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必备知识的境脉式复习 以交通与社会变迁为例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基于必备知识的境脉式复习 以交通与社会变迁为例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8 23:0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基于必备知识的境脉式复习
——以“交通与社会变迁”为例
道路
工具
动力
功能
情境畅想:你要去北京参加一场面试,你乘坐何种交通工具?假使你祖上109年(1915)前进京参加第一届公务员考试,何种交通工具及如何到达?祖上的祖上709年前(1315年)北京参加恢复科举后第一次殿试又是乘坐何种交通?
一、必备知识:中外交通变迁
知识整理:请同学们从道路修筑、动力改进、交通工具多样性等方面快速回顾中外交通方面的知识。
中国
外部世界
古代
近代
现代
道路
动力
工具
道路
动力
工具
路、驰道、直道、五尺道、
驿道
驿路
春秋运河、灵渠
隋运河
元大运河
畜力、人力、水力、风力
陆:橇、轮车、马、马车
海:筏、船、木船、帆船
陆:橇、轮车、马、马车
海:筏、船、木船、帆船
路、罗马帝国道路
畜力、人力、水力、风力
铁路、汽车公路、航线
4条(东南西北)海上新航路、6条运河
机车、汽船、汽车、电车、飞机、自行车
蒸汽、(油)机械、电
蒸汽、机械、电(引进)
机车、汽船、汽车、电车、飞机、自行车(引进)
唐胥铁路、京张铁路、保路运动
航线、港珠澳大桥、沪嘉高速、京津城际
磁、核动力
高铁、远洋轮船、宽体客机
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海底隧道
磁、核动力
高铁、远洋轮船(进入世界船舶市场)、国产客机
中外交通发展历程必备知识
陆上、海上丝路
海上探险、海上贸易
二、境:交通变迁中的古今中外
1、任务1:识别以下交通地图属于何时?并思考古代大国为什么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修建全国范围的交通线?并关注这几幅交通地图所反映的修筑要素,提炼几个关键词。
秦朝
唐朝
元朝
罗马帝国
图1
图2
图3
图4
情境——时空识别(图1)
秦朝:直道”, 以防御匈 奴军队南下劫掠为主要功能;五尺道则主要连接 中原、四川与云南。交通线首先服务于政治和军 事,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快速传递了信息。
情境——时空识别(图2)
隋唐:运河对沟通南北,连接都城,进而对巩固隋、唐统一、促进南 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所起的重 要作用。交通线对治理地方、加强集权起重要作用。
情境——时空识别(图3)
元朝定都北方的大都,人口集 中的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文化重心分离,需要 通过漕运,利用水道和海道调运公粮等, 运河在元代具有重要作用,将其经济、文化重心 与政治中心紧密连接在一起 。
情境——时空识别(图4)
罗马:罗马帝国为了加 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所以有了“ 条条大路通罗马 ”这句话,交通线 为了调动军队方便,所以罗马人走到哪个地方,路就修到哪个地方。
二、境:交通变迁中的古今中外
1、任务1:识别以下地图属于何时何地?并思考古代大国为什么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修建全国范围的交通线?并关注这几幅交通地图所反映的修筑要素,提炼几个关键词。
秦朝:直道”, 以防御匈 奴军队南下劫掠为主要功能;五尺道则主要连接 中原、四川与云南。交通线首先服务于政治和军 事,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快速传递了信息。
罗马:罗马帝国为了加 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 的大道,所以有了“ 条条大路通罗马 ”这句话,交通线 为了调动军队方便,所以罗马人走到哪个地方,路就修到哪个地方。
隋唐:运河对沟 通南北,连接都城,进而对巩固隋、唐统一、促进南 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所起的重 要作用。交通线对治理地方、加强集权起重要作用。
元朝定都北方的大都,人口集 中的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文化重心分离,需要 通过漕运,利用水道和海道调运公粮等, 运河在元代具有重要作用,将其经济、文化重心 与政治中心紧密连接在一起 。
政治统治
加强集权、巩固统一
军事征服
粮食供应
区域联系
军事防御
政治统治
加强集权
巩固统一
粮食供应
军事征服
区域联系
军事防御
二、境:中外交通变迁中的古今中外
2、任务2:根据以下情境或材料,结合所学,说说你对近代交通特征(功能)有何认识?并结合中外时空背景,提炼几个关键词。
图5
特征:新航路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起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逐渐形成。
二、境:交通变迁中的古今中外
图6
特征:殖民扩张、近代交通工具的广泛发明,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被紧紧地连 接在一起,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材料1:日本的《朝日新闻》曾言:“铁路所 布,即权利所及 。凡其他之权、商权、矿权、交通 权,左之右之,存之亡之,操纵于铁路两轨,莫敢 谁何 。姑夫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关也,死生存 亡系之。有铁路权,即有一切之权;有一切权,则 凡其地官吏,皆吾颐使之奴,其地人民,皆我俎 上之肉”——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第 11 卷·近代前编(1840— 1919)·上(第 2 版)》
特征:列强通过 铁路控制其周边政治权力,列强利用铁路侵 略、掠夺中国人民,通过交通网在世界范围内扩张,实现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掠夺的本质。
材料2:日本满铁公司(1906-1945)曾长期在中国从事铁路权益的侵略活动,是日本侵华的排头兵。
图7:近代中国铁路
图8:徐寿及黄鹄号
特征:中国近代交通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近代中国通过发展交通进行的与西方列强的抗 争,维护了国家利权 。但交通布局不均衡,整体发展缓慢。
二、境:交通变迁中的古今中外
2、任务2:根据以下情境或材料,说说你对近代交通特征(功能)有何认识?并结合中外时空背景,提炼几个关键词。
中国近代交通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近代中国通过发展交通进行的与西方列强的抗 争,维护了国家利权 。
