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9讲 选必《陈情表》《项脊轩志》一轮复习
目 录
01 考情分析·备考策略 2
0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
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4
04 热考题型·解题策略 4
05 真题感悟·命题洞见 5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作品,感受作者,梳理文本。
感受两篇文章的语言艺术,感受作者的人生追求。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古人的家族和亲情观念。
全面、辩证看待作者身上所体现的“忠”和“孝”。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文中所蕴含的动人情感与艺术技巧,掌握通过细节传情的写作手法。
借鉴文章“说真话,抒真情”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亲情,珍视亲情,传承孝道。
【学习重难点】学习文章表达真挚情感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在写作中。
一、作者介绍
【互学·质疑】
1.从《陈情表》中你读出了一个_________的李密,他追求的是什么?
2.从《项脊轩志》中你读出了一个________的归有光,他的追求的是什么?
了解作者
1.李密(224年—287年),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晋朝文学家。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历任温县令、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其生平见载《华阳国志》、《晋书》,代表作为《陈情表》。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昆山人。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他反对拟古,提倡直抒胸臆,强调真情实感。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古文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代表作品:《项脊轩志》《寒花葬志》《先妣事略》。“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隆道曾在昆山项脊泾居住,故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一生郁郁不得志,但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提倡“独出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
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他被人称为“今之欧阳修”。代表作品有《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
1506年 1岁 生于江苏昆山
1510年 5岁 开始读书
1513年 8岁 丧母
1528年 23岁 娶妻魏氏
1533年 28岁 丧妻
1540年 35岁 中举人徙居嘉定读书、讲学
1565年 60岁 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
1568年 63岁 任顺德府通判管粮运、水利
1570年 65岁 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车马
1571年 66岁 病逝
3.李密与归有光相同之处:家境相似,都是出身于艰难的家庭。李密是“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归有光出生后家道已衰。
不同之处:(1)理想不同。李密把“孝”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归有光把“澄清天下,振兴家业”为自己的理想。(2)结局不同。李密等刘氏死后,服丧满,应征为太子洗马、尚书郎,出为河内温令,因其自恃才能长望内转,因不遂所愿而怀怨,被免官。归有光违反专制官僚政治运作规律的做法激怒了他的上司与地方强权势力,受到排挤,后因身体急剧恶化,离开人世。
二、写作背景
1.《陈情表》写作背景:蜀亡后,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对象,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然而,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阴谋、屠杀的方式篡夺取得天下。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这就使李密进退两难。于是作《陈情表》表达当时的处境,希望获得理解。
2.《项脊轩志》写作背景:明朝建立了更加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读书是改变家族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捷径。归有光也不例外。项脊轩恰恰是这个读书之地。而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功名,做了一辈子平民百姓。追忆祖宗的荣耀,直面现实的惨淡,归有光不甘心家道中落,急切希望通过博取功名,从而光耀祖宗,重振门庭。可是,待到作续文时,已落榜六次,文中已看不到对前途的乐观憧憬了。另外,归有光的祖上曾有过五世同堂的记录,他祖父的高祖,死前留有遗训:“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分异。传至于今,先考所生吾兄弟姊五人,吾遵父存日遗言,切切不能忘也。”归有光的人生经历与他对感情的看重密切相关。久试不第,使他在家乡备受嘲讽与冷遇,对周围环境形成畏惧与隔阂,这使得他更加珍视家人的感情,由外转内寻求生存空间。
三、文体介绍
1.“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战国时统称“书”。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章以谢恩;奏以弹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表示不同主张)。另外“疏”:逐条陈述,是古代大臣进言陈事、议论朝政的一种文书。
《出师表》 “忠”
《陈情表》 “孝”
2.“志”是古代一种叙事、抒情的文体,灵活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记人叙事,描摹对象,抒发怀抱。
“志”与“记”相似,但二者仍有区别:“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项脊轩志》虽是记“轩”,但内容偏重人物事迹,因此以“志”为篇名。
四、 文化常识
1.古人讳言“死”
(1)天子:崩、山陵崩、千秋、晏驾 (2)诸侯:薨
(3)大夫:卒 (4)士:不禄
(5)庶人:死 (6)长辈:见背
(7)父母:丁忧(丁艰)、怙恃(无父“失怙”、无母“失恃” )孤露、弃养
2.象笏: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执笏,供指画和记事。笏多以象牙、玉制成。
3.束发: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
4.察举制
我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确立于汉武帝元光十年(公元前134年)冬。察举制不同于先泰时期的世袭制和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考察名目:“孝”“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秀才”等。
5.授予官职的字
(1)表示任职
任、征、授、拜、举、起、简、进、拔、辟、赐、选、复、仕、迁、除(左除表降级)
(2)表示升官
升、陟、擢、加、提、晋、迁(升级、降级、平调三种情况)
(3)表示降职、免职
贬、谪、出、罢、黜、放、夺、免、窜
(4)表示调动
调、转、徙、改、补、累迁(多次)、出、放、入
(5)表示兼职
领、判(高位兼低职)、摄、权、假(暂时代理)、行、署(代理官职〉、兼(同时掌管)、知、主(无官职变动,表掌管执掌)
(6)表示退休辞宫
告老、请老、乞骸骨、致仕、解官、乞身、移病、谢病
2025年备考策略
1.《古文观止》评价《陈情表》“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黄宗羲评价《项脊轩志》“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两篇课文都有打动人心的至情至性,他们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深情,二者有何不同?从“情”出发,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及其抒情艺术。
2.文贵情真,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说真话,书真情,以情动人,定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研读两篇文章的品味文中所蕴含的动人情感,品悟不同的抒情方式,掌握通过细节传情的写作手法。
任务驱动·攻重点
整体感知,梳理文本
活动 1.复习《陈情表》,重温李密的至情至孝。
叙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
动之以情
忠孝两难
表忠心 圣上恩重如山
晓
找依据 以孝治天下 之
以
理
释误会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先尽孝后尽忠
乞矜悯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示之以忠
活动 2.复习《项脊轩志》,重温归有光眷恋家园之情
眷恋家园亲情浓
一间书斋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二种感情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三世变迁 祖辈、父母辈、自己
四位女性 先大母、妪、先妣、妻
修葺项脊轩诸父异爨
五件事情
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
梳理《陈情表》文本内容。
作者向谁陈情?陈什么情?
活动二 :梳理《项脊轩志》文本内容,体悟归有光眷恋家园之情。
1.清 梅曾亮说“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围绕“一阁”写了哪些“物事人情”来表现眷恋家园之情?
眷恋家园亲情浓
一间书斋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二种感情 喜 悲
三世变迁 祖辈、父母辈、自己
四位女性 先大母、妪、先妣、妻
1.修葺项脊轩2.诸父异爨
五件事情
3.老妪忆母4.大母励志5.回忆亡妻
2.“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概括在项脊轩中的感受,围绕此写了五件事,请分析其中的悲与喜。
可喜的事:一是项脊轩焕然一新的面貌;二是项脊轩中的幽静气氛。
可悲的事:一是叔父、伯父分家,大家庭分崩离析,零落衰败;二是老妪的深情回忆和指点,引发作者对亡母的怀念;三是祖母生前对自己的爱抚、教诲和期望,历历在目,有负祖母期待的悲叹之情;四是婚后生活的的回忆,睹物思人,悼念亡妻。
任务驱动·破难点
聚焦祖孙情,理解孝内涵。
两篇课文都涉及到祖孙之情,请你找到描写祖孙之情的相关语句,完成下表。
相关语句 表现方式、艺术手法 表达的情感
《陈情表》 1.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2.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3.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融情于事(赡) 俸养祖母终老的强烈愿望 (尽孝)
《项脊轩志》 1.大母过余曰:“吾儿久......大类女郎也?” 2.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 3.顷之,持一象笏至,曰 4.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语言、动作 细节描写 (含蓄) 怀念祖母 承担家族使命, 振兴家族, 功业未成的愧疚之情
总结:
孝的内涵不同:《陈情表》 奉养亲人——养口体 (伺候在身边,照顾衣食住行)
《项脊轩志》振兴家业——养心智(远走高飞,有所成就,让父母以此为荣)
(2)抒情手法不同:
《陈情表》直接,显而明,《项脊轩志》含蓄,隐而深;
《陈情表》语言简练概括,《项脊轩志》重视细节。
品深情语段(细节)
请阅读以下几则文字,简析其令人感动的原因。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老师点评,补充。
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叙述议论,从李密的行止来看,他对祖母确实很孝顺,以孝辞命也并不只是在晋朝。《阳华国志》记他在蜀国时就“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应”。在上《陈情表》获免出仕之后,他在家一直侍奉祖母以终其天年,直到祖母去世。《陈情表》里反复说自己必须留在祖母身边不能远离,是实情。)
补充资料:
晋武帝读完奏章后,喟然长叹:“密不空有名者也!”并“嘉其诚款,赐奴婢两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苏轼云: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总结:说真话,抒真情,以情动人。
2.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无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简析:写母亲听到大姐“呱呱而泣”时,用手指轻轻叩打南阁子的门扉说:“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扣”字写出母亲动作的小心翼翼,害怕惊扰孩子,极平常的生活话语,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关切之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真切。“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悲戚的感情是很自然的生发的。母亲的音容笑貌,于他来说已是模糊不清,然而这份母爱却能抵达内心,令他失声痛哭。)
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物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简析:写祖母的一段文字,简洁细腻,绘声传神,“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两句话;“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一两个动作,“顷之”表示时间很短,祖母很快就把笏板拿来,说明她内心的激动。祖母是一个小脚老太太,如此迅速,足见其激动,平淡的叙述背后蕴含着感人的情怀,老年人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描绘的惟妙惟肖。)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简析:语言委婉含蓄,将抽象情感寄托于具体物象易产生移情共鸣。一存一亡,一荣一死的强烈撕扯感,动人心魄。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情意难忘。寥寥数笔,绘出了夫妻之间的一片深情。语气助词的表情达意。令人不由感慨:“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补充资料:
材料一:予读震川文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黄宗羲)
材料二: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 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 匪不流涕矣。” (林纾)
材料三: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云疏淡。 (姚鼐)
总结:细节忆亲人,淡笔写雅景,简洁记琐事。
写法借鉴:说真话,抒真情,以情动人;述细节,记琐事,平淡中见真情。
【展学·辨析】
技法迁移,借鉴文章“说真话,抒真情”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
读写结合,仿照《项脊轩志》与佳作,合理想象,为《陈情表》添加能够表现祖孙情深的细节描写,要求细致、感人,100字左右。
1. 佳作欣赏:选自高考满分作文《踮起脚尖》
