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讲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义)(含答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新教材新高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3讲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讲义)(含答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新教材新高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8 13:55:3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3讲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目 录
01 考情分析·备考策略 2
0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
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4
考点一 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4
考点二 信息的辨析 4
04 热考题型·解题策略 4
05 真题感悟·命题洞见 5
考点概述
"分析表达技巧"是指分析作者在塑造形象、表达情感时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是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考查中的必考考点,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手法。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热点。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从小处设题,即题干明确规定从表达技巧的某一个具体方面进行鉴赏;另一种是从宽处设题,即宽泛设题,不明确要求。
在高考的框架下,常常分为以下几类:(1)表达方式;(2)修辞手法;(3)表现手法;(4)篇章构思。
考点1 鉴赏表达方式
古诗词中主要的表达方式有四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设题较多的是其中的抒情和描写。
1.抒情手法:抒情是古诗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2)间接抒情
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托物言志等。
①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
②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③托物言志。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2.描写方式
(1)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2)动与静
①动静结合。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②化动为静。化动为静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
③化静为动。化静为动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
④以动衬静。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3)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是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4)点面结合: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5)细节描写: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6)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技法点拨】
1.描写手法的解题策略
2.抒情手法的解题策略
(1)注意判断抒情类型。注意区分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是间接抒情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还是咏史抒怀等。如果是写景抒情诗,则应区分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注意联系相关诗(词)句分析。在明确抒情方式后,要结合具体的诗(词)句,分析其具体运用情况。
(3)注意指明其表达效果。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通过这样的抒情方式表达,给读者怎样的感受。
考点2 鉴赏表现手法
1.渲染与烘托
诗歌中的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
诗歌中的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2.衬托与对比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
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其特性更加鲜明。用对比的方法,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3.比兴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4.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5.想象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6.虚实结合
所谓“实”,就是所见所闻;所谓“虚”,就是想象中的、梦中的、回忆中的、仙界中的。虚实相生,拓宽了诗歌的表达空间,避免了写法上的刻板平直,更加准确、鲜明地传情达意。《雨霖铃》一词中,写离别之时的景物、未别与临别之情景,均为眼前实景或实有之事,为实写;上阕末及下阕推想别后经历之景之境和相思苦况,属于想象,为虚写。
7.用典
用典是指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内容和思想。根据用典目的,可分为正用典(表意与典故意一致)和反用典(用意与典故意相反);根据用典形式,可分为明用典与暗用典(多指语典)。用典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增强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8.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作者个人的志向、意愿、情趣,借助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技法点拨】
考点3 鉴赏结构技巧
1.开宗明义,直接点题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直接点明题旨或表达情感。
2.曲笔入题,造成悬念
诗歌开头先来一个开端,不直接触到本题,这样使作品有跌宕起伏之感,吸引读者。
3.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这是篇章前后某点内容的衔接,又叫呼应。前面交代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面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代。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4.抑扬变化,跌宕起伏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5.卒章显志,主旨明确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6.以景结情,意犹未尽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技法点拨】
考点4 鉴赏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简介
手法 说 明 作 用 示 例 赏析(补全横线 上的内容)
(1) 比喻 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突出事物特征,使所要表达的事物更加生动鲜明。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五首(其二)》] 词句巧妙地以“月”作比,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2)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叫拟物。 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先偷眼”写白鹤爱梅情切,还未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偷看;“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断魂。这两句诗把鹤、蝶对梅的喜爱之情表现到了极点。
(3)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 开头设问,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以设问作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4)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分为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身等。 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用“绿”和“红”分别代“叶”与“花”,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出作者的感伤情怀。
(5)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词人旷达的情怀。
(6)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的作用。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7) 双关 分谐音双关和弦外之音两种。 表达委婉含蓄的情感。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晴”与“情”同音,以晴天、下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
(8) 叠字 重复使用同一个字。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的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叠音词使词句更加生动形象,营造出凄凉的氛围。
(9)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 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对偶。“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10) 互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 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互文。“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对举互文,可理解为“(到)东西南北的集市上购买骏马、鞍鞯、嚼子、缰绳和长鞭”,表现出木兰征战前的紧张忙碌。
【技法点拨】
答题技巧
1、精准判断表达技巧
①立足整体。即把所给的判断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片段。如判断“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所用的表达技巧,就不能单看“城中桃李愁风雨”这句而认为是“拟人”,而应把两句连成一个整体看,则为“对比”。
②把握关系。关系即诗词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的限制,所以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达技巧。这样看来,几乎所有的表达技巧都表现为“关系”:借景抒情是景与情的关系,托物言志是物与志的关系,动静结合是动与静的关系,对比是甲与乙的关系,衬托是主与次的关系,虚实结合是虚与实的关系。因此,善于抓住这些关系,技巧就容易判定了。
精准分析表达技巧
①紧扣目的。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达目的服务的,“表达技巧+表达目的”就等于表达效果。在具体诗歌中,表达目的包括写景、状物、造境、写人、叙事、抒情等方面。
所谓赏析表达效果,就是运用这种技巧,看它写出了什么样的景,使景物描写得如何;描绘了什么样的事物,使该事物形象如何,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刻画了人物的什么形象,使人物形象如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使思想感情表达得如何。
在众多目的中,抒情是根本目的。几乎所有的表达技巧都与抒情有联系,几乎所有的表达效果都少不了抒情目的的分析。而且,无论分析哪种目的,都不可笼统,应紧扣诗歌内容,赏析得具体,细致,深入。
②紧扣技巧。不同的表达技巧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
如比喻、拟人重在生动形象,借景抒情使情感抒发委婉含蓄,反衬、对比达到突出强调之效果。因此,赏析表达效果在紧扣诗歌本身的同时,必须兼顾表达技巧的自身效果。而这部分效果多以术语形式出现,如生动逼真、自然贴切、新奇别致、耐人寻味、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别开生面等,且大多是固定的。虽说在使用这些术语时有贴标签之嫌,但必要的“标签”有时还是要贴的。
一.赏析描写技巧
描写就是通过一定的写作手段(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朴素直白的对话),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这是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体化。它所追求的表达效果是用文字绘形绘声绘色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样子”,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根据对象不同,描写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两类。
1.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的技巧主要有:
(1)写景角度:①观察顺序,如由近及远、由外至内、由高到低等;②感官角度,如视听结合、味觉与触觉等;③色彩角度,如暖色调、冷色调。
(2)描写手法,主要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
(3)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等。
请判断下列诗句的描写角度或手法。
诗句 描写角度或手法
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②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
③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④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⑤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2.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技巧同小说、散文中的一样,有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及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通过他人与环境衬托)等。就古诗而言,更看重动作、肖像、细节描写与环境烘托。
请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描写手法。
诗句 描写手法
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③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氓》)
④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孔雀东南飞并序》)
⑤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孔雀东南飞并序》)
(二)赏析抒情技巧
中国古典诗歌绝大部分是抒情诗,非常注重抒情,而且抒情手段极多,主要分两类:一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是间接抒情,可以细化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借古讽(伤)今、用典抒情,这一点同表现手法有重合之处。
请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抒情方式(若是间接抒情,则须指出具体的抒情方式)。
诗句 抒情方式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②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③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
④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典例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题。
送梓州①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②翻③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治所在今四川三台。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创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日渐开化。③翻:翻然改变。翻,同“反”。
1.结合全诗,谈谈诗歌在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上有何特点。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3题。
题米元晖①潇湘图(其二)
[宋]尤袤
淡淡晓山横雾,
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
往来泛宅浮家。
题米元晖山水
[明]张以宁
高堂晓起山水入,古色惨淡②神灵集③。
望中冥冥云气深,只恐春衣坐来湿。
江风吹雨百花飞,早晚持竿吾得归。
身在江南图画里,令人却忆米元晖。
【注】①米元晖:名友仁,宋代书画家米芾之子,擅长山水画。②惨淡:指画面色彩浅淡。③神灵集:指画面传神,韵味深沉。
2.两首诗描写景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第4题。
意难忘·山家
吴伟业
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把癭尊①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
【注】①癭尊:即癭樽,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
3.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
二.掌握主要表现手法
(一)借景抒情
作为古诗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它有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三种形式。但在平时的赏析活动中,不作如此专业的区分,都统称为“借景抒情”。
1.“借景抒情”中的景既可以是实景,也可以是虚景,“虚景”部分也可叫想象、虚写。
2.景情关系不一致,手法名称也不同。乐景乐情、哀景哀情才叫借景抒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很少)不叫借景抒情,而叫“反衬”。
3.当尾联(尾句)是写景句,判断时是交叉的,可以是融情于景,也可以是以景结情(结构技巧),如是虚景,还可以是想象、虚写。
请赏析《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写景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虚实结合
所谓“实”,就是所见所闻;所谓“虚”,就是想象中的、梦中的、回忆中的、仙界中的。虚实相生,拓宽了诗歌的表达空间,避免了写法上的刻板平直,更加准确、鲜明地传情达意。
请赏析《扬州慢》中所运用的虚实结合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中的虚写
①神仙鬼怪和梦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仙之人兮列如麻”都是想象中美好的仙境。
