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轻关易道,通商宽农
——古今中国的商业和贸易
高三历史重点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历程
时期 发展历程
先秦 ①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②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私商兴起,各地出现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秦汉 ①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②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
隋唐 范围扩大,贸易繁荣:①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②农村集市贸易(草市)发展起来;③出现柜坊和飞钱
宋元 打破时空,空前繁荣:①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②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④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品品种齐全
明清 继续繁荣,“商帮”出现:①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②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农产品商品化)
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④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兴起
艰难发展
繁荣
空前繁荣
继续发展
先 秦
秦 汉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原因
重农抑商;国家统一;农手发展;
丝路开通。
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提高;社会大变革
国家统一;农手发展;运河开通;政策开明;
国力强盛。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交通发达;政策开放;农手发展;
重心南移。
农耕经济全面繁荣;高产作物引进;赋役制度改革;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海禁和闭关政策
商品种类日益增多
玉米
我们来
自美洲
咖啡
我们来
自非洲
我们来
自亚洲
“商业革命”
商业活动的主体:商人
(1)商周时期:商人出现
《国语》记载:“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2)春秋战国:私商兴起
(3)秦朝之后:商人地位低下
《史记》: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旧唐书》:禁工商不得乘马,工商杂色之流,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大明会典》:农民之家许穿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穿绢布。
(4)明清时期:商帮兴起
会馆明代嘉靖年间,一些绅商为同乡
举子进京赶考和商人进京经商而建立
起来的居住休息场所。至清代,成为
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
重要场所。会馆具有地域性和行业性
的特点
商帮:明清时期形成的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会馆、公所进行联络的地域性商人集团。
十大商帮:徽、晋、陕、鲁、闽、粤、宁波、洞庭、江右、龙游等,其中以徽商和晋商规模最大、实力最为雄厚。
相似 以经营盐业起家;积累起商业资本后扩大经营范围,涉足其他行业;还创办金融机构,甚至走出国门,积累起巨额财富。
如何评价明清商帮:
积极:
(1)促进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商品化
(2)推动区域间商品流通
(3)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
(4)造就诚信经营、开拓进取的精神
不足:
(1)依靠封建政府
(2)资金多用于买田置地
(3)未能从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型
(4)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
(5)思想保守,生活腐化
时期 概 况 西汉 丝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较为繁荣
唐朝 对外贸易扩大 两宋 海外贸易税收成为重要财源;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元朝 泉州;市舶司 明清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广州“十三行” 渐趋
萎缩
商业活动的桥梁:商路
国内区域长途贩运贸易
汉唐时期的对外交往
材料: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中亚的马匹和药材,西亚和东南亚的香料等,通过陆、海丝路流通于欧亚世界。除了众所周知的“四大发明”向西传播,西亚的冶铁、历法、医药和希腊的艺术风格东传中国。西亚的小麦、中亚的蔬菜瓜果、南亚的棉花、东南亚的水稻经陆路传入中国;美洲的玉米、甘薯和烟草经海路传入中国。
——许亮:《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一部人类共同体的演进史 》
探究:根据材料,探讨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
古老的商路:丝绸之路
意义:
①加强中西贸易往来,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
②有利于中西方宗教、科技、文化交流与传播
③物种交换有利于农业发展,丰富人类的饮食
④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
宋元时期的对外交往
唐宋时期,导致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国际贸易中的商品主要是价格昂贵的奢侈品……因此丝绸之路上盗匪横行,洗劫商旅,杀人劫财,乃是常情。玄奘西行中就多次遇到盗匪,有一次遇到多达二千余骑的“突厥寇贼”。
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骆驼和马、驴……因为骆驼能载重物,而食量又小,比较合算。然而,即使是骆驼,其运载能力也十分有限……丝绸之路沿途的地形更为复杂,行程更为遥远和艰苦,因此骆驼的运输能力更受限制。
——李伯重《丝绸之路的终结真相》
西夏王朝在公元十一世纪初攻取河西走廊,占据丝绸之路主动脉,这对陆上丝路贸易及西北地区交通状况产生了强烈影响……虽然宋夏双方对缘边贸易都持积极扶植态度,但宋夏之间的关系却变化无常。一旦处于战事状态,双方都严格控制边地人员出入,无疑会影响丝路贸易。
——杨蕤《西夏时期的陆上丝绸之路》
盗匪时常出没,风险极高
运载力有限,对利润有较大限制
西夏占据丝绸之路必经地,对商贸往来造成阻碍
◆宋代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的原因:
(1)政治:①实力下降,陆路受阻;②政府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
(2)经济:经济重心的南移
(3)文化(科技):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
(4)优势: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
(5)国际:周边环境的和平安定与经济发展
明朝前期的对外交往
依据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统计,1570年—1590年前后明朝国际贸易税收仅为7万两白银,仅占杂色收入 378万两白银的1.86% ; 占田赋、盐课等在内的收入0.22% 。
——章忠民 胡林梅《明清海上丝绸之路经略与海权渐失》
郑和出发前在巨大的宝船上装满了陶瓷器、丝织品等中国特产,这些都将慷慨地赠给所到之处的王侯贵族们。而回贡的物产完全无法与之相称。
——【日】上田信《海与帝国》
明代的倭患有两个阶段比较厉害:第一阶段是从明朝建立到永乐十七年(1419年);第二个阶段是嘉靖年间的“争贡之役”导致明政府加强了海禁,而对日本朝贡贸易的严格限制又导致嘉靖年间倭寇的再度猖獗。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探究》
根据材料,导致明朝对外贸易态度发生变化,并进行“海禁”的原因有哪些?