门外的楼梯隐约传来了一丝丝响动,那么轻、那么微弱而缓慢,那声音慢慢地靠近,到了门口,突然停下。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听到一丝轻微的金属碰撞的转动声。门,悄然开了,“轻点,孩子睡着了”,这是母亲的声音。我能感受到她正惦着脚尖向我走来。
没有声音。我却能感受得到,那个轻轻地脚步,正一步步地温暖我的心。“又踹被子了!”略带嗔怒而心疼的语气。母亲轻轻地拉过被子,慢慢地移到我的身上,掖了液被角,又抽身慢慢地离去……自始至终,家中的灯没有亮一下,也没有发出任何较大的声响,只有父母那踮起的脚尖,一步步踩在我的心头。拉过被子蒙住头,我强忍着不发出声音,泪水却一行行地滑落。这一晚,我不知道自己哭了多久,只知道被子湿了一大片。
2. 学生习作分享展示。
例:寒冬深夜,我躺在祖母卧榻旁的小床上,似睡非睡间想到,这个冬天对于她来说又是难熬的季节。辗转难眠间,听见一声压抑低哑的咳嗽,我轻声地问:“祖母,是不是冷了?”走到她的床边,我看见她窝在层层厚重被子里的苍苍白发,伸手给她掖了掖被角。“快去睡吧,天冷,别受凉,我好得很。”祖母翻了个身,黑夜中她眼神温暖,如同多年前寒冷透骨的夜晚她搂我在怀中时一样,只是暗淡了许多。
补充(课件)
1. 名作欣赏:毕淑敏的《孝心无价》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在2020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习大大发表讲话提出新二十四孝,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
【互学·质疑】
任务一:探究《陈情表》高超的语言艺术
李密如何陈情?完成以下表格。
动之以情(2)晓之以理(3)示之以忠:①抬他贬己,甘愿俯首;先尽孝,后尽忠
如何陈情 效果 文本依据
以情动人 最是直击人心 ①叙悲情:人生成长苦悲情(1段) ②叙孝情:祖母无私抚育祖孙情(1段) ③表忠情:圣上恩重如山、感恩君主宠命优渥情(2、3段) ④表为难、惶恐情:进退两难、诚惶诚恐(2、3、4段)
以理服人 最是让人信服 ①尽孝与尽忠孰先孰后有矛盾 ②找依据(治国理念),“以孝治天下” 尽孝与尽忠两全其美,最高明的说理方法,巧妙消释了与晋武帝的对立关系;不仅没有抗旨,反而是遵旨而行,恰恰击中晋武帝的软肋,让对方无言以对。
抬他贬己, 甘愿俯首 消除对方戒备 ①27个“臣”字自称积极示好②亡国贱俘谦辞不断自我贬低
提供方案, 供君选择 让对方省心、放心 提出了一个具体方案——先尽孝,后尽忠,等祖母百年之后再做官。 这一方案不仅让晋武帝吃了一颗定心丸,也给自己留下了进退有据的出路
2.结果如何?如果你是晋武帝会不会同意李密辞官,在家奉养祖母
同意
①李密如此感人的陈情,应该可以打动他;(情真)
②多次征召表现出自己求贤若渴,笼络人心的目的已达到; (意达)
③“以孝治天下”,树立李密这个典范,更好地在全国推行“孝道”;(世治)
④准许李密的请求,显示出作为皇上的宽容大度。更何况李密已经做出承诺。(恩宏)
任务二、总结两篇文章的艺术特色
一、《陈情表》写作技巧
1.善用四言: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②“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抓住细节作传神描绘
2.对偶句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外对举,都强调一个“无”字,把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②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前后对举,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臣”与“祖母”对举,突出一个“无”字,强调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现实。
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强烈,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
①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寿命即将终了,贴切的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彩,极大引发读者的同情。
②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
③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
④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形象生动)
4.语言表达切合身份,恭敬而得体
作为一篇向皇帝进呈的表文,《陈情表》语言表达切合身份,恭敬而得体,这得益于作者恰当地使用一些表达敬意和自谦的词语,如以“伏惟”“蒙”“谨”等词语表达“恭敬”之意。
(1)反复自称“臣”,表明自己的身份。
(2)用“赴命”表明自己身份低微。
(3)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其中用“猥”这一谦辞,抬高对方;用“侍”表明自己身份。
(4)用“奔驰”表明自己获得赏识后的感激涕零之情。
(5)说自己曾经在蜀汉任职为“少仕伪朝”,表明自己曾经不识时务。
(6)“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言辞毕恭毕敬,谨慎小心,表达忠心和惊惧之情。
(7)用“陨首”“结草”表达感激涕零之情。
(8)用“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表达恭敬之情。
二、《项脊轩志》写作技巧
1.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
2.作者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细节。
(1)小鸟啄食、风影移动的景物细节
(2)东犬西吠的场面细节
(3)母亲、妻子的动作语言细节
(4)祖母看望、勉励孙子的场面描写,细致生动地刻画出祖母内心的喜悦与对孙子的期许。
3.语言委婉含蓄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任务三、辩证看待古代文人身上所体现的“忠”和“孝”,提高思辨能力。
活动 1:有学者认为李密是以孝顺祖母为借口而推辞做官,甚至评价其人格低劣,对于作为孝子的李密,是忠臣吗?
【补充材料 1】李密在祖母去世服孝期满后出仕。在任温县(今河南温县)
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过去,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进过境仍苛求如故。李密以理力争,使诸王过境不敢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
——李密称得上忠臣、好官
活动 2:归有光是一位忠臣吗?
【补充材料 2】嘉靖三十三年(1554 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备守御事宜,并写下《备倭事略》《论御倭书》《上总制书》等,分析敌情,条陈方略,向当局献计献策。水利方面,“夫水为民之害,亦为民之利,就使太湖干枯,于民岂为利哉!”于是他上书给当时的兵道、知府、知县,阐述自己的治水主张。他还搜集当时相关的水利文献,著《水利论前》《水利论后》等,撰成《三吴水利录》四卷,是古代太湖水利研究的重要资料。 ——归有光为民谋利,效忠朝廷
【补充材料 3】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终于花甲登第。满腹诗文经义,一心想为国出力的归有光虽年已花甲,壮志依旧未衰。因为是三甲,不能官职,只能到僻远的长兴当知县。他到长兴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兴办学校,培养后进。第二件事是整治恶吏,平反冤狱。把无辜办了死罪的三十余人省释出狱,为无辜受诬入狱的一百零七人平了反,把鱼肉百姓的恶吏和捕卒快手严加法办。在知长兴的短短两年中,归有光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了几件好事,深受百姓拥戴。 ——归有光晚年入仕,兢业守职
活动3:感知“孝”的时代性
材料1:从医多年,李兰娟身上有很多荣誉。不过回到家乡,李兰娟自始至终只强调一个身份:“我是绍兴人!我是绍兴的女儿,我的根在这里。”从2018 年开始,每年母亲节,李兰娟都会与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丈夫郑树森,以及其他乡贤名医一起,来到老家夏履镇,为父老乡亲开展免费义诊。说起这些,李兰娟觉得理所当然: “我是共和国培养出来的院士。我从小家庭困难,靠党和政府的助学金才完成初中、高中和大学学业。可以说,没有党和人民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这是我作为绍兴女儿应尽的一份孝心。”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李兰娟用各种方式反哺社会。她和丈夫一起捐资,联系社会各界力量成立了“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设立“树兰医学奖”“树兰医学青年奖”等,奖励和提携在医学科研和临床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杰出科技人才。 ——选自《李兰娟:反哺社会,为家乡父老尽孝心》
材料2:黄旭华《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孝”的时代性小结】这些时代的精英和楷模,都在用自己的事迹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并且如何去权衡和践行“忠”和“孝”。他们已经跨越了个人的和家庭的“忠”和“孝”,而是放眼社会和国家,乃至全世界,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便是新时代的“孝”。
【课堂小结】
亲情弥珍贵,“孝”字值千金!从李密和归有光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光辉——“孝”。在大家一步步的探究学习中,我们又看到了他们身上日月可鉴的耿耿忠心!同学们,我们是不是感受到“忠”与“孝”更多的时候是相辅相成的呢?李密的“尽孝”也是在践行君王“孝治天下”的国策,既为“孝”也为“忠”。归有光书斋苦读,是为有朝一日踏上仕途,经世致用;功成名就也是光宗耀祖,继志述事。多少历史人物因为“忠”“孝”二字,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忠”“孝”二字值千金!
《陈情表》《项脊轩志》文言知识梳理
《陈情表》
(一)文言实词
1.险衅 艰难祸患,指命运不好 2.夙遭闵凶 早年 忧患凶丧之事
3.见背 弃我而去,指尊长去世 4.舅夺母志 改变
5.愍臣孤弱 怜惜 6.门衰祚薄 福分
7.强近之亲 勉强算是亲近的 8.茕茕孑立 孤单的样子 孤单
9.形影相吊 安慰 10.夙婴急病 缠绕
11.常在床蓐 草垫子 12.逮奉圣朝 及、至 承奉
13.沐浴清化 承受恩泽 14.察臣孝廉 经考察后予以推举
15.辞不赴命 辞谢 16.拜臣郎中 授官
17.寻蒙国恩 不久 18.除臣洗马 授官
19.具以表闻 使上闻、报告 20.诏书切峻 急切严厉
21.逋慢 逃避 怠慢、轻慢 22.日笃 病重
23.犹蒙矜育 怜悯 24.不矜名节 看重、推崇
25.过蒙拔擢 提拔、提升 26.宠命优渥 优厚
27.岂敢盘桓 犹疑不决的样子 28.有所希冀 非分的愿望
29.日薄西山 迫近 30.气息奄奄 气息微弱、将要断气的样子
31.更相为命 相互 32.实所共鉴 照察、审辨
33.矜愍愚诚 怜恤 34.听臣微志 任从。这里指应许
35.庶刘侥幸 希望 36.拜表以闻 使……知道
(二)古今异义
1.不行:古:不能走路; 今:不可以。
2.成立:古:成人自立; 今:机构等存在;理论有依据。
3.沐浴:古:承受恩泽; 今:洗澡。
4.秀才:古:优秀人才; 今:科举中通过院试称为“秀才”,也叫“生员”,有资格参加乡试。
5.洗马:古:官职,即“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今:略。
6.上报:古:报答皇恩; 今:登报、向上级报告。
7.奔驰:古:奔走效力; 今:奔跑飞驰。
8.告诉:古:申诉苦衷; 今:使人知道。
9.狼狈:古:进退两难的窘状; 今:受窘或困苦的样子。
10.区区:古:拳拳之情(本文指“自己的私情”); 今:数量少,不重要。
11.辛苦:古:辛酸苦楚; 今:身心劳苦。
(三)一词多义
1.见①慈父见背:我
②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看见
2.志①舅夺母志:志向
②听臣微志:心愿
③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做标记
④寻向之所志:标志
3.薄①门衰祚薄:浅薄
②日薄西山:迫近
③厚古薄今:轻视、看不起
4.除①除臣洗马:授官
②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③攘除奸凶:除掉
④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藏之:修整
5.夙①夙遭闵凶:早年
②夙兴夜寐:早晨
(四)词类活用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2.臣具以表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上闻、报告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名词作状语,在外,在家里
5.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6.沐浴清化:形容词作名词,清明的教化
7.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8.凡在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这里为元老、旧臣,年老而德高的臣子
9.矜愍愚诚:形容词作名词,诚心
(五)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种特殊句式
1.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
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宾语前置句。
3.而刘夙婴疾病。被动句。
4.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状语后置句。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被动句。
6.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状语后置句。
(六)翻译句子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臣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了不幸。生下来刚六个月,慈父便弃我而去;到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向(逼她改嫁)。
2.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臣小时多病,九岁还不能走路,伶仃孤苦,直到成人自立。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在外面没有什么近亲,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小童,(臣)孤单无靠地独自生活,(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
4.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而祖母刘氏早已疾病缠身,经常卧床不起,臣侍奉她服用汤药,从来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过她。
5.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像臣这样卑微低贱的人,承担侍奉太子的职务,(皇上的恩遇)实在不是臣用生命所能报答的。
6.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不料)诏书(又下)急切严峻,责备臣有意回避、怠慢上命。郡县长官逼迫,催臣上路;州官登门催促,急迫过于流星。
7.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臣想接受诏命赶路(就职),但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想姑且迁就私情,但申诉(苦衷)不被许可;臣目下实在是进退两难,处境窘迫。
8.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臣想到圣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元老旧臣,均受到怜惜养育,何况臣的孤苦,(情况)特别严重。
9.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再说臣年轻时曾在伪朝做官,历任郎官之职,本来就希图官位显达,并不想自命清高。
10.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如今臣是卑贱的亡国之俘,极为卑微鄙陋,过分地受到提拔,荣宠优厚,怎么敢犹豫徘徊,另有所图呢?