②已逝之景。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雕栏玉砌”是回忆中的景物。
③设想中的未来之景。如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中的别后之景。
(三)联想想象
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在赏析活动中不宜把二者分开。借助联想,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增加诗歌的内蕴,丰富诗歌的思想与情感。借助瑰丽的想象,可以触发读者产生无限的联想。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联想的一项是(  )
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B.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D.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
(四)用典
用典是指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内容和思想。根据用典目的,可分为正用典(表意与典故义一致)和反用典(表意与典故义相反);根据用典形式,可分为明用典和暗用典(多指语典)。用典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增强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可参见学案57活动一“(三)典故挖情”内容]
用典是辛弃疾词的特点之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极具代表性。试结合词句内容填出下表。
人物 典故 典故的作用
刘裕 刘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①
刘义隆 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遭到重创 ②
廉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同‘屎’)矣。” ③
(五)衬托
衬托是指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作者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衬托分为正衬、反衬两种。运用衬托,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更加突出、形象。
请简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中的衬托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衬托与烘托的区别
烘托,又叫侧面描写,是用一个(或多个)事物暗示另一个事物。写一个(或多个)事物,但目的是写另一个事物。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观众的反应,写周围景色,目的是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要写,一个为主,一个为次,“次”对“主”起陪衬作用。二者的共同点是,通过对次要事物的描写,来突出主要事物及其特色。做题时可这样区别:
①看是否出现:烘托只写用于烘托的事物,被烘托的事物(要暗写的事物)不出现;衬托是两个事物都要写,既描写主要事物,也描写起衬托作用的次要事物,“主”事物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
②看描写事物的数量:烘托可以以“多”写“一”,俗称“众星捧月”;衬托是以“一”写“一”,且是连续写的,俗称“烘云托月”。
(六)对比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有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对比。作用是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以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表达作者的某种感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了四组对比,请结合文本填出下表。
对比 目的
用古代的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 ①
② 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 ③
④ 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手法 对比 衬托
共同点 二者都使主体的特点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不同点 对比表明两种事物是对立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双方是并列关系 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用来说明被陪衬事物、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示例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将富人的穷奢极欲与穷人的冻死路旁进行对比,突出贫富差距之大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天台山之高来衬托天姥山之高
典例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题。
苦 笋
陆游
藜藿①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诗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3题。
长安正月十五日①
白居易
喧喧车骑帝王州②,
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
万人行乐一人愁。
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③
白居易
银台金阙夕沉沉,独宿相思在翰林。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渚宫东面烟波冷,浴殿西头钟漏深。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注】①本诗为作者在长安应举时所作。②帝王州:指都城长安。③作者时任翰林学士。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
2.这两首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熟悉古诗常用修辞手法
(一)熟悉古诗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诗人……感情)、借代、通感。
2.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真。
3.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4.语义类(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风趣):双关、互文。
(1)双关。谐音双关: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思”与“丝”谐音,“思方尽”表现思念之深、之极。语义双关: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里的“清白”不仅指石灰的颜色,也暗指清白的品德。
(详细内容可参见“语言文字运用”板块学案76“前备知识”。)
(2)互文,也叫互辞。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请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诗句 修辞手法
①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②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③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④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并序》)
⑤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二)区分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试指出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还是借喻。
诗句 修辞手法
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③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④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不第后赋菊》)
⑤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两者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借代的本质是“代”,不是“喻”;借喻的本质是“喻”,而且“喻”中有“代”。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还相当密切;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是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古诗中常见的借代物
杜康——酒 尺素、双鲤——书信 干戈——战争
汉——唐 渔樵——隐逸生活 汗青——史书
吴钩——宝刀、利剑类 樯橹——船
楼兰——边境之敌 柳营——军营 山村——隐居
钟鼓馔玉——权贵利禄 青衫——下级官吏
乌兔——时光
典例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题。
法曲献仙音①·秋晚红白莲
吴文英
风拍波惊,露零秋觉,断绿衰红江上。艳拂潮妆,澹②凝冰靥,别翻翠池花浪。过数点斜阳雨,啼绡粉痕冷。  宛相向。指汀洲、素云飞过,清麝③洗、玉井晓霞佩响。寸藕折长丝④,笑何郎⑤、心似春荡。半掬微凉,听娇蝉、声度菱唱⑥。伴鸳鸯秋梦,酒醒月斜轻帐。
【注】①法曲献仙音:词牌名,又名“越女镜心”“献仙音”。②澹:恬静、安然的样子。③清麝:清冽的麝香气息。④寸藕折长丝:折断寸藕可见长丝。⑤何郎:三国时的何逊,人称“粉面何郎”。⑥菱唱:采菱人所唱之歌。
1.本词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四.赏析结构技巧
古诗之美,内在的是其意境和神韵,外在的是其辞采、声律和结构。美的主题,必须凭借美的组织形式,才能激发出审美感受。在外在形式上,结构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既体现了诗人的写作思路,又承载着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鉴赏诗歌,除了赏析语言技法之外,还要了解诗歌的一般结构特点,以便快速敏锐地整体把握诗歌。
古典诗歌的思路大都是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而近体诗的结构是:起—承—转—合。
古诗常用的结构技巧有:
技巧 效果
巧设线索 线索有事线、物线、情线。设置线索,使结构更严谨,内容更集中。
开门见山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开宗明义,直接点题。
抑扬结合 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抑扬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以景结情 诗歌的收束部分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说明:像伏笔、铺垫、首尾呼应等技巧,古诗也用。)
请运用以上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李白《行路难》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结尾有何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戴叔伦《过三闾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请分析第三、四句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最后两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题。
晓发公安①
杜甫
北城击柝复欲罢,东方明星②亦不迟。
邻鸡野哭③如昨日,物色生态④能几时?
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
出门转眄⑤已陈迹,药饵扶⑥吾随所之。
【注】①大历三年(768),诗人离开公安前往岳阳。②明星:启明星。③野哭:恸哭,号啕大哭。语出《孔子家语》:“若是哭也,其野哉。孔子恶野哭者。哭者闻之遂改之。”④物色生态:“物色”指物,“生态”指人。⑤转眄(miǎn):转眼。⑥扶:扶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击柝”“明星”点明标题中的“晓”字,“复”字说明此前饱闻击柝声。
B.第二句中的“亦不迟”意谓柝声一歇,启明星也出现了,仿佛催人早早出发。
C.全诗叙写晓发公安之见闻感受,以人生感触为主线,景中融情,语言老到。
D.第七句照应颈联,第八句照应颔联,形成尾联分别呼应颈联和颔联的结构。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2题。
柳枝词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2.(2020广西南宁二中模拟,6分)陈衍《宋诗精华录》评此诗:“首句一顿,下三句连作一气说,体格独别。”这首诗与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在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3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③下,迥立阊阖④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⑤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3.(经典题,6分)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诗歌的表达方式
鉴赏表达方式——描写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鉴赏表达方式——抒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2)题。
崇义里①滞雨
李贺
落莫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②古帘暗,湿景传签筹③。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④。
【注】①崇义里:长安街坊名。宋敏求《长安志》中有“朱雀街第二街,有九坊,崇义里其一”这样的记载。②南宫:尚书省,诗中指尚书省中主管官员选授的吏部。③签筹:古代滴水计时器中标示时刻的竹签。④封侯:投笔从戎,立功以封侯。《后汉书·班超传》中有“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2)这首诗感情基调低沉忧郁,抒情方式多样,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鉴赏表达方式——记叙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第(3)题。
采地黄①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3)这首诗在叙述上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诗歌的表现手法
鉴赏表现手法——对比、衬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第(2)题。
杂 诗
王赞①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
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②。
昔往鸧鹒③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
师涓④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①王赞:西晋文人。②商参:二十八宿之中的两个,永不同时出现于空中。③鸧鹒:又作“仓庚”,指黄莺。④师涓:先秦时期卫国的著名乐师。
(2)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
鉴赏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3)题。
月 圆①
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3)杜甫在诗中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鉴赏表现手法——用典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4)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4)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诗歌的结构技巧
鉴赏结构技巧——句间关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题。
桃 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女子出嫁。②蕡(fén):果实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树叶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2)题。
木兰花·乙卯①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②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①乙卯:指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②拾翠:本指拾取翠鸟羽毛以为首饰。后指采摘绿叶或妇女春日嬉游。
(2)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鉴赏结构技巧——行文布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3)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①,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①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3)首句“一上高城万里愁”在全诗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第(4)题。
赠弹筝者①
萨都剌
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
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
【注】①本诗写于元泰定四年(1327),即萨都剌登进士第前后。
(4)请简要分析尾句在结构上的妙处。
诗歌的修辞手法
1.鉴赏修辞手法——借代、双关、对偶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题。
岁 暮①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东北部)。②雪岭:即西山,在成都西面。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此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本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出两种并加以赏析。
2.鉴赏修辞手法——比拟、设问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2)题。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
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②,
治病不蕲③三折肱④。
想得读书头已白,
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今属广东)县令。②四立壁:家徒四壁之意。③蕲:同“祈”,祈求。④三折肱:古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说法,诗中指黄几复善治国。
(2)同样是鸿雁传书,《寄黄几复》与下面的诗句相比,在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3.鉴赏修辞手法——通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3)题。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3)诗歌的第三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教材重要古诗词译文、情感及手法】
1《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情感】
