认识戏剧特征:如《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舞台设计与表现形式,帮助学生认识现代舞剧与传统戏曲的不同特征。
欣赏艺术手法:通过分析《范进中举》等作品中的表演艺术手法,让学生体会剧作家的设计与安排。
体会语言特色:《窦娥冤》中的唱词与对白,展示了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特点。
理解风格特征:《牡丹亭》等作品的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不同戏剧作品的风格特征。
分析人物性格:通过对人物对话和行为的分析,如《雷雨》中的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关系,帮助学生把握人物性格。
探讨戏剧主题:选题中的戏剧作品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如《起死》中的历史批判意识。
富于创新:
视频脚本类试题:引入视频脚本类试题,如“迎故事”的视频拍摄脚本设计,不仅让学生从文字中理解戏剧,还让他们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来体验戏剧的魅力,这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跨学科融合:选题涉及戏剧与新媒体的结合,如新媒体平台在传统戏曲传播中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在现代科技背景下理解戏剧艺术的发展趋势。
文化多样性:选题涵盖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戏剧作品,如隆里古城的汉戏、花脸龙等,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戏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戏剧创新与发展:通过分析《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作品的创新手法,让学生思考传统戏剧如何在现代语境下进行创新与发展。
戏剧文本分析
背景与语境:在分析戏剧文本时,考虑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语境至关重要。例如,鲁迅的《起死》创作于民国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不安的阶段,因此作品中通过庄子与复活汉子的对话反映了对于现实社会的讽刺和批判。
象征与隐喻:戏剧文本常常使用象征和隐喻来传达深层的意义。了解这些象征和隐喻可以帮助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例如,《起死》中的“汉子”象征了普通民众,而“司命大神”则代表了超越世俗的力量。
戏剧艺术手法
节奏与韵律:戏剧台词的节奏与韵律不仅能增加语言的美感,还能反映人物的情绪变化。如在《关汉卿》中,关汉卿掷地有声的话语展现了其坚定的信念。
舞台调度:导演如何安排演员在舞台上的位置,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对于传递戏剧的情感和主题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在《起死》中,庄子与汉子的位置变化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对话关系。
戏剧理论
中国戏曲的演变:从宋元时期的成熟到明清时期的繁荣,中国戏曲经历了多次变革。了解这些变化有助于理解不同时期戏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戏剧与社会:戏剧不仅仅是艺术形式,它也是社会变迁的反映。通过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戏剧作品,可以看到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
戏剧创新与发展
新媒体与戏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戏剧开始探索新的传播方式。如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将戏剧带到更多观众面前,拓宽了戏剧的受众基础。
跨文化融合: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越来越多。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在尝试跨文化的融合,如将西方戏剧技法与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综上所述,戏剧的学习不仅是对单一文本的解读,更是对其背后历史、文化乃至整个社会发展脉络的把握。通过深入理解和分析戏剧作品,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还能增进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认识。
问题解决背景中读与写
仔细审题
示例:在做关于《起死》的选择题时,需要先明确题目是考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是对戏剧理论的掌握。如题干问及“汉子”为何物,就要着重理解文本中汉子复活的具体情境。
文本细读
示例:在鲁迅的《起死》中,庄子与汉子的对话中包含了丰富的信息。例如,汉子醒来后对于自身处境的疑惑和对衣服的执着,体现了他对现实的不理解以及对于物质的依赖。
联系上下文
示例:《关汉卿》中提到朱帘秀对关汉卿的评价,“只有你,头发都有好些根白的了,可心还跟年轻人一样,碰上不公正的事,就气成这个样儿。”这句话不仅表达了朱帘秀对关汉卿的赞赏,也揭示了关汉卿的性格特点和他的创作动机。
结合戏剧理论
示例:《起死》中的表演不依赖于实物布景,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呈现,这体现了中国戏曲注重演员表现力的特点。庄子与汉子之间的对话和互动,通过演员的肢体语言和表情来传达,而不是依靠具体的道具或布景。
多角度思考
示例:分析《关汉卿》中关于创作的讨论时,可以从关汉卿作为艺术家的责任感,以及他对于社会不公现象的态度等多个角度来理解。关汉卿认为“笔”就是他的“刀”,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对正义的追求。
逻辑清晰
示例:在论述《起死》的主题时,可以先介绍背景设定,然后分析庄子与汉子对话中的深层含义,接着探讨汉子对物质的执着,最后总结出作品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确保论述条理清晰。
适当举例
示例:在说明中国戏剧的写意性时,可以引用《起死》中庄子与汉子的对话场景,虽然舞台上并没有实际的衣物,但是通过演员的语言和动作,观众可以想象出汉子失去包裹的焦急心情。
注意答题格式
示例:如果题目要求分析戏剧文本中的一个特定主题,如《关汉卿》中对于正义的追求,那么在回答时应该先明确主题,接着分段落展开论述,每一部分都紧扣主题,并提供具体的文本支持,最后进行总结。
本专题试题中部分文本例析:
鲁迅的《起死》:讲述了庄子遇见一具骷髅,并请求司命大神让其复活的故事。复活后的汉子与庄子围绕身份、时代、个人物品等话题产生了争论,展现了鲁迅对于生死、现实与哲学思考的独特视角。
京剧与传统戏曲的创新与发展:讨论了京剧在创新发展时应遵循的原则,既要尊重传统,又要适时革新,使之符合时代审美,同时强调了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戏曲传播方式的变化,如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雅俗之辩:文章探讨了“雅”与“俗”的概念,以及它们在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指出雅俗之间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渗透影响的。
戏剧性概念的探讨:文中提到要正确理解戏剧性,需从文学性和舞台性两个维度出发,并认为戏剧性体现在情境、心理和动作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中。
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的区别:比较了中西戏剧在理论基础、舞台表现及观众体验上的差异,强调了中国戏曲注重表演技巧,西方戏剧则更重视情节的真实性再现。
中国戏剧的发展历程:从早期唱戏时期的露天演出到20世纪初引入镜框式舞台,再到21世纪多媒体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中国戏剧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并逐步走向多元化、现代化。
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学生们可以了解到戏剧与戏曲的历史沿革、理论基础以及在当代文化背景下的生存与发展状况。这些知识有助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也启发了如何在保持传统的同时进行合理创新。
专题:典型试题优选精练
(2024高三下·河南南阳·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起死
鲁迅
(一大片荒地。处处有些土冈,最高的不过六七尺。没有树木。遍地都是杂乱的蓬草;草间有一条人马踏成的路径。离路不远,有一个水溜。远处望见房屋。)
庄子——(黑瘦面皮,花白的络腮胡子,道冠,布袍,拿着马鞭,上。)(走着,向四处看,)阿呀!一个骷髅。这是怎的?(用马鞭在蓬草间拨了一拨,敲着,说:)还是请司命大神复他的形,生他的肉,和他谈谈闲天。(放下马鞭,朝着东方,拱两手向天,提高了喉咙,大叫起来:)至心朝礼,司命大天尊!……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秦褚卫,姜沈韩杨。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敇!敇!敇!
司命——庄周,你找我,又要闹什么玩意儿了?你就是找闲事做。认真不像认真,玩耍又不像玩耍。……那么,也好,给你试试罢。
(司命用马鞭向蓬中一指。所指的地方,发出一道火光,跳起一个汉子来。)
汉子——(大约三十岁,体格高大,紫色脸,像是乡下人,全身赤条条的一丝不挂。用拳头揉了一通眼睛之后,定一定神,看见了庄子,)哙?
庄子——哙?(微笑着走近去,看定他,)你是怎么的?
汉子——唉唉,睡着了。你是怎么的?(向两边看,叫了起来,)阿呀,我的包裹和伞子呢?(向自己的身上看,)阿呀呀,我的衣服呢?(蹲了下去。)
庄子——你静一静,不要着慌罢。你是刚刚活过来的。你的东西,我看是早已烂掉,或者给人拾去了。
汉子——你说什么?
庄子——我且问你:你姓甚名谁,哪里人?
汉子——我是杨家庄的杨大呀。学名叫必恭。
庄子——那么,你到这里是来干什么的呢?
汉子——探亲去的呀,不提防在这里睡着了。(着急起来,)我的衣服呢?我的包裹和伞子呢?
庄子——你静一静,不要着慌罢——我且问你:你是什么时候的人?
汉子——(诧异,)什么?……什么叫作“什么时候的人”?……我的衣服呢?……
庄子——呸呸,你这人真是糊涂得要死的角儿——专管自己的衣服,真是一个彻底的利己主义者!你这“人”尚且没有弄明白,哪里谈得到你的衣服呢?所以我首先要问你:你是什么时候的人?唉唉,你不懂。……那么,(想了一想,)我且问你:你先前活着的时候,村子里出了什么故事?
汉子——(想着,)哦,有!有!那还是三四个月前头,因为孩子们的魂灵,要摄去垫鹿台①脚了,真吓得大家鸡飞狗走,赶忙做起符袋来,给孩子们带上……
庄子——(出惊,)鹿台?什么时候的鹿台?
汉子——就是三四个月前头动工的鹿台。
庄子——那么,你是纣王的时候死的?这真了不得,你已经死了五百多年了。
汉子——(有点发怒,)先生,我和你还是初会,不要开玩笑罢。我不过在这儿睡了一会儿,什么死了五百多年。我是有正经事,探亲去的。快还我的衣服、包裹和伞子。我没有陪你玩笑的工夫。
庄子——慢慢的,慢慢的,且让我来研究一下。你是怎么睡着的呀?
汉子——怎么睡着的吗?(想着,)我早上走到这地方,好像头顶上轰的一声,眼前一黑,就睡着了。
庄子——疼吗?
汉子——好像没有疼。
庄子——哦……(想了一想,)哦……我明白了。一定是你在商朝纣王的时候,独个儿走到这地方,却遇着了断路强盗,从背后给你一闷棍,把你打死,什么都抢走了。现在我们是周朝,已经隔了五百多年,还哪里去寻衣服。你懂了没有?
汉子——(瞪了眼睛,看着庄子,)我一点也不懂。先生,你还是不要胡闹,还我衣服、包裹和伞子罢。我是有正经事,探亲去的,没有陪你玩笑的工夫!
庄子——你这人真是不明道理……
汉子——谁不明道理?我不见了东西,当场捉住了你,不问你要,问谁要?(站起来。)
庄子——(着急,)你再听我讲:你原是一个骷髅,是我看得可怜,请司命大神给你活转来的。你想想看:你死了这许多年,哪里还有衣服呢!我现在并不要你的谢礼,你且坐下,和我讲讲纣王那时候……
汉子——胡说!这话,就是三岁小孩子也不会相信的。我可是三十三岁了!(走开来,)你……
庄子——我可真有这本领。你该知道漆园的庄周的罢。
汉子——我不知道。就是你真有这本领,又值什么?你把我弄得精赤条条的,活转来又有什么用?叫我怎么去探亲?包裹也没有了……(有些要哭,跑开来拉住了庄子的袖子,)我不相信你的胡说。这里只有你,我当然问你要!我扭你见保甲去!
庄子——慢慢的,慢慢的,我的衣服旧了,很脆,拉不得,况且我还要去见楚王呢!你且听我几句话:你先不要专想衣服罢,衣服是可有可无的,也许是有衣服对,也许是没有衣服对。鸟有羽,兽有毛,然而王瓜茄子赤条条。此所谓“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②,你固然不能说没有衣服对,然而你又怎么能说有衣服对呢?……
汉子——(发怒,)不还我的东西,我先揍死你!(一手捏了拳头,举起来,一手去揪庄子。)
庄子——(窘急,招架着,)你敢动粗!放手!要不然,我就请司命大神来还你一个死!
汉子——(冷笑着退开,)好,你还我一个死罢。要不然,我就要你还我的衣服、包裹和伞子,里面是五十二个圆钱,半斤白糖,二斤南枣……
庄子——(严正地,)你不反悔?
汉子——小舅子才反悔!
庄子——(决绝地,)那就是了。既然这么糊涂,还是送你还原罢。(转脸朝着东方,拱两手向天,提高了喉呢,大叫起来:)至心朝礼,司命大天尊!……(毫无影响,好一会。庄子向周围四顾,慢慢地垂下手来。)
汉子——死了没有呀?
庄子——(颓唐地,)不知怎的,这回可不灵……
汉子——(扑上前,)那么,不要再胡说了。赔我的衣服!
庄子——(退后,)你敢动手?这不懂哲理的野蛮!
汉子——(揪住他,)你这贱骨头!你这强盗军师!我先剥你的道袍,拿你的马,赔我……
(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改)
【注】①鹿台:商纣的仓库。②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在那里是对的,在这里就是错的了。出自《庄子·齐物论》,体现了庄子的“无是非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故事发生地设置在寻常的荒野,模糊化处理时空,使故事呈现出寓言化的效果。
B.作者对材料进行艺术加工,生动描写了庄子和汉子的外貌、语言,体现故事的写实性。
C.作者在体裁上大胆创新;以戏剧体的形式重构小说,叙事充满张力,内容丰富而深沉。
D.“真是一个彻底的利己主义者”等现代语言的运用,增添小说幽默讽刺的艺术表现力。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认真不像认真,玩耍又不像玩耍”,司命认为庄子“起死”的想法是一种游戏心态。
B.“天地玄黄”“赵钱孙李”等分别取自开蒙读本《千字文》《百家姓》,有启蒙意味。
C.“你固然不能说没有衣服对,然而你又怎么能说有衣服对呢?”表明庄子有着辩证的是非观。
D.杨大最后揪住庄子,骂他“强盗军师”,并要剥下他的道袍,表现杨大朦胧的觉醒和反抗意识。
3.文中反复出现有关“衣服”的情节,请简要分析“衣服”在文中的作用。
4.本文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鲁迅先生将《庄子·至乐》中的经典故事进行改编,创造出一个古今交织、新奇荒诞的世界。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如何展现这一荒诞世界的。
(2024·江苏苏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见南子
林语堂
剧中人物:孔丘 子路(孔子的弟子) 南子(卫灵公夫人) 雍渠(宦者) 歌女四人
南子 先生看卫国的风土民情如何?
孔丘 很好,很好。地美物丰,虽然只算千乘之国,如能以礼教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用民以时,兴乐复礼,三月可以化民易俗,期年可以称霸,三年而王。
南子 这礼从哪里来的?
孔丘 昔者帝尧……
南子 啐!
孔丘 (暂停,又说,)昔者帝舜……
南子 啐!……我不是笑先生的话,我是想尧舜是二千年前的人,大概现在骨头已朽了吧!
孔丘 是的,不过这礼是远述尧舜的遗化,经过夏殷,各有损益,再由周公制成的。
南子 我所以问这一层,因为我想要创立一个“六艺研究社”,或是称为“国术讨论会”也行,由先生领导指教,每朔望一次就在这里开会,茶点一切,由我尽义务供给。先生的意思如何?
孔丘 好极,好极!
南子 不过,如果有这个社,我个人一定加入,也必定请几位姑姊妹加入,男女同学。什么男女有别的话,在事实上,是否伪托古制,我实有点怀疑,在理论上,我也绝难承认。你说这个意思对不对?
孔丘 aw……aw……aw!
南子 先生你想如何,对不对?
孔丘 (不得已的,)男女有别,这是三代相传,周公制定的。恐怕士女之间时或有越礼之事,要请夫人防范才是。
南子 你又来了。我想饮食男女,就是人生的真义,就是生命之河的活源。男女关系是人生之至情,至情动,然后发为诗歌,有诗歌然后有文学。你听见过我们卫国的诗歌么?
孔丘 听见过的。
南子 好不好?
孔丘 很好!
南子 你知道我们的诗,及邶鄘的诗何以最好呢?就是因为有桑中之会城隅之盟的不懂礼仪的士女动乎至情而有所感发,所以“六艺研究社”男女同学也不仅尽在饮食衣冠之美而已,于文学诗词也有裨益的。(停一会。)我们什么时候兜风去,好不好?现在天气正好,薄暮之际,乘着马车,到淇水之畔去兜风,听他们士女唱和,乘着夕阳西下,才从顿丘回来,真是有趣。
孔丘 (有点窘,)好吧!这是天命!
(外头有人敲门,雍渠趋前启门,见是子路。子路立在门外,请见孔丘。雍渠入。)
雍渠 子路请见夫子。(孔丘出,两人在门外低语。)
子路 先生的事如何?
孔丘 (叹一回气)不济事了,听天由命吧!
子路 怎么了?
孔丘 (摇头,)南子思想太新,道不同不相为谋。她要组织“六艺研究社”,要男女同学。我想总是暂时敷衍一下,早晚总是走的吧!
(子路默然良久。忽闻房里音乐悠扬的声音。南子已拿着月琴。孔丘回房中。)
南子 是子路吗?请他进来!
(孔丘出,请子路同进。子路见南子作揖,停止弹琴。)
南子 我刚才邀夫子一同兜风去听山歌,你可以同来吗?
子路 (客气地,)夫人命令,荣幸之至,不敢不听。
南子 好!我前天制一个曲,是依卫民的歌词编制的。今天与夫子初次相会,就请奏一曲作为见面礼吧!
(南子向孔丘、子路微笑。孔丘沉郁,恍然如有所失。子路神志昏然,点头称善。南子斜躺椅上,手执月琴,形骸略为放浪,弹起《桑中》的调子,嘴里喃喃,潇洒而凄楚。)
南子 叫歌妓来!
(雍渠应声而出。南子重自低声吟唱。子路坐立不安。孔子出神,忽然猛醒,警惕起来。)孔丘 (轻声对子路)我决意去卫了。
(南子放浪自若,不闻不问。)
子路 因为道不同吧?
孔丘 我有所怕。我有所怕。
(雍渠与歌妓同入,服装妖艳夺目。孔子、子路抖擞精神。南子坐起,拿着月琴。)
南子 孔夫子专长于乐,请与以教正!(又弹起《桑中》的调,嘴里唱着,悠扬激越,备极哀艳。歌女随曲舞蹈,时和时止。孔子、子路都目不暇顾,心神向往,但又呈一种郁不安之状。)
南子 (唱)爱采唐矣,沫之乡矣;
歌女 (和)云谁之思?美孟姜矣!(合唱)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歌女舞。南子掷琴给雍渠,解衣起舞,)
南子 (唱)爱采麦矣,沫之北矣;
歌女 (和)云谁之思?美孟弋矣!(合唱)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南子与歌女合舞,雍渠弹琴。)
南子 (唱)爰采葑矣,沫之东矣;
歌女 (和)云谁之思?美孟庸矣!(合唱)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南子与歌女合舞,将孔子,子路包围。舞毕。)
子路 夫人曲舞都这样的好,真是天才,真是佩服之至。
南子 哪里!笑话!(忽注目孔丘。孔丘沉思似的。)夫子指教。
孔丘 (如由梦中惊醒,慢慢地慨叹)想不到乐舞有好到这样的!(恢复原态。)夫人乏了吧!
南子 不算什么!就这样算作拜夫子门下的礼吧!(笑容可掬,向孔子作揖,)“六艺研究社”可以答应吧!(孔子不对。)不吗?不答应吗?(可爱的声容动了孔子。)
孔丘 (自言自语的,)行年五十六,到今日才明白艺术与认识人生。是的,这才是真正的诗,真正的礼,真正的乐。别种的雅颂及别种的揖让都是无谓的,虚饰的。
南子 (有喜色,)谬蒙夫子过奖。那末就算答应了。后天兜风去,一定要来!我们先退吧!
(南子、雍渠及歌女由帘后退出。子路与孔子相看。南子去后,两人相看。)
子路 夫子的意思如何,可以留在卫国吧?
孔丘 (所答非所问的,)如果我不是相信周公,我就要相信南子的。
子路 那末,夫子可以留吧?
孔丘 (坚决的,)不!
子路 因为南子不知礼吗?
孔丘 南子有南子的礼,不是你们所能懂的!
子路 那末,为什么不就在这里?