1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只因刘氏(已如)迫近西山的落日,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
12.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臣的辛酸苦楚,不仅蜀地人士和梁州、益州的长官明白知晓,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
13.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祈望陛下能怜恤臣的衷情,准许臣(实现)卑微的志愿,使刘氏能侥幸(因此)安尽余年。
(七)成语积累
1.气息奄奄: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2.茕茕孑立: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
3.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
4.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八)理解性默写
1.《陈情表》用“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两句表现他孤独的长大成人。
2.《陈情表》用“门衰祚薄,晚有儿息。”两句表现他的家门不兴旺,福分浅薄。
3.《陈情表》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两句表现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4.《陈情表》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5.《陈情表》中李密写他的祖母常年有病不能自理的两句是“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6.《陈情表》用“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写出李密身份虽低但却得到重用。
7.《陈情表》中李密用比喻的手法写他的祖母在世间的时间很少,已在弥留之际的两句是“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8.《陈情表》中李密用“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两句写出了他的祖母已活不长随时可能死亡的状况。
9.《陈情表》中李密从年龄的角度说明可以暂时不应命的原因的两句是“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10.《陈情表》中晋成公绥《<乌赋>序》中的典故写明人因尽孝心的两句是“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11.《陈情表》中用“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两句要求晋武帝的怜悯他的现状并应许他的要求 。
12.《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德两句是“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13.《陈情表》中向晋武帝说明了在前朝任职的目的从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14.《陈情表》中写李密命运不好小时候不幸的两句是“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项脊轩志》
(一)重要实词
1.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2.洞然:明亮的样子。
3.增胜:美景。
4.冥然兀坐:端坐。
5.迨诸父异爨:迨:及,等到。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
6.已为墙:已而,随后不久。
7.先大母:去世的祖母。
8.先妣抚之甚厚:爱护,这里指对待。
9.而母立于兹:你的。
10.过余:到我这里来,意思是看我。
11.大类:很像。
12.比去:等到离开的时候。
13.竟日:一天到晚。竟,从头到尾。
14.阖门:关闭。
15.扃牖:关着窗户。
16.殆有神护者:恐怕,可能 。
17.来归:嫁到我家来。
18.其制稍异于前:形制,规制。
19.亭亭如盖:古称伞。
(二)古今异义
1.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古义:到处。
今义:常常;指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2.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古义:一丈见方。
今义:佛教名词。一丈四方之室。又作方丈室丈室。即禅寺中住持之居室或客殿。
(三)词类活用
1.雨泽下注 下,名词做状语,向下)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上,名词做状语,从上面)
3.垣墙周庭(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
4.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乳,名词作动词,用乳汁喂养)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朝,名词作动词,上朝)
6.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名词做状语,亲手)
7.东犬西吠(西,名词做状语,向西)
8.客逾庖而宴(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用饭)
9.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一,数词用作名词,一体、整体)
(四)一词多义
(1)胜
①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形容词,优美,美好)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形容词,优美,美好)
③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动词,战胜,打败)
④何可胜道也哉(副词,尽,完)
⑤日出江花红胜火(动词,胜过,超过)
⑥臣不胜犬马不惧之情(动词,能承受,能忍受)
(2)过
①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东过(动词,经过)
②一日,大母过余曰(动词,探望)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名词,过错)
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动词,犯过错)
⑤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动词,责备)
顾
①赢得仓皇北顾(动词,回头看)
②顾野有麦场(动词,看)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问,拜访)
④大行不顾细谨(动词,考虑)
⑤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轻微转折)
(五)文言句式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
2.鸡栖于厅(状语后置)
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状语后置)
4.其制稍异于前(状语后置)
5.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6.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
7.而母立于兹(状语后置)
(六)情景默写
1.在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借老妪之口转述作者母亲在门外对子女嘘寒问暖的话语是:“儿寒乎?欲食乎?”
2.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描写项脊轩的大小和面积的句子是:“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3.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描写项脊轩充满书香之气,作者安居室内时而长啸的句子是:“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4.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描写作者这个大家庭的叔父辈分家自立门户后门墙增多的句子是:“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5.《项脊轩志》中,写作者在修葺之后的项脊轩中独自静默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声音的句子是:“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6.《项脊轩志》中写归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宣德年间担任朝廷官员(太常, 寺卿),而如今“吾家读书久不效”,儿辈们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
7.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每月十五夜里项脊轩的环境:“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一吹,影子也跟着摇曳,十分可爱。
8.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用叠词描摹事物,如用“庭阶寂寂”描写庭院台阶的景象,用“今已亭亭如盖矣”描写了枇杷树生长的情况。
9.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庭阶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的句子是:“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
10.在《项脊轩志》中,点明老妪对作者家中的巨大贡献以及作者母亲对其十分关照的句子是:“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11.《项脊轩志》中描写项脊轩在修葺之前破、漏的句子是:“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12.《项脊轩志》中“珊珊可爱”写出了作者在三五之夜静坐于项脊轩中的美好感受。
13.《项脊轩志》 中作者归有光用“桂影斑驳,风移影动”两句描写三五之夜庭院中的静态美和动态。
14.在《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作者妻子归宁后转述其小妹的话语从而表达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
15.《项脊轩志》中以声衬静:以“万籁有声”衬托环境的幽雅寂静。
16.《项脊轩志》结尾, 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庭中的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睹物思人而物是人非, 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17.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的感情基调由“喜”转“悲”的过渡句是: “多可喜,亦多可悲。”
18.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北向的项脊轩修葺之前的采光不好的情况的句子是: “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19.在《项脊轩志》中,作者归有光写到自己对旧项脊轩的改造时,作者“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使得房间的亮度大增,采光极好。
20.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作者这个大家庭的叔父辈分家自立门户后鸡狗横行、人员杂乱的一片萧条的句子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1.在《项脊轩志》中,点明家中老妪身份的句子是:“妪,先大母婢也。”
22.在《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大母说作者他日可用太常公曾用之象笏上朝的话,表达了作者考取功名、振兴家室的期待之情的句子是:“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23.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作者“扃牖而居”,时间长了可以根据足音来辨别是何人的句子是:“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七)句子翻译
1.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阁子北面开了四扇窗子,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用(北墙)对着南边射来的日光(使其反照室内)。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植物,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
3.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内外设置了许多矮院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声音)就对着西家叫,客人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不久后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4.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这个老婆婆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我母亲生前待她很好。。
5.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待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啊 ”
6.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我关上窗户待在里面,时间长了,能根据脚步声辨别经过的人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明护佑着它吧。
7.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像伞盖一样高高耸立了。
1.传统审美讲求“人贵直,文贵曲”“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文章的气脉是这类审美倾向的典范。请梳理文章是如何“气脉中贯”的。
2.《陈情表》第二段接连使用时间词“逮”“前”“后”“寻”,对应的征召词“察”“举”“拜”“除”“当”以及递增官职“孝廉”“秀才”“郎中”“洗马”,有什么用意?
3.《陈情表》第二段“切”“峻”“责”“慢”有什么表达效果?四字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所记无非家常琐事,但几百年来,一直感动着人们。这表明,文艺创作的成功与否, ,而往往取决于作者体验的深浅与情感的真伪。记录一个时代,宏大叙事是必要的,但不是必然的。可以是大江东去, ;可以是黄钟大吕,也可以是洞箫牧笛;可以是国色天看,也可以是小草闲花;可以是鲸鱼碧海,也可以是翡翠兰苕……不管选择怎样的题材, ,就有可能创造出感人肺腑的佳作。
5.根据《项脊轩志》的内容,根据示例仿写一句话。
示例:生活,就是项脊轩中的桂影书香,虽平常但也平静,平静中自有珊珊可爱之处。
6.阅读文段一,在文段二的横线处补写一组恰当的排比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段一】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书房名为“陋室”,表现了主人高洁的品性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老学庵”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书斋名,取“师旷老而学犹秉烛夜行”之语名斋,立志要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项脊轩”是明朝散文家归有光的书斋。据说,他的远祖曾在太仓(今属江苏)的项脊泾居住,他用“项脊”作为室名,有纪念之意。
【文段二】
书斋名又称斋号,是书斋主人为自己的书斋所起的名字。古往今来,中国的文人墨客大都有为自己的书斋冠名的雅兴。从内涵来看,这些书斋名 , , 。这些言简意赅、寓意深远的书斋名,让我们眼前浮现出这些名家坐拥书城、伏案苦读、挥毫疾书的情形,使我们顿生景仰之情。
7.根据要求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以细节传情,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寄托内心的深情。请运用第一人称,描写你的家庭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体现深情。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100字左右。
8.某班为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热情,将举办古诗文朗诵比赛,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拟写一段串联词。要求关涉以下作品的内容,衔接连贯自然,有文采,100字左右。
串词(《琵琶行》结束,《项脊轩志》即将开始):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节选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序》)
材料二: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其故何也?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驹,寄寓谓之逆旅,宜乎与大块而盈虚,随中和而任放,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人间?唐尧四海之主,而有汾阳之心;子晋天下之储,而有洛滨之志。轻之若脱屣,视之若鸿毛,而况于他人乎?是以圣人达士,因以晦迹。或怀釐而谒帝,或被褐而负薪。鼓楫清潭,弃机汉曲。情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校,粗为区目。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集 序》)
材料三: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吾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蚤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节选自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1.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东坡先生谪居A儋耳B置家C罗浮之下D独与幼子过E负担F渡海G葺茅竹H而居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役,指供职,与材料二中“汲汲役于人间”的“役”意思不同。
B.寻,指不久,与《陈情表》中“寻蒙国恩”的“寻”意思相同。
C.任,指任用,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简能而任之”的“任”意思相同。
D.志,指记,与《庖丁解牛》中“为之踌躇满志”的“志”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自述,他家境贫困,耕植不足以供给生活,又有很多孩子需要抚养,在亲友的劝说下,他心里有了做官的想法。
B.唐尧、子晋虽然身处高位,但都有隐居的志向,他们放弃权位好像脱鞋一样轻松,看待权位好像鸿毛一样轻。
C.萧统认为,《闲情赋》辞彩精拔,但白璧微瑕,因为赋要起到劝百讽一的作用,而《闲情赋》没有讽谏的内容。