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忧思。对人才的渴望。希望招揽贤臣、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手法】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2“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运用比喻,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逝的感慨。
3“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借代,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用典,两次引用《诗经》。
5用“子衿”、“鹿鸣”比兴,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6“明明如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但贤才难以招来,所以曹操想象着“鼓瑟吹笙”,想象着“契阔谈讌”。
7“乌鹊南飞”以“乌鹊”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
8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用典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9“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2《归园田居》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情感】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
【手法】
1比喻:“尘网”、“樊笼”比喻官场,表示对其厌恶;“羁鸟”、“池鱼”自喻,表达渴求摆脱束缚急迫的心境:“旧林”、“故渊”比喻乡土田园生活,表达对其追念之情。
2白描:采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画面,用朴实的语言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展现田园生活和农家景象画卷,平中见奇,淡而有味。可见陶诗平淡自然,毫无斧凿痕迹之风格。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于)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课文大意】
梦游之由一梦游之景-梦游之叹
【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梦境中天姥仙境美景的向往和喜爱;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对权贵的蔑视。
【手法】
首段“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写天姥山的高峻,“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正衬,以天台山的高衬托天姥山的高。第二段采用想象手法,描绘梦境。尾段直抒胸臆。
4《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漂泊无依、年老多病、孤独无伴的哀叹;对自己壮志难酬、知音无觅的苦闷;对国家动乱不安、人民生活艰难的关切和忧虑。
【手法】
首联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5《琵琶行》白居易
【课文大意】
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倾诉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
【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昔为娼家女、今为商人妇的悲惨遭遇的同情、惋惜、遗憾;对自己惨遭贬谪的感伤、无奈、愤懑、不满;对当局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不满、愤懑。
【手法】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侧面描写琵琶声的动听。“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等大量运用比喻,使无形的音乐声形象化。
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情感】
通过对赤壁的雄奇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三国的周瑜谈笑破敌的英雄业绩的向往,抒发了诗人凭吊古迹而引起的自己功业无成而白发已生的感慨。
【手法】
1整首诗环环相扣,环环相生,一气呵成。上阕即景生情,由大江浪涛,引出“千古”,由“故垒”引出“三国周郎”,由“江山如画”引出一时的“豪杰”,为下阕着重写周郎伏下一条线。
2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全词气势奔放,一泻千里。语言精练、形象,如“乱石”三句,写尽大江奔流的气魄和赤壁的雄奇;“遥想”六句,写尽周瑜的风采才华。
3使用衬托手法,以“早生华发”的词人,反衬“雄姿英发”的周郎。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情感】
对英雄的缅怀和仰慕;讽刺宋室昏聩无能,无人可用;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以史为鉴,不要草率出兵,主张有备而战;对国运的担忧和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国土的愤懑;抒发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手法】
用典,作者使用五个典故,借古讽今。
8《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情感】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手法】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头三句运用七组叠字,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增加音乐美,声情并茂,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人心中的清愁哀怨,奠定了全词哀伤愁苦的基调。
9《静女》(《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情感】
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塑造了女主人公活泼、调皮、大胆的形象和小伙子是憨厚、痴情的形象,表现了爱情萌发时的甜蜜和欢乐,男子借赞颂“彤管”的美丽,表达出对静女的爱恋。。
【手法】
1重章叠句。“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其中只变换了“姝”和“娈”两字,次句头两字“贻我”与“我”结构也相似。
2顶针。“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首尾相“顶”的格式,又叫“连珠”、“蝉联”。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
10《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情感】
本诗描写思妇涉江采芙蓉赠送给心上人,两人却分居两地,抒发思妇和游子互相思念,以及天各一方不能相守的忧愁。
【手法】
1乐景衬哀情,以兰泽多芳草,反衬相思之苦。
2设问,三四句自问自答,凸显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3对写法(对面落笔、虚写、想象),一二句先写女主人因思念丈夫而涉江采芙蓉,五六句再从对面落笔,描写男主人公回望故乡却路远难回,委婉含蓄地写出了男主人公对家乡的强烈思念和路远难归的无奈。
4联想和想象,七八句主人公由眼前想到以后的生活,有更深的担忧,表达了天各一方,忧伤终老的无尽忧愁。
11《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情感】
整首词通过描写现实的愁苦生活和追忆过去的帝王生活,抒发了作者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情感真挚。
【手法】
1采用诘问的手法,“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但作者却问何时了,可见“春花秋月”勾起作者对美好往事的伤怀,引起作者对屈辱生活的伤感、烦闷;
2以乐景衬哀情,美好的“春花秋月”与可叹的现实对比,体现现实生活的卑屈,突出作者深刻的亡国之痛和思乡之愁。
3虚写,作者想象故国的人与物,虽不堪回首但还是忍不住回首,体现作者内心的挣扎(既有对往事的追忆,又有悔恨)。
4对比,不变的华丽的宫殿与变老的宫人面容对比,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无奈。
5“朱颜”一词一语双关,既是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深沉感慨!
12《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情感】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独特思考: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
【手法】
1拟人化手法。“纤云弄巧”表现织女织锦之精巧,点出了那满天的瑰丽的云霞也颇通人性。“飞星传恨”,“传”同样暗示了星的善解人意,说明连那穿梭太空的流星此时也在牛郎织女中间不断奔波,传递着缠绵情思。它们也被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所感动。
2比喻,将抽象的“柔情”和“佳期”幻化为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
3反问,结尾两句,运用反诘语气。两人相会后不忍分离,因而说这些话安慰他们:爱情若坚贞不移,又哪在乎朝夕相聚?这一反寻常人们对爱情难舍难分的看法,使词的意境为之一新。
(一)精准审题
表达技巧题审题要审出以下要点:
1.题型:明考/暗考。所谓明考,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艺术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信息。这是主要题型。所谓暗考,就是题干中不含有“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题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
2.角度:大/小。大角度是指很宽泛地鉴赏,不明确鉴赏的具体角度,常用“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艺术特色”“手法”之类的用语;小角度是指明确鉴赏角度,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技巧”“抒情特色”等具体角度。大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小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问“修辞手法”,不能答“表现手法”;问“表现手法”,不能答“修辞手法”,等等。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
3.范围:整体/局部。“整体”是指题干问的是全诗的表达技巧,“局部”则是指诗(词)的某联(片)某句。范围不同,优先考虑的表达技巧的顺序也不同。整体为: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局部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
4.数量:多/少。即要分清楚题干中的“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题干中说“哪种”,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的”,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因此,要求答一种的,绝不能多答;要求答多种的,绝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突出的,绝不能答次要的、不突出的。这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二)精准答题
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
注 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鉴赏 这是一首以描绘蜀道山川奇美著称的抒情诗。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作此诗。此诗以写实的笔触,精练准确地刻画了蜀地虽然崎岖难行,但具备别有洞天的景象,劝勉友人不必过多担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热爱生活。诗作既有劝导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中之意,又寄寓诗人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语言简练朴实,分析鞭辟入里,体现了诗人文笔和思想都很成熟的特点。
1.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2.送别诗
1.简要分析这首诗的首联与《蜀道难》的首句写法上的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样描写蜀道之难,《送友人入蜀》与《蜀道难》在手法和效果上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析尾联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表达技巧题一般分为三个步骤:点(点明技巧名称)+释(解释技巧运用)+效(分析技巧在塑造人物、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其中“点”“效”步骤最重要。
(1)精准判断表达技巧
①立足整体。即把所给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而不是只看其中一个片段。如判断“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所用的表达技巧,就不能单看“城中桃李愁风雨”这句而认为是“拟人”,而应把两句连成一个整体看,则为“对比”。
②把握关系。关系即诗词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的限制,所以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达技巧。这样看来,几乎所有的表达技巧都表现为“关系”:借景抒情是景与情的关系,托物言志是物与志的关系,动静结合是动与静的关系,对比是甲与乙的关系,衬托是主与次的关系,虚实结合是虚与实的关系。因此,善于抓住这些关系,技巧就容易判定了。
(2)精准分析表达效果
①紧扣目的。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达目的服务的,“表达技巧+表达目的”就等于表达效果。在具体诗歌中,表达目的包括写景、状物、造境、写人、叙事、抒情等方面。所谓赏析表达效果,就是运用这种技巧,看它写出了什么样的景,使景物描写得如何;描绘了什么样的事物,使该事物形象如何,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刻画了人物的什么形象,使人物形象如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使思想感情表达得如何。在众多目的中,抒情是根本目的。几乎所有的表达技巧都与抒情有联系,几乎所有的表达效果都少不了抒情目的的分析。而且,无论分析哪种目的,都不可笼统,应紧扣诗歌内容赏得具体,细致,深入。
②紧扣技巧。不同的表达技巧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如比喻、拟人重在生动形象,借景抒情使情感抒发委婉含蓄,反衬、对比达到突出强调之效果。因此,赏析表达效果在紧扣诗歌本身的同时,必须兼顾表达技巧的自身效果。而这部分效果多以术语形式出现,如生动逼真、自然贴切、新奇别致、耐人寻味、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别开生面等,且大多是固定的。虽说使用这些术语有贴标签之嫌,但必要的“标签”有时还是要贴的。
Ⅱ.(2023·全国乙)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任务。
破阵子
陆 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鉴赏 上片第一、二句议论抒情:尘世虚幻,皆为妄念;浮名如昨日之梦,无须挂念。第三、四句记叙自己放下浮名之后洒脱的隐逸行为:穿上蜡屐登山,率真饮酒,拄着筇竹杖,穿行林间,逍遥自在。“蜡屐”“筇杖”微露隐逸情趣,“真率”“自在”直抒闲适之情。上片以情作结,从身体与心灵两方面突出闲逸的状态。
下片第一、二句写景:春寒料峭,冬的余威尚存,但细雨初晴,迎来了春晴的美好。第三、四句继续叙写词人的活动,闲题苔纸,遥闻菱歌,体现了词人心境平和、闲适喜悦。“闲”字,突出闲适的心境;“遥”字,增加了想象的乐趣。结句“与君同醉醒”,表达了词人与朋友共同饮酒、共同享受隐逸乐趣的情感。
1.下面是本词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2.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抒情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两种。重点及难点是间接抒情。它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事抒情等常见方式,还有与文本相关的独特的抒情方式,阅读时要注意这一点。
另外,要注意审答规范。考查抒情方式题,题干一般有“抒情方式(手法/特色)”“如何抒情”等提示语。
作答时应包括两个要点:用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涉及间接抒情方式要一步到位,直接答出间接抒情的具体内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3讲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目 录
01 考情分析·备考策略 2
0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
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4
考点一 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4
考点二 信息的辨析 4
04 热考题型·解题策略 4
05 真题感悟·命题洞见 5
考点概述
"分析表达技巧"是指分析作者在塑造形象、表达情感时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是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考查中的必考考点,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手法。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热点。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从小处设题,即题干明确规定从表达技巧的某一个具体方面进行鉴赏;另一种是从宽处设题,即宽泛设题,不明确要求。
在高考的框架下,常常分为以下几类:(1)表达方式;(2)修辞手法;(3)表现手法;(4)篇章构思。
考点1 鉴赏表达方式
古诗词中主要的表达方式有四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设题较多的是其中的抒情和描写。
1.抒情手法:抒情是古诗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2)间接抒情
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托物言志等。
①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
②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③托物言志。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2.描写方式
(1)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2)动与静
①动静结合。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②化动为静。化动为静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
③化静为动。化静为动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
④以动衬静。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3)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是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4)点面结合: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5)细节描写: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6)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技法点拨】
1.描写手法的解题策略
