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百家争鸣(第一课时)
【整体教学思路——课本+导学案+课件】
为了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保证课堂教学效果,试着依据2024版七上教材,编写了对应的导学案。
导学案以“温故知新”“确定学习目标”“进行内容学习”“进行学习总结”“核心素养体现”“重点知识背诵”为基本栏目,详细展现了课堂教学思路,力求做到学生拿着导学案,对着教材,就可完成自学的程度。
接着制作了与导学案相配套的课件,包括PPT版课件和希沃课件,根据课堂情况,优先使用希沃课件,借助希沃课件可以实时批注的特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完成导学案,然后借助提前准备好的动画展示,与学生一起在对答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完成历史课堂教学。
最后,通过“进行学习总结”“核心素养体现”“重点知识背诵”等方式,让学生能够落实每节课的历史学习;老师则通过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的方式,快速掌握学生的上课情况,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后面计划再创作一个同步训练,包含“基础知识掌握”“重点难点理解”“中考真题演练”“要点考点背诵”等栏目,作为课后作业,检验每节课的教学成果。
【本课教学思路——用《老子》《论语》印证教材内容】
学历史就是学文化,所以百家争鸣这一课,打算用两节课,花两课时来学习。第一课时,主要带领学生学习老子和孔子,简单了解老子和孔子的生平事迹,引用《老子》和《论语》中的原文,与教材内容相互印证,引导学生根据老子、孔子的著作、文章、话语,了解他们思想主张,试着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最后给学生推荐《老子》《论语》,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这些图书,更全面地了解老子、孔子这两位哲人,了解历史课背后悠久的中华文明和灿烂的中国文化。
【核心素养体现】
(1)时空观念:知道老子和孔子所处时期,能够在地图上勾画出孔子见老子的路线;能够结合春秋时期的历史大背景,理解老子和孔子为何会提出那样的思想主张和政治主张。
(2)史料实证:结合出土的《老子》《论语》,和流传下来的《老子》《论语》版本,能够通过这两部经典中的内容,理解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张。
(3)历史解释:能够结合所学,简单说出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张与政治主张,并简单说说他们的政治主张是否适合当时的社会。
(4)家国情怀:老子和孔子都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伟大哲人,通过本课学习,能够简单了解他们的事迹和思想,感悟古代哲人的生活境遇与深邃思想。
【学习目标】
知道老子、孔子其人其事,尤其关注他们的思想主张。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师:通过列表的形式,回顾春秋战国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变化,进而引出这一时期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
生:回顾春秋战国的特点,完成导学案相应表格。
二、导入新课:
师:以教材39页序言处的插图导入,讲述老子和孔子相见的伟大意义:
这副拓片,反映的是孔子拜访老子的情形。据记载,孔子在拜访过老子后,称老子“犹龙”——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至于孔子,曾被称为“凤”——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孔子洛阳见老子,堪称古代历史中最重要的会面之一,儒道双圣,如龙如凤,思想传承久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百家争鸣,来了解老子和孔子其人其思。
三、讲授新课
确定学习目标
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21页的单元要求,引导学生根据单元要求(课标要求),完成导学案,初步了解学习目标。
生:按照老师要求,阅读相应内容,完成导学案,了解本课的课标要求。
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39页的序言,引导学生发现序言中的关键内容和提出的问题。
生:阅读序言,发现问题,完成导学案。
师:带领学生综合单元要求和序言,拟定学习目标。
生:拟定学习目标。
学习1:老子和《道德经》
师:以导学案为主,结合配套课件的展示,引导学生一步步阅读教材内容,筛选出有用信息,填入导学案的挖空部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完成导学案的时候,老师在台下走动观察,并不时提醒。这一课,鉴于思想文化的特殊性,为了学历史的同时传承文化,所以导学案中大量引用《道德经》和《论语》中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原典了解思想家思想。
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内容,完成相应问题,学习发现历史信息,阅读原典,培养学习兴趣。
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39页“相关史事”,了解“子”是一种尊称。
生:阅读教材内容,完成导学案,了解“子”的尊称含义。
师:开始正式的学习,首先了解老子其人。
生:结合教材内容和导学案提示,完成导学案的同时,了解老子其人。
师:大量引用《老子》中的原文,与教材39页第二段内容相互对应,引导学生通过读教材、读原典,总结老子的思想。
生:阅读导学案中的原典,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对应内容,了解老子的思想,培养阅读兴趣。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出自《道德经》第三章,结合39页第二段内容,从“为无为,则无不治”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出自《道德经》第八十章,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追求的是(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告诉我们,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他认为这个“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字之曰道”的“有物”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因此人们要顺应事物的(内在规律)来行事,即“人法地……道法自然”。
老子具有朴素的辩证思维,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所以在《道德经》第二章中他写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从这里看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难易相成)、长和短(长短相较)、前和后(前后相随)等,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在处世上,老子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所以在《道德经》第八章中,他以水举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在第六十七章中,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在第八十一章(最后一章)中,他写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师:老师在上面这个过程中,可以适当翻译《老子》原文的意思,引导学生一步步了解《老子》,接着在完成学习后,推荐学生课下阅读《老子》,并适当推荐合适的版本,如中华书局的三全本《老子》或商务印书馆的《老子今注今译》。
生:简单了解老子,了解《老子》这本书的推荐版本。
学习2:孔子和儒家学说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带领学生完成导学案,一步步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主张。
