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讲 文言断句
目 录
01 考情分析·备考策略 2
0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
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4
04 热考题型·解题策略 4
05 真题感悟·命题洞见 5
复习任务 1.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正确断句。2.掌握两种断句题的答题方法。
考情微观
年份卷别 提问方式 命题特点
2023\2024年新高考Ⅰ、Ⅱ卷及全国甲、乙卷 材料二(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断句命题最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由选择题改为主观题带来的变化: ①选句字数由原先的50字左右减少至25字以内。 ②大多数情况下为八断三,即给出八处断句,要求选出三处最需要断开的位置。 ③难度虽较选择题略有上升,但因字数减少一半,所以对冲了难度。 ④改后避免了“蒙”的成分,实实在在地考查断句能力,得分有区分度。 不变的是均选文中叙述性句子。
2016—2022年所有全国卷及2020—2022年所有新高考卷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考情分析】
1.试题比较。考查题型固定:文言文断句能力、实词及词义变化的理解能力、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新高考保持文言主观概括题(3分),翻译8分;老高考无文言概括题,文言翻译10分。断句题新老高考都采用2023年四省联考的涂字母形式。相对而言,新高考文言阅读题目难度要高。
2.文本选材。老高考单文本,新高考双文本(复合文本)。2023年、2022年趋于多样化,不再像2021年选择以叙事议论为主的纪事本末体,突破了2020年以前从“二十四史”选择人物传记的取材方式。发展到多类史书,甚至从杂史小说中选材。2023年跳出史传范围,文言文文本形式由以往单一文本,变成2023年双文本。文本内容侧重议论性。双文本、重议论,是最大的变化,2024年高考保持了这一趋势。
3.题型灵活。文言文出题会越来越灵活,选题也会越来越广泛。但能力要求没变还是理解和分析综合,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按题目要求进行分析综合仍然是基本策略。
4.考教融合。四套试题几乎同时关注教材,注重与课内实词的比较分析,有淡化文化常识的倾向,与教材衔接更密切。
文言断句题目所选句子多为叙述性句子,展示人物生平和命运转折的重要时刻;50字左右。设6~8处停顿,有两处难度大的不同。侧重语法停顿而非语音停顿。
【重中之重:关注教材,回归教材】
文言文阅读模块考察的知识点基本没变化,出题和课文联系更趋紧密,备考要注重课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迁移应用。高考文言文考查的每一个知识点几乎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影子,因此复习首先要立足于课本,做好课内知识的积累、梳理与运用。
【温馨提醒】
【文言断句· 涂字母】
【基础知识】
1.扣名词和代词。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尔、汝(女)、公、卿、君、若(、其、彼、此、之等。“或”(“有的人”“有人”)也可做主语。
2.扣动词和形容词。谓语成分多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写两人对话,一般只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了。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
3.扣文言虚词。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它们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的情境去猜测,因而运用虚词判断句读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会使断句变得很容易。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尤其要关注“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4.扣特殊句式。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被动句。一些固定句式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常见的结构有判断句(“……者,……也”“为、乃、即、则”)、被动句(“为……所……”“受……于……”“见……于……”)、反问句(“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5.扣句式对称。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对称特点断句。
【解题关键】
涂字母断句子,将客观选择题变相改成主观题,考生没有任何投机可能。因为只有三处断句,句子相对而言就要短一些,这实际上降低了难度。同时,字母定位法,为机读阅卷提供了方便。涂字母断句选择题原则上3分不可丢。技法:
(1)只需三处,我们可以运用由大到小倒推法。先确定“大”的范围,再来找其他两处。
(2)答题3分,每涂对一处给1分。记住,只涂三处,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不能乱涂。
【方法点拨】
(一)断句原则及方法
1.遵循三原则
(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和主题
(2)体会词语含义和词语之间关系
(3)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
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是根本方法。切忌边看边断。
2.方法
(1)名词(或代词)断句法。名、代作主、宾,主语在句首、宾语在句尾。据此可把语句断开。文言文中常见的专有名词: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
(2)语序、句式断句法
①特殊语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焉。
我非爱起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②特殊句式:判断句式、被动句式
③固定句式:“何┅之有” “如(奈、若)┅何” “唯┅是┅” “不亦┅乎” “何┅(之)为” “无乃┅乎” “得无┅乎”
④固定短语: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
(3)对称、对偶、排比断句法
文言文语句整齐对称,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
在形式上对应,在内容上有关联(对比、并列、总分)
如: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4)对话标志断句法
对话标志:“曰”“云”“言”等。
注意两种情况: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情况。
引用;连续对话,第一次出现人名,之后常省,有时提示动词也省去。要据上下文分清问答的界限和引文的起止。
(5)文言虚词断句法
句首:夫、盖、凡、故、盍、孰、唯、今夫、若夫、是故、然则、于是、
顷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句首断)
句尾:也、矣、耳 欤、邪(耶)、焉、哉、乎(作介词例外)而已(句尾断)
句中:以、而、于、则、者、也(句中不断)
独词句:嗟夫、呜呼(独词句断)
(6)顶真修辞断句法。例:光召尚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
(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
(二)断句方法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
(一)名代前后多联系
1.(2023·全国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
2.(2020·全国Ⅱ改编)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安中)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
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
名词、代词经常作主语或宾语,可以首先标出文段中的名词、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吾、予、尔、汝、公、卿、彼、此、之、其”等代词。因为名词、代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前后往往要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基本上就可以断出句读了。
当名词作主语时,一定要关注前后主语的一致性与变化性。另外,要注意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10题中出现的“上皇”是指唐高祖,而不是唐太宗,而“故皇”则不是故去的皇帝,而是两个词,翻译为“所以”“皇帝”。
另外,如果两个名词连用,则中间可以断开。
常见的代词有三类:
(1)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吾、予、我、余、朕、孤、寡人、臣、仆、妾、在下等。第二人称: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卿等。第三人称:之、其、彼。
(2)疑问代词:谁、孰、何、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此、是、斯、兹、夫、之、其、彼等。
(二)借助虚词定首尾
1.(2021·天津改编)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嗟夫!事之利害,计之得失,天下之能者举知之。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节选自宋·苏轼《魏武帝论》)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2.(2020·全国Ⅲ改编)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指传主王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虚词可以使前后关系变得一目了然。初通文意、化整为零的过程,就是借助虚词初次判断的过程。尤其是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以借助具体情境去猜测,因而显得难度较大,运用虚词就可以使断句变得更为容易。常见的情况有:
类别 常见例词 断句技巧
发语词 夫、盖、至若、若夫、唯、斯、今、凡、且、窃、请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时间词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句末 语气词 陈述句末尾 也、矣、焉、耳 其后一般断开
疑问句末尾 耶、与(欤)、邪、乎
感叹句末尾 哉、夫
疑问 语气词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 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
复句关 联词语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 其前一般断开
复音虚词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 复音虚词须保持完整,不能点断
(三)特殊句式要明确
1.(2023·四省联考)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宦者传序》)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特殊句式 断句要求
为……所……,受……于……,见……于……(被动句) 前后可断,中间不断
奈……何,如……何,无乃……乎,不亦……乎,何……之有,何以……为,唯……为……,孰与……乎(固定句式)
……者,……也 前后可断,中间须断
与其……,孰若……
……,抑(还是)……
其……,其……也
非惟……,抑亦……(不只是……,而且是……)
(四)排偶句式要明辨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其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也是文言文句式的一大特点。如果能分辨出这些特点,断句则相对容易多了。
(2022·全国甲改编)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