2.抒情手法的解题策略
(1)注意判断抒情类型。注意区分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是间接抒情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还是咏史抒怀等。如果是写景抒情诗,则应区分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注意联系相关诗(词)句分析。在明确抒情方式后,要结合具体的诗(词)句,分析其具体运用情况。
(3)注意指明其表达效果。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通过这样的抒情方式表达,给读者怎样的感受。
考点2 鉴赏表现手法
1.渲染与烘托
诗歌中的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
诗歌中的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2.衬托与对比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
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其特性更加鲜明。用对比的方法,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3.比兴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4.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5.想象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6.虚实结合
所谓“实”,就是所见所闻;所谓“虚”,就是想象中的、梦中的、回忆中的、仙界中的。虚实相生,拓宽了诗歌的表达空间,避免了写法上的刻板平直,更加准确、鲜明地传情达意。《雨霖铃》一词中,写离别之时的景物、未别与临别之情景,均为眼前实景或实有之事,为实写;上阕末及下阕推想别后经历之景之境和相思苦况,属于想象,为虚写。
7.用典
用典是指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内容和思想。根据用典目的,可分为正用典(表意与典故意一致)和反用典(用意与典故意相反);根据用典形式,可分为明用典与暗用典(多指语典)。用典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增强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8.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作者个人的志向、意愿、情趣,借助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技法点拨】
考点3 鉴赏结构技巧
1.开宗明义,直接点题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直接点明题旨或表达情感。
2.曲笔入题,造成悬念
诗歌开头先来一个开端,不直接触到本题,这样使作品有跌宕起伏之感,吸引读者。
3.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这是篇章前后某点内容的衔接,又叫呼应。前面交代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面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代。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4.抑扬变化,跌宕起伏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5.卒章显志,主旨明确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6.以景结情,意犹未尽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技法点拨】
考点4 鉴赏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简介
手法 说 明 作 用 示 例 赏析(补全横线 上的内容)
(1) 比喻 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突出事物特征,使所要表达的事物更加生动鲜明。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五首(其二)》] 词句巧妙地以“月”作比,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2)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叫拟物。 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先偷眼”写白鹤爱梅情切,还未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偷看;“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断魂。这两句诗把鹤、蝶对梅的喜爱之情表现到了极点。
(3)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 开头设问,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以设问作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4)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分为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身等。 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用“绿”和“红”分别代“叶”与“花”,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出作者的感伤情怀。
(5)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词人旷达的情怀。
(6)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的作用。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7) 双关 分谐音双关和弦外之音两种。 表达委婉含蓄的情感。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晴”与“情”同音,以晴天、下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
(8) 叠字 重复使用同一个字。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的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叠音词使词句更加生动形象,营造出凄凉的氛围。
(9)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 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对偶。“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10) 互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 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互文。“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对举互文,可理解为“(到)东西南北的集市上购买骏马、鞍鞯、嚼子、缰绳和长鞭”,表现出木兰征战前的紧张忙碌。
【技法点拨】
答题技巧
1、精准判断表达技巧
①立足整体。即把所给的判断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片段。如判断“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所用的表达技巧,就不能单看“城中桃李愁风雨”这句而认为是“拟人”,而应把两句连成一个整体看,则为“对比”。
②把握关系。关系即诗词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的限制,所以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达技巧。这样看来,几乎所有的表达技巧都表现为“关系”:借景抒情是景与情的关系,托物言志是物与志的关系,动静结合是动与静的关系,对比是甲与乙的关系,衬托是主与次的关系,虚实结合是虚与实的关系。因此,善于抓住这些关系,技巧就容易判定了。
精准分析表达技巧
①紧扣目的。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达目的服务的,“表达技巧+表达目的”就等于表达效果。在具体诗歌中,表达目的包括写景、状物、造境、写人、叙事、抒情等方面。
所谓赏析表达效果,就是运用这种技巧,看它写出了什么样的景,使景物描写得如何;描绘了什么样的事物,使该事物形象如何,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刻画了人物的什么形象,使人物形象如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使思想感情表达得如何。
在众多目的中,抒情是根本目的。几乎所有的表达技巧都与抒情有联系,几乎所有的表达效果都少不了抒情目的的分析。而且,无论分析哪种目的,都不可笼统,应紧扣诗歌内容,赏析得具体,细致,深入。
②紧扣技巧。不同的表达技巧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
如比喻、拟人重在生动形象,借景抒情使情感抒发委婉含蓄,反衬、对比达到突出强调之效果。因此,赏析表达效果在紧扣诗歌本身的同时,必须兼顾表达技巧的自身效果。而这部分效果多以术语形式出现,如生动逼真、自然贴切、新奇别致、耐人寻味、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别开生面等,且大多是固定的。虽说在使用这些术语时有贴标签之嫌,但必要的“标签”有时还是要贴的。
一.赏析描写技巧
描写就是通过一定的写作手段(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朴素直白的对话),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这是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体化。它所追求的表达效果是用文字绘形绘声绘色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样子”,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根据对象不同,描写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两类。
1.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的技巧主要有:
(1)写景角度:①观察顺序,如由近及远、由外至内、由高到低等;②感官角度,如视听结合、味觉与触觉等;③色彩角度,如暖色调、冷色调。
(2)描写手法,主要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
(3)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等。
请判断下列诗句的描写角度或手法。
诗句 描写角度或手法
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②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
③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④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⑤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答案 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②虚实结合 ③触觉、视觉、听觉结合,侧面烘托 ④远近结合、高低结合 ⑤侧面描写 ⑥视听结合、绘声绘色
2.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技巧同小说、散文中的一样,有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及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通过他人与环境衬托)等。就古诗而言,更看重动作、肖像、细节描写与环境烘托。
请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描写手法。
诗句 描写手法
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③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氓》)
④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孔雀东南飞并序》)
⑤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孔雀东南飞并序》)
答案 ①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②侧面描写 ③对比、神态描写 ④动作描写 ⑤语言描写
(二)赏析抒情技巧
中国古典诗歌绝大部分是抒情诗,非常注重抒情,而且抒情手段极多,主要分两类:一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是间接抒情,可以细化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借古讽(伤)今、用典抒情,这一点同表现手法有重合之处。
请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抒情方式(若是间接抒情,则须指出具体的抒情方式)。
诗句 抒情方式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②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③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
④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答案 ①借景抒情 ②直抒胸臆 ③直抒胸臆 ④叙事(细节)抒情 ⑤用典抒情 ⑥借物抒情
典例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题。
送梓州①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②翻③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治所在今四川三台。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创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日渐开化。③翻:翻然改变。翻,同“反”。
1.结合全诗,谈谈诗歌在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上有何特点。
答案:①借景抒情。首联、颔联通过描绘巴蜀雄秀的山川风光,表达了作者对梓州风土的赞美。(2分)②叙事抒情。颈联叙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2分)③用典抒情。尾联用典,期望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革新吏治,大展宏图。(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答题时要结合相应诗句,分析出其中的抒情方式,也就是题干中要求答出的抒情特点。通读全诗可以发现,诗中没有直接抒情的诗句,说明作者主要以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情感。比如前两联写景,“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使画面富有立体感,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表达了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以及对李使君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之情。颈联叙事,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尾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秀美,民风有待开化,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恪尽职守,有所作为。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3题。
题米元晖①潇湘图(其二)
[宋]尤袤
淡淡晓山横雾,
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
往来泛宅浮家。
题米元晖山水
[明]张以宁
高堂晓起山水入,古色惨淡②神灵集③。
望中冥冥云气深,只恐春衣坐来湿。
江风吹雨百花飞,早晚持竿吾得归。
身在江南图画里,令人却忆米元晖。
【注】①米元晖:名友仁,宋代书画家米芾之子,擅长山水画。②惨淡:指画面色彩浅淡。③神灵集:指画面传神,韵味深沉。
3.两首诗描写景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尤诗侧重视觉描写,选取“晓山”“横雾”“远水”“平沙”等意象,渲染了素淡苍茫(迷蒙悠远)的氛围;张诗则将视觉描写和触觉描写相结合,用触觉“春衣湿”衬托了视觉“云气深”。②尤诗侧重静态描写;张诗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通过“江风吹雨”“百花飞”,勾勒出一幅宁静幽雅、秀丽灵动的画面。③尤诗侧重远景、大景(广镜头);张诗则先写远景、大景,再写近景、小景(特写镜头),如“百花飞”,细腻生动。④尤诗实写眼前所见;张诗则虚实相生,“只恐春衣坐来湿”是想象之语,表现了云气的缥缈朦胧。(每点2分,其中手法1分,结合词句简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解答本题,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描写景物”“方法”,明确答题方向。然后调动知识储备——分析诗歌的写景方式可从顺序、感观、艺术手法等角度分析。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感观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艺术手法注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描写、点面结合、对比衬托等。最后结合诗歌中景物的特点进行分析。尤诗的景物描写集中在第一、二句,主要描写的景物有:淡山、雾气、远水、平沙。第一、二句写静态的山水,均为实景,其中“淡”“远”二字点出山雾缥缈、迷蒙的状态,为远观之景。张诗中的景物描写集中在前三联,主要描写了山水、云气、江风、雨、花等景物,从视觉上写惨淡的山水、飞舞的百花,其中山水为静景,百花飞舞为动景,动静结合;“冥冥云气”为远景,细处着笔的飞花为小景、近景。第二联又用“湿”字写“云气”之深,“春衣湿”为触觉,“云气深”为视觉,视觉描写和触觉描写相结合。看到山间朦胧的云气,诗人“只恐春衣湿”,此处为诗人想象自己身在其中的感受,虚实结合。回答该题时,要从写景的层次、具体的手法等角度对比回答,注意对比的角度要多样。
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第4题。
意难忘·山家
吴伟业
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把癭尊①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
【注】①癭尊:即癭樽,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
4.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
答案:写景艺术:①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1分)②意象丰富,色彩和谐。“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幽之境。(1分)③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如“苔径逐篱斜”一句,将静景化为苔径追逐篱笆的动态景象。(1分)
叙事艺术:①对比衬托。如“衰翁”与“健饭”。(1分)②铺陈写实。从“高话桑麻”开始,词人一一叙写山家生活。(1分)③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如“汲水自浇瓜”。(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本题,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写景艺术”“叙事艺术”,明确答题方向;需注意题干已限定答题区间,“写景艺术”范围在上片,“叙事艺术”在下片。然后点出具体的艺术手法,并结合词句举例分析。诗歌上片从远望“云遮”的“村坞”,到近处所看到的苍藤、老干、翠竹、明沙等,到堂前的苔径、篱笆,再到室内的陈设,词人视角不断变化,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移步换景。老树上缠绕着藤蔓,翠绿的修竹映衬着溪边的白沙,屋舍依水傍石,临溪而立,小径生满青苔,所写之意象连缀在一起,仿佛是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而“苔径逐篱斜”一句,“逐”字化静为动,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写出了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的画面;“文木几,小窗纱”“启北扉,移床待客”动静结合,表现农家生活的意趣,衬托出主人潇洒出尘的品格。下片写席间主客欢洽之情。词人自谓是苍老体弱的“衰翁”,却出人意外地胃口极佳,“衰翁”与“健饭”形成非常有趣的对比;从“高话桑麻”开始,词人一一罗列山家生活及农事,这是铺陈写实的手法;“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浅近直白,以农家话语写种树浇瓜的悠游轻松,“这风味清佳”也是典型的口语化赞语,家常语言使得主人怡然自乐的神情跃然纸上。
