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讲 精准翻译文言语句
目 录
01 考情分析·备考策略 2
0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
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4
04 热考题型·解题策略 4
05 真题感悟·命题洞见 5
命题分析
文言文翻译题的综合性较强,涉及文言知识点多,是检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属必考题。文言文翻译集中考查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了考生文言文的综合能力,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的全国卷文言文翻译均设置两题,体现出命题者对文言文翻译的高度重视。
命题特点
①以考查实词、虚词为主,考查句式为辅。
②两句翻译,每句字数在15~27,采分点一般为三个或四个。
③句子多为对话句,叙述性的语句
翻译的步骤
要确保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就要在具体答题过程中做到如下五步骤:
(1)读。通过读,明确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以及与上下文的联系,初步了解大意。
(2)审。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3)切。将文言文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使用文言翻译的方法逐一加以解释。
(4)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用语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5)誊。逐一查对文言文中的语法现象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上。在誊写的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考情分析】
选文出处 翻译原句 参考答案
2022全国新高考Ⅰ卷 《战国策》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1)我国已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如今又要行军几千里去援助魏国,将怎么办呢?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2)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会屈辱节操,割让土地,把魏国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离开。(句意2分;折节、去各1分)
2022全国新高考Ⅱ卷 《后汉书·吴汉列传》 (1)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1)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屡次与他交谈,那人勇猛(勇敢凶猛)而有智谋,众将少有能赶得上的。
(2)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2)吴汉回来,责备他们说:“军队出征在外,官兵们用度不足,为什么多买田地房产呢?”
2022全国甲卷 《战国策·秦策》 (1)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1)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办好了!你还是闭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
(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2)张仪知道楚国与齐国断了交,于是出来接见使者说:“从某地到某地,纵横六里。”
2022全国乙卷 《说苑·贵德》 (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 (1)武王战胜了殷商,召见太公而问道:“将如何对待(处置)他们的官员和民众呢?”
(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2)现在请让我寻找老弱(年老体弱)而无人供养的人,还有年老丧夫丧妻(丧失配偶)而没有家室(成家)的人,评定(按照)等级供给(提供)生活用度(费用)。
2021新高考Ⅰ卷 《资治通鉴》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1)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派身边人贿赂官员做试探。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2)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
2021全国新高考Ⅱ卷 《晋书·祖逖传》 (1)(后赵王石勒)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1)祖逖没有回信,但听任双方互通贸易,获取十倍的利益。
(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 (2)知道大功不能完成,感慨激愤因而生病。
2021全国甲卷 《宋史纪事本末》 (1)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1)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撒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
(2)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 (2)如果想要钱物,汉朝曾拿玉帛赐给匈奴单于,有先例,可以答应他们。
2021全国乙卷 《通鉴纪事本末》 (1)对曰:“……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1)但已经知道了不能这样做,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却保全了大信用啊。
(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2)全让门下省复核验视,有依据法律应判死刑但情由值得怜悯的,记录情状上报朝廷。
2020全国Ⅰ卷 《宋史·苏轼传》 (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1)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大概也属少有。
2020全国Ⅱ卷 《宋史·王安中传》 (1)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 (1)同时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国殃民等一些事。皇上惊恐,采纳了进言。
(2)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 (2)药师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独断独行。王安中无力控制,只是违心顺从他,所以药师更加骄横。
2020全国Ⅲ卷 《晋书·王彪之传》 (1)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1)朝臣家有得流行病,如果三人以上传染,即使本人未病,百日之内不得入宫。
(2)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 (2)王彪之病重,皇帝派黄门侍郎探问病痛,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买药。
2019全国Ⅰ卷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2)贾谊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2019全国Ⅱ卷 《史记 商君列传》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2019Ⅲ卷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您之上的原因啊。”吴起这才自知比不上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2)等悼王死去,王室大臣发动暴乱攻击吴起,吴起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
2018全国Ⅰ卷 《晋书·鲁芝传》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2018全国Ⅱ卷 《晋书·鲁芝传》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1)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2)一年间的断案,不超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2018全国Ⅲ卷 《宋史·范纯礼传》 (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1)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责,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
(2)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2)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
2017全国Ⅰ卷 《宋书·谢弘微传》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2)而谢曜喜好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2017全国Ⅱ卷 《后汉书·赵憙传》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1)皇帝说:“官吏依法行使,法律才不会被枉曲,你另外说些别的想说的吧。” 赵王再也没有回答的话。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2)后来青州遭遇严重蝗灾,(这些蝗虫)一侵入到平原郡境内就死了,(平原郡)每年都有好收成,百姓都歌颂赵憙。
2017全国Ⅲ卷 《宋史·许将列传》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1)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难道还不行吗?为什么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2)章惇做了宰相,与蔡卞一起搜罗编造罪名,来贬谪元祐诸臣,上奏皇帝要开掘了司马光的坟墓。
2016全国Ⅰ卷 《宋史·曾公亮传》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2016全国Ⅱ卷 《明史·陈登云传》)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1)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可这些人受不了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2)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粪,便装进袋子拿给陈登云看,陈登云立刻派人送到朝廷。
2016全国Ⅲ卷 《明史·傅珪传》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处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启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
2015全国Ⅰ卷 《宋史·孙傅传》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1)我只知道只有我们的君主能做中国的皇帝,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而死。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2)金人虽然不索取我本人,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谴责我们,或者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2015全国Ⅱ卷 《北史·来护儿传》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2)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让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2014全国Ⅰ卷 《旧唐书·于休烈传》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2)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2014全国Ⅱ卷 《明史·韩文传》 (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1)淳安公主有三百顷皇上赏赐的田地,又想夺取任丘老百姓的产业,韩文竭力抗争才让这事停止下来。
(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书,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2)韩文立即偕同各位大臣匍匐在金銮宝殿给皇帝上书,奏章递入皇宫,皇帝吃惊得哭泣着吃不下饭,刘瑾等人十分恐惧。
2013全国Ⅰ卷 《明史·马文升传》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1)(他)在朝班的行列中最为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埋怨。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2)(文升)在家闲居,无事不曾进州城。说到当时政事,(他)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
2013全国Ⅱ卷 《旧唐书·李揆传》 (1)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1)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
(2)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 (2)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
2012全国Ⅰ卷 《宋史 萧燧传》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1)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国家)兵力不够强大,财力不充裕,应当卧薪尝胆,来求取国内安定太平。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2)萧燧说:“东路(婺州)、西路(严州)不是属于同一路,(按说)不应该调给粮食,但(我)哪能忍心原来管辖的地区受灾坐视不管呢?
2011全国Ⅰ卷 《宋史·何灌传》 (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1)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2)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2010全国Ⅰ卷 《明史·花云传》 (1) 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1)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2)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2)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他们)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洲中,(孙氏)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
掌握翻译的原则和要求
(一)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直译:字字落实
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即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当然,有一些发语词、助词无法直接译出,则不必译出。如:
原句 帝 曰 吏 奉 法 律 不 可 枉 也 更 道 它 所 欲 王 无 复 言
对照 皇帝 说 官吏 奉行 法典 律令 不 可 违犯 再 说 其他 要求 赵王 没有 再 说
方法 组词 换词 组词 组词 组词 组词 保留 保留 换词 删除 换词 换词 换词 删除 换词 保留 换词 换词 换词
(1)试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原则。
①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班固《苏武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威逼而致屈服,报告了单于。单于更加想让他投降。就把苏武关在地窖中囚禁起来,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
说明:直译时须注意以下三个词语。a.“愈益”,同义复词,只译出一个即可。b.“绝不”,要把“绝”落到实处。c.“饮食”,注意译的顺序:喝的、吃的,而不是吃的、喝的。
②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归有光《项脊轩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们家的人读书很久没有效果,这孩子取得成就,就值得期待吧!
说明:直译时须注意以下三个词语。a.“不效”,也可意译为科举上没有成就;b.“儿之成”中的“之”是结构助词,不译;c.“乎”,语气助词,可译为“吧”。
(2)试翻译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体会直译原则。
(2020·全国Ⅰ)(苏轼)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解析 该句可以保留的词语有:又、减价、治病(与现代意思相同)、常平(文化常识)。可以对译的词语有:粜(出售)、多(很多)、作(制作)、粥(稠粥)、遣(派遣)、使(使者)、挟(挟带)、医(医生)、分坊(到各街道)、活者(救活的人)、甚(很)、众(多)。
“对译”“保留”,落实直译
(1)通过“对译法”逐字落实,将大量文言单音节词翻译成白话双音节词。
“对译”即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对应“组词”。在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倾向性的基础上,看译句中有哪些单音节词,按白话习惯的双音节说法逐字落实,逐字对应翻译即可。
在文言文中,单音节词语占80%以上。通过对应的“直译法”可以粗通大意,落实得分点。
(2)使用“保留法”,让文言内容保持原汁原味。
对文言文中的人名(姓、名、号)、地名(历史沿革、地理名称)、官职(朝廷官职、地方官职、不同朝代称呼)、器物、朝代、年代、典章(朝廷更迭、典章变化、制度沿袭)、谥号(褒贬)、纪年(干支和年号)、科举(文化沿革)、宗法(宗族演变)等不必翻译。
平时我们对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要多留心,多积累。
2.意译:灵活变通
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机械地采用直译方法,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意译,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翻译。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或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
试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意译原则。
(1)纵一苇之所如。(苏轼《赤壁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任凭小船随意漂荡。
解析 “一苇”使用比喻,可以只译出本体,或改成明喻翻译。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臣活着应当不惜牺牲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像结草老人那样报答您的大恩。
解析 “陨首”意译,“结草”用典,应译出内涵。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宫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收藏的金玉珍宝。
解析 “收藏”“经营”“精英”使用互文手法,可以合译。
(4)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生下我才六个月,慈祥的父亲就去世了。
解析 “见背”是古人避讳的说法,是“死”“去世”的意思。
需要意译的地方主要是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①比喻,本体与喻体同时译出。②借代,译出所指代的人或物。③互文,要把两部分合起来译。④用典及委婉的说法,要尽可能地把原义译出,使表意明确。
(二)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重在“信”“达”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意思,不误译,不漏译,不赘译;“达”,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在考试中一般不作要求。
请根据“信”“达”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指出下列译句的问题。
句子 译文 问题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它对晋国无礼。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苏洵《六国论》)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
答案 (1)“晋侯”“郑伯”不需要翻译,译句强行翻译。(2)“时”字漏译。(3)①省略成分未补出,“使”后的宾语“之”应补出;②“哉”字未落实,改变了原有的感叹语气。
2.指出下列画线句的翻译存在的问题,并写出正确的译文。
(1)薛讷,字慎言,起家城门郎,迁蓝田令。富人倪氏讼息钱于肃政台,中丞来俊臣受赇,发义仓粟数千斛偿之。讷曰:“义仓本备水旱,安可绝众人之仰私一家?”报上不与。会俊臣得罪,亦止。(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六》)
画线句译文 薛讷说:“义仓本来是为水灾准备的,怎么能断绝众人的信仰满足一家的私欲呢?”
存在的问题 ①
正确的译文 ②
答案 ①“备水旱”指防备水灾、旱灾,译文漏译了“旱”字;“仰”,仰仗、依靠,这里误译为“信仰”。
②薛讷(上书)说:“义仓的粮食本是用来防备水灾和旱灾的,怎么可以断绝众人的依靠而偏私一家呢?”