(五)对话标志灵活用
(2022·全国乙改编)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节选自《说苑·贵德》)
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以明辨句读。
不过,也有例外。“曰”有两种情况,一是表“叫作”的意思,例如明代魏学洢《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二是在句首、句中作助词,无实义,例如《诗经·小雅·采薇》:“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云”有两种情况,一是表“有”的意思,例如《荀子·法行》:“其云益乎?”二是表“为、是”的意思,例如《后汉书》:“虽云匹夫,霸王可也。”
“言”有七种情况,或表七种意思时,后面不可断开:①谈论;②记载;③告诉;④问;⑤陈述;⑥说明;⑦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者“意思是”。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其他如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句式等,这些句式对理解文言文的文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需要重点掌握。文言句式往往在断句题和翻译题中作为断句的依据和翻译的采分点重点考查。
一 判断句——分清类别,翻译成含有“是”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教考衔接] 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
(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2)城非不高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3)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4)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5)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6)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二 被动句——看清关键词,翻译成含有“被”的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教考衔接] 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
(1)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2)洎牧以谗诛。(《六国论》)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4)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苏武传》)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5)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五代史伶官传序》)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三 宾语前置句——判定形式,调整提前的宾语到动词后
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的句子就叫宾语前置句。
[教考衔接] 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
(1)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2)故不我若也。(《种树郭橐驼传》)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3)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4)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四 定语后置句——察看标志词,译成定语修饰中心词
“定语后置句”是指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之后的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定语后置句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教考衔接] 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4)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五 状语后置句——分析句子结构,调整状语到动词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结构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句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教考衔接] 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
(1)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五代史伶官传序》)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3)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5)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苏武传》)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六 主谓倒置句——辨明语气,调换主语谓语位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构成主谓倒装句。翻译时要根据语意、语气表达的需要,适当调整主语、谓语的顺序。主谓倒装句主要有两种类型:
[教考衔接] 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
(1)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与妻书》)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2)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七 省略句——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主要有五种类型:
[教考衔接] 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
(1)位卑则足羞。(《师说》)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2)使快弹数曲。(《琵琶行》)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3)以为轮。(《劝学》)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4)空自苦亡人之地。(《苏武传》)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八 固定句式——看清固定结构词,固定格式固定译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翻译文言文非常有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
[教考衔接] 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固定句式的语气。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翻译:________________。语气:________。
(2)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翻译:________________。语气:________。
(3)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翻译:________________。语气:________。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翻译:________________。语气:________。
(5)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翻译:________________。语气:________。
(6)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翻译:________________。语气:________。
(7)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翻译:________________。语气:________。
(8)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
翻译:________________。语气:________。
(9)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翻译:________________。语气:________。
(10)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翻译:________________。语气:________。
一、“5大标志”助你巧断句
1.词性
(1)先找出名词(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或代词(吾、予、余,尔、汝、公、卿、君、若、其、彼、此、之等),它们如果作主语,就在它们的前面断句;如果作宾语,就在它们的后面断句。
(2)动词、形容词常用作谓语,可以先找到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
边练边悟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至午门,魏藻德引麟征手曰:“国家如天之福,必无他虞。旦夕兵饷集,公何遽为?”引之出。明日城陷,作书诀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解带自经家人救之苏,环泣请曰:“待祝孝廉至,一诀可乎?”许之。
(节选自《明史·麟征传》)
A.作书诀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解带/自经/
B.作书诀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解带自经/
C.作书诀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解带/自经/
D.作书诀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解带/自经/
2.对话词
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并且应根据上下文厘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边练边悟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袁淑)迁太子左卫率。太子劭将为弑逆,其夜淑在直,二更许,呼淑及萧斌等,望相与勠力。淑及斌并曰:“自古无此,愿加善思。”劭怒变色,左右皆动。斌惧,乃曰:“臣昔忝伏事,常思效节,况忧迫如此,辄当竭身奉令。”淑叱之曰:“卿便谓殿下真有是邪?殿下幼时尝患风,或是疾动耳。”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劭左右引淑衣曰:“此是何事,而可言罢?”淑出还省,绕床行,至四更乃寝。
(节选自《宋书·袁淑传》)
A.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B.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C.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D.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3.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特别是一些议论性语段,根据虚词推断会使断句变得容易。
(1)句首发语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如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苟等。
(2)句首时间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