二.掌握主要表现手法
(一)借景抒情
作为古诗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它有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三种形式。但在平时的赏析活动中,不作如此专业的区分,都统称为“借景抒情”。
1.“借景抒情”中的景既可以是实景,也可以是虚景,“虚景”部分也可叫想象、虚写。
2.景情关系不一致,手法名称也不同。乐景乐情、哀景哀情才叫借景抒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很少)不叫借景抒情,而叫“反衬”。
3.当尾联(尾句)是写景句,判断时是交叉的,可以是融情于景,也可以是以景结情(结构技巧),如是虚景,还可以是想象、虚写。
请赏析《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写景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描写扬州城经历战争后草木深深,号角寒寂,城池空荡的环境,表达词人对扬州城衰败的痛心和对战争的厌恶。
(二)虚实结合
所谓“实”,就是所见所闻;所谓“虚”,就是想象中的、梦中的、回忆中的、仙界中的。虚实相生,拓宽了诗歌的表达空间,避免了写法上的刻板平直,更加准确、鲜明地传情达意。
请赏析《扬州慢》中所运用的虚实结合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扬州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乃是借用,组合在一起,显示出扬州昔日的繁华;写扬州今日的萧条,都是实写。正是通过这一对比,寄寓了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情绪。
 古诗中的虚写
①神仙鬼怪和梦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仙之人兮列如麻”都是想象中美好的仙境。
②已逝之景。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雕栏玉砌”是回忆中的景物。
③设想中的未来之景。如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中的别后之景。
(三)联想想象
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在赏析活动中不宜把二者分开。借助联想,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增加诗歌的内蕴,丰富诗歌的思想与情感。借助瑰丽的想象,可以触发读者产生无限的联想。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联想的一项是(  )
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B.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D.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
答案 A
解析 A项内容全是实写。
(四)用典
用典是指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内容和思想。根据用典目的,可分为正用典(表意与典故义一致)和反用典(表意与典故义相反);根据用典形式,可分为明用典和暗用典(多指语典)。用典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增强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可参见学案57活动一“(三)典故挖情”内容]
用典是辛弃疾词的特点之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极具代表性。试结合词句内容填出下表。
人物 典故 典故的作用
刘裕 刘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①
刘义隆 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遭到重创 ②
廉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同‘屎’)矣。” ③
答案 ①表达了词人决心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 ②借鉴历史,委婉地劝诫韩侂胄不要草率行事 ③以廉颇自比,虽已年老,仍想为国效力却不得,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的苦闷
(五)衬托
衬托是指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作者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衬托分为正衬、反衬两种。运用衬托,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更加突出、形象。
请简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中的衬托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衬:用“小乔初嫁”衬托周瑜年轻得意。
反衬:①用曹军灰飞烟灭反衬周瑜大获全胜的英雄形象;②用周瑜年轻有为反衬词人年过半百却功业无成。
 衬托与烘托的区别
烘托,又叫侧面描写,是用一个(或多个)事物暗示另一个事物。写一个(或多个)事物,但目的是写另一个事物。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观众的反应,写周围景色,目的是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要写,一个为主,一个为次,“次”对“主”起陪衬作用。二者的共同点是,通过对次要事物的描写,来突出主要事物及其特色。做题时可这样区别:
①看是否出现:烘托只写用于烘托的事物,被烘托的事物(要暗写的事物)不出现;衬托是两个事物都要写,既描写主要事物,也描写起衬托作用的次要事物,“主”事物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
②看描写事物的数量:烘托可以以“多”写“一”,俗称“众星捧月”;衬托是以“一”写“一”,且是连续写的,俗称“烘云托月”。
(六)对比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有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对比。作用是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以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表达作者的某种感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了四组对比,请结合文本填出下表。
对比 目的
用古代的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 ①
② 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 ③
④ 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
答案 ①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 ②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用历史上的英主与庸才相比 ③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情感都冲淡了 ④用廉颇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手法 对比 衬托
共同点 二者都使主体的特点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不同点 对比表明两种事物是对立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双方是并列关系 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用来说明被陪衬事物、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示例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将富人的穷奢极欲与穷人的冻死路旁进行对比,突出贫富差距之大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天台山之高来衬托天姥山之高
典例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题。
苦 笋
陆游
藜藿①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诗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用典。“我见魏征殊媚妩”引用了唐太宗评价魏征的典故。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却深受唐太宗器重。这就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在诗人看来却应该得到认可。(2分)②象征。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笋历经风雨方能长大成竹,也象征了人才养成必须经受磨难。(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结合注释可知,诗中颔联援引了唐代名臣魏征的典故。诗人在此用典是为了表示自己并不因苦笋味苦而厌弃它,因为苦笋的“苦节”与生俱来,这就像耿介的品性是由人高尚的内在素质决定的。诗人由“苦节”联想到魏征,正是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尾联承接上文,点明了诗人不让孩童拔去太多苦笋的原因,是因为笋长成竹子需要经受风雨的洗礼,象征着人才的成长也要经过无数挫折和苦难。因此,这首诗中主要运用了用典、象征的表现手法。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3题。
长安正月十五日①
白居易
喧喧车骑帝王州②,
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
万人行乐一人愁。
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③
白居易
银台金阙夕沉沉,独宿相思在翰林。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渚宫东面烟波冷,浴殿西头钟漏深。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注】①本诗为作者在长安应举时所作。②帝王州:指都城长安。③作者时任翰林学士。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
2.这两首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①第一首诗主要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1分)京城元宵之夜,明月春风,热闹非凡,“万人行乐”;而作者却因“羁病”无心游玩,独处客舍“一人愁”,显得格外孤单、愁苦。(2分)②第二首诗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1分)作者实写自己在中秋之夜,对着明月思念远方的好友;同时,作者推己及“故人”,想象对方此时也在月下思念自己,又设想江陵潮湿多云,担心对方不能和自己同见“清光”。诗作虚实结合,表现了元、白二人千里相思的深厚友情。(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第一首诗中,“喧喧车骑帝王州,羁病无心逐胜游”“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通过京城元宵之夜的热闹与作者此时无心游玩、独处旅社的境况对比,突出作者的孤苦郁闷。第二首诗中,“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实写中秋之夜的自己,又想象自己思念的家乡亲友,表现出内心的郁闷沮丧;“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作者想象友人此时也在月下思念自己,又设想江陵潮湿多云,担心友人不能和自己同见“清光”,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内心的郁闷,更加显示出二人友谊的深厚。
三.熟悉古诗常用修辞手法
(一)熟悉古诗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诗人……感情)、借代、通感。
2.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真。
3.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4.语义类(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风趣):双关、互文。
(1)双关。谐音双关: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思”与“丝”谐音,“思方尽”表现思念之深、之极。语义双关: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里的“清白”不仅指石灰的颜色,也暗指清白的品德。
(详细内容可参见“语言文字运用”板块学案76“前备知识”。)
(2)互文,也叫互辞。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请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诗句 修辞手法
①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②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③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④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并序》)
⑤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答案 ①对偶、比喻、拟人 ②设问、借代 ③比拟 ④互文 ⑤比喻、夸张 ⑥双关
(二)区分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试指出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还是借喻。
诗句 修辞手法
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③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④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不第后赋菊》)
⑤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答案 ①借代 ②借喻 ③借代 ④借喻 ⑤借代 ⑥借代
两者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借代的本质是“代”,不是“喻”;借喻的本质是“喻”,而且“喻”中有“代”。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还相当密切;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是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古诗中常见的借代物
杜康——酒 尺素、双鲤——书信 干戈——战争
汉——唐 渔樵——隐逸生活 汗青——史书
吴钩——宝刀、利剑类 樯橹——船
楼兰——边境之敌 柳营——军营 山村——隐居
钟鼓馔玉——权贵利禄 青衫——下级官吏
乌兔——时光
典例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题。
法曲献仙音①·秋晚红白莲
吴文英
风拍波惊,露零秋觉,断绿衰红江上。艳拂潮妆,澹②凝冰靥,别翻翠池花浪。过数点斜阳雨,啼绡粉痕冷。  宛相向。指汀洲、素云飞过,清麝③洗、玉井晓霞佩响。寸藕折长丝④,笑何郎⑤、心似春荡。半掬微凉,听娇蝉、声度菱唱⑥。伴鸳鸯秋梦,酒醒月斜轻帐。
【注】①法曲献仙音:词牌名,又名“越女镜心”“献仙音”。②澹:恬静、安然的样子。③清麝:清冽的麝香气息。④寸藕折长丝:折断寸藕可见长丝。⑤何郎:三国时的何逊,人称“粉面何郎”。⑥菱唱:采菱人所唱之歌。
1.本词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对偶。“风拍波惊”与“露零秋觉”相对,“艳拂潮妆”与“澹凝冰靥”相对,读来朗朗上口,有音韵之美。②拟人。将水波、晚秋当作人来写,富于情味;将红白莲当作冷艳沉静、相对玉立的美人来写,表现出对荷花的怜爱。③借代。以“绿”“红”分别借代叶、花,用语简洁,凸显了叶、花的特点。④比喻。“伴鸳鸯”两句,写盆栽的红白莲像鸳鸯般双宿水上,表现出与爱人远离不能相见的怅惘。⑤双关。“寸藕折长丝”中的“丝”字一语双关,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分隔两地的爱人的思念。(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答题时,先准确地答出词中所用修辞手法,再结合相关词句分析表达效果和作者情感。该词使用的修辞手法较多。起首两句“风拍波惊”与“露零秋觉”对仗工整,后面“艳拂潮妆”与“澹凝冰靥”也是如此,读来极具节奏感,富有音韵美。运用拟人手法,将红白莲比作美人,写它们“宛相向。指汀洲、素云飞过”,仿佛在对着彼此说话,惹人怜爱。以“绿”代指叶,以“红”代指花,用语精练,这是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还有比喻的修辞手法,“伴鸳鸯秋梦”写红白莲花像鸳鸯双栖在水上,而自己形单影只,反衬与爱人不能相见的寂寞孤单。另外还有双关,“寸藕折长丝”既是说藕断丝连,也是指相恋的两人虽然远隔两地,但仍然长相思。
四.赏析结构技巧
古诗之美,内在的是其意境和神韵,外在的是其辞采、声律和结构。美的主题,必须凭借美的组织形式,才能激发出审美感受。在外在形式上,结构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既体现了诗人的写作思路,又承载着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鉴赏诗歌,除了赏析语言技法之外,还要了解诗歌的一般结构特点,以便快速敏锐地整体把握诗歌。
古典诗歌的思路大都是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而近体诗的结构是:起—承—转—合。
古诗常用的结构技巧有:
技巧 效果
巧设线索 线索有事线、物线、情线。设置线索,使结构更严谨,内容更集中。
开门见山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开宗明义,直接点题。
抑扬结合 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抑扬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以景结情 诗歌的收束部分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说明:像伏笔、铺垫、首尾呼应等技巧,古诗也用。)
请运用以上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李白《行路难》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结尾有何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点明诗歌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实现理想的自信。
(2)戴叔伦《过三闾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请分析第三、四句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三、四句以景结情,通过日暮秋风吹落无边枫叶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出屈原的哀怨和诗人对屈原的同情,显得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3)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先扬后抑(欲抑先扬)。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义,仿佛在热烈颂扬汉文帝的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后两句写明“夜半虚前席”却是为了问“鬼神”,讽刺辛辣,感慨深沉。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最后两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江山如画”总结前文所描绘的雄奇壮丽的赤壁之景;“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做了铺垫,由写景过渡到写人。
典例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题。
晓发公安①
杜甫
北城击柝复欲罢,东方明星②亦不迟。
邻鸡野哭③如昨日,物色生态④能几时?
