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考教衔接讲义)(含答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新教材新高考)

文档属性

名称 现代诗歌(考教衔接讲义)(含答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新教材新高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8 13:55:3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教衔接 现代诗歌 专题讲义
目 录
考:高三联考典型试题分析 1
教:现代诗歌发展线索梳理 3
衔:试题对课标的多样呈现 3
接:问题解决背景中读与写 4
专题:典型试题优选精练 5
高三联考典型试题分析
针对现代诗的题目,尤其是涉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艺术特色的鉴赏、表达效果的分析以及修辞手法的应用等方面,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共性的逻辑链条和突出特点。以下是对这些特点的详细分析,结合部分例题进行阐述。
一、内容理解与艺术特色
诗歌的试题常常要求考生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并鉴赏其艺术特色。
突出特点:
1. 内容理解:题目设计时会特别关注诗歌中的关键细节,例如象征物、重要事件、人物心理活动等,要求考生能够透过表面文字,把握诗歌深层含义。
2. 艺术特色:题目还经常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比如象征、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结合例题分析:
《沉默的芭蕉》一题中,选项C描述了诗人内心的急切,这与诗歌中“要谈心请拿我当朋友,要争论请拿我当对手”的内容相吻合,揭示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感,因此是正确的。而其他选项要么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要么夸大了诗歌的艺术特色,从而被排除。
二、表达效果与修辞手法
此类题目往往要求考生分析诗歌中特定表达方式的效果,以及作者使用特定修辞手法的目的。通常,正确答案会清晰指出某段落或句子在整体诗歌中的功能,或是某修辞手法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突出特点:
1. 表达效果:题目会检验考生能否识别出某个表达方式是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的,例如通过对话形式来深化主题。
2. 修辞手法:题目还会考察考生能否准确识别并评价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如反复、拟人等,及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结合例题分析:
《沉默的芭蕉》中,诗歌采用与芭蕉对话的方式抒情,选项D正确地指出了这种方式使得诗歌情感更为浓烈,主题表达更加鲜明,而选项C则误解了诗人与芭蕉之间关系变化的明显表达,因此不正确。
三、综合应用与个性化解读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不仅能够理解诗歌本身,还能将其置于更广泛的文学背景或文化语境中进行考量,甚至鼓励考生提出个性化的解读。
突出特点:
1. 综合应用:题目可能会要求考生联系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等来进行分析。
2. 个性化解读:鼓励考生基于自身经历和理解给出独特的解释,只要能够自圆其说。
结合文档例题分析:
《寻梦者》中关于“象征手法”的分析,正确答案不仅指出珍珠象征美好理想,还进一步探讨了象征手法在加深读者印象方面的功能。而《有我》一题中关于“当有对答世界的音量”反复出现的作用,则从强调主题和增强节奏感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综上所述,解答现代诗时,关键在于准确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敏锐察觉艺术手法的应用,并能够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同时,保持开放的思维,允许个人化解读,也有助于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现代诗歌发展线索梳理
现代诗歌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从二十世纪初至今,经历了多个阶段与流派的演变。以下是从现代诗歌代表作家及流派的先后顺序出发,概述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新诗萌芽期(1917-1920年代)
新诗的萌芽始于五四运动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胡适等人提出了“白话文运动”,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以白话诗取代古体诗,提倡诗歌的平民化、口语化。这一时期的诗人包括胡适、刘半农、徐志摩等,他们创作了大量反映新时代精神风貌的作品,标志着现代汉语诗歌的开端。
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1920-1930年代)
进入1920年代,随着新月派的成立,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新月派主张诗歌应当有韵律美、形式美,代表诗人有徐志摩、闻一多等,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浪漫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时,象征主义影响下的诗人如戴望舒等人,尝试用象征手法表达内心世界,使诗歌更具深度与哲理性。
抗战时期的诗歌(1930-1940年代)
抗日战争爆发后,诗歌创作转向反映现实社会,关注民生疾苦。艾青、田间等诗人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创作了大量的抗战诗歌,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爱国主义色彩。
新时期诗歌探索(1970-1980年代)
进入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诗人开始探索更多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涵。北岛、舒婷等人的作品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他们尝试打破传统形式,采用自由体、实验性语言写作,反映了人们对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
后现代主义与多元化发展(1990年代至今)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现代诗歌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在诗歌创作中日益明显,诗人不再拘泥于某一固定的形式或主题,而是更加注重语言的创新和个人经验的表达;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为诗歌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使得诗歌创作与分享更加便捷,促进了诗歌文化的普及与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从早期的白话诗启蒙,到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的繁荣,再到抗战时期的现实主义创作,以及新时期以来的多元化探索等多个阶段。每个时期都有其代表性的诗人和作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文化特征与精神面貌。
试题对课标的多样呈现
在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的学习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教学标准,学生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现代诗歌作品,并且能够理解和分析这些作品。下面是对初中和高中阶段现代诗歌学习要求的一些思考:
初中阶段
1. 基础知识:
- 学习基本的诗歌常识,包括诗歌的定义、分类(如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等。
- 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如语言的凝练性、形象的生动性、意象的新颖性等。
2. 文本阅读:
- 阅读并背诵一定数量的现代诗歌,培养良好的语感。
- 通过朗读、吟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音乐美。
3. 理解能力:
- 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 识别诗歌中的意象、象征等艺术手法,初步理解其表现力。
4. 赏析能力:
- 学习简单的诗歌赏析方法,如从形式、内容等方面入手进行评析。
- 比较不同诗歌之间的异同,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高中阶段
1. 深化理解:
- 在初中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尤其是对于深层含义的挖掘。
- 探讨诗歌与时代背景、社会文化的关系,理解作品的社会价值。
2. 批判性思维:
- 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诗歌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 学习如何通过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的方法来解读诗歌,把握细节。
3. 写作技能:
- 练习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诗歌形式和风格。
- 学习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4. 跨文化视角:
- 接触外国现代诗歌,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诗歌的特点。
- 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拓宽国际视野。
5. 综合应用:
- 将诗歌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如历史、哲学等,丰富诗歌解读的角度。
- 参与诗歌朗诵比赛、诗歌创作大赛等活动,提升综合素养。
以上是对初中和高中阶段现代诗歌学习要求的一些概括性考虑。实际上,具体的教学内容会根据差异因素有所不同。从考试角度讲,考频依然是很低的,但可以跨板块进入各类试题,如:现代文阅读中给一段现代诗歌材料,或者,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材料给一段现代诗歌等都是可以的。
问题解决背景中读与写
现代诗歌学习方法策略
在这个充满快节奏与多元文化的时代,现代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与思想的传递。想要深入理解和创作现代诗歌,需要一定的技巧与方法。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你更好地探索现代诗歌的世界。
一、走进诗人内心
每首现代诗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或情感的表达。了解诗人的背景、生活经历以及创作的时代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诗作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含的情感。例如,阅读诗人传记、采访或者相关的学术文章,都是很好的方式。
二、聆听诗歌的声音
现代诗歌不仅是视觉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试着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节奏以及音调的变化。通过录音设备录制自己的朗读,然后回听,注意语音的抑扬顿挫是否符合诗句的意境。此外,参加诗歌朗诵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现场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解析诗歌结构
现代诗歌往往打破传统形式,采用自由体或其他创新手法。学习分析诗歌的结构,如押韵、节拍、句式等,可以提高对诗歌形式的理解。试着自己写一些短诗,尝试不同的结构安排,体会不同形式带来的效果差异。
四、拓展阅读范围
除了中文现代诗歌外,还可以涉猎其他语种的现代诗歌作品,通过翻译来感受不同语言中诗歌的魅力。这不仅能增加词汇量,还能拓宽视野,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诗歌的特色。
五、加入讨论社群(基于统编教材“跨媒介学习”的考虑)
加入诗歌爱好者群体,无论是线上的论坛还是线下的读书会,都能让你在交流中得到启发。与他人分享你的见解,倾听他们的观点,这样的互动能够激发新的思考角度,并且促进个人成长。
六、尝试创作实践(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写作)
创作是学习现代诗歌的重要环节。不妨从模仿开始,选择几首喜欢的诗歌,试着用自己的话重述其中的内容。随着经验积累,逐渐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记得保留初稿与修改稿,对比前后变化,体会创作过程中的进步。
七、保持开放心态
现代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保持一颗开放的心去接纳各种风格的作品,即便是那些起初可能不太能理解或欣赏的作品。随着时间推移,你会发现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都在不断提升。
总之,学习现代诗歌是一个长期而有趣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实践与探索。只要保持热情,勇于尝试,就能在这个美妙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专题:典型试题优选精练
一、(海南高三模拟)【训练点:意象理解】阅读文字,完成题目。
沉默的芭蕉① 邵燕祥
芭蕉
你为什么沉默
伫立在我窗前
枝叶离披
神态矜持而淡漠
从前你不是这样的
在李清照的中庭
在曹雪芹的院落
你舒卷有余情
绿蜡上晴光如泼
近黄昏,风雨乍起
敲打着竹篱瓦
有约不来
谁与我相伴
一直到酒酣耳热
呵,沉默的芭蕉
要谈心请拿我当朋友
要争论请拿我当对手
在这边乡风雨夜
打破费尔巴哈式的寂寞②
芭蕉啊我的朋友
你终于开口
款款地把幽思陈说
灯火也眨着眼睛
一边听,一边思索
芭蕉,芭蕉
且让我暖了搁冷的酒
凭窗斟给你喝
夜雨不停话不断
孤独,不是生活
【注】①该诗作于1980年4月,诗人到云南旅行。在下榻的竹瓦舍里,诗人看到雨中的芭蕉,有感而发创作此诗。②费尔巴哈式的寂寞:指独处而造成的寂寞。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为什么沉默”既是诗人对芭蕉的疑问、对话,又点明了此刻雨中芭蕉的情态。
B.“舒卷”“晴光”等都是对往日所见芭蕉的追忆,这与作者眼前的芭蕉并不相同。
C.两个“要……”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急切,身处异乡的孤独使他急需交流、倾诉。
D.前三节描写芭蕉,后三节诗人与雨中芭蕉直接对话,展现了豁达脱俗的诗人形象,体现出作者内心交流的迫切以及身处异乡的孤单之情。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深情的呼唤“芭蕉/你……”起笔,突出芭蕉的同时也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
B.这虽然是一首新诗,但作者用词文雅,化用贴切,使诗歌充盈着古典诗歌般的韵味。
C.从“请拿我当朋友”到“我的朋友”,诗人不着痕迹地传达出他与芭蕉之间关系的变化。
D.全诗情景交融,构思巧妙,将孤寂无告的羁旅之苦,写得活灵活现极富情趣和活力。
3.如何理解诗歌最后的“孤独,不是生活”?