D.苏辙被贬官海康时,苏轼写信告诉苏辙,他写了一百多首和陶诗,并准备将其收集整理出来,留给后人欣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5.苏轼为什么要追和陶渊明的诗?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曲水流觞”这种娱乐方式最早源于古老的上巳节,上巳节是指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这一天,古人要举行“袚褉”仪式。祓禊就是通过洗濯身体,达到除去凶疾的一种祭祀仪式。最开始的时候,人们会在蜿蜒曲折的溪流边沐浴以驱除不祥。到了汉时,三月上巳日,正式确定为节。每逢该日,不论贵贱,不分男女,人们都去水边洗濯,成为约定俗成的礼式。在祓禊之后,便随意坐在弯曲的溪水边,在上流放置盛酒之杯(觞),任其漂流而下,酒杯漂至谁面前停下,谁就要取来饮下,彼此相与为乐,故称“曲水流觞”。
到了魏晋至隋唐年间,“曲水流觞”进入到了繁盛时期。不同于魏晋以前,“曲水流觞”是袚褉礼式在社会中的延续。这一时期内的“曲水流觞”更多地侧重于文化品味,将饮酒、赋诗、游赏很好地融为一体。王羲之等人虽也举行修褉祭祀仪式,但主要进行了“曲水流觞”活动,突出了咏诗论文,饮酒赏景。正是因为兰亭集会的盛名,从此之后“曲水流觞”更多地被认为是文人间聚会的赋诗活动,所以兰亭会是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聚会,是“曲水流觞”开始浸染文人气质的最初形式,从此与诗酒文化有了更紧密的联系。
唐初,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率一群诗人在云门寺王子敬山亭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事雅集的修禊活动。并模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云门献之山亭序》。这一场聚会,汇集了当时最头角峥嵘的风流才俊,大家意气风发地赋诗、畅饮、观景,好不快意。
可惜这种风雅的娱乐活动未能长盛不衰。唐朝过后,“流觞曲水”便慢慢地被遗忘了,因为长期被游牧民族压制,特别是南宋时期,聚会上,文人们更多的是感怀国家的命运、个人的命运。宋朝的文人们更喜欢独饮,或仅邀集三五知交进行浅斟低唱。
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对文化和文人的禁锢,“曲水流觞”活动更加式微,一般只限制在亭子里举行,即“流杯亭”,更有甚者,只是在大石桌的桌面上刻上弯弯曲曲的小溪,一头进水,一头出水,大家围坐在一起,模拟“曲水流觞”饮酒赋诗。
时至今日,再也没能见识到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娱乐方式,这无疑是传统文化的一大损失。
(摘编自《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流觞曲水,到底是什么?》)
材料二:
“曲水流觞”的发展,其环境和形式,已经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最好的模板之一,从园林美学的角度上探讨,“曲水流觞”具有深远意境之美,融揉自然之美,行为动作之美以及构景之美等园林美学特征。
园林中“曲水流觞”的意境,直接的来源自是兰亭修褉的风流韵事,而再继续地深究,则为孔子所赞叹的曾点气象,即人和大自然谐调统一,在大自然中感受体会自身的修养和品性,“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美妙意境。
古典园林中的“曲水流觞”,无不把《兰亭集序》所描述的崇山峻岭,茂竹修林的自然风光作为造景的蓝本,大多的“曲水流觞”景观范山模水,以达到兰亭雅事崇山峻岭之自然风貌,植物配置也多喜欢选择象征君子高雅的竹子,体现兰亭雅集美好意境的同时融揉了自然山水之美,亦成了传统园林中曾点气象的美妙意境与融揉自然美的园林景观的典型。
随着时间的流逝,“曲水流觞”的活动已经由原始的巫祭仪式演变为文人雅集、吟诗作赋的风雅活动,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有了些许改变。
“曲水流觞”的构景形式美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古典园林中往往采用“曲水流觞”文字之内涵,曲水大多写意水形。老子云:“曲则全。”不规则的水体与形态的丰富和变化相联系,同时,曲折的水体有着更有趣味的复杂岸线,从而提供更多的观景角度以及获得间接水体验的机会,并能形成更多的分隔、遮挡及变化的节点,从风水学角度讲,水贵曲折,曲水有穴,能够聚气,是风水宝地,故“曲”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曲水流觞”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构景形式美是由其长期的发展和演变而来的程式化景观美。从艺术上意象思维的角度看,经历长期的发展,流杯渠和流杯亭的特定形式,实际曾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一种凝练的意象型艺术符号,在历史观念发达并擅长意象思维的文人心目中,则往往成为寄托欣赏历史情结的审美观照对象,即藉由流杯亭,体悟乾道曲成、生机流行,会心曾点气象、兰亭故事等。而与此同时,在宗承唐宋的明清造园艺术实践中,人们早已习惯并倾向在狭小的空间里,拳山勺水,芥子纳须弥地精心构造壶中天地,玲珑的流杯渠和流杯亭运用于小型园林,不仅体量和尺度相宜,它浓缩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蕴涵,而程式化的“曲水流觞”景观,也有着特定的构景形式的美,在园林中有着广阔的传承空间。
而“曲水流觞”活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要求的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体味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我们今天科学的生态学观点来看,其宗旨也是要求人和自然的谐调发展,与我们当今园林设计所要求的主流不谋而合。因此,“曲水流觞”在当今的园林设计中,是与我们强调人居环境的自然,满足生态需要的要求相符合的。
(摘编自《千年曲水话流觞——探“曲水流觞”在园林景观中之意义》)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巳节是一种古老的节日,“流觞曲水”最早就源于上巳节。在这一节日里,人们会举行“袚褉”仪式。
B.从先秦到汉朝,“流觞曲水”经历了日渐世俗欢娱化的过程。到了魏晋时期,“流觞曲水”的内涵改变了,而是侧重于文化品味了。
C.“曲水流觞”在意境、构景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园林美学的价值,其环境和形式是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最好的模板之一。
D.在从原始的巫祭仪式演变为文人雅集、吟诗作赋的风雅活动的过程中,“曲水流觞”的活动形式和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发生了些许改变。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兰亭会具有开创意义,在其之前,“曲水流觞”活动是袚褉礼式在社会中的延续,在其之后,“曲水流觞”开始与诗酒文化产生联系。
B.魏晋至隋唐是“曲水流觞”活动的繁盛时期,这一活动在唐朝之后逐渐被遗忘和在明清时期更加式微的原因基本相同。
C.当下“曲水流觞”活动已经永久失传了,人们已不再能见识到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娱乐方式了,这对传统文化来说是一大损失。
D.流杯渠和流杯亭是“曲水流觞”长期发展和演变而来的程式化景观,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往往寄托着文人欣赏历史的情结。
8.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曲水流觞”活动盛况的一项是( )
A.北宋司马光:“冠盖郁相依,名园花未稀。游丝萦复展,狂絮堕还飞。积弩遗风陋,兰亭旧俗微。何如咏沂水,春服舞雩归。”
B.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C.《后汉书·礼仪志》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袚除去宿垢疢为大洁。”
D.《晋书·礼志下》记载:“晋中朝公卿以下至于庶人,皆褉洛水之侧……海西于钟山立,流杯曲水,延百僚,皆其事也。”
9.材料二中的“曾点气象”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是一幅怎样的场景?材料中“曾点气象”内涵是什么?
10.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南京九见堂住区(独乐园会所)的设计从“曲水流觞”中汲取了哪些灵感。
山间城墅入口由宽窄不一的曲线形小溪串联,利用地势高差,形成自然溪流。而流杯亭的曲水流觞台,则效仿古人的一种水滨宴会活动,将流水与娱乐结合,符合园林最终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植物造景中整体以竹为基调,无论是大门入口,还是宅间小巷都有竹的身影;见山台取黑松、马尾松、白皮松;汀兰亭旁搭配苍劲的松树和幽香的腊梅。廓如间的镜面水池、紫宸间的入口叠石池塘等都通过静水之景临摹出临湖水景,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同时会所取景时借对面天然植物群落及深水湖的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9讲 选必《陈情表》《项脊轩志》一轮复习
目 录
01 考情分析·备考策略 2
0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
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4
04 热考题型·解题策略 4
05 真题感悟·命题洞见 5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作品,感受作者,梳理文本。
感受两篇文章的语言艺术,感受作者的人生追求。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古人的家族和亲情观念。
全面、辩证看待作者身上所体现的“忠”和“孝”。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文中所蕴含的动人情感与艺术技巧,掌握通过细节传情的写作手法。
借鉴文章“说真话,抒真情”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亲情,珍视亲情,传承孝道。
【学习重难点】学习文章表达真挚情感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在写作中。
一、作者介绍
【互学·质疑】
1.从《陈情表》中你读出了一个_________的李密,他追求的是什么?
明确:(1)①正直、不愿委曲求全。侍奉曹魏,所以以陈情为名,不愿仕宦曹魏是实;
②恭谨孝顺。为了侍奉祖母弃孝廉,秀才,郎中等官职。认为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照顾年老的祖母;
③聪明、识时务。蜀国灭亡之后,他没有以死表示忠心,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婉言拒绝新朝廷给他的官位以表中忠心,以感人肺腑的语言解释了需要报恩奉养老祖母,不愿意从侍曹魏的原因。
④战战兢兢、谨小慎微、思维缜密的李密。
⑤命运多舛、家族单薄的李密。
(2)供养祖母终老的强烈愿望(尽孝);追求名节,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辩证看待)
2.从《项脊轩志》中你读出了一个________的归有光,他的追求的是什么?
(1)①伉俪之间琴瑟相谐的归有光。②立志读书、光耀门楣的归有光。③志趣高洁的归有光。
(2)追求读书入仕①改造“项脊轩”:重视读书活动;②自我期许:希冀积极用世。
追求“至情”的家庭伦理观念 ①从家族关系看:反对分崩离析; ② 从至亲命运看:渴望亲情天伦;
1.李密(224年—287年),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晋朝文学家。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历任温县令、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其生平见载《华阳国志》、《晋书》,代表作为《陈情表》。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昆山人。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他反对拟古,提倡直抒胸臆,强调真情实感。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古文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代表作品:《项脊轩志》《寒花葬志》《先妣事略》。“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隆道曾在昆山项脊泾居住,故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一生郁郁不得志,但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提倡“独出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
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他被人称为“今之欧阳修”。代表作品有《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
1506年 1岁 生于江苏昆山
1510年 5岁 开始读书
1513年 8岁 丧母
1528年 23岁 娶妻魏氏
1533年 28岁 丧妻
1540年 35岁 中举人徙居嘉定读书、讲学
1565年 60岁 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
1568年 63岁 任顺德府通判管粮运、水利
1570年 65岁 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车马
1571年 66岁 病逝
李密与归有光相同之处:家境相似,都是出身于艰难的家庭。李密是“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归有光出生后家道已衰。
不同之处:(1)理想不同。李密把“孝”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归有光把“澄清天下,振兴家业”为自己的理想。(2)结局不同。李密等刘氏死后,服丧满,应征为太子洗马、尚书郎,出为河内温令,因其自恃才能长望内转,因不遂所愿而怀怨,被免官。归有光违反专制官僚政治运作规律的做法激怒了他的上司与地方强权势力,受到排挤,后因身体急剧恶化,离开人世。
二、写作背景
1.《陈情表》写作背景:蜀亡后,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对象,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然而,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阴谋、屠杀的方式篡夺取得天下。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这就使李密进退两难。于是作《陈情表》表达当时的处境,希望获得理解。
2.《项脊轩志》写作背景:明朝建立了更加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读书是改变家族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捷径。归有光也不例外。项脊轩恰恰是这个读书之地。而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功名,做了一辈子平民百姓。追忆祖宗的荣耀,直面现实的惨淡,归有光不甘心家道中落,急切希望通过博取功名,从而光耀祖宗,重振门庭。可是,待到作续文时,已落榜六次,文中已看不到对前途的乐观憧憬了。另外,归有光的祖上曾有过五世同堂的记录,他祖父的高祖,死前留有遗训:“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分异。传至于今,先考所生吾兄弟姊五人,吾遵父存日遗言,切切不能忘也。”归有光的人生经历与他对感情的看重密切相关。久试不第,使他在家乡备受嘲讽与冷遇,对周围环境形成畏惧与隔阂,这使得他更加珍视家人的感情,由外转内寻求生存空间。
三、文体介绍
1.“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战国时统称“书”。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章以谢恩;奏以弹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表示不同主张)。另外“疏”:逐条陈述,是古代大臣进言陈事、议论朝政的一种文书。
《出师表》 “忠”
《陈情表》 “孝”
2.“志”是古代一种叙事、抒情的文体,灵活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记人叙事,描摹对象,抒发怀抱。
“志”与“记”相似,但二者仍有区别:“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项脊轩志》虽是记“轩”,但内容偏重人物事迹,因此以“志”为篇名。
四、 文化常识
1.古人讳言“死”
(1)天子:崩、山陵崩、千秋、晏驾 (2)诸侯:薨
(3)大夫:卒 (4)士:不禄
(5)庶人:死 (6)长辈:见背
(7)父母:丁忧(丁艰)、怙恃(无父“失怙”、无母“失恃” )孤露、弃养
2.象笏: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执笏,供指画和记事。笏多以象牙、玉制成。
3.束发: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
4.察举制
我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确立于汉武帝元光十年(公元前134年)冬。察举制不同于先泰时期的世袭制和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考察名目:“孝”“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秀才”等。
5.授予官职的字
(1)表示任职
任、征、授、拜、举、起、简、进、拔、辟、赐、选、复、仕、迁、除(左除表降级)
(2)表示升官
升、陟、擢、加、提、晋、迁(升级、降级、平调三种情况)
(3)表示降职、免职
贬、谪、出、罢、黜、放、夺、免、窜
(4)表示调动
调、转、徙、改、补、累迁(多次)、出、放、入
(5)表示兼职
领、判(高位兼低职)、摄、权、假(暂时代理)、行、署(代理官职〉、兼(同时掌管)、知、主(无官职变动,表掌管执掌)
(6)表示退休辞宫
告老、请老、乞骸骨、致仕、解官、乞身、移病、谢病
2025年备考策略
1.《古文观止》评价《陈情表》“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黄宗羲评价《项脊轩志》“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两篇课文都有打动人心的至情至性,他们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深情,二者有何不同?从“情”出发,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及其抒情艺术。
2.文贵情真,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说真话,书真情,以情动人,定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研读两篇文章的品味文中所蕴含的动人情感,品悟不同的抒情方式,掌握通过细节传情的写作手法。
任务驱动·攻重点
整体感知,梳理文本
活动 1.复习《陈情表》,重温李密的至情至孝。
叙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
动之以情
忠孝两难
表忠心 圣上恩重如山
晓
找依据 以孝治天下 之
以
理
释误会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先尽孝后尽忠
乞矜悯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示之以忠
活动 2.复习《项脊轩志》,重温归有光眷恋家园之情
眷恋家园亲情浓
一间书斋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二种感情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三世变迁 祖辈、父母辈、自己
四位女性 先大母、妪、先妣、妻
修葺项脊轩诸父异爨
五件事情
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
梳理《陈情表》文本内容。
作者向谁陈情?陈什么情?