生:学习了解孔子其人其思。
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40-41页相应内容,引导学生完成导学案对应部分,简单了解孔子的生平,结合《论语》内容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生:阅读教材40-41页正文,完成对应导学案,简单了解孔子的生平,结合《论语》内容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师:首先带领学生简单了解孔子的生平,知人论世。
生:借助课本、导学案,听老师的讲述,简单了解孔子的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尊称,他与老子一样,也生活在春秋后期,只不过是在另一个诸侯国(鲁国),也就是我们山东。序言插图的画像石拓片,反映的就是历史上孔子从山东曲阜出发,去河南洛阳拜访老子的情形,这两位最伟大的哲人会面,如同龙凤交鸣一般,永远照亮了中国的思想史。
孔子出身(下层没落)贵族,所以在《论语》自述中,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吾不试,故艺”,即年少时未能因贵族身份继承职位,有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情况,所以只能发奋学习,从小学习(礼乐),最终多才多艺。
年轻时做过小吏,《孟子》中的“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而已矣”,反映的正是孔子做小吏时认真负责的情况。后来孔子收徒办学,前后有弟子三千,其中达者七十二人,如颜回、子贡、子路等都很有名,子夏也是孔子的著名弟子之一,位列“孔门十哲”,前面我们学习过的李悝变法中的李悝,便是子夏的学生,算是孔子的再传弟子。
孔子中年时曾在鲁国从政,但是鲁国当时的情况很不好,按照孔子的说法就是“陪臣执国命”,鲁国国君被宗室三桓架空,三桓却又被家宰阳虎挟持,这也是春秋战国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一个更小缩影,“‘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也是孔子的愤怒发言,这是因为他看到作为卿大夫的季氏居然敢僭越使用天子规格的乐舞,所以才发出了“是可忍熟不可忍(如果这都能忍,那还有什么不能忍的呢?)”的愤慨,这是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真实写照。
鉴于鲁国的情况,孔子不久之后便失去了执政机会,无奈之下,孔子只能离开鲁国,开始到其他诸侯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史称(周游列国),但是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是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明显不适合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所有不为各国采纳,还遭遇了各种挫折,最艰难的时候被“困于陈蔡之间”,进退不得,还有生命危险,但孔子依然乐观,还弹琴鼓舞学生,“诗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 ”是当时孔子见学生们心有不满而问出的问题,即我们为什么会遭遇这种苦难,难道是因为我坚持的主张不对吗?其中颜回的回答令人感动,他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其中“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是在说如果我们的理论不完善,那是我们的过错,“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则是在说,如果我们的理论完善了,但是诸侯国却不采纳,那明显是诸侯国有问题,是这些诸侯背弃了西周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是他们的过错。“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是在说,我们不被诸侯国采纳,但是我们依然要坚持自己的理想,这才是君子——知其不可为,依然坚持理想的理想主义者。孔子的政治主张我们无法准确评价,但孔子的坚持与理想,却值得后人永远尊敬。
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晚年回到家乡,按照《史记》记载,这里面少不了孔子的学生冉有的努力,虽然这个学生因为给孔子的对手季氏效力而被孔子多次批评,但是在打赢了一场战争,立下大功之后,他还是建议鲁国迎回孔子,就这样,在外周游(流浪)14年的孔子,终于在晚年回到家乡。回归故里后,孔子主要从事(教育),同时整理编订(文化典籍),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了巨大贡献。
春秋时期得名的史书《春秋》,正是孔子编订的史书典籍之一,《诗经》的诗三百,也是经孔子删订之后,才从三千篇精简为305首的。《易》是孔子晚年十分喜欢研读的经典,为此甚至留下了一个成语——(韦编三绝),形容孔子的刻苦钻研。
师:简单了解过孔子生平后,再次推荐阅读书目和内容,鼓励学生课下了解更多有关孔子的内容。
生:简单了解孔子生平,记下阅读书目。
师:带领学生逐步了解孔子的思想。
生:结合教材内容,阅读导学案展示的问题,节选的《论语》内容,了解孔子的思想。
师:完成这一阶段的学习,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论语》内容,回忆孔子提出的一些与学习有关的建议。
生:温故知新,回顾学过的《论语》,找出孔子论学习的话,结合43页课后活动1,说说孔子论学习的言论对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师:最后在完成学习后,推荐学生课下阅读《论语》,并适当推荐合适的版本,如中华书局的三全本《论语 大学 中庸》。
生:简单了解孔子,了解《论语》这本书的推荐版本。
学习3:总结归纳
师:列举必备知识重点,在兴趣化教学后,精简学习要点,让学生在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掌握本课的基本学习内容。
生:了解本节课应该掌握的重点知识。
师:展示核心素养。
生:在大声朗读核心素养中,回顾思考本节课所学。
学习4:课后活动
师: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提前阅读庄子与墨子的一些文章,提前预习二人的思想主张,为下节课学习做准备。
生:了解课后作业安排。
师:总结本课时所学,展望下课时所学,比较自然地完成课堂总结与过渡。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百家争鸣(第一课时)
【活动1:温故知新】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政治 天子衰微,诸侯争霸 战国七雄,变法图强
经济 铁器牛耕,生产进步 土地私有,地主出现
军事 尊王攘夷,(兼并)战争 (争霸)战争,杀人盈野
思想 本节课学习 下节课学习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与(变化)并存的时代,旧有的秩序在瓦解,新兴的秩序在建立,用《诗经》的话说就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高山为谷,深谷为陵。”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当时的生产力;周天子衰微后,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开始争霸,春秋五霸先后登场,县郡也逐步代替了封国;南蛮北狄相交侵,中原不绝若线,中华大地出现了自炎黄之后的第二次民族大交融;为了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步兵也从车兵种独立,开始出现在舞台上。
其实,这个时期,还有另外两件重要的事情在悄然发生:一位老者骑着青牛,慢悠悠地向西驶去,西出函谷;另一位老者带着弟子,把列国走遍——他们都在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思想。
【活动2:学习目标】
1阅读教材第21页右下角时间轴下的第一句话,明确课标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知道老子、孔子的思想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理解这些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泉。
2阅读教材第39页标题下的每课序言,完成下列问题:
(1)孔子和老子是著名的思想家,在序言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告诉我们,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他们有哪些思想主张;
(2)序言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要求我们关注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家;
(3)序言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提醒我们关注的是这一时期我国初代思想文化出现了什么新的气象。
3综合课标要求和序言问题,我们可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道老子、孔子其人其事,尤其关注他们的思想主张;
(2)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学派和思想家,知道这一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现象及其影响。
【学习1:老子和《道德经》】
阅读教材第39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子的尊称:阅读39页最下方的相关史事,从这里我们了解到,子是一种(尊称),春秋前期是用来(卿大夫)称呼的,如为三家分晋奠定基础的赵襄子;春秋后期,学者著书立说和讲学之风兴起,人们也用“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如孔子、老子、夫子。
(2)老子其人:从39页第一段话中,我们了解到,老子的本名是(李耳),生活在春秋后期,是当时诸侯国之一的(楚国)人,但其实出生地大致在今天的河南或者安徽。他做过周朝的(史官),掌管王室的典籍,这个职位类似今天的国家图书馆兼档案馆馆长,可以接触到一般人无法接触的珍贵图书和绝密档案等,学识自然渊博。
(3)老子思想:读过39页第三段后,我们应该知道,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一书中,这部书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出自《道德经》第三章,结合39页第二段内容,从“为无为,则无不治”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出自《道德经》第八十章,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追求的是(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告诉我们,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他认为这个“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字之曰道”的“有物”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因此人们要顺应事物的(内在规律)来行事,即“人法地……道法自然”。
老子具有朴素的辩证思维,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所以在《道德经》第二章中他写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从这里看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难易相成)、长和短(长短相较)、前和后(前后相随)等,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在处世上,老子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所以在《道德经》第八章中,他以水举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在第六十七章中,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在第八十一章(最后一章)中,他写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全文八十一章,虽然只有5000多字,但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从上述列举的内容中,我们也能一探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所以我们历史课中学习的老子及其思想,只是一个入门,真正想了解老子及道家的广博思想,还是建议同学们课下有时间品读一下《道德经》。
【学习2:孔子和儒家学说】
阅读教材第40-41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孔子其人:40页第一段话简单介绍了孔子的一生,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尊称,他与老子一样,也生活在春秋后期,只不过是在另一个诸侯国(鲁国),也就是我们山东。序言插图的画像石拓片,反映的就是历史上孔子从山东曲阜出发,去河南洛阳拜访老子的情形,这两位最伟大的哲人会面,如同龙凤交鸣一般,永远照亮了中国的思想史。
孔子出身(下层没落)贵族,所以在《论语》自述中,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吾不试,故艺”,即年少时未能因贵族身份继承职位,有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情况,所以只能发奋学习,从小学习(礼乐),最终多才多艺。
年轻时做过小吏,《孟子》中的“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而已矣”,反映的正是孔子做小吏时认真负责的情况。后来孔子收徒办学,前后有弟子三千,其中达者七十二人,如颜回、子贡、子路等都很有名,子夏也是孔子的著名弟子之一,位列“孔门十哲”,前面我们学习过的李悝变法中的李悝,便是子夏的学生,算是孔子的再传弟子。
孔子中年时曾在鲁国从政,但是鲁国当时的情况很不好,按照孔子的说法就是“陪臣执国命”,鲁国国君被宗室三桓架空,三桓却又被家宰阳虎挟持,这也是春秋战国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一个更小缩影,“‘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也是孔子的愤怒发言,这是因为他看到作为卿大夫的季氏居然敢僭越使用天子规格的乐舞,所以才发出了“是可忍熟不可忍(如果这都能忍,那还有什么不能忍的呢?)”的愤慨,这是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真实写照。
鉴于鲁国的情况,孔子不久之后便失去了执政机会,无奈之下,孔子只能离开鲁国,开始到其他诸侯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史称(周游列国),但是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是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明显不适合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所有不为各国采纳,还遭遇了各种挫折,最艰难的时候被“困于陈蔡之间”,进退不得,还有生命危险,但孔子依然乐观,还弹琴鼓舞学生,“诗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 ”是当时孔子见学生们心有不满而问出的问题,即我们为什么会遭遇这种苦难,难道是因为我坚持的主张不对吗?其中颜回的回答令人感动,他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其中“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是在说如果我们的理论不完善,那是我们的过错,“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则是在说,如果我们的理论完善了,但是诸侯国却不采纳,那明显是诸侯国有问题,是这些诸侯背弃了西周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是他们的过错。“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是在说,我们不被诸侯国采纳,但是我们依然要坚持自己的理想,这才是君子——知其不可为,依然坚持理想的理想主义者。孔子的政治主张我们无法准确评价,但孔子的坚持与理想,却值得后人永远尊敬。