(3)句末语气词——其后一般断开。陈述句末尾,如也、矣、焉、耳等;疑问句末尾,如与(欤)、邪(耶)、乎等;感叹句末尾,如哉、夫等。
(4)疑问语气词——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如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
(5)复句关联词语——其前一般断开。如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
(6)复音虚词——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不能点断。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则等。
边练边悟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4.句式
(1)注意句式整齐的句子。
(2)注意特殊句式。判断句,如“……者,……也”“为”“乃”“即”“则”等 ;被动句,如“为……所……”“受……于……”“见……于……”等;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等。
(3)注意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以)……为”等。
边练边悟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十六年春,世祖幸南苑,雍建疏言:“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乃回宫未几,复幸南苑,寒威未释,陟历郊原,恐不足以慎起居。”
(节选自《清史稿·杨雍建传》,有删节)
A.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
B.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
C.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
D.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
5.对称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断句。
边练边悟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呜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尚无坠厥初。
A.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B.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C.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D.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情境训练 迁移辨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五年秋九月,吐蕃维州副使悉怛谋请降,李德裕遣行①维州刺史虞藏俭将兵入据其城,具奏其状②。牛僧孺曰:“吐蕃之境,四面各万里,失一维州,未能损其势,徒弃诚信,有害无益。”上以为然③,诏德裕以城归吐蕃,执④悉怛谋归⑤之。吐蕃诛之于境上。德裕由是怨⑥僧孺。六年冬十一月乙卯,西川监军王践言入知枢密,数为上言:“缚送悉怛谋以快虏心,绝后来降者,非计也。”上亦悔之,尤⑦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牛僧孺失策。附李德裕者因言“僧孺与德裕有隙⑧,害⑨其功”。上亦疏之。僧孺内不自安,会上御⑩延英,谓宰相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于此乎?”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退,谓同列曰:“主上责望如此,吾曹岂得久居此地乎!”因累表请罢。十二月,乙丑,以僧孺同平章事,充 淮南节度使。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朋党之祸》) 结合语境推断文中画横线的实虚词的意思。 ①行: ②状: [辨析:以状语武 状: ] ③然: [辨析:成然之 然: ] ④执: [辨析: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执: ] ⑤归: [辨析: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归: ] ⑥怨: ⑦尤: [辨析:忍尤而攘诟 尤: ] ⑧隙: ⑨害: [辨析: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 ] ⑩御: [辨析:振长策而御宇内 御: ] 充: [辨析: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充: ]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
B.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
C.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
D.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
二、无标志断句法——善抓谓语,借助语境
1.抓谓语中心词
(1)文言文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能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句子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2)确定句子的谓语中心词还要全面考虑,要善于识别兼语句、连动句等特殊语句,这样就能更准确地把握了。
2.借助具体语境
目前高考采用的题型均是有语境的断句。考生可先理解上下文,再由此推断断句部分的大意。如传记,应先明晰人物、事件、言论;议论文则应明晰中心、论据、方法及逻辑关系。特别要注意断句部分前后的句意、句式特点等。
边练边悟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A.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B.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C.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D.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情境训练 迁移辨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沛公如厕,麾①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②丰、沛,定天下,何其③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④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⑤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结合语境推断文中画横线的实虚词的意思。 ①麾: ②起: [辨析: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起: ] ③何其: [辨析:何其衰也 何其: ] ④惫: ⑤独: [辨析: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独: ]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B.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C.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D.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②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两种断句题型的答题方法
(一)主观题——聚焦动词,句中比较
1.联系语境,把握大意
在提供语境的文言断句主观题中,需要断句的语段在内容上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断句前可翻译上下文,再据此推断断句部分的大意。如果是记叙性文段,应首先弄清讲了什么人、什么事、过程如何、结果如何;如果是议论性文段,则应先弄清观点是什么、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在实际断句中,不少考生弄不清断句部分的大意,把其中的人名等专有名词生生断开,这都是没有联系语境的缘故。联系上下文,起码要标清其中的人名、陈述对象是谁、涉及哪些人物等。力争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再来断句,切忌盲目下笔或看一句断一句。
2.聚焦动词,先易后难
什么人在做什么事,什么人经历了什么事,人物之间有哪些重要的关联。这个过程要先找到句中的动作,由动作推测动作的发出者。能找到这些“路标”固然好,但这类题中真正的难点往往不是靠寻找标志就能应付的,关键是揣摩语意,看看句子的陈述对象是谁,句子之间、词语之间有怎样的意义关联,每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在文言文中,动词是十分常见的。它的主要功能是充当谓语,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一种主要成分。因此,可以用抓动词找主干的方法来断句。断句时,可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先找出谓语动词,然后前追主语,后问宾语、补语,即可确定句子的标点。如果句子里出现了几个动词,就应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先弄清动词之间的关系,如果两个动词是连动式,则不需要断开。也有少数句子没有谓语动词,而是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作谓语动词,断句时要特别注意。
3.句中比较,筛掉干扰
要在“可断可不断”与“非断不可”之间做出正确取舍。这就需要到句中进行具体的比较,比较的重点放在间隔处的字词归上还是归下,通过不同归属方式来比较语意的连贯性,断句后内容必须合情合理,句子断错就容易造成语意指向混乱,或者前后矛盾。最后,筛选掉那些可断可不断的干扰位置,筛选的标准就是是否影响句意的完整表达。
比如2023年新高考Ⅱ卷第10题中“夫为人A所B陷C而欲胜D敌E不亦难乎F臣故曰无术焉G苻坚之类H是也”,“所陷”后可断可不断。如果断开,则“苻坚之类是也”与前面相连接,句子过长,意思不明确,并且“焉”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常断开,故G处应断开,而C处不能断开。
(1)(2023·全国甲)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周)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高季昌闻帝灭梁,避唐庙讳,更名季兴。明宗天成二年春,高季兴既得三州请朝廷不除刺史自以子弟为之不许。(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氏据荆南》)
高季兴既得三州请朝廷不除刺史自以子弟为之不许。
(二)选择题——排“同”聚“异”,突破难点
1.联系语境,把握大意[同(一)主观题]
2.排“同”聚“异”,突破难点
四个选项中,先排查出哪些停顿是相同的,对此不必关注;再聚焦停顿不同的,重点思考。
那些停顿不一样的地方,可能是难点,且难点就那么一两处。对此,要有足够的突破方法。先看看能否找到标志,如名词、虚词、句式的标志。能找到这些“路标”固然好,但这类题中真正的难点往往不是靠寻找标志就能应付的,关键是揣摩语意,看看句子的陈述对象是谁,句子之间、词语之间有怎样的意义关联,每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这其中如有小技巧的话,那就是会抓谓语动词。如何抓住并聚焦谓语动词,同上面“聚焦动词”内容。
(2021·新高考Ⅰ)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2024全国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二: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为将而降A降而为之B效死C以战D虽欲浣E涤其污F而已G缁之素不可复白
[2024全国新高考I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魏君贤A人B是礼C国人D称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图也。