参考译文
薛讷,字慎言,首次为官担任城门郎,后升任蓝田令。富人倪氏到肃政台诉讼利钱,中丞来俊臣收受贿赂,将义仓的数千斛粮食补偿给倪氏。薛讷(上书)说:“义仓的粮食本是用来防备水灾和旱灾的,怎么可以断绝众人的依靠而偏私一家呢?”奏章呈上后,没有得到答复。恰逢来俊臣获罪,此事也就暂停了。
(2)刘悛,字士操,彭城安上里人也。父勔于大桁战死,悛时疾病,扶伏路次,号哭求勔尸。
(节选自《南齐书·列传第十八》)
画线句译文 父亲参与大桁之战而战死,刘悛那时身患疾病,有人搀扶着走过来,大哭着请求父亲刘勔的尸体。
存在的问题 ①
正确的译文 ②
答案 ①“路次”是“路边”意,这里漏译了;“请求……尸体”,“请求”译得极不准确;“大哭”的主语不明,让读者误以为是“有人”,而不是“刘悛”。
②他父亲刘勔在大桁战死,刘悛当时也身患疾病,被人扶到路边,大声痛哭着寻求刘勔的尸身。
强化翻译中的语境意识
语境,即语言环境,分为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社会背景、知识积累、情理事理等)。文言文中所说的语境通常指内部语境,主要是文段语境和句子语境,很少涉及像现代文阅读那样的全篇语境。培养文言翻译中的语境意识应注意以下三点:
1.根据语境推断词义
结合语境确定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并借此判定特殊句式(尤其是无标志的判断句和意念被动句),推测疑难词语的含义。
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体,膳啖使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四》)
考生对“嗛”字会比较陌生。根据语境“膳啖”可知,这里是形容膳食的。而且“嗛”与前句“衣服使之便于体”的“便”位置一样,“便”是说衣服舒适、合身,那么“嗛”应该指食物合口,能让人满足,应译为“满足”。所以画线句子的意思是“穿的衣服使兄弟合身,吃的膳食使兄弟满足”。
2.根据语境确定对象
结合语境推断省略的成分和代词具体指代的对象。
二十一年,俺答大入山西,诏天下举武勇士。大猷诣巡按御史自荐,御史上其名兵部。会伯温为尚书,送之宣大总督翟鹏所。召见论兵事,大猷屡折鹏。鹏谢曰:“吾不当以武人待子。”(节选自《明史·俞大猷传》)
“召见论兵事”前面提到三个对象“御史”“伯温”“翟鹏”。根据后面“大猷屡折鹏”可以推断,前面省略主语“翟鹏”,省略宾语“俞大猷”,应为“(翟鹏)召(俞大猷)论兵事”。画线句子的意思是“(翟鹏)召见(俞大猷)讨论军事方略,俞大猷每每(以灼见)折服翟鹏。翟鹏道歉说:‘我不该用对待武卒的态度对待你。’”
3.根据语境解决硬译问题
语境对于翻译来说十分重要,可是在平时的学习乃至考试中,考生的语境意识却往往非常淡薄。其中一个客观因素就是,在考试时译句一般放在文言文阅读题的最后,与原文相对隔开了,于是考生只盯着这个句子思索,即使明知翻译不通也还是硬译,却不知道把这个句子代入原文中去读去思考。这是考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翻译文言句子时,应真正做到字回到词中,词回到句中,句回到段中,段回到篇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尤其要结合语境译准加点字。
(1)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秦王对待将军您可以说是狠毒了。(“深”译为“恶毒”“狠毒”,可联系后文“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译出)
(2)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还颇能奖掖鼓励后辈,招入家中的十人有六七人吃住在他家里,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不上了,也和颜悦色地不在意。(“诱厉”可译为“引诱、诱惑”“厉害”,也可解释为“引导”“鼓励”。前文说韩愈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就像对待奴仆那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后文说,后辈中有十分之六七吃住在他家里,虽然有时弄得自己的早饭也供应不上,但仍然和颜悦色,毫不介意。根据前后文,此处不可能是贬义语境,所以“诱厉”应译为“引导、鼓励”)
(3)洪迈,字景卢。绍兴十五年始中第。乾道六年,除知赣州。辛卯岁饥,赣适中熟,迈移粟济邻郡。(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辛卯年年成不好,赣州正好是中等的收成,洪迈运粮救济邻近的地方。(“岁”,多义词,根据语境,应译为“年成”“收成”;“中熟”,根据语境,应译为“中等的收成”“成熟一半”)
1.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认真揣摩句子大意,准确找出句中的关键词,找出得分点。
2.能够在翻译中精准落实得分点。
准确判断得分点
翻译文言句子时,被列为得分点的词语、句式一定要翻译准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考试中不失分。为此,翻译时应首先根据译句的分值圈出你认为是得分点的词语、句式,力图先把这些词语、句式翻译准确。也就是说,命题人认为如果考生能把这些词语、句式译准,那么译出整个句子就不会有大问题。因此,翻译的第一步就是阅读揣摩,圈出重点词语、特殊句式,然后字字、句句落实,这样自然会提高翻译的准确率。
请先审出下面文段中画线句的得分点,然后翻译该句,并思考如何判断出得分点。
(2020·新高考Ⅱ)海瑞,字汝贤,琼山人。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十五年,卒官。瑞无子。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1)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
得分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可以在原句中圈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得分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可以在原句中圈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得分点)关键实词:偷惰、矫、陈、杖。关键虚词:素、以。省略句:“欲遵”前省略主语“海瑞”。
(译文)众多官吏一向偷安怠惰,海瑞以自己的行动加以纠正。有御史偶尔演戏奏乐,海瑞将要遵照太祖法规对他杖责。
(2)(得分点)关键实词:罢市、白衣冠、酹。
(译文)市民停业悼念。灵柩经过江面,民众穿戴白衣帽在两岸送行,洒酒祭奠而哭的人百里不绝。
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明神宗数次想召用海瑞,但被执政的大臣暗地里阻止了,海瑞只当了南京右都御史。众多官吏一向偷安怠惰,海瑞以自己的行动加以纠正。有御史偶尔演戏奏乐,海瑞将要遵照太祖法规对他杖责。官员们惶恐不安,多对此叫苦不迭。……万历十五年,海瑞死在南京任上。海瑞没有儿子。去世之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前来探视,见他房中只有葛布做的帐子和空箱笼,过着一般寒士都不能忍受的生活。因而感动得流了泪,出面凑钱作为殓棺之用。市民停业悼念。灵柩经过江面,民众穿戴白衣帽在两岸送行,洒酒祭奠而哭的人百里不绝。
锁定得分点的方法主要有:
(1)从文言知识点角度看,实词主要为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及疑难词;虚词主要为高考常考的18个虚词,尤其是高频虚词以、之、其、因、乃等;特殊句式主要为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等。
(2)从命题人角度看,主要在三个层面设得分点:字词层面,关键实词、虚词;句式层面,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语意层面,语意通顺,语气一致。
(3)从答题者角度看,翻译时考生认为较难的地方,通常就是得分点。
文言实词是重要的得分点。判断实词为得分点的办法有:从词性上看,关键实词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从考查频率上看,120个常用实词及次常用实词(课本中出现过的)是关键实词。从特殊性上看,与现代汉语同形的词语(如“妻子”“亲信”等)通常是关键实词;用本义实在讲不通的通假字通常是关键实词;符合活用规律的词语(如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通常是关键实词;还有,需临场推断的多义词及疑难词语也通常是关键实词。
精准落实得分点
(一)精准翻译关键实词
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对译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疑难词语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体会如何精准翻译重要实词。
(2021·新高考Ⅰ)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得分点:患、密,句意通顺)
(2)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为忠臣。(得分点:恶、乐,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有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说:“当官的接受贿赂,犯的罪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贿赂给他,他才接受,这是陷害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说的‘用道德加以引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太宗听了很高兴。
臣司马光说,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佞臣而在唐朝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为忠臣。
1.古今异义词:区别、拆分
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翻译时要把它的古今义区别开来,并且置换成现代汉语,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等,一般情况下要把它拆分成两个词翻译。须警惕的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词不一定是“异义”的,有时可能是“同义”的,这叫同义复词,具体翻译时可进行同一处理,如“传之美人,以戏弄臣”中的“戏弄”就是这样。
2.多义实词:语境确定
多义实词虽然有多个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切合。因此,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在语境中确定多义实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如“爱”,义项“爱护”“爱怜”“爱惜”较难区分;“坐”,义项“犯罪”与“判罪”易混;“治”,何时作“治理”,何时作“治理得好、天下太平”等。因为只有一个义项是最恰当的,这时,只能通过细辨语境代入检验来确定。只有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3.活用实词:注意译法
翻译活用实词时,要按照它固有的格式翻译。
(1)作状语的名词大都要在前面加上适当的介词,如“像……”“用……”“在……”。
(2)活用为名词的动词、形容词,要用动词、形容词作定语并补出中心语。
(3)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大都要带上该名词再加一个动词。如“填然鼓之”中的“鼓”应译为“擂鼓”。
(4)意动用法要用“认为(以为)……”或“以(把)……为(看作、作为)……”的格式进行翻译。(有的词可以用一个与“认为……”或“以……为……”意思差不多的动词翻译)
(5)使动用法要按照“使(让)……怎样”的格式翻译。[与意动用法一样,有的词也可以用一个与“使(让)……怎样”意思差不多的动词翻译]
4.特殊实词:穷则思变
特殊实词,主要包括通假字和偏义复词。这两类词在考试中不常出现,一旦出现,总有其特征可寻。
翻译时,如果按照某字的一般意思译实在译不通,就要考虑它是否为通假字,找出其所“通”之字,大多需要从该字的同音字或形似字考虑。找出本字后再翻译,如果觉得这样翻译合乎语境,那就说明译对了这个“分点”。
偏义复词一般由两个相反相对或相近的语素(字)组成,当按惯常逐字翻译后,总觉得别扭,就要思考它们是否为偏义复词。当舍去一字不译只译另一字时,觉得很顺畅,那就说明你判断准确并翻译到位了。当然,判断某词是否为偏义复词,需要较敏锐的语境把握能力。
对于疑难实词,要加强临场推断能力。考生可以综合运用邻字推义、字形推义、对文推义、语境推义等多种推断方法进行翻译。
(二)精准翻译关键虚词
作为得分点的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对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以下三点:
(1)高频虚词“以”“因”“乃”“其”等,只要出现在句中,就要格外留心。
(2)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
(3)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对关键虚词的翻译,要仔细辨明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的切不可强行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体会如何精准翻译关键虚词。
(2023·全国甲)周尧卿,字子余。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纮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纮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纮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纮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流着眼泪说:“过了这一次,即使想尽力,还可能吗?”
(2)杨纮到了县里,就不再考察其他方面,只凭借所听到的情况举荐他。
解析 第(1)题关键词语有“涕”“是”“虽”等。“涕”,古今词义存在差异,现在常见义是鼻涕,古代则指眼泪,这个意义在中学课文中很常见,例如“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出师表》)、“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未尝不垂涕”(《屈原列传》)、“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氓》),“长太息以掩涕兮”(《离骚》)、“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考生能联系到这些例句,就能准确理解与翻译。“泫然”,形容流泪的样子,与“流涕”语义重叠,翻译时可灵活处理。“是”,文言文中常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个用法在中学课文中例句很多,考生应该不会感到困难。“虽”,有让步意义,翻译成“即使”。中学课文的“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虽千里不敢易也”(《唐雎不辱使命》),与此同,考生可以类推。
第(2)题关键词语有“察”“第”等。“察”,有“考察,调查”的意思,古今词义相通。“第”,范围副词,表示“只是,只”的意思。根据上下文语境可以准确翻译。“纮至邑”,《宋史》作“纮至县”,根据前文“提点刑狱杨纮入境”,可知“至邑”与“入境”相对,“入境”是“进入县境”,“至邑”则指“到达县的治所”。因此,“纮至邑”可翻译作“杨纮到了县衙”,含糊些就是“杨纮到了县里”。此处不作为考查重点,但考生应该可以通过语境推知。
参考译文
周尧卿,字子余。操持完母亲的丧事,居庐守丧三年,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即使生病也不喝酒吃肉。有人用礼制劝勉他,说:“《礼记》中说‘老人、病人不需停止喝酒吃肉’,心中或许还禁不住颓丧。你生病了暂且没有老,何必强忍成这样?”葬礼举行之前,周尧卿亲自背土筑坟。有人告诉他说:“古代因贫穷而无法安葬(父母)的人或许会这样,如今你为什么要自寻痛苦呢?”(周尧卿)流着眼泪说:“过了这一次,即使想尽力,还可能吗?”他所赴任的地方都说治理得好,百姓有前去(投奔)的想法。曾经做汀州宁化县知县,提点刑狱杨纮进入县境,暗中窥伺刺史是否仁厚。(看到)有人戴着刑具给庄稼锄草,杨纮走过去询问他原因。那人回答说:“我因为家贫贪利,给别人作假证,县令是不能欺骗的,可我欺骗了他,我又能怨恨什么呢?”杨纮到了县里,就不再考察其他方面,只凭借所听到的情况举荐他。庆历年间,范仲淹举荐周尧卿的经术行义可作为学习的榜样,没等到被任用他就去世了。
精准翻译关键虚词,主要译准三类虚词:
1.高频虚词“以”“因”“乃”“其”。(具体内容参见前面微案2“活动二”部分)
2.可译可不译的虚词。
有一部分虚词兼有助词和其他词性,如“之”“焉”“者”等,作助词时一般情况下可不译,但不可把其他词性义当作助词而不译。这里尤其要留心“焉”和“者”。
焉 作为句中或句末语气助词时,可不译;但放在动词后面作代词或兼词时,有实义,必须译出。
者 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作代词,可译为“……的人/事/地方”;二是作语气助词,表句中停顿,与“也”构成判断。这两种词性,在翻译中要仔细辨析,不可当译不译,或不当译而硬译。
3.部分出现频率较高且定为采分点的副词。(具体内容参见前面微案2“活动一”副词部分)
(三)精准翻译特殊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译中是很重要的得分点,翻译时审清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平时要注意积累,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判断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固定句式等。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体会如何精准翻译特殊句式。
(2021·全国乙)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得分点:忿、信,状语后置句、判断句(乃)]
(2)都让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判死刑而情由值得怜悯的人,记录下情形上报朝廷。(得分点:覆视、矜、状,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戴胄,忠诚廉洁公正耿直,被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很多候选官员假冒资历和门荫,下令让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不久,有假冒之事被发觉的人,皇上想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皇上生气地说:“你想遵守法律,却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答道:“皇上的命令产生于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皇上怨恨候选官员多有欺诈行为,所以想要杀掉他们,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皇上说:“你能依法办事,我还担忧什么呢?”丁亥日,皇上下诏:“判决死刑犯,两天之内要进行五次回奏,下发到各个州的要进行三次回奏。在行刑那天,主管膳食的不献上酒肉,内教坊和太常不奏乐。都让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判死刑而情由值得怜悯的人,记录下情形上报朝廷。”因此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
1.准确发现特殊句式
要落实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前提是能准确发现特殊句式。
(1)抓标志
如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乃”“皆”“非”等;被动句,标志有“为……所”“见”“于”等;倒装句,标志有介词结构、否定副词、“之”“是”等。