孔丘 我不知道,我还得想一想……(沉思着,)……如果我听南子的话,受南子的感化,她的礼,她的乐……男女无别,一切解放,自然……(瞬目间现狂喜之色,)……啊……(如发现新世界。)……不(面忽苍老黯淡而庄严,)不!我走了!
子路 到哪里去?
孔丘 不知道。离开卫,非离开卫不可!
子路 夫子不行道救天下百姓了吗?
孔丘 我不知道。我先要救我自己。(形容憔悴,慢慢的低头,以手托额,靠手膝上,成一团弯形。)
1928年10月30日
(有删节)
5.下列对戏剧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围绕孔子面对是否要留在卫国这一抉择而展开,核心的内在冲突是孔子与南子两人不同“礼乐观”的冲突,一个重礼,一个重情,其实也是孔子的内心自我冲突。
B.“我是想尧舜是二千年前的人,大概现在骨头已朽了吧!”南子这句台词的言外之意是孔子所谓的先王之“礼”是陈旧腐朽的,由前文两个“啐”字也可见她的态度。
C.《吕氏春秋》:“郑卫之声,桑间之音,此乱国之所好,衰德之所说。”郑卫之声,因不同于雅乐,常被儒家认为是淫靡之音,而戏剧中孔子对卫声则予以高度肯定。
D.在戏剧中,南子不时询问孔子,而孔子基本上是只答不问,在尊贵的卫灵公夫人面前努力保持自己敦厚稳重的形象,这与他“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主张保持一致。
6.下列对戏剧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通过艺术虚构,将“子见南子”的历史故事结合社会现实予以新的含义,南子的“礼乐观”张扬着反对封建礼教、解放人性等现代思想。
B.“不得已的”“有点窘”“叹一回气”“所答非所问的”“坚决的”等舞台说明精练而形象地刻画出孔子的形象,也不时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C.戏剧善于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如通过弟子子路和卫灵公夫人南子来反衬突出孔子的守正直行,孔子的形象特征由此而更加分明。
D.戏剧人物语言文白杂糅,颇具特色,一方面活用文言词句,赋予对白历史感;同时大量运用白话口语,化艰深为通俗,增强了对话的生动性。
7.南子与歌女合唱合舞一段在剧中有何作用?
8.《史记·孔子世家》载:“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同是讲孔子“去卫”的故事,但所述原因各异,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2024高三下·陕西榆林·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关汉卿[注](节选)
田汉
第二场:地点——朱帘秀家
关汉卿 你看,就这样残暴无耻地断送了一条高贵的性命,可他们还把自己说成是“民之父母”!(击桌)
朱帘秀 干嘛这样跟桌子过不去啊,我的关大爷?
关汉卿 你能不生气吗,四姐?你看这还成个世界吗?
朱帘秀 怎么能不气?我可是气够了,都麻木了。只有你,头发都有好些根白的了,可心还跟年轻人一样,碰上不公正的事,就气成这个样儿。人家敬重你,就为的你有这个好处,你知道吗?
关汉卿 得了吧。让我去想想,是不是我不够老成,所以想得跟你们不一样?
朱帘秀 不是你不够老成,是你还没有失掉你常说的“赤子之心”。
关汉卿 (语调低沉地)平时,私下里,我也有些自命不凡,俗话说:“读书破千卷,下笔如有神”,老觉得有些想法。可今天在街上眼睁睁看见一群吃人血的家伙把一个无辜的女子拉到法场去杀头,我却想不出星星办法。古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我是无刀可拔,只有一支破笔。
朱帘秀 笔不就是你的刀吗?写杂剧不就是你在挥刀吗?你在剧本里骂过杨衙内,干嘛不把李驴儿、忽辛这些人的鬼脸给勾出来,替屈死的女子伸冤呢?
关汉卿 这些邪恶的东西可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好多好多个结成一伙儿来吃人的。他们的鬼脸勾得完吗?以前我觉得这世道不公正,这天地鬼神总是公正的,于今才知道天地鬼神也是不公正的,没有眼睛的!
朱帘秀 鬼东西太多,你拣那最邪恶的东西勾吧。天地鬼神不公正,没有眼睛,你就骂天地,骂鬼神去吧。
关汉卿 对,刚才在路上我想来着,一定得把朱小兰这件案子写成一个杂剧,把这些滥官污吏的嘴脸摆在光天化日下示众。
朱帘秀 那太好了。忽辛的事我也知道一些,他倚仗他父亲阿合马的势焰,无恶不作。上回断错了一桩案子,别人家也没有办法。
关汉卿 对。多替我搜集他的罪状吧,不能让他逃脱我们的照妖镜。词儿我都想好一些了,女主角的名字我也想好了,可就是一桩——
朱帘秀 一桩什么?
关汉卿 就怕戏写出来没有人敢演。
朱帘秀 你敢写我就敢演。
关汉卿 你敢演,我一定写,而且一定很快地把它写成。
朱帘秀 这个女角色你安排叫她什么?
关汉卿 我安排她叫窦娥。
第八场:地点——狱中
叶和甫 (对关汉卿很关切的口气)哎呀,老朋友,真想不到在这样的地方跟你见面。当初你不听我的话,我害怕总会有这么一天,所以我说,《窦娥冤》最好别写,要写必定是祸多福少,现在怎么样?不幸言中了吧。
关汉卿 (鄙夷地)你要跟我谈什么,快说吧!
叶和甫 瞧你,还这么急性子,不是应该熬炼得火气小一点儿了吗?
关汉卿 (不耐)有话快说吧!
叶和甫 (低声)好,汉卿,先告诉你一个极可怕的消息,你那位朋友王著跟妖僧同谋,上个月初十晚上,在上都,把阿合马老大人和郝祯大人都给刺了!
关汉卿 唔,真的?
叶和甫 千真万确的,现在大元朝上上下下都在为这件事发抖。你看这是国家多么大的不幸!
关汉卿 你还想告诉我什么呢?
叶和甫 我就是想告诉你,你不听我的劝告,闯出了多么大的乱子!逆臣王著就因为看过你的戏才起意要杀阿合马老大人的。
关汉卿 (怒)怎见得呢?
叶和甫 许多人听见他在玉仙楼看《窦娥冤》的时候,喊过“为万民除害”,后来他在上都伏法的时候又喊“我王著为万民除害”,而且你的戏里居然还有“将滥官污吏都杀坏”的词儿——
关汉卿 (按捺住怒火)你觉得“滥官污吏”应不应该杀呢?我们写戏的离不开褒贬两个字。拿前朝的人说,我们褒岳飞,贬秦桧。看戏的人万一在什么时候激于义愤杀了像秦桧那样的人,能说是写戏的人教唆的吗?
叶和甫 汉卿,你这话何尝没有一些道理?可是如今正在风头上,皇上和大臣们怎么会听你的?再说,我今晚来看你,倒也不是为了跟你争辩《窦娥冤》的后果如何,(又低声)我是奉了忽辛大人的面谕来跟你商量一件大事的。你的案情虽说是十分严重,可是只要你答应这件事,还是可以减刑甚至释放你的。
关汉卿 我跟忽辛没有什么好商量的!
叶和甫 别这么大火气,老朋友,这事你也吃不了什么亏。反正王著已经死了,没有对证,只要你在大臣问你的时候,供出王著刺杀阿合马大人是想除掉捍卫大元朝的忠臣,联合各地金汉愚民图谋不轨。只要你肯这样招供,不只你的案子可以减轻,忽辛大人为了酬劳你,还预备送你中统钞一百万。
关汉卿 (怒火难遏)你还有什么说的?
叶和甫 你答应了吗?(过去)
关汉卿 我答应了。(他重重的一记耳光,竟把叶和甫打倒在地下)
叶和甫 汉卿,我好好跟你商量,你怎么动起粗来了?
关汉卿 狗东西,你是有眼无珠,认错人了。我关汉卿是有名的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的铜豌豆。你想替忽辛那赃官来收买我?我们中间竟然出了你这样无耻的禽兽,我恨不能吃你的肉!
叶和甫 (狰狞无耻的面目毕露)你不答应,好,那你等着死吧。
关汉卿 死也不跟你这无耻的禽兽说话了!狱官,让我回号子去。
……
关汉卿 四姐,我觉得我们的心没有比这个时候靠得再紧的了。入狱的时候,我就打算有今天,前天晚上,我写了一个曲子叫《蝶双飞》,想给你看看,他们害怕,不给传递,我也没有勉强。现在我亲自交给你吧。要是你能唱唱该多好。
朱帘秀 给我。(接过去)
关汉卿 写得很乱,你看得清楚吗?
朱帘秀 看得清楚。(她半朗诵,半歌唱地)
将碧血,写忠烈,作厉鬼,除逆贼。这血儿啊,化作黄河扬子浪千叠,长与英雄共魂魄!强似写佳人绣户描花叶,学士锦袍趋殿阙,浪子朱窗并风月;虽留得绮词丽句满江湖,怎及得傲岸奇枝斗霜雪?念我汉卿啊,读诗书,破万册,写杂剧,过半百,这些年风云改变山河色,珠帘卷处人愁绝,都只为一曲《窦娥冤》,俺与她双沥苌弘血,差胜那孤月自圆缺,孤灯自明灭。坐时节共对半窗云,行时节相应一身铁。各有这气比长虹壮,哪有那泪似寒波咽!提什么黄泉无店宿忠魂,争说道青山有幸埋芳洁。俺与你发不同青心同热;生不同床死同穴;待来年遍地杜鹃花,看风前汉卿四姐双飞蝶。相永好,不言别。
(有删改)
[注] 《关汉卿》写戏剧家关汉卿同情一个含冤被斩的弱女子,写下了《窦娥冤》一剧,控诉黑暗残暴的反动统治,触怒了权臣阿合马。阿合马命令关汉卿按照他的要求修改词曲,被关汉卿坚决拒绝。关汉卿被捕下狱,演窦娥的朱帘秀也一同被押。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看,就这样残暴无耻地断送了一条高贵的性命”,这句话闪烁着超越时代的人性的光芒;在关汉卿心中,性命是高贵的,是不分阶级与贫富的。
B.面对朱小兰的冤情,关汉卿义愤填膺,在朱帘秀的鼓励与支持下,他创作了《窦娥冤》,以笔作刀,鞭挞时政,这也为他日后被抓入狱埋下了祸根。
C.叶和甫到狱中劝降关汉卿,之前温和耐心,后来凶狠狰狞,前后态度截然不同,这不仅使戏剧冲突更加尖锐,也充分显露了他作为无耻文人的丑恶嘴脸。
D.田汉继承传统戏曲特点,将诗歌与话剧结合起来,剧中人以半朗诵、半歌唱方式诵吟《蝶双飞》,强化了戏剧的现实主义风格,融壮美与优美于一体。
10.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中的主角关汉卿实际是元杂剧的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他塑造的“窦娥”这一经典形象善良而刚强,富有反抗精神。
B.关汉卿写的《窦娥冤》中有“将滥官污吏都杀坏”的词儿,而且关汉卿被诬陷和王著刺杀阿合马、郝祯有关,因而最终被捕入狱。
C.“俺与她双沥苌弘血”中提到的“苌弘”无罪被杀,这一典故曾被关汉卿运用在《窦娥冤》中,即“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D.《蝶双飞》是田汉专门为《关汉卿》创作的散曲,其慷慨悲壮与元杂剧《窦娥冤》中《绣球·有日月朝暮悬》一曲有相似之处。
11.田汉在创作该剧时,从关汉卿众多作品中选取了《窦娥冤》作为切入点,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12.《关汉卿》发表后,郭沫若写信向田汉道贺说,剧本“写得很成功,关汉卿有知,他一定会感激你”。为了塑造好关汉卿这一“铜豌豆”形象,田汉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陕西·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之前,受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中国戏曲处在唱戏时期。庭院、街头、田野、庙台等都是戏曲演出的表演空间。这个时期戏曲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演员的声腔上,每个演员的音色、音高都有其独特性。因而名家荟萃,流派纷呈。
到20世纪初,欧洲镜框式舞台样式引入中国,演戏也由从前庙台、厅堂、园林等开放空间变成统一的封闭式剧场。演出空间标准化,为戏曲的跨地域演出清除了障碍。镜框式舞台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演剧观念,提高了中国表演艺术的规范化水准和戏曲的整体发展水平。此时梅兰芳已经开始登台演戏。一次排演一场对手戏,对戏的演员演唱时,梅兰芳还是按照梨园行的职业道德规范把脸背向观众,以免抢戏。导演齐如山要求梅兰芳转过身看着对方。梅兰芳先生的“转身”代表着中国戏曲开始了比以往更注重表演和与观众沟通的道路,中国戏曲从唱戏时期走入演戏时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镜框式演剧空间和方式对戏曲发展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其规范化的水准和综合的艺术水平造成了表演艺术与剧种风格的同质化。
20世纪80年代,小剧场戏剧在中国出现;进入21世纪后,一些当代艺术家推出自然风景区实景演出;近年来,沉浸式的戏剧演出越来越受到广大青年观众的欢迎……表演艺术空间正在向多元化方向转化。镜框式舞台剧场的标准模式与密闭空间不再是唯一可以选择的观演场所。大剧院、小剧场、厅堂、园林,甚至自然山水……这些演出空间的新样态逐渐成为一种新常态,带动表演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丰盈景象。
随着多媒体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中国戏剧于21世纪初进入演艺时期。这不仅表现在表演场所的变更,而且在于戏剧理念的现代性表达。
戏剧理念的现代性表达是戏剧艺术始终坚守的核心理念。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现代多维舞台空间中,利用数字高科技手段,将富有人文价值的革命历史故事诠释得感人肺腑。作品不再局限于某个舞种,而是根据剧情表达、人物情感的需要,选择了包括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街舞、国标舞等在内的不同舞种,甚至还吸收了电影、电视、网剧的表现手法。这些元素被巧妙地融入舞剧中,使剧作成为一个全新的、和谐完整的艺术作品,成为适应新审美需求的剧场艺术。
(摘编自剧作家罗怀臻讲座《从厅堂庙台到数字云端,中国戏剧走向繁荣之路》)
材料二:
京剧是一个晚近的剧种,至今不过两百多年的时间。但京剧的表演、服装乃至舞台组织形式等都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对于京剧,今人如何创造性继承?回答这个问题离不开对“守正”与“创新”关系的理解。.对京剧来说,“正”包括前人留下的唱腔和表演规范、艺术法则、经典剧目、艺术流派,以及各种约定俗成的演出形式等。
探寻并坚守自己心中的那个“正”,既是艺术成长的源头活水,也是艺术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传统艺术无论如何变化,总要能够把握住精神内涵,否则便会越来越脱离这门艺术的内在规定性。
“守正”与“创新”不是两个过程,而是同一个过程,不是前后相继,而是相互观照。我们听很多流派创始人的唱腔,可以发现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条件上的缺憾,但他们在自己的演出实践中,会根据自己的条件扬长避短。比如麒派创始人周信芳先生嗓音沙哑,他避开高音亮嗓的唱法,在吐字、劲头上下功夫,追求苍劲、老辣的审美风格,把做工戏唱到了极致。
演老戏必须要有老戏的味道,但同时要有时代新意。我在演出奚派代表作《范进中举》时,一方面忠实继承奚啸伯先生的演出版本,另一方面也结合自己多年演出这个剧目的心得进行一些创新。比如在刚得知中举的消息时,为了表现范进激动的心情,我加了一个“僵尸”的身段。这个动作是传统程式,加在这里可以起到很好的渲染气氛的作用,对于“疯”的表现是个很好的铺垫,每每演来都能收获良好的剧场效果。
京剧的创新意味着改变,但这种改变不是一次完成的,更不是大刀阔斧地对京剧进行全方位改造,而是在尊重京剧自身艺术规律、尊重前辈艺术家创造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要、市场需要进行审慎的改良。
(摘编自张建国《守正创新中的“老戏新演”》)
1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之前,戏曲演出场地并不固定,演员可以在庭院、街头、庙台甚至田野中尽情展现各自声腔特点,那时出现过大批戏曲名家。
B.20世纪初,镜框式舞台样式由欧洲引入,这种舞台形式提高了戏曲的整体发展水平,但也造成表演艺术与剧种风格的同质化问题。
C.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剧场戏剧、自然风景区实景演出等沉浸式表演不断出现,意味着戏剧演出已走向空间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D.京剧的守正,不单单是要模仿前人的唱腔、剧目、演出形式等,更是要守住京剧的内在规定性,接续这一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涵。
1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戏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唱戏时期、演戏时期和演艺时期,这不仅是表演场所的变更,更是艺术理念的更新。
B.镜框式舞台初在中国兴起时,梅兰芳的“转身”代表着中国戏曲的一个新时期的到来,这可以看出梅兰芳在中国戏曲界的地位。
C.周信芳扬长避短,在唱法上下足功夫,形成了苍劲老辣的风格,为京剧艺术做出贡献,这是京剧守正与创新相观照的一个范例。
D.与其他剧种一样,京剧也需要不断创新,由于发展历史相对较短,所以京剧的创新不宜大刀阔斧,而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
15.两则材料分别谈到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和《范进中举》的演出,请从戏剧创新角度简要概括二者的不同。
(2024·四川南充·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雅与俗分别拥有各自的美学起源。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文化乃至社会各个层面,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
“雅者,正也。”雅被视为“正”的普遍规范。“雅”据说曾经是古代的乐器名称;中国古代诗学之中,“雅”又指一种文体,《诗经》之中有“大雅”“小雅”。从“正”的普遍规范转换为审美趣味,“所谓‘雅乐’又称‘先王之乐’,是指正统的音乐”,通常包括乐舞、乐曲、乐歌,“雅乐”流行于宫廷,严格按照祭祀对象、主持者与参加者的身份规定演奏的乐器、数量与形制,否则即为“非礼”。象征与维护“礼”的各种规范的“雅乐”,其风格趋于舒缓、凝重、内敛、肃然而不是轻快地激荡跳跃。由于儒家文化的倡导与规训,后世的诗词文赋很大程度上传承了这种美学:中正平和,持重端庄,怨而不怒,遵从“温柔敦厚”的诗教。所以,叶燮强调奉雅为宗:“雅也者,作诗之原。”古代批评家的论述之中,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络绎不绝,例如典雅、高雅、淡雅、古雅、雅趣、雅训,如此等等。从“礼”到“雅乐”,同时意味着文化权威的确立与肯定,种种文化经典由于“雅”的品质而充当圭臬,尤其是儒家经典。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释“典雅”为“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经典是“雅”的至高范本,纳入经典意味着获得了“雅”的认可与批准。
“俗,习也。”“俗”首先指风俗民情,通俗文化的一个潜在标识是,可以成为风俗民情的组成部分,譬如说唱、评书、民歌、谚语、笑话、相声、小品、地方戏等底层大众熟悉的文化形式。如同宫廷之于“雅乐”,流传的社会阶层也是“通俗”的首要地标。艰涩古奥的诗文与文人雅士的学识修养相称,所谓的“通俗”必须进入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的视野——作品的主题、语言、表演形式无不凝聚了这个社会阶层的审美趣味。相对于高雅文化的文字记载与书面形式,相当一部分通俗文化具有口头文学或者身体表演的现场性质——中国古代的一批“通俗演义”即以声情并茂的说书形式叙述历史故事;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完整收集乃至官方支持的保存,通俗文化多半零散破碎,湮没无闻,或者仅仅流通于某个地域;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内敛节制与含蓄厚重,通俗文化倾向于放浪、泼辣以及乡野或者市井气息。进入现代社会,雅俗之辩既包含底层大众愈来愈明确的自我文化表达,也包含世俗社会愈来愈强大的经济诉求。
“俗”意味着日常人间与烟火气息,意味着渺小而质朴的劳作、欢乐与苦难,意味着田野、厂房、穷乡僻壤或者边陲之地,这一切提供了“雅”未曾有过的文化经验。这些文化经验天真未凿,不加修饰,单纯而自然。“俗”不再尊重“雅”维持的各种森严规范,相对于“雅”的庄重与严肃,底层大众所热衷的“俗”往往隐含某种狂欢性质。“俗”的狂欢性质是抛开“雅”的陈规陋习之际不无过激的反弹,种种精致微妙、典雅斯文、欲说还休、含蓄蕴藉都将在粗犷的哄然大笑之中解体。雅俗概念之所以能保持长盛不衰的理论活力,恰恰是因为与历史文化的广泛联系。从审美趣味、经典遴选、文化运动到文化遗产、阶层与阶级、经济与市场,人们都可能发现雅俗之辩的踪迹。
(摘编自南帆《论雅俗之辩》)
材料二:
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雅人的乐事。“雅俗共赏”这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
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门第迅速垮了台,社会的等级不像先前那样固定了。士人多数是来自民间的新的分子,他们多少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们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指出了这条路的突出的外在表征。自然,这条路上还有许多曲折,但是就像不好懂的黄山谷,他也提出了“以俗为雅”的主张,并且点化了许多俗语成为诗句。实践上“以俗为雅”,并不从他开始,梅圣俞、苏东坡都是好手,而苏东坡更胜。据记载,梅和苏都说过“以俗为雅”这句话,可是不大靠得住;黄山谷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引”里郑重地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他将“以俗为雅”放在第一,因为这实在可以说是宋诗的一般作风,也正是“雅俗共赏”的路。
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词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的,而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一方面从晚唐和尚的俗讲演变出来的宋朝的“说话”就是说书,乃至后来的平话以及章回小说,还有宋朝的杂剧和诸宫调等等转变成功的元朝的杂剧和戏文,乃至后来的传奇,以及皮簧戏,更多半是些“不登大雅”的“俗文学”。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虽然没有什么地位,却总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
“雅俗共赏”虽然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譬如北平罢,故宫和颐和园,包括建筑,风景和陈列的工艺品,似乎是“雅俗共赏”的。说到文章,《西厢记》无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无视传统的忠德。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相距还不太远的,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可并不是低级趣味。
(摘编自朱自清《论雅俗共赏》)
1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雅”往往与“正”“礼”紧密联系,种种文化经典由于具有“雅”的品质而充当圭臬,尤其是儒家经典。
B.基于与历史文化的广泛联系,雅俗之辩至今仍风头不减,广泛存在于审美趣味、经济与市场等诸多的层面。
C.作者列举黄山谷、梅圣俞、苏东坡的事例,意在证明宋朝诗歌的创作开始走上了“雅俗共赏”的道路。
D.“雅俗共赏”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要“俗不伤雅”才成,所以曲作为最俗的文学形式最终也难登大雅之堂。
17.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一中“俗”的范畴的一项是( )
A.熟语、杂谈、相声、小品等底层大众熟悉的文化形式。
B.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重要史实的编年体史书——《春秋》。
C.以声情并茂的形式来叙述历史演义故事的“说书艺术”。
D.傩戏、皮黄、秦腔、梆子等具有狂欢性质的地方戏曲。