[2024全国新高考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刘备为吕布所袭奔于操程昱以备有雄才劝操图之。操曰:“今收揽英雄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犹非与操有怨者。臧霸先从陶谦,后助吕布,布为操所擒,霸藏匿,操募得之,即以霸为琅邪相。先是操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操定兖州,翕、晖投霸。至是,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操叹其贤。......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黒。
刘备为吕布A所袭B奔C于操D程昱E以备F有雄才G劝操H图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讲 文言断句
目 录
01 考情分析·备考策略 2
0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
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4
04 热考题型·解题策略 4
05 真题感悟·命题洞见 5
复习任务 1.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正确断句。2.掌握两种断句题的答题方法。
考情微观
年份卷别 提问方式 命题特点
2023\2024年新高考Ⅰ、Ⅱ卷及全国甲、乙卷 材料二(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断句命题最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由选择题改为主观题带来的变化: ①选句字数由原先的50字左右减少至25字以内。 ②大多数情况下为八断三,即给出八处断句,要求选出三处最需要断开的位置。 ③难度虽较选择题略有上升,但因字数减少一半,所以对冲了难度。 ④改后避免了“蒙”的成分,实实在在地考查断句能力,得分有区分度。 不变的是均选文中叙述性句子。
2016—2022年所有全国卷及2020—2022年所有新高考卷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考情分析】
1.试题比较。考查题型固定:文言文断句能力、实词及词义变化的理解能力、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新高考保持文言主观概括题(3分),翻译8分;老高考无文言概括题,文言翻译10分。断句题新老高考都采用2023年四省联考的涂字母形式。相对而言,新高考文言阅读题目难度要高。
2.文本选材。老高考单文本,新高考双文本(复合文本)。2023年、2022年趋于多样化,不再像2021年选择以叙事议论为主的纪事本末体,突破了2020年以前从“二十四史”选择人物传记的取材方式。发展到多类史书,甚至从杂史小说中选材。2023年跳出史传范围,文言文文本形式由以往单一文本,变成2023年双文本。文本内容侧重议论性。双文本、重议论,是最大的变化,2024年高考保持了这一趋势。
3.题型灵活。文言文出题会越来越灵活,选题也会越来越广泛。但能力要求没变还是理解和分析综合,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按题目要求进行分析综合仍然是基本策略。
4.考教融合。四套试题几乎同时关注教材,注重与课内实词的比较分析,有淡化文化常识的倾向,与教材衔接更密切。
文言断句题目所选句子多为叙述性句子,展示人物生平和命运转折的重要时刻;50字左右。设6~8处停顿,有两处难度大的不同。侧重语法停顿而非语音停顿。
【重中之重:关注教材,回归教材】
文言文阅读模块考察的知识点基本没变化,出题和课文联系更趋紧密,备考要注重课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迁移应用。高考文言文考查的每一个知识点几乎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影子,因此复习首先要立足于课本,做好课内知识的积累、梳理与运用。
【温馨提醒】
【文言断句· 涂字母】
【基础知识】
1.扣名词和代词。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尔、汝(女)、公、卿、君、若(、其、彼、此、之等。“或”(“有的人”“有人”)也可做主语。
2.扣动词和形容词。谓语成分多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写两人对话,一般只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了。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
3.扣文言虚词。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它们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的情境去猜测,因而运用虚词判断句读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会使断句变得很容易。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尤其要关注“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4.扣特殊句式。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被动句。一些固定句式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常见的结构有判断句(“……者,……也”“为、乃、即、则”)、被动句(“为……所……”“受……于……”“见……于……”)、反问句(“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5.扣句式对称。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对称特点断句。
【解题关键】
涂字母断句子,将客观选择题变相改成主观题,考生没有任何投机可能。因为只有三处断句,句子相对而言就要短一些,这实际上降低了难度。同时,字母定位法,为机读阅卷提供了方便。涂字母断句选择题原则上3分不可丢。技法:
(1)只需三处,我们可以运用由大到小倒推法。先确定“大”的范围,再来找其他两处。
(2)答题3分,每涂对一处给1分。记住,只涂三处,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不能乱涂。
【方法点拨】
(一)断句原则及方法
1.遵循三原则
(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和主题
(2)体会词语含义和词语之间关系
(3)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
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是根本方法。切忌边看边断。
2.方法
(1)名词(或代词)断句法。名、代作主、宾,主语在句首、宾语在句尾。据此可把语句断开。文言文中常见的专有名词: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
(2)语序、句式断句法
①特殊语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焉。
我非爱起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②特殊句式:判断句式、被动句式
③固定句式:“何┅之有” “如(奈、若)┅何” “唯┅是┅” “不亦┅乎” “何┅(之)为” “无乃┅乎” “得无┅乎”
④固定短语: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
(3)对称、对偶、排比断句法
文言文语句整齐对称,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
在形式上对应,在内容上有关联(对比、并列、总分)
如: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4)对话标志断句法
对话标志:“曰”“云”“言”等。
注意两种情况: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情况。
引用;连续对话,第一次出现人名,之后常省,有时提示动词也省去。要据上下文分清问答的界限和引文的起止。
(5)文言虚词断句法
句首:夫、盖、凡、故、盍、孰、唯、今夫、若夫、是故、然则、于是、
顷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句首断)
句尾:也、矣、耳 欤、邪(耶)、焉、哉、乎(作介词例外)而已(句尾断)
句中:以、而、于、则、者、也(句中不断)
独词句:嗟夫、呜呼(独词句断)
(6)顶真修辞断句法。例:光召尚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
(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
(二)断句方法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
(一)名代前后多联系
1.(2023·全国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
答案 BFG
解析 试题设置八个断句点,要求考生选取三个正确的断句点。句子大意是:“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果有机会回国立为国君而发兵,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句子分为理由和建议两部分。理由部分承前文而来,与后文“其遇之无礼”相对应,故A处不当断。“反”同“返”,是返回的意思,为文言文常见义,“反国”在句中是回国的意思,故D处不可断。“反国而起兵”是相接续的行为,用“而”连接,故E处不可断。“反国而起兵”的主语是“彼”,“有时”作状语,故C处不可断。句中“曹”指曹国,“君”指曹君,建议部分的主语为“君”,故H处不可断。综合考察,画波浪线的部分共四个小分句,主语是“君”“彼”等人称代词,第三个小分句“即恐为曹伤”接续第二个小分句而来,且有“即”相承接,故正确断句点为B、F、G三处。
参考译文
从前晋公子重耳出国流亡,经过曹国的时候,曹君趁重耳脱去上衣裸露身体时观看他连在一起的肋骨,当时曹国的大夫釐负羁和叔瞻侍候在曹君跟前。叔瞻对曹君说:“我看晋公子,不是普通之人。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果有机会回国立为国君而发兵,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曹君没听从叔瞻的劝谏。釐负羁回到家中闷闷不乐,他的妻子问他说:“夫君从外面回来有不高兴的神色,为什么呢?”釐负羁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主有福的时候我赶不上,灾祸来了一定会连累我。今天我们的国君召见晋公子,他对待晋公子没有礼貌。我当时也参与接见,因此才闷闷不乐。”
2.(2020·全国Ⅱ改编)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安中)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
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
答案 BDG
解析 抓住句中三个名词对象“逻卒”“盗”“民”的行为即可。两个“盗”都是名词不能连在一起,分别作上一句的宾语和下一句的主语,所以中间必须断开。“盗脱去”主谓结构完整,故“去”的后面要断开。“民”“与卒遇”构成主谓关系,谓语后面要断开。
参考译文
(王安中)从秘书少监被任命为中书舍人,提升为御史中丞。开封巡逻的士兵晚上捉拿盗贼,盗贼逃脱了,有个百姓受惊出门正好与士兵相遇,(士兵把他)当作盗贼绑起来;百姓到开封府诉讼,受不住残酷的拷打,于是无辜服罪。王安中调查到这个案件,审查后定为冤案,立即放出这个百姓,治官吏之罪。
名词、代词经常作主语或宾语,可以首先标出文段中的名词、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吾、予、尔、汝、公、卿、彼、此、之、其”等代词。因为名词、代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前后往往要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基本上就可以断出句读了。
当名词作主语时,一定要关注前后主语的一致性与变化性。另外,要注意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10题中出现的“上皇”是指唐高祖,而不是唐太宗,而“故皇”则不是故去的皇帝,而是两个词,翻译为“所以”“皇帝”。
另外,如果两个名词连用,则中间可以断开。
常见的代词有三类:
(1)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吾、予、我、余、朕、孤、寡人、臣、仆、妾、在下等。第二人称: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卿等。第三人称:之、其、彼。
(2)疑问代词:谁、孰、何、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此、是、斯、兹、夫、之、其、彼等。
(二)借助虚词定首尾