(2)重语感
有些没有标志的特殊句式,我们可以边读原文边试着翻译,如果感觉语意不顺,或者不合情理,就要特别留意。如果感觉主语不是施事者,就要考虑句子是不是被动句。
(3)析结构
有时,对句子进行语法结构分析也是必要的。省略句尤其要重视此法。因为在文言文中,缺少主语、宾语甚至谓语的语句十分常见,翻译时要补译出省略的部分。如“以”作介词时,在不少情况下省略“之”,地名前往往省略“于”等,通过结构分析可以发现。
具备了发现特殊句式的能力,就可以按照相应的翻译方法准确答题了。
2.落实句式翻译要求
(1)加上标志词:判断句加“是”字,被动句加“被”“受”字。
(2)调整翻译语序:倒装句,要调整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3)补充词语:省略句。
文言特殊句式有多种,在近几年的高考中,省略句已成为考查最多的特殊句式。可是不少考生对省略句往往重视不够,在翻译时只是满足于字字落实,对省略成分缺少足够的分析,导致译出的语句不通顺,自然难得高分。要解决这一难点,需要做好以下两点:
①强化联系语境意识
要知道句子省略了哪些成分,必须联系前后语境,不仅要做好语法分析,还应推及逻辑事理层面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译句大多和主人公的行为或作者的想法有关,翻译时,要想一想译出的句意是否符合生活逻辑,是否符合写作目的。
②强化增加成分意识
只要符合主谓宾的语法规范,符合前后语境,翻译时就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成分使句意更加顺畅。这应成为翻译的原则。
文言省略最常见的是主语、宾语和介词省略。尤其是主语省略,几乎句句皆有,故要强化增加成分意识。在补充省略成分时,要根据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补充省略的主语,再根据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补充省略的宾语。
保留法
“保留法”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 例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赤壁赋》) 译文:尾声袅袅,如同不断的细丝。
专有名词(如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 例句: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 译文: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让人对项羽说。
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 例句: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译文:如此劳苦功高,却没有封侯的奖赏。
一些古汉语地名所表示的范围与现代汉语中所指的范围不一致,需按照其在古代汉语中的具体所指进行翻译。如《鸿门宴》中“沛公居山东时”,“山东”与现代汉语中“山东省”意义不同,因此需翻译成“崤山以东”。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段思恭,泽州晋城人。开运初,刘继勋节制同州,辟为掌书记。(1)继勋入朝,会契丹入汴,军士喧噪,请立思恭为州帅,思恭谕以祸福,拒而弗从,乃止。乾德初,平蜀,通判眉州。时亡命集众,攻逼州城,刺史赵廷进惧不能敌,将奔嘉州,思恭止之,因率屯兵与贼战彭山。(2)军人皆观望无斗志,思恭募军士先登者厚赏,于是诸军贾勇,大败贼,思恭矫诏以上供钱帛给之。后度支请按其罪,太祖怜其果干,不许,令知州事。
(节选自《宋史·段思恭传》,有删改)
(1) 保留词语:继勋、朝、契丹、汴、思恭、帅。
关键词语:会、谕、祸福、乃。
关键句式:“思恭谕以祸福”(状语后置句),“(士兵)乃止(喧闹)”(省略句)。
译文:刘继勋入朝拜见皇帝,正赶上契丹入侵汴京,士兵喧哗鼓噪,请求拥立段思恭担任同州主帅,段思恭用利害关系晓谕他们,拒绝了没有听从,(士兵)才停止(喧闹)。
[解析]翻译时,官职、人名、地名不用翻译,同时根据特殊句式翻译的原则,“思恭谕以祸福”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调整语序为“思恭以祸福谕”,“(士兵)乃止(喧闹)”为省略句,翻译时要补出省略的成分。
(2) 保留词语:斗志、思恭、钱帛。
关键词语:募、贾勇、矫、供、给。
关键句式:“思恭募军士先登者厚赏”(定语后置句)。
译文:士兵们都持观望态度,没有斗志,段思恭就招募冲在前面的士兵并给以丰厚赏赐,于是士兵们勇猛作战,大败贼人,段思恭假托皇帝旨意把向朝廷缴纳的钱帛奖赏给士兵。
[解析]翻译时,现代汉语仍然使用的“斗志”“钱帛”可保留不译;人名不用翻译;“贾勇”译为“勇猛”,“矫”译为“假借、假托”;根据特殊句式翻译的原则,“思恭募军士先登者厚赏”为定语后置句,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为“思恭募先登者军士厚赏”。
【参考译文】
段思恭,泽州晋城人。开运初年,刘继勋担任同州节度使,征召段思恭做掌书记。刘继勋入朝拜见皇帝,正赶上契丹入侵汴京,士兵喧哗鼓噪,请求拥立段思恭担任同州主帅,段思恭用利害关系晓谕他们,拒绝了没有听从,(士兵)才停止(喧闹)。乾德初年,平定蜀地,担任眉州通判。当时亡命之徒集结在一起,进攻逼近眉州城,刺史赵廷进因害怕不能抵挡,准备逃往嘉州,段思恭制止了他,于是率领驻兵和贼人在彭山作战。士兵们都持观望态度,没有斗志,段思恭就招募冲在前面的士兵并给以丰厚赏赐,于是士兵们勇猛作战,大败贼人,段思恭假托皇帝旨意把向朝廷缴纳的钱帛奖赏给士兵。后来度支请求查究他的罪责,太祖爱惜他(行事)果断干练,没有允许,(反而)让段思恭主管眉州事务。
替换法
“替换法”即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词语替换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
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 如“首”—“头”,“食”—“吃”
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如“思”—“思考”,“惑”—“问题”
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 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非常”应译为“意外的变故”
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 如“渔樵于江诸之上”中的“渔樵”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打鱼砍柴”
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 如“距关”的“距”通“据”,译为“把守”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替换法)
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1)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文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2)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节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删改)
(1) 译文:先生出身于世代显贵的家族,自幼不喜欢纨绔子弟的习气,读书崇尚古风,把名利看得微不足道。
[解析]重点是把“生”“喜”“习”“好”“视”“声利”等词依次解释为“出身”“喜欢”“习气”“崇尚”“把……看”“名利”;“先生生世族”是省略句,要补充省略的介词“于”。
(2) 译文:(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
[解析]重点是把“出”“知”“誓”“以”“污”依次解释为“出任”“做……知县”“发誓”“因为”“玷污”;“不以一钱自污”为宾语前置句,需要调整语序为“不以一钱污自”。
【参考译文】
先生姓梁,名熙,字缉,皙次是他的别号。先生出身于世代显贵的家族,自幼不喜欢纨绔子弟的习气,读书崇尚古风,把名利看得微不足道。在诗歌方面特别喜欢陶渊明,年少时就写出诗句:“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辈们都感到吃惊诧异。梁熙十三岁被补荐为诸生第一名,文名很大。
(梁熙)通过了顺治三年举行的乡试,又过了十年考中进士。(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他)爱民如子,政绩位居西安第一。(梁熙)在咸宁做官半年,回朝后做了云南道监察御史。
补充法
“补充法”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在补充省略成分时,一定要根据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补充省略的主语,再根据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补充省略的宾语。
省略主语、谓语、宾语要补上 例句: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译文:你估计着我回到军营中了,你再进去辞谢
省略介词“于”等要补上 例句: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译文: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判断句要补上判断词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数词后补充量词 例句: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译文: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帐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陈汤字子公,山阳瑕丘人也。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富平侯张勃与汤交,高其能。初元二年,元帝诏列侯举茂材,勃举汤,汤待迁,父死不奔丧,(1)司隶奏汤无循行,勃选举故不以实,坐削户二百,会薨,因赐谥曰缪侯。汤下狱论。久之,迁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俱出。即日引军分行,未至城三十里,止营。郅支单于遣使问汉兵何以来,汤因让之:“我为单于远来,而至今无名王大人见将军受事者,何单于失客主之礼也!(2)兵来道远,人畜罢极,食度且尽,恐无以自还,愿单于与大臣审计策。”郅支单于怒,引兵攻,战不利,遁入城。汉兵围之。
(节选自《汉书·陈汤传》,有删改)
(1) 增补词语:(张勃)坐削户二百,会(张勃)薨。
关键词语:无循行、选举、坐。
译文:司隶上奏弹劾陈汤没有遵守礼法的品行,张勃不按照真实情况举荐人才,(张勃)获罪被削夺二百户食邑,恰好这时(张勃)死了,因而皇帝赐他“缪侯”的谥号。
[解析]“无循行”译为“没有遵守礼法的品行”;“选举”是古今异义词,译为“推荐、举荐”;“坐”是“获罪”的意思。
(2) 增补词语:(我们的)兵来道远。
关键词语:罢、度、计策。
译文:(我们的)军队远道而来,人马极其疲劳,粮草估计也将用完,恐怕不能自行还军了,希望单于同大臣审慎考虑策划。
[解析]“罢”是“疲劳”的意思;“度”译为“估计”;“计策”译为“考虑策划”。
【参考译文】
陈汤字子公,是山阳瑕丘人。从小喜欢读书,博学通达,擅长写文章。富平侯张勃与陈汤交好,认为他才能高超。初元二年,汉元帝下诏让列侯举荐茂材,张勃举荐了陈汤,陈汤等待升迁,父亲死了也不奔丧,司隶上奏弹劾陈汤没有遵守礼法的品行,张勃不按照真实情况举荐人才,(张勃)获罪被削夺二百户食邑,恰好这时(张勃)死了,因而皇帝赐他“缪侯”的谥号。陈汤下狱论罪。很久以后,(陈汤)被任命为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一同出兵(西域)。当天就带领军队分道前进,离城不到三十里,停下扎营。郅支单于派使者责问汉军为何而来,陈汤于是责备单于道:“我们为了单于远道而来,而到现在还没有有名的王侯大臣来见将军接受命令,为什么单于失去主人对待客人的礼仪呢!(我们的)军队远道而来,人马极其疲劳,粮草估计也将用完,恐怕不能自行还军了,希望单于同大臣审慎考虑策划。”郅支单于大怒,率领军队攻打汉军,作战不利,退入城中。汉兵包围了他们。
删略法
“删略法”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文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文言实词中有些重文和互文,有的也可略去不译,有的则可以合并译出。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删略法)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时,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
(节选自吴敏树《说钓》)
译文:来到池塘的岸边,选择水中草少的地方投下鱼吃的食物,然后将饵料放置在鱼钩上垂入水中,蹲着看那浮子,想着当它动时急忙拉竿,就会钓到大鱼。
[解析]可删略词语为“乎”“而”“焉”。关键词语为“至”“其中”“下”“掣”“则”。
【参考译文】
我在村中居住,闲来无事,喜爱钓鱼游玩。钓鱼的技术虽不好,却也了解其中的乐趣。在初夏、中秋的时候,吃完早饭后走出家门,远远望见村中的池塘,天气晴朗,水面上碧波荡漾,赶快(回家)整理出钓竿,拿着篮子前去。来到池塘的岸边,选择水中草少的地方投下鱼吃的食物,然后将饵料放置在鱼钩上垂入水中,蹲着看那浮子,想着当它动时急忙拉竿,就会钓到大鱼。不久,看到浮子没有一点儿动静,就慢慢地牵动它,但它仍旧没有动静;不一会儿手脚就疲倦了,在岸上放稳鱼竿,转动眼睛看一看浮子,它静得和先前一样。好久浮子才动了一动,见有动静(我)急忙抬起鱼竿却什么也没有。
调序法
“调序法”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
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介宾短语移至谓语的前面 如《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应翻译为“靛青是从蓝草中取得的,但比蓝草的颜色深”
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应翻译为“寻求(寻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主谓倒装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 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应翻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
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 如《鸿门宴》中“大王来何操”应翻译为“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陈韡,字子华,福州侯官人。登开禧元年进士第,嘉定十四年,辟京东、河北干官。绍定四年二月,躬往邵武督捕余寇,贼首迎降,韡以其力屈乃降,卒诛之。端平二年,入奏事,帝称其平寇功,韡顿首言曰:“(1)臣不佞,徒有孤忠,仗陛下威灵,苟逃旷败耳,何功之有。”景定元年,授福建安抚大使兼知福州。明年卒,年八十有三。崔福者,故群盗,尝为官军所捕,逸去。因隶军籍,收李全有功,名重江、淮,又累从韡捕贼,积功至刺史、大将军。会淮兵有警,步帅王鉴出师,鉴请福行,韡因厚遣之。(2)福不乐为鉴用,遇敌不击,托以葬女擅归,亦不闻于制置司。鉴怒,请必正其慢令之罪。会韡亦厌忌之,遂坐以军法。
(节选自《宋史·陈韡传》)
(1) 关键词语:不佞、徒、苟、逃。
调整句式:“何功之有”(宾语前置句)。
译文:我并没有什么才能,所有的只是一片忠心,仰仗着陛下的神威,暂且免于失败罢了,哪有什么功劳。
[解析]“何功之有”为宾语前置句,应该调整为“有何功”。
(2) 关键词语:击、托、闻。
调整句式:“福不乐为鉴用”(被动句),“托以葬女擅归”(状语后置句),“亦不闻于制置司”(状语后置句)。
译文:崔福不乐意被王鉴调用,遇到敌人也不出击,以给女儿下葬为借口擅自返回,也不向制置司报告。
[解析]注意“福不乐为鉴用”为被动句,翻译成带有“被”的句子;“托以葬女擅归”为状语后置句,应该调整为“以葬女托擅归”;“亦不闻于制置司”为状语后置句,应该调整为“亦不于制置司闻”。
【参考译文】
陈韡,字子华,福州侯官人。(陈韡)开禧元年考中进士,嘉定十四年,被征召为京东、河北干官。绍定四年二月,亲自前往邵武督察剿捕残余的贼寇,贼寇的首领前来投降,陈韡认为他是在力量耗尽之后才投降的,最终还是杀了他。端平二年,进京禀奏事情,皇帝称赞他平定强盗的功劳,陈韡叩头说:“我并没有什么才能,所有的只是一片忠心,仰仗着陛下的神威,暂且免于失败罢了,哪有什么功劳。”景定元年,(陈韡)被授予福建安抚大使兼福州知州。第二年去世,终年八十三岁。崔福,原本是强盗,曾经被官军搜捕,但他逃跑了。于是就加入了军籍,因收服李全立了功,在江、淮一带名气很大,又屡次跟随陈韡剿捕强盗,累积功劳升到刺史、大将军。正赶上淮兵发出警报,步兵统帅王鉴发兵,王鉴请求崔福同行,陈韡便隆重地给他们送行。崔福不乐意被王鉴调用,遇到敌人也不出击,以给女儿下葬为借口擅自返回,也不向制置司报告。王鉴很生气,请求一定要治崔福轻慢军令之罪。正赶上陈韡也憎恶忌惮崔福,于是便按军法问罪了。
变通法
“变通法”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文言语句。有时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尤其是碰到了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便应学会变通地翻译。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句,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②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译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富家子弟”。③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更衣”翻译成“出兵征伐”“上厕所”。
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变通法)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1)及丁父忧,服阕,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2)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1) 译文:等到父亲去世回家服丧,丧期满后,不肯出仕做官,想去游历名山大川。
[解析]“丁父忧”这里运用了委婉的说法,翻译为“父亲离世或父亲的丧事”;“服阕”运用了委婉的说法,翻译为“服丧完毕”。
(2) 译文:恰好文正公入朝觐见皇帝,皇上向他询问朱筠,(朱筠)才不敢再以疾病为由拒绝做官,他对弟弟说:“你败坏了我的雅兴啊。”
[解析]“入觐”运用了委婉的说法,应翻译为“入朝朝见天子”;“引疾”应翻译为“托病辞官”。
【参考译文】
先生姓朱,名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进入京师,十三岁通晓《五经》,在文学上很有名声。先生年少时杰出卓异,卓越的品性超出常人,与弟弟文正公朱珪,都因擅长写文章而出名,被文学大家认可赏识。等到父亲去世回家服丧,丧期满后,不肯出仕做官,想去游历名山大川。恰逢文正公入朝觐见皇帝,皇上向他询问朱筠,(朱筠)才不敢再以疾病为由拒绝做官,他对弟弟说:“你败坏了我的雅兴啊。”
1.2024年高考真题
(1)2024 新高考1卷
材料一: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注]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答案】1.(1)我愿意亲自率领一支队伍,到兰干山南面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让他全力对付贰师将军的军队。
(2)李陵说“我是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朝”,只不过是见到苏武义举感到惭愧而找的借口。他的背叛,本来就不是司马迁所能文饰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当”,主持,引申为率领;“专”,专门,可意译为“全力”;“乡”,同“向”,朝着某个方向前进,引申为对付。(2)“得当”,适当的机会;“愧”,感到惭愧;“文”,文饰,掩饰。
