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卷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1.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是( )
A.嬴政 B.刘邦 C.刘秀 D.杨坚
2.秦王朝建立起这套地方行政制度后,国家权力乃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皇帝手中,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该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三司制
3.历史课堂上,张老师提示“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 )
A.黄巾起义 B.陈胜、吴广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黄巢起义
4.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评论下图著作的创作者是“史界太祖、中国通史之创始者”。享有这一崇高声誉的历史人物是( )
《史记》书影
A.司马迁 B.张仲景 C.霍去病 D.董仲舒
5.下列史实与图示中①相对应的是( )
秦朝→西汉→①→三国→西晋
A.确立分封制 B.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C.张骞通西域 D.蔡伦改进造纸工艺
6.下图是197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现存最早的养生运动导引图。该图反映了汉朝时( )
A.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B.出现民族交融的趋势
C.有强身健体的意识 D.呈现统一国家的气象
7.琵琶源于西亚,现代维吾尔语称琵琶为“巴比特”(barbit),与古波斯语对琵琶的称呼“巴波特”(barbot)十分相似。这一现象应缘于( )
A.丝绸之路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隋大运河的开通 D.郑和下西洋
8.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 )
A.百家争鸣出现 B.东汉走向衰亡 C.民族政权并立 D.藩镇割据形成
9.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写道:“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与材料中内容相符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皇之治 D.贞观之治
10.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尊崇儒术”。他们都是为了( )
A.削弱诸侯王势力 B.加强思想控制 C.消除匈奴威胁 D.打击豪强地主势力
11.以下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部分目录,这一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第9课 秦统一中国…………………………………………44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50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54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57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63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2.秦汉时期的统治者,为了有效地巩固“大一统”局面,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其中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采取( )
A.统一文字 B.推恩令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盐铁专卖
13.下图所示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的力量对比,为解决该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恢复郡县制 B.实行休养生息 C.颁行推恩令 D.设立三省六部
14.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的汉文帝陵墓,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这与汉文帝在其遗诏中提出修建自己的陵墓“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的要求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提倡( )
A.勤于政事 B.戒奢从俭 C.知人善任 D.虚怀纳谏
15.“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措施是( )
A.休养生息 B.平抑物价 C.盐铁官营 D.尊崇儒术
16.蒲松龄在连续科场失利后,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铭联置于聊斋书屋,从此开创出一番新的事业。联中“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的人分别是( )
A.刘邦、夫差 B.项羽、勾践 C.陈胜、楚庄王 D.吴广、秦穆公
17.秦朝在地方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命和考核。秦朝推行这一制度意在( )
A.强化经济管理 B.实行思想控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防止外戚专权
18.《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还记载,高祖曰:“此三者(张良、萧何和韩信),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材料描述的是刘邦夺取天下的( )
A.目的 B.原因 C.过程 D.影响
19.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这样描述: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制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郡县,每一郡县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此外,他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新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20.琅琊刻石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时所刻。刻石上的文字有“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该文物( )
A.见证了秦灭六国的过程 B.体现了楷书艺术的成熟
C.记载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D.反映了秦末农民战争的影响
二、综合题
21.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体制创新】
材料一:禹传子,“公天下” 变为 “家天下” 。
材料一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 自秦朝统一……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后来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地方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中“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地方体制”指的是什么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个体制”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材料四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摘编自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依据材料三,指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问题和汉武帝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材料四,概括西汉王朝利用董仲舒的教化思想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材料五
材料六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成立专门铸币机构,铸造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的货币。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五中两幅图片信息写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阅读材料六,写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施的相同的措施。
材料七 建武六年,光武帝刘秀下令精兵简政,提出一系列政策,一次就裁并了400多个县,约相当于当时实际控制县数的三分之一;后又“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即大约减少了当时官员的十分之一,达数万人之多,第二年,又大量复员军队。…… ——译自《后汉书·光武帝纪》
根据材料七概括光武帝刘秀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此后,东汉出现了怎样的社会局面?