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
出门转眄⑤已陈迹,药饵扶⑥吾随所之。
【注】①大历三年(768),诗人离开公安前往岳阳。②明星:启明星。③野哭:恸哭,号啕大哭。语出《孔子家语》:“若是哭也,其野哉。孔子恶野哭者。哭者闻之遂改之。”④物色生态:“物色”指物,“生态”指人。⑤转眄(miǎn):转眼。⑥扶:扶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击柝”“明星”点明标题中的“晓”字,“复”字说明此前饱闻击柝声。
B.第二句中的“亦不迟”意谓柝声一歇,启明星也出现了,仿佛催人早早出发。
C.全诗叙写晓发公安之见闻感受,以人生感触为主线,景中融情,语言老到。
D.第七句照应颈联,第八句照应颔联,形成尾联分别呼应颈联和颔联的结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A项,“北城击柝”与“东方明星”都交代了时间。“击柝”是报更之声;“启明”是报晓之象。“复欲罢”,言朝朝闻柝,今日之柝声又将停止,这就点明夜之已去,晓之将来。选项正确。B项,“亦不迟”,言启明星现于拂晓之东方,于柝声隐没时出现,一点也不迟疑。对于要早起远行的诗人来说,这一报晓之星仿佛是告诉自己要出发了。选项正确。C项,全诗围绕“晓发”而作,写出了诗人晓发公安的所见所闻,如击柝、启明星、邻鸡、野哭等,诗人由此发出人生几何的感叹,抒发了浪迹天涯、漂泊江湖的无奈和时光易逝、老病缠身的苦情,情由景生,景中融情。语言老到精练,展示出诗人晚年的困苦处境。选项正确。D项,第七句是说出门离开之后,转眼之间,这里已成为过去了,照应颔联“邻鸡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的感慨,抒发了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之感;第八句是说只要有“药饵”可以疗疾,就让小舟漂荡到哪儿算哪儿吧,照应颈联“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的迷惘,抒发了漂泊不定之感。选项错误。故答案为D项。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2题。
柳枝词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2.(2020广西南宁二中模拟,6分)陈衍《宋诗精华录》评此诗:“首句一顿,下三句连作一气说,体格独别。”这首诗与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在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柳枝词》的尾句紧承前文,而《越中览古》的尾句与前文构成转折关系。(2分)《柳枝词》首句表现等待的场景,次句回答等的对象,第三、四句直写离别。全诗一气而下,表现相别之干脆、舟行之飞速,不容人有丝毫的缠绵悱恻,有力地烘托出浓重的怨别之意。(2分)《越中览古》首句点题,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第二、三两句承上启下,写战士还家、越王还宫的盛况。结句笔锋一转,说过去繁华热闹的宫殿如今只剩几只鹧鸪盘旋不去,以景结情,表达了盛衰无常的主题。(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中的结构技巧。需要在理解诗歌各句所写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题干中已经给出他人对《柳枝词》的评价,是答题时的重要参考信息。首句所展示的系舟杨柳岸的画面,恰是一幅春江送别图,表现的是一个“等”字。次句以“直到”接续,回答了等的对象——行人,也就是将要离开家乡的人。在船将发未发之际,送行者和行人依依话别,做最后一刻的流连。第三、四句直写离别,在首句点染的画船上做文章,说不管烟波浩渺,不管风风雨雨,行人终将离去,画船带走的只是离愁别恨。全诗就船和送别场面展开描写,气韵贯通,正合陈衍所说的“首句一顿,下三句连作一气”。而《越中览古》在首句点题之后,第二、三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体现出越国称霸一方后的繁盛、威风;结句突然一转,通过昔时的繁盛与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3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③下,迥立阊阖④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⑤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3.(经典题,6分)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答案:“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3分)“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中的结构技巧。本题题干中已给出所使用的结构技巧——铺垫。根据提示分析诗歌发现,前四句是为了突出曹霸的画技而做的铺垫。第一、二句“画工如山”是形容画师众多,“貌不同”是说所画之马都不逼真。第一、二句意思是说,先帝的御马玉花骢许多画师都画过,每个画师画得都不同、不逼真,暗含玉花骢难画之意,这是第一层铺垫。再看第三、四句,这两句是描写真马。“迥立”“生长风”写出了真马的昂首挺立、气宇轩昂,暗指画家要画出此马的神采实属不易。这是第二层铺垫。
诗歌的表达方式
鉴赏表达方式——描写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李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李将军的文人情趣。(2分)通过侧面描写,用“侍儿知礼数”侧面反映李将军的文化修养。(2分)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解答此类题,要先点明运用了什么手法,再结合内容说明手法是如何运用的。首联是对书斋外部环境的描写,“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体现了书斋环境的幽静安闲。颔联写书斋内部的陈设和装饰,“墨画”“竹”“香薰”“一架书”体现了书斋的素净雅致,反映出主人的文气雅趣。颈联“语笑”“知礼数”是对李将军身边的“侍儿”的描写,侧面表现出李将军的修养。“吟哦野客任狂疏”中,“吟哦”是对李将军吟诵时动作的描写,“任狂疏”是对李将军吟诵时神态的描写;“就中爱读英雄传”写李将军读英雄传的爱好。后两联正面表现出了李将军洒脱豪放的性情和雅致的志趣。
鉴赏表达方式——抒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2)题。
崇义里①滞雨
李贺
落莫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②古帘暗,湿景传签筹③。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④。
【注】①崇义里:长安街坊名。宋敏求《长安志》中有“朱雀街第二街,有九坊,崇义里其一”这样的记载。②南宫:尚书省,诗中指尚书省中主管官员选授的吏部。③签筹:古代滴水计时器中标示时刻的竹签。④封侯:投笔从戎,立功以封侯。《后汉书·班超传》中有“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2)这首诗感情基调低沉忧郁,抒情方式多样,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开篇直抒胸臆。(1分)诗歌以“谁家子”发问,诗人直接以落寞的形象出场,对秋感伤;壮年白头,黯然落泪,这些画面奠定了全诗忧郁低沉的感情基调,直接点明诗人内心的感伤和忧愤。(1分)中间借景抒情。(1分)诗人滞居崇义里,眼前的瘦马以败草为食,雨沫在寒沟里漂浮,“寒”字极力渲染了环境的凄清;远望,南宫在烟雨迷蒙中昏暗模糊,“暗”字渲染了悲凉氛围。(1分)最后用典抒情。(1分)最后两句运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得以封侯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想立功封侯的愿望,同时反用其意,“封侯”只能在梦中实现,更表达了这一理想在现实难以实现的痛苦与无奈。(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诗歌的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咏史抒情等几种。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出诗中运用的抒情方式。本诗首先运用直接抒情,开头“落莫”二字直抒胸臆,直接传达出在外漂泊的落寞之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写自己正值青壮年却白头,梦中悲泣,直接抒发内心的感伤、忧愤之情。中间借助景物抒情。写自己像是一匹瘦马,处境凄凉,诗人写到“南宫古帘暗”,看似写吏部相隔遥远,看不清楚,实则暗示自己仕途的不如意。最后借用典故抒情。结合注解可知,诗人化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现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但是“客帐梦封侯”,梦到封侯,暗示理想难以实现,更增添了无尽的哀愁与无奈。
鉴赏表达方式——记叙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第(3)题。
采地黄①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3)这首诗在叙述上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答案: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1分)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1分)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着自己的爱憎之情。(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解答此类题目要从叙述人称、叙述方式等角度思考。从叙述人称方面来看,这首诗歌以第一人称采地黄者的身份进行叙述,亲切真实,易于抒情。全诗无一字怨语,读来却倍感辛酸。从叙述顺序方面来看,本诗采用时间顺序来记叙,因此脉络分明,叙事清晰。从叙述视角方面来看,诗人以第三者的身份,站在局外进行全知全能的叙述,客观真实,隐含了自己对贵族的鄙视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需要注意的是,叙述视角不同于叙述人称,诗人是以代言者的身份来写,代采地黄者言事,因此采用第一人称,但是却站在局外客观叙述,要注意区分这两个概念。
    诗歌的表现手法
鉴赏表现手法——对比、衬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2分)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2分)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解答本题要从诗句中找到对比点,并分析这些对比点对塑造形象的作用。第二句,“终年”写精卫衔石填海的时间之长;“寸诚”是指精卫的诚心,将漫长的时间和微小生命的赤诚之心进行对比,凸显精卫填海的决心之坚。三、四句中的“山石细”指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小石子,“海波平”指希望填平瀚海的广大志向,石子的微小与海的广阔进行对比,表现了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意志。五、六句中“渺渺”形容水面的辽阔悠远,“区区”形容精卫的力量微不足道;“功难见”指填海之功难以实现,“命已轻”指精卫的生命已经消耗殆尽。任务之重与生命之轻的强烈对比,暗示了精卫不能实现抱负的悲剧命运。
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第(2)题。
杂 诗
王赞①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
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②。
昔往鸧鹒③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
师涓④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①王赞:西晋文人。②商参:二十八宿之中的两个,永不同时出现于空中。③鸧鹒:又作“仓庚”,指黄莺。④师涓:先秦时期卫国的著名乐师。
(2)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
答案:①反衬。(1分)“昔往鸧鹒鸣”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都以明媚的春光反衬战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感苦楚。(1分)②对比。(1分)都将今日之景与昔日之景进行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之快、变化之大,写出了战士离家之久。(1分)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首先要认真审题,题干要求分析两首诗表现手法的相同之处。“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基本化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句,因而它们在句式上结构相似,都以“昔”“今”分别领起一句,明显运用了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在具体的场景描写中,王诗的“昔往鸧鹒鸣”以乐景反衬哀情,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相似。因此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点是都运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表现手法。
鉴赏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3)题。
月 圆①
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3)杜甫在诗中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杜甫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1分)诗的前三联写孤月当空、月映寒江,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挂空山、万籁俱静的场景,是实写。(1分)尾联遥想故园松树正茂、桂花开放,是虚写。(1分)诗人由眼前的月亮联想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团圆的美好愿望。(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表现手法。注意审清题干:题干实际包含两问,表现手法是一问,表达的情感是一问。诗中前六句描绘了“孤月”“寒江”“空山”等意象,是眼前的实景。而“故园松桂发”是诗人想象出的故乡松树正茂、桂花正香的景象,是虚写。因此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及渴望团圆之情。