1.(2021·天津改编)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嗟夫!事之利害,计之得失,天下之能者举知之。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节选自宋·苏轼《魏武帝论》)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答案 CFG
解析 “以人”是“权之”的后置状语,之间不可断开;“则”是表结果的句首连词,前面应断开;“或胜或负”意为有时取胜有时失败,中间不可断开,“负”后应断开;“其能一”是“见”的宾语,之间不能断开,前面有表转折的连词“而”,“而”前可断开。
参考译文
唉!事情的利与害,计谋的得与失,天下有才能的人都知道。知道这些却不能根据人的特点来权衡,所以十分忙乱,有时取胜有时失败,争当强雄,却没有看到他能统一天下。
2.(2020·全国Ⅲ改编)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指传主王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答案 BDG
解析 “至此时”为表时间的短语,“至”是一个介词,其前应断开,“时”后应断开;“矣”“遂”是两个虚词,且不可连用,故中间应断开。
参考译文
这时要在南郊祭天,简文帝当时担任抚军,执掌朝政,向王彪之询问是否应该大赦天下。王彪之回答说:“自中兴以来,郊祀时常常会大赦天下,我私下里认为不合宜。为什么呢?老百姓不明白郊祀时大赦天下的意义,将会认为每逢郊祀必有大赦,到这个时候,凶恶愚蠢之辈又要产生侥幸心理了。”简文帝就听从了王彪之的意见。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虚词可以使前后关系变得一目了然。初通文意、化整为零的过程,就是借助虚词初次判断的过程。尤其是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以借助具体情境去猜测,因而显得难度较大,运用虚词就可以使断句变得更为容易。常见的情况有:
类别 常见例词 断句技巧
发语词 夫、盖、至若、若夫、唯、斯、今、凡、且、窃、请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时间词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句末 语气词 陈述句末尾 也、矣、焉、耳 其后一般断开
疑问句末尾 耶、与(欤)、邪、乎
感叹句末尾 哉、夫
疑问 语气词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 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
复句关 联词语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 其前一般断开
复音虚词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 复音虚词须保持完整,不能点断
(三)特殊句式要明确
1.(2023·四省联考)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
答案 FIK
解析 “诸侯有相伐者”是定语后置句,“有相伐者”是“诸侯”的后置定语,意思是“对于那些互相征讨的诸侯”,作下一句的状语,“者”后应断开;“尚耻之”省略主语“我们”,“耻”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对……感到羞耻”,作谓语,宾语是“之”,结构完整,“之”后应断开;“今鲁父母之邦也”是判断句,“鲁”是判断句的主语,符合“……,……也”的结构特点,“鲁”后应断开。
参考译文
从前,陈成恒担任齐简公的国相,他想作乱篡位自立,但心中惧怕齐国的世族鲍、晏两家,所以就调动他们两家的军队去进攻鲁国。鲁哀公十分担心。孔子也非常忧虑,于是召集门生弟子,对他们说:“对于那些互相征讨的诸侯,我们尚且感到羞耻。现在鲁国是我们的祖国,我的坟墓也要筑在这里。现在齐国要讨伐它,我们难道不应该出去阻止一下吗?”颜渊请求出去阻止,孔子不同意。子路请求出去阻止,孔子也不同意。子贡请求出去阻止,孔子同意了。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宦者传序》)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答案 BDG
解析 “……者,非……,……也”是判断句,应在“者”后断开,即应在B处断开;“非欲养祸于内”和“疏忠臣硕士于外”对应,“而”连接下句,故应在D、G处断开。
参考译文
作为君主,并不是故意要在宫中养虎成患,在朝堂之上疏远忠臣贤士,这是日积月累逐步发展而成的,是形势发展使他自然而然地走入此途的。宦者造成的祸患,虽然有所悔悟,但已经形成的形势使得自己没有办法把他们除掉,唐昭宗的事就是这样。
特殊句式 断句要求
为……所……,受……于……,见……于……(被动句) 前后可断,中间不断
奈……何,如……何,无乃……乎,不亦……乎,何……之有,何以……为,唯……为……,孰与……乎(固定句式)
……者,……也 前后可断,中间须断
与其……,孰若……
……,抑(还是)……
其……,其……也
非惟……,抑亦……(不只是……,而且是……)
(四)排偶句式要明辨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其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也是文言文句式的一大特点。如果能分辨出这些特点,断句则相对容易多了。
(2022·全国甲改编)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
答案 BDG
解析 “不烦一兵”“不伤一人”句式整齐,二者之后均应断开。“寡人自以为智矣”结构完整,故在主语“寡人”前面停顿。
参考译文
听到这个消息的臣子们都(向楚怀王)道贺,陈轸最后进见楚怀王,唯独他一人不道贺。楚怀王说:“我没有动用一兵一卒,没有使一个人受伤,就得到商於六百里的土地,我自认为很聪明了。各位士大夫都来向我道贺,唯独你不道贺,这是为什么呢?”
(五)对话标志灵活用
(2022·全国乙改编)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节选自《说苑·贵德》)
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答案 ADG
解析 “曰”是对话标志,结合前面“周公曰”,后面是武王的回答,所以“曰”后面要断开。“矣”是典型的句末语气词,后面要断开。从句式结构来看,“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是“……者,……也”的判断句,“者”后面要断开。
参考译文
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武王问:“你看该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家里,耕种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爱的人。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武王说:“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以明辨句读。
不过,也有例外。“曰”有两种情况,一是表“叫作”的意思,例如明代魏学洢《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二是在句首、句中作助词,无实义,例如《诗经·小雅·采薇》:“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云”有两种情况,一是表“有”的意思,例如《荀子·法行》:“其云益乎?”二是表“为、是”的意思,例如《后汉书》:“虽云匹夫,霸王可也。”
“言”有七种情况,或表七种意思时,后面不可断开:①谈论;②记载;③告诉;④问;⑤陈述;⑥说明;⑦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者“意思是”。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其他如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句式等,这些句式对理解文言文的文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需要重点掌握。文言句式往往在断句题和翻译题中作为断句的依据和翻译的采分点重点考查。
一 判断句——分清类别,翻译成含有“是”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教考衔接] 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
(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2)城非不高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3)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4)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5)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6)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答案 (1)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也”表判断 (2)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表否定判断 (3)我所追求的是天道。 “……者……也”表判断 (4)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 语意判断句 (5)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 “为”表判断 (6)我询问他们的姓名,他们是金陵人,在这个地方作客。 “是”表判断
二 被动句——看清关键词,翻译成含有“被”的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教考衔接] 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
(1)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2)洎牧以谗诛。(《六国论》)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4)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苏武传》)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5)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五代史伶官传序》)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答案 (1)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为”表被动 (2)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诛杀。 语意被动句 (3)诚实不欺却被怀疑,忠诚无私却被诽谤。 “见”“被”表被动 (4)我们父子几人无功无德,都是被皇帝栽培、提拔的。 “为……所……”表被动 (5)而有智谋、有勇气的人也大多为他所溺爱的人或物所困扰 “于”表被动
三 宾语前置句——判定形式,调整提前的宾语到动词后
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的句子就叫宾语前置句。
[教考衔接] 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
(1)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2)故不我若也。(《种树郭橐驼传》)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3)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4)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答案 (1)如今又在哪里呢?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2)所以他们不如我。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3)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之”作为标志词提前强调宾语 (4)我怎么会这样呢? 介宾结构中宾语前置
四 定语后置句——察看标志词,译成定语修饰中心词