(2)2024 新高考2卷
材料二:
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2)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答案】(1)我找你们好几年,你们躲着不见我,现在你们为什么来跟我儿子交往呢
(2)(秦国)退兵还师,不进犯魏国边境的原因,是看重段干木的操守,推崇魏文侯的重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辟”,通“避”,逃避,躲避;“游”,交往,交游。
(2)“却”,退;“操”,操守;“高”,形容词做动词,推崇。
2.2023年高考真题
(1)2023新高考全国卷一
材料一: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1)(4分)我的群臣没有不对我有骄傲轻慢之意的,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之间的礼节,因此把他放在前面。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骄侮”“先”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4分)请允许我大体说说一隅之见,先生您细察一下它是否真实(可信)。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请” “审”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2023新高考全国卷二
文段一: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文段二: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1)(4分)请你稍微后退,让将士们得以展开战斗,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观战,不是很愉快吗?评分参考: 重点 “却” “得” “不亦……乎”。
(2)(4分)古人临阵出奇兵,攻击敌人意想不到之处,这是变化的方法吗?
评分参考: 重点 “出奇” “不易” “斯”。
3、(2020·新高考Ⅱ)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十五年,卒官。瑞无子。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
众多官吏一向偷安怠惰,海瑞以自己的行动来纠正他们。有御史偶尔演戏奏乐,海瑞将要遵照太祖法规对他杖责。(“偷惰”,偷安怠惰;“矫”,矫正,纠正;“陈”,列,意为演奏;“杖”,杖责。)
(2)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市民停业悼念。灵柩经过江面,民众穿戴白色衣帽在两岸送行,洒酒祭奠而哭的人百里不断绝。(“罢市”,古今异义词,这里指集市停止买卖以表示哀悼;“丧”,灵柩;“白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戴白色衣帽;“酹”,洒酒祭奠。)
4、(2021·全国乙)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但(您)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得分点:忿、信,状语后置句、判断句(乃)]
(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都让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判死刑而情由值得怜悯的人,记录下情形上报朝廷。(得分点:覆视、矜、状,句意通顺)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
误区1: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2: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 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3:误译文言虚词
【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
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4:漏译省略成分
【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区5:语言不合规范
【例5】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与对策]
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误区6:不辨感彩
【例6】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晋书·皇甫谧传》)
[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正译]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分析与对策]译句将“耽玩”的褒扬色彩误译成了贬抑色彩。“耽玩”,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之义。
考生误解词语的感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比如例句中,考生一看到“耽”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误译为“沉湎”。
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对待一些前后有矛盾的词、有疑义的词,应该“瞻前顾后”,核实自己的初始判断是否正确。比如上面的例句中,后文有“忘寝与食”一句,对此句不难理解为“废寝忘食”之意;并且这句和上句是并列关系而非转折关系,故此“耽玩”一词应与“废寝忘食”的感彩相通,应译为正面的意思“沉醉”。考生如果能够判断出夹击的关键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保证题目完全做对。
误区7:误译语法关系
误译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单句语法关系的误译,一种是对复句语法关系的误译。
1.单句
【例7】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正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分析与对策]“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根据语境,是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境的情状,而这种意思却是靠“终身不用”这个不用被动词的被动句表达的,考生并没有把这层被动关系译出来。
考生犯这个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好被动句这一特殊句式。除了这种靠语意的分析才能把握的被动句外,文言文中很多被动句是有标志的。
如“于”“受……于……”式,“为”“为……所……”式,“见”“见……于……”式等,翻译时,都要译为被动关系。文言文翻译题常将文言特殊句式作为考查点,备考时要注意陈述句(语气词“者、也”表判断,副词“乃”“皆”“则”表判断)、倒装句(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等特殊句式的外在特征;解题时,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对特殊句式进行合理转换,准确翻译。
2.复句
【例8】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误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后来,因为河水高涨船体上浮,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正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分析与对策]整个语句是一个顺承关系的复句,而“以巨舟乘涨”中的“以”字,是表示凭借的介词,应译为“利用”。考生误认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为“因为”,将整个语句的结构关系误译为因果关系。
考生对复句结构关系的把握,必须以句意为基础,“假设”“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都是根据句意自然生成的,不可强加或误译。而检验自己是否强加了关联词,也必须看你加的关联词在句意的表达上,是否合理。
同学们要注意积累注意把握“特殊句式”(点击蓝字可看)
误区8:不懂文言修辞
【例9】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误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确实要取代它。你们即使点燃了自己,也没有日月一样的光明!
[正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大明朝)争夺光明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爝”(jué),意为“小火”“火把”,“馀烬”,意为“残灰”,根据文中人物关系,这里比喻元朝残将脱脱;而“日月”则比喻明朝。考生从“实”的角度理解,没有译出比喻意义。
解答此类试题,
一是要积累古文修辞知识,留心古文修辞现象。如,“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全句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
二是结合语境,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确认修辞现象,恰当翻译。考果能够判断出夹击的关键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保证题目完全做对。
误区9:不懂古代文化常识
【例10】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也 ”(司马迁《鸿门宴》)
[误译]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来客是什么人 ”
[正译]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问道:“来客是干什么的 ”
[分析与对策]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坐在脚后跟上。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这就叫“跽”。项王本坐着,突然见樊哙闯进来,于是警惕起来,握住剑,挺直腰准备站起来,以防不测。在这里,只能解释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高考复习中,考生要留意此类古代文化常识,在教材复习和传记类文章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与古代官职(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除,拜官授职。擢,提升官职)、地理(江表,长江以南地区。关东,古代指函谷关以东。朔漠,北方的沙漠)、习俗(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涉及文化常识的译文,可从两个方面检查:一是看自己的翻译是否合乎古代社会的环境;二是看译文是否适合语境,是否合乎情理。
误区10:误译原句语气
【例11】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公孙丑下》)
[误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没有谁能行。
[正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分析与对策]译文处理为一种陈述语气,尽管从意思上来看是对的,但它改变了原文的语气,仍然不够准确,违背了文言文翻译“忠实”原文的原则,会被“酌情扣分”。从语境来看,这段话表现了孟子拯救天下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自信心,“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以“名世者”自许,“舍我其谁也”,是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语气应处理为“……呢 ”。
考生误译原句的语气,一是因为对文意(人物思想、情感)理解不透彻,二是对句子的语气不够重视。
文言文句子的语气,与现代汉语没有很大的差别,通常分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等。我们看句子的语气,要把握好两个关键:一是标点符号,如问号,则处理为疑问语气;二是根据文意,在人物对话中,要留意说话人的心理、个性,以及表达目的等。
一轮复习文言语句翻译百句收官
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译文:祖逖没有答复这封信,而听凭双方民间互相贸易,收取十倍的利润。
采分点:报,答复;听,听凭;互市,互相贸易。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译文: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告成,情绪激动引发重病。
采分点:遂,成;感激,情绪激动。
3.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译文: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撤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
采分点:每:常常。纵:纵容,纵使。剽掠:抢劫掠夺。小:稍微。辄:总,就。引去:撤退。徜徉:徘徊游荡。4.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宣许之。
4.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宣许之。
译文: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
采分点:货财:货物钱财故事:先例,旧例。宜:应该。许:答应。
5.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译文: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再依法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全了大的信用啊。
采分点:“既”,已经;“断”,处理;“复断之以法”,状语后置句;“忿”,愤怒;“信”,信用。
6.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译文:(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当处死而情理上又值得怜悯的人,记下情况上报朝廷。
采分点:第一句省略主语;“覆视”,查看;“当”,判处;“矜”,怜悯,怜惜;“状”,情况;“可”,值得;“闻”,使……知道。
7..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
译文:不能给(东地)呀。即使这样,楚国不能独自守住东地,我请求西行向秦国求取救援。
采分点: “与”,给、给予;“西”,方向名词作状语,向西;“救”,救援、帮助。
8.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
译文:(你们)阻止楚国太子不让他归国,这是不仁;(现在)又想夺取楚国五百里东地,这是不义。
采分点:“隘”,阻挡、阻止;“弗”,不;“夺”,夺取、强取
9. 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
译文: 国家众多的士卒和百姓,战车、骑兵的强大力量,兵法和谋略的运用,(贵国)可以吞并其他诸侯,统一天下,号称皇帝来统治全国。
采分点:“士民”,士卒和百姓;“车骑”,战车和骑兵;“用”,运用;“并”“吞”,吞并,统一;“治”,统治。
10. 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
译文:只要能够运用政治手段解决的问题,就不必用武力来征服;只要在朝廷上能够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到对方的国家境内作战。
采分点:“式”,运用;“政”,政治手段;“勇”,武力;“廊庙”,朝廷;“四境之外”,对方国家境内。
11. 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
译文:然而受命登基之初,都会谨慎遵守前代君王的成功治理之路;逐渐安定之后,大多便反其道而行之,致使风化败坏下来。
采分点:成治,指前代君王的成功治理之路;稍,逐渐;败,使……败坏;俗,风化。
12.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讲 精准翻译文言语句
目 录
01 考情分析·备考策略 2
0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
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4
04 热考题型·解题策略 4
05 真题感悟·命题洞见 5
命题分析
文言文翻译题的综合性较强,涉及文言知识点多,是检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属必考题。文言文翻译集中考查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了考生文言文的综合能力,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的全国卷文言文翻译均设置两题,体现出命题者对文言文翻译的高度重视。
命题特点
①以考查实词、虚词为主,考查句式为辅。
②两句翻译,每句字数在15~27,采分点一般为三个或四个。
③句子多为对话句,叙述性的语句
翻译的步骤
要确保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就要在具体答题过程中做到如下五步骤:
(1)读。通过读,明确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以及与上下文的联系,初步了解大意。
(2)审。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3)切。将文言文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使用文言翻译的方法逐一加以解释。
(4)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用语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5)誊。逐一查对文言文中的语法现象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上。在誊写的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考情分析】
选文出处 翻译原句 参考答案
2022全国新高考Ⅰ卷 《战国策》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1)我国已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如今又要行军几千里去援助魏国,将怎么办呢?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2)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会屈辱节操,割让土地,把魏国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离开。(句意2分;折节、去各1分)
2022全国新高考Ⅱ卷 《后汉书·吴汉列传》 (1)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1)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屡次与他交谈,那人勇猛(勇敢凶猛)而有智谋,众将少有能赶得上的。
(2)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2)吴汉回来,责备他们说:“军队出征在外,官兵们用度不足,为什么多买田地房产呢?”