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晚年回到家乡,按照《史记》记载,这里面少不了孔子的学生冉有的努力,虽然这个学生因为给孔子的对手季氏效力而被孔子多次批评,但是在打赢了一场战争,立下大功之后,他还是建议鲁国迎回孔子,就这样,在外周游(流浪)14年的孔子,终于在晚年回到家乡。回归故里后,孔子主要从事(教育),同时整理编订(文化典籍),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了巨大贡献。
春秋时期得名的史书《春秋》,正是孔子编订的史书典籍之一,《诗经》的诗三百,也是经孔子删订之后,才从三千篇精简为305首的。《易》是孔子晚年十分喜欢研读的经典,为此甚至留下了一个成语——(韦编三绝),形容孔子的刻苦钻研。
(2)孔子思想: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在《论语》中,他说“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 )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动荡社会,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社会秩序。所以,在《论语》中,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意思是说孔子认为西周的制度借鉴了夏朝和商朝,丰富多彩,所以他尊崇西周的制度。
但是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也知道,没有万世不移的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因为生产工具的进步——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飞速发展,西周的制度已经不适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变法才是前进的方向,恢复西周制度,回到过去,其实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在这方面,孔子主张的克己复礼和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都是不合时宜,不适应历史发展潮流的。
孔曰成仁,所以,思想核心为“仁”的孔子反对(苛政),他曾感叹“苛政猛于虎”。为此,他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德政”,提出(“为政以德”),即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认为,只有实行德政,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中被孔子总结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如果以政令来引导人民,以刑罚来管束人民,人民虽然不会犯法,但心中并没有道德约束,不会以犯法为耻;如果能够以道德来引导人民,以礼仪来约束人民,那么人民就会有是非观和羞耻感,就会自我约束,不会犯罪了)”。
孔子除了是大思想家,也是一个大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德局面,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贡献,因此孔子又被尊称为“万世师表”。在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即贵族控制了教育,平民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打破阶级的。但是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如子贡是商人、颜回、子路是平民、言偃是当时被视为蛮夷的吴国人,但是孔子一视同仁,均悉心教导,这体现了孔子朴素的教育公平思想。
此外,孔子还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育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反映的是孔子(举一反三)的教育原则。
《论语》中还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在这个故事中,孔子的两个弟子子路和冉有问了孔子同一个问题,但是孔子的回答却完全不一样,公西华就很疑惑,便问孔子为何这样说,孔子解释说,子路性子急,所以在做事前,必须三思而后行,因此孔子要求他必须在行动前咨询父兄的意见,冉有性子慢,所以孔子鼓励他当断就断,立即行动。这反映的正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除了这些,在我们小学学过的很多《论语》选段中,孔子也有很多关于学习的建议,你还能回想起来吗?在下面写一写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及时温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学乐学,培养学习兴趣
孔子晚年编写《春秋》,说“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春秋》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里面有太多的政治隐喻,一言以褒贬,现在我们读起来还有点理解难度,但是《论语》一书,大多是孔子教育弟子的精彩语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鲜活的孔子,在自述时,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还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个艰辛刻苦、学有所成的哲人形象跃然纸上;在周游列国的劫后余生后,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劫后余生的喜悦与克己复礼的坚持,自然流露而出;论及生活,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个安贫乐道、坚持理想的哲人形象如在眼前。
想了解孔子,不如读读《论语》,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可以找来《论语》,更全面地了解孔子这位至圣先师,去看他的可爱、他的可敬、他的可悲、他的可叹……
【学习3:总结归纳】
必备知识重点: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道”,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有朴素的辩证思维,学说集中在《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中。
(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政治上主张德政,即为政以德,反对苛政,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思想集中在《论语》一书中。孔子除了是大思想家,还是大教育家,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提出了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孔子晚年编订古籍,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3)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核心素养体现:
(1)时空观念:知道老子和孔子所处时期,能够在地图上勾画出孔子见老子的路线;能够结合春秋时期的历史大背景,理解老子和孔子为何会提出那样的思想主张和政治主张。
(2)史料实证:结合出土的《老子》《论语》,和流传下来的《老子》《论语》版本,能够通过这两部经典中的内容,理解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张。
(3)历史解释:能够结合所学,简单说出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张与政治主张,并简单说说他们的政治主张是否适合当时的社会。
(4)家国情怀:老子和孔子都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伟大哲人,通过本课学习,能够简单了解他们的事迹和思想,感悟古代哲人的生活境遇与深邃思想。
【学习4:课后活动】
课后阅读材料:课下记得阅读本材料,下节课我们将要重点学习百家争鸣。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 秋水》
思考:相比于进入庙堂为官,庄子更喜欢什么样的生活?