4.诗歌采用与芭蕉对话的方式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B 2.C
3.(1)与“沉默的芭蕉”题目对应,反点其题。
(2)表现出诗人热爱生活的感情,将诗人追求生活、热爱生活的心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使主题升华,激励读者热情地去拥抱生活,珍惜现在。(答出两点即可)
4.(1)以拟人化的手法,塑造了人格化的意象,将本来是无情物的一株芭蕉活化为有生命力的、情感丰富的“朋友”。
(2)与芭蕉对话,赋予芭蕉以人的生命情感,从它矜持淡漠写到同它对话,与它晤谈,把酒相酌,将一种孤寂无告的羁旅之苦,写得活灵活现极富情趣和活力。
(3)对话的方式,更便于作者感情的抒发,从而使作品的情感更浓烈,主题表达更加鲜明。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对往日所见芭蕉的追忆”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在李清照的中庭,在曹雪芹的院落,你舒卷有余情,绿蜡上晴光如泼”可知,这是作者对文学作品中的虚拟芭蕉形象的描绘,而并非往日所见的芭蕉。故选B。
2.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C.“不着痕迹”说法有误。根据后面语句“你终于开口,款款地把幽思陈说”可知,诗人对于他与芭蕉之间关系的变化有明确的表达。故选C。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最后一句“孤独,不是生活”是全诗点睛之笔,整首诗的抒情到此处仿佛戛然而止,然而,诗人热爱生活的情感却奔腾而出,不仅使诗歌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且使得诗人热爱生活的心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这一句位于全诗的最后,与诗题“沉默的芭蕉”中的“沉默”相互照应,从反面点明主题,激励读者拋弃孤独,热情地拥抱生活,珍惜生活,令人感到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这行诗语言直白、简洁,但给人无穷的鼓舞与启迪。所有前面抒发的情怀,原来在此,不仅使诗思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且,使得一个追求生活、热爱生活的心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与《沉默的芭蕉》题目对应,在全文最后一句点题,文字在叙述上是直白的,简洁清爽的,表面上是表达了芭蕉的变化,同时也让人幻想是否现实真的在听到渴望的声音,又或者是作者在饱受无人问津疯狂的寂寞后弹奏的狂想曲,让诗作更充满可能性和无限遐想。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叙述人称和抒情手法的赏析能力。
诗歌让芭蕉能够对话,巧用拟人修辞,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把内容写活了,使情感表达收到了更好的效果,极富感染力和抒情性。
诗歌后三节,诗人与雨中芭蕉直接对话,“你终于开口,款款地把幽思陈说”,打破前面冷清的气氛;“夜雨不停话不断”,更显得热闹而充满活力……这些语句赋予芭蕉以人的生命情感,从它矜持淡漠写到同它对话,与它晤谈,把酒相酌,将一种孤寂无告的羁旅之苦,写得活灵活现极富情趣和活力。
诗歌第一节,使用第一人称“我”直接询问“芭蕉”——“你为什么沉默”,“我”与“芭蕉”好像在面对面地谈话,平等的对话交流形式既显得亲切,“我”的情感表达直接借口中语言表达出来,也更便于情感的抒发。
二、(山东高三模拟)【训练点:语言分析】阅读文字,完成题目。
槐根梦 郭辉
沉入无边的黑暗里。
不见阳光的日子,过了很久,很久。
只是凭着感觉,才知道自己高扬的旗帜,是绿色的,
爱在风雨阴晴中,喧响不同的季节。
一辈子,永远只能与自己虚无的影子对话。
却总是那么坦然,那么仁厚,如同身旁默默无闻的泥土。
最为欢欣的,是自己身上那一枝枝梦想,会准时在三月,
迎着浩浩东风,青青翠翠地摇曳。
多少个蓬蓬勃勃的春天走过去了……
终于,那个扛着电锯的秋日,翩翩走了过来。
在一阵欢乐而又痛苦的震颤后,伟岸的身躯,依依惜别,轰然倒地。
一部向上的历史,就这样撕落下——最后一页。
岁月无情,往事如烟。
孤零零的心,却深怀着一个强烈的渴望不愿死去。
——谁能挖我出土?
——谁能赠我一柄雕刀,雕一尊崭新的生命!