18.班级将举行“品鉴诗词,雅颂其情”的语文活动,试结合材料二的观点,从“雅俗共赏”的角度赏析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2024·辽宁辽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近些年来,国人常以汤显祖与英国莎士比亚并称,除二人都逝世于同一年(1616年)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受汤显祖《牡丹亭》的影响,国人以汤氏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代表。在沈德符《顾曲杂言》中,有此一说:“汤义仍(汤显祖)《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断语为《牡丹亭》评论之经典。一是确立了《牡丹亭》在戏曲史上的地位,即上续《西厢记》,下接《红楼梦》之文学经典谱系。二则证实了《牡丹亭》彼时之影响,并确立了后世评价《牡丹亭》的基调。
当代研究昆曲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均认为,在明代中后期充满争辩的语境里,汤显祖的思想趋于“异端”,他师从于明代哲学家、文学家罗汝芳,受高僧达观影响,他提出“情”之说,以对抗主流之理学。这一点,由《牡丹亭》的“题词”可窥见端倪: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在陈均教授的解读里,这段文字是汤显祖《牡丹亭》的题旨,即“情”与“理”的关系。事实上,在《牡丹亭》中,杜丽娘生死之间的“三生之情”,恰是汤显祖思想的塑造历程。有研究者称,此剧的蓝本,并非“题词”里所言之事,而可能来自话本,如《杜丽娘记》。但话本《杜丽娘记》不过是一出普通的才子佳人的类型剧,其生死转换,也并无惊奇之处。其最终能由庸常的《杜丽娘记》升级为极富艺术含量的《牡丹亭》,全在于汤显祖充满想象力的改写,增添了诸多奇诡细节,从而造就了一部惊心动魄的传奇。
二
《牡丹亭》大约于万历二十六年写就,之后迅速流传开来。其创作者汤显祖正身处宋明理学的笼罩中,对“至情”的讴歌,似乎是最可行的路径,故而《牡丹亭》特意凸显了因梦生情的爱情线索。但很显然,它并非该剧的核心主旨,而是一种来自观众的自然选择。其时的汤显祖已经49岁,艺术思想与理念都已成熟,在此情境下创作的《牡丹亭》,自然不是“爱情”两个字所能涵盖的。譬如杜丽娘破棺而出,死而复生,刚烈且充满抗争的意味。昆曲学家陆萼庭就曾根据《申报》和《字林沪报》上的广告得知,清末上海上演的昆曲《牡丹亭》,尚有《劝农》《学堂》《游园》《堆花》《惊梦》《离魂》《冥判》《拾画》《叫画》《问路》《吊打》《圆驾》十二折。其中《劝农》以老生当行,如今已经鲜少看到;《问路》以净、丑当行;《吊打》以小生、老生当行。这一论述或许可以给《牡丹亭》的后继研究者予以新的启发。
在过去各种版本的《牡丹亭》中,大多剥离了汤显祖笔下另外两条贯穿线,也很少能够令人领悟到杜丽娘和柳梦梅所处具体时代的背景。事实上,汤显祖在《虏谍》《牝贼》《缮备》《淮警》《移镇》《御淮》《寇间》《折寇》《围释》等诸多篇幅中都铺排出金朝屡犯南宋边境、战乱频发的现实背景,此外,《谒遇》《耽试》等还直白地披露了官场的政治生态。
三
关于《牡丹亭》的流传,汤显祖本人曾有言:“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牡丹亭》的传播,也是一部传奇。因其原非昆曲,昆改本甚多,吕玉绳、冯梦龙、沈璟、臧晋叔等都曾做过改编。汤显祖之异于他人处,在于文辞,音律为其短,甚至常有不合律之处。因而,阅读《牡丹亭》之逸闻甚多,《红楼梦》里甚至有林黛玉听《惊梦》之“原来姹紫嫣红”之曲的描写。
《牡丹亭》甫一问世,便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使有眼光的出版商获得一个发财的畅销书目。所谓“《牡丹亭》甫就本,而识者已口贵其纸,人人腾沸”。从明代万历年间直到清朝末年,《牡丹亭》行世的版本在三十种以上。这五花八门的版本,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全本”,即按汤氏原作五十五出,出目齐全;一类是改窜本,或删或并或改,已经改变了汤氏剧作的原貌。汤显祖生前和身后,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对《牡丹亭》感兴趣,与王阳明不无关系。正德、嘉靖两朝的交接时期,王阳明心学兴起。王阳明将“良知”赋予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论证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王阳明心学高扬主体精神,反对盲目崇拜经典和偶像,主张用自己的头脑和灵明去审视一切。王阳明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王阳明心学像一颗精神原子弹。由它掀起的个性思潮冲击了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它直接推动了晚明文艺领域尊情崇俗的风潮。在汤显祖生活的晚明时代,俗文艺空前繁荣。小说、戏曲、民歌、说唱等都有辉煌的成果。在嘉靖、隆庆以后,昆曲成了文人雅士们追逐的热门。文人雅士们认真地读《牡丹亭》,一本正经地发表自己的感想和意见,还让出版商把这些感想和意见刻在书里。
(摘编自杨道《<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曲》)
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牡丹亭》影响深远,因此国人视汤显祖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代表而把他与莎士比亚并称。
B.《牡丹亭》凸显爱情线索,但爱情并非该剧的核心主旨,而是观众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C.从明万历年间直到清末,《牡丹亭》行世的版本很多,但这些版本已非汤氏剧作的原貌。
D.汤显祖师承王阳明,讴歌爱情,有那么多的人对《牡丹亭》感兴趣,与王阳明不无关系。
2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给予《牡丹亭》的评价,《牡丹亭》在当时就引起极大反响,其成就已超过《西厢记》。
B.《牡丹亭》的蓝本可能是庸常的才子佳人的故事,但《牡丹亭》极富艺术含量,可见作者的个人素养在创作中起着极大作用。
C.汤显祖长于文辞而短于音律,原来不是昆曲,冯梦龙等不少剧作家都曾改编过汤显祖的《牡丹亭》。
D.《牡丹亭》甫一问世,便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出版商大量刊印这部作品获取利益,《牡丹亭》也借此加快传播。
21.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中,作者旁征博引,既引用古代文献,又引述他人研究成果,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说服力。
B.材料第二部分以昆曲学家陆萼庭的事例为论据,论证了其做法可以给《牡丹亭》后继研究者以新的启发的观点。
C.材料论证语言严谨,如第二部分第二段运用“大多”“很少”等限定词,使表述不绝对化而显得更合实际。
D.材料三个部分围绕作家的创作理念、《牡丹亭》的主旨、《牡丹亭》的影响依次展开,论证思路非常清晰。
22.下列对材料第一部分大篇幅引用《牡丹亭》的“题词”原文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论证材料提出的汤显祖以情对抗主流之理学等观点。
B.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让读者了解汤显祖的创作理念,更好地理解《牡丹亭》。
C.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可以彰显材料的人文底蕴,增加材料的文化气息。
D.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论证《牡丹亭》的蓝本非“题词”里所言之事的观点。
23.《牡丹亭》一问世就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牡丹亭》的创作成功给我们哪些启示?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2024·山东·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岁月包浆里的沉厚与轻盈
杨秀廷
①走进时光斑驳的隆里古城,仿佛一脚跨入六百年时空隧道。那首吟唱隆里古城风雨沧桑的歌谣,又在青阳门鼓楼风铃的伴奏下萦绕耳畔:
青阳门上的老铃铛,
风一来就歌唱,
唱杨花落尽的江南和起雾的山岗。
它听过马蹄破城墙,
见过烽烟染夜郎……
②诞生于明王朝“调北征南”“屯田戍边”金戈铁马激流中的隆里古城,大气雄沉的底色里,也流淌着灵动的气韵。
③即便是平常日子,地处黔湘桂交界地区的这座边邑古城也盛满了故事。古典意蕴与新生力量,在隆里古城蓬勃、抑扬、激荡,一如龙标书院守望岁岁年年琅琅书声的荷塘,一如流连于古城街巷中南来北往游客的惊叹。
④走进隆里,看见看得到的风景,走近看不见的灵魂。
⑤汉戏与“花脸龙”“迎故事”是隆里古城“三大文化瑰宝”。汉戏是隆里古城的一径文化血脉,那些折子戏,一折一折的,从征战、结义到歌颂忠烈,豪放中透出婉约的音韵。十多年前在隆里看的那场汉戏,锣鼓唱腔还萦绕在耳边。那戏班的“面相”和戏是别样的出彩。上好妆的老戏人,在观众的簇拥中,有板有眼地忙碌起来。随着一声铜锣响起,《三气周瑜》的三个角子相继登场。小生周瑜由七十三岁的老戏人姚文星饰演,他身披盔甲,手执纸扇,英气逼人。张飞的饰演者是五十多岁的李连培,身材魁梧,一副黑脸扮相,一声“末将张飞来也”一下把全场镇住。而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则由六十三岁的胡炳兰担纲,她是古城汉戏班子中年纪最长的旦角。演出时,锣和鼓表现得很兴奋,在伴奏乐音中,京胡的峭拔和绵长成了主角。最急切的是童林祥执掌的铜钵,那种声调,起初是嘈嘈切切,忽而似洪流翻卷,涛声震天……人物、剧情、环境相互映衬、激扬,在时空穿越中,把观众带进了刀光剑影的历史深处。
⑥岁月流走,那些残破的戏服已经被新的戏装取代,不变的是隆里人代代传承的激情鼓点。一个族群,在明王朝“调北征南”的烽烟里,由北而南,从东往西,如漂萍,似苍耳,在异乡扎下了根。六百年后,这些屯军的后裔,用抑扬的唱腔和彩绘的脸谱,追忆铁马金戈,回望千里乡关。
⑦“花脸龙”是隆里古城别具风骨的一道风景。舞龙者皆画“花脸”,旦、末、净、丑咸集,每条龙的舞者因位置不同而脸谱不一,一条舞动的“花脸龙”即如一出京剧。元宵节的隆里古城,“花脸”如云,绝色,惊艳。激越的锣鼓依然如六百年过往时空一样,引领隆里人又一年的舞龙狂欢热潮。
⑧“花脸龙”由军傩戏演变而来,又融入了祈福迎祥的传统习俗。汉戏《蓝季子会大哥》取材于宋朝初期。“蓝季子会大哥赵匡胤”的故事,隆里先民将它和舞龙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种舞龙与戏曲相结合的传统民间活动。明代洪武年间屯军带它入隆里,六百年古风愈久愈浓。舞龙者脸谱和扮相夸张,每条龙都是龙尾居首,由执掌龙尾的丑角“蓝季子”带动整条龙进退,这在全国的舞龙活动中,是独一无二的。
⑨锣鼓一响,古城东、南、西、北各门的龙队,从古城千户所门前来到西门外龙溪河畔状元祠,在这里“出龙”。仪式结束,爆竹惊空,金鼓齐鸣,各路“花脸龙”会聚城中广场。舞龙者便展示各种绝活,花样迭出,势若翻江倒海,场面恢宏壮观,令人目不暇接。隆里人以前所未有的色彩和想象,绘就了“花脸如云”的壮观景象。
⑩隆里“迎故事”也叫“迎春”,剧情、人物、衣着等与演戏一样,不同的是演出的舞台是活动的。剧中人物彩妆立于舞台上,他们所穿的衣服,按照所饰演的人物朝代、身份来订制,以绫罗绸缎制成,色彩艳丽。妆扮巡游的“天女散花”“西天取经”“观音送子”,把隆里古城从古代的传说中托举而出。“迎故事”演出的剧目,意在驱邪迎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把祝福带给各家各户。游演时,众人敲锣打鼓,十六名壮汉抬着舞台在街巷间移动,舞台上的人物凌空游走于古城上空,所到之处锣鼓喧天,喜庆热闹。至迎接“故事”的人家门前,将舞台放下,主人燃烛烧香放鞭炮,供奉米花、麻叶、糖果等茶点,接受祝福。
①隆里“迎故事”糅合戏剧、杂技和装饰艺术,以锣、钵、鼓助兴,形成声、色、艺组合表演的流动立体舞台,演绎一个个美丽的故事,是“活动的舞台、凝固的戏剧”。每一次“迎故事”,隆里人都会舞动“花脸龙”,唱响汉戏来“迎会”与庆贺。一个“迎”字,道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心怀景仰的虔敬心态。每一个来到隆里观看“迎故事”的人,不管身居高位还是一介布衣,都须首先这样引颈仰望,那样的时刻,是隆里古城最美的时光。
隆里古城就是以这样的情怀,放下腰身,轻卷珠帘,透出些许醺醉,又泛出几分欣悦。
时光积淀沉厚的包浆,也羽化灵性与轻盈,文化传承葆育隆里的灵魂,隆里族群就是这样从容,自在,乐观,自信,追赶记忆,培护根脉,且歌且行,六百年一路灿烂……
(有删改)
2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吟唱古城风雨沧桑的歌谣开篇,既写出了隆里古城的自然风貌,又表现出它的气韵灵动和历史厚重感。
B.作者在描述《三气周瑜》的汉戏表演时交代角色的年龄,表现出老戏人对汉戏的热爱,突出汉戏历史悠久。
C.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表面上是描写乐器的“情态”和乐音的特点,实际上是表现乐器演奏者激情演奏的情形。
D.文中隆里人作为屯军后裔的独特族群,守护传承着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虽时光流逝,但情怀不变。
2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不惜笔墨描写汉戏角色的面相和表演、“花脸如云”的壮观景象,是为了衬托风俗独特、富于艺术魅力的“迎故事”。
B.文章在介绍三大文化瑰宝时,既多角度描写表演场面,又穿插补充相关历史与文化,彰显了古城的沉厚与轻盈,体现了“形散神聚”的特点。
C.第①段中的“迎”字,道出隆里人对传统文化的虔敬之情,引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这种用法与第⑨段中“出龙”的引号用法不同。
D.文章最后一段以诗一般的语言,深情地赞叹隆里古城六百年来文化的传承及文化对隆里人的滋养,照应标题,卒章显志。
26.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即便是平常日子,地处黔湘桂交界地区的这座边邑古城也盛满了故事。
(2)走进隆里,看见看得到的风景,走近看不见的灵魂。
27.同学们准备把隆里古城“迎故事”的场面拍摄成一个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视频脚本
背景音乐的风格 喜庆、热闹
远镜头 ①
特写镜头 ②
视频解说(不超过50字) ③
(2024·河南新乡·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戏剧受到舞台表演的局限,演员的表演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舞台),完成一个由连续的“动作”构成的戏剧事件(剧情)的展示。电视剧则不同,时间上可以随意跨越,空间也基本不受限制,场景的设置可以根据剧情不断地变换。
戏剧要求情节高度浓缩。一般情况下,戏剧冲突从一开始就展开,然后逐渐发展,到高潮,再到最后的结局。电视剧的情节结构一般以集为单位,每集都要有悬念,且集与集之间留有明确的发展空间以吸引观众。因此,情节发展相对比较迟缓,矛盾的解决速度也较慢。
戏剧演员一般按照时间和剧情发展的顺序来塑造自己的角色,在这个顺序之中努力使人物性格的发展连贯、有层次、有起伏,而且前后和谐统一。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与戏剧的创作过程不同,因此,电视表演不像戏剧表演那样在创作中有连续性。电视剧在制作过程中的这种特点使演员的创作无法连续进行。因此,电视演员必须在短暂的、独立的时间单位中进行表演,而不像戏剧表演那样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不间断地塑造他的角色。
电视表演和创作永远是在虚构与假定的条件下进行的,演员必须能够把这种虚构变为令人可信的真实。演员之间明明是同事,但在假定的情景之中则可能成为父子、兄弟、姐妹、夫妻、君臣、仇敌、情侣等。还有那生生死死、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虚构的故事情节,都需要演员把它创造成为艺术的真实。
戏剧是“演员的艺术”。在戏剧演出中,导演的构思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实现。尽管在当代的戏剧艺术中,舞台美术等部门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但根本目的还是为演员的表演服务。在舞台上,只要大幕一拉开,演员就成为演出的主宰,演员表演的优劣,往往决定了一个戏的成败。
电视剧是“导演的艺术”。一部电视剧的完成是靠整体的屏幕造型,演员的表演只是这个整体的屏幕造型中的一个元素。导演在进行创作和体现自己的构思时,要考虑的必须是整体的屏幕造型。电视表演最终的完成是在剪辑和音画合成阶段。演员在前期所拍摄的镜头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是给导演的屏幕形象的创造提供了原始的资料。导演和剪辑师则还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修正、升华,最终创造出完整的屏幕形象。因此,在电视表演中,演员要注意自己的表演与戏剧演出中的差异性。
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考虑到与观众的距离,考虑到观众的欣赏要求,在声音、语言、形体和表情上,不可避免地要有适当的夸张甚至是变形,如绕口令、慢动作等,都需要自己去完成,而这些特点运用得充分、得当构成了戏剧演员表演上的舞台美。
而电视剧的拍摄,摄像机突破了舞台的封闭性与观众固定的视角,可以从各种角度去拍摄演员的表演。它不仅可以把演员放在极远的背景上,也可以近距离把演员的某个部位,如面部、眼睛、手和脚等拍成特写。由于摄像机真实地记录下镜头前的一切,所以它也就会无情地暴露出缺陷,使一切虚假的东西都一览无余。
(摘编自窦连玺《戏剧与电视剧的比较》)
材料二:
中国戏剧在宋元之际成熟,并进入其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中国戏剧单单选择了这样一个时期来完善自己呢? 其原因很多,众说纷纭。中山大学教授康保成认为:因为曲在这个时期开始流行,文人士大夫也有从事曲的创作的,虽然曲的地位和传统的诗不等同,但诗毕竟可以登堂入室,成为人们附庸风雅的一种形式。一向被人们歧视的技艺表演,只有找到可以庇护它的大树,才可能持续不断地发展。于是找到了“曲”与它结合起来,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价。长期以来“词乃诗之余,曲乃词之余”的倡导,虽然是人们为词、曲争得与传统诗歌相同的文学地位而做出的积极努力,但无论从创作方法还是审美价值上来说,词曲确实与诗歌具有极其相似的特征,所以创作者按照曲牌的固定格律填词,实际上也就是在从事诗词创作。曲与诗一样,讲究平仄、押韵、对仗等,只不过作曲时还要使曲词符合相对固定的曲调。南戏、杂剧、传奇都是用曲牌连套体的形式组织戏剧情节的,曲维系着一部戏剧的生命,在戏剧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而中国戏剧与曲的结合,成为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相区别的最明显的特征。
中国古典戏剧,都是由数目不等的套曲和宾白科范组成的。当然,戏剧中的曲子与清唱的曲子也有不同,戏剧中的曲子连贯地以代言体形式吟咏某人某事,为戏剧的整体服务,从而具有了戏剧性,成为戏剧的载体。曲不仅本身就是诗歌的一种,而且曲中还大量地化用前人的诗词熔铸成优美的语句。
意象、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的重要范畴。中国古典戏剧家对意象、意境的追求也融合在艺术创作之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是最高的理想境界,世间万物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中国文人把自身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徜徉于林下山间是古代文人在精神上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中国戏剧作家也从来不把自己从外部世界中独立出来,戏剧艺术成为心与物交感的产物。因此,中国古典戏剧在情节的安排、景物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上都体现出写意性的特点。中国古典戏剧的意境之美与一个个意象的创造是密切相关的。戏曲家首先把主体情感渗透到对大自然景物的描绘中,创造出情感饱满的意象,内在情感与外生的景观高度统一,就形成了极富审美价值的意境。
(摘编自齐静《中国古典戏剧与诗歌的关系》)
28.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演员一般按照时间和剧情发展的顺序来塑造自己的角色,在这个顺序之中努力使人物性格的发展连贯、有层次、有起伏,而且前后和谐统一。
B.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与戏剧的创作过程不同,电视演员必须在短暂的、独立的时间单位中进行表演,而不像戏剧表演那样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不间断地塑造他的角色。
C.电视表演和创作永远是在虚构与假定的条件下进行的,那些生生死死、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虚构的故事情节,都需要演员把它创造成为艺术的真实。
D.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考虑到与观众的距离、观众的欣赏要求,在声音、语言、形体和表情上,夸张和变形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戏剧成功的关键。
2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戏剧中,导演的构思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实现,而演员在舞台上就成为演出的主宰,当演员的表演突破了导演的构思时,戏剧就成功了。
B.电视剧的完成是靠整体的屏幕造型,导演和剪辑师要对演员前期所拍摄的材料进行加工、修正等,最终创造出完整的屏幕形象。
C.电视剧的拍摄,摄像机突破了舞台的封闭性与观众固定的视角,可以从各种角度去拍摄演员的表演,也就会无情地暴露出缺陷。
D.中国古典戏剧中的曲子具有戏剧性,成为戏剧的载体,这是因为曲子连贯地以代言体形式吟咏某人某事,为戏剧的整体服务。
30.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 )
A.元杂剧《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范仲淹的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B.罗贯中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论英雄古今无对,笑谈间扫清吴越国”,化自苏东坡的词“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诗歌借助文字来传承,更多是一种心灵上的交流;而戏曲则通过舞台上的表演、音乐和动作的相互配合,展现了人们所期待的具象表达。
D.中国文学的诗化传统对戏曲文本的影响深远,就是戏曲的唱念做打,武打、程式,甚至是兰花指等,实际上都是戏曲动作的诗化。
31.下列关于戏剧、戏曲与电视剧、诗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电视剧的演员在时空上的自由不同,戏剧演员的表演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完成一些戏剧事件的展示。
B.与电视剧的情节发展不同,戏剧要求情节高度浓缩,一般情况下,戏剧冲突从一开始就展开,然后逐渐发展,到高潮,再到最后的结局。
C.中山大学教授康保成认为,中国戏剧在宋元时期成熟,并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跟曲的流行,以及文人士大夫想借助诗来提高曲的地位有关。
D.词、曲与诗歌在创作方法和审美价值上具有极其相似的特征,但长期以来“词乃诗之余,曲乃词之余”的倡导,削弱了词和曲的地位。
32.请根据材料二阐述的中国古典戏剧的意象、意境的观点,分析下列戏曲中的景物描写。
[醉花阴]忽听的摧林怪风鼓,更那堪瓮瀽盆倾骤雨。耽疼痛,捱程途,风雨相催,雨点儿何时住?眼见的折挫杀女娇姝。我在这空野荒郊,可着谁做主?