自由自在的生活,追求精神的自由。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墨子 非攻》
思考:墨子是如何一步步论证“非攻”的?
层层递进,逻辑缜密。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思考1:墨子是如何说服鲁班(公输盘)的?
见面首先说请他杀人,当他说出我义固不杀人时,直接以战争诘问,问他为何要助纣为虐——制作攻城的武器,以帮助战争进行,这不是杀人吗?这岂不是与你说的“固不杀人”相违背。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思考2:墨子是如何说服楚王的?
见面不直接说请他止战,而是说有一种人,自己富裕,却还惦记着邻居,请问这是什么样的人。当楚王批判这种行为时,墨子开始类比,说楚国攻打宋国,与前面那种行为没有本质区别,既然楚王批判前面那种行为,为何不能及时停止后面这种攻打宋国的行为呢?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
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墨子 公输》
思考3:墨子此举践行了自己哪些主张?有了最后过宋不纳的遭遇,墨子会作何感想?
思想主张:兼爱——爱护宋国人民,所以要帮助他们;非攻——反对一切战争,所以阻止楚国攻打宋国。
感想:只要战争不打起来,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子和孔子的其人其思,课后阅读材料,列举的是庄子和墨子的文章,反映了这两位思想家的一些思想,下节课,我们将全面学习儒墨道法兵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思想,了解百家争鸣的盛况。(共43张PPT)
温故知新——春秋战国的巨变
春秋 战国
政治
经济
军事
思想
天子衰微,诸侯争霸
战国七雄,变法图强
铁器牛耕,生产进步
土地私有,地主出现
尊王攘夷,争霸战争
兼并战争,血流成河
道法自然,克己复礼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本节课学习
下节课学习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春秋时期,是一个( )与( )并存的时代,旧有的秩序在瓦解,新兴的秩序在建立,用《诗经》的话说就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高山为谷,深谷为陵。
温故知新——春秋的巨变
动荡
变化
( )农具和( )的出现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当时的生产力;周天子衰微后,诸侯打着“( )”的旗号开始争霸,春秋五霸先后登场,县郡也逐步代替了封国;南蛮北狄相交侵,中原不绝若线,中华大地出现了自炎黄之后的第二次民族大交融;为了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步兵也从车兵种独立,开始出现在舞台上。
铁制
牛耕
尊王攘夷
其实,这个时期,还有另外两件重要的事情在悄然发生:一位老者骑着青牛,慢悠悠地向西驶去,西出函谷;另一位老者带着弟子,把列国走遍——他们都在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思想。
走近历史之
儒道双圣龙与凤
第7课 百家争鸣(第一课时)
从一次会面开始
这副拓片,反映的是孔子拜访老子的情形。据记载,孔子在拜访过老子后,称老子“犹龙”——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至于孔子,曾被称为“凤”——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孔子洛阳见老子,堪称古代历史中最重要的会面之一,儒道双圣,如龙如凤,思想传承久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百家争鸣,来了解老子和孔子其人其思。
1.阅读教材第21页右下角时间轴下的第一句话,明确课标要求:
知道老子、( )的思想和( )局面的形成,理解这些思想是我国古代( )的重要源泉。
思想文化
孔子
活动1:确定学习目标
百家争鸣
孔子和( )是著名的思想家,在序言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告诉我们,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他们有哪些( );
2.阅读39页7课序言,完成下列内容:
老子
活动1:确定学习目标
思想主张
3.综合课标要求和序言问题,可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知道老子、孔子其人其事,尤其关注他们的思想主张。
活动1:确定学习目标
阅读教材第39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子”的尊称:阅读39页最下方的相关史事,从这里我们了解到,子是一种( ),春秋前期是用来( )称呼的,如为三家分晋奠定基础的赵襄子;春秋后期,学者著书立说和讲学之风兴起,人们也用“子”来尊称著名的( ),如孔子、老子。
尊称
学习1:老子和《道德经》
卿大夫
学者和老师
(2)老子其人:从39页第一段话中,我们了解到,老子的本名是( ),字( ),生活在春秋后期,是当时诸侯国之一的( )人,但其实出生地大致在今天的河南或者安徽。他做过周朝的( ),掌管王室的典籍,这个职位类似今天的国家图书馆兼档案馆馆长,可以接触到一般人无法接触的珍贵图书和绝密档案等,学识自然渊博。
李耳
学习1:老子和《道德经》
聃
楚国
史官
(3)老子思想:读过39页第三段后,我们应该知道,老子是( )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 )一书中,这部书又称( ),是道家的经典。
道家
学习1:老子和《道德经》
《老子》
《道德经》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出自《道德经》第三章,结合39页第二段内容,从“为无为,则无不治”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老子的政治主张是( );
学习1:老子和《道德经》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出自《道德经》第八十章,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追求的是( )的理想社会;
学习1:老子和《道德经》
小国寡民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告诉我们,老子的思想核心是( ),他认为这个“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字之曰道”的“有物”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因此人们要顺应事物的( )来行事,即“人法地……道法自然”。
学习1:老子和《道德经》
道
内在规律
老子具有朴素的辩证思维,善于从( )两方面思考问题,所以在《道德经》第二章中他写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从这里看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 )面,如难和易(难易相成)、长和短(长短相较)、前和后(前后相随)等,对立的双方能够( );
学习1:老子和《道德经》
正
反
对立
相互转化
孔子见老子的八卦:
据说某次孔子向老子问道时,老子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只是张开嘴向孔子伸了伸舌头。孔子十分不解,再次问道。老子长时间不发话,孔子继续洗耳恭听。老子拗不过孔子,最后又张开了嘴,让孔子看。他已经脱落不在的牙齿。
学习1:老子和《道德经》
这个时候孔子顿悟.