向晋武帝陈情。
陈什么情:①对祖母的孝情;②对晋武帝的忠情;
③对自己内心因身世凄苦而产生的苦情、悲情
④对自己进退两难、不能做到忠孝两全而产生的为难之情、惶恐之情。
活动二 :梳理《项脊轩志》文本内容,体悟归有光眷恋家园之情。
1.清 梅曾亮说“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围绕“一阁”写了哪些“物事人情”来表现眷恋家园之情?
眷恋家园亲情浓
一间书斋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二种感情 喜 悲
三世变迁 祖辈、父母辈、自己
四位女性 先大母、妪、先妣、妻
1.修葺项脊轩2.诸父异爨
五件事情
3.老妪忆母4.大母励志5.回忆亡妻
2.“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概括在项脊轩中的感受,围绕此写了五件事,请分析其中的悲与喜。
可喜的事:一是项脊轩焕然一新的面貌;二是项脊轩中的幽静气氛。
可悲的事:一是叔父、伯父分家,大家庭分崩离析,零落衰败;二是老妪的深情回忆和指点,引发作者对亡母的怀念;三是祖母生前对自己的爱抚、教诲和期望,历历在目,有负祖母期待的悲叹之情;四是婚后生活的的回忆,睹物思人,悼念亡妻。
任务驱动·破难点
聚焦祖孙情,理解孝内涵。
两篇课文都涉及到祖孙之情,请你找到描写祖孙之情的相关语句,完成下表。
相关语句 表现方式、艺术手法 表达的情感
《陈情表》 1.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2.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3.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融情于事(赡) 俸养祖母终老的强烈愿望 (尽孝)
《项脊轩志》 1.大母过余曰:“吾儿久......大类女郎也?” 2.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 3.顷之,持一象笏至,曰 4.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语言、动作 细节描写 (含蓄) 怀念祖母 承担家族使命, 振兴家族, 功业未成的愧疚之情
总结:
孝的内涵不同:《陈情表》 奉养亲人——养口体 (伺候在身边,照顾衣食住行)
《项脊轩志》振兴家业——养心智(远走高飞,有所成就,让父母以此为荣)
(2)抒情手法不同:
《陈情表》直接,显而明,《项脊轩志》含蓄,隐而深;
《陈情表》语言简练概括,《项脊轩志》重视细节。
品深情语段(细节)
请阅读以下几则文字,简析其令人感动的原因。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老师点评,补充。
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叙述议论,从李密的行止来看,他对祖母确实很孝顺,以孝辞命也并不只是在晋朝。《阳华国志》记他在蜀国时就“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应”。在上《陈情表》获免出仕之后,他在家一直侍奉祖母以终其天年,直到祖母去世。《陈情表》里反复说自己必须留在祖母身边不能远离,是实情。)
补充资料:
晋武帝读完奏章后,喟然长叹:“密不空有名者也!”并“嘉其诚款,赐奴婢两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苏轼云: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总结:说真话,抒真情,以情动人。
2.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无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简析:写母亲听到大姐“呱呱而泣”时,用手指轻轻叩打南阁子的门扉说:“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扣”字写出母亲动作的小心翼翼,害怕惊扰孩子,极平常的生活话语,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关切之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真切。“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悲戚的感情是很自然的生发的。母亲的音容笑貌,于他来说已是模糊不清,然而这份母爱却能抵达内心,令他失声痛哭。)
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物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简析:写祖母的一段文字,简洁细腻,绘声传神,“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两句话;“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一两个动作,“顷之”表示时间很短,祖母很快就把笏板拿来,说明她内心的激动。祖母是一个小脚老太太,如此迅速,足见其激动,平淡的叙述背后蕴含着感人的情怀,老年人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描绘的惟妙惟肖。)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简析:语言委婉含蓄,将抽象情感寄托于具体物象易产生移情共鸣。一存一亡,一荣一死的强烈撕扯感,动人心魄。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情意难忘。寥寥数笔,绘出了夫妻之间的一片深情。语气助词的表情达意。令人不由感慨:“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补充资料:
材料一:予读震川文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黄宗羲)
材料二: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 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 匪不流涕矣。” (林纾)
材料三: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云疏淡。 (姚鼐)
总结:细节忆亲人,淡笔写雅景,简洁记琐事。
写法借鉴:说真话,抒真情,以情动人;述细节,记琐事,平淡中见真情。
【展学·辨析】
技法迁移,借鉴文章“说真话,抒真情”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
读写结合,仿照《项脊轩志》与佳作,合理想象,为《陈情表》添加能够表现祖孙情深的细节描写,要求细致、感人,100字左右。
1. 佳作欣赏:选自高考满分作文《踮起脚尖》
门外的楼梯隐约传来了一丝丝响动,那么轻、那么微弱而缓慢,那声音慢慢地靠近,到了门口,突然停下。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听到一丝轻微的金属碰撞的转动声。门,悄然开了,“轻点,孩子睡着了”,这是母亲的声音。我能感受到她正惦着脚尖向我走来。
没有声音。我却能感受得到,那个轻轻地脚步,正一步步地温暖我的心。“又踹被子了!”略带嗔怒而心疼的语气。母亲轻轻地拉过被子,慢慢地移到我的身上,掖了液被角,又抽身慢慢地离去……自始至终,家中的灯没有亮一下,也没有发出任何较大的声响,只有父母那踮起的脚尖,一步步踩在我的心头。拉过被子蒙住头,我强忍着不发出声音,泪水却一行行地滑落。这一晚,我不知道自己哭了多久,只知道被子湿了一大片。
2. 学生习作分享展示。
例:寒冬深夜,我躺在祖母卧榻旁的小床上,似睡非睡间想到,这个冬天对于她来说又是难熬的季节。辗转难眠间,听见一声压抑低哑的咳嗽,我轻声地问:“祖母,是不是冷了?”走到她的床边,我看见她窝在层层厚重被子里的苍苍白发,伸手给她掖了掖被角。“快去睡吧,天冷,别受凉,我好得很。”祖母翻了个身,黑夜中她眼神温暖,如同多年前寒冷透骨的夜晚她搂我在怀中时一样,只是暗淡了许多。
补充(课件)
1. 名作欣赏:毕淑敏的《孝心无价》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在2020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习大大发表讲话提出新二十四孝,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
【互学·质疑】
任务一:探究《陈情表》高超的语言艺术
李密如何陈情?完成以下表格。
动之以情(2)晓之以理(3)示之以忠:①抬他贬己,甘愿俯首;先尽孝,后尽忠
如何陈情 效果 文本依据
以情动人 最是直击人心 ①叙悲情:人生成长苦悲情(1段) ②叙孝情:祖母无私抚育祖孙情(1段) ③表忠情:圣上恩重如山、感恩君主宠命优渥情(2、3段) ④表为难、惶恐情:进退两难、诚惶诚恐(2、3、4段)
以理服人 最是让人信服 ①尽孝与尽忠孰先孰后有矛盾 ②找依据(治国理念),“以孝治天下” 尽孝与尽忠两全其美,最高明的说理方法,巧妙消释了与晋武帝的对立关系;不仅没有抗旨,反而是遵旨而行,恰恰击中晋武帝的软肋,让对方无言以对。
抬他贬己, 甘愿俯首 消除对方戒备 ①27个“臣”字自称积极示好②亡国贱俘谦辞不断自我贬低
提供方案, 供君选择 让对方省心、放心 提出了一个具体方案——先尽孝,后尽忠,等祖母百年之后再做官。 这一方案不仅让晋武帝吃了一颗定心丸,也给自己留下了进退有据的出路
2.结果如何?如果你是晋武帝会不会同意李密辞官,在家奉养祖母
同意
①李密如此感人的陈情,应该可以打动他;(情真)
②多次征召表现出自己求贤若渴,笼络人心的目的已达到; (意达)
③“以孝治天下”,树立李密这个典范,更好地在全国推行“孝道”;(世治)
④准许李密的请求,显示出作为皇上的宽容大度。更何况李密已经做出承诺。(恩宏)
任务二、总结两篇文章的艺术特色
一、《陈情表》写作技巧
1.善用四言: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②“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抓住细节作传神描绘
2.对偶句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外对举,都强调一个“无”字,把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②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前后对举,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臣”与“祖母”对举,突出一个“无”字,强调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现实。
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强烈,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
①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寿命即将终了,贴切的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彩,极大引发读者的同情。
②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
③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
④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形象生动)
4.语言表达切合身份,恭敬而得体
作为一篇向皇帝进呈的表文,《陈情表》语言表达切合身份,恭敬而得体,这得益于作者恰当地使用一些表达敬意和自谦的词语,如以“伏惟”“蒙”“谨”等词语表达“恭敬”之意。
(1)反复自称“臣”,表明自己的身份。
(2)用“赴命”表明自己身份低微。
(3)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其中用“猥”这一谦辞,抬高对方;用“侍”表明自己身份。
(4)用“奔驰”表明自己获得赏识后的感激涕零之情。
(5)说自己曾经在蜀汉任职为“少仕伪朝”,表明自己曾经不识时务。
(6)“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言辞毕恭毕敬,谨慎小心,表达忠心和惊惧之情。
(7)用“陨首”“结草”表达感激涕零之情。
(8)用“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表达恭敬之情。
二、《项脊轩志》写作技巧
1.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
2.作者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细节。
(1)小鸟啄食、风影移动的景物细节
(2)东犬西吠的场面细节
(3)母亲、妻子的动作语言细节
(4)祖母看望、勉励孙子的场面描写,细致生动地刻画出祖母内心的喜悦与对孙子的期许。
3.语言委婉含蓄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任务三、辩证看待古代文人身上所体现的“忠”和“孝”,提高思辨能力。
活动 1:有学者认为李密是以孝顺祖母为借口而推辞做官,甚至评价其人格低劣,对于作为孝子的李密,是忠臣吗?
【补充材料 1】李密在祖母去世服孝期满后出仕。在任温县(今河南温县)
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过去,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进过境仍苛求如故。李密以理力争,使诸王过境不敢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
——李密称得上忠臣、好官
活动 2:归有光是一位忠臣吗?