(选自杨显之《临江驿潇湘夜雨》,有删改)
[注]《临江驿潇湘夜雨》写秀才崔通中举得官,弃妻另娶,原配张翠鸾遭受诬陷被发配。张翠鸾披枷带锁行走在崎岖的路上,又逢着“淋滴骤雨”,在风雨交加中她痛苦万分地唱。
(2024·广东湛江·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情节”在中文语汇中,用法跟亚里士多德的完全不同。李卓吾批注《水浒传》:“每于小小事上生出情节来,只是贵真不贵造。”《水浒传》三十七回:“宋江因见了这两人,心中欢喜,吃了几杯,忽然心里想要鱼藻汤吃。”李卓吾批注:“从极小极近处,生出情节,引出鱼牙主人来,妙甚。”这些都是以情节论小说的例子。
情节,只是说文章中的一个段落、一个关目、一节故事。之所以节目关目又称为情节,是因为中国文学强调情。人们一般都知道我国诗词以抒情为主,可是我国叙事文学一样重视情。或者说我国文化本来就重情。因此我们很少说“事”,总是说“事情”。李卓吾讲“从碎小闲淡处生出节目来,情景逼现”,也是由情讲节。
亚里士多德《诗学》传入中国后,我们用了“情节”这个词去译他的muthos乃是不得已的。因为我国本无他所说的那些概念,故无一相对之词汇可供对译。勉强译为“情节”自然也就引发了不少误解。
例如中国文学中情节的核心精神在于情,亚里士多德却是位绝对的理性论者。他所说的“情节”与情无关,反而强调理性的统一秩序。这个秩序既需完整,有开始、中间、结尾,又需长短适中,形成一个完美的结构,难怪他被视为美学理性论的创始人,重视秩序、大小、计算、完整等概念。可是,中国人说情节与结构,含意恰好相反。
《儒林外史》卧闲草堂本三十三回;“凡作一部大书,如匠石营宫室,必先具结构于胸中。孰为厅堂,孰为卧室,孰为书斋、灶厨,一一布置停当,然后可以兴工。”《水浒传》金圣叹评本十三回:“有全书在胸而始下笔著书者。”中国小说、戏曲若论结构,大抵如此,会从“胸中丘壑”方面立论。这与亚里士多德从剧本、剧场去谈结构长短等,可说南辕北辙。
中国人讲结构当然也有由文本上说的一面。但这属于“法”的一面,中国人总喜欢说“文无定法”,不会像亚里士多德那样拘泥。邹强说:“随事作文,不可固执。因文成事,不可板滞。”《水浒传》金圣叹评本四十三回:“文无定格,随手可造也。”这些都是例证。因此,情节乃是因情而生出许多事情、形成许多节目来的。生出,是生命形态的模拟。生命是活的,且能生出新的生命。故情节重在环环相扣,一节生出一节来。金圣叹评《水浒传》,屡用“生出”“行到水穷,坐看云起”,即是如此。如评三十回“行到水穷,又看云起,妙笔”,这样的话语,在其他评书者手中也是非常常见的。
这种“生出”的观念,导致我国小说之情节不是整体统一的有机结构,而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节串生一节、环环相扣又奇峰突起的既连又断的形式,与亚里士多德的想法完全相左。
正因有这些不同,我们讲情节时,当然也就与亚里士多德所欲关联的一些东西,例如悲剧、道德实践、受难等毫无关系了。
若从戏剧的角度说,特重情节的亚里士多德悲剧观,也与我国戏剧迥异。亚里士多德不重戏景,不重唱段。我国戏剧也可以不重戏景,但非常重视唱段。
元杂剧就以唱为主,所谓旦本末本,即以正旦一人或正末一人独唱到底。第一部曲论著作,则是燕南芝庵的《唱论》,其后《中原音韵》《太和正音谱曲律》以降,论戏,均称为曲。
直到李渔的《闲情偶寄》,才在《词曲部》中分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方面论戏剧创作。但后继者并不多,民初,吴梅才在《论剧作法》中,吸收了李渔的观念,取结构、词采、宾白科诨等,形成了一套剧作理论。
但此所谓结构等,仍与亚里士多德有极大的差距。像李渔说的结构,“戒讽刺、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审虚实”,显然与亚里士多德讲的毫不相干。
为什么论剧者不会像亚里士多德那样去讲情节呢?因为中西之戏剧本来就不同。
亚里士多德针对古希腊悲剧立论,我国则至迟在宋代就不可能以“完整统一”“模仿动作”的观念去编戏。宋代演《目连救母》杂剧,连演八天以上,即已形成连台本戏的形式。到明代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则多达百出左右。每地演出时,视情况演一天、三天、七天、十天、半个月不等。戏中除了目连救母,尚穿插了许多小节目,如哑子背疯、尼姑思凡,和尚下山、匠人争席等,可以依演出之需要而调整。在传奇方面,南戏《张协状元》以来,也类似如此,一场接一场。在生、旦戏进行过程中穿插不少净、丑、末的戏。这种连场的形式,明清传奇也多如是,与西方戏剧大异。
(摘编自龚鹏程《中西戏剧观念的差异》)
3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亚里士多德“情节”概念的误解,是因为其《诗学》中的“muthos”在中国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而被翻译为“情节”。
B.亚里士多德从剧本,剧场去谈结构长短,而中国人讲结构则南辕北辙,侧重从“法”的一面论说,是从文本上说的。
C.吴梅的剧作理论继承了李渔的戏剧理论,吴梅的《论剧作法》借鉴了李渔的结构、词采、科诨等,形成了一套剧作理论。
D.无论是宋代的杂剧《目连救母》,还是传奇方面的南戏《张协状元》,都能一场接一场地演出,与西方戏剧有很大的不同。
34.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词以抒情为主,中国叙事文学也注重情感因素,而西方文学不重视情感表达。
B.“生出”即新的生命,金圣叹首次提出了这一文学概念,他评《水浒传》曾用到。
C.中国戏剧虽然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完全不重视戏景,但是特别重视唱段的设计。
D.李渔所论的结构涉及主题、虚实等方面,与亚里士多德讲的结构显然存在着不同。
35.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原文中中文语汇的“情节”的内涵和特点的一项是( )
A.张竹坡说:文字无非情理,情理便生出章法。这指出了章法出于情理,事出于情。
B.李卓吾批注《水浒传》三十七回:从极小极近处,生出情节,引出鱼牙主人来,妙甚。
C.脂砚斋评《红楼梦》:其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目曾亲睹者。
D.王希廉评《红楼梦》:尤三姐公案已了结,尤二姐如何结局当接叙。直写,文情便少波折。
36.下面对原文阐述的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B.
C.
D.
37.中文语汇中的“情节”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情节”有哪些不同?请根据原文简要说明。
(2024·广东肇庆·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每种戏剧形式都有自己的经典:话剧有《茶馆》《雷雨》,京剧有《锁麟囊》,越剧有《梁祝》,豫剧有《朝阳沟》,河北梆子有《宝莲灯》……它们创作时间有早有晚,流传时间有长有短,但都已成为舞台上的“常客”。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某种艺术的本质规定性,犹如一块界碑,标识着这种艺术曾经达到的高度。
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每次演出都会成为“灯迷”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同时,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作出微调。从某种意义上说,舞台艺术在打磨作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戏剧是现场的、一次性的艺术,同时又是可以而且应该反复打磨的艺术。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斟酌采纳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
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其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
如果我们把艺术视为情感的外化,那么这种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是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的,在人的情感世界中具有统摄意义,最能引起心灵深处的共鸣。经典作品在描写具体的人与事的过程中,捕捉并呈现隽永的思想与情感,并将其与一定艺术技巧相结合。技与道的统一赋予了作品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艺术形式因历史感、人文感的加持而拓宽了审美空间,时代精神也因此获得了审美表达。相反,如果创作者眼中只有浮表化的情感,热衷于表现一时的情绪,追求短暂的热闹,其作品极有可能不是乏味单调就是浅薄庸俗,即便有些亮点,也似烟花转瞬即逝。
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舞台艺术的现场性和冲击感,使作品的温度更具暖人的力量。当人们在舞台上看到自己与身边人的影子,内心的欢喜与忧愁就找到了出口。比如,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已演了1400多场,是著名的保留剧目。当人们为舞台上的“沉香”热烈鼓掌时,掌声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包含着对孝心孝行以及惩恶扬善的赞许。贴近百姓口味自然就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碑流传而具有现实温度的。
总之,艺术的高度、文化的深度、生活的温度,是经典作品与观众之间的重要桥梁,也是作品常留舞台的诀窍所在。面对新时代条件下人民大众日益旺盛的美好生活需求,舞台艺术创作理应坚定文化自觉,推出更多贴近百姓口味、充满生活温度的精品力作,以高质量的艺术创作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丰盈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们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胡一峰《为什么压箱底儿的经典老戏永不过时》)
材料二:
2018年两会上,出生于淮剧世家的陈澄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带去了《进一步强化戏曲进校园》的建议。“让戏曲进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让更多的人走进它,了解它,传承它,这是我的责任。”她深知戏曲的魅力,将一些经典剧目的光碟以及她和父亲陈德林先生的戏曲专辑随身携带,并送给参加采访活动时见到的孩子。她觉得,很多戏曲故事都融入了忠孝节义、催人奋进等思想元素,孩子们接触了就能感受到其中的道理,就很可能喜欢上戏曲。
自2018年起,淮剧艺术开始走进校园。陈澄介绍,大型现代淮剧《小镇》进高校9场、“高雅艺术进校园传统折子戏专场”13场,还在多个高校进行了返场。“返场,说明戏曲是能够被当代青年人认可和喜欢的。”让陈澄高兴的是,进校园的效果远超她的想象。不仅是江苏省本地高校重视,很多外地高校也邀请她去为学生讲座、表演。
“一开始进校园演出,发宣传页的时候没多少人去领,但学生们看过以后就去抢着要,排着长队伍要我们签名。有的剧社、对戏曲感兴趣的大学生们都留下来跟我们提问。”陈澄兴奋地说,我们的文化被新一代接受了,这条路我们是走对了。
陈澄告诉记者,盐城一家幼儿园成立了淮剧班,专业演员将对娃娃们进行戏曲技术性的辅导。“这里面的孩子说不定未来就会走上戏曲道路,这就是我们的后备力量。”陈澄对戏曲的未来传承充满干劲和信心。
(摘编自王启慧《大学生“追戏”戏曲被年轻人接受还有多远?》)
3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茶馆》《雷雨》《锁麟囊》虽然创作和流传时间不同,但都已经成为戏剧的经典之作,标识着京剧曾经达到的高度。
B.张火丁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既源于她技艺的炉火纯青,又因为她唱的是程派,程派最能保持“味儿”的纯正延续。
C.尽管《朝阳沟》所讲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但该剧并未因时过境迁而被湮没,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着深沉的家国情怀。
D.陈澄为了挽救濒于危亡的淮剧,提出了戏曲进校园的建议,这一建议的实施对扩大淮剧影响并使之得到传承意义重大。
3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身段往往比较柔软”是说戏剧不僵化,能够根据演出需要作出微调,这一就近取譬,生动形象且易于读者理解。
B.戏剧能把人们对祖国、乡土的热爱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统摄着人的情感世界,故而极易引起心灵的共鸣。
C.如果创作者热衷于表现浮表化的情感,追求短暂的热闹,而不加持历史感、人文感,其戏剧艺术的审美空间必定狭窄。
D.《小镇》等淮剧艺术多次走进校园,甚至还出现返场,说明演出效果良好,这让陈澄对淮剧艺术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40.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一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
A.话剧《天下第一楼》首演于上世纪80年代末,如今已被打磨成了百姓最爱看的戏剧之一。
B.戏剧《白毛女》拍成电影后风靡全国,田华演的白毛女、陈强演的黄世仁,形象极为生动。
C.现代评剧《过大年》讲述了辽北农村脱贫致富的故事,在2020年沈阳艺术节上备受好评。
D.著名作家田汉赞颂革命者爱国情怀的剧作《黄花岗》,本计划写五幕,结果只写了两幕。
41.材料一中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例证法,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例证法的妙处。
42.依据上述材料,想要使戏剧被新一代人接受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教衔接 戏剧专题讲义
目 录
考:高三联考典型试题分析 1
教:必修教材学习目标分析 2
衔:试题对课标的多样呈现 3
接:问题解决背景中读与写 5
专题:典型试题优选精练 7
高三联考典型试题分析
典型考题概述
高三考试涉及的题目主要包括对中国古代及近现代戏剧作品的理解与分析,以及戏剧理论知识的应用。考题举例涵盖了鲁迅的作品《起死》、田汉的作品《关汉卿》以及对传统戏剧如京剧、越剧、昆曲等的评论。题目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戏剧文本本身,还需要对戏剧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表现手法等有深刻的认识。
题目类型多样,既有选择题,也有论述题。选择题要求考生准确识别文本细节或戏剧知识,而论述题则要求考生能够结合具体的戏剧文本,分析戏剧的艺术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并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戏剧作品的社会意义。
高频题材与考法
高频题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戏剧文本分析:要求考生对戏剧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如鲁迅的《起死》通过庄子与复活的汉子之间的对话,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看法。
戏剧艺术手法:考察考生对戏剧中使用的艺术手法的识别和理解能力,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在刻画人物性格中的应用。
戏剧理论:探讨戏剧的本质特征,如中国戏曲的写意性、综合性以及传统技艺性等。
戏剧创新与发展:关注戏剧如何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如现代技术在戏剧中的应用,以及新媒体对传统戏剧传播的影响。
解题的通用策略
仔细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区分是要求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是对艺术手法的分析。
文本细读:细致阅读提供的戏剧文本,注意捕捉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如人物对话、舞台说明等。
联系上下文:在回答问题时,要考虑文本的整体背景及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反映。
结合戏剧理论:运用戏剧理论知识,如写意性、综合性等,来解释戏剧文本的艺术特点。
多角度思考:尝试从不同的视角分析问题,如人物心理、社会背景、艺术手法等,以全面理解戏剧作品。
逻辑清晰:组织答案时要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确保论证过程严密。
适当举例:如果题目允许,可以适当引用戏剧文本中的具体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注意答题格式:遵循题目的格式要求,如果是论述题,确保论点明确,论据充分。
必修教材学习目标分析
高中语文教材戏剧章节的知识能力目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理解戏剧作品:通过阅读鉴赏戏剧作品,深入理解其悲剧意蕴,激发学生的良知与悲悯情怀。这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读懂戏剧文本,还要能够从中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认识戏剧特征:初步认识传统戏曲(如元杂剧)和现代戏剧的基本特征。比如,了解元杂剧中的“本色派”作品,体会其语言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应了解现代戏剧在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创新之处。
欣赏艺术手法:学会欣赏剧作家设计冲突、安排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如《窦娥冤》中,通过三桩誓愿等情节设计,展现了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悲剧性;又如《雷雨》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
体会语言特色: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特点。戏剧语言不仅要推进情节发展,还要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例如,《雷雨》中的人物对话往往含有丰富的潜台词,需要仔细揣摩。
理解风格特征:理解不同戏剧作品的风格特征,欣赏作者的独特艺术创造。比如,《窦娥冤》被王国维赞誉为世界大悲剧之一,其语言优美、节奏鲜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则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复杂的人物性格闻名。
分析人物性格:通过分析戏剧中人物的行为、语言,把握其性格特点。如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复杂多变,鲁侍萍则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通过讨论这些问题,可以深入理解剧中人物。
探讨戏剧主题:思考戏剧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例如,《窦娥冤》中窦娥的冤屈与反抗,体现了对封建社会不公现象的批判;《雷雨》则展示了家庭伦理的冲突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实践戏剧技能:鼓励学生参与戏剧编排和演出活动,通过实践进一步加深对戏剧艺术的理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戏剧创作的基本技能,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试题对课标的多样呈现
关联教材要求:
理解戏剧作品:选题中包括对《起死》等戏剧作品的阅读理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戏剧文本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认识戏剧特征:如《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舞台设计与表现形式,帮助学生认识现代舞剧与传统戏曲的不同特征。
欣赏艺术手法:通过分析《范进中举》等作品中的表演艺术手法,让学生体会剧作家的设计与安排。
体会语言特色:《窦娥冤》中的唱词与对白,展示了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特点。
理解风格特征:《牡丹亭》等作品的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不同戏剧作品的风格特征。
分析人物性格:通过对人物对话和行为的分析,如《雷雨》中的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关系,帮助学生把握人物性格。
探讨戏剧主题:选题中的戏剧作品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如《起死》中的历史批判意识。
富于创新:
视频脚本类试题:引入视频脚本类试题,如“迎故事”的视频拍摄脚本设计,不仅让学生从文字中理解戏剧,还让他们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来体验戏剧的魅力,这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跨学科融合:选题涉及戏剧与新媒体的结合,如新媒体平台在传统戏曲传播中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在现代科技背景下理解戏剧艺术的发展趋势。
文化多样性:选题涵盖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戏剧作品,如隆里古城的汉戏、花脸龙等,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戏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戏剧创新与发展:通过分析《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作品的创新手法,让学生思考传统戏剧如何在现代语境下进行创新与发展。
戏剧文本分析
背景与语境:在分析戏剧文本时,考虑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语境至关重要。例如,鲁迅的《起死》创作于民国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不安的阶段,因此作品中通过庄子与复活汉子的对话反映了对于现实社会的讽刺和批判。
象征与隐喻:戏剧文本常常使用象征和隐喻来传达深层的意义。了解这些象征和隐喻可以帮助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例如,《起死》中的“汉子”象征了普通民众,而“司命大神”则代表了超越世俗的力量。
戏剧艺术手法
节奏与韵律:戏剧台词的节奏与韵律不仅能增加语言的美感,还能反映人物的情绪变化。如在《关汉卿》中,关汉卿掷地有声的话语展现了其坚定的信念。
舞台调度:导演如何安排演员在舞台上的位置,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对于传递戏剧的情感和主题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在《起死》中,庄子与汉子的位置变化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对话关系。
戏剧理论
中国戏曲的演变:从宋元时期的成熟到明清时期的繁荣,中国戏曲经历了多次变革。了解这些变化有助于理解不同时期戏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戏剧与社会:戏剧不仅仅是艺术形式,它也是社会变迁的反映。通过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戏剧作品,可以看到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
戏剧创新与发展
新媒体与戏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戏剧开始探索新的传播方式。如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将戏剧带到更多观众面前,拓宽了戏剧的受众基础。
跨文化融合: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越来越多。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在尝试跨文化的融合,如将西方戏剧技法与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综上所述,戏剧的学习不仅是对单一文本的解读,更是对其背后历史、文化乃至整个社会发展脉络的把握。通过深入理解和分析戏剧作品,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还能增进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认识。
问题解决背景中读与写
仔细审题
示例:在做关于《起死》的选择题时,需要先明确题目是考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是对戏剧理论的掌握。如题干问及“汉子”为何物,就要着重理解文本中汉子复活的具体情境。
文本细读
示例:在鲁迅的《起死》中,庄子与汉子的对话中包含了丰富的信息。例如,汉子醒来后对于自身处境的疑惑和对衣服的执着,体现了他对现实的不理解以及对于物质的依赖。
联系上下文
示例:《关汉卿》中提到朱帘秀对关汉卿的评价,“只有你,头发都有好些根白的了,可心还跟年轻人一样,碰上不公正的事,就气成这个样儿。”这句话不仅表达了朱帘秀对关汉卿的赞赏,也揭示了关汉卿的性格特点和他的创作动机。
结合戏剧理论
示例:《起死》中的表演不依赖于实物布景,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呈现,这体现了中国戏曲注重演员表现力的特点。庄子与汉子之间的对话和互动,通过演员的肢体语言和表情来传达,而不是依靠具体的道具或布景。
多角度思考
示例:分析《关汉卿》中关于创作的讨论时,可以从关汉卿作为艺术家的责任感,以及他对于社会不公现象的态度等多个角度来理解。关汉卿认为“笔”就是他的“刀”,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对正义的追求。
逻辑清晰
示例:在论述《起死》的主题时,可以先介绍背景设定,然后分析庄子与汉子对话中的深层含义,接着探讨汉子对物质的执着,最后总结出作品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确保论述条理清晰。
适当举例
示例:在说明中国戏剧的写意性时,可以引用《起死》中庄子与汉子的对话场景,虽然舞台上并没有实际的衣物,但是通过演员的语言和动作,观众可以想象出汉子失去包裹的焦急心情。
注意答题格式
示例:如果题目要求分析戏剧文本中的一个特定主题,如《关汉卿》中对于正义的追求,那么在回答时应该先明确主题,接着分段落展开论述,每一部分都紧扣主题,并提供具体的文本支持,最后进行总结。
本专题试题中部分文本例析:
鲁迅的《起死》:讲述了庄子遇见一具骷髅,并请求司命大神让其复活的故事。复活后的汉子与庄子围绕身份、时代、个人物品等话题产生了争论,展现了鲁迅对于生死、现实与哲学思考的独特视角。
京剧与传统戏曲的创新与发展:讨论了京剧在创新发展时应遵循的原则,既要尊重传统,又要适时革新,使之符合时代审美,同时强调了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戏曲传播方式的变化,如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雅俗之辩:文章探讨了“雅”与“俗”的概念,以及它们在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指出雅俗之间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渗透影响的。
戏剧性概念的探讨:文中提到要正确理解戏剧性,需从文学性和舞台性两个维度出发,并认为戏剧性体现在情境、心理和动作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中。
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的区别:比较了中西戏剧在理论基础、舞台表现及观众体验上的差异,强调了中国戏曲注重表演技巧,西方戏剧则更重视情节的真实性再现。
中国戏剧的发展历程:从早期唱戏时期的露天演出到20世纪初引入镜框式舞台,再到21世纪多媒体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中国戏剧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并逐步走向多元化、现代化。
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学生们可以了解到戏剧与戏曲的历史沿革、理论基础以及在当代文化背景下的生存与发展状况。这些知识有助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也启发了如何在保持传统的同时进行合理创新。
专题:典型试题优选精练
(2024高三下·河南南阳·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起死
鲁迅
(一大片荒地。处处有些土冈,最高的不过六七尺。没有树木。遍地都是杂乱的蓬草;草间有一条人马踏成的路径。离路不远,有一个水溜。远处望见房屋。)
庄子——(黑瘦面皮,花白的络腮胡子,道冠,布袍,拿着马鞭,上。)(走着,向四处看,)阿呀!一个骷髅。这是怎的?(用马鞭在蓬草间拨了一拨,敲着,说:)还是请司命大神复他的形,生他的肉,和他谈谈闲天。(放下马鞭,朝着东方,拱两手向天,提高了喉咙,大叫起来:)至心朝礼,司命大天尊!……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秦褚卫,姜沈韩杨。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敇!敇!敇!
司命——庄周,你找我,又要闹什么玩意儿了?你就是找闲事做。认真不像认真,玩耍又不像玩耍。……那么,也好,给你试试罢。
(司命用马鞭向蓬中一指。所指的地方,发出一道火光,跳起一个汉子来。)
汉子——(大约三十岁,体格高大,紫色脸,像是乡下人,全身赤条条的一丝不挂。用拳头揉了一通眼睛之后,定一定神,看见了庄子,)哙?
庄子——哙?(微笑着走近去,看定他,)你是怎么的?
汉子——唉唉,睡着了。你是怎么的?(向两边看,叫了起来,)阿呀,我的包裹和伞子呢?(向自己的身上看,)阿呀呀,我的衣服呢?(蹲了下去。)
庄子——你静一静,不要着慌罢。你是刚刚活过来的。你的东西,我看是早已烂掉,或者给人拾去了。
汉子——你说什么?
庄子——我且问你:你姓甚名谁,哪里人?
汉子——我是杨家庄的杨大呀。学名叫必恭。
庄子——那么,你到这里是来干什么的呢?
汉子——探亲去的呀,不提防在这里睡着了。(着急起来,)我的衣服呢?我的包裹和伞子呢?
庄子——你静一静,不要着慌罢——我且问你:你是什么时候的人?
汉子——(诧异,)什么?……什么叫作“什么时候的人”?……我的衣服呢?……
庄子——呸呸,你这人真是糊涂得要死的角儿——专管自己的衣服,真是一个彻底的利己主义者!你这“人”尚且没有弄明白,哪里谈得到你的衣服呢?所以我首先要问你:你是什么时候的人?唉唉,你不懂。……那么,(想了一想,)我且问你:你先前活着的时候,村子里出了什么故事?
汉子——(想着,)哦,有!有!那还是三四个月前头,因为孩子们的魂灵,要摄去垫鹿台①脚了,真吓得大家鸡飞狗走,赶忙做起符袋来,给孩子们带上……
庄子——(出惊,)鹿台?什么时候的鹿台?
汉子——就是三四个月前头动工的鹿台。
庄子——那么,你是纣王的时候死的?这真了不得,你已经死了五百多年了。
汉子——(有点发怒,)先生,我和你还是初会,不要开玩笑罢。我不过在这儿睡了一会儿,什么死了五百多年。我是有正经事,探亲去的。快还我的衣服、包裹和伞子。我没有陪你玩笑的工夫。
庄子——慢慢的,慢慢的,且让我来研究一下。你是怎么睡着的呀?
汉子——怎么睡着的吗?(想着,)我早上走到这地方,好像头顶上轰的一声,眼前一黑,就睡着了。
庄子——疼吗?
汉子——好像没有疼。
庄子——哦……(想了一想,)哦……我明白了。一定是你在商朝纣王的时候,独个儿走到这地方,却遇着了断路强盗,从背后给你一闷棍,把你打死,什么都抢走了。现在我们是周朝,已经隔了五百多年,还哪里去寻衣服。你懂了没有?
汉子——(瞪了眼睛,看着庄子,)我一点也不懂。先生,你还是不要胡闹,还我衣服、包裹和伞子罢。我是有正经事,探亲去的,没有陪你玩笑的工夫!
庄子——你这人真是不明道理……
汉子——谁不明道理?我不见了东西,当场捉住了你,不问你要,问谁要?(站起来。)
庄子——(着急,)你再听我讲:你原是一个骷髅,是我看得可怜,请司命大神给你活转来的。你想想看:你死了这许多年,哪里还有衣服呢!我现在并不要你的谢礼,你且坐下,和我讲讲纣王那时候……
汉子——胡说!这话,就是三岁小孩子也不会相信的。我可是三十三岁了!(走开来,)你……
庄子——我可真有这本领。你该知道漆园的庄周的罢。
汉子——我不知道。就是你真有这本领,又值什么?你把我弄得精赤条条的,活转来又有什么用?叫我怎么去探亲?包裹也没有了……(有些要哭,跑开来拉住了庄子的袖子,)我不相信你的胡说。这里只有你,我当然问你要!我扭你见保甲去!
庄子——慢慢的,慢慢的,我的衣服旧了,很脆,拉不得,况且我还要去见楚王呢!你且听我几句话:你先不要专想衣服罢,衣服是可有可无的,也许是有衣服对,也许是没有衣服对。鸟有羽,兽有毛,然而王瓜茄子赤条条。此所谓“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②,你固然不能说没有衣服对,然而你又怎么能说有衣服对呢?……
汉子——(发怒,)不还我的东西,我先揍死你!(一手捏了拳头,举起来,一手去揪庄子。)
庄子——(窘急,招架着,)你敢动粗!放手!要不然,我就请司命大神来还你一个死!
汉子——(冷笑着退开,)好,你还我一个死罢。要不然,我就要你还我的衣服、包裹和伞子,里面是五十二个圆钱,半斤白糖,二斤南枣……
庄子——(严正地,)你不反悔?
汉子——小舅子才反悔!
庄子——(决绝地,)那就是了。既然这么糊涂,还是送你还原罢。(转脸朝着东方,拱两手向天,提高了喉呢,大叫起来:)至心朝礼,司命大天尊!……(毫无影响,好一会。庄子向周围四顾,慢慢地垂下手来。)
汉子——死了没有呀?
庄子——(颓唐地,)不知怎的,这回可不灵……
汉子——(扑上前,)那么,不要再胡说了。赔我的衣服!
庄子——(退后,)你敢动手?这不懂哲理的野蛮!
汉子——(揪住他,)你这贱骨头!你这强盗军师!我先剥你的道袍,拿你的马,赔我……
(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改)
【注】①鹿台:商纣的仓库。②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在那里是对的,在这里就是错的了。出自《庄子·齐物论》,体现了庄子的“无是非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故事发生地设置在寻常的荒野,模糊化处理时空,使故事呈现出寓言化的效果。
B.作者对材料进行艺术加工,生动描写了庄子和汉子的外貌、语言,体现故事的写实性。
C.作者在体裁上大胆创新;以戏剧体的形式重构小说,叙事充满张力,内容丰富而深沉。
D.“真是一个彻底的利己主义者”等现代语言的运用,增添小说幽默讽刺的艺术表现力。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认真不像认真,玩耍又不像玩耍”,司命认为庄子“起死”的想法是一种游戏心态。
B.“天地玄黄”“赵钱孙李”等分别取自开蒙读本《千字文》《百家姓》,有启蒙意味。
C.“你固然不能说没有衣服对,然而你又怎么能说有衣服对呢?”表明庄子有着辩证的是非观。
D.杨大最后揪住庄子,骂他“强盗军师”,并要剥下他的道袍,表现杨大朦胧的觉醒和反抗意识。
3.文中反复出现有关“衣服”的情节,请简要分析“衣服”在文中的作用。
4.本文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鲁迅先生将《庄子·至乐》中的经典故事进行改编,创造出一个古今交织、新奇荒诞的世界。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如何展现这一荒诞世界的。
【答案】
1.B 2.C 3.①讨要衣服的情节贯穿始终,“衣服”成为贯穿全文的重要线索,也推动故事情节不断发展。
②庄子满口“可有可无”的相对主义哲学,却因为要面见楚王,不愿意将自己的衣服送给杨大蔽体,体现出其追求名利、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形象。③作品以“衣服”为媒介,展现了庄子言行自我矛盾的“唯无是非观”,体现出对庄子装腔作势的嘲笑,无情揭露和批判了自私虚伪的唯无是非主义思潮。
4.①在人物上,作品以戏谑、漫画的方式,故意扭曲人们对历史上庄子的认知,重塑了一个滑稽、虚伪、可笑的庄子形象;②在情节设置上,作品通过描写在现实世界不可能发生的奇诞事件,呈现了一场跨越时空与现实的闹剧;③在语言描写上,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庄子和汉子之间发生的事件的细节,设置了庄子与杨大逻辑混乱的对话,体现了小说的荒诞性。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体现故事的写实性”错,《起死》是作者从《庄子》《至乐》篇的寓言故事里演义出来的,不是写实。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表明庄子有着辩证的是非观”错,结合注释可知,体现了庄子的“无是非观”。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物象作用的能力。
“衣服”是杨大和庄子产生矛盾的导火索,推动了情节发展。杨大反复找庄子索要衣服,打断庄子的探询,导致庄子不耐烦起来,想要再度将他变回骷髅,结果却没能成功,反而被杨大抢夺了自己的道袍。“衣服”可以说是贯穿全篇的线索。
“对衣服的态度衬托出人物形象,杨大是务实的普通人,而庄子是务虚的哲学家。庄子认为杨大的衣服无关紧要,当杨大反复要衣服时,他说“你这人真是糊涂得要死的角儿——专管自己的衣服,真是一个彻底的利己主义者!你这‘人’尚且没有弄明白,哪里谈得到你的衣服呢”;而他看似不在乎衣服外物,但当杨大要“扭你见保甲去”时,还是说“我的衣服旧了,很脆,拉不得,况且我还要去见楚王呢”,他批评杨大转管自己的衣服,却舍不得自己的衣服被弄坏,可见他的虚伪自私。最后被杨大反抗抢走了衣服和马匹,庄子的虚无主义在杨大的奋力一击中显得毫无意义,哲学的“伟大”也被这一反击消解了。
庄子从劝说杨大不要专想衣服,到自己的衣服被抢走,可以说充满了作者对庄子的讽刺,当务虚的哲学家面临物质困境时,他又能用什么法子说服自己呢?因此,“衣服”也暗含作者的褒贬,寄托了作者对道家,或者虚无主义者的讽刺。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人物塑造上,比如主人公庄子的艺术形象,作品赋与他古代学者的形貌,“络腮胡子,道冠、布袍”。言谈举止看似庄重严肃,实则世故圆滑。他开始出现,俨然正人君子,学究之态憨然可掬。及至汉子要衣服穿,他装腔作势用“彻底的利己主义者”的说教去批评;汉子要扭他去见保甲,他又用 “唯无是非论”相对主义哲学去软化他;汉子不理他这一套,对他动武,他又用 “还你一个死”恐吓。庄子的形象写得丰满而有层次,他的自私虚伪,他的相对主义说教的荒谬与不堪一击,都被生动活脱地描写了出来。
情节结构上,作品写庄子去楚国路上见到一个髑髅,他请司命天尊还原了他的生命,原来他是死于五百年前的汉子。他赤身露体向衣冠整齐的庄子要衣服遮盖时,遭到庄子拒绝,并对他大讲“相对主义”哲学:“衣服是可有可无的……”汉子扭住他不放……呈现了一场跨越时空与现实的闹剧。
语言上,“探亲去的呀,不提防在这里睡着了。(着急起来,)我的衣服呢?我的包裹和伞子呢”“什么?……什么叫作‘什么时候的人’?……我的衣服呢”“先生,我和你还是初会,不要开玩笑罢。我不过在这儿睡了一会,什么死了五百多年。我是有正经事,探亲去的。快还我的衣服、包裹和伞子。我没有陪你玩笑的工夫”“你再听我讲:你原是一个髑髅,是我看得可怜,请司命大神给你活转来的。你想想看:你死了这许多年,哪里还有衣服呢!我现在并不要你的谢礼,你且坐下,和我讲讲纣王那时候……”“你固然不能说没有衣服对,然而你又怎么能说有衣服对呢?……汉子——(发怒,)放你妈的屁!不还我的东西,我先揍死你”,小说主要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庄子和汉子之间发生的事件的细节,设置了庄子与杨大逻辑混乱的对话,体现了小说的荒诞性。
(2024·江苏苏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见南子
林语堂
剧中人物:孔丘 子路(孔子的弟子) 南子(卫灵公夫人) 雍渠(宦者) 歌女四人
南子 先生看卫国的风土民情如何?