老子告诉孔子的是:舌柔齿坚,但最后的结果是牙先掉了,舌头却仍然健在.
其实,老子在他的《道德经》里多次强调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这一次他是再次给孔子一次强调。
一个人从年轻到年迈,思想是不断成熟的,在老子的老年时期他再次论道柔弱和刚强的关系,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何为柔,何为刚,究竟谁能胜谁
《道德经》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道德经》全文八十一章,虽然只有5000多字,但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从上述列举的内容中,我们也能一探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所以我们历史课中学习的老子及其思想,只是一个入门,真正想了解老子及道家的广博思想,还是建议同学们课下有时间品读一下《道德经》。
学习1:老子和《道德经》
阅读教材第40-41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孔子其人:40页第一段话简单介绍了孔子的一生,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名( )字( ),孔子是尊称,他与老子一样,也生活在春秋后期,只不过是在另一个诸侯国( ),也就是我们山东。现在曲阜依然有孔府、孔庙和孔林。
丘
学习2:孔子和儒家学说
仲尼
鲁国
序言插图的画像石拓片,反映的就是历史上孔子从山东曲阜出发,去河南洛阳拜访老子的情形,这两位最伟大的哲人会面,如同龙凤交鸣一般,永远照亮了中国的思想史。
学习2:孔子和儒家学说
鲁国曲阜,如今的山东济宁曲阜,孔子出发的地方
菏泽巨野,我们这边附近
当年孔子可能从这里经过
现在我们从曲阜出发去河南洛阳
大概只需要3个小时
但是当年的孔子,却走了至少3个月
(1)孔子出身( )贵族,所以在《论语》自述中,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吾不试,故艺”,即年少时未能因贵族身份继承职位,有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情况,所以只能发奋学习,从小学习( ),最终多才多艺。
下层没落
学习2:孔子和儒家学说
礼乐
孔子的祖先来自宋国,是商朝王族后裔,所以孔子的姓是子姓,孔子的六世祖得氏为孔,所以他们这一支以孔为氏。孔子得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迁徙到了鲁国,得到了一个卿大夫得职衔。据记载,孔子得父亲是个大力士,在某次战争中,独自一人举起了一座城门,但是孔子出生后不久,他得父亲便去世了,孔子家族也因此而没落……
年轻时做过小吏,《孟子》中的“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而已矣”,反映的正是孔子做小吏时认真负责的情况。
学习2:孔子和儒家学说
后来孔子收徒办学,前后有弟子三千,其中达者七十二人,如颜回、子贡、子路等都很有名,子夏也是孔子的著名弟子之一,位列“孔门十哲”,前面我们学习过的李悝变法中的李悝,便是子夏的学生,算是孔子的再传弟子。
学习2: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中年时曾在鲁国从政,但是鲁国当时的情况很不好,按照孔子的说法就是“陪臣执国命”,鲁国国君被宗室三桓架空,三桓却又被家宰阳虎挟持,这也是春秋战国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一个更小缩影。
学习2:孔子和儒家学说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也是孔子的愤怒发言,这是因为他看到作为卿大夫的季氏居然敢僭越使用天子规格的乐舞,所以才发出了“是可忍熟不可忍(如果这都能忍,那还有什么不能忍的呢?)”的愤慨,这是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真实写照。
三桓掌权
架空国君
庆父不死
鲁难未已
孟子的先祖
学习2:孔子和儒家学说
鉴于鲁国的情况,孔子不久之后便失去了执政机会,无奈之下,孔子只能离开鲁国,开始到其他诸侯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史称( ),但是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是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明显不适合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所有不为各国采纳,还遭遇了各种挫折。
周游列国
定陶曹县
都在菏泽
长垣开封商丘
也都在周边
学习2:孔子和儒家学说
最艰难的时候被“困于陈蔡之间”,进退不得,还有生命危险,但孔子依然乐观,还弹琴鼓舞学生,“诗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 ”是当时孔子见学生们心有不满而问出的问题,即我们为什么会遭遇这种苦难,难道是因为我坚持的主张不对吗?