【补充材料 2】嘉靖三十三年(1554 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备守御事宜,并写下《备倭事略》《论御倭书》《上总制书》等,分析敌情,条陈方略,向当局献计献策。水利方面,“夫水为民之害,亦为民之利,就使太湖干枯,于民岂为利哉!”于是他上书给当时的兵道、知府、知县,阐述自己的治水主张。他还搜集当时相关的水利文献,著《水利论前》《水利论后》等,撰成《三吴水利录》四卷,是古代太湖水利研究的重要资料。 ——归有光为民谋利,效忠朝廷
【补充材料 3】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终于花甲登第。满腹诗文经义,一心想为国出力的归有光虽年已花甲,壮志依旧未衰。因为是三甲,不能官职,只能到僻远的长兴当知县。他到长兴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兴办学校,培养后进。第二件事是整治恶吏,平反冤狱。把无辜办了死罪的三十余人省释出狱,为无辜受诬入狱的一百零七人平了反,把鱼肉百姓的恶吏和捕卒快手严加法办。在知长兴的短短两年中,归有光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了几件好事,深受百姓拥戴。 ——归有光晚年入仕,兢业守职
活动3:感知“孝”的时代性
材料1:从医多年,李兰娟身上有很多荣誉。不过回到家乡,李兰娟自始至终只强调一个身份:“我是绍兴人!我是绍兴的女儿,我的根在这里。”从2018 年开始,每年母亲节,李兰娟都会与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丈夫郑树森,以及其他乡贤名医一起,来到老家夏履镇,为父老乡亲开展免费义诊。说起这些,李兰娟觉得理所当然: “我是共和国培养出来的院士。我从小家庭困难,靠党和政府的助学金才完成初中、高中和大学学业。可以说,没有党和人民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这是我作为绍兴女儿应尽的一份孝心。”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李兰娟用各种方式反哺社会。她和丈夫一起捐资,联系社会各界力量成立了“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设立“树兰医学奖”“树兰医学青年奖”等,奖励和提携在医学科研和临床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杰出科技人才。 ——选自《李兰娟:反哺社会,为家乡父老尽孝心》
材料2:黄旭华《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孝”的时代性小结】这些时代的精英和楷模,都在用自己的事迹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并且如何去权衡和践行“忠”和“孝”。他们已经跨越了个人的和家庭的“忠”和“孝”,而是放眼社会和国家,乃至全世界,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便是新时代的“孝”。
【课堂小结】
亲情弥珍贵,“孝”字值千金!从李密和归有光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光辉——“孝”。在大家一步步的探究学习中,我们又看到了他们身上日月可鉴的耿耿忠心!同学们,我们是不是感受到“忠”与“孝”更多的时候是相辅相成的呢?李密的“尽孝”也是在践行君王“孝治天下”的国策,既为“孝”也为“忠”。归有光书斋苦读,是为有朝一日踏上仕途,经世致用;功成名就也是光宗耀祖,继志述事。多少历史人物因为“忠”“孝”二字,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忠”“孝”二字值千金!
《陈情表》《项脊轩志》文言知识梳理
《陈情表》
(一)文言实词
1.险衅 艰难祸患,指命运不好 2.夙遭闵凶 早年 忧患凶丧之事
3.见背 弃我而去,指尊长去世 4.舅夺母志 改变
5.愍臣孤弱 怜惜 6.门衰祚薄 福分
7.强近之亲 勉强算是亲近的 8.茕茕孑立 孤单的样子 孤单
9.形影相吊 安慰 10.夙婴急病 缠绕
11.常在床蓐 草垫子 12.逮奉圣朝 及、至 承奉
13.沐浴清化 承受恩泽 14.察臣孝廉 经考察后予以推举
15.辞不赴命 辞谢 16.拜臣郎中 授官
17.寻蒙国恩 不久 18.除臣洗马 授官
19.具以表闻 使上闻、报告 20.诏书切峻 急切严厉
21.逋慢 逃避 怠慢、轻慢 22.日笃 病重
23.犹蒙矜育 怜悯 24.不矜名节 看重、推崇
25.过蒙拔擢 提拔、提升 26.宠命优渥 优厚
27.岂敢盘桓 犹疑不决的样子 28.有所希冀 非分的愿望
29.日薄西山 迫近 30.气息奄奄 气息微弱、将要断气的样子
31.更相为命 相互 32.实所共鉴 照察、审辨
33.矜愍愚诚 怜恤 34.听臣微志 任从。这里指应许
35.庶刘侥幸 希望 36.拜表以闻 使……知道
(二)古今异义
1.不行:古:不能走路; 今:不可以。
2.成立:古:成人自立; 今:机构等存在;理论有依据。
3.沐浴:古:承受恩泽; 今:洗澡。
4.秀才:古:优秀人才; 今:科举中通过院试称为“秀才”,也叫“生员”,有资格参加乡试。
5.洗马:古:官职,即“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今:略。
6.上报:古:报答皇恩; 今:登报、向上级报告。
7.奔驰:古:奔走效力; 今:奔跑飞驰。
8.告诉:古:申诉苦衷; 今:使人知道。
9.狼狈:古:进退两难的窘状; 今:受窘或困苦的样子。
10.区区:古:拳拳之情(本文指“自己的私情”); 今:数量少,不重要。
11.辛苦:古:辛酸苦楚; 今:身心劳苦。
(三)一词多义
1.见①慈父见背:我
②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看见
2.志①舅夺母志:志向
②听臣微志:心愿
③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做标记
④寻向之所志:标志
3.薄①门衰祚薄:浅薄
②日薄西山:迫近
③厚古薄今:轻视、看不起
4.除①除臣洗马:授官
②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③攘除奸凶:除掉
④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藏之:修整
5.夙①夙遭闵凶:早年
②夙兴夜寐:早晨
(四)词类活用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2.臣具以表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上闻、报告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名词作状语,在外,在家里
5.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6.沐浴清化:形容词作名词,清明的教化
7.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8.凡在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这里为元老、旧臣,年老而德高的臣子
9.矜愍愚诚:形容词作名词,诚心
(五)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种特殊句式
1.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
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宾语前置句。
3.而刘夙婴疾病。被动句。
4.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状语后置句。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被动句。
6.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状语后置句。
(六)翻译句子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臣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了不幸。生下来刚六个月,慈父便弃我而去;到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向(逼她改嫁)。
2.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臣小时多病,九岁还不能走路,伶仃孤苦,直到成人自立。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在外面没有什么近亲,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小童,(臣)孤单无靠地独自生活,(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
4.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而祖母刘氏早已疾病缠身,经常卧床不起,臣侍奉她服用汤药,从来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过她。
5.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像臣这样卑微低贱的人,承担侍奉太子的职务,(皇上的恩遇)实在不是臣用生命所能报答的。
6.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不料)诏书(又下)急切严峻,责备臣有意回避、怠慢上命。郡县长官逼迫,催臣上路;州官登门催促,急迫过于流星。
7.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臣想接受诏命赶路(就职),但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想姑且迁就私情,但申诉(苦衷)不被许可;臣目下实在是进退两难,处境窘迫。
8.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臣想到圣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元老旧臣,均受到怜惜养育,何况臣的孤苦,(情况)特别严重。
9.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再说臣年轻时曾在伪朝做官,历任郎官之职,本来就希图官位显达,并不想自命清高。
10.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如今臣是卑贱的亡国之俘,极为卑微鄙陋,过分地受到提拔,荣宠优厚,怎么敢犹豫徘徊,另有所图呢?
1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只因刘氏(已如)迫近西山的落日,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
12.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臣的辛酸苦楚,不仅蜀地人士和梁州、益州的长官明白知晓,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
13.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祈望陛下能怜恤臣的衷情,准许臣(实现)卑微的志愿,使刘氏能侥幸(因此)安尽余年。
(七)成语积累
1.气息奄奄: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2.茕茕孑立: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
3.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
4.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八)理解性默写
1.《陈情表》用“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两句表现他孤独的长大成人。
2.《陈情表》用“门衰祚薄,晚有儿息。”两句表现他的家门不兴旺,福分浅薄。
3.《陈情表》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两句表现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4.《陈情表》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5.《陈情表》中李密写他的祖母常年有病不能自理的两句是“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6.《陈情表》用“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写出李密身份虽低但却得到重用。
7.《陈情表》中李密用比喻的手法写他的祖母在世间的时间很少,已在弥留之际的两句是“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8.《陈情表》中李密用“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两句写出了他的祖母已活不长随时可能死亡的状况。
9.《陈情表》中李密从年龄的角度说明可以暂时不应命的原因的两句是“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10.《陈情表》中晋成公绥《<乌赋>序》中的典故写明人因尽孝心的两句是“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11.《陈情表》中用“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两句要求晋武帝的怜悯他的现状并应许他的要求 。
12.《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德两句是“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13.《陈情表》中向晋武帝说明了在前朝任职的目的从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14.《陈情表》中写李密命运不好小时候不幸的两句是“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项脊轩志》
(一)重要实词
1.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2.洞然:明亮的样子。
3.增胜:美景。
4.冥然兀坐:端坐。
5.迨诸父异爨:迨:及,等到。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
6.已为墙:已而,随后不久。
7.先大母:去世的祖母。
8.先妣抚之甚厚:爱护,这里指对待。
9.而母立于兹:你的。
10.过余:到我这里来,意思是看我。
11.大类:很像。
12.比去:等到离开的时候。
13.竟日:一天到晚。竟,从头到尾。
14.阖门:关闭。
15.扃牖:关着窗户。
16.殆有神护者:恐怕,可能 。
17.来归:嫁到我家来。
18.其制稍异于前:形制,规制。
19.亭亭如盖:古称伞。
(二)古今异义
1.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古义:到处。
今义:常常;指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2.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古义:一丈见方。
今义:佛教名词。一丈四方之室。又作方丈室丈室。即禅寺中住持之居室或客殿。
(三)词类活用
1.雨泽下注 下,名词做状语,向下)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上,名词做状语,从上面)
3.垣墙周庭(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
4.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乳,名词作动词,用乳汁喂养)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朝,名词作动词,上朝)
6.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名词做状语,亲手)
7.东犬西吠(西,名词做状语,向西)
8.客逾庖而宴(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用饭)
9.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一,数词用作名词,一体、整体)
(四)一词多义
(1)胜
①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形容词,优美,美好)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形容词,优美,美好)
③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动词,战胜,打败)
④何可胜道也哉(副词,尽,完)
⑤日出江花红胜火(动词,胜过,超过)
⑥臣不胜犬马不惧之情(动词,能承受,能忍受)
(2)过
①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东过(动词,经过)
②一日,大母过余曰(动词,探望)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名词,过错)
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动词,犯过错)
⑤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动词,责备)
顾
①赢得仓皇北顾(动词,回头看)
②顾野有麦场(动词,看)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问,拜访)
④大行不顾细谨(动词,考虑)
⑤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轻微转折)
(五)文言句式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
2.鸡栖于厅(状语后置)
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状语后置)
4.其制稍异于前(状语后置)
5.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6.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
7.而母立于兹(状语后置)
(六)情景默写
1.在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借老妪之口转述作者母亲在门外对子女嘘寒问暖的话语是:“儿寒乎?欲食乎?”
2.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描写项脊轩的大小和面积的句子是:“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3.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描写项脊轩充满书香之气,作者安居室内时而长啸的句子是:“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4.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描写作者这个大家庭的叔父辈分家自立门户后门墙增多的句子是:“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5.《项脊轩志》中,写作者在修葺之后的项脊轩中独自静默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声音的句子是:“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6.《项脊轩志》中写归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宣德年间担任朝廷官员(太常, 寺卿),而如今“吾家读书久不效”,儿辈们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
7.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每月十五夜里项脊轩的环境:“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一吹,影子也跟着摇曳,十分可爱。
8.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用叠词描摹事物,如用“庭阶寂寂”描写庭院台阶的景象,用“今已亭亭如盖矣”描写了枇杷树生长的情况。
9.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庭阶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的句子是:“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
10.在《项脊轩志》中,点明老妪对作者家中的巨大贡献以及作者母亲对其十分关照的句子是:“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11.《项脊轩志》中描写项脊轩在修葺之前破、漏的句子是:“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12.《项脊轩志》中“珊珊可爱”写出了作者在三五之夜静坐于项脊轩中的美好感受。
13.《项脊轩志》 中作者归有光用“桂影斑驳,风移影动”两句描写三五之夜庭院中的静态美和动态。
14.在《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作者妻子归宁后转述其小妹的话语从而表达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
15.《项脊轩志》中以声衬静:以“万籁有声”衬托环境的幽雅寂静。
16.《项脊轩志》结尾, 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庭中的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睹物思人而物是人非, 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17.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的感情基调由“喜”转“悲”的过渡句是: “多可喜,亦多可悲。”
18.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北向的项脊轩修葺之前的采光不好的情况的句子是: “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19.在《项脊轩志》中,作者归有光写到自己对旧项脊轩的改造时,作者“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使得房间的亮度大增,采光极好。
20.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作者这个大家庭的叔父辈分家自立门户后鸡狗横行、人员杂乱的一片萧条的句子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1.在《项脊轩志》中,点明家中老妪身份的句子是:“妪,先大母婢也。”
22.在《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大母说作者他日可用太常公曾用之象笏上朝的话,表达了作者考取功名、振兴家室的期待之情的句子是:“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23.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作者“扃牖而居”,时间长了可以根据足音来辨别是何人的句子是:“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七)句子翻译
1.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阁子北面开了四扇窗子,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用(北墙)对着南边射来的日光(使其反照室内)。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植物,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
3.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内外设置了许多矮院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声音)就对着西家叫,客人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不久后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4.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这个老婆婆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我母亲生前待她很好。。
5.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待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啊 ”
6.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我关上窗户待在里面,时间长了,能根据脚步声辨别经过的人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明护佑着它吧。
7.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像伞盖一样高高耸立了。
1.传统审美讲求“人贵直,文贵曲”“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文章的气脉是这类审美倾向的典范。请梳理文章是如何“气脉中贯”的。
明确:《陈情表》曲折有致,融理于情。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叙写欲尽孝奉养和圣主恩重如山所造成的“徇私情”跟“报国恩”之间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孝道至重→乞矜悯,要求先尽孝后尽忠。层层递转中水到渠成地提出“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可是仍觉意犹未遂,言犹未尽,情犹未达,理犹未顺,再进一步强调“况臣孤苦,特为尤甚·······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陈情急切又诚挚。
2.《陈情表》第二段接连使用时间词“逮”“前”“后”“寻”,对应的征召词“察”“举”“拜”“除”“当”以及递增官职“孝廉”“秀才”“郎中”“洗马”,有什么用意?