“定语后置句”是指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之后的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定语后置句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教考衔接] 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4)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答案 (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强健的筋骨。 以“之”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 (2)就派遣苏武凭借中郎将的身份拿着旄节出使匈奴,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回国)。 以“者”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 (3)(敲击后)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这样。 以“……之……者”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 (4)冶炼它们把它们铸造成十二个铜人。 数量结构后置的定语后置句
五 状语后置句——分析句子结构,调整状语到动词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结构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句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教考衔接] 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
(1)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五代史伶官传序》)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3)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5)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苏武传》)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答案 (1)在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来。 以“乎”为标志的状语后置句 (2)当他用绳索捆绑着燕王父子。 以“以”为标志的状语后置句 (3)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 以“于”为标志的状语后置句 (4)时间像这样流逝,白天夜晚都不停止。 以“如”为标志的状语后置句 (5)适逢缑王与原长水校尉虞常等人在匈奴国内密谋反叛。 省略介词的状语后置句
六 主谓倒置句——辨明语气,调换主语谓语位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构成主谓倒装句。翻译时要根据语意、语气表达的需要,适当调整主语、谓语的顺序。主谓倒装句主要有两种类型:
[教考衔接] 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
(1)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与妻书》)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2)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答案 (1)有几家能够称心如意(地过日子)呢? 表疑问语气的主谓倒装句 (2)你太不聪明了! 表感叹语气的主谓倒装句
七 省略句——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主要有五种类型:
[教考衔接] 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
(1)位卑则足羞。(《师说》)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2)使快弹数曲。(《琵琶行》)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3)以为轮。(《劝学》)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4)空自苦亡人之地。(《苏武传》) 翻译:________________。类型:________。
答案 (1)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 省略主语“彼” (2)让(她)畅快地弹奏几支曲子。 省略兼语“之” (3)用火烘烤木材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 省略宾语“之” (4)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省略介词“于”
八 固定句式——看清固定结构词,固定格式固定译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翻译文言文非常有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
[教考衔接] 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固定句式的语气。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翻译:________________。语气:________。
(2)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翻译:________________。语气:________。
(3)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翻译:________________。语气:________。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翻译:________________。语气:________。
(5)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翻译:________________。语气:________。
(6)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翻译:________________。语气:________。
(7)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翻译:________________。语气:________。
(8)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
翻译:________________。语气:________。
(9)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翻译:________________。语气:________。
(10)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翻译:________________。语气:________。
答案 (1)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表示反问 (2)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表示反问 (3)我日夜盼望项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 表示反问 (4)现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何必告辞呢(为什么告辞呢)? 表示反问 (5)这将怎么办呢? 表示疑问 (6)和你相比,年龄谁大谁小? 表示疑问 (7)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 表示疑问 (8)天空湛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表示选择 (9)如果这样,那么他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表示假设 (10)军营中没有什么用来作为娱乐的,请允许我舞剑(助兴)。 表示陈述
一、“5大标志”助你巧断句
1.词性
(1)先找出名词(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或代词(吾、予、余,尔、汝、公、卿、君、若、其、彼、此、之等),它们如果作主语,就在它们的前面断句;如果作宾语,就在它们的后面断句。
(2)动词、形容词常用作谓语,可以先找到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
边练边悟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至午门,魏藻德引麟征手曰:“国家如天之福,必无他虞。旦夕兵饷集,公何遽为?”引之出。明日城陷,作书诀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解带自经家人救之苏,环泣请曰:“待祝孝廉至,一诀可乎?”许之。
(节选自《明史·麟征传》)
A.作书诀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解带/自经/
B.作书诀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解带自经/
C.作书诀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解带/自经/
D.作书诀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解带/自经/
解析 “二百七十余年”修饰“宗社”,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两项。“解带自经”语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项。亢龙有悔:成语,出自《周易》,意为居高位的人要戒骄,否则会失败而后悔。后也形容倨傲者不免招祸。鱼烂之殃:鱼腐烂。比喻自内部糜烂腐败。谏垣,意思是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
答案 B
【参考译文】
到午门时,魏藻德拉着麟征的手说:“国家像皇天一样有福气,一定不会有什么祸事的。很快军队、粮饷都会聚集起来,您惊慌什么呢?”把他拉了出来。第二天,城被攻下了。麟征写信跟家人永别,说:“祖宗打下的二百七十多年的江山,一天之间成了这样,虽然天子自己遭到了灾祸,小百姓也遭殃。我身为一名谏议大臣,对朝廷的事务无法匡救,依法应当判罪脱服。”于是他解下束带,上吊自杀。家人赶快把他救醒,围成一圈流着泪请求说:“等祝孝廉来后你们辞别一下,行吗?”麟征同意了。
2.对话词
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并且应根据上下文厘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边练边悟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袁淑)迁太子左卫率。太子劭将为弑逆,其夜淑在直,二更许,呼淑及萧斌等,望相与勠力。淑及斌并曰:“自古无此,愿加善思。”劭怒变色,左右皆动。斌惧,乃曰:“臣昔忝伏事,常思效节,况忧迫如此,辄当竭身奉令。”淑叱之曰:“卿便谓殿下真有是邪?殿下幼时尝患风,或是疾动耳。”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劭左右引淑衣曰:“此是何事,而可言罢?”淑出还省,绕床行,至四更乃寝。
(节选自《宋书·袁淑传》)
A.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B.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C.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D.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解析 “曰”是对话标志,后面应断开,排除C、D两项;“大祸”是偏正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故选B。
答案 B
【参考译文】
(袁淑)调任太子左卫率。太子刘劭将要杀君叛逆时,那日晚上袁淑正在殿堂侍奉皇帝,二更左右,刘劭召集袁淑和萧斌等人,希望他们鼎力相助。袁淑、萧斌二人一齐说:“从古到今没有这样做的道理,希望你三思。”刘劭发怒变了脸色,手下都要动手。萧斌害怕了,就说:“我过去在你手下供职,常常想为你效力,何况现在情况如此紧迫,就应竭力听从你的号令。”袁淑斥责萧斌说:“你就觉得殿下真会这样做吗?殿下小时候曾中风,可能这是他的病又发作了。”刘劭更加愤怒,于是问袁淑:“这事能不能成功?”袁淑说:“你处在不被怀疑的位置上,还担心不能成功吗?但是,成功之后会为天地所不容,大祸也就临头了。希望你迅速打消这个念头。”刘劭手下的人抓住袁淑的衣领说:“这是什么样的事,怎么能说停止?”袁淑出来回到省台,绕着床转,到了四更才睡下。
3.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特别是一些议论性语段,根据虚词推断会使断句变得容易。
(1)句首发语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如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苟等。