孔丘 很好,很好。地美物丰,虽然只算千乘之国,如能以礼教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用民以时,兴乐复礼,三月可以化民易俗,期年可以称霸,三年而王。
南子 这礼从哪里来的?
孔丘 昔者帝尧……
南子 啐!
孔丘 (暂停,又说,)昔者帝舜……
南子 啐!……我不是笑先生的话,我是想尧舜是二千年前的人,大概现在骨头已朽了吧!
孔丘 是的,不过这礼是远述尧舜的遗化,经过夏殷,各有损益,再由周公制成的。
南子 我所以问这一层,因为我想要创立一个“六艺研究社”,或是称为“国术讨论会”也行,由先生领导指教,每朔望一次就在这里开会,茶点一切,由我尽义务供给。先生的意思如何?
孔丘 好极,好极!
南子 不过,如果有这个社,我个人一定加入,也必定请几位姑姊妹加入,男女同学。什么男女有别的话,在事实上,是否伪托古制,我实有点怀疑,在理论上,我也绝难承认。你说这个意思对不对?
孔丘 aw……aw……aw!
南子 先生你想如何,对不对?
孔丘 (不得已的,)男女有别,这是三代相传,周公制定的。恐怕士女之间时或有越礼之事,要请夫人防范才是。
南子 你又来了。我想饮食男女,就是人生的真义,就是生命之河的活源。男女关系是人生之至情,至情动,然后发为诗歌,有诗歌然后有文学。你听见过我们卫国的诗歌么?
孔丘 听见过的。
南子 好不好?
孔丘 很好!
南子 你知道我们的诗,及邶鄘的诗何以最好呢?就是因为有桑中之会城隅之盟的不懂礼仪的士女动乎至情而有所感发,所以“六艺研究社”男女同学也不仅尽在饮食衣冠之美而已,于文学诗词也有裨益的。(停一会。)我们什么时候兜风去,好不好?现在天气正好,薄暮之际,乘着马车,到淇水之畔去兜风,听他们士女唱和,乘着夕阳西下,才从顿丘回来,真是有趣。
孔丘 (有点窘,)好吧!这是天命!
(外头有人敲门,雍渠趋前启门,见是子路。子路立在门外,请见孔丘。雍渠入。)
雍渠 子路请见夫子。(孔丘出,两人在门外低语。)
子路 先生的事如何?
孔丘 (叹一回气)不济事了,听天由命吧!
子路 怎么了?
孔丘 (摇头,)南子思想太新,道不同不相为谋。她要组织“六艺研究社”,要男女同学。我想总是暂时敷衍一下,早晚总是走的吧!
(子路默然良久。忽闻房里音乐悠扬的声音。南子已拿着月琴。孔丘回房中。)
南子 是子路吗?请他进来!
(孔丘出,请子路同进。子路见南子作揖,停止弹琴。)
南子 我刚才邀夫子一同兜风去听山歌,你可以同来吗?
子路 (客气地,)夫人命令,荣幸之至,不敢不听。
南子 好!我前天制一个曲,是依卫民的歌词编制的。今天与夫子初次相会,就请奏一曲作为见面礼吧!
(南子向孔丘、子路微笑。孔丘沉郁,恍然如有所失。子路神志昏然,点头称善。南子斜躺椅上,手执月琴,形骸略为放浪,弹起《桑中》的调子,嘴里喃喃,潇洒而凄楚。)
南子 叫歌妓来!
(雍渠应声而出。南子重自低声吟唱。子路坐立不安。孔子出神,忽然猛醒,警惕起来。)孔丘 (轻声对子路)我决意去卫了。
(南子放浪自若,不闻不问。)
子路 因为道不同吧?
孔丘 我有所怕。我有所怕。
(雍渠与歌妓同入,服装妖艳夺目。孔子、子路抖擞精神。南子坐起,拿着月琴。)
南子 孔夫子专长于乐,请与以教正!(又弹起《桑中》的调,嘴里唱着,悠扬激越,备极哀艳。歌女随曲舞蹈,时和时止。孔子、子路都目不暇顾,心神向往,但又呈一种郁不安之状。)
南子 (唱)爱采唐矣,沫之乡矣;
歌女 (和)云谁之思?美孟姜矣!(合唱)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歌女舞。南子掷琴给雍渠,解衣起舞,)
南子 (唱)爱采麦矣,沫之北矣;
歌女 (和)云谁之思?美孟弋矣!(合唱)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南子与歌女合舞,雍渠弹琴。)
南子 (唱)爰采葑矣,沫之东矣;
歌女 (和)云谁之思?美孟庸矣!(合唱)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南子与歌女合舞,将孔子,子路包围。舞毕。)
子路 夫人曲舞都这样的好,真是天才,真是佩服之至。
南子 哪里!笑话!(忽注目孔丘。孔丘沉思似的。)夫子指教。
孔丘 (如由梦中惊醒,慢慢地慨叹)想不到乐舞有好到这样的!(恢复原态。)夫人乏了吧!
南子 不算什么!就这样算作拜夫子门下的礼吧!(笑容可掬,向孔子作揖,)“六艺研究社”可以答应吧!(孔子不对。)不吗?不答应吗?(可爱的声容动了孔子。)
孔丘 (自言自语的,)行年五十六,到今日才明白艺术与认识人生。是的,这才是真正的诗,真正的礼,真正的乐。别种的雅颂及别种的揖让都是无谓的,虚饰的。
南子 (有喜色,)谬蒙夫子过奖。那末就算答应了。后天兜风去,一定要来!我们先退吧!
(南子、雍渠及歌女由帘后退出。子路与孔子相看。南子去后,两人相看。)
子路 夫子的意思如何,可以留在卫国吧?
孔丘 (所答非所问的,)如果我不是相信周公,我就要相信南子的。
子路 那末,夫子可以留吧?
孔丘 (坚决的,)不!
子路 因为南子不知礼吗?
孔丘 南子有南子的礼,不是你们所能懂的!
子路 那末,为什么不就在这里?
孔丘 我不知道,我还得想一想……(沉思着,)……如果我听南子的话,受南子的感化,她的礼,她的乐……男女无别,一切解放,自然……(瞬目间现狂喜之色,)……啊……(如发现新世界。)……不(面忽苍老黯淡而庄严,)不!我走了!
子路 到哪里去?
孔丘 不知道。离开卫,非离开卫不可!
子路 夫子不行道救天下百姓了吗?
孔丘 我不知道。我先要救我自己。(形容憔悴,慢慢的低头,以手托额,靠手膝上,成一团弯形。)
1928年10月30日
(有删节)
5.下列对戏剧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围绕孔子面对是否要留在卫国这一抉择而展开,核心的内在冲突是孔子与南子两人不同“礼乐观”的冲突,一个重礼,一个重情,其实也是孔子的内心自我冲突。
B.“我是想尧舜是二千年前的人,大概现在骨头已朽了吧!”南子这句台词的言外之意是孔子所谓的先王之“礼”是陈旧腐朽的,由前文两个“啐”字也可见她的态度。
C.《吕氏春秋》:“郑卫之声,桑间之音,此乱国之所好,衰德之所说。”郑卫之声,因不同于雅乐,常被儒家认为是淫靡之音,而戏剧中孔子对卫声则予以高度肯定。
D.在戏剧中,南子不时询问孔子,而孔子基本上是只答不问,在尊贵的卫灵公夫人面前努力保持自己敦厚稳重的形象,这与他“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主张保持一致。
6.下列对戏剧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通过艺术虚构,将“子见南子”的历史故事结合社会现实予以新的含义,南子的“礼乐观”张扬着反对封建礼教、解放人性等现代思想。
B.“不得已的”“有点窘”“叹一回气”“所答非所问的”“坚决的”等舞台说明精练而形象地刻画出孔子的形象,也不时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C.戏剧善于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如通过弟子子路和卫灵公夫人南子来反衬突出孔子的守正直行,孔子的形象特征由此而更加分明。
D.戏剧人物语言文白杂糅,颇具特色,一方面活用文言词句,赋予对白历史感;同时大量运用白话口语,化艰深为通俗,增强了对话的生动性。
7.南子与歌女合唱合舞一段在剧中有何作用?
8.《史记·孔子世家》载:“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同是讲孔子“去卫”的故事,但所述原因各异,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5.D 6.C 7.①突出南子的形象。展现了南子潇洒大方,思想新潮,举止风流,至情至性,具有新思想的女性形象。
②推动剧情发展。合舞一段展示了以南子为代表的新思潮对传统礼教的浓烈熏染,推动下文孔子思想的斗争、离开卫国情节的发展。 8.①把孔子“还原”成一个活生生的具有喜怒哀乐的“真人”,使孔子成为有血有肉的人,让人觉得孔子颇可亲近,更有人情味,更接地气。
②本剧中孔子“去卫”的原因,作者想象与虚构了南子与孔子新旧思想的矛盾冲突,在人物冲突中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
③剧中孔子“去卫”的原因展现了孔子的思想转变过程,必须首先“救出自己”,从这种思想的震荡中重新掌握自己的方向,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与他‘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主张保持一致”错误。根据文中“以礼教民……兴乐复礼”,南子是卫灵公夫人,孔子与南子二人尊卑不同,这与他“为国以礼”的主张一致。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为国以礼”
C.“通过弟子子路和卫灵公夫人南子反衬突出孔子的守正直行”错误。文中弟子子路与孔子没有形成对比反衬,卫灵公夫人南子同孔子形成对比,不是“反衬突出孔子的守正直行”,而是为了突出孔子的思想冲突。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从人物形象上,突出了人物形象。南子与歌女合唱合舞一段,乐曲悠扬激越,备极哀艳,南子放浪自若,且歌且舞,让我们看到一个略为放浪,敢于追求新思想,敢于突破“礼”的束缚,追求真性情的新女性形象。
从情节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观看南子与歌女合唱合舞的过程中,孔子、子路“目不暇顾,心神向往,但又呈一种郁不安之状”,表演结束孔子“如由梦中惊醒,慢慢地慨叹”,在子路问及时,孔子“答非所问”,并“现狂喜之色”,又“忽苍老黯淡而庄严”,并要坚决离开,“救我自己”,可知,观看合唱合舞时,孔子不由得受到感染,产生心理共鸣,却又还坚持自己,展现了孔子思想的转变,也推动了“去卫”情节的发生。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个性特色及艺术效果的能力。
本剧中孔子离开卫国是因为“救我自己”,是关于自我的反思和成长,《史记》中孔子离开卫国是认为卫君好色不道德,是善于丑陋德行的批判与否定。本剧中的孔子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一个接地气的普通老者,有心理波动,有困惑无解,让读者更觉亲切。
本剧中孔子离开卫国是因为“救我自己”,之前作者虚构了以南子为代表的“情”与孔子为代表的“礼”之间的戏剧冲突,使戏剧表现波澜起伏,更有张力,更具观赏性,更具文学性。
本剧中孔子离开卫国是因为“救我自己”,体现了个人在面对新思想时内心的矛盾斗争,体现了个人的思想变化转折过程,更具普遍性,更具有现实意义。
(2024高三下·陕西榆林·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关汉卿[注](节选)
田汉
第二场:地点——朱帘秀家
关汉卿 你看,就这样残暴无耻地断送了一条高贵的性命,可他们还把自己说成是“民之父母”!(击桌)
朱帘秀 干嘛这样跟桌子过不去啊,我的关大爷?
关汉卿 你能不生气吗,四姐?你看这还成个世界吗?
朱帘秀 怎么能不气?我可是气够了,都麻木了。只有你,头发都有好些根白的了,可心还跟年轻人一样,碰上不公正的事,就气成这个样儿。人家敬重你,就为的你有这个好处,你知道吗?
关汉卿 得了吧。让我去想想,是不是我不够老成,所以想得跟你们不一样?
朱帘秀 不是你不够老成,是你还没有失掉你常说的“赤子之心”。
关汉卿 (语调低沉地)平时,私下里,我也有些自命不凡,俗话说:“读书破千卷,下笔如有神”,老觉得有些想法。可今天在街上眼睁睁看见一群吃人血的家伙把一个无辜的女子拉到法场去杀头,我却想不出星星办法。古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我是无刀可拔,只有一支破笔。
朱帘秀 笔不就是你的刀吗?写杂剧不就是你在挥刀吗?你在剧本里骂过杨衙内,干嘛不把李驴儿、忽辛这些人的鬼脸给勾出来,替屈死的女子伸冤呢?
关汉卿 这些邪恶的东西可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好多好多个结成一伙儿来吃人的。他们的鬼脸勾得完吗?以前我觉得这世道不公正,这天地鬼神总是公正的,于今才知道天地鬼神也是不公正的,没有眼睛的!
朱帘秀 鬼东西太多,你拣那最邪恶的东西勾吧。天地鬼神不公正,没有眼睛,你就骂天地,骂鬼神去吧。
关汉卿 对,刚才在路上我想来着,一定得把朱小兰这件案子写成一个杂剧,把这些滥官污吏的嘴脸摆在光天化日下示众。
朱帘秀 那太好了。忽辛的事我也知道一些,他倚仗他父亲阿合马的势焰,无恶不作。上回断错了一桩案子,别人家也没有办法。
关汉卿 对。多替我搜集他的罪状吧,不能让他逃脱我们的照妖镜。词儿我都想好一些了,女主角的名字我也想好了,可就是一桩——
朱帘秀 一桩什么?
关汉卿 就怕戏写出来没有人敢演。
朱帘秀 你敢写我就敢演。
关汉卿 你敢演,我一定写,而且一定很快地把它写成。
朱帘秀 这个女角色你安排叫她什么?
关汉卿 我安排她叫窦娥。
第八场:地点——狱中
叶和甫 (对关汉卿很关切的口气)哎呀,老朋友,真想不到在这样的地方跟你见面。当初你不听我的话,我害怕总会有这么一天,所以我说,《窦娥冤》最好别写,要写必定是祸多福少,现在怎么样?不幸言中了吧。
关汉卿 (鄙夷地)你要跟我谈什么,快说吧!
叶和甫 瞧你,还这么急性子,不是应该熬炼得火气小一点儿了吗?
关汉卿 (不耐)有话快说吧!
叶和甫 (低声)好,汉卿,先告诉你一个极可怕的消息,你那位朋友王著跟妖僧同谋,上个月初十晚上,在上都,把阿合马老大人和郝祯大人都给刺了!
关汉卿 唔,真的?
叶和甫 千真万确的,现在大元朝上上下下都在为这件事发抖。你看这是国家多么大的不幸!
关汉卿 你还想告诉我什么呢?
叶和甫 我就是想告诉你,你不听我的劝告,闯出了多么大的乱子!逆臣王著就因为看过你的戏才起意要杀阿合马老大人的。
关汉卿 (怒)怎见得呢?
叶和甫 许多人听见他在玉仙楼看《窦娥冤》的时候,喊过“为万民除害”,后来他在上都伏法的时候又喊“我王著为万民除害”,而且你的戏里居然还有“将滥官污吏都杀坏”的词儿——
关汉卿 (按捺住怒火)你觉得“滥官污吏”应不应该杀呢?我们写戏的离不开褒贬两个字。拿前朝的人说,我们褒岳飞,贬秦桧。看戏的人万一在什么时候激于义愤杀了像秦桧那样的人,能说是写戏的人教唆的吗?
叶和甫 汉卿,你这话何尝没有一些道理?可是如今正在风头上,皇上和大臣们怎么会听你的?再说,我今晚来看你,倒也不是为了跟你争辩《窦娥冤》的后果如何,(又低声)我是奉了忽辛大人的面谕来跟你商量一件大事的。你的案情虽说是十分严重,可是只要你答应这件事,还是可以减刑甚至释放你的。
关汉卿 我跟忽辛没有什么好商量的!
叶和甫 别这么大火气,老朋友,这事你也吃不了什么亏。反正王著已经死了,没有对证,只要你在大臣问你的时候,供出王著刺杀阿合马大人是想除掉捍卫大元朝的忠臣,联合各地金汉愚民图谋不轨。只要你肯这样招供,不只你的案子可以减轻,忽辛大人为了酬劳你,还预备送你中统钞一百万。
关汉卿 (怒火难遏)你还有什么说的?
叶和甫 你答应了吗?(过去)
关汉卿 我答应了。(他重重的一记耳光,竟把叶和甫打倒在地下)
叶和甫 汉卿,我好好跟你商量,你怎么动起粗来了?
关汉卿 狗东西,你是有眼无珠,认错人了。我关汉卿是有名的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的铜豌豆。你想替忽辛那赃官来收买我?我们中间竟然出了你这样无耻的禽兽,我恨不能吃你的肉!
叶和甫 (狰狞无耻的面目毕露)你不答应,好,那你等着死吧。
关汉卿 死也不跟你这无耻的禽兽说话了!狱官,让我回号子去。
……
关汉卿 四姐,我觉得我们的心没有比这个时候靠得再紧的了。入狱的时候,我就打算有今天,前天晚上,我写了一个曲子叫《蝶双飞》,想给你看看,他们害怕,不给传递,我也没有勉强。现在我亲自交给你吧。要是你能唱唱该多好。
朱帘秀 给我。(接过去)
关汉卿 写得很乱,你看得清楚吗?