5.文中两处加点的词语如果分别改为“青翠”和“蓬勃”,意思与原文基本相同,而原文表达更好,请简析原因。
6.请简要概括槐根的梦想。每句不超过10个字。
【答案】
5.①原文使用叠词更能突出槐树枝繁叶茂、翠绿秀美的直观形象,增强画面感;②原文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抒情性更强;③原文与上下文的“浩浩”“翩翩”等叠词相照应,语境更加和谐。
6.示例:①扎根土地,奉献自己;②走出土地,雕琢新生。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青翠”和“蓬勃”属于一般性修饰词,而“青青翠翠”和“蓬蓬勃勃”属于叠词。用“青青翠翠”来形容一枝枝摇曳的槐树叶,更能起到突出强调“青”“翠”的特点,写出槐树枝繁叶茂、翠绿秀美的直观形象,更能增强画面感。
②叠词的使用能使句子更加的流畅,文章的体裁是诗歌,更注重节奏感,诗中叠词的使用,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抒情性更强。
③遣词造句还要符合诗歌整体的风格,词的上文有“默默无闻”“浩浩东风”,下文有“翩翩走了过来”“依依惜别”,叠词之间相照应,语境更加和谐,风格一体。因此,“青青翠翠”“蓬蓬勃勃”表达更好。
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中意象的能力。
①“沉入无边的黑暗里。/不见阳光的日子,过了很久,很久”可知槐根长时间地沉入黑暗的土壤里,不见天日,感受不到阳光雨露的滋润。“最为欢欣的,是自己身上那一枝枝梦想,会准时在三月,/迎着浩浩东风,青青翠翠地摇曳”可知槐根最高兴地是因为自己的付出而使得地面上的槐树枝繁叶茂、翠绿秀美。由此可知槐根的一个梦想是扎根土地,奉献自己。
②“谁能挖我出土?/——谁能赠我一柄雕刀,雕一尊崭新的生命!”中,连用两个问句,“谁能挖我出土?”以大胆地呼告写出槐根内心的渴望,想要走出土地。“谁能赠我一柄雕刀,雕一尊崭新的生命”,继续发问,继续呼告,希望能有一柄刀,重塑离开土壤失去鲜活生命的枯根,以此迎来新生。由此可知槐根的另一个梦想是走出土地,雕琢新生。
三、(江西高三模拟)【训练点:技巧欣赏】阅读文字,完成题目。
寻梦者 戴望舒
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你去航九年的瀚海吧,
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当你眼睛蒙眬了的时候,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
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
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载《现代》第二卷第一号,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号)
【注】①“五四”前后,科学与民主的洪流震醒了一代代知识分子,美好理想与黑暗现实的激烈矛盾笼罩了他们敏感的心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寻梦者”群体。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是最忠实的寻梦者,《寻梦者》就是诗人和“寻梦者”群体精神与灵魂的自白。
B.诗人将寻梦的思绪寄托在奇妙的故事里,将复杂的内心感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C.寻梦需要付出代价,寻梦者的代价就是衰老,诗歌的重点理所当然地放在衰老问题上。
D.最后一个诗节既照应开头第一个诗节,首尾圆合,又把思想情感推向了更高的层次。
8.本诗中使用了象征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9.“色彩”的运用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结合诗歌内容举例分析。
【答案】
7.C
8.①诗歌中的象征体是珍珠,被象征的本体是寻梦者寻求的美好理想。②使用象征手法,将寻梦者追求的美好理想具体化为可感的珍珠,使读者印象深刻,回味无穷。③使文意立意高远,寓意深刻,珍珠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个质变的过程,理想的实现也是同一个道理。
9.①“青色的大海里”中的“青色”使人想起大海的深邃汹涌。②“金色的贝”中的“金色”给人以绚丽夺目的感觉,令人向往而追求。“金色的贝”从“青色的大海”里涌起,极富神话色彩;“桃色的珠”映着“鬓发斑斑”使人叹息,同时又升起一种无限的幸福感。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诗歌的重点理所当然地放在衰老问题上”理解错误,诗歌的重点放在寻求“无价的珍宝”的历程上。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以“金色的贝”作为象征喻体,描摹出了寻梦者追逐理想的过程。将寻梦者追求的美好理想具体化为可感的珍珠,使读者印象深刻,回味无穷。诗歌用美丽的象征意象唱出了美丽的寻梦者灵魂的歌,这支美丽的歌告诉了一个人生的真谛:任何美好理想的实现,任何事业成功的获取,必须付出人的一生追求的艰苦代价;你的梦“开出娇艳的花”来的时候,正是“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根据“在青色的大海里,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可知,用“青色”形容大海,使人想起大海的深邃汹涌;用“金色”形容“贝”,给人以绚丽夺目的感觉,令人向往而追求。
根据“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可知,“金色的贝”从“青色的大海”里涌起,极富神话色彩;根据“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当你眼睛蒙眬了的时候,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可知,“桃色的珠”映着“鬓发斑斑”使人叹息,同时又升起一种无限的幸福感。
四、(山西高三模拟)【训练点:对比阅读】阅读文字,完成题目。
文本一:
熟悉黑夜
【美】罗伯特·弗罗斯特
我已熟悉黑夜,熟悉黑夜。
我冒雨出去又冒雨回来。
我到过街灯照不到的郊野。
我见过城里最凄凉的小巷。
我曾走过巡夜更夫的身旁,
不想解释我为何垂下目光。
我曾停下止住脚步的声音,
当时远处传来断续的呼喊,
从另一条街道,越过房顶,
但不是叫我回去或说再见;
而在远方一个神秘的高处
有只发亮的钟衬映着天幕,
它宣称时间没错,但也不正确。
我已经熟悉这黑夜,熟悉黑夜。
文本二: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冯至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在一间生疏的房里,它白昼时
是什么模样,我们都无从认识,
更不必说它的过去未来。原野——
一望无边地在我们窗外展开,我们只依稀地记得在黄昏时来的道路,便算是对它的认识,明天走后,我们也不再回来。
闭上眼吧!让那些亲密的夜和生疏的地方织在我们心里:我们的生命像那窗外的原野,
我们在朦胧的原野上认出来一棵树、一闪湖光、它一望无际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
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雨”“街灯”“小巷”等常见事物引起诗人沉思冥想,诗人在与众相通的体验中实现了与众不同的表达。
B.文本一中身处“雨夜”之中,“到过街灯照不到的郊野”,看到都市里的“凄凉的小巷”,都给读者孤清冷寂之感。
C.文本二中诗人用“亲密的”形容“夜”,却“无从认识”房里白昼时的模样,写出了对夜的喜爱胜过对白昼的喜爱。
D.文本二中“明天走后,我们也不再回来”,写出了生命的旅程中能带走的只有个人的体验以及瞬间的感受。
11.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人物“曾走过巡夜更夫的身旁”,却“垂下目光”,可见其内心凄楚冷漠,活在自我之中,拒绝社会交往。
B.文本一尾行运用反复手法不仅照应开头,使全诗具有了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而且强化了对黑夜的熟悉程度及黑夜的一成不变。
C.文本二中“原野”多次出现,串联全篇,成为诗歌中重要的抒情意象,由房内到窗外原野,拓宽了诗歌的表意空间。
D.文本二中诗人认为我们生命中“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体现了诗歌朦胧的特点。
12.如何理解文本一“发亮的钟”这一意象?
13.【新考法:文学评论】诗社成员要为这两首诗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大家提出一组关键词:夜·走·思,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答案】
10.C 11.A
12.①“发亮的钟”是指月亮;②“发亮”展现出月亮光明温暖的一面,给人以慰藉;③“钟”暗示出月亮指示时间的功能,写出了时间的流逝;④“发亮的钟”独自高悬于广阔的天空中,写出了孤独的感受。
13.①这两首诗叙事、抒情的场景都是“夜”,都在“走”中“思”,但侧重点不一样;②《熟悉黑夜》以夜中“走”的在场体验,写出了人的孤寂和未来的渺茫;③《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以夜中“走”的心灵体验,写出了人的亲密和未来的无限。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对夜的喜爱胜过对白昼的喜爱”说法错误,两者无从比较,诗人只是借“夜”表达其感受和哲思。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冷漠,活在自我之中,拒绝社会交往”错误,“我曾走过巡夜更夫的身旁,不想解释我为何垂下目光”,“我”本不认识更夫,在夜中“垂下目光”可能是对更夫的一种怜惜或者理解,谈不上拒绝交往之类,选项过度解读。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而在远方一个神秘的高处”“有只发亮的钟衬映着天幕”,结合“高处”“天幕”可知,“发亮的钟”是指月亮;
在黑夜之中,“发亮”的月亮带给人温暖与光明,令人安心,展现出月亮光明温暖的一面,给人以慰藉;
后文有“它宣称时间没错”,可见“钟”暗示出月亮指示时间的功能,写出了时间的流逝;
广袤的天空,一轮明月高悬,这一场景给人无限的孤独之感,写出了此时此刻作者内心孤独的感受。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
结合题目可知,这两首诗叙事、抒情的场景都是“夜”;第一首中“我到过街灯照不到的郊野”“我曾走过巡夜更夫的身旁”,第二首中“我们在朦胧的原野上认出来一棵树、一闪湖光、它一望无际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两首诗都在“走”中“思”,但侧重点不一样;
《熟悉黑夜》是从陌生、隔膜到接近、逐渐熟悉的过程。“我到过街灯照不到的郊野。我见过城里最凄凉的小巷。我曾走过巡夜更夫的身旁,不想解释我为何垂下目光”,展现夜中“走”的在场体验;结尾“而在远方一个神秘的高处/有只发亮的钟衬映着天幕,它宣称时间没错,但也不正确”,诗人最终呈现天空孤悬的明月,以及“不确定”的感受,写出了人的孤寂和未来的渺茫;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首先对也的感受是“亲密”的。“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闭上眼吧!让那些亲密的夜和生疏的地方织在我们心里:我们的生命像那窗外的原野,我们在朦胧的原野上认出来一棵树、一闪湖光、它一望无际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诗中以亲近之心走向夜,表达夜中“走”的心灵体验,写出了人的亲密感,“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夜中充满无限的未来。
五、(2024·陕西榆林·三模)【训练点:对比阅读】阅读文字,完成题目。
出发
【法】让·尼古拉·阿瑟·兰波
王以培 译
看透了。形形色色的嘴脸一览无余。
受够了。城市的喧嚣,黄昏与白昼,日复一日。
见多了。人生的驿站。——噢,喧嚣与幻像!
出发,到新的爱与新的喧闹中去!
出行
【法】让·尼古拉·阿瑟·兰波
王道乾 译
看够了。色相在空气中处处遇合交会。
也够了。城市的喧嚣,黄昏,日午,直到永远。
知道得够多了。生命的中止,多次停顿。——啊,喧嚣和色相!
在新的情爱和音响之中,出行远去!
14.诗歌Ⅰ和Ⅱ中画横线部分都使用了破折号,请对其各自的作用作简要说明。
①标准就几个字——不湿、不臭、不黑、不滑。
②见多了。人生的驿站。——噢,喧嚣与幻像!