电影《孔子》中的
孔子困于陈蔡
影视剧中的
孔子困于陈蔡
极有可能就是在这个小土丘上,孔子问出了“吾道非耶”的问题
学习2:孔子和儒家学说
其中颜回的回答令人感动,他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其中“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是在说如果我们的理论不完善,那是我们的过错,“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则是在说,如果我们的理论完善了,但是诸侯国却不采纳,那明显是诸侯国有问题,是这些诸侯背弃了西周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是他们的过错。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是在说,我们不被诸侯国采纳,但是我们依然要坚持自己的理想,这才是君子——知其不可为,依然坚持理想的理想主义者。
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
颜回先孔子而死,他去世以后,孔子悲痛地说“天丧予”!
孔子的政治主张我们无法准确评价,但孔子的坚持与理想,却值得后人永远尊敬。
学习2:孔子和儒家学说
游列国14年后,孔子晚年回到家乡,按照《史记》记载,这里面少不了孔子的学生冉有的努力,虽然这个学生因为给孔子的对手季氏效力而被孔子多次批评,但是在打赢了一场战争,立下大功之后,他建议鲁国迎回孔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孔子与弟子之间的自由探讨式教学
学习2:孔子和儒家学说
就这样,在外周游(流浪)14年的孔子,终于在晚年回到家乡。回归故里后,孔子主要从事( ),同时整理编订( ),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了巨大贡献。
教育
文化典籍
学习2:孔子和儒家学说
春秋时期得名的史书《春秋》,正是孔子编订的史书典籍之一,《诗经》的诗三百,也是经孔子删订之后,才从三千篇精简为305首的。《易》是孔子晚年十分喜欢研读的经典,为此甚至留下了一个成语——( ),形容孔子的刻苦钻研。
韦编三绝
学习2:孔子和儒家学说
想更全面地了解孔子
可以阅读《史记 孔子世家》
《孔子家语》,以及最重要的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论语》
学习2:孔子和儒家学说
(2)孔子思想: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 ),是( )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 )一书。他创立的( )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思想家
儒家
《论语》
儒家
学习2: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在《论语》中,他说“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 )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仁
仁
学习2:孔子和儒家学说
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动荡社会,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 )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 )来重建社会秩序。所以,在《论语》中,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意思是说孔子认为西周的制度借鉴了夏朝和商朝,丰富多彩,所以他尊崇西周的制度。
礼乐
文化
但是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也知道,没有万世不移的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因为生产工具的进步——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飞速发展,西周的制度已经不适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变法才是前进的方向,恢复西周制度,回到过去,其实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在这方面,孔子主张的克己复礼和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都是不合时宜,不适应历史发展潮流的。
学习2: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曰成仁,所以,思想核心为“仁”的孔子反对( ),他曾感叹“苛政猛于虎”。为此,他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德政”,提出( ),即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认为,只有实行德政,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苛政
为政以德
学习2:孔子和儒家学说
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中被孔子总结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如果以政令来引导人民,以刑罚来管束人民,人民虽然不会犯法,但心中并没有道德约束,不会以犯法为耻;如果能够以道德来引导人民,以礼仪来约束人民,那么人民就会有是非观和羞耻感,就会自我约束,不会犯罪了)”。
很明显过于理想化
应该德法并重
法律划定底线,严惩犯罪
提倡道德礼仪,自我约束
学习2: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除了是大思想家,也是一个大教育家,他兴办(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德局面,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贡献,因此孔子又被尊称为“万世师表”。在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即贵族控制了教育,平民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打破阶级的。但是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招收( )的学生,一视同仁,均悉心教导,这体现了孔子朴素的教育公平思想。
私学
不同出身
学习2:孔子和儒家学说
此外,孔子还注重( )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育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反映的是孔子( )的教育原则。
道德
举一反三
学习2:孔子和儒家学说
《论语》中还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在这个故事中,孔子的两个弟子子路和冉有问了孔子同一个问题,但是孔子的回答却完全不一样,公西华就很疑惑,便问孔子为何这样说,孔子解释说,子路性子急,所以在做事前,必须三思而后行,因此孔子要求他必须在行动前咨询父兄的意见,冉有性子慢,所以孔子鼓励他当断就断,立即行动。这反映的正是孔子( )的教育原则。
因材施教
学习2:孔子和儒家学说
除了这些,在我们小学学过的很多《论语》选段中,孔子也有很多关于学习的建议,你还能回想起来吗?在下面写一写吧。
诚实的学习态度
向他人学习
谦虚好学
学思
结合
及时复习
学习2: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晚年编写《春秋》,说“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春秋》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里面有太多的政治隐喻,一言以褒贬,现在我们读起来还有点理解难度,但是《论语》一书,大多是孔子教育弟子的精彩语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鲜活的孔子。
在自述时,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还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个艰辛刻苦、学有所成的哲人形象跃然纸上;