朱帘秀 看得清楚。(她半朗诵,半歌唱地)
将碧血,写忠烈,作厉鬼,除逆贼。这血儿啊,化作黄河扬子浪千叠,长与英雄共魂魄!强似写佳人绣户描花叶,学士锦袍趋殿阙,浪子朱窗并风月;虽留得绮词丽句满江湖,怎及得傲岸奇枝斗霜雪?念我汉卿啊,读诗书,破万册,写杂剧,过半百,这些年风云改变山河色,珠帘卷处人愁绝,都只为一曲《窦娥冤》,俺与她双沥苌弘血,差胜那孤月自圆缺,孤灯自明灭。坐时节共对半窗云,行时节相应一身铁。各有这气比长虹壮,哪有那泪似寒波咽!提什么黄泉无店宿忠魂,争说道青山有幸埋芳洁。俺与你发不同青心同热;生不同床死同穴;待来年遍地杜鹃花,看风前汉卿四姐双飞蝶。相永好,不言别。
(有删改)
[注] 《关汉卿》写戏剧家关汉卿同情一个含冤被斩的弱女子,写下了《窦娥冤》一剧,控诉黑暗残暴的反动统治,触怒了权臣阿合马。阿合马命令关汉卿按照他的要求修改词曲,被关汉卿坚决拒绝。关汉卿被捕下狱,演窦娥的朱帘秀也一同被押。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看,就这样残暴无耻地断送了一条高贵的性命”,这句话闪烁着超越时代的人性的光芒;在关汉卿心中,性命是高贵的,是不分阶级与贫富的。
B.面对朱小兰的冤情,关汉卿义愤填膺,在朱帘秀的鼓励与支持下,他创作了《窦娥冤》,以笔作刀,鞭挞时政,这也为他日后被抓入狱埋下了祸根。
C.叶和甫到狱中劝降关汉卿,之前温和耐心,后来凶狠狰狞,前后态度截然不同,这不仅使戏剧冲突更加尖锐,也充分显露了他作为无耻文人的丑恶嘴脸。
D.田汉继承传统戏曲特点,将诗歌与话剧结合起来,剧中人以半朗诵、半歌唱方式诵吟《蝶双飞》,强化了戏剧的现实主义风格,融壮美与优美于一体。
10.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中的主角关汉卿实际是元杂剧的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他塑造的“窦娥”这一经典形象善良而刚强,富有反抗精神。
B.关汉卿写的《窦娥冤》中有“将滥官污吏都杀坏”的词儿,而且关汉卿被诬陷和王著刺杀阿合马、郝祯有关,因而最终被捕入狱。
C.“俺与她双沥苌弘血”中提到的“苌弘”无罪被杀,这一典故曾被关汉卿运用在《窦娥冤》中,即“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D.《蝶双飞》是田汉专门为《关汉卿》创作的散曲,其慷慨悲壮与元杂剧《窦娥冤》中《绣球·有日月朝暮悬》一曲有相似之处。
11.田汉在创作该剧时,从关汉卿众多作品中选取了《窦娥冤》作为切入点,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12.《关汉卿》发表后,郭沫若写信向田汉道贺说,剧本“写得很成功,关汉卿有知,他一定会感激你”。为了塑造好关汉卿这一“铜豌豆”形象,田汉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9.D 10.B 11.①《窦娥冤》这部作品写贞烈的窦娥,写惩恶扬善,与关汉卿写佳人、学士、浪子的剧作相比,最适宜表现关汉卿的人物形象。②“戏中戏”的情节布局更能吸引读者,本剧中关汉卿创作《窦娥冤》是史实,创作时的细节多是虚构的,虚实结合,精巧奇妙。 12.①语言描写。通过关汉卿掷地有声的话语,如“我关汉卿是有名的……吃你的肉”来展现其形象。②动作描写。如关汉卿在和叶和甫对话的过程中,用“重重的一记耳光”把叶和甫打倒在地,这充分表现了其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③神态描写。关汉卿在和叶和甫对话的过程中,先是“鄙夷”“不耐”,直至最后“怒火难遏”,表现了其嫉恶如仇的性格特点。④对比、衬托。关汉卿和叶和甫这两个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正义凛然,一个虚情假意。叶和甫的卑鄙无耻反衬出关汉卿的刚强不屈。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强化了戏剧的现实主义风格”错误,应该是浪漫主义风格。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文学常识的能力。
B.“被诬陷和王著刺杀阿合马、郝祯有关,因而最终被捕入狱”错。由选文中叶和甫告诉关汉卿关于王著刺杀阿合马和郝祯的消息之后关汉卿的反应来看,关汉卿在此之前对刺杀之事并不知情,可见,关汉卿并非因为王著刺杀阿合马、郝祯被捕入狱,刺杀之事是在他被捕入狱之后发生的。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田汉在创作该剧时,从关汉卿众多作品中选取了《窦娥冤》作为切入点和结构框架,是因为关汉卿在《窦娥冤》中骂天地鬼神骂贪官污吏,替下层人民伸张正义,剧作“写忠烈”“除逆贼”的内容能够更好地表现关汉卿的人物性格——为民伸张正义,刚毅不屈。
这部分情节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关汉卿这一人物,以及关汉卿创作《窦娥冤》都是历史的真实,而关汉卿创作《窦娥冤》时的语言、动作、心理,以及与朱帘秀的情节多为虚构,虚实结合,更好地凸显了人物形象,表现了该剧的主旨。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
“你看,就这样残暴无耻地断送了一条高贵的性命,可他们还把自己说成是‘民之父母””“你能不生气吗,四姐 你看这还成个世界吗”“你觉得滥官污吏’应不应该杀呢”等语言描写表现了关汉卿坚守正义,对元朝统治者残害百姓的愤怒之情;
“日月照肝胆,霜雪添须眉”,写出了正气凛然。关汉卿“击桌”的动作写出他对元朝统治者残暴无耻残害生命的愤怒;
“他重重的一记耳光竟把叶和甫打倒在地”,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关汉卿对叶和甫这等无耻小人的不屑,面对诱惑的刚正不阿。
在和叶和甫对话的过程中,关汉卿“(鄙夷地)你要跟我谈什么,快说吧”“(不耐)有话快说吧!”,“怒”火中烧,却又极力“按捺住怒火”,最终“怒火难遏”,这些神态描写写出关汉卿坚持正义,不为强权屈服的性格。
此外还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由文中“我是奉了忽辛大人的面谕来跟你商量一件大事的。你的案情虽说是十分严重,可是只要你答应这件事,还是可以减刑甚至释放你的”“反正王著已经死了,没有对证,只要你在大臣问你的时候,供出王著刺杀阿合马大人是想除掉捍卫大元朝的忠臣,联合各地金汉愚民图谋不轨。只要你肯这样招供,不只你的案子可以减轻,忽辛大人为了酬劳你,还预备送你中统钞一百万”可知,叶和甫对元朝统治者奴颜婢膝,用权利压迫关汉卿屈服,他的无耻嘴脸与关汉卿形成鲜明对比,反面衬托了关汉卿。
(2024·陕西·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之前,受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中国戏曲处在唱戏时期。庭院、街头、田野、庙台等都是戏曲演出的表演空间。这个时期戏曲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演员的声腔上,每个演员的音色、音高都有其独特性。因而名家荟萃,流派纷呈。
到20世纪初,欧洲镜框式舞台样式引入中国,演戏也由从前庙台、厅堂、园林等开放空间变成统一的封闭式剧场。演出空间标准化,为戏曲的跨地域演出清除了障碍。镜框式舞台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演剧观念,提高了中国表演艺术的规范化水准和戏曲的整体发展水平。此时梅兰芳已经开始登台演戏。一次排演一场对手戏,对戏的演员演唱时,梅兰芳还是按照梨园行的职业道德规范把脸背向观众,以免抢戏。导演齐如山要求梅兰芳转过身看着对方。梅兰芳先生的“转身”代表着中国戏曲开始了比以往更注重表演和与观众沟通的道路,中国戏曲从唱戏时期走入演戏时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镜框式演剧空间和方式对戏曲发展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其规范化的水准和综合的艺术水平造成了表演艺术与剧种风格的同质化。
20世纪80年代,小剧场戏剧在中国出现;进入21世纪后,一些当代艺术家推出自然风景区实景演出;近年来,沉浸式的戏剧演出越来越受到广大青年观众的欢迎……表演艺术空间正在向多元化方向转化。镜框式舞台剧场的标准模式与密闭空间不再是唯一可以选择的观演场所。大剧院、小剧场、厅堂、园林,甚至自然山水……这些演出空间的新样态逐渐成为一种新常态,带动表演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丰盈景象。
随着多媒体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中国戏剧于21世纪初进入演艺时期。这不仅表现在表演场所的变更,而且在于戏剧理念的现代性表达。
戏剧理念的现代性表达是戏剧艺术始终坚守的核心理念。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现代多维舞台空间中,利用数字高科技手段,将富有人文价值的革命历史故事诠释得感人肺腑。作品不再局限于某个舞种,而是根据剧情表达、人物情感的需要,选择了包括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街舞、国标舞等在内的不同舞种,甚至还吸收了电影、电视、网剧的表现手法。这些元素被巧妙地融入舞剧中,使剧作成为一个全新的、和谐完整的艺术作品,成为适应新审美需求的剧场艺术。
(摘编自剧作家罗怀臻讲座《从厅堂庙台到数字云端,中国戏剧走向繁荣之路》)
材料二:
京剧是一个晚近的剧种,至今不过两百多年的时间。但京剧的表演、服装乃至舞台组织形式等都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对于京剧,今人如何创造性继承?回答这个问题离不开对“守正”与“创新”关系的理解。.对京剧来说,“正”包括前人留下的唱腔和表演规范、艺术法则、经典剧目、艺术流派,以及各种约定俗成的演出形式等。
探寻并坚守自己心中的那个“正”,既是艺术成长的源头活水,也是艺术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传统艺术无论如何变化,总要能够把握住精神内涵,否则便会越来越脱离这门艺术的内在规定性。
“守正”与“创新”不是两个过程,而是同一个过程,不是前后相继,而是相互观照。我们听很多流派创始人的唱腔,可以发现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条件上的缺憾,但他们在自己的演出实践中,会根据自己的条件扬长避短。比如麒派创始人周信芳先生嗓音沙哑,他避开高音亮嗓的唱法,在吐字、劲头上下功夫,追求苍劲、老辣的审美风格,把做工戏唱到了极致。
演老戏必须要有老戏的味道,但同时要有时代新意。我在演出奚派代表作《范进中举》时,一方面忠实继承奚啸伯先生的演出版本,另一方面也结合自己多年演出这个剧目的心得进行一些创新。比如在刚得知中举的消息时,为了表现范进激动的心情,我加了一个“僵尸”的身段。这个动作是传统程式,加在这里可以起到很好的渲染气氛的作用,对于“疯”的表现是个很好的铺垫,每每演来都能收获良好的剧场效果。
京剧的创新意味着改变,但这种改变不是一次完成的,更不是大刀阔斧地对京剧进行全方位改造,而是在尊重京剧自身艺术规律、尊重前辈艺术家创造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要、市场需要进行审慎的改良。
(摘编自张建国《守正创新中的“老戏新演”》)
1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之前,戏曲演出场地并不固定,演员可以在庭院、街头、庙台甚至田野中尽情展现各自声腔特点,那时出现过大批戏曲名家。
B.20世纪初,镜框式舞台样式由欧洲引入,这种舞台形式提高了戏曲的整体发展水平,但也造成表演艺术与剧种风格的同质化问题。
C.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剧场戏剧、自然风景区实景演出等沉浸式表演不断出现,意味着戏剧演出已走向空间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D.京剧的守正,不单单是要模仿前人的唱腔、剧目、演出形式等,更是要守住京剧的内在规定性,接续这一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涵。
1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戏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唱戏时期、演戏时期和演艺时期,这不仅是表演场所的变更,更是艺术理念的更新。
B.镜框式舞台初在中国兴起时,梅兰芳的“转身”代表着中国戏曲的一个新时期的到来,这可以看出梅兰芳在中国戏曲界的地位。
C.周信芳扬长避短,在唱法上下足功夫,形成了苍劲老辣的风格,为京剧艺术做出贡献,这是京剧守正与创新相观照的一个范例。
D.与其他剧种一样,京剧也需要不断创新,由于发展历史相对较短,所以京剧的创新不宜大刀阔斧,而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
15.两则材料分别谈到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和《范进中举》的演出,请从戏剧创新角度简要概括二者的不同。
【答案】
13.C 14.D 15.①《永不消逝的电波》为原创舞剧,没有可守正的前版本;《范进中举》在演出中忠实于原演出版本,创新是基于守正。②《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创新是主创团队对舞台空间、数字技术和古今舞种等的整体设计。③《范进中举》的创新为表演者自身对局部表演艺术的个性化理解。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小剧场戏剧、自然风景区实景演出等沉浸式表演”错,曲解文意。材料一说“20 世纪 80 年代小剧场戏剧在中国出现,进入21世纪后,一些当代艺术家推出自然风景区实景演出;近年来沉浸式的戏剧演出越来越受到广大青年观众的欢迎”,可见小剧场戏剧、自然风景区实景演出、沉浸式的戏剧演出是并列关系,前两者不属于沉浸式表演。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由于发展历史和对较短,所以京剧的创新不宜大刀阔斧,而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错,属于强加因果。材料二最后一段说“京剧的创新……不是大刀阔斧地对京剧进行全方位改造,而是在尊重京剧自身艺术规律、尊重前辈艺术家创造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要、市场需要进行审慎的改良”,可见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采取审慎态度,不是因为京剧发展历史相对较短,而是因为尊重京剧自身艺术规律。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材料一第六段“戏剧理念的现代性表达是戏剧艺术始终坚守的核心理念。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现代多维舞台空间中,利用数字高科技手段,将富有人文价值的革命历史故事诠释得感人肺腑”,材料二第四段“演老戏必须要有老戏的味道,但同时要有时代新意。我在演出奚派代表作《范进中举》时,一方面忠实继承奚啸伯先生的演出版本,另一方面也结合自己多年演出这个剧目的心得进行一些创新”
由此看出,《永不消逝的电波》为原创舞剧,没有可守正的前版本;《范进中举》在演出中忠实于原演出版本,创新是基于守正。
②材料一第六段“作品不再局限于某个舞种,而是根据剧情表达、人物情感的需要,选择了包括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街舞、国标舞等在内的不同舞种,甚至还吸收了电影、电视、网剧的表现手法。这些元素被巧妙地融入舞剧中,使剧作成为一个全新的、和谐完整的艺术作品,成为适应新审美需求的剧场艺术”。
由此看出,《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创新是主创团队对舞台空间、数字技术和古今舞种等的整体设计。
③材料二第四段“演老戏必须要有老戏的味道,但同时要有时代新意。我在演出奚派代表作《范进中举》时,……也结合自己多年演出这个剧目的心得进行一些创新。比如在刚得知中举的消息时,为了表现范进激动的心情,我加了一个‘僵尸’的身段。这个动作是传统程式,加在这里可以起到很好的渲染气氛的作用,对于‘疯’的表现是个很好的铺垫,每每演来都能收获良好的剧场效果”。
由此看出,《范进中举》的创新为表演者自身对局部表演艺术的个性化理解。
(2024·四川南充·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雅与俗分别拥有各自的美学起源。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文化乃至社会各个层面,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
“雅者,正也。”雅被视为“正”的普遍规范。“雅”据说曾经是古代的乐器名称;中国古代诗学之中,“雅”又指一种文体,《诗经》之中有“大雅”“小雅”。从“正”的普遍规范转换为审美趣味,“所谓‘雅乐’又称‘先王之乐’,是指正统的音乐”,通常包括乐舞、乐曲、乐歌,“雅乐”流行于宫廷,严格按照祭祀对象、主持者与参加者的身份规定演奏的乐器、数量与形制,否则即为“非礼”。象征与维护“礼”的各种规范的“雅乐”,其风格趋于舒缓、凝重、内敛、肃然而不是轻快地激荡跳跃。由于儒家文化的倡导与规训,后世的诗词文赋很大程度上传承了这种美学:中正平和,持重端庄,怨而不怒,遵从“温柔敦厚”的诗教。所以,叶燮强调奉雅为宗:“雅也者,作诗之原。”古代批评家的论述之中,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络绎不绝,例如典雅、高雅、淡雅、古雅、雅趣、雅训,如此等等。从“礼”到“雅乐”,同时意味着文化权威的确立与肯定,种种文化经典由于“雅”的品质而充当圭臬,尤其是儒家经典。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释“典雅”为“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经典是“雅”的至高范本,纳入经典意味着获得了“雅”的认可与批准。
“俗,习也。”“俗”首先指风俗民情,通俗文化的一个潜在标识是,可以成为风俗民情的组成部分,譬如说唱、评书、民歌、谚语、笑话、相声、小品、地方戏等底层大众熟悉的文化形式。如同宫廷之于“雅乐”,流传的社会阶层也是“通俗”的首要地标。艰涩古奥的诗文与文人雅士的学识修养相称,所谓的“通俗”必须进入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的视野——作品的主题、语言、表演形式无不凝聚了这个社会阶层的审美趣味。相对于高雅文化的文字记载与书面形式,相当一部分通俗文化具有口头文学或者身体表演的现场性质——中国古代的一批“通俗演义”即以声情并茂的说书形式叙述历史故事;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完整收集乃至官方支持的保存,通俗文化多半零散破碎,湮没无闻,或者仅仅流通于某个地域;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内敛节制与含蓄厚重,通俗文化倾向于放浪、泼辣以及乡野或者市井气息。进入现代社会,雅俗之辩既包含底层大众愈来愈明确的自我文化表达,也包含世俗社会愈来愈强大的经济诉求。
“俗”意味着日常人间与烟火气息,意味着渺小而质朴的劳作、欢乐与苦难,意味着田野、厂房、穷乡僻壤或者边陲之地,这一切提供了“雅”未曾有过的文化经验。这些文化经验天真未凿,不加修饰,单纯而自然。“俗”不再尊重“雅”维持的各种森严规范,相对于“雅”的庄重与严肃,底层大众所热衷的“俗”往往隐含某种狂欢性质。“俗”的狂欢性质是抛开“雅”的陈规陋习之际不无过激的反弹,种种精致微妙、典雅斯文、欲说还休、含蓄蕴藉都将在粗犷的哄然大笑之中解体。雅俗概念之所以能保持长盛不衰的理论活力,恰恰是因为与历史文化的广泛联系。从审美趣味、经典遴选、文化运动到文化遗产、阶层与阶级、经济与市场,人们都可能发现雅俗之辩的踪迹。
(摘编自南帆《论雅俗之辩》)
材料二:
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雅人的乐事。“雅俗共赏”这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
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门第迅速垮了台,社会的等级不像先前那样固定了。士人多数是来自民间的新的分子,他们多少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们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指出了这条路的突出的外在表征。自然,这条路上还有许多曲折,但是就像不好懂的黄山谷,他也提出了“以俗为雅”的主张,并且点化了许多俗语成为诗句。实践上“以俗为雅”,并不从他开始,梅圣俞、苏东坡都是好手,而苏东坡更胜。据记载,梅和苏都说过“以俗为雅”这句话,可是不大靠得住;黄山谷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引”里郑重地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他将“以俗为雅”放在第一,因为这实在可以说是宋诗的一般作风,也正是“雅俗共赏”的路。
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词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的,而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一方面从晚唐和尚的俗讲演变出来的宋朝的“说话”就是说书,乃至后来的平话以及章回小说,还有宋朝的杂剧和诸宫调等等转变成功的元朝的杂剧和戏文,乃至后来的传奇,以及皮簧戏,更多半是些“不登大雅”的“俗文学”。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虽然没有什么地位,却总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
“雅俗共赏”虽然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譬如北平罢,故宫和颐和园,包括建筑,风景和陈列的工艺品,似乎是“雅俗共赏”的。说到文章,《西厢记》无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无视传统的忠德。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相距还不太远的,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可并不是低级趣味。
(摘编自朱自清《论雅俗共赏》)
1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雅”往往与“正”“礼”紧密联系,种种文化经典由于具有“雅”的品质而充当圭臬,尤其是儒家经典。
B.基于与历史文化的广泛联系,雅俗之辩至今仍风头不减,广泛存在于审美趣味、经济与市场等诸多的层面。
C.作者列举黄山谷、梅圣俞、苏东坡的事例,意在证明宋朝诗歌的创作开始走上了“雅俗共赏”的道路。
D.“雅俗共赏”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要“俗不伤雅”才成,所以曲作为最俗的文学形式最终也难登大雅之堂。
17.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一中“俗”的范畴的一项是( )
A.熟语、杂谈、相声、小品等底层大众熟悉的文化形式。
B.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重要史实的编年体史书——《春秋》。
C.以声情并茂的形式来叙述历史演义故事的“说书艺术”。
D.傩戏、皮黄、秦腔、梆子等具有狂欢性质的地方戏曲。