15.【新考法:写推荐语】有人说翻译是文学作品的二次创作,JeanNicolasArthurRimbaud(中文一般译为兰波)的《Depart》即拥有了两位翻译家的不同再创作。文学社小明现在需要选一个版本放人社团编辑的外国诗歌作品荐读,请你从表达效果的角度给他一个建议并说明理由。
【答案】
14.①句解释说明,对厕所标准作内涵上的具体解释。②句总结上文,对诗歌上文“看透”“受够”“见多”的对象作总结
15.示例一:选择王以培版本:①用字寻常,叙述连贯,情感传递迅捷。②每行起句都是短句或词,使得诗歌短促有力。
示例二:选择王道乾版本:①用词奇崛,更加含蓄婉转。②长短句错落,隐约有一种抑扬自如的诗歌旋律。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①本处是说自己心目中理想厕所该有的样子,不湿、不臭、不黑、不滑是理想厕所的标准,所以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具体解释了理想厕所标准的内涵。
②上文写到“看够了。形形色色的嘴脸一览无余。受够了。城市的喧嚣,黄昏与白昼,日复一日。见多了。人生的驿站。”而“形形色色的嘴脸一览无余”“城市的喧嚣,黄昏与白昼,日复一日”“人生的驿站”可以总结为“喧嚣与幻像”。所以,破折号表示对上文的总结,对诗歌上文“看透”“受够”“见多”的对象作总结。
1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示例一:选择王以培版本:
王以培版本的这首译作,用的词语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入“形形色色”“喧嚣与幻像”“人生的驿站”等等,正是因为“看透了”“受够了”“见多了”,才想要“出发”,所以用字寻常,叙述连贯,情感传递迅捷。
王以培版本的这首译作每行起句分别用了“看透了”“受够了”“见多了”“出发”,而这些都是短句或词,使得诗歌短促有力。
示例二:选择王道乾版本:
王道乾版本的这首译作,使用的词语奇崛,如“色相”“交会”“音响”等,使表达更加含蓄婉转。
王道乾版本的这首译作使用了很多短句,如“看够了”“也够了”“城市的喧嚣”“黄昏”“日午”“直到永远”“知道得够多了”“生命的中止”“多次停顿”“喧嚣和色相”“出行远去”,也使用了长句,如“色相在空气中处处遇合交会”“在新的情爱和音响之中”。长短句错落,隐约有一种抑扬自如的诗歌旋律。
六、(教材复习)【训练点:对比阅读】阅读文字,完成题目。
红烛(节选) 闻一多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峨日朵雪峰之侧(节选) 昌耀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致云雀(节选) 【英】雪莱
淡淡的紫色黄昏
在你航程周围消融。
像昼空里的星星。
虽然不见形影,
却可以听得清你那欢乐的强音——
16.下列对三首诗选段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烛》选段借红烛流脂膏,表现牺牲自己、奉献自己,给人类以幸福与快乐的情怀。
B.《峨日朵雪峰之侧》选段借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来表达对弱小生命的同情。
C.《致云雀》选段借“淡淡的紫色黄昏”象征快要看到光明之前的黑夜。用这样的环境描写反衬云雀不畏惧黑夜的精神。
D.三首诗的选段都选取了典型意象,并赋予其特定的含义,来抒发诗人心中的激情。
17.下列对三首诗选段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烛》选段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B.《峨日朵雪峰之侧》选段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
C.《致云雀》选段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丽明快,充满活力和锐气,有一种前进的力量。
D.三首诗的选段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诗人的愿景。
18.阅读三首诗的选段,找出各自的主要意象,分别指出其象征意义。
19.阅读三首诗的选段,结合原诗,谈谈各自的“意象—形象—情感”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
16.B 17.D
18.①《红烛》选段的主要意象是“红烛”,象征着诗人敢于牺牲、勇于创造、给人间带来光明的精神。②《峨日朵雪峰之侧》选段的主要意象是“雪峰”“太阳”“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进而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③《致云雀》选段的主要意象是“云雀”,象征着欢乐、光明、美丽。
19.(示例)《红烛》:红烛——自我牺牲、创造光明的形象——歌颂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峨日朵雪峰之侧》:蜘蛛——既渺小又坚韧的形象——歌颂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致云雀》:云雀——快乐向上的形象——歌颂青春与积极的人生态度。
【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借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来表达对弱小生命的同情”错。《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蜘蛛”,作为为普通的生灵,却能“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说明真正强大雄壮和坚韧的不是外在形式或形象,而是精神、意志和心灵,它是虽然渺小却又坚韧的形象,以此歌颂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雪峰,太阳,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D.“三首诗的选段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错。《峨日朵雪峰之侧》选段未用比喻修辞,用了拟人的手法,如“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红烛》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致云雀》中把云雀比作“星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云雀自由飞翔、四处挥洒着希望的情景。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1)《红烛》选段意象是“红烛”,诗人将自己比做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红烛象征着诗人敢于牺牲、勇于创造、给人间带来光明的精神。
(2)《峨日朵雪峰之侧》选段的意象是“雪峰”“太阳”“蜘蛛”,“雪峰”象征了生命与人生,“太阳”象征所谓的“真理”,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终于失去原来的高度,要跃入“山海”,“蜘蛛”不起眼却与“我”为伴,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伟大与渺小,理想与现实,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诠释,说明真正强大、雄壮和坚韧的不是外在形式或形象,而是精神、意志和心灵。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进而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
(3)《致云雀》选段的意象是“云雀”,象征着欢乐、光明、自由、美丽,和对生活充满的热爱。如选段中“虽然不见形影,却可以听得清你那欢乐的强音”,写云雀的隐形不露、播撒歌声,体现着诗人不求名利,只为唤起人间的爱与同情。是对生命世界中一切美好事物的爱和追求。这一意象是诗人理想化中的自己,展示出浪漫主义时代的理想形象。
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的能力。
《红烛》:红烛,是赤诚的象征,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诗人的那颗赤子之心,是如此纯洁率真。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诗人以“红烛”为中心意象,配之以“躯体”“灵魂”“灰”“光”“火”“泪”等子意象,叠加在一起,与中心意象形成辐射式组合方式,从而传达出由衷地赞美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的主题立意;同时,又选取“梦”“血”“监狱”“残风”“脂膏”“花儿”“果子”等子意象,从而赋予“红烛”新的意义,唤醒民众,追求光明,驱散黑暗,塑造出自我牺牲、创造光明的形象,歌颂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
《峨日朵雪峰之侧》:选段的意象是“雪峰”“太阳”“蜘蛛”,“雪峰”象征着生命与人生,是诗人生命的缩影与投射。“太阳”代表所谓的“真理”,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在人们的困惑迷惘中,终于失去原来的高度,要跃入“山海”。“蜘蛛”是物质世界极为普通的生灵,却能“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说明真正强大、雄壮和坚韧的不是外在形式或形象,而是精神、意志和心灵。蜘蛛,渺小又坚韧的形象,以此来歌颂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
《致云雀》:诗中写云雀振翅高飞,体现着诗人的执着奋进、愤世嫉俗的态度。云雀的隐形不露、播撒歌声,体现着诗人不求名利,只为唤起人间的爱与同情。云雀歌声充满魅力,承载了“对同类的爱”,是“对痛苦的绝缘”,是对生命世界中一切美好事物的爱和追求。云雀代表了光明、欢乐、自由,和对生活充满的热爱。诗人在生动描绘云雀的同时,也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表现了他和他的人民对自由、光明的向往。
七、(河南高三模拟)【训练点:对比阅读】阅读文字,完成题目。
文本一:
唱 温流①
曾经飞到流着火的田野里,
曾经飞到没有笑声的村子里,
也问过刚由海那边飞来的雁子;
那儿会有叫野草开花的春天呢?
叫渴的土地开杜鹃花吗?
人走了,甘薯田会长叶子吗?
在冰和雪封着的宫里,
百灵会唱欢迎阳光的曲吗?
晓得翅膀不是钢柱子,
晓得歌喉不是银笛子;
但寒冷切得断一串串的歌吗?
一滴血就是排天桥的一只喜鹊;
一串歌跟着一滴血,
春天就在天桥那边哩。
1935年4月15日
文本二:
唱给番瓜花的歌 忆明珠
为甚么你一朵朵尽要伸向篱笆外,番瓜花?
为甚么你一朵朵尽要爬上墙头去,番瓜花?
你是否也在望着山那边,路那边,望着他?
也在期待着那个农学院的毕业生呀,番瓜花?
我思念他时便想要写封信,捎上几句话,
你思念他时却从来不作声,只开花!