2022全国甲卷 《战国策·秦策》 (1)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1)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办好了!你还是闭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
(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2)张仪知道楚国与齐国断了交,于是出来接见使者说:“从某地到某地,纵横六里。”
2022全国乙卷 《说苑·贵德》 (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 (1)武王战胜了殷商,召见太公而问道:“将如何对待(处置)他们的官员和民众呢?”
(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2)现在请让我寻找老弱(年老体弱)而无人供养的人,还有年老丧夫丧妻(丧失配偶)而没有家室(成家)的人,评定(按照)等级供给(提供)生活用度(费用)。
2021新高考Ⅰ卷 《资治通鉴》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1)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派身边人贿赂官员做试探。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2)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
2021全国新高考Ⅱ卷 《晋书·祖逖传》 (1)(后赵王石勒)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1)祖逖没有回信,但听任双方互通贸易,获取十倍的利益。
(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 (2)知道大功不能完成,感慨激愤因而生病。
2021全国甲卷 《宋史纪事本末》 (1)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1)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撒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
(2)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 (2)如果想要钱物,汉朝曾拿玉帛赐给匈奴单于,有先例,可以答应他们。
2021全国乙卷 《通鉴纪事本末》 (1)对曰:“……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1)但已经知道了不能这样做,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却保全了大信用啊。
(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2)全让门下省复核验视,有依据法律应判死刑但情由值得怜悯的,记录情状上报朝廷。
2020全国Ⅰ卷 《宋史·苏轼传》 (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1)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大概也属少有。
2020全国Ⅱ卷 《宋史·王安中传》 (1)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 (1)同时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国殃民等一些事。皇上惊恐,采纳了进言。
(2)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 (2)药师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独断独行。王安中无力控制,只是违心顺从他,所以药师更加骄横。
2020全国Ⅲ卷 《晋书·王彪之传》 (1)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1)朝臣家有得流行病,如果三人以上传染,即使本人未病,百日之内不得入宫。
(2)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 (2)王彪之病重,皇帝派黄门侍郎探问病痛,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买药。
2019全国Ⅰ卷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2)贾谊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2019全国Ⅱ卷 《史记 商君列传》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2019Ⅲ卷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您之上的原因啊。”吴起这才自知比不上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2)等悼王死去,王室大臣发动暴乱攻击吴起,吴起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
2018全国Ⅰ卷 《晋书·鲁芝传》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2018全国Ⅱ卷 《晋书·鲁芝传》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1)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2)一年间的断案,不超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2018全国Ⅲ卷 《宋史·范纯礼传》 (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1)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责,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
(2)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2)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
2017全国Ⅰ卷 《宋书·谢弘微传》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2)而谢曜喜好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2017全国Ⅱ卷 《后汉书·赵憙传》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1)皇帝说:“官吏依法行使,法律才不会被枉曲,你另外说些别的想说的吧。” 赵王再也没有回答的话。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2)后来青州遭遇严重蝗灾,(这些蝗虫)一侵入到平原郡境内就死了,(平原郡)每年都有好收成,百姓都歌颂赵憙。
2017全国Ⅲ卷 《宋史·许将列传》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1)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难道还不行吗?为什么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2)章惇做了宰相,与蔡卞一起搜罗编造罪名,来贬谪元祐诸臣,上奏皇帝要开掘了司马光的坟墓。
2016全国Ⅰ卷 《宋史·曾公亮传》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2016全国Ⅱ卷 《明史·陈登云传》)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1)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可这些人受不了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2)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粪,便装进袋子拿给陈登云看,陈登云立刻派人送到朝廷。
2016全国Ⅲ卷 《明史·傅珪传》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处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启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
2015全国Ⅰ卷 《宋史·孙傅传》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1)我只知道只有我们的君主能做中国的皇帝,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而死。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2)金人虽然不索取我本人,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谴责我们,或者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2015全国Ⅱ卷 《北史·来护儿传》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2)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让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2014全国Ⅰ卷 《旧唐书·于休烈传》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2)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2014全国Ⅱ卷 《明史·韩文传》 (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1)淳安公主有三百顷皇上赏赐的田地,又想夺取任丘老百姓的产业,韩文竭力抗争才让这事停止下来。
(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书,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2)韩文立即偕同各位大臣匍匐在金銮宝殿给皇帝上书,奏章递入皇宫,皇帝吃惊得哭泣着吃不下饭,刘瑾等人十分恐惧。
2013全国Ⅰ卷 《明史·马文升传》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1)(他)在朝班的行列中最为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埋怨。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2)(文升)在家闲居,无事不曾进州城。说到当时政事,(他)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
2013全国Ⅱ卷 《旧唐书·李揆传》 (1)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1)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
(2)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 (2)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
2012全国Ⅰ卷 《宋史 萧燧传》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1)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国家)兵力不够强大,财力不充裕,应当卧薪尝胆,来求取国内安定太平。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2)萧燧说:“东路(婺州)、西路(严州)不是属于同一路,(按说)不应该调给粮食,但(我)哪能忍心原来管辖的地区受灾坐视不管呢?
2011全国Ⅰ卷 《宋史·何灌传》 (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1)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2)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2010全国Ⅰ卷 《明史·花云传》 (1) 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1)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2)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2)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他们)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洲中,(孙氏)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
掌握翻译的原则和要求
(一)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直译:字字落实
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即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当然,有一些发语词、助词无法直接译出,则不必译出。如:
原句 帝 曰 吏 奉 法 律 不 可 枉 也 更 道 它 所 欲 王 无 复 言
对照 皇帝 说 官吏 奉行 法典 律令 不 可 违犯 再 说 其他 要求 赵王 没有 再 说
方法 组词 换词 组词 组词 组词 组词 保留 保留 换词 删除 换词 换词 换词 删除 换词 保留 换词 换词 换词
(1)试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原则。
①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班固《苏武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归有光《项脊轩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翻译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体会直译原则。
(2020·全国Ⅰ)(苏轼)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译”“保留”,落实直译
(1)通过“对译法”逐字落实,将大量文言单音节词翻译成白话双音节词。
“对译”即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对应“组词”。在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倾向性的基础上,看译句中有哪些单音节词,按白话习惯的双音节说法逐字落实,逐字对应翻译即可。
在文言文中,单音节词语占80%以上。通过对应的“直译法”可以粗通大意,落实得分点。
(2)使用“保留法”,让文言内容保持原汁原味。
对文言文中的人名(姓、名、号)、地名(历史沿革、地理名称)、官职(朝廷官职、地方官职、不同朝代称呼)、器物、朝代、年代、典章(朝廷更迭、典章变化、制度沿袭)、谥号(褒贬)、纪年(干支和年号)、科举(文化沿革)、宗法(宗族演变)等不必翻译。
平时我们对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要多留心,多积累。
2.意译:灵活变通
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机械地采用直译方法,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意译,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翻译。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或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
试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意译原则。
(1)纵一苇之所如。(苏轼《赤壁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宫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需要意译的地方主要是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①比喻,本体与喻体同时译出。②借代,译出所指代的人或物。③互文,要把两部分合起来译。④用典及委婉的说法,要尽可能地把原义译出,使表意明确。
(二)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重在“信”“达”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意思,不误译,不漏译,不赘译;“达”,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在考试中一般不作要求。
请根据“信”“达”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指出下列译句的问题。
句子 译文 问题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它对晋国无礼。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苏洵《六国论》)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
2.指出下列画线句的翻译存在的问题,并写出正确的译文。
(1)薛讷,字慎言,起家城门郎,迁蓝田令。富人倪氏讼息钱于肃政台,中丞来俊臣受赇,发义仓粟数千斛偿之。讷曰:“义仓本备水旱,安可绝众人之仰私一家?”报上不与。会俊臣得罪,亦止。(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六》)
画线句译文 薛讷说:“义仓本来是为水灾准备的,怎么能断绝众人的信仰满足一家的私欲呢?”