扩张与掠夺
技术发明
殖民扩张、近代交通工具的广泛发明,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被紧紧地连 接在一起,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列强通过 铁路控制其周边政治权力,列强利用铁路侵 略、掠夺中国人民,通过交通网在世界范围内扩 张,实现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掠夺的本质。
维护利权,交通近代化
特征:新航路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起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逐渐形成。
地理大发现
环球交通网
世界为整体
维护利权,交通近代化
世界为整体
扩张与掠夺
技术发明
环球交通网
地理大发现
二、境:交通变迁中的古今中外
3、任务3:根据以下情境或材料,结合教材思考,现代交通的大踏步前进,体现了国人的什么愿望?并提炼几个关键词。
愿望1:形成全国范围的交通网,将内陆与边疆、沿海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步步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区域间互通有无的梦想。
图9:中国当代铁路网及提速表
材料3:2014 年 7 月 25 日 , 由中国铁建等央 企参建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 安卡拉高铁 (简称“伊安高铁”)工程顺利通车 。该工程全长 533 公里,中方用欧洲标准承建了其中最艰巨的 158 公里,修建了 33 座桥梁及 39 个隧道;时速 达到 250 公里以上。通车后,全程由乘坐大巴的 6 个多小时,缩短为高铁 3.5 小时 。这是中国在 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铁, 对中国高铁进一步走 出去,具有强烈的示范意义。《中国在海外承建首条高铁通车》,《国际先驱导报》,2014 年 8 月 5 日
愿望2:交通科技走出去,从交通视角推动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
图10:中国高速铁路里程表
5633 次列车挂在尾部的行李车助力 群众致富 。当地老乡们需要运送的牲畜、农机具 和大件行李等,都装在这个车厢里,并且全部免费运送。几十年间,5633 次列车被当地群众亲切 地称为扶贫“慢火车”。它为闭塞的山区搭起一 座沟通的桥梁,成为方便老乡们的“便民车”,为 脱贫攻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杨成龙:《穿行大凉山的“慢火车”》,《光明日报》,2022 年 8 月 28 日。
材料4:穿行大凉山的 5633 次“慢火车”图 片
愿望3:为经济发展, 扶贫开发、共同富裕、现实中国式现代化。
二、境:交通变迁中的古今中外
3、任务3:根据以下情境或材料,结合教材思考,现代交通的大踏步前进,体现了国人的什么愿望?并提炼几个关键词。
愿望1:形成全国范围的交通网,将内陆与边疆、沿海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步步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区域间互通有无的梦想。
愿望2:交通科技走出去,从交通视角推动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
愿望3:经济发展, 共同富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实中国式现代化。
人流、物流、区域联系与平衡
交通开放与国际担当
民族复兴、中国梦
地区治理、旅游开发、
人流、物流、区域联系与平衡
地区治理、旅游开发、
交通开放与国际担当
民族复兴、中国梦
原因
影响
政治需求
经济促动
技术革新
军事需要
精神进取
社会治理
经济发展
主权维护
生活便利
文化交融
功能性?
重要性?
发展性?
代表性?
三、脉:关于交通变迁中规律性认识
2、交通是纽带:交通是农、工、商发展和联系的纽带,是不同地区和城乡连接的纽带,对全国各地经济互补、地区分工、区域发展、重点产业等发展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带动偏远地区和落后地区发展,交通更显重要纽带重用。
1、交通是动脉:非常时期,发生灾难时,如地震、洪水、大火、海啸等,或在战争时,或国家财产受到威胁时,交通工具都会用来抢救伤亡,恢复社会正常秩序,这种超经济的社会救济作用会显示得更为突出。
3、交通是镜子:不同的时代,交通呈现的面貌不同,反映了人类社会从农业-工业-信息社会的历程。
4、交通是实力:交通区域格局的变化,反应了国家实力格局的变化,中国交通起步晚,发展快,后发先至,如今已居于世界前列。
三、脉:关于交通变迁中规律性认识
小结与后记:交通是什么?
道路
工具
动力
功能
交通是纽带
交通是动脉
交通是实力
丰富的情境
……
脉络
立体概念
交通是镜子
现学现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以来,铁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中国的铁路建设始于19世纪晚期,早期铁路修筑多出于增强军事实力和稳固清政府统治的目的。甲午战争之后,政府官员普遍认识到铁路的军事价值,确定了以修建铁路为“力行实政”的首要项目,修建速度明显提升。1895-1911年间平均每年新开通544公里;铁路客运量达到162330万人,货运量达243233万吨。一大批铁路沿线的乡村迅速发展为城镇,带来了大量人口聚集。铁路的开通极大地便利了报刊的发行,为新思想和民族国家观念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流播莫定了基础。晚清政府因财政条件的恶化,筑路资金不得不大量依赖外债,外债借款合同中附加的特别条款不仅削弱了铁路自主权,也刺激了收回利权运动的兴起。20世纪初,伴随铁路展筑,社会冲突频发。
——摘编自赵劲松、何佩霖、蔡杨《晚清铁路建设与辛亥革命》
(1)据材料,概括晚清中国铁路建设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铁路建设的影响。
答案.(1)背景:全球铁路事业的扩张;列强资本输出,侵夺中国路权,民族危机加深;清末新政的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影响:使中国铁路交通发展起来,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近代企业的交通、能源压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铁路沿线城镇发展;也便利了西方列强攫取中国更多主权和掠夺财富,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推动思想解放和地区交流;推动民族意识的觉醒的同时,加剧了社会冲突。。
感谢各位的聆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