我每天清早都要先来数数你呀,番瓜花,
今天你开遍篱笆开遍墙,许是他,该回家?
是你点缀了我们第一个美丽的梦呀,番瓜花!
那时候我们刚刚是一对五周岁的小娃娃。
我们好奇地把你那种子悄悄埋在篱笆下,
它果真魔术般变出来一串金花和金瓜!
现在一对共青团员又悄悄订下了,新计划,
我们要播种个更美更美的梦呀,番瓜花!
他从农学院里带回来的知识和科学,是种子,
咳!我多么情愿变个小小的雨点儿,灌溉它!
你一朵朵地伸向篱笆外,望甚么,番瓜花?
你一朵朵地爬上墙头去,望甚么,番瓜花?
你在炽红炽红的朝阳中举起了千百只金喇叭,
是向山那边,路那边,播送我的心曲吗?番瓜花?
1962年9月2日
【注】①温流:中国左翼诗歌运动的开拓者之一。
20.下列对两首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歌是政治抒情诗,基调含蓄内敛,充满一触即发的强烈喷薄气概;第二首诗歌是爱情诗,在思念的怅惘中洋溢着欢快、甜蜜和憧憬。
B.“没有笑声的村子”“冰和雪封着的宫里”形象地描绘了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一滴血就是排天桥的一只喜鹊”则写出了民众的奋起之姿。
C.“一对共青团员又悄悄订下了,新计划”展现了恋人的志同道合,共同进步。“雨点儿,灌溉它”则形象地表现出“我”心甘情愿为爱情付出和奉献。
D.第二首诗歌有人物、有故事,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多句以“番瓜花”收尾,采用了呼告手法,充满强烈的抒情意味,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21.下列对两首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歌均虚实相生:既立足于现实,又有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想象,回忆与现实交织,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时空层次。
B.两首诗歌均善用比喻:“钢柱子”比喻坚硬的翅膀,“银笛子”比喻婉转的歌喉,“金喇叭”喻指番瓜花金黄鲜艳之色和盛开怒放的姿态。
C.两首诗歌均善用叠词:“一串串”强调歌唱者之多,凸显无数人前赴后继;“一朵朵”强调番瓜花之多,强调思念之情漫山遍野。
D.两首诗歌均善用设问:一连串的问题既紧密连缀上下文,又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既增强了语势和感染力,又在自问自答中强化了主旨。
22.有学者认为中国现当代新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纵向继承,与古典诗词一脉相承。请以这两首诗歌为例,谈谈你的看法。
23.这两首诗歌的标题均有“唱”字,他们唱的内容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20.A 21.B
22.①两首诗歌都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言志”传统。
②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都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手法。
③两首诗歌在审美追求上也与中国古典诗词一脉相承,它们都追求诗歌的抒情性、音乐性和画面感。
23.相同点:两首诗歌都通过歌唱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期望和对爱情(或情感)的抒发。
不同点:
①题材不同:第一首诗歌以政治抒情为主,第二首诗歌则以爱情为主题。
②情感基调不同:第一首诗歌的情感基调较为沉重和激昂,第二首诗歌则较为欢快和甜蜜。
③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诗歌运用了较多的象征和隐喻手法,而第二首诗歌则更加注重对具体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直接抒发。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A.第一首诗歌“基调含蓄内敛”错。从“也问过刚由海那边飞来的雁子;那儿会有叫野草开花的春天呢?叫渴的土地开杜鹃花吗?人走了,甘薯田会长叶子吗?在冰和雪封着的宫里,百灵会唱欢迎阳光的曲吗?”等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表达了对光明和希望的渴望与追求,以及对民众奋起抗争的赞美的诗歌,其基调应是直接而热烈的,而非含蓄内敛。故选A。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B.“‘金喇叭’喻指番瓜花金黄鲜艳之色和盛开怒放的姿态”错,“金喇叭”并非比喻番瓜花的颜色,而是指番瓜花在炽热的朝阳中盛开,仿佛举起了千百只金色的喇叭,以此形象地表达了番瓜花盛开时的壮观景象和生命力。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诗歌的能力。
两首诗歌都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言志”传统。无论是第一首诗歌中对民众奋起抗争的赞美,还是第二首诗歌中对爱情和生活的美好向往,都体现了作者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也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如第一首诗歌中的“没有笑声的村子”“冰和雪封着的宫里”等意象,以及第二首诗歌中对番瓜花的描绘,都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特点。两首诗歌在审美追求上也与中国古典诗词一脉相承。它们都追求诗歌的抒情性、音乐性和画面感,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来打动读者的心灵。
23.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的能力。
两首诗歌都通过“唱”来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第一首诗歌唱出了对春天、阳光和生命的渴望,以及对民众奋起抗争的赞美;第二首诗歌则唱出了对爱情、生活和新梦想的追求和憧憬。
题材不同:第一首诗歌以政治抒情为主,通过对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的描绘和民众的奋起之姿的赞美,表达了对抗争和胜利的信心;而第二首诗歌则以爱情为主题,通过对番瓜花的描绘,表达了对恋人的思念和对新梦想的追求。
情感基调不同:第一首诗歌的情感基调较为沉重和激昂,体现了对民族危亡的关切和对民众奋起抗争的赞美;而第二首诗歌则较为欢快和甜蜜,体现了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和对新生活的憧憬。
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诗歌运用了较多的象征和隐喻手法,如“没有笑声的村子”“冰和雪封着的宫里”等意象,来描绘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而第二首诗歌则更加注重对具体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直接抒发,如“你一朵朵地伸向篱笆外,望甚么,番瓜花?”等句子。
八、(广东高三模拟)【训练点:歌词欣赏】阅读文字,完成题目。
有我
——谨以此歌献给一代代不负时代重托的中国青年
世界问 你是谁 来自哪 请回答
爱什么 梦什么 去何方 请回答
答案有 一百年的时光
我来自 硝烟中 课桌旁的太阳
他和她 宣的誓 迎的仗
来自那 燃烧的 和我一样的年华
来自世间 一对平凡的夫妻身旁
来自昨天 谁以青春赴万丈理想
我是 寸土不让的家乡啊
我是 绝不低头的倔强啊
接过万千热血 的初衷
当有对答世界 的音量
要怎么形容明天 像我一样
承风骨亦有锋芒 有梦则刚
去何方 去最高 的想象
前往皓月星辰 初心不忘
那未来如何登场 有我担当
定是你只能叫好 那种辉光
护身旁 战远方 有我啊
我的名字就是 站立的地方
我的样子就是 明天的模样
我是朝阳 落在乡间听书声朗朗
我是屏障 为谁挡一程厄运的墙
我要一生 清澈地爱着啊
我要长歌 领着风踏着浪
朝着星辰大海 的方向
当有对答世界 的音量
一生骄傲为我 站立的地方
我的样子就是 中国的模样
当炬火 去化作那道光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宣传片主题曲歌词,有删减)
24.文本画波浪线的句子“当有对答世界的音量”反复出现有何用意?请简要阐述。
25.“我是寸土不让的家乡啊”“我是绝不低头的倔强啊”画横线的两句,看似不合逻辑却取得了独特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26.如果要给文本中的句子“当炬火 去化作那道光”加上标点符号,下面有三种加标点符号的方式,请选择其中一个,并简要阐明理由。
甲:当炬火,去化作那道光!