18.班级将举行“品鉴诗词,雅颂其情”的语文活动,试结合材料二的观点,从“雅俗共赏”的角度赏析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答案】
16.D 17.B 18.①语言。词作语言保留了口语特点,如“念去去”“更那堪”“此去经年”“更与何人说”等,但同时又添加了寒蝉、长亭、兰舟、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使语言在通俗晓畅的同时也典雅清丽,做到了俗不伤雅,雅俗共赏。②情感。雨后分别,愁情满怀。词人借冷清凄苦的气氛,烘托了离别时凄惨悲切的心情,词人所写的日常生活具有普遍性,抒发的离别深情乃人之常情,都能够引发广泛共鸣,实现雅俗共赏。
【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所以曲作为最俗的文学形式最终也难登大雅之堂”强加因果,无中生有。由原文“‘雅俗共赏’虽然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可知,文中只是说曲是最俗的文学形式经过雅化或文人化还雅不到词的地位,所以“曲作为最俗的文学形式最终也难登大雅之堂”属于无中生有。并且前后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春秋》属于“五经”,是儒家经典,属于“雅”的范畴。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雅俗共赏’虽然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可知,要雅俗共赏就要俗不伤雅。《雨霖铃(寒蝉凄切)》中“念去去”“更那堪”“此去经年”“更与何人说”等词作语言保留了口语特点,但同时又添加了寒蝉、长亭、兰舟、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使语言在通俗晓畅的同时也典雅清丽,做到了俗不伤雅,雅俗共赏。
《雨霖铃(寒蝉凄切)》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写了秋蝉的叫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骤雨刚停的冷清凄苦的环境,词人借冷清凄苦的气氛,烘托了离别时凄惨悲切的心情。“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所写的日常生活具有普遍性,抒发的离别深情乃人之常情,都能够引发广泛共鸣,实现雅俗共赏。
(2024·辽宁辽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近些年来,国人常以汤显祖与英国莎士比亚并称,除二人都逝世于同一年(1616年)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受汤显祖《牡丹亭》的影响,国人以汤氏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代表。在沈德符《顾曲杂言》中,有此一说:“汤义仍(汤显祖)《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断语为《牡丹亭》评论之经典。一是确立了《牡丹亭》在戏曲史上的地位,即上续《西厢记》,下接《红楼梦》之文学经典谱系。二则证实了《牡丹亭》彼时之影响,并确立了后世评价《牡丹亭》的基调。
当代研究昆曲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均认为,在明代中后期充满争辩的语境里,汤显祖的思想趋于“异端”,他师从于明代哲学家、文学家罗汝芳,受高僧达观影响,他提出“情”之说,以对抗主流之理学。这一点,由《牡丹亭》的“题词”可窥见端倪: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在陈均教授的解读里,这段文字是汤显祖《牡丹亭》的题旨,即“情”与“理”的关系。事实上,在《牡丹亭》中,杜丽娘生死之间的“三生之情”,恰是汤显祖思想的塑造历程。有研究者称,此剧的蓝本,并非“题词”里所言之事,而可能来自话本,如《杜丽娘记》。但话本《杜丽娘记》不过是一出普通的才子佳人的类型剧,其生死转换,也并无惊奇之处。其最终能由庸常的《杜丽娘记》升级为极富艺术含量的《牡丹亭》,全在于汤显祖充满想象力的改写,增添了诸多奇诡细节,从而造就了一部惊心动魄的传奇。
二
《牡丹亭》大约于万历二十六年写就,之后迅速流传开来。其创作者汤显祖正身处宋明理学的笼罩中,对“至情”的讴歌,似乎是最可行的路径,故而《牡丹亭》特意凸显了因梦生情的爱情线索。但很显然,它并非该剧的核心主旨,而是一种来自观众的自然选择。其时的汤显祖已经49岁,艺术思想与理念都已成熟,在此情境下创作的《牡丹亭》,自然不是“爱情”两个字所能涵盖的。譬如杜丽娘破棺而出,死而复生,刚烈且充满抗争的意味。昆曲学家陆萼庭就曾根据《申报》和《字林沪报》上的广告得知,清末上海上演的昆曲《牡丹亭》,尚有《劝农》《学堂》《游园》《堆花》《惊梦》《离魂》《冥判》《拾画》《叫画》《问路》《吊打》《圆驾》十二折。其中《劝农》以老生当行,如今已经鲜少看到;《问路》以净、丑当行;《吊打》以小生、老生当行。这一论述或许可以给《牡丹亭》的后继研究者予以新的启发。
在过去各种版本的《牡丹亭》中,大多剥离了汤显祖笔下另外两条贯穿线,也很少能够令人领悟到杜丽娘和柳梦梅所处具体时代的背景。事实上,汤显祖在《虏谍》《牝贼》《缮备》《淮警》《移镇》《御淮》《寇间》《折寇》《围释》等诸多篇幅中都铺排出金朝屡犯南宋边境、战乱频发的现实背景,此外,《谒遇》《耽试》等还直白地披露了官场的政治生态。
三
关于《牡丹亭》的流传,汤显祖本人曾有言:“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牡丹亭》的传播,也是一部传奇。因其原非昆曲,昆改本甚多,吕玉绳、冯梦龙、沈璟、臧晋叔等都曾做过改编。汤显祖之异于他人处,在于文辞,音律为其短,甚至常有不合律之处。因而,阅读《牡丹亭》之逸闻甚多,《红楼梦》里甚至有林黛玉听《惊梦》之“原来姹紫嫣红”之曲的描写。
《牡丹亭》甫一问世,便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使有眼光的出版商获得一个发财的畅销书目。所谓“《牡丹亭》甫就本,而识者已口贵其纸,人人腾沸”。从明代万历年间直到清朝末年,《牡丹亭》行世的版本在三十种以上。这五花八门的版本,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全本”,即按汤氏原作五十五出,出目齐全;一类是改窜本,或删或并或改,已经改变了汤氏剧作的原貌。汤显祖生前和身后,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对《牡丹亭》感兴趣,与王阳明不无关系。正德、嘉靖两朝的交接时期,王阳明心学兴起。王阳明将“良知”赋予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论证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王阳明心学高扬主体精神,反对盲目崇拜经典和偶像,主张用自己的头脑和灵明去审视一切。王阳明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王阳明心学像一颗精神原子弹。由它掀起的个性思潮冲击了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它直接推动了晚明文艺领域尊情崇俗的风潮。在汤显祖生活的晚明时代,俗文艺空前繁荣。小说、戏曲、民歌、说唱等都有辉煌的成果。在嘉靖、隆庆以后,昆曲成了文人雅士们追逐的热门。文人雅士们认真地读《牡丹亭》,一本正经地发表自己的感想和意见,还让出版商把这些感想和意见刻在书里。
(摘编自杨道《<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曲》)
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牡丹亭》影响深远,因此国人视汤显祖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代表而把他与莎士比亚并称。
B.《牡丹亭》凸显爱情线索,但爱情并非该剧的核心主旨,而是观众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C.从明万历年间直到清末,《牡丹亭》行世的版本很多,但这些版本已非汤氏剧作的原貌。
D.汤显祖师承王阳明,讴歌爱情,有那么多的人对《牡丹亭》感兴趣,与王阳明不无关系。
2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给予《牡丹亭》的评价,《牡丹亭》在当时就引起极大反响,其成就已超过《西厢记》。
B.《牡丹亭》的蓝本可能是庸常的才子佳人的故事,但《牡丹亭》极富艺术含量,可见作者的个人素养在创作中起着极大作用。
C.汤显祖长于文辞而短于音律,原来不是昆曲,冯梦龙等不少剧作家都曾改编过汤显祖的《牡丹亭》。
D.《牡丹亭》甫一问世,便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出版商大量刊印这部作品获取利益,《牡丹亭》也借此加快传播。
21.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中,作者旁征博引,既引用古代文献,又引述他人研究成果,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说服力。
B.材料第二部分以昆曲学家陆萼庭的事例为论据,论证了其做法可以给《牡丹亭》后继研究者以新的启发的观点。
C.材料论证语言严谨,如第二部分第二段运用“大多”“很少”等限定词,使表述不绝对化而显得更合实际。
D.材料三个部分围绕作家的创作理念、《牡丹亭》的主旨、《牡丹亭》的影响依次展开,论证思路非常清晰。
22.下列对材料第一部分大篇幅引用《牡丹亭》的“题词”原文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论证材料提出的汤显祖以情对抗主流之理学等观点。
B.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让读者了解汤显祖的创作理念,更好地理解《牡丹亭》。
C.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可以彰显材料的人文底蕴,增加材料的文化气息。
D.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论证《牡丹亭》的蓝本非“题词”里所言之事的观点。
23.《牡丹亭》一问世就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牡丹亭》的创作成功给我们哪些启示?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9.B 20.A 21.B 22.D 23.①伟大作品的创作者要有站在时代前沿的伟大精神。在明代中后期充满争辩的语境里,汤显祖的思想趋于“异端”,他提出“情”之说,以对抗主流之理学,《牡丹亭》就是他先进思想的实践。②文学创作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王阳明掀起的个性思潮直接推动了晚明文艺领域尊情崇俗的风潮,《牡丹亭》顺应了这一风潮,得到了人们的喜爱。③伟大的作品要有广阔宏大的背景。《牡丹亭》描绘了杜丽娘与柳梦梅二人之间感人深切的生死爱情,同时铺排出金朝屡犯南宋边境、战乱频发的现实背景,还直白地披露了官场的政治生态。
【解析】
1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牡丹亭》影响深远,因此……”以偏概全,根据原文“近些年来,国人常以汤显祖与英国莎士比亚并称,除二人都逝世于同一年(1616 年)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受汤显祖《牡丹亭》的影响,国人以汤氏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代表”可知,国人把汤显祖与英国莎士比亚并称的原因还有二人逝世于同一年。
C.“这些版本已非汤氏剧作的原貌”错,根据原文“这五花八门的版本,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全本’,即按汤氏原作五十五出,出目齐全;一类是改窜本,或删或并或改,已经改变了汤氏剧作的原貌”可知,非汤氏剧作的原貌的仅是一类而不是全部。
D.“汤显祖师承王阳明”错,无中生有。原文只提到“汤显祖生前和身后,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对《牡丹亭》感兴趣,与王阳明不无关系”。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其成就已超过《西厢记》”错,根据原文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给予《牡丹亭》的评价“汤义仍(汤显祖)《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几令《西厢》减价”并不能推出《牡丹亭》的成就超过《西厢记》,此处属于曲解文意。
故选A。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论证了其做法可以给《牡丹亭》后继研究者以新的启发的观点”错,是为了证明《牡丹亭》的主旨不是“爱情”两个字所能涵盖的。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用作用的能力。
D.“论证《牡丹亭》的蓝本非‘题词’里所言之事的观点”错,材料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不是为了论证《牡丹亭》的蓝本非“题词”里所言之事的观点,“他提出‘情’之说,以对抗主流之理学”,可见是论证材料提出的汤显祖以情对抗主流之理学等观点。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伟大作品的创作者要有站在时代前沿的伟大精神。“当代研究昆曲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均认为,在明代中后期充满争辩的语境里,汤显祖的思想趋于‘异端’,他师从于明代哲学家、文学家罗汝芳,受高僧达观影响,他提出‘情’之说,以对抗主流之理学”,在明代中后期充满争辩的语境里,汤显祖的思想趋于“异端”,他提出“情”之说,以对抗主流之理学,《牡丹亭》就是他先进思想的实践。
②文学创作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王阳明心学像一颗精神原子弹。由它掀起的个性思潮冲击了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它直接推动了晚明文艺领域尊情崇俗的风潮。在汤显祖生活的晚明时代,俗文艺空前繁荣”,王阳明掀起的个性思潮直接推动了晚明文艺领域尊情崇俗的风潮,《牡丹亭》顺应了这一风潮,得到了人们的喜爱。
③伟大的作品要有广阔宏大的背景。《牡丹亭》有“对‘至情’的讴歌”,但不仅限于此,“在过去各种版本的《牡丹亭》中,大多剥离了汤显祖笔下另外两条贯穿线,也很少能够令人领悟到杜丽娘和柳梦梅所处具体时代的背景。事实上,汤显祖在《虏谍》《牝贼》《缮备》《淮警》《移镇》《御淮》《寇间》《折寇》《围释》等诸多篇幅中都铺排出金朝屡犯南宋边境、战乱频发的现实背景,此外,《谒遇》《耽试》等还直白地披露了官场的政治生态”,《牡丹亭》描绘了杜丽娘与柳梦梅二人之间感人深切的生死爱情,同时铺排出金朝屡犯南宋边境、战乱频发的现实背景,还直白地披露了官场的政治生态。
(2024·山东·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岁月包浆里的沉厚与轻盈
杨秀廷
①走进时光斑驳的隆里古城,仿佛一脚跨入六百年时空隧道。那首吟唱隆里古城风雨沧桑的歌谣,又在青阳门鼓楼风铃的伴奏下萦绕耳畔:
青阳门上的老铃铛,
风一来就歌唱,
唱杨花落尽的江南和起雾的山岗。
它听过马蹄破城墙,
见过烽烟染夜郎……
②诞生于明王朝“调北征南”“屯田戍边”金戈铁马激流中的隆里古城,大气雄沉的底色里,也流淌着灵动的气韵。
③即便是平常日子,地处黔湘桂交界地区的这座边邑古城也盛满了故事。古典意蕴与新生力量,在隆里古城蓬勃、抑扬、激荡,一如龙标书院守望岁岁年年琅琅书声的荷塘,一如流连于古城街巷中南来北往游客的惊叹。
④走进隆里,看见看得到的风景,走近看不见的灵魂。
⑤汉戏与“花脸龙”“迎故事”是隆里古城“三大文化瑰宝”。汉戏是隆里古城的一径文化血脉,那些折子戏,一折一折的,从征战、结义到歌颂忠烈,豪放中透出婉约的音韵。十多年前在隆里看的那场汉戏,锣鼓唱腔还萦绕在耳边。那戏班的“面相”和戏是别样的出彩。上好妆的老戏人,在观众的簇拥中,有板有眼地忙碌起来。随着一声铜锣响起,《三气周瑜》的三个角子相继登场。小生周瑜由七十三岁的老戏人姚文星饰演,他身披盔甲,手执纸扇,英气逼人。张飞的饰演者是五十多岁的李连培,身材魁梧,一副黑脸扮相,一声“末将张飞来也”一下把全场镇住。而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则由六十三岁的胡炳兰担纲,她是古城汉戏班子中年纪最长的旦角。演出时,锣和鼓表现得很兴奋,在伴奏乐音中,京胡的峭拔和绵长成了主角。最急切的是童林祥执掌的铜钵,那种声调,起初是嘈嘈切切,忽而似洪流翻卷,涛声震天……人物、剧情、环境相互映衬、激扬,在时空穿越中,把观众带进了刀光剑影的历史深处。
⑥岁月流走,那些残破的戏服已经被新的戏装取代,不变的是隆里人代代传承的激情鼓点。一个族群,在明王朝“调北征南”的烽烟里,由北而南,从东往西,如漂萍,似苍耳,在异乡扎下了根。六百年后,这些屯军的后裔,用抑扬的唱腔和彩绘的脸谱,追忆铁马金戈,回望千里乡关。
⑦“花脸龙”是隆里古城别具风骨的一道风景。舞龙者皆画“花脸”,旦、末、净、丑咸集,每条龙的舞者因位置不同而脸谱不一,一条舞动的“花脸龙”即如一出京剧。元宵节的隆里古城,“花脸”如云,绝色,惊艳。激越的锣鼓依然如六百年过往时空一样,引领隆里人又一年的舞龙狂欢热潮。
⑧“花脸龙”由军傩戏演变而来,又融入了祈福迎祥的传统习俗。汉戏《蓝季子会大哥》取材于宋朝初期。“蓝季子会大哥赵匡胤”的故事,隆里先民将它和舞龙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种舞龙与戏曲相结合的传统民间活动。明代洪武年间屯军带它入隆里,六百年古风愈久愈浓。舞龙者脸谱和扮相夸张,每条龙都是龙尾居首,由执掌龙尾的丑角“蓝季子”带动整条龙进退,这在全国的舞龙活动中,是独一无二的。
⑨锣鼓一响,古城东、南、西、北各门的龙队,从古城千户所门前来到西门外龙溪河畔状元祠,在这里“出龙”。仪式结束,爆竹惊空,金鼓齐鸣,各路“花脸龙”会聚城中广场。舞龙者便展示各种绝活,花样迭出,势若翻江倒海,场面恢宏壮观,令人目不暇接。隆里人以前所未有的色彩和想象,绘就了“花脸如云”的壮观景象。
⑩隆里“迎故事”也叫“迎春”,剧情、人物、衣着等与演戏一样,不同的是演出的舞台是活动的。剧中人物彩妆立于舞台上,他们所穿的衣服,按照所饰演的人物朝代、身份来订制,以绫罗绸缎制成,色彩艳丽。妆扮巡游的“天女散花”“西天取经”“观音送子”,把隆里古城从古代的传说中托举而出。“迎故事”演出的剧目,意在驱邪迎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把祝福带给各家各户。游演时,众人敲锣打鼓,十六名壮汉抬着舞台在街巷间移动,舞台上的人物凌空游走于古城上空,所到之处锣鼓喧天,喜庆热闹。至迎接“故事”的人家门前,将舞台放下,主人燃烛烧香放鞭炮,供奉米花、麻叶、糖果等茶点,接受祝福。
①隆里“迎故事”糅合戏剧、杂技和装饰艺术,以锣、钵、鼓助兴,形成声、色、艺组合表演的流动立体舞台,演绎一个个美丽的故事,是“活动的舞台、凝固的戏剧”。每一次“迎故事”,隆里人都会舞动“花脸龙”,唱响汉戏来“迎会”与庆贺。一个“迎”字,道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心怀景仰的虔敬心态。每一个来到隆里观看“迎故事”的人,不管身居高位还是一介布衣,都须首先这样引颈仰望,那样的时刻,是隆里古城最美的时光。
隆里古城就是以这样的情怀,放下腰身,轻卷珠帘,透出些许醺醉,又泛出几分欣悦。
时光积淀沉厚的包浆,也羽化灵性与轻盈,文化传承葆育隆里的灵魂,隆里族群就是这样从容,自在,乐观,自信,追赶记忆,培护根脉,且歌且行,六百年一路灿烂……
(有删改)
2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吟唱古城风雨沧桑的歌谣开篇,既写出了隆里古城的自然风貌,又表现出它的气韵灵动和历史厚重感。
B.作者在描述《三气周瑜》的汉戏表演时交代角色的年龄,表现出老戏人对汉戏的热爱,突出汉戏历史悠久。
C.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表面上是描写乐器的“情态”和乐音的特点,实际上是表现乐器演奏者激情演奏的情形。
D.文中隆里人作为屯军后裔的独特族群,守护传承着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虽时光流逝,但情怀不变。
2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不惜笔墨描写汉戏角色的面相和表演、“花脸如云”的壮观景象,是为了衬托风俗独特、富于艺术魅力的“迎故事”。
B.文章在介绍三大文化瑰宝时,既多角度描写表演场面,又穿插补充相关历史与文化,彰显了古城的沉厚与轻盈,体现了“形散神聚”的特点。
C.第①段中的“迎”字,道出隆里人对传统文化的虔敬之情,引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这种用法与第⑨段中“出龙”的引号用法不同。
D.文章最后一段以诗一般的语言,深情地赞叹隆里古城六百年来文化的传承及文化对隆里人的滋养,照应标题,卒章显志。
26.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即便是平常日子,地处黔湘桂交界地区的这座边邑古城也盛满了故事。
(2)走进隆里,看见看得到的风景,走近看不见的灵魂。
27.同学们准备把隆里古城“迎故事”的场面拍摄成一个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视频脚本
背景音乐的风格 喜庆、热闹
远镜头 ①
特写镜头 ②
视频解说(不超过50字) ③
【答案】
24.B 25.A 26.①“盛满”运用比拟的手法,把隆里古城与故事比作器物,形象地写出古城底蕴的深厚与丰富。
②“风景”一语双关,既指隆里古城优美的自然风光;又指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风俗;含蓄有深度,增强了语言表达力,使读者获得了启示和感悟。 27.①众人敲锣打鼓,人们抬着舞台在街巷间移动,人们舞动“花脸龙”、唱着汉戏。
②众人托举舞台,主人燃烛烧香放鞭炮,供奉茶点;游人引颈仰望。
③“迎故事”是隆里古城三大文化瑰宝之一,也叫“迎春”,其舞台是移动的,糅合多种艺术,表达祈福迎祥之意,表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与敬仰。
【解析】
2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B.“突出汉戏历史悠久”错误,交代角色的年龄偏大,表现出老戏人对传统汉戏的热爱,不能“突出汉戏历史悠久”,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B。
2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是为了衬托风俗独特、富于艺术魅力的‘迎故事’”错误,在作者笔下,二者是并重的,谈不上衬托。
故选A。
2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盛满”本指器物装满东西,此处说“边邑古城也盛满了故事”运用了拟人修辞,把隆里古城与故事比作器物,凸显古城里故事之多,形象地写出古城文化底蕴的深厚与丰富。
文中提到“杨花落尽的江南和起雾的山岗”“荷塘”,也有“斑驳的隆里古城”“老铃铛”“马蹄破城墙”“烽烟染夜郎”“调北征南”“屯田戍边”“金戈铁马激流中的隆里古城”“龙标书院”等,可见“风景”一语双关,既指隆里古城优美的自然风光;又指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风俗;
“风景”指风光、景物,含义广泛。此处用“风景”代指隆里古城自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