【对外交往频繁】
材料八 丝绸之路示意图
依据材料八,指出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哪个历史事件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
【科技文化繁荣】
材料九 我国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就有了纸,东汉对造纸术进行改进,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此后纸张开始代替竹帛…… ——摘编自刘燕华主编《生存与科技》
依据材料九,指出张仲景在我国古代医药学方面的历史地位。指出东汉时期改进造纸术的历史人物。
(8)综合上述材料,从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发展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22.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在北京举行。某班历史老师围绕“丝绸之路”设计了下列探究活动,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 了解丝路人物】
材料一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凿空: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初骞行时百余人,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汉书·张骞传》
材料一中的张骞“凿空”指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张骞一行人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任务二 探寻丝路地标】
材料二
丝绸之路示意图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丝绸之路经过地点的名称。A______(城市);B河西走廊;C________ (国家或地区)
【任务三 展示丝路交流】
材料三
——整理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7年级上册》
(3)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
【任务四 传承丝路精神】
材料四 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因为,它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地衔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 ——摘编自陈凤英《习近平“一带一路”构想战略意义深远》
根据材料四,指出古代“丝路精神”的内涵。并根据材料归纳今天中国建设“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
23.墓葬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等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周时代宗法制盛行,它强调同族之间的血缘关系。在这种制度下,死者同族而葬。王室家族墓地既葬历代国君,也陪葬关系密切的大贵族。《周礼》记载“先王之葬居中”“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 ——摘编自李如森、刘云伟《试论战国族坟墓制度的崩溃与衰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入葬商周王室墓地的基本条件。指出影响王陵与陪葬墓的位置安排的主要政治制度。
材料二 战国时期墓葬信息表(部分)
墓葬名称 墓主身份 墓道数 面积(m )
金村大墓 周天子 1 148.6
固围村魏国墓地 魏王 2 756
胡庄韩王陵 韩王 2 954
邯郸赵王陵 赵王 2 1600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表格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材料三 “独立陵园制”的确立当以秦始皇陵园为标志,汉代进一步完善化。这些皇陵不与继任者共享墓地,一陵独尊,占地规模往往十分巨大,秦始皇陵的陵区甚至达到五十多平方公里,过去是无力营建这种规模墓葬的。 ——摘编自赵化成《从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汉“独立陵园制”的演化轨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独立陵园制”出现的原因。
材料四
刘恒(汉文帝)曾说,霸陵(汉文帝陵墓)的陪葬品只能是陶器,不能用金银铜锡等奢侈物品做装饰。霸陵不起封土(不在地面垒封土,依山为陵),不要烦扰百姓。他甚至将节俭的理念写入遗诏,嘱咐后人厉行薄葬,清静恭俭。——纪录片《帝陵·西汉帝陵》解说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文帝霸陵的特点,谈谈霸陵反映出的治国思想。
参考答案
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空白处的朝代是东汉,刘秀是东汉的建立者,C项正确;嬴政建立秦朝,排除A项;刘邦建立西汉,排除B项;杨坚是隋朝的建立者,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开创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B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开创的制度,排除A项;行省制出现于元朝,排除C项;三司制出现于明朝,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据“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可知,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陈胜、吴广起义,B项正确;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时期,排除A项;李自成起义发生在明朝,排除C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根据“《史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书中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肯定他们的功绩,也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A项正确;张仲景是东汉名医,著有《伤寒杂病论》,霍去病抗击匈奴,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张仲景、霍去病、董仲舒均不是《史记》的作者,排除BCD项。故选A项。
5.D
【详解】由朝代顺序可知,西汉与三国之间的是东汉。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D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A项;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根据题干“197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现存最早的养生运动导引图”可知,这属于我国古代的医疗保健体操。这充分证明,早在汉代,我国就已经利用体操运动动作为锻炼身体、防病治病的意识了,C项正确;图示的体操动作,体现不出休养生息的政策、民族交融、统一国家的气象信息,排除AB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现代维吾尔语称琵琶为‘巴比特’(barbit),与古波斯语对琵琶的称呼‘巴波特’(barbot)十分相似”和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A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交融,排除B项;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外戚和宦官专权导致东汉的衰亡,故选B;百家争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民族政权并立是在宋辽时期,排除C;藩镇割据是在唐朝末年,排除D。