存在的问题 ①
正确的译文 ②
(2)刘悛,字士操,彭城安上里人也。父勔于大桁战死,悛时疾病,扶伏路次,号哭求勔尸。
(节选自《南齐书·列传第十八》)
画线句译文 父亲参与大桁之战而战死,刘悛那时身患疾病,有人搀扶着走过来,大哭着请求父亲刘勔的尸体。
存在的问题 ①
正确的译文 ②
强化翻译中的语境意识
语境,即语言环境,分为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社会背景、知识积累、情理事理等)。文言文中所说的语境通常指内部语境,主要是文段语境和句子语境,很少涉及像现代文阅读那样的全篇语境。培养文言翻译中的语境意识应注意以下三点:
1.根据语境推断词义
结合语境确定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并借此判定特殊句式(尤其是无标志的判断句和意念被动句),推测疑难词语的含义。
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体,膳啖使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四》)
考生对“嗛”字会比较陌生。根据语境“膳啖”可知,这里是形容膳食的。而且“嗛”与前句“衣服使之便于体”的“便”位置一样,“便”是说衣服舒适、合身,那么“嗛”应该指食物合口,能让人满足,应译为“满足”。所以画线句子的意思是“穿的衣服使兄弟合身,吃的膳食使兄弟满足”。
2.根据语境确定对象
结合语境推断省略的成分和代词具体指代的对象。
二十一年,俺答大入山西,诏天下举武勇士。大猷诣巡按御史自荐,御史上其名兵部。会伯温为尚书,送之宣大总督翟鹏所。召见论兵事,大猷屡折鹏。鹏谢曰:“吾不当以武人待子。”(节选自《明史·俞大猷传》)
“召见论兵事”前面提到三个对象“御史”“伯温”“翟鹏”。根据后面“大猷屡折鹏”可以推断,前面省略主语“翟鹏”,省略宾语“俞大猷”,应为“(翟鹏)召(俞大猷)论兵事”。画线句子的意思是“(翟鹏)召见(俞大猷)讨论军事方略,俞大猷每每(以灼见)折服翟鹏。翟鹏道歉说:‘我不该用对待武卒的态度对待你。’”
3.根据语境解决硬译问题
语境对于翻译来说十分重要,可是在平时的学习乃至考试中,考生的语境意识却往往非常淡薄。其中一个客观因素就是,在考试时译句一般放在文言文阅读题的最后,与原文相对隔开了,于是考生只盯着这个句子思索,即使明知翻译不通也还是硬译,却不知道把这个句子代入原文中去读去思考。这是考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翻译文言句子时,应真正做到字回到词中,词回到句中,句回到段中,段回到篇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尤其要结合语境译准加点字。
(1)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洪迈,字景卢。绍兴十五年始中第。乾道六年,除知赣州。辛卯岁饥,赣适中熟,迈移粟济邻郡。(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认真揣摩句子大意,准确找出句中的关键词,找出得分点。
2.能够在翻译中精准落实得分点。
准确判断得分点
翻译文言句子时,被列为得分点的词语、句式一定要翻译准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考试中不失分。为此,翻译时应首先根据译句的分值圈出你认为是得分点的词语、句式,力图先把这些词语、句式翻译准确。也就是说,命题人认为如果考生能把这些词语、句式译准,那么译出整个句子就不会有大问题。因此,翻译的第一步就是阅读揣摩,圈出重点词语、特殊句式,然后字字、句句落实,这样自然会提高翻译的准确率。
请先审出下面文段中画线句的得分点,然后翻译该句,并思考如何判断出得分点。
(2020·新高考Ⅱ)海瑞,字汝贤,琼山人。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十五年,卒官。瑞无子。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1)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
得分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可以在原句中圈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得分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可以在原句中圈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锁定得分点的方法主要有:
(1)从文言知识点角度看,实词主要为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及疑难词;虚词主要为高考常考的18个虚词,尤其是高频虚词以、之、其、因、乃等;特殊句式主要为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等。
(2)从命题人角度看,主要在三个层面设得分点:字词层面,关键实词、虚词;句式层面,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语意层面,语意通顺,语气一致。
(3)从答题者角度看,翻译时考生认为较难的地方,通常就是得分点。
文言实词是重要的得分点。判断实词为得分点的办法有:从词性上看,关键实词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从考查频率上看,120个常用实词及次常用实词(课本中出现过的)是关键实词。从特殊性上看,与现代汉语同形的词语(如“妻子”“亲信”等)通常是关键实词;用本义实在讲不通的通假字通常是关键实词;符合活用规律的词语(如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通常是关键实词;还有,需临场推断的多义词及疑难词语也通常是关键实词。
精准落实得分点
(一)精准翻译关键实词
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对译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疑难词语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体会如何精准翻译重要实词。
(2021·新高考Ⅰ)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古今异义词:区别、拆分
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翻译时要把它的古今义区别开来,并且置换成现代汉语,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等,一般情况下要把它拆分成两个词翻译。须警惕的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词不一定是“异义”的,有时可能是“同义”的,这叫同义复词,具体翻译时可进行同一处理,如“传之美人,以戏弄臣”中的“戏弄”就是这样。
2.多义实词:语境确定
多义实词虽然有多个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切合。因此,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在语境中确定多义实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如“爱”,义项“爱护”“爱怜”“爱惜”较难区分;“坐”,义项“犯罪”与“判罪”易混;“治”,何时作“治理”,何时作“治理得好、天下太平”等。因为只有一个义项是最恰当的,这时,只能通过细辨语境代入检验来确定。只有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3.活用实词:注意译法
翻译活用实词时,要按照它固有的格式翻译。
(1)作状语的名词大都要在前面加上适当的介词,如“像……”“用……”“在……”。
(2)活用为名词的动词、形容词,要用动词、形容词作定语并补出中心语。
(3)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大都要带上该名词再加一个动词。如“填然鼓之”中的“鼓”应译为“擂鼓”。
(4)意动用法要用“认为(以为)……”或“以(把)……为(看作、作为)……”的格式进行翻译。(有的词可以用一个与“认为……”或“以……为……”意思差不多的动词翻译)
(5)使动用法要按照“使(让)……怎样”的格式翻译。[与意动用法一样,有的词也可以用一个与“使(让)……怎样”意思差不多的动词翻译]
4.特殊实词:穷则思变
特殊实词,主要包括通假字和偏义复词。这两类词在考试中不常出现,一旦出现,总有其特征可寻。
翻译时,如果按照某字的一般意思译实在译不通,就要考虑它是否为通假字,找出其所“通”之字,大多需要从该字的同音字或形似字考虑。找出本字后再翻译,如果觉得这样翻译合乎语境,那就说明译对了这个“分点”。
偏义复词一般由两个相反相对或相近的语素(字)组成,当按惯常逐字翻译后,总觉得别扭,就要思考它们是否为偏义复词。当舍去一字不译只译另一字时,觉得很顺畅,那就说明你判断准确并翻译到位了。当然,判断某词是否为偏义复词,需要较敏锐的语境把握能力。
对于疑难实词,要加强临场推断能力。考生可以综合运用邻字推义、字形推义、对文推义、语境推义等多种推断方法进行翻译。
(二)精准翻译关键虚词
作为得分点的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对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以下三点:
(1)高频虚词“以”“因”“乃”“其”等,只要出现在句中,就要格外留心。
(2)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
(3)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对关键虚词的翻译,要仔细辨明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的切不可强行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体会如何精准翻译关键虚词。
(2023·全国甲)周尧卿,字子余。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纮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纮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纮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纮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准翻译关键虚词,主要译准三类虚词:
1.高频虚词“以”“因”“乃”“其”。(具体内容参见前面微案2“活动二”部分)
2.可译可不译的虚词。
有一部分虚词兼有助词和其他词性,如“之”“焉”“者”等,作助词时一般情况下可不译,但不可把其他词性义当作助词而不译。这里尤其要留心“焉”和“者”。
焉 作为句中或句末语气助词时,可不译;但放在动词后面作代词或兼词时,有实义,必须译出。
者 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作代词,可译为“……的人/事/地方”;二是作语气助词,表句中停顿,与“也”构成判断。这两种词性,在翻译中要仔细辨析,不可当译不译,或不当译而硬译。
3.部分出现频率较高且定为采分点的副词。(具体内容参见前面微案2“活动一”副词部分)
(三)精准翻译特殊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译中是很重要的得分点,翻译时审清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平时要注意积累,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判断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固定句式等。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体会如何精准翻译特殊句式。
(2021·全国乙)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准确发现特殊句式
要落实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前提是能准确发现特殊句式。
(1)抓标志
如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乃”“皆”“非”等;被动句,标志有“为……所”“见”“于”等;倒装句,标志有介词结构、否定副词、“之”“是”等。
(2)重语感
有些没有标志的特殊句式,我们可以边读原文边试着翻译,如果感觉语意不顺,或者不合情理,就要特别留意。如果感觉主语不是施事者,就要考虑句子是不是被动句。
(3)析结构
有时,对句子进行语法结构分析也是必要的。省略句尤其要重视此法。因为在文言文中,缺少主语、宾语甚至谓语的语句十分常见,翻译时要补译出省略的部分。如“以”作介词时,在不少情况下省略“之”,地名前往往省略“于”等,通过结构分析可以发现。
具备了发现特殊句式的能力,就可以按照相应的翻译方法准确答题了。
2.落实句式翻译要求
(1)加上标志词:判断句加“是”字,被动句加“被”“受”字。
(2)调整翻译语序:倒装句,要调整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3)补充词语:省略句。
文言特殊句式有多种,在近几年的高考中,省略句已成为考查最多的特殊句式。可是不少考生对省略句往往重视不够,在翻译时只是满足于字字落实,对省略成分缺少足够的分析,导致译出的语句不通顺,自然难得高分。要解决这一难点,需要做好以下两点:
①强化联系语境意识
要知道句子省略了哪些成分,必须联系前后语境,不仅要做好语法分析,还应推及逻辑事理层面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译句大多和主人公的行为或作者的想法有关,翻译时,要想一想译出的句意是否符合生活逻辑,是否符合写作目的。
②强化增加成分意识
只要符合主谓宾的语法规范,符合前后语境,翻译时就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成分使句意更加顺畅。这应成为翻译的原则。
文言省略最常见的是主语、宾语和介词省略。尤其是主语省略,几乎句句皆有,故要强化增加成分意识。在补充省略成分时,要根据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补充省略的主语,再根据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补充省略的宾语。
保留法
“保留法”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 例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赤壁赋》) 译文:尾声袅袅,如同不断的细丝。
专有名词(如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 例句: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 译文: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让人对项羽说。
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 例句: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译文:如此劳苦功高,却没有封侯的奖赏。
一些古汉语地名所表示的范围与现代汉语中所指的范围不一致,需按照其在古代汉语中的具体所指进行翻译。如《鸿门宴》中“沛公居山东时”,“山东”与现代汉语中“山东省”意义不同,因此需翻译成“崤山以东”。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段思恭,泽州晋城人。开运初,刘继勋节制同州,辟为掌书记。(1)继勋入朝,会契丹入汴,军士喧噪,请立思恭为州帅,思恭谕以祸福,拒而弗从,乃止。乾德初,平蜀,通判眉州。时亡命集众,攻逼州城,刺史赵廷进惧不能敌,将奔嘉州,思恭止之,因率屯兵与贼战彭山。(2)军人皆观望无斗志,思恭募军士先登者厚赏,于是诸军贾勇,大败贼,思恭矫诏以上供钱帛给之。后度支请按其罪,太祖怜其果干,不许,令知州事。
(节选自《宋史·段思恭传》,有删改)
(1) 保留词语:继勋、朝、契丹、汴、思恭、帅。
关键词语:会、谕、祸福、乃。
关键句式:“思恭谕以祸福”(状语后置句),“(士兵)乃止(喧闹)”(省略句)。
译文:刘继勋入朝拜见皇帝,正赶上契丹入侵汴京,士兵喧哗鼓噪,请求拥立段思恭担任同州主帅,段思恭用利害关系晓谕他们,拒绝了没有听从,(士兵)才停止(喧闹)。
[解析]翻译时,官职、人名、地名不用翻译,同时根据特殊句式翻译的原则,“思恭谕以祸福”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调整语序为“思恭以祸福谕”,“(士兵)乃止(喧闹)”为省略句,翻译时要补出省略的成分。
(2) 保留词语:斗志、思恭、钱帛。
关键词语:募、贾勇、矫、供、给。
关键句式:“思恭募军士先登者厚赏”(定语后置句)。
译文:士兵们都持观望态度,没有斗志,段思恭就招募冲在前面的士兵并给以丰厚赏赐,于是士兵们勇猛作战,大败贼人,段思恭假托皇帝旨意把向朝廷缴纳的钱帛奖赏给士兵。
[解析]翻译时,现代汉语仍然使用的“斗志”“钱帛”可保留不译;人名不用翻译;“贾勇”译为“勇猛”,“矫”译为“假借、假托”;根据特殊句式翻译的原则,“思恭募军士先登者厚赏”为定语后置句,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为“思恭募先登者军士厚赏”。
【参考译文】
段思恭,泽州晋城人。开运初年,刘继勋担任同州节度使,征召段思恭做掌书记。刘继勋入朝拜见皇帝,正赶上契丹入侵汴京,士兵喧哗鼓噪,请求拥立段思恭担任同州主帅,段思恭用利害关系晓谕他们,拒绝了没有听从,(士兵)才停止(喧闹)。乾德初年,平定蜀地,担任眉州通判。当时亡命之徒集结在一起,进攻逼近眉州城,刺史赵廷进因害怕不能抵挡,准备逃往嘉州,段思恭制止了他,于是率领驻兵和贼人在彭山作战。士兵们都持观望态度,没有斗志,段思恭就招募冲在前面的士兵并给以丰厚赏赐,于是士兵们勇猛作战,大败贼人,段思恭假托皇帝旨意把向朝廷缴纳的钱帛奖赏给士兵。后来度支请求查究他的罪责,太祖爱惜他(行事)果断干练,没有允许,(反而)让段思恭主管眉州事务。
替换法
“替换法”即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词语替换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
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 如“首”—“头”,“食”—“吃”
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如“思”—“思考”,“惑”—“问题”
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 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非常”应译为“意外的变故”
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 如“渔樵于江诸之上”中的“渔樵”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打鱼砍柴”
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 如“距关”的“距”通“据”,译为“把守”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替换法)