鉴赏表现手法——用典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4)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4)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诗歌中的用典和理解诗歌内容、情感。A项,这首词作于南宋部分国土被侵占之时,作者通过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来劝勉友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选项分析正确。B项,“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理解有误。联系前文,作者鼓励友人用诗写下一路美好景色: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并无感慨人生短暂之意。作者借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是想告知友人虽远迁西南,但面对人生困境,要有乐观豁达的心态。B项错误。C项,上片作者写到“东北看惊诸葛表”,希望友人能够在那里建功立业,而非“望其早归”。C项错误。D项,“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理解有误。“儿女泪,君休滴”,是劝勉友人不要因分别而伤心,不如去欣赏荆楚这一路的风光,没有凄苦之情,却添豁达之感。D项错误。故答案为A项。
    诗歌的结构技巧
鉴赏结构技巧——句间关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题。
桃 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女子出嫁。②蕡(fén):果实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树叶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案:使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1分)将“桃之夭夭”“之子于归”两句反复咏唱,回环反复,增加了诗句的音乐美。(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中的结构技巧。本诗中“桃之夭夭”“之子于归”反复咏唱,是典型的重章叠句手法。重章叠句也是《诗经》惯用的章法结构,其作用在于营造回环反复的音乐美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2)题。
木兰花·乙卯①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②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①乙卯:指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②拾翠:本指拾取翠鸟羽毛以为首饰。后指采摘绿叶或妇女春日嬉游。
(2)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过渡(承上启下)。(2分)上句写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上阕白天赛龙舟、踏青的热闹场面作结;下句写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显得分外清静,为下文写静谧优美的夜景做了铺垫。(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中的结构技巧。所考句子处在词的中间,优先考虑的结构性作用是过渡,然后对上下文意进行总结,验证该句是否承上启下。“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写白天的游人散去,远山渐渐昏暗下来;音乐停止,夜晚的庭院显得异常幽静。“行云去后”承接上文热闹的游春景象,“已放笙歌池院静”引起下文幽雅、恬静的庭院景色。
鉴赏结构技巧——行文布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3)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①,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①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3)首句“一上高城万里愁”在全诗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开门见山。(2分)一个“愁”字直接点明作者的情感,统领全诗,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中的结构技巧。“一上高城万里愁”是全诗的首句,开篇就直接写愁,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属于开门见山的结构技巧。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第(4)题。
赠弹筝者①
萨都剌
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
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
【注】①本诗写于元泰定四年(1327),即萨都剌登进士第前后。
(4)请简要分析尾句在结构上的妙处。
答案:尾句运用了以景结情的结构技巧。(1分)“扬子江头月满船”描写了一曲终了后,四周一片安宁,奏者、听者都沉浸在筝曲之中,各怀心事,只见月光照进船头的场景,(1分)既表达了知音难觅的感叹,又表达了理想和抱负难成的失落。(2分)诗人以月光暗喻心事,意境悠远含蓄,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中的结构技巧。这首诗以写景句作结,景中含情,在结构技巧上称作“以景结情”。作答时,先要用自己的话描绘句中画面;然后联系上文,阐明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具体情感;最后还要说明这种结构技巧有何艺术效果。第三句中的“故人”,既指弹筝者,又指诗人自己,两人都有知音难觅的感叹;“情怨”不仅指私人感情,还包括理想和抱负,而后者正是诗人一再感慨、难以排遣的伤心事。诗人并没有把这些情感直接抒发出来,而是暗含在尾句“扬子江头月满船”的景物描写之中,以景结情,故而令人遐想不已,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诗歌的修辞手法
1.鉴赏修辞手法——借代、双关、对偶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题。
岁 暮①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东北部)。②雪岭:即西山,在成都西面。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此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本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出两种并加以赏析。
答案:①双关。诗中的“岁暮”表面指时序岁末,实则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同时还暗指大唐江山由盛转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时期。意蕴丰富,情感深沉。②借代。诗歌借“烟尘”指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危急。③对偶。诗歌以“烟尘”对“鼓角”、“雪岭”对“江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中的修辞手法。标题为“岁暮”,可知本诗作于年末;由注释中的时间可知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结合“烟尘犯雪岭”和注释中的背景介绍可知,国家正处于战乱之中,故“岁暮”还暗指国家处于江河日下、由盛转衰的时期。综上可知诗歌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颔联中的“烟尘”属于借代,以吐蕃兵马过处尘土蔽天代指战争。除此之外,“烟尘”和“鼓角”、“雪岭”和“江城”对仗工整,属于对偶的修辞手法。注意,在点明手法后,还需简要写出该手法的作用。
2.鉴赏修辞手法——比拟、设问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2)题。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
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②,
治病不蕲③三折肱④。
想得读书头已白,
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今属广东)县令。②四立壁:家徒四壁之意。③蕲:同“祈”,祈求。④三折肱:古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说法,诗中指黄几复善治国。
(2)同样是鸿雁传书,《寄黄几复》与下面的诗句相比,在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答案:①《寄黄几复》中“寄雁传书谢不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雁当作人来写,因为双方距离太远,连大雁也谢绝替诗人传递书信,表达了诗人无法与友人互通音信的无奈和绝望之情。(2分)②《天末怀李白》中的“鸿雁几时到”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鸿雁”代指书信;还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询问寄给友人的书信什么时候能收到,引出下句,表达诗人对书信不能及时到达的担忧和对友人的深沉思念。(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到两首诗中包含“鸿雁传书”内容的句子,然后具体分析两句中各自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寄黄几复》中表现鸿雁传书的句子是“寄雁传书谢不能”。句中巧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想要让鸿雁将书信带到友人身边,却被鸿雁婉拒,表现了诗人与友人距离遥远,诗人因书信难通而产生的苦闷与绝望之情。《天末怀李白》中表现鸿雁传书的句子是“鸿雁几时到”。句中运用借代和设问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担忧,并且恰到好处地扣题,表明了诗人心中对友人李白的思念之情。
3.鉴赏修辞手法——通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3)题。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3)诗歌的第三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2分)形容夜色如凉水,因为冷的色调和冰凉的水给人的感觉是一致的。这句话以凉水的触觉感受来写夜色的视觉形象,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生动新颖,给人以立体的感受。(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中的修辞手法。“天阶夜色凉如水”一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夜色”是人的视觉体验,而“凉”则属于触觉,因此是以触觉写视觉。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新颖,给人以立体的感受。
【教材重要古诗词译文、情感及手法】
1《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情感】
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忧思。对人才的渴望。希望招揽贤臣、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手法】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2“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运用比喻,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逝的感慨。
3“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借代,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用典,两次引用《诗经》。
5用“子衿”、“鹿鸣”比兴,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6“明明如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但贤才难以招来,所以曹操想象着“鼓瑟吹笙”,想象着“契阔谈讌”。
7“乌鹊南飞”以“乌鹊”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
8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用典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9“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2《归园田居》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情感】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
【手法】
1比喻:“尘网”、“樊笼”比喻官场,表示对其厌恶;“羁鸟”、“池鱼”自喻,表达渴求摆脱束缚急迫的心境:“旧林”、“故渊”比喻乡土田园生活,表达对其追念之情。
2白描:采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画面,用朴实的语言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展现田园生活和农家景象画卷,平中见奇,淡而有味。可见陶诗平淡自然,毫无斧凿痕迹之风格。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于)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课文大意】
梦游之由一梦游之景-梦游之叹
【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梦境中天姥仙境美景的向往和喜爱;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对权贵的蔑视。
【手法】
首段“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写天姥山的高峻,“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正衬,以天台山的高衬托天姥山的高。第二段采用想象手法,描绘梦境。尾段直抒胸臆。