9.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修养生息政策,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出现了文景之治,A项正确;光武中兴是东汉初期的治世,与材料中文景不符,排除B项;开皇之治是隋文帝时期的统治局面,排除C项;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时期的统治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治,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实施了“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封建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政策,由此确立了儒家学说在中国封建社会思想界的统治地位,B项正确;汉武帝听从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与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尊崇儒术”,不符,排除A项;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征,大破匈奴,与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尊崇儒术”,不符,排除C项;汉武帝为了限制豪强地主势力,在地方设刺史,强化监察制,与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尊崇儒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根据题干“第9课秦统一中国”“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和“第13课东汉的兴衰”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秦汉时期。秦汉都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汉政权建立后,都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项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包括夏商周的更替、动荡的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排除A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C项正确;统一文字是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排除A项;“推恩令”是汉武帝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盐铁专卖是汉武帝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据题干“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的力量对比”图,可知,地方封国实力较大在管辖范围和管辖人口上已经超过中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到了中央集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权力,加强中央对王国的控制,C项正确;从战国后期开始郡县制一直存在,不存在恢复的问题,排除A项;休养生息政策是汉初推行的经济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的汉文帝陵墓,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和所学可知,汉文帝提倡戒奢从俭,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都没有增加,B项正确;汉文帝是个勤于政事,目光敏锐的皇帝,但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汉文帝的生活状况,并未说明其用人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题干说明的是汉文帝戒奢从俭的生活作风,并未涉及其虚怀纳谏的品质,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根据材料“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西汉建立之处经济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A项正确;“平抑物价”主要是针对物价波动采取的措施,在汉初不是首要解决经济凋敝问题的关键政策,排除B项;“盐铁官营”是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增加财政收入采取的经济政策,汉初经济急需恢复,还未到实行这种加强控制经济的政策的时候,排除C项;“尊崇儒术”是汉武帝时期在思想方面采取的政策,主要目的是加强思想统治,而非解决汉初经济困境,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根据材料“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和所学可知,上联评价的历史人物是项羽。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最终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并率军入关;根据材料“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和所学可知,下联评价的历史人物是越王勾践。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所灭,越王勾践被吴国所俘,为了不忘灭国之仇,勾践卧薪尝胆,磨炼意志,最终取得吴王夫差信任,回到越国。回国之后,勾践开始了灭吴计划,并最终灭了吴国,因此,这副对联的上、下联分别评价的历史人物是项羽、勾践,B项正确;刘邦是西汉的建立者,吴王夫差是勾践的争霸对象,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陈胜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之一,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国君,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项;吴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之一,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秦国国君,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7.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建立后,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属于秦朝的政治制度,不属于经济措施,比如统一货币,因此,无法强化经济管理,排除A项;秦朝通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排除B项;材料属于秦朝地方管理制度,与外戚专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8.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还记载,高祖曰:‘此三者(张良、萧何和韩信),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可知,意在强调刘邦取胜的原因,一是刘邦与民约法三章,获得民心,得到百姓的支持拥护;二是刘邦善于发现和利用人才,最终成就大业。而项羽刚愎自用,失去人才,导致失败,B项正确;刘邦夺取天下的目的是建立属于自己的全国政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刘邦和项羽经过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战胜项羽,取得天下,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刘邦夺取天下,结束了秦末以来长期混乱的状态,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9.A
【详解】根据材料“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每一郡县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新皇帝”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统治全国,A项正确;推行郡县制的是秦始皇不是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排除BCD项。故选A项。
20.C
【详解】由题干材料“刻石上的文字有“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度量衡、文字和实行郡县制等。因此,C项正确;刻石并未具体描述秦灭六国过程,排除A项;秦朝以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文字,尚未出现楷书,排除B项;刻石内容与秦末农民战争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1.(1)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
(2)制度:郡县制;影响: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问题:诸侯国势力强大,中央集权面临威胁。方法:“推恩令”;积极作用: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治,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4)态度: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相同措施:统一货币,发行全国。
(5)措施:精兵简政;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复员军队;局面:光武中兴。
(6)起点:长安;事件:张骞出使西域。
(7)地位:被称为“医圣”;人物:蔡伦。