明确:这些词语都表示新朝对李密的多次征召:从时间上看急迫连续,从形式上看多法并用,从官职上看越来越高,显示出新朝急于需要李密出来笼络人心,而李密推辞之难,这为下文矛盾的解决埋下了伏笔。
3.《陈情表》第二段“切”“峻”“责”“慢”有什么表达效果?四字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这四个字形象地写出了朝廷对李密“辞不赴命”越来越生气,责备越来越严重的态度,仿佛可以看到皇帝在那里生气发怒的情形。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所记无非家常琐事,但几百年来,一直感动着人们。这表明,文艺创作的成功与否, ,而往往取决于作者体验的深浅与情感的真伪。记录一个时代,宏大叙事是必要的,但不是必然的。可以是大江东去, ;可以是黄钟大吕,也可以是洞箫牧笛;可以是国色天看,也可以是小草闲花;可以是鲸鱼碧海,也可以是翡翠兰苕……不管选择怎样的题材, ,就有可能创造出感人肺腑的佳作。
明确:不在于题材的大小
也可以是小桥流水(从婉约的角度,答“晓风残月”也可以)
只要有真感受、真体悟
第①空,由前文“所记无非家常琐事”“文艺创作的成功与否”以及后文“而往往取决于作者体验的深浅与情感的真伪”“不管选择怎样的题材”可以推知,该空应填写与“记录内容事件的大小”有关且与后文形成相反或相对意思的句子,整理之后应为“不在于题材的大小”或“不在于记录内容事件的大小”。
第②空,由前文“可以是大江东去”以及后文“可以是黄钟大吕,也可以是洞箫牧笛”等可以推知,该空所填写的内容在意境上应与“大江东去”相反,故应填“也可以是小桥流水”,或“也可以是晓风残月”。
第③空,依据后文“就有可能创造出感人肺腑的佳作”可以推知,该空应填写“只要……”,与后文形成“只要……就……”的句式,再结合前文“往往取决于作者体验的深浅与情感的真伪”可知,该空应填“只要有真情感、真体验(悟)”。
5.根据《项脊轩志》的内容,根据示例仿写一句话。
示例:生活,就是项脊轩中的桂影书香,虽平常但也平静,平静中自有珊珊可爱之处。
明确:(示例)生活,就是项脊轩中的凡人琐事,多可喜亦多可悲,可悲中自有浓浓思念之情。
6.阅读文段一,在文段二的横线处补写一组恰当的排比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段一】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书房名为“陋室”,表现了主人高洁的品性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老学庵”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书斋名,取“师旷老而学犹秉烛夜行”之语名斋,立志要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项脊轩”是明朝散文家归有光的书斋。据说,他的远祖曾在太仓(今属江苏)的项脊泾居住,他用“项脊”作为室名,有纪念之意。
【文段二】
书斋名又称斋号,是书斋主人为自己的书斋所起的名字。古往今来,中国的文人墨客大都有为自己的书斋冠名的雅兴。从内涵来看,这些书斋名 , , 。这些言简意赅、寓意深远的书斋名,让我们眼前浮现出这些名家坐拥书城、伏案苦读、挥毫疾书的情形,使我们顿生景仰之情。
明确: 有的表明主人的高洁品性 有的彰显主人的不懈追求 有的展现主人的追宗怀远之意
解答此题时需要根据关键语句来分析。例如,
阅读文段一后,可归纳出书斋名所蕴含的喻意有三。刘禹锡的书房名有“表现了高洁的品性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的含义,表明主人的高洁品性;陆游的书斋名,取“师旷老而学犹秉烛夜行”,透露主人的学习不止的不懈追求;归有光的书斋名有纪念祖宗之意,可概括为“展现主人的追宗怀远之意”。解答此题时,注意题目要求,运用排比的修辞方式。
7.根据要求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以细节传情,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寄托内心的深情。请运用第一人称,描写你的家庭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体现深情。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100字左右。
明确:胃痛实在是疼痛难忍,最终,我还是拨通了父亲的电话,他闻讯赶来,天空中簌簌落落的下着雨,一阵急促的脚步深打断了我的思绪,当他走进我的房间时,那是怎么样的一双眼睛呀,眼力布满血丝,却从中透露出一种父爱的光芒,父亲严峻的脸上似乎还带着一丝焦急,时值盛夏,他身上的衬衫都已经湿透,微微泛白的发丝上还挂着汗珠。
8.某班为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热情,将举办古诗文朗诵比赛,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拟写一段串联词。要求关涉以下作品的内容,衔接连贯自然,有文采,100字左右。
串词(《琵琶行》结束,《项脊轩志》即将开始):
明确:就是这样一种声音,缓缓流过每一个人的心田。它流过了沧桑,流过了风雨,流出了深切的哀伤,也流出了无奈的渴望。也总有一样事物,如清澈的音乐声,能触摸到人心里最柔软的角落。归有光的项脊轩就是他一生深情的寄托。下面请××同学为大家朗诵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节选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序》)
材料二: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其故何也?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驹,寄寓谓之逆旅,宜乎与大块而盈虚,随中和而任放,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人间?唐尧四海之主,而有汾阳之心;子晋天下之储,而有洛滨之志。轻之若脱屣,视之若鸿毛,而况于他人乎?是以圣人达士,因以晦迹。或怀釐而谒帝,或被褐而负薪。鼓楫清潭,弃机汉曲。情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校,粗为区目。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集 序》)
材料三: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吾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蚤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节选自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1.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东坡先生谪居A儋耳B置家C罗浮之下D独与幼子过E负担F渡海G葺茅竹H而居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役,指供职,与材料二中“汲汲役于人间”的“役”意思不同。
B.寻,指不久,与《陈情表》中“寻蒙国恩”的“寻”意思相同。
C.任,指任用,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简能而任之”的“任”意思相同。
D.志,指记,与《庖丁解牛》中“为之踌躇满志”的“志”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自述,他家境贫困,耕植不足以供给生活,又有很多孩子需要抚养,在亲友的劝说下,他心里有了做官的想法。
B.唐尧、子晋虽然身处高位,但都有隐居的志向,他们放弃权位好像脱鞋一样轻松,看待权位好像鸿毛一样轻。
C.萧统认为,《闲情赋》辞彩精拔,但白璧微瑕,因为赋要起到劝百讽一的作用,而《闲情赋》没有讽谏的内容。
D.苏辙被贬官海康时,苏轼写信告诉苏辙,他写了一百多首和陶诗,并准备将其收集整理出来,留给后人欣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5.苏轼为什么要追和陶渊明的诗?请简要说明。
【答案】1.BDG 2.C 3.C 4.(1)恰逢奉命出使的事,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就替我没法),(我)于是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
(2)我喜欢他的文章,爱不释手,追慕他高尚的品德,对不能与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感到遗憾。 5.①苏轼认为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超过了众多诗人,他喜欢陶渊明的诗;②苏轼认为他和陶渊明秉性相似,对其有惺惺相惜之感,他要以陶渊明为榜样,向他学习。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
“儋耳”作“谪居”的宾语,“东坡先生谪居儋耳”是主谓宾结构,其后B处断开;
“罗浮之下”作“置”的后置状语,其后D处断开;
“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是两件事,G处断开。
故需断句的三处为BDG。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供职。/役使。句意: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被急切的追求役使着奔波于人间呢?
B.正确。都是不久的意思。句意: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不久又蒙受国恩。
C.错误。二者意思不同。任意。/任用。句意:随着中正平和的原则任意放纵。/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
D.正确。记。/志愿、心意或意愿。句意: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闲情赋》辞彩精拔,但白璧微瑕”错。萧统把陶渊明的全部作品视为白璧,其中的瑕疵是《闲情赋》,认为没有这篇赋就更好了。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会”,恰逢;“惠爱”,爱惜人才;“见用”,被任命。
(2)“爱嗜”,喜欢;“尚想”,追慕;“恨”,对……感到遗憾。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①原文“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苏轼认为陶渊明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清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李白、杜甫等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他喜欢陶渊明的诗,因而追和陶渊明的诗。
②原文“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吾今真有此病而不蚤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苏轼认为自己和陶渊明一样,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二人秉性相似,对其有惺惺相惜之感,他要以陶渊明为榜样,向他学习,因而追和陶渊明的诗。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家贫穷,耕田植桑不足以供自己生活。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材料二:
所以圣人隐藏自己的锋芒,贤人躲避俗世。原因是什么呢?追求品德,最重要的是不要超越道德的规范;爱惜自己,最重要的是注重自己的身体。所以说道理在自己一边,自身就平安,道理不在自己一边,自身就要受到伤害。在一百年之内,一辈子当中,时间快得就像白驹过隙,寄居遭遇就像住旅店,应该和大自然一同繁盛枯萎,随着中正平和的原则任意放纵,怎么能因忧虑畏惧而终日悲戚辛劳,被急切的追求役使着奔波于人间呢?唐尧,是天下的主人,却有隐居在汾阳的意愿;子晋,是天下的储君(国君接班人),却有隐居洛滨的志向。放弃君位就像脱鞋一样轻松,看待君王就像鸿毛一样轻,更何况其他人呢?所以高明的人,总是隐藏自己的才能。有人怀着求福的愿望被皇帝接见,有人穿着粗布衣服背柴生活。在清潭上击鼓,放弃政务享受乐曲。他们的情趣不在于百姓政事,把政事寄托在情趣之中了。
有人责怪陶渊明的诗,篇篇都有酒。我认为他本意不在酒,也只是把自己的情趣寄托在酒中。他的文章高出同辈,言辞精彩。谈时事,则有针对性且值得人深思;论抱负,则远大而真切。加上陶公为人不变的志向,不懈的努力,安于道义,苦守节操,不以躬耕为耻,不以穷困为意。如果不是圣贤,没有不渝的志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怎么能达到这种境界?