4《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漂泊无依、年老多病、孤独无伴的哀叹;对自己壮志难酬、知音无觅的苦闷;对国家动乱不安、人民生活艰难的关切和忧虑。
【手法】
首联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5《琵琶行》白居易
【课文大意】
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倾诉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
【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昔为娼家女、今为商人妇的悲惨遭遇的同情、惋惜、遗憾;对自己惨遭贬谪的感伤、无奈、愤懑、不满;对当局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不满、愤懑。
【手法】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侧面描写琵琶声的动听。“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等大量运用比喻,使无形的音乐声形象化。
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情感】
通过对赤壁的雄奇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三国的周瑜谈笑破敌的英雄业绩的向往,抒发了诗人凭吊古迹而引起的自己功业无成而白发已生的感慨。
【手法】
1整首诗环环相扣,环环相生,一气呵成。上阕即景生情,由大江浪涛,引出“千古”,由“故垒”引出“三国周郎”,由“江山如画”引出一时的“豪杰”,为下阕着重写周郎伏下一条线。
2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全词气势奔放,一泻千里。语言精练、形象,如“乱石”三句,写尽大江奔流的气魄和赤壁的雄奇;“遥想”六句,写尽周瑜的风采才华。
3使用衬托手法,以“早生华发”的词人,反衬“雄姿英发”的周郎。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情感】
对英雄的缅怀和仰慕;讽刺宋室昏聩无能,无人可用;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以史为鉴,不要草率出兵,主张有备而战;对国运的担忧和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国土的愤懑;抒发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手法】
用典,作者使用五个典故,借古讽今。
8《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情感】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手法】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头三句运用七组叠字,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增加音乐美,声情并茂,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人心中的清愁哀怨,奠定了全词哀伤愁苦的基调。
9《静女》(《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情感】
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塑造了女主人公活泼、调皮、大胆的形象和小伙子是憨厚、痴情的形象,表现了爱情萌发时的甜蜜和欢乐,男子借赞颂“彤管”的美丽,表达出对静女的爱恋。。
【手法】
1重章叠句。“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其中只变换了“姝”和“娈”两字,次句头两字“贻我”与“我”结构也相似。
2顶针。“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首尾相“顶”的格式,又叫“连珠”、“蝉联”。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
10《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情感】
本诗描写思妇涉江采芙蓉赠送给心上人,两人却分居两地,抒发思妇和游子互相思念,以及天各一方不能相守的忧愁。
【手法】
1乐景衬哀情,以兰泽多芳草,反衬相思之苦。
2设问,三四句自问自答,凸显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3对写法(对面落笔、虚写、想象),一二句先写女主人因思念丈夫而涉江采芙蓉,五六句再从对面落笔,描写男主人公回望故乡却路远难回,委婉含蓄地写出了男主人公对家乡的强烈思念和路远难归的无奈。
4联想和想象,七八句主人公由眼前想到以后的生活,有更深的担忧,表达了天各一方,忧伤终老的无尽忧愁。
11《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情感】
整首词通过描写现实的愁苦生活和追忆过去的帝王生活,抒发了作者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情感真挚。
【手法】
1采用诘问的手法,“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但作者却问何时了,可见“春花秋月”勾起作者对美好往事的伤怀,引起作者对屈辱生活的伤感、烦闷;
2以乐景衬哀情,美好的“春花秋月”与可叹的现实对比,体现现实生活的卑屈,突出作者深刻的亡国之痛和思乡之愁。
3虚写,作者想象故国的人与物,虽不堪回首但还是忍不住回首,体现作者内心的挣扎(既有对往事的追忆,又有悔恨)。
4对比,不变的华丽的宫殿与变老的宫人面容对比,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无奈。
5“朱颜”一词一语双关,既是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深沉感慨!
12《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情感】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独特思考: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
【手法】
1拟人化手法。“纤云弄巧”表现织女织锦之精巧,点出了那满天的瑰丽的云霞也颇通人性。“飞星传恨”,“传”同样暗示了星的善解人意,说明连那穿梭太空的流星此时也在牛郎织女中间不断奔波,传递着缠绵情思。它们也被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所感动。
2比喻,将抽象的“柔情”和“佳期”幻化为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
3反问,结尾两句,运用反诘语气。两人相会后不忍分离,因而说这些话安慰他们:爱情若坚贞不移,又哪在乎朝夕相聚?这一反寻常人们对爱情难舍难分的看法,使词的意境为之一新。
(一)精准审题
表达技巧题审题要审出以下要点:
1.题型:明考/暗考。所谓明考,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艺术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信息。这是主要题型。所谓暗考,就是题干中不含有“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题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
2.角度:大/小。大角度是指很宽泛地鉴赏,不明确鉴赏的具体角度,常用“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艺术特色”“手法”之类的用语;小角度是指明确鉴赏角度,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技巧”“抒情特色”等具体角度。大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小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问“修辞手法”,不能答“表现手法”;问“表现手法”,不能答“修辞手法”,等等。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
3.范围:整体/局部。“整体”是指题干问的是全诗的表达技巧,“局部”则是指诗(词)的某联(片)某句。范围不同,优先考虑的表达技巧的顺序也不同。整体为: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局部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
4.数量:多/少。即要分清楚题干中的“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题干中说“哪种”,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的”,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因此,要求答一种的,绝不能多答;要求答多种的,绝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突出的,绝不能答次要的、不突出的。这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二)精准答题
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
注 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鉴赏 这是一首以描绘蜀道山川奇美著称的抒情诗。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作此诗。此诗以写实的笔触,精练准确地刻画了蜀地虽然崎岖难行,但具备别有洞天的景象,劝勉友人不必过多担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热爱生活。诗作既有劝导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中之意,又寄寓诗人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语言简练朴实,分析鞭辟入里,体现了诗人文笔和思想都很成熟的特点。
1.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答案 ①崎岖险阻 ②美
2.送别诗
1.简要分析这首诗的首联与《蜀道难》的首句写法上的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首联只是平静地叙述,宛如好友娓娓而谈,感情诚挚恳切,“见说”一词显得委婉;《蜀道难》的首句则是包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颔联对仗严整,想象奇特;描写了人走在栈道上,脸侧突起山崖峭壁、马头升腾着云气的奇景,境界奇美,气韵飞动;凸显了入蜀之路狭窄、险峻、高危、奇诡的特点,隐含着对友人的关切担忧之情。
3.同样描写蜀道之难,《送友人入蜀》与《蜀道难》在手法和效果上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送友人入蜀》不以惊悚的字眼来夸张,而是轻言轻语,用栈道上“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两个静景特写来凸显蜀道叠嶂中,一峰突起,如对绝壁,如临深谷的惊险、高危。
(2)《蜀道难》综合运用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多种手法反复渲染蜀道之险,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蜀道难》还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与畏惧心理,侧面写出了山之高险。
4.请简析尾联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尾联借用典故既表达了对友人“升沉应已定”的羡慕,又暗含着对自身浮沉难测的感慨。含蓄蕴藉,语短情长。
赏析表达技巧题一般分为三个步骤:点(点明技巧名称)+释(解释技巧运用)+效(分析技巧在塑造人物、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其中“点”“效”步骤最重要。
(1)精准判断表达技巧
①立足整体。即把所给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而不是只看其中一个片段。如判断“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所用的表达技巧,就不能单看“城中桃李愁风雨”这句而认为是“拟人”,而应把两句连成一个整体看,则为“对比”。
②把握关系。关系即诗词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的限制,所以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达技巧。这样看来,几乎所有的表达技巧都表现为“关系”:借景抒情是景与情的关系,托物言志是物与志的关系,动静结合是动与静的关系,对比是甲与乙的关系,衬托是主与次的关系,虚实结合是虚与实的关系。因此,善于抓住这些关系,技巧就容易判定了。
(2)精准分析表达效果
①紧扣目的。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达目的服务的,“表达技巧+表达目的”就等于表达效果。在具体诗歌中,表达目的包括写景、状物、造境、写人、叙事、抒情等方面。所谓赏析表达效果,就是运用这种技巧,看它写出了什么样的景,使景物描写得如何;描绘了什么样的事物,使该事物形象如何,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刻画了人物的什么形象,使人物形象如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使思想感情表达得如何。在众多目的中,抒情是根本目的。几乎所有的表达技巧都与抒情有联系,几乎所有的表达效果都少不了抒情目的的分析。而且,无论分析哪种目的,都不可笼统,应紧扣诗歌内容赏得具体,细致,深入。
②紧扣技巧。不同的表达技巧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如比喻、拟人重在生动形象,借景抒情使情感抒发委婉含蓄,反衬、对比达到突出强调之效果。因此,赏析表达效果在紧扣诗歌本身的同时,必须兼顾表达技巧的自身效果。而这部分效果多以术语形式出现,如生动逼真、自然贴切、新奇别致、耐人寻味、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别开生面等,且大多是固定的。虽说使用这些术语有贴标签之嫌,但必要的“标签”有时还是要贴的。
Ⅱ.(2023·全国乙)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任务。
破阵子
陆 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鉴赏 上片第一、二句议论抒情:尘世虚幻,皆为妄念;浮名如昨日之梦,无须挂念。第三、四句记叙自己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