(8)启示:政治稳定是国家强大的前提;要加强对外交流才能不断发展;重视科技的力量等。
【详解】(1)变化:依据材料“禹传子,‘公天下’变为 ‘家天下’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体制:依据材料一“后来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地方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地方体制”指的是郡县制,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影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问题:依据图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分析可知,封国辖郡的个数个人口都比中央多,诸侯国势力强大,中央集权面临威胁;方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诸侯国力量过于强大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逐步削弱诸侯国的实力,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积极作用:依据材料三“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治,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4)态度:根据材料五“秦坑儒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对儒家文化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根据材料五“汉代讲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对待儒家文化实行了“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相同措施: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发行全国,故秦始皇和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施的相同的措施是统一货币,发行全国。
(5)措施: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夷洲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局面: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6)起点:依据材料八“丝绸之路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故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事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
(7)地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被称为医圣;人物: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归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8)启示: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政治稳定是国家强大的前提,要加强对外交流才能不断发展,重视科技的力量等。
22.(1)张骞通西域不畏艰险、不屈不挠、勇于探索、报效祖国。
(2)长安/欧洲(或大秦)
(3)丝绸之路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丝绸之路给西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答对两点即可)
(4)丝路精神: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意义: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l世纪时代潮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地衔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答对两点即可)
【详解】(1)事件:根据材料一“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张骞通西域;精神:根据材料“凿空: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初骞行时百余人,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可归纳为不畏艰险、不屈不挠、勇于探索、从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还可得出他们还有报效祖国的精神。
(2)①:材料二“丝路”的起点在长安,汉朝时,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罗马),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 ②:丝绸之路的终点是大秦(罗马)。
(3)影响:根据材料三信息“丝绸之路使的中原和西域、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物品互通。”,可归纳其影响是丝绸之路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丝绸之路给西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4)内涵:分析材料信息“它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头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可归纳丝路的精神是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意义:根据材料“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可归纳为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l世纪时代潮流;根据材料“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地衔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可归纳为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地衔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
23.(1)条件:与王室有血缘关系者。制度:分封制。
(2)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地位下降;诸侯势力上升;各诸侯之争斗激烈;分封制、商周礼仪等遭到破坏。(答对1点)
(3)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秦朝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力强盛;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
(4)特点:用陶器作陪葬品,霸陵不起封土;治国思想:勤俭治国,休养生息,与民休息。(其它言之有理可赋分)
【详解】(1)基本条件:根据材料“商周时代宗法制盛行,它强调同族之间的血缘关系。在这种制度下,死者同族而葬”可得出入葬商周王室墓地的基本条件是与王室有血缘关系者。
制度:根据材料“先王之葬居中”“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以分封形式分配给王族、功臣等,让其建立诸侯国,逐渐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这体现了西周的分封制。
(2)历史信息: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战国时期魏王、韩王和赵王的墓葬面积超过了周天子墓葬面积,这体现了这时期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地位下降,诸侯势力上升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混战,分封制、商周礼仪等遭到破坏。
(3)原因:根据材料“这些皇陵不与继任者共享墓地,一陵独尊,占地规模往往十分巨大”可知,皇陵不与继任者共享墓地,一陵独尊,并且规模庞大,这得益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根据材料“秦始皇陵的陵区甚至达到五十多平方公里,过去是无力营建这种规模墓葬的”可知,秦始皇的皇陵规模庞大,体现了秦朝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力强盛,也体现了当时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4)特点:根据材料“霸陵(汉文帝陵墓)的陪葬品只能是陶器,不能用金银铜锡等奢侈物品做装饰。霸陵不起封土(不在地面垒封土,依山为陵)”可得出用陶器作陪葬品,霸陵不起封土;
治国思想:根据材料“不要烦扰百姓。他甚至将节俭的理念写入遗诏,嘱咐后人厉行薄葬,清静恭俭”可得出其治国思想是勤俭治国,休养生息,与民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