乙:当炬火!去化作那道光。
丙:当炬火!去化作那道光……
【答案】
24.①反复起到强调的作用,强调了中国青年应当拥有回应世界、展现自我的勇气、自信和担当。
②反复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和激昂。
25.①用“寸土不让”来形容“家乡”,将“我”与家乡等同,这种超常的拟人和比喻手法,体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守护领土的决心。
②“绝不低头的倔强,“倔强”被人格化,形象地展现出“我”坚韧不拔、永不屈服的精神。
26.示例:
选择甲:理由:“当炬火”后用逗号,稍作停顿,起到强调“炬火”的作用,为后面的“去化作那道光”蓄势。句末用感叹号,强烈地表达出要成为炬火、化作光芒的坚定决心和激昂情绪,更能凸显出中国青年的担当和奋进精神。
选择乙:理由:“当炬火!”用感叹号,强烈地表达出成为炬火的愿望和决心,情感激昂。“去化作那道光。”句末用句号,语气相对较为平稳,有一种坚定履行使命的意味。
选择丙:理由:“当炬火!”用感叹号,突出成为炬火的强烈愿望。句末用省略号,给人留下想象和回味的空间,让读者自行去体会和感受化作那道光的深远意义和无限可能,韵味悠长。
【解析】
24.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①首先,反复有强调主题的作用,反复这一手法能够着重突出重点内容。“当有对答世界的音量”这句话的重复,让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对答世界”和“音量”这两个关键元素上,强化了中国青年应当积极发声、展现自我、参与世界交流的重要观点,它有力地传达了中国青年应具备的自信和勇气,意味着中国青年不仅要有内在的实力和信念,还要有向外表达、与世界对话的决心和能力,突显了中国青年在时代中的责任与担当。
②其次,对于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反复的句式能够创造出一种节奏感,使得诗句读起来更加铿锵有力,富有激情,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强度,让读者更容易感受到诗人想要传递的豪迈、激昂的情绪。
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表达效果的分析鉴赏能力。
①对于“我是寸土不让的家乡啊”,正常情况下家乡是一个地点,不能主动做出“寸土不让”的行为,这种表达将“家乡”人格化,将个人与家乡的概念融合,让人联想到个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以及保卫家乡的坚定决心。实际上是表达了“我”要像家乡一样坚决守护每一寸土地,使抽象的爱国之情变得具体可感,更具感染力。
②“我是绝不低头的倔强啊”中,“倔强”是一种性格特质,不是具体的人或物。但说“我是倔强”,将抽象的性格赋予人的形象,突出了“我”性格中的坚韧和不屈,让读者更能直观地感受到那种坚定不移的精神力量。这种不合逻辑的表达突破了常规的语言框架,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意象和情感冲击力,使诗句更具艺术魅力。
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表达效果的能力。
选择甲“当炬火,去化作那道光!”
“当炬火”后用逗号,起到了短暂的停顿和分隔作用。逗号的使用让“当炬火”这一表述在节奏上有了一个小小的延缓,强调了“炬火”这个意象,引发读者对其的关注和思考,为后续“去化作那道光”的行动积蓄了力量。句末的感叹号则极大地增强了语气,强烈地表达出积极、坚决的态度,充满了激情和决心,展现出一种一往无前、毫不退缩的精神风貌。
选择乙“当炬火!去化作那道光。”
“当炬火!”这里的感叹号直接而强烈地表达出成为炬火的强烈渴望和坚定信念,情绪饱满且激昂。句末的句号则在语气上相对平稳一些,有一种经过强烈的情感宣泄后,转而以沉稳、坚定的态度去执行“化作那道光”这一使命的感觉,体现出一种从容和坚定。
选择丙“当炬火!去化作那道光……”
“当炬火!”的感叹号同样突出了成为炬火的强烈愿望和激动心情。而句末的省略号则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行去揣摩和思考“化作那道光”之后可能产生的种种影响和意义,增添了诗句的含蓄性和余味,使诗句更富有韵味和深度。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教衔接 现代诗歌 专题讲义
目 录
考:高三联考典型试题分析 1
教:现代诗歌发展线索梳理 3
衔:试题对课标的多样呈现 3
接:问题解决背景中读与写 4
专题:典型试题优选精练 5
高三联考典型试题分析
针对现代诗的题目,尤其是涉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艺术特色的鉴赏、表达效果的分析以及修辞手法的应用等方面,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共性的逻辑链条和突出特点。以下是对这些特点的详细分析,结合部分例题进行阐述。
一、内容理解与艺术特色
诗歌的试题常常要求考生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并鉴赏其艺术特色。
突出特点:
1. 内容理解:题目设计时会特别关注诗歌中的关键细节,例如象征物、重要事件、人物心理活动等,要求考生能够透过表面文字,把握诗歌深层含义。
2. 艺术特色:题目还经常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比如象征、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结合例题分析:
《沉默的芭蕉》一题中,选项C描述了诗人内心的急切,这与诗歌中“要谈心请拿我当朋友,要争论请拿我当对手”的内容相吻合,揭示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感,因此是正确的。而其他选项要么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要么夸大了诗歌的艺术特色,从而被排除。
二、表达效果与修辞手法
此类题目往往要求考生分析诗歌中特定表达方式的效果,以及作者使用特定修辞手法的目的。通常,正确答案会清晰指出某段落或句子在整体诗歌中的功能,或是某修辞手法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突出特点:
1. 表达效果:题目会检验考生能否识别出某个表达方式是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的,例如通过对话形式来深化主题。
2. 修辞手法:题目还会考察考生能否准确识别并评价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如反复、拟人等,及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结合例题分析:
《沉默的芭蕉》中,诗歌采用与芭蕉对话的方式抒情,选项D正确地指出了这种方式使得诗歌情感更为浓烈,主题表达更加鲜明,而选项C则误解了诗人与芭蕉之间关系变化的明显表达,因此不正确。
三、综合应用与个性化解读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不仅能够理解诗歌本身,还能将其置于更广泛的文学背景或文化语境中进行考量,甚至鼓励考生提出个性化的解读。
突出特点:
1. 综合应用:题目可能会要求考生联系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等来进行分析。
2. 个性化解读:鼓励考生基于自身经历和理解给出独特的解释,只要能够自圆其说。
结合文档例题分析:
《寻梦者》中关于“象征手法”的分析,正确答案不仅指出珍珠象征美好理想,还进一步探讨了象征手法在加深读者印象方面的功能。而《有我》一题中关于“当有对答世界的音量”反复出现的作用,则从强调主题和增强节奏感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综上所述,解答现代诗时,关键在于准确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敏锐察觉艺术手法的应用,并能够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同时,保持开放的思维,允许个人化解读,也有助于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现代诗歌发展线索梳理
现代诗歌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从二十世纪初至今,经历了多个阶段与流派的演变。以下是从现代诗歌代表作家及流派的先后顺序出发,概述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新诗萌芽期(1917-1920年代)
新诗的萌芽始于五四运动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胡适等人提出了“白话文运动”,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以白话诗取代古体诗,提倡诗歌的平民化、口语化。这一时期的诗人包括胡适、刘半农、徐志摩等,他们创作了大量反映新时代精神风貌的作品,标志着现代汉语诗歌的开端。
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1920-1930年代)
进入1920年代,随着新月派的成立,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新月派主张诗歌应当有韵律美、形式美,代表诗人有徐志摩、闻一多等,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浪漫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时,象征主义影响下的诗人如戴望舒等人,尝试用象征手法表达内心世界,使诗歌更具深度与哲理性。
抗战时期的诗歌(1930-1940年代)
抗日战争爆发后,诗歌创作转向反映现实社会,关注民生疾苦。艾青、田间等诗人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创作了大量的抗战诗歌,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爱国主义色彩。
新时期诗歌探索(1970-1980年代)
进入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诗人开始探索更多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涵。北岛、舒婷等人的作品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他们尝试打破传统形式,采用自由体、实验性语言写作,反映了人们对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
后现代主义与多元化发展(1990年代至今)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现代诗歌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在诗歌创作中日益明显,诗人不再拘泥于某一固定的形式或主题,而是更加注重语言的创新和个人经验的表达;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为诗歌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使得诗歌创作与分享更加便捷,促进了诗歌文化的普及与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从早期的白话诗启蒙,到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的繁荣,再到抗战时期的现实主义创作,以及新时期以来的多元化探索等多个阶段。每个时期都有其代表性的诗人和作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文化特征与精神面貌。
试题对课标的多样呈现
在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的学习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教学标准,学生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现代诗歌作品,并且能够理解和分析这些作品。下面是对初中和高中阶段现代诗歌学习要求的一些思考:
初中阶段
1. 基础知识:
- 学习基本的诗歌常识,包括诗歌的定义、分类(如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等。
- 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如语言的凝练性、形象的生动性、意象的新颖性等。
2. 文本阅读:
- 阅读并背诵一定数量的现代诗歌,培养良好的语感。
- 通过朗读、吟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音乐美。