(2)句首时间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
(3)句末语气词——其后一般断开。陈述句末尾,如也、矣、焉、耳等;疑问句末尾,如与(欤)、邪(耶)、乎等;感叹句末尾,如哉、夫等。
(4)疑问语气词——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如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
(5)复句关联词语——其前一般断开。如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
(6)复音虚词——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不能点断。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则等。
边练边悟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解析 画波浪线句中的两个“则”是领起下文的推论句或结论句,其前均应断开,据此可以排除C、D两项;根据句子大意,应该是鲁君怀疑吴起,“疑”的主语是“鲁君”,“鲁”前应断开,据此排除A项。
答案 B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齐人攻打鲁国,(吴起)率军攻打齐国,大败齐军。鲁国有人说:“鲁国是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般的国家,而鲁君起用吴起,就是舍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就)罢免了吴起。吴起这时听说魏文侯贤德,想去侍奉他。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领,攻打秦国,攻克了五座城池。吴起做将领,同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替士兵分担劳苦。有个生毒疮的士兵,吴起替他吮吸毒汁。
4.句式
(1)注意句式整齐的句子。
(2)注意特殊句式。判断句,如“……者,……也”“为”“乃”“即”“则”等 ;被动句,如“为……所……”“受……于……”“见……于……”等;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等。
(3)注意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以)……为”等。
边练边悟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十六年春,世祖幸南苑,雍建疏言:“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乃回宫未几,复幸南苑,寒威未释,陟历郊原,恐不足以慎起居。”
(节选自《清史稿·杨雍建传》,有删节)
A.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
B.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
C.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
D.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
解析 “圣体违和”主谓结构,完整,排除B、C两项。“孟春飨太庙”状中结构,排除A项。“至期皇躬康豫”状中结构,排除B、C两项。“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判断句,排除A、B两项。
答案 D
【参考译文】
顺治十六年春,清世祖顺治驾临南苑打猎,杨雍建上疏谏言:“前些日子因为皇上身体不适,传旨正月在太庙祭祀,派遣官员致祭,到了那天皇上身体恢复康健,就亲自前去太庙祭祀,这是非常重视祭祖大典的美好情意啊。但是回宫不久,又驾临南苑打猎,天气还很寒冷,到郊外原野上驰骋,恐怕不是谨慎起居的方式。”
5.对称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断句。
边练边悟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呜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尚无坠厥初。
A.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B.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C.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D.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解析 句中两个“命也”都是对前句的判断,分别在“命也”与“亦命也”前后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挠节以求贵”与“市道以营利”是对称句式,分别在其后断开,据此排除B项。
答案 A
【参考译文】
哎,做官位至公卿,是命;隐退为农民,也是命。那种屈节折腰以求高官显位,以交易逐利的方法来谋利的做法,是我们陆家深深感到耻辱的。子子孙孙当引以为戒,希望不要败坏陆家从前的好名声。
情境训练 迁移辨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五年秋九月,吐蕃维州副使悉怛谋请降,李德裕遣行①维州刺史虞藏俭将兵入据其城,具奏其状②。牛僧孺曰:“吐蕃之境,四面各万里,失一维州,未能损其势,徒弃诚信,有害无益。”上以为然③,诏德裕以城归吐蕃,执④悉怛谋归⑤之。吐蕃诛之于境上。德裕由是怨⑥僧孺。六年冬十一月乙卯,西川监军王践言入知枢密,数为上言:“缚送悉怛谋以快虏心,绝后来降者,非计也。”上亦悔之,尤⑦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牛僧孺失策。附李德裕者因言“僧孺与德裕有隙⑧,害⑨其功”。上亦疏之。僧孺内不自安,会上御⑩延英,谓宰相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于此乎?”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退,谓同列曰:“主上责望如此,吾曹岂得久居此地乎!”因累表请罢。十二月,乙丑,以僧孺同平章事,充 淮南节度使。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朋党之祸》) 结合语境推断文中画横线的实虚词的意思。 ①行: ②状: [辨析:以状语武 状: ] ③然: [辨析:成然之 然: ] ④执: [辨析: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执: ] ⑤归: [辨析: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归: ] ⑥怨: ⑦尤: [辨析:忍尤而攘诟 尤: ] ⑧隙: ⑨害: [辨析: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 ] ⑩御: [辨析:振长策而御宇内 御: ] 充: [辨析: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充: ]
答案 ①行:代理(官职) ②状:情状,情况[状:情状,情况] ③然:正确,对,表肯定[然:认为……是对的,认为……正确] ④执:捉拿,逮捕[执:持,握] ⑤归:使……归,送回[归:使……归,送回][提示:由不及物动词“归”带宾语“之”推断] ⑥怨:怨恨,仇恨 ⑦尤:抱怨,指责[尤:责骂][提示:由“尤”后的名词短语推断其应为动词] ⑧隙:感情上的裂痕,怨隙 ⑨害:嫉妒,妒忌[害:嫉妒,妒忌] ⑩御: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亲临[御:驾驭,统治] 充:充当,担任[充:充当,担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
B.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
C.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
D.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
解析 “四夷不至交侵”和“百姓不至流散”是并列的情况,结构相同,两者之间要断开,可以排除A、C两项;“至理”,即“至治”,最好的治世,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B项。
答案 D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缚送悉怛谋以快虏心,绝后来降者,非计也。
②退,谓同列曰:“主上责望如此,吾曹岂得久居此地乎!”因累表请罢。
解析 采分关键点:①快:使……痛快。绝:断绝。非计:不是好的办法。②责望:责怪怨恨。曹:辈,等。罢:罢免,停职。
答案 ①捆绑送还悉怛谋来使敌寇心里畅快,断绝以后前来投降的人,不是好计策啊。
②退出之后,牛僧孺对同僚们说:“皇上这样责怪怨恨,我们怎能久居于此哪!”牛僧孺于是多次上表请求辞职。
【参考译文】
(唐文宗大和)五年秋九月,吐蕃维州副使悉怛谋请求归降,李德裕派遣代行维州刺史虞藏俭率兵进入占据维州城,备文上奏这个情况。牛僧孺说:“吐蕃的边境,四面各有万里,失去一个维州,不能损害吐蕃的势力,白白地破坏了双方的真诚信任,有坏处没有好处。”皇帝认为他说得对,命令李德裕把维州城归还给吐蕃,拘系悉怛谋送还吐蕃。吐蕃在边境上杀死了悉怛谋。李德裕因此怨恨牛僧孺。(唐文宗大和)六年冬十一月乙卯,西川监军王践言入宫主持枢密院事,多次对皇帝说:“捆绑送还悉怛谋来使敌寇心里畅快,断绝以后前来投降的人,不是好计策啊。”皇帝也感到后悔,责怪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牛僧孺失策。依附李德裕的人趁机说“牛僧孺与李德裕之间有怨隙,(牛僧孺)妒忌李德裕的功劳”。皇帝也疏远牛僧孺。牛僧孺内心感到不安,适逢皇帝到延英殿,对宰相说:“天下何时能够太平,你们也在考虑这个吗?”牛僧孺回答说:“太平没有迹象。现在四方的外族没有相互侵犯,黎民百姓不至于离散流亡,虽然不是最好的治世(按唐避高宗李治讳,改‘至治’为‘至理’),也可以说是小康。陛下如果另外谋求太平,不是我们这些人所能做得到的。”退出之后,牛僧孺对同僚们说:“皇上这样责怪怨恨,我们怎能久居于此哪!”牛僧孺于是多次上表请求辞职。十二月,乙丑,任命牛僧孺为同平章事,担任淮南节度使。
二、无标志断句法——善抓谓语,借助语境
1.抓谓语中心词
(1)文言文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能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句子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2)确定句子的谓语中心词还要全面考虑,要善于识别兼语句、连动句等特殊语句,这样就能更准确地把握了。
2.借助具体语境
目前高考采用的题型均是有语境的断句。考生可先理解上下文,再由此推断断句部分的大意。如传记,应先明晰人物、事件、言论;议论文则应明晰中心、论据、方法及逻辑关系。特别要注意断句部分前后的句意、句式特点等。
边练边悟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A.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B.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C.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D.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解析 此题在各个选项相异之处没有标志词,可借助语境,抓谓语中心词,运用排除法快速找到答案。四项中共有两处不同,第一处是“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不胜考掠之惨”的意思是“受不住拷打的惨痛”,“胜”是“禁得住,能承受”的意思。这是“民”被“缚以为盗”“讼诸府”之后的情状,与后文“遂诬服”逻辑一致,所以应在“不胜”前停顿,首先排除B、D两项。第二处是“即出民”与“抵吏罪”中间是否应该停顿,由语境可知,这两个短语为先后两件事,主语均为王安中,王安中先把被诬告的老百姓放出,再治官吏之罪,中间需要停顿,排除C项。故选A。
答案 A
【参考译文】
王安中字履道,是中山阳曲人。考中进士,历任秘书省著作郎。政和年间,天下争相传言有祥瑞降临,朝廷大臣就上表称贺,徽宗看了王安中的奏表,称赞他是奇才。有一天,徽宗特意发下三题制诏令让他草拟,他马上就写成了,皇上就在他的草稿后批道:“可以任中书舍人。”不久,他从秘书少监被任命为中书舍人,提升为御史中丞。开封巡逻的士兵晚上捉拿盗贼,盗贼逃脱了,有个百姓受惊出门正好与士兵相遇,被当作盗贼绑起来;百姓到开封府诉讼,受不住拷打的惨痛,于是无辜服罪。王安中调查到这个案件,审查后定为冤案,立即放出这个百姓,治官吏之罪。