官方组织的朝贡贸易往往成本高,而回报过低
国际贸易不再是官方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上倭寇猖獗,对统治安全造成威胁
顺治初年, 以郑成功为首的抗清势力于东南沿海进行着抗清活动。为了对付抗清势力,清政府延续明代的海禁政策, 先后持续了四十年,使明后期繁荣的商品经济倒退了许多。1684 年 清廷统一台湾后康熙帝认识到海上贸易的重要性, 次年开海禁……中国出口贸易的扩大使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
遗憾的是, 这种中外交流的局面因西方殖民列强的不断加强对中国的入侵而中断。1745 年, 有五艘英舰闯入中国海域; 1748 年澳门发生了葡萄牙人杀害华人案。乾隆帝认为地方多事的原因在于中外贸易,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清朝对外政策就沿着“严加防范”的道路上愈来愈走向极端。1757 年《防范外夷规条》仅留广州一口对外开放,自此清朝的历代统治者都沿袭着这种闭关政策, 繁荣了将近一个世纪的中西贸易就此结束。这种政策阻遏了中国走向海洋的进程, 使得中国的航海和海运能力, 从明代尚领先于世界的地位上逐渐跌落了。
——《从禁海到闭关锁国—试论明清两代海外贸易制度的演变》
依据材料指出清朝对外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清朝初期,为了对抗东南沿海的反清势力
清朝中期,为了对抗西方殖民侵略势力
阻碍中西贸易,商品经济发展受阻
中国航海事业逐步落后于世界水平
◆明清对外贸易衰落的深层原因:
①经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决定作用;(保守封闭、外部需求有限)
②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束缚;(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③思想:儒家思(理学)的消极影响。(重义轻利、天朝上国观念)
时间 主要通道 管理机构 贸易形式 发展趋势
西汉 丝 绸 之 路 ∥∥∥ 朝 贡 贸 易 开
放
到
闭
关
唐朝 市 舶 司 两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广州十三行 对外贸易的发展
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
国家政局
国家统一、政局稳定,有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秦汉);国家分裂、战乱不断,就会不利于商业发展(魏晋)。
2
农业、手工业
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产品商品化的趋势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对农业的过度重视阻碍商业发展
3
交通状况
如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有利于国内贸易发展;如宋代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4
统治者的政策
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政策都会阻碍商业贸易的发展。政府统一货币、度量衡之类政策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经营方式 主要史实
近代银行的建立 ①洋行:1865年,英国在香港开办汇丰银行,并在上海设立分行,随后又在中国许多城市设立分支行;②自办银行: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先后在北京、天津、汉口、广州、香港、烟台、镇江、汕头、福州和重庆等地设立分行
股份制企业出现 19世纪70年代,随着官督商办与官商合办的民用股份制企业出现,股票也开始走向市场,其中较著名的有1872年开业的轮船招商局发行的股票和1876年开始筹办的开平矿务局发行的股票
证券机构出现 为了适应股票交易的需要,上海出现了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
大型百货公司的出现 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之后在广州、上海等地也出现了大型百货公司
近代中国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一带一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
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简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