3. 理解能力:
- 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 识别诗歌中的意象、象征等艺术手法,初步理解其表现力。
4. 赏析能力:
- 学习简单的诗歌赏析方法,如从形式、内容等方面入手进行评析。
- 比较不同诗歌之间的异同,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高中阶段
1. 深化理解:
- 在初中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尤其是对于深层含义的挖掘。
- 探讨诗歌与时代背景、社会文化的关系,理解作品的社会价值。
2. 批判性思维:
- 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诗歌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 学习如何通过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的方法来解读诗歌,把握细节。
3. 写作技能:
- 练习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诗歌形式和风格。
- 学习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4. 跨文化视角:
- 接触外国现代诗歌,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诗歌的特点。
- 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拓宽国际视野。
5. 综合应用:
- 将诗歌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如历史、哲学等,丰富诗歌解读的角度。
- 参与诗歌朗诵比赛、诗歌创作大赛等活动,提升综合素养。
以上是对初中和高中阶段现代诗歌学习要求的一些概括性考虑。实际上,具体的教学内容会根据差异因素有所不同。从考试角度讲,考频依然是很低的,但可以跨板块进入各类试题,如:现代文阅读中给一段现代诗歌材料,或者,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材料给一段现代诗歌等都是可以的。
问题解决背景中读与写
现代诗歌学习方法策略
在这个充满快节奏与多元文化的时代,现代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与思想的传递。想要深入理解和创作现代诗歌,需要一定的技巧与方法。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你更好地探索现代诗歌的世界。
一、走进诗人内心
每首现代诗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或情感的表达。了解诗人的背景、生活经历以及创作的时代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诗作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含的情感。例如,阅读诗人传记、采访或者相关的学术文章,都是很好的方式。
二、聆听诗歌的声音
现代诗歌不仅是视觉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试着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节奏以及音调的变化。通过录音设备录制自己的朗读,然后回听,注意语音的抑扬顿挫是否符合诗句的意境。此外,参加诗歌朗诵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现场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解析诗歌结构
现代诗歌往往打破传统形式,采用自由体或其他创新手法。学习分析诗歌的结构,如押韵、节拍、句式等,可以提高对诗歌形式的理解。试着自己写一些短诗,尝试不同的结构安排,体会不同形式带来的效果差异。
四、拓展阅读范围
除了中文现代诗歌外,还可以涉猎其他语种的现代诗歌作品,通过翻译来感受不同语言中诗歌的魅力。这不仅能增加词汇量,还能拓宽视野,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诗歌的特色。
五、加入讨论社群(基于统编教材“跨媒介学习”的考虑)
加入诗歌爱好者群体,无论是线上的论坛还是线下的读书会,都能让你在交流中得到启发。与他人分享你的见解,倾听他们的观点,这样的互动能够激发新的思考角度,并且促进个人成长。
六、尝试创作实践(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写作)
创作是学习现代诗歌的重要环节。不妨从模仿开始,选择几首喜欢的诗歌,试着用自己的话重述其中的内容。随着经验积累,逐渐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记得保留初稿与修改稿,对比前后变化,体会创作过程中的进步。
七、保持开放心态
现代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保持一颗开放的心去接纳各种风格的作品,即便是那些起初可能不太能理解或欣赏的作品。随着时间推移,你会发现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都在不断提升。
总之,学习现代诗歌是一个长期而有趣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实践与探索。只要保持热情,勇于尝试,就能在这个美妙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专题:典型试题优选精练
一、(海南高三模拟)【训练点:意象理解】阅读文字,完成题目。
沉默的芭蕉① 邵燕祥
芭蕉
你为什么沉默
伫立在我窗前
枝叶离披
神态矜持而淡漠
从前你不是这样的
在李清照的中庭
在曹雪芹的院落
你舒卷有余情
绿蜡上晴光如泼
近黄昏,风雨乍起
敲打着竹篱瓦
有约不来
谁与我相伴
一直到酒酣耳热
呵,沉默的芭蕉
要谈心请拿我当朋友
要争论请拿我当对手
在这边乡风雨夜
打破费尔巴哈式的寂寞②
芭蕉啊我的朋友
你终于开口
款款地把幽思陈说
灯火也眨着眼睛
一边听,一边思索
芭蕉,芭蕉
且让我暖了搁冷的酒
凭窗斟给你喝
夜雨不停话不断
孤独,不是生活
【注】①该诗作于1980年4月,诗人到云南旅行。在下榻的竹瓦舍里,诗人看到雨中的芭蕉,有感而发创作此诗。②费尔巴哈式的寂寞:指独处而造成的寂寞。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为什么沉默”既是诗人对芭蕉的疑问、对话,又点明了此刻雨中芭蕉的情态。
B.“舒卷”“晴光”等都是对往日所见芭蕉的追忆,这与作者眼前的芭蕉并不相同。
C.两个“要……”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急切,身处异乡的孤独使他急需交流、倾诉。
D.前三节描写芭蕉,后三节诗人与雨中芭蕉直接对话,展现了豁达脱俗的诗人形象,体现出作者内心交流的迫切以及身处异乡的孤单之情。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深情的呼唤“芭蕉/你……”起笔,突出芭蕉的同时也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
B.这虽然是一首新诗,但作者用词文雅,化用贴切,使诗歌充盈着古典诗歌般的韵味。
C.从“请拿我当朋友”到“我的朋友”,诗人不着痕迹地传达出他与芭蕉之间关系的变化。
D.全诗情景交融,构思巧妙,将孤寂无告的羁旅之苦,写得活灵活现极富情趣和活力。
3.如何理解诗歌最后的“孤独,不是生活”?
4.诗歌采用与芭蕉对话的方式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二、(山东高三模拟)【训练点:语言分析】阅读文字,完成题目。
槐根梦 郭辉
沉入无边的黑暗里。
不见阳光的日子,过了很久,很久。
只是凭着感觉,才知道自己高扬的旗帜,是绿色的,
爱在风雨阴晴中,喧响不同的季节。
一辈子,永远只能与自己虚无的影子对话。
却总是那么坦然,那么仁厚,如同身旁默默无闻的泥土。
最为欢欣的,是自己身上那一枝枝梦想,会准时在三月,
迎着浩浩东风,青青翠翠地摇曳。
多少个蓬蓬勃勃的春天走过去了……
终于,那个扛着电锯的秋日,翩翩走了过来。
在一阵欢乐而又痛苦的震颤后,伟岸的身躯,依依惜别,轰然倒地。
一部向上的历史,就这样撕落下——最后一页。
岁月无情,往事如烟。
孤零零的心,却深怀着一个强烈的渴望不愿死去。
——谁能挖我出土?
——谁能赠我一柄雕刀,雕一尊崭新的生命!
5.文中两处加点的词语如果分别改为“青翠”和“蓬勃”,意思与原文基本相同,而原文表达更好,请简析原因。
6.请简要概括槐根的梦想。每句不超过10个字。
三、(江西高三模拟)【训练点:技巧欣赏】阅读文字,完成题目。
寻梦者 戴望舒
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你去航九年的瀚海吧,
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当你眼睛蒙眬了的时候,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
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
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载《现代》第二卷第一号,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号)
【注】①“五四”前后,科学与民主的洪流震醒了一代代知识分子,美好理想与黑暗现实的激烈矛盾笼罩了他们敏感的心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寻梦者”群体。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是最忠实的寻梦者,《寻梦者》就是诗人和“寻梦者”群体精神与灵魂的自白。
B.诗人将寻梦的思绪寄托在奇妙的故事里,将复杂的内心感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C.寻梦需要付出代价,寻梦者的代价就是衰老,诗歌的重点理所当然地放在衰老问题上。
D.最后一个诗节既照应开头第一个诗节,首尾圆合,又把思想情感推向了更高的层次。
8.本诗中使用了象征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9.“色彩”的运用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结合诗歌内容举例分析。
四、(山西高三模拟)【训练点:对比阅读】阅读文字,完成题目。
文本一:
熟悉黑夜
【美】罗伯特·弗罗斯特
我已熟悉黑夜,熟悉黑夜。
我冒雨出去又冒雨回来。
我到过街灯照不到的郊野。
我见过城里最凄凉的小巷。
我曾走过巡夜更夫的身旁,
不想解释我为何垂下目光。
我曾停下止住脚步的声音,
当时远处传来断续的呼喊,
从另一条街道,越过房顶,
但不是叫我回去或说再见;
而在远方一个神秘的高处
有只发亮的钟衬映着天幕,
它宣称时间没错,但也不正确。
我已经熟悉这黑夜,熟悉黑夜。
文本二: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冯至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在一间生疏的房里,它白昼时
是什么模样,我们都无从认识,
更不必说它的过去未来。原野——
一望无边地在我们窗外展开,我们只依稀地记得在黄昏时来的道路,便算是对它的认识,明天走后,我们也不再回来。
闭上眼吧!让那些亲密的夜和生疏的地方织在我们心里:我们的生命像那窗外的原野,
我们在朦胧的原野上认出来一棵树、一闪湖光、它一望无际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
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雨”“街灯”“小巷”等常见事物引起诗人沉思冥想,诗人在与众相通的体验中实现了与众不同的表达。
B.文本一中身处“雨夜”之中,“到过街灯照不到的郊野”,看到都市里的“凄凉的小巷”,都给读者孤清冷寂之感。
C.文本二中诗人用“亲密的”形容“夜”,却“无从认识”房里白昼时的模样,写出了对夜的喜爱胜过对白昼的喜爱。
D.文本二中“明天走后,我们也不再回来”,写出了生命的旅程中能带走的只有个人的体验以及瞬间的感受。
11.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人物“曾走过巡夜更夫的身旁”,却“垂下目光”,可见其内心凄楚冷漠,活在自我之中,拒绝社会交往。
B.文本一尾行运用反复手法不仅照应开头,使全诗具有了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而且强化了对黑夜的熟悉程度及黑夜的一成不变。
C.文本二中“原野”多次出现,串联全篇,成为诗歌中重要的抒情意象,由房内到窗外原野,拓宽了诗歌的表意空间。
D.文本二中诗人认为我们生命中“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体现了诗歌朦胧的特点。
12.如何理解文本一“发亮的钟”这一意象?