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1)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文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2)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节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删改)
(1) 译文:先生出身于世代显贵的家族,自幼不喜欢纨绔子弟的习气,读书崇尚古风,把名利看得微不足道。
[解析]重点是把“生”“喜”“习”“好”“视”“声利”等词依次解释为“出身”“喜欢”“习气”“崇尚”“把……看”“名利”;“先生生世族”是省略句,要补充省略的介词“于”。
(2) 译文:(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
[解析]重点是把“出”“知”“誓”“以”“污”依次解释为“出任”“做……知县”“发誓”“因为”“玷污”;“不以一钱自污”为宾语前置句,需要调整语序为“不以一钱污自”。
【参考译文】
先生姓梁,名熙,字缉,皙次是他的别号。先生出身于世代显贵的家族,自幼不喜欢纨绔子弟的习气,读书崇尚古风,把名利看得微不足道。在诗歌方面特别喜欢陶渊明,年少时就写出诗句:“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辈们都感到吃惊诧异。梁熙十三岁被补荐为诸生第一名,文名很大。
(梁熙)通过了顺治三年举行的乡试,又过了十年考中进士。(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他)爱民如子,政绩位居西安第一。(梁熙)在咸宁做官半年,回朝后做了云南道监察御史。
补充法
“补充法”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在补充省略成分时,一定要根据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补充省略的主语,再根据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补充省略的宾语。
省略主语、谓语、宾语要补上 例句: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译文:你估计着我回到军营中了,你再进去辞谢
省略介词“于”等要补上 例句: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译文: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判断句要补上判断词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数词后补充量词 例句: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译文: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帐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陈汤字子公,山阳瑕丘人也。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富平侯张勃与汤交,高其能。初元二年,元帝诏列侯举茂材,勃举汤,汤待迁,父死不奔丧,(1)司隶奏汤无循行,勃选举故不以实,坐削户二百,会薨,因赐谥曰缪侯。汤下狱论。久之,迁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俱出。即日引军分行,未至城三十里,止营。郅支单于遣使问汉兵何以来,汤因让之:“我为单于远来,而至今无名王大人见将军受事者,何单于失客主之礼也!(2)兵来道远,人畜罢极,食度且尽,恐无以自还,愿单于与大臣审计策。”郅支单于怒,引兵攻,战不利,遁入城。汉兵围之。
(节选自《汉书·陈汤传》,有删改)
(1) 增补词语:(张勃)坐削户二百,会(张勃)薨。
关键词语:无循行、选举、坐。
译文:司隶上奏弹劾陈汤没有遵守礼法的品行,张勃不按照真实情况举荐人才,(张勃)获罪被削夺二百户食邑,恰好这时(张勃)死了,因而皇帝赐他“缪侯”的谥号。
[解析]“无循行”译为“没有遵守礼法的品行”;“选举”是古今异义词,译为“推荐、举荐”;“坐”是“获罪”的意思。
(2) 增补词语:(我们的)兵来道远。
关键词语:罢、度、计策。
译文:(我们的)军队远道而来,人马极其疲劳,粮草估计也将用完,恐怕不能自行还军了,希望单于同大臣审慎考虑策划。
[解析]“罢”是“疲劳”的意思;“度”译为“估计”;“计策”译为“考虑策划”。
【参考译文】
陈汤字子公,是山阳瑕丘人。从小喜欢读书,博学通达,擅长写文章。富平侯张勃与陈汤交好,认为他才能高超。初元二年,汉元帝下诏让列侯举荐茂材,张勃举荐了陈汤,陈汤等待升迁,父亲死了也不奔丧,司隶上奏弹劾陈汤没有遵守礼法的品行,张勃不按照真实情况举荐人才,(张勃)获罪被削夺二百户食邑,恰好这时(张勃)死了,因而皇帝赐他“缪侯”的谥号。陈汤下狱论罪。很久以后,(陈汤)被任命为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一同出兵(西域)。当天就带领军队分道前进,离城不到三十里,停下扎营。郅支单于派使者责问汉军为何而来,陈汤于是责备单于道:“我们为了单于远道而来,而到现在还没有有名的王侯大臣来见将军接受命令,为什么单于失去主人对待客人的礼仪呢!(我们的)军队远道而来,人马极其疲劳,粮草估计也将用完,恐怕不能自行还军了,希望单于同大臣审慎考虑策划。”郅支单于大怒,率领军队攻打汉军,作战不利,退入城中。汉兵包围了他们。
删略法
“删略法”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文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文言实词中有些重文和互文,有的也可略去不译,有的则可以合并译出。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删略法)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时,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
(节选自吴敏树《说钓》)
译文:来到池塘的岸边,选择水中草少的地方投下鱼吃的食物,然后将饵料放置在鱼钩上垂入水中,蹲着看那浮子,想着当它动时急忙拉竿,就会钓到大鱼。
[解析]可删略词语为“乎”“而”“焉”。关键词语为“至”“其中”“下”“掣”“则”。
【参考译文】
我在村中居住,闲来无事,喜爱钓鱼游玩。钓鱼的技术虽不好,却也了解其中的乐趣。在初夏、中秋的时候,吃完早饭后走出家门,远远望见村中的池塘,天气晴朗,水面上碧波荡漾,赶快(回家)整理出钓竿,拿着篮子前去。来到池塘的岸边,选择水中草少的地方投下鱼吃的食物,然后将饵料放置在鱼钩上垂入水中,蹲着看那浮子,想着当它动时急忙拉竿,就会钓到大鱼。不久,看到浮子没有一点儿动静,就慢慢地牵动它,但它仍旧没有动静;不一会儿手脚就疲倦了,在岸上放稳鱼竿,转动眼睛看一看浮子,它静得和先前一样。好久浮子才动了一动,见有动静(我)急忙抬起鱼竿却什么也没有。
调序法
“调序法”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
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介宾短语移至谓语的前面 如《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应翻译为“靛青是从蓝草中取得的,但比蓝草的颜色深”
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应翻译为“寻求(寻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主谓倒装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 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应翻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
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 如《鸿门宴》中“大王来何操”应翻译为“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陈韡,字子华,福州侯官人。登开禧元年进士第,嘉定十四年,辟京东、河北干官。绍定四年二月,躬往邵武督捕余寇,贼首迎降,韡以其力屈乃降,卒诛之。端平二年,入奏事,帝称其平寇功,韡顿首言曰:“(1)臣不佞,徒有孤忠,仗陛下威灵,苟逃旷败耳,何功之有。”景定元年,授福建安抚大使兼知福州。明年卒,年八十有三。崔福者,故群盗,尝为官军所捕,逸去。因隶军籍,收李全有功,名重江、淮,又累从韡捕贼,积功至刺史、大将军。会淮兵有警,步帅王鉴出师,鉴请福行,韡因厚遣之。(2)福不乐为鉴用,遇敌不击,托以葬女擅归,亦不闻于制置司。鉴怒,请必正其慢令之罪。会韡亦厌忌之,遂坐以军法。
(节选自《宋史·陈韡传》)
(1) 关键词语:不佞、徒、苟、逃。
调整句式:“何功之有”(宾语前置句)。
译文:我并没有什么才能,所有的只是一片忠心,仰仗着陛下的神威,暂且免于失败罢了,哪有什么功劳。
[解析]“何功之有”为宾语前置句,应该调整为“有何功”。
(2) 关键词语:击、托、闻。
调整句式:“福不乐为鉴用”(被动句),“托以葬女擅归”(状语后置句),“亦不闻于制置司”(状语后置句)。
译文:崔福不乐意被王鉴调用,遇到敌人也不出击,以给女儿下葬为借口擅自返回,也不向制置司报告。
[解析]注意“福不乐为鉴用”为被动句,翻译成带有“被”的句子;“托以葬女擅归”为状语后置句,应该调整为“以葬女托擅归”;“亦不闻于制置司”为状语后置句,应该调整为“亦不于制置司闻”。
【参考译文】
陈韡,字子华,福州侯官人。(陈韡)开禧元年考中进士,嘉定十四年,被征召为京东、河北干官。绍定四年二月,亲自前往邵武督察剿捕残余的贼寇,贼寇的首领前来投降,陈韡认为他是在力量耗尽之后才投降的,最终还是杀了他。端平二年,进京禀奏事情,皇帝称赞他平定强盗的功劳,陈韡叩头说:“我并没有什么才能,所有的只是一片忠心,仰仗着陛下的神威,暂且免于失败罢了,哪有什么功劳。”景定元年,(陈韡)被授予福建安抚大使兼福州知州。第二年去世,终年八十三岁。崔福,原本是强盗,曾经被官军搜捕,但他逃跑了。于是就加入了军籍,因收服李全立了功,在江、淮一带名气很大,又屡次跟随陈韡剿捕强盗,累积功劳升到刺史、大将军。正赶上淮兵发出警报,步兵统帅王鉴发兵,王鉴请求崔福同行,陈韡便隆重地给他们送行。崔福不乐意被王鉴调用,遇到敌人也不出击,以给女儿下葬为借口擅自返回,也不向制置司报告。王鉴很生气,请求一定要治崔福轻慢军令之罪。正赶上陈韡也憎恶忌惮崔福,于是便按军法问罪了。
变通法
“变通法”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文言语句。有时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尤其是碰到了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便应学会变通地翻译。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句,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②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译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富家子弟”。③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更衣”翻译成“出兵征伐”“上厕所”。
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变通法)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1)及丁父忧,服阕,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2)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1) 译文:等到父亲去世回家服丧,丧期满后,不肯出仕做官,想去游历名山大川。
[解析]“丁父忧”这里运用了委婉的说法,翻译为“父亲离世或父亲的丧事”;“服阕”运用了委婉的说法,翻译为“服丧完毕”。
(2) 译文:恰好文正公入朝觐见皇帝,皇上向他询问朱筠,(朱筠)才不敢再以疾病为由拒绝做官,他对弟弟说:“你败坏了我的雅兴啊。”
[解析]“入觐”运用了委婉的说法,应翻译为“入朝朝见天子”;“引疾”应翻译为“托病辞官”。
【参考译文】
先生姓朱,名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进入京师,十三岁通晓《五经》,在文学上很有名声。先生年少时杰出卓异,卓越的品性超出常人,与弟弟文正公朱珪,都因擅长写文章而出名,被文学大家认可赏识。等到父亲去世回家服丧,丧期满后,不肯出仕做官,想去游历名山大川。恰逢文正公入朝觐见皇帝,皇上向他询问朱筠,(朱筠)才不敢再以疾病为由拒绝做官,他对弟弟说:“你败坏了我的雅兴啊。”
1.2024年高考真题
(1)2024 新高考1卷
材料一: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注]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2)2024 新高考2卷
材料二:
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2)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2.2023年高考真题
(1)2023新高考全国卷一
材料一: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2)2023新高考全国卷二
文段一: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文段二: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3、(2020·新高考Ⅱ)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十五年,卒官。瑞无子。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
(2)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4、(2021·全国乙)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
误区1: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2: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 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3:误译文言虚词
【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
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4:漏译省略成分
【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区5:语言不合规范
【例5】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与对策]
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误区6:不辨感彩
【例6】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晋书·皇甫谧传》)
[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正译]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分析与对策]译句将“耽玩”的褒扬色彩误译成了贬抑色彩。“耽玩”,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之义。
考生误解词语的感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比如例句中,考生一看到“耽”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误译为“沉湎”。
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对待一些前后有矛盾的词、有疑义的词,应该“瞻前顾后”,核实自己的初始判断是否正确。比如上面的例句中,后文有“忘寝与食”一句,对此句不难理解为“废寝忘食”之意;并且这句和上句是并列关系而非转折关系,故此“耽玩”一词应与“废寝忘食”的感彩相通,应译为正面的意思“沉醉”。考生如果能够判断出夹击的关键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保证题目完全做对。
误区7:误译语法关系
误译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单句语法关系的误译,一种是对复句语法关系的误译。
1.单句
【例7】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正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分析与对策]“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根据语境,是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境的情状,而这种意思却是靠“终身不用”这个不用被动词的被动句表达的,考生并没有把这层被动关系译出来。
考生犯这个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好被动句这一特殊句式。除了这种靠语意的分析才能把握的被动句外,文言文中很多被动句是有标志的。
如“于”“受……于……”式,“为”“为……所……”式,“见”“见……于……”式等,翻译时,都要译为被动关系。文言文翻译题常将文言特殊句式作为考查点,备考时要注意陈述句(语气词“者、也”表判断,副词“乃”“皆”“则”表判断)、倒装句(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等特殊句式的外在特征;解题时,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对特殊句式进行合理转换,准确翻译。
2.复句
【例8】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误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后来,因为河水高涨船体上浮,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正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分析与对策]整个语句是一个顺承关系的复句,而“以巨舟乘涨”中的“以”字,是表示凭借的介词,应译为“利用”。考生误认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为“因为”,将整个语句的结构关系误译为因果关系。
考生对复句结构关系的把握,必须以句意为基础,“假设”“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都是根据句意自然生成的,不可强加或误译。而检验自己是否强加了关联词,也必须看你加的关联词在句意的表达上,是否合理。
同学们要注意积累注意把握“特殊句式”(点击蓝字可看)
误区8:不懂文言修辞
【例9】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误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确实要取代它。你们即使点燃了自己,也没有日月一样的光明!