我非常喜欢他的诗文,爱不释手,我崇拜他的品德,遗憾自己没有和他生活在一个时代。所以搜集校正他的作品,简单的作了一个集子。白色的玉璧也存在瑕疵,他的作品的瑕疵只有《闲情》赋。扬雄所说的作品要起到劝百讽一的作用,如果最终没有劝谏世人的作用,何必写出来呢?可惜啊!陶渊明不写这篇就更好了。材料三: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清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曲水流觞”这种娱乐方式最早源于古老的上巳节,上巳节是指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这一天,古人要举行“袚褉”仪式。祓禊就是通过洗濯身体,达到除去凶疾的一种祭祀仪式。最开始的时候,人们会在蜿蜒曲折的溪流边沐浴以驱除不祥。到了汉时,三月上巳日,正式确定为节。每逢该日,不论贵贱,不分男女,人们都去水边洗濯,成为约定俗成的礼式。在祓禊之后,便随意坐在弯曲的溪水边,在上流放置盛酒之杯(觞),任其漂流而下,酒杯漂至谁面前停下,谁就要取来饮下,彼此相与为乐,故称“曲水流觞”。
到了魏晋至隋唐年间,“曲水流觞”进入到了繁盛时期。不同于魏晋以前,“曲水流觞”是袚褉礼式在社会中的延续。这一时期内的“曲水流觞”更多地侧重于文化品味,将饮酒、赋诗、游赏很好地融为一体。王羲之等人虽也举行修褉祭祀仪式,但主要进行了“曲水流觞”活动,突出了咏诗论文,饮酒赏景。正是因为兰亭集会的盛名,从此之后“曲水流觞”更多地被认为是文人间聚会的赋诗活动,所以兰亭会是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聚会,是“曲水流觞”开始浸染文人气质的最初形式,从此与诗酒文化有了更紧密的联系。
唐初,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率一群诗人在云门寺王子敬山亭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事雅集的修禊活动。并模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云门献之山亭序》。这一场聚会,汇集了当时最头角峥嵘的风流才俊,大家意气风发地赋诗、畅饮、观景,好不快意。
可惜这种风雅的娱乐活动未能长盛不衰。唐朝过后,“流觞曲水”便慢慢地被遗忘了,因为长期被游牧民族压制,特别是南宋时期,聚会上,文人们更多的是感怀国家的命运、个人的命运。宋朝的文人们更喜欢独饮,或仅邀集三五知交进行浅斟低唱。
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对文化和文人的禁锢,“曲水流觞”活动更加式微,一般只限制在亭子里举行,即“流杯亭”,更有甚者,只是在大石桌的桌面上刻上弯弯曲曲的小溪,一头进水,一头出水,大家围坐在一起,模拟“曲水流觞”饮酒赋诗。
时至今日,再也没能见识到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娱乐方式,这无疑是传统文化的一大损失。
(摘编自《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流觞曲水,到底是什么?》)
材料二:
“曲水流觞”的发展,其环境和形式,已经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最好的模板之一,从园林美学的角度上探讨,“曲水流觞”具有深远意境之美,融揉自然之美,行为动作之美以及构景之美等园林美学特征。
园林中“曲水流觞”的意境,直接的来源自是兰亭修褉的风流韵事,而再继续地深究,则为孔子所赞叹的曾点气象,即人和大自然谐调统一,在大自然中感受体会自身的修养和品性,“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美妙意境。
古典园林中的“曲水流觞”,无不把《兰亭集序》所描述的崇山峻岭,茂竹修林的自然风光作为造景的蓝本,大多的“曲水流觞”景观范山模水,以达到兰亭雅事崇山峻岭之自然风貌,植物配置也多喜欢选择象征君子高雅的竹子,体现兰亭雅集美好意境的同时融揉了自然山水之美,亦成了传统园林中曾点气象的美妙意境与融揉自然美的园林景观的典型。
随着时间的流逝,“曲水流觞”的活动已经由原始的巫祭仪式演变为文人雅集、吟诗作赋的风雅活动,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有了些许改变。
“曲水流觞”的构景形式美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古典园林中往往采用“曲水流觞”文字之内涵,曲水大多写意水形。老子云:“曲则全。”不规则的水体与形态的丰富和变化相联系,同时,曲折的水体有着更有趣味的复杂岸线,从而提供更多的观景角度以及获得间接水体验的机会,并能形成更多的分隔、遮挡及变化的节点,从风水学角度讲,水贵曲折,曲水有穴,能够聚气,是风水宝地,故“曲”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曲水流觞”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构景形式美是由其长期的发展和演变而来的程式化景观美。从艺术上意象思维的角度看,经历长期的发展,流杯渠和流杯亭的特定形式,实际曾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一种凝练的意象型艺术符号,在历史观念发达并擅长意象思维的文人心目中,则往往成为寄托欣赏历史情结的审美观照对象,即藉由流杯亭,体悟乾道曲成、生机流行,会心曾点气象、兰亭故事等。而与此同时,在宗承唐宋的明清造园艺术实践中,人们早已习惯并倾向在狭小的空间里,拳山勺水,芥子纳须弥地精心构造壶中天地,玲珑的流杯渠和流杯亭运用于小型园林,不仅体量和尺度相宜,它浓缩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蕴涵,而程式化的“曲水流觞”景观,也有着特定的构景形式的美,在园林中有着广阔的传承空间。
而“曲水流觞”活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要求的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体味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我们今天科学的生态学观点来看,其宗旨也是要求人和自然的谐调发展,与我们当今园林设计所要求的主流不谋而合。因此,“曲水流觞”在当今的园林设计中,是与我们强调人居环境的自然,满足生态需要的要求相符合的。
(摘编自《千年曲水话流觞——探“曲水流觞”在园林景观中之意义》)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巳节是一种古老的节日,“流觞曲水”最早就源于上巳节。在这一节日里,人们会举行“袚褉”仪式。
B.从先秦到汉朝,“流觞曲水”经历了日渐世俗欢娱化的过程。到了魏晋时期,“流觞曲水”的内涵改变了,而是侧重于文化品味了。
C.“曲水流觞”在意境、构景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园林美学的价值,其环境和形式是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最好的模板之一。
D.在从原始的巫祭仪式演变为文人雅集、吟诗作赋的风雅活动的过程中,“曲水流觞”的活动形式和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发生了些许改变。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兰亭会具有开创意义,在其之前,“曲水流觞”活动是袚褉礼式在社会中的延续,在其之后,“曲水流觞”开始与诗酒文化产生联系。
B.魏晋至隋唐是“曲水流觞”活动的繁盛时期,这一活动在唐朝之后逐渐被遗忘和在明清时期更加式微的原因基本相同。
C.当下“曲水流觞”活动已经永久失传了,人们已不再能见识到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娱乐方式了,这对传统文化来说是一大损失。
D.流杯渠和流杯亭是“曲水流觞”长期发展和演变而来的程式化景观,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往往寄托着文人欣赏历史的情结。
8.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曲水流觞”活动盛况的一项是( )
A.北宋司马光:“冠盖郁相依,名园花未稀。游丝萦复展,狂絮堕还飞。积弩遗风陋,兰亭旧俗微。何如咏沂水,春服舞雩归。”
B.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C.《后汉书·礼仪志》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袚除去宿垢疢为大洁。”
D.《晋书·礼志下》记载:“晋中朝公卿以下至于庶人,皆褉洛水之侧……海西于钟山立,流杯曲水,延百僚,皆其事也。”
9.材料二中的“曾点气象”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是一幅怎样的场景?材料中“曾点气象”内涵是什么?
10.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南京九见堂住区(独乐园会所)的设计从“曲水流觞”中汲取了哪些灵感。
山间城墅入口由宽窄不一的曲线形小溪串联,利用地势高差,形成自然溪流。而流杯亭的曲水流觞台,则效仿古人的一种水滨宴会活动,将流水与娱乐结合,符合园林最终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植物造景中整体以竹为基调,无论是大门入口,还是宅间小巷都有竹的身影;见山台取黑松、马尾松、白皮松;汀兰亭旁搭配苍劲的松树和幽香的腊梅。廓如间的镜面水池、紫宸间的入口叠石池塘等都通过静水之景临摹出临湖水景,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同时会所取景时借对面天然植物群落及深水湖的景。
【答案】6.B 7.D 8.A 9.①“曾点气象”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是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的一幅“暮春咏归图”。
②内涵:人和大自然谐调统一,在大自然中感受体会自身的修养和品性,感受来自大自然的奇妙意境。 10.
①将自然风光作为造景的蓝本,在配置植物时多选择象征君子高雅品性的竹子等,展现美好的意境,景观模山范水。植物造景中整体以竹为基调,无论是大门入口,还是宅间小巷都有竹的身影。见山台取各种松树;汀兰亭搭配腊梅。廓如间的镜面水池、紫宸间的入口叠石池塘等都通过静水之景临摹出临湖水景。
②在水体的设计上,选择“曲水”。山间城墅入口由宽窄不一的曲线形小溪串联,形成自然溪流。
③小型园林设计中可以灵活运用流杯渠和流杯亭这样的特定形式。而流杯亭的曲水流觞台,则效仿古人的一种水滨宴会活动。
④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到了魏晋时期,……而是侧重于文化品味了”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可知是“到了魏晋至隋唐年间”不是“魏晋时期”;是“更多地侧重”而不是“侧重”。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曲水流觞’开始与诗酒文化产生联系”错误,由材料一第三段“所以兰亭会是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聚会,是‘曲水流觞’开始浸染文人气质的最初形式,从此与诗酒文化有了更紧密的联系”可知,兰亭会让“曲水流觞”与诗酒文化的联系更加紧密,并不是让二者产生联系。
B.“原因基本相同”错误,由材料一第五、六段可知,唐朝之后“曲水流觞”逐渐被遗忘的原因是长期被游牧民族压制,明清时期“曲水流觞”活动更加式微的原因是统治者对文化和文人的禁锢。
C.“‘曲水流觞’活动已经永久失传了”错误,由材料一第七段“时至今日,再也没能见识到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娱乐方式,这无疑是传统文化的一大损失”可知,原文并没有说“曲水流觞”活动已永久失传。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
A.司马光的诗表达了他对当时上巳节习俗的不满,直陈兰亭旧俗的衰微,抒发了今不如昔的感慨。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场景一般由人、景、事组成。由《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知,画面展示的季节是“暮春”,人物是五六成年人和六七个孩童,事件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画面和乐而闲适,所以曾皙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日畅游的欢愉图景。
由材料二第二段“而再继续地深究,则为孔子所赞叹的曾点气象,即人和大自然谐调统一,在大自然中感受体会自身的修养和品性,‘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美妙意境”可知,曾点气象就是人和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大自然中感受体会自身的修养品性,感受美妙意境。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态度,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概括独乐园会所各个地方的特点,如入口、流杯亭的曲水流觞台、植物造景等;然后再联系材料二中“曲水流觞”的特点进行作答。
由原文“大多的‘曲水流觞’景观范山模水,以达到兰亭雅事崇山峻岭之自然风貌,植物配置也多喜欢选择象征君子高雅的竹子,体现兰亭雅集美好意境的同时融揉了自然山水之美,亦成了传统园林中曾点气象的美妙意境与融揉自然美的园林景观的典型”可知,将自然风光作为造景的蓝本,在配置植物时多选择象征君子高雅品性的竹子等,展现美好的意境。
由原文“同时,曲折的水体有着更有趣味的复杂岸线,从而提供更多的观景角度以及获得间接水体验的机会,并能形成更多的分隔、遮挡及变化的节点,从风水学角度讲,水贵曲折,曲水有穴,能够聚气,是风水宝地,故‘曲’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可知,在水体的设计上,选择“曲水”。山间城墅入口由宽窄不一的曲线形小溪串联,形成自然溪流。
由原文“……在宗承唐宋的明清造园艺术实践中,人们早已习惯并倾向在狭小的空间里,拳山勺水,芥子纳须弥地精心构造壶中天地,玲珑的流杯渠和流杯亭运用于小型园林,不仅体量和尺度相宜,它浓缩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蕴涵”可知,小型园林设计中可以灵活运用流杯渠和流杯亭这样的特定形式;而流杯亭的曲水流觞台,则效仿古人的一种水滨宴会活动。
由原文“直接的来源自是兰亭修褉的风流韵事,而再继续地深究,则为孔子所赞叹的曾点气象,即人和大自然谐调统一,在大自然中感受体会自身的修养和品性,……”可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