13.【新考法:文学评论】诗社成员要为这两首诗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大家提出一组关键词:夜·走·思,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五、(2024·陕西榆林·三模)【训练点:对比阅读】阅读文字,完成题目。
出发
【法】让·尼古拉·阿瑟·兰波
王以培 译
看透了。形形色色的嘴脸一览无余。
受够了。城市的喧嚣,黄昏与白昼,日复一日。
见多了。人生的驿站。——噢,喧嚣与幻像!
出发,到新的爱与新的喧闹中去!
出行
【法】让·尼古拉·阿瑟·兰波
王道乾 译
看够了。色相在空气中处处遇合交会。
也够了。城市的喧嚣,黄昏,日午,直到永远。
知道得够多了。生命的中止,多次停顿。——啊,喧嚣和色相!
在新的情爱和音响之中,出行远去!
14.诗歌Ⅰ和Ⅱ中画横线部分都使用了破折号,请对其各自的作用作简要说明。
①标准就几个字——不湿、不臭、不黑、不滑。
②见多了。人生的驿站。——噢,喧嚣与幻像!
15.【新考法:写推荐语】有人说翻译是文学作品的二次创作,JeanNicolasArthurRimbaud(中文一般译为兰波)的《Depart》即拥有了两位翻译家的不同再创作。文学社小明现在需要选一个版本放人社团编辑的外国诗歌作品荐读,请你从表达效果的角度给他一个建议并说明理由。
六、(教材复习)【训练点:对比阅读】阅读文字,完成题目。
红烛(节选) 闻一多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峨日朵雪峰之侧(节选) 昌耀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致云雀(节选) 【英】雪莱
淡淡的紫色黄昏
在你航程周围消融。
像昼空里的星星。
虽然不见形影,
却可以听得清你那欢乐的强音——
16.下列对三首诗选段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烛》选段借红烛流脂膏,表现牺牲自己、奉献自己,给人类以幸福与快乐的情怀。
B.《峨日朵雪峰之侧》选段借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来表达对弱小生命的同情。
C.《致云雀》选段借“淡淡的紫色黄昏”象征快要看到光明之前的黑夜。用这样的环境描写反衬云雀不畏惧黑夜的精神。
D.三首诗的选段都选取了典型意象,并赋予其特定的含义,来抒发诗人心中的激情。
17.下列对三首诗选段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烛》选段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B.《峨日朵雪峰之侧》选段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
C.《致云雀》选段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丽明快,充满活力和锐气,有一种前进的力量。
D.三首诗的选段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诗人的愿景。
18.阅读三首诗的选段,找出各自的主要意象,分别指出其象征意义。
19.阅读三首诗的选段,结合原诗,谈谈各自的“意象—形象—情感”三者之间的关系。
七、(河南高三模拟)【训练点:对比阅读】阅读文字,完成题目。
文本一:
唱 温流①
曾经飞到流着火的田野里,
曾经飞到没有笑声的村子里,
也问过刚由海那边飞来的雁子;
那儿会有叫野草开花的春天呢?
叫渴的土地开杜鹃花吗?
人走了,甘薯田会长叶子吗?
在冰和雪封着的宫里,
百灵会唱欢迎阳光的曲吗?
晓得翅膀不是钢柱子,
晓得歌喉不是银笛子;
但寒冷切得断一串串的歌吗?
一滴血就是排天桥的一只喜鹊;
一串歌跟着一滴血,
春天就在天桥那边哩。
1935年4月15日
文本二:
唱给番瓜花的歌 忆明珠
为甚么你一朵朵尽要伸向篱笆外,番瓜花?
为甚么你一朵朵尽要爬上墙头去,番瓜花?
你是否也在望着山那边,路那边,望着他?
也在期待着那个农学院的毕业生呀,番瓜花?
我思念他时便想要写封信,捎上几句话,
你思念他时却从来不作声,只开花!
我每天清早都要先来数数你呀,番瓜花,
今天你开遍篱笆开遍墙,许是他,该回家?
是你点缀了我们第一个美丽的梦呀,番瓜花!
那时候我们刚刚是一对五周岁的小娃娃。
我们好奇地把你那种子悄悄埋在篱笆下,
它果真魔术般变出来一串金花和金瓜!
现在一对共青团员又悄悄订下了,新计划,
我们要播种个更美更美的梦呀,番瓜花!
他从农学院里带回来的知识和科学,是种子,
咳!我多么情愿变个小小的雨点儿,灌溉它!
你一朵朵地伸向篱笆外,望甚么,番瓜花?
你一朵朵地爬上墙头去,望甚么,番瓜花?
你在炽红炽红的朝阳中举起了千百只金喇叭,
是向山那边,路那边,播送我的心曲吗?番瓜花?
1962年9月2日
【注】①温流:中国左翼诗歌运动的开拓者之一。
20.下列对两首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歌是政治抒情诗,基调含蓄内敛,充满一触即发的强烈喷薄气概;第二首诗歌是爱情诗,在思念的怅惘中洋溢着欢快、甜蜜和憧憬。
B.“没有笑声的村子”“冰和雪封着的宫里”形象地描绘了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一滴血就是排天桥的一只喜鹊”则写出了民众的奋起之姿。
C.“一对共青团员又悄悄订下了,新计划”展现了恋人的志同道合,共同进步。“雨点儿,灌溉它”则形象地表现出“我”心甘情愿为爱情付出和奉献。
D.第二首诗歌有人物、有故事,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多句以“番瓜花”收尾,采用了呼告手法,充满强烈的抒情意味,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21.下列对两首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歌均虚实相生:既立足于现实,又有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想象,回忆与现实交织,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时空层次。
B.两首诗歌均善用比喻:“钢柱子”比喻坚硬的翅膀,“银笛子”比喻婉转的歌喉,“金喇叭”喻指番瓜花金黄鲜艳之色和盛开怒放的姿态。
C.两首诗歌均善用叠词:“一串串”强调歌唱者之多,凸显无数人前赴后继;“一朵朵”强调番瓜花之多,强调思念之情漫山遍野。
D.两首诗歌均善用设问:一连串的问题既紧密连缀上下文,又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既增强了语势和感染力,又在自问自答中强化了主旨。
22.有学者认为中国现当代新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纵向继承,与古典诗词一脉相承。请以这两首诗歌为例,谈谈你的看法。
23.这两首诗歌的标题均有“唱”字,他们唱的内容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八、(广东高三模拟)【训练点:歌词欣赏】阅读文字,完成题目。
有我
——谨以此歌献给一代代不负时代重托的中国青年
世界问 你是谁 来自哪 请回答
爱什么 梦什么 去何方 请回答
答案有 一百年的时光
我来自 硝烟中 课桌旁的太阳
他和她 宣的誓 迎的仗
来自那 燃烧的 和我一样的年华
来自世间 一对平凡的夫妻身旁
来自昨天 谁以青春赴万丈理想
我是 寸土不让的家乡啊
我是 绝不低头的倔强啊
接过万千热血 的初衷
当有对答世界 的音量
要怎么形容明天 像我一样
承风骨亦有锋芒 有梦则刚
去何方 去最高 的想象
前往皓月星辰 初心不忘
那未来如何登场 有我担当
定是你只能叫好 那种辉光
护身旁 战远方 有我啊
我的名字就是 站立的地方
我的样子就是 明天的模样
我是朝阳 落在乡间听书声朗朗
我是屏障 为谁挡一程厄运的墙
我要一生 清澈地爱着啊
我要长歌 领着风踏着浪
朝着星辰大海 的方向
当有对答世界 的音量
一生骄傲为我 站立的地方
我的样子就是 中国的模样
当炬火 去化作那道光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宣传片主题曲歌词,有删减)
24.文本画波浪线的句子“当有对答世界的音量”反复出现有何用意?请简要阐述。
25.“我是寸土不让的家乡啊”“我是绝不低头的倔强啊”画横线的两句,看似不合逻辑却取得了独特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26.如果要给文本中的句子“当炬火 去化作那道光”加上标点符号,下面有三种加标点符号的方式,请选择其中一个,并简要阐明理由。
甲:当炬火,去化作那道光!
乙:当炬火!去化作那道光。
丙:当炬火!去化作那道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