[正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大明朝)争夺光明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爝”(jué),意为“小火”“火把”,“馀烬”,意为“残灰”,根据文中人物关系,这里比喻元朝残将脱脱;而“日月”则比喻明朝。考生从“实”的角度理解,没有译出比喻意义。
解答此类试题,
一是要积累古文修辞知识,留心古文修辞现象。如,“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全句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
二是结合语境,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确认修辞现象,恰当翻译。考果能够判断出夹击的关键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保证题目完全做对。
误区9:不懂古代文化常识
【例10】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也 ”(司马迁《鸿门宴》)
[误译]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来客是什么人 ”
[正译]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问道:“来客是干什么的 ”
[分析与对策]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坐在脚后跟上。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这就叫“跽”。项王本坐着,突然见樊哙闯进来,于是警惕起来,握住剑,挺直腰准备站起来,以防不测。在这里,只能解释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高考复习中,考生要留意此类古代文化常识,在教材复习和传记类文章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与古代官职(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除,拜官授职。擢,提升官职)、地理(江表,长江以南地区。关东,古代指函谷关以东。朔漠,北方的沙漠)、习俗(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涉及文化常识的译文,可从两个方面检查:一是看自己的翻译是否合乎古代社会的环境;二是看译文是否适合语境,是否合乎情理。
误区10:误译原句语气
【例11】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公孙丑下》)
[误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没有谁能行。
[正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分析与对策]译文处理为一种陈述语气,尽管从意思上来看是对的,但它改变了原文的语气,仍然不够准确,违背了文言文翻译“忠实”原文的原则,会被“酌情扣分”。从语境来看,这段话表现了孟子拯救天下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自信心,“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以“名世者”自许,“舍我其谁也”,是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语气应处理为“……呢 ”。
考生误译原句的语气,一是因为对文意(人物思想、情感)理解不透彻,二是对句子的语气不够重视。
文言文句子的语气,与现代汉语没有很大的差别,通常分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等。我们看句子的语气,要把握好两个关键:一是标点符号,如问号,则处理为疑问语气;二是根据文意,在人物对话中,要留意说话人的心理、个性,以及表达目的等。
一轮复习文言语句翻译百句收官
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译文:祖逖没有答复这封信,而听凭双方民间互相贸易,收取十倍的利润。
采分点:报,答复;听,听凭;互市,互相贸易。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译文: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告成,情绪激动引发重病。
采分点:遂,成;感激,情绪激动。
3.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译文: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撤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
采分点:每:常常。纵:纵容,纵使。剽掠:抢劫掠夺。小:稍微。辄:总,就。引去:撤退。徜徉:徘徊游荡。4.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宣许之。
4.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宣许之。
译文: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
采分点:货财:货物钱财故事:先例,旧例。宜:应该。许:答应。
5.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译文: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再依法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全了大的信用啊。
采分点:“既”,已经;“断”,处理;“复断之以法”,状语后置句;“忿”,愤怒;“信”,信用。
6.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译文:(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当处死而情理上又值得怜悯的人,记下情况上报朝廷。
采分点:第一句省略主语;“覆视”,查看;“当”,判处;“矜”,怜悯,怜惜;“状”,情况;“可”,值得;“闻”,使……知道。
7..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
译文:不能给(东地)呀。即使这样,楚国不能独自守住东地,我请求西行向秦国求取救援。
采分点: “与”,给、给予;“西”,方向名词作状语,向西;“救”,救援、帮助。
8.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
译文:(你们)阻止楚国太子不让他归国,这是不仁;(现在)又想夺取楚国五百里东地,这是不义。
采分点:“隘”,阻挡、阻止;“弗”,不;“夺”,夺取、强取
9. 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
译文: 国家众多的士卒和百姓,战车、骑兵的强大力量,兵法和谋略的运用,(贵国)可以吞并其他诸侯,统一天下,号称皇帝来统治全国。
采分点:“士民”,士卒和百姓;“车骑”,战车和骑兵;“用”,运用;“并”“吞”,吞并,统一;“治”,统治。
10. 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
译文:只要能够运用政治手段解决的问题,就不必用武力来征服;只要在朝廷上能够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到对方的国家境内作战。
采分点:“式”,运用;“政”,政治手段;“勇”,武力;“廊庙”,朝廷;“四境之外”,对方国家境内。
11. 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
译文:然而受命登基之初,都会谨慎遵守前代君王的成功治理之路;逐渐安定之后,大多便反其道而行之,致使风化败坏下来。
采分点:成治,指前代君王的成功治理之路;稍,逐渐;败,使……败坏;俗,风化。
12.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译文:不是了解它困难,是实行它困难;不是实行它困难,是坚持到底困难。
采分点:知,了解;惟,是;行之惟难,是做起来难;终之,做到底,坚持到底。
13.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
译文:以召公的贤德,以管叔和蔡叔的亲属关系,竟然不体谅他的好心,那么周公去和谁来安享富贵之乐呢?
采分点:“知”,理解,明白;“周公谁与”,宾语前置句,“周公与谁”;“乐”,以……为乐;
14.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译文:(认为)一个人不可苟且地享富贵,也不可以无所作为地过贫贱日子。如今有大贤在此而可以追随之为弟子,就也能够有凭仗而引为知己之乐了。
采分点:“苟”,苟且;“徒”,无所作为;“焉”,兼语词,于之;“恃”,凭仗。
1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译文: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
采分点:“鼎铛”,把宝鼎看作铁锅;“玉石”,把美玉看作石头;“金块”,把黄金看作土块;“珠砾”,把珍珠看作石子;“铛”,平底的浅锅。
16.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译文:那韩魏两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而天下的诸侯,却必须借助韩魏两国来保护他们的西边的国土,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
采分点:“当”,抵挡;“藉”,借助;“以”,来;“蔽”,遮蔽,保护;“西”,西边的国土;“故”,所以;“厚”,亲近;“摈”,抵御。
17.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译文:齐桓公是个耳朵离不了音乐,眼睛离不开美色的人,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
采分点:声,音乐;色,美色;遂,满足、完成;欲,欲望;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18.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译文:如果他乘着齐桓公询问之时,推荐天下的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即使管仲死了,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
采分点:因,趁着、乘着;自代,代替自己;虽,即使;未为无仲也,判断句,不算是失去管仲。
19.古之善言性者,莫如仲尼;仲尼,圣之粹者也。
译文:古代擅长谈论人的本性的人,没有人比得上孔子;孔子,是圣人中的精华。
采分点:“善”,擅长;“如”,比得上;“仲尼,圣之粹者也”,判断句。
20. 见一圣二贤性善之说,终不能一而信之者,何也?
译文:看到一两个圣贤的有关人性善的学说,终究不能全部相信,为什么呢?
采分点:“说”,学说;“信”,相信;“何也”,为什么。
21.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译文:敲击铜盘使瞎子听到了声音。有一天,瞎子听到钟声响,认为那就是太阳了。
采分点:“扣”,敲击;“他日”,有一天;“以为”,认为;“日也”,表判断,是太阳。
22.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译文: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于强求道的,其实都象北方人学潜水一样。
采分点:“故”,所以;“务”,专力;“没”,潜水。
23.复语义等曰:“卿三人朕所倚,宜尽言,匡朕不逮。”
译文:(仁宗)又告蹇义等人说:“你们三人都是我倚重的大臣,应该直言无忌,匡正我的不足之处(过错)。
采分点:“所倚”,倚重的(大臣),“宜”,应该;“匡”,纠正;“不逮”,不足之处、过错。
24.民力罢矣,毋贪功。脱扰塞下,驱之而已。
译文:百姓的人力(已经)疲敝了,你们不要贪求事功。倘若他们来侵扰边塞,把他们赶走就罢了。
得分点:“罢”,通“疲”,疲劳;“毋”,不要;“脱扰”,侵扰;“而已”,罢了)
25.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
译文:我用诚实信用治理天下,不想空有慰问抚恤/抚慰百姓的名声而没有实际恩德/实际行动。
采分点:“御”,治理;“虚”,空;“存恤”,抚恤(百姓)
26.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译文:假如君主固执己见不听劝谏,认为自己有才能,那么他的臣子就会迎合顺从皇帝的旨意,(如果)君主已经失去了国家,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
采分点: “苟”,假如,假使;“阿谀”,迎合;“既”,已经;“岂”,助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全”,保全。
27.我与行逢俱起微贱,立功名,今日安能北面事小儿乎!
译文:我和周逢行都出身微贱,立下功名,现在怎么能够屈尊向北侍奉小孩子呢!
采分点:“起”,出身;“安能”,怎么能;“北面”,面北、称臣;“事”,侍奉。
28.今宋主规模宏远,不若早以疆土归之,则可免祸,而公亦不失富贵矣。
译文:现今宋主志向远大,不如早日以疆土归顺,便可以免除祸患,而主公也不会失去富贵。
采分点:“规模”,人物的才具气概,可引申为气势、志向;“宏远”,远大、深远;“归”,归顺,归附。
29.虔素难治,护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
译文:虔州一向难于治理,赵抃治理虔州严厉而不苛刻,召集告诫各个县令,让他们各自治理。
采分点:“素”,一向;“御”,治理;“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召戒”,召集告诫;“自为治”,各自治理。
30.谤者谓其纵逆党,朝廷取具狱阅之,皆与法合。
译文:毁谤的人认为他纵容叛逆党徒,朝廷拿来全部案卷过行审阅,都与法令符合。
采分点: “谤者”,毁谤的人;“其”,代词,他;“纵”,纵容;“具狱”,全部案卷;“阅”,审阅。
31.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
译文:韩国邀请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与赵国,是兄弟之邦,不敢从命。”
采分点:“借师于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魏借师”;“借师”,出兵;“闻命”,从命。)
32.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
译文:您把我推荐给你的国君,难道是为了结党以谋求高官吗?
采分点:“……者”,判断句;“比周”,结党;“以”,来。
33.犹豫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
译文:正当陈朝犹豫不决时,我军已经渡过长江,登上陆地作战,军队士气加倍高涨。
采分点:“之顷”,……的时候;“济”,渡过;“益”,更加。
34.臣愿陛下正衣冠,御正殿,依梁武帝见侯景故事。
译文:我希望陛下穿戴好衣冠,驾临正殿,仿照梁武帝萧衍接见侯景的旧例。
采分点:“正”,穿戴;“御”,驾临;“故事”,旧例。
35.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译文: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
采分点:“岁”,年;“熟”,有收成,丰收;“行”,跋涉;“助”,援助;“奈何”,怎么办。
36.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译文: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
采分点:“折节”,屈服于别人;“以”,把;“与”,送给;“去”,离开。
37.王少逸豫,坦即丑诋,王颇鄙其为人,自是坦每暴扬其事。
译文:益王年少贪图安逸享乐,姚坦就用很难听的话骂他,益王很鄙视他的为人,从此姚坦常常宣扬他的事情。
采分点:(“逸豫”1分,“丑诋”1分,句意2分。)
38.卿居王宫,能以正为群小所疾,大为不易。
译文:你身处王府,能够凭借正气做事,被小人嫉恨,是很不容易的。
采分点:(“为……所”1分,“疾”1分,句意2分。)
39、及桥成,帝从百僚临会,举觞属预曰:“非君,此桥不立也。”
译文:桥建成以后,武帝带着百官到桥边举行宴会,举杯向杜预祝酒说:“不是你,此桥是不能建成的。”
采分点:“从”,使跟从,此处指“带着”;“百僚”,百官;“属”,祝酒。
40、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译文:在此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叔伯们分家以后,里里外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和墙,到处都是。
采分点:“先是”,在此以前;“为一”,成为一体;“迨”,等到;“异爨”,分家;“往往而是”,到处都是。
41、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
译文: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代,地势险要,百姓归附,贤能的人才为他效力,可以与他结成联盟,相互援助,而不能想着吞并他。
采分点:“附”,归附;“贤能”,贤能的人才;“图”,图谋,谋取。
42、备迁璋于公安,尽归其财物,佩振威将军印绶。
译文:刘备把刘璋迁徙到公安(居住),全部归还了他的财物,让他佩带振威将军的印绶。
采分点:“迁”,迁徙;“归”,归还;“佩”,使……佩带。
43、魏以汉昭烈既死,是以略无备豫,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
译文:魏认为汉昭烈已经死了,因此毫无防备,突然听说诸葛亮出兵,朝廷与民间都很害怕。
采分点:“以”,动词,认为;“是以”,因此;“既”,已经;“略无”,毫无;“卒”,突然。
44、皆多于贼,而不破贼,乃为贼所破,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译文:都多于敌人,没有打败敌人,却被敌人打败,这里的问题不在于士兵少,而在于我自己。
采分点:“贼”,敌人;“破”,打败;“乃”,却;“为……所”,表被动,译为“被”;“病”,问题,弊端。
45、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
译文:匈奴人没有城郭可定居,没有储备的粮草(货财)可守,迁徙流动如鸟飞,难以制服他们。
采分点:“居”,定居,居住;“委积”,储备粮草;“鸟举”,鸟飞,比喻居无定处。
46、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译文: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趁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
采分点:“嘉”, 赞许;“义”,合乎情理的做法;“因”,趁机;“答”,答谢。
楚王不听,日:“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译文: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办好了!你还是闭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
采分点:“善”,形容词,好;“其”,副词,表命令语气,还是;“弭口”,住口。
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日:“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译文:张仪知道楚国与齐国断了交,于是出来接见使者说:“从某地到某地,纵横六里。”
采分点:“绝”,动词,断绝;“乃”,副词,才;“广从”,纵横。
49.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
译文:周武王攻破殷商后,召见姜太公询问道:“要怎么处置殷商的士人和百姓?”
采分点:“克”,攻破;“召”,召见;“奈……何”,把……怎么办。
50.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译文:现在我请求对那些年老体弱无人供养的人,还有年老丧失配偶没有家室的人,根据情况而供给他们财物。
采分点:“鳏寡”,丧妻丧夫;“论”,评定具体情况;“供秩”,供给生活物品,供给财物;“焉”,代词,他们。
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译文: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的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
采分点:“患”,担心;“赇”,贿赂;“密”暗中;“左右”身边的人。
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化为忠。
译文: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成为佞臣;君主喜欢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
采分点:“恶”,厌恶;“乐”喜欢,愿意;“忠”,忠臣;“佞”佞臣。
53.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翻译: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屡次与他交谈,他这个人勇猛而有智谋,各位将领中少有能赶得上的。
采分点:“数”,屡次;“语”,交谈;“勇鸷”,勇敢凶猛;“鲜”,少。
54.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翻译:吴汉回来,责备他们说:“军队出征在外,官兵们用度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