情境训练 迁移辨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沛公如厕,麾①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②丰、沛,定天下,何其③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④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⑤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结合语境推断文中画横线的实虚词的意思。 ①麾: ②起: [辨析: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起: ] ③何其: [辨析:何其衰也 何其: ] ④惫: ⑤独: [辨析: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独: ]
答案 ①麾:招呼,招手 ②起:起事,起兵[起:起事,起兵] ③何其:多么,怎么那样[何其:多么,怎么那样] ④惫:疲乏,困顿 ⑤独:表反问,难道[独:偏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B.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C.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D.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解析 “见人”属于动宾短语做动词“恶”的宾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上”是“独枕”的主语,且前一句中,“随”是动词,主语是“大臣”,宾语是“之”,主谓宾俱全,应在“之”和“上”之间断开,排除D项。
答案 C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②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解析 采分关键点:①微:(如果)没有。谯让:责备。殆:危险。②且:况且。甚:厉害,严重。顾:难道,表反问。
答案 ①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
②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
【参考译文】
沛公借口要去上厕所,招呼樊哙一同离去。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以前在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禁之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群臣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樊哙竟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看到高祖一人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高祖听罢,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
两种断句题型的答题方法
(一)主观题——聚焦动词,句中比较
1.联系语境,把握大意
在提供语境的文言断句主观题中,需要断句的语段在内容上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断句前可翻译上下文,再据此推断断句部分的大意。如果是记叙性文段,应首先弄清讲了什么人、什么事、过程如何、结果如何;如果是议论性文段,则应先弄清观点是什么、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在实际断句中,不少考生弄不清断句部分的大意,把其中的人名等专有名词生生断开,这都是没有联系语境的缘故。联系上下文,起码要标清其中的人名、陈述对象是谁、涉及哪些人物等。力争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再来断句,切忌盲目下笔或看一句断一句。
2.聚焦动词,先易后难
什么人在做什么事,什么人经历了什么事,人物之间有哪些重要的关联。这个过程要先找到句中的动作,由动作推测动作的发出者。能找到这些“路标”固然好,但这类题中真正的难点往往不是靠寻找标志就能应付的,关键是揣摩语意,看看句子的陈述对象是谁,句子之间、词语之间有怎样的意义关联,每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在文言文中,动词是十分常见的。它的主要功能是充当谓语,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一种主要成分。因此,可以用抓动词找主干的方法来断句。断句时,可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先找出谓语动词,然后前追主语,后问宾语、补语,即可确定句子的标点。如果句子里出现了几个动词,就应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先弄清动词之间的关系,如果两个动词是连动式,则不需要断开。也有少数句子没有谓语动词,而是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作谓语动词,断句时要特别注意。
3.句中比较,筛掉干扰
要在“可断可不断”与“非断不可”之间做出正确取舍。这就需要到句中进行具体的比较,比较的重点放在间隔处的字词归上还是归下,通过不同归属方式来比较语意的连贯性,断句后内容必须合情合理,句子断错就容易造成语意指向混乱,或者前后矛盾。最后,筛选掉那些可断可不断的干扰位置,筛选的标准就是是否影响句意的完整表达。
比如2023年新高考Ⅱ卷第10题中“夫为人A所B陷C而欲胜D敌E不亦难乎F臣故曰无术焉G苻坚之类H是也”,“所陷”后可断可不断。如果断开,则“苻坚之类是也”与前面相连接,句子过长,意思不明确,并且“焉”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常断开,故G处应断开,而C处不能断开。
(1)(2023·全国甲)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周)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
答案 BDG
解析 试题设置八个断句点,要求考生选取三个正确的断句点。“母异之”为第一个断句点,意思是母亲对他感到惊异。文章前面说周尧卿十二岁时父亲去世,“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因此说“母异之”。B是正确断句点。试题材料画波浪线部分后有右引号,而缺左引号,提示考生要正确判断左引号的位置。与右引号形成呼应的是“谓族人曰”这个位置,按标点符号规则应该有冒号和左引号,因此D是正确断句点。而A、C都将句意点破,不可取。后面“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两句完整,当在G处施加断句点。“多”字属上,还是属下,可能是考生斟酌犹豫的地方。文言文中补充说明前面的形容词一般都说“如此”。而“多”字置于动词前,则表示程度范围的增强,“多”也常出现在动词“知”之前。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高季昌闻帝灭梁,避唐庙讳,更名季兴。明宗天成二年春,高季兴既得三州请朝廷不除刺史自以子弟为之不许。(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氏据荆南》)
高季兴既得三州请朝廷不除刺史自以子弟为之不许。
答案 CGL
解析 “高季兴既得三州”中,“高季兴”为主语,“既得”为谓语,“三州”为宾语,句子结构完整,“三州”后应断开,即在C处断开;“朝廷”既是“请”的宾语,又是“不除刺史”的主语,整个句子承前省略主语“高季兴”,应在“刺史”后断开,即在G处断开;“不许”的主语为“朝廷”,应在“不许”前断开,即在L处断开。
(二)选择题——排“同”聚“异”,突破难点
1.联系语境,把握大意[同(一)主观题]
2.排“同”聚“异”,突破难点
四个选项中,先排查出哪些停顿是相同的,对此不必关注;再聚焦停顿不同的,重点思考。
那些停顿不一样的地方,可能是难点,且难点就那么一两处。对此,要有足够的突破方法。先看看能否找到标志,如名词、虚词、句式的标志。能找到这些“路标”固然好,但这类题中真正的难点往往不是靠寻找标志就能应付的,关键是揣摩语意,看看句子的陈述对象是谁,句子之间、词语之间有怎样的意义关联,每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这其中如有小技巧的话,那就是会抓谓语动词。如何抓住并聚焦谓语动词,同上面“聚焦动词”内容。
(2021·新高考Ⅰ)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答案 B
解析 “以镇天下”是“强宗室”的目的;“故皇再从三从弟……”以“故”字领起,是“强宗室”的具体行为。“以镇天下故皇”于理不通,由此排除A、D两项。“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是名词性短语,作主语,因比较长,一般在它和谓语之间停顿;而“虽童孺皆为王”是一个紧缩复句,中间不应再断开;太宗问群臣遍封宗子对天下有没有好处,这里的“利”应是“于天下”之利,因此“于天下利乎”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B。
参考译文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季八月甲子,太宗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起初,太上皇想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震慑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是幼童也均被封为王,做王的有数十人。太宗语气和缓地问群臣:“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多的。封的爵位已经很高,又大量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是的。”
[2024全国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二: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为将而降A降而为之B效死C以战D虽欲浣E涤其污F而已G缁之素不可复白
【答案】10.ADF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身为将领却向敌军投降,投降以后又为新主效死作战,即使想要洗涤自己身上的污点,可已经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变白。
“为将而降”与“降而为之····”为顶针的修辞手法,在中间的A处断开。
“为之”做“效死以战”的状语,“效死”是“战”的修饰成分,中间均不可断开,可在后面的D处断开。
“虽···,而···”是转折关系的复句,在中间的F处断开。
故选ADF。
[2024全国新高考I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魏君贤A人B是礼C国人D称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图也。
【答案】CEH
【句意解析】魏君对贤人特别敬重,魏国人都称赞他的仁德,上下和谐同心,不能对他有什么企图。
“贤人是礼”类似于“唯命是从”,在句式上,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其中“是”是辅助表示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无实义,“······(宾语)是······”的句式结构,即“贤人”是谓语动词“礼”的宾语,而其主语是“魏君”,所以在“礼”后断开。“国人”是主语,“称”是谓语动词,“仁”是宾语,所以在“仁”后断开。“上下”,即“上下的人”是主语;“和合”即“和谐同心”是谓语,因此在“和合”后断开。
或者利用句式,都是四字短语,句式整齐也可判断。
[2024全国新高考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刘备为吕布所袭奔于操程昱以备有雄才劝操图之。操曰:“今收揽英雄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犹非与操有怨者。臧霸先从陶谦,后助吕布,布为操所擒,霸藏匿,操募得之,即以霸为琅邪相。先是操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操定兖州,翕、晖投霸。至是,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操叹其贤。......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黒。
刘备为吕布A所袭B奔C于操D程昱E以备F有雄才G劝操H图之。
【答案】10.BDG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析句意】刘备被吕布袭击后,投奔曹操,程昱认为刘备有雄才,劝曹操图谋除掉他。
“为····所”表被动,“袭”是动词,“刘备为吕布所袭”是一个被动句,所以从“袭”后B处断开;“奔于操”承接前边主语“刘备”,“奔”是谓语,“操”是宾语,结构完整,所以从“于操”后D处断开;“以”是“程昱”的谓语,“备有雄才”是宾语,“程昱以备有雄才”句子结构完整,所以从“有雄才”后G处断开。故选BDG。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