在周游列国的劫后余生后,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劫后余生的喜悦与克己复礼的坚持,自然流露而出;论及生活,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个安贫乐道、坚持理想的哲人形象如在眼前。
想了解孔子,不如读读《论语》,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可以找来《论语》,更全面地了解孔子这位至圣先师,去看他的可爱、他的可敬、他的可悲、他的可叹……
学习3:总结归纳
必备知识重点: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道”,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有朴素的辩证思维,学说集中在《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中。
(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政治上主张德政,即为政以德,反对苛政,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思想集中在《论语》一书中。孔子除了是大思想家,还是大教育家,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提出了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孔子晚年编订古籍,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3)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学习3:总结归纳
核心素养体现:
(1)时空观念:知道老子和孔子所处时期,能够在地图上勾画出孔子见老子的路线;能够结合春秋时期的历史大背景,理解老子和孔子为何会提出那样的思想主张和政治主张。
(2)史料实证:结合出土的《老子》《论语》,和流传下来的《老子》《论语》版本,能够通过这两部经典中的内容,理解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张。
(3)历史解释:能够结合所学,简单说出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张与政治主张,并简单说说他们的政治主张是否适合当时的社会。
(4)家国情怀:老子和孔子都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伟大哲人,通过本课学习,能够简单了解他们的事迹和思想,感悟古代哲人的生活境遇与深邃思想。
学习4:课后活动
课下阅读导学案7-8页的阅读材料,提前预习庄子、墨子的思想。
1.《庄子 秋水》
2.《墨子 非攻》
3.《墨子 公输》
春秋后期
面对动荡的社会
老子、孔子两位大思想家
分别提出自己的救世主张
到了战国时期
面对更加动荡的社会还有更加发展的经济
思想界又会迸发出
怎样的活力呢?
下一课时
我们共同学习
百家争鸣鉴往知来,读史明知
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
第 7 课 百家争鸣(第一课时)
【活动 1:温故知新】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政治
经济
军事 尊王攘夷,( )战争 ( )战争,杀人盈野
思想 本节课学习 下节课学习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春秋时期,是一个( )与( )并存的时
代,旧有的秩序在瓦解,新兴的秩序在建立,用《诗经》的话说就是“黄钟毁弃,瓦釜雷
鸣,高山为谷,深谷为陵。”
( )农具和( )的出现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当时
的生产力;周天子衰微后,诸侯打着( )的旗号开始争霸,春秋五霸先后登场,县
郡也逐步代替了封国;南蛮北狄相交侵,中原不绝若线,中华大地出现了自炎黄之后的第
二次民族大交融;为了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步兵也从车兵种独立,开始出现在舞台上。
其实,这个时期,还有另外两件重要的事情在悄然发生:一位老者骑着青牛,慢悠悠
地向西驶去,西出函谷;另一位老者带着弟子,把列国走遍——他们都在用行动,践行着
自己的思想。
【活动 2:学习目标】
1.阅读教材第 21 页右下角时间轴下的第一句话,明确课标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我们应该知道老子、 的思想和 局面的形成,理解这些思想是我国古
代 的重要源泉。
2.阅读教材第 39 页标题下的每课序言,完成下列问题:
(1)孔子和 是著名的思想家,在序言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告诉我们,我们
应该重点关注他们有哪些 ;
(2)序言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要求我们关注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哪些重要的 家;
(3)序言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提醒我们关注的是这一时期我国初代思想文化出现了什
么新的气象。
3.综合课标要求和序言问题,我们可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道老子、孔子其人其事,尤其关注他们的思想主张(第一课时-本节课);
(2)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学派和思想家,知道这一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现象及其
影响(第二课时-下节课)。
第 1 页 共 8 页
鉴往知来,读史明知
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
【学习 1:老子和《道德经》】
阅读教材第 39 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子”的尊称:阅读39页最下方的相关史事,从这里我们了解到,子是一种( ),
春秋前期是用来( )称呼的,如为三家分晋奠定基础的赵襄子;春秋后期,学者著
书立说和讲学之风兴起,人们也用“子”来尊称著名的( ),如孔子、老子。
(2)老子其人:从 39 页第一段话中,我们了解到,老子的本名是( ),字( )
生活在春秋后期,是当时诸侯国之一的( 人,但其实出生地大致在今天的河南或者
安徽。他做过周朝的( ),掌管王室的典籍,这个职位类似今天的国家图书馆兼档案
馆馆长,可以接触到一般人无法接触的珍贵图书和绝密档案等,学识自然渊博。
(3)老子思想:读过 39 页第三段后,我们应该知道,老子是( )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集中在( )一书中,这部书又称( ),是道家的经典。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
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
为,则无不治。”出自《道德经》第三章,结合 39 页第二段内容,从“为无为,则无不治”
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老子的政治主张是( );
“小国寡民……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
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出自《道德经》第八十章,
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追求的是( )的理想社会;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
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
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经》
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告诉我们,老子的思想核心是( ),他认为这个“先天地生……
可以为天下母……字之曰道”的“有物”是孕育万物的( ),也是万事万物运行
的总规律,因此人们要顺应事物的( )来行事,即“人法地……道法自然”。
老子具有朴素的辩证思维,善于从( )两方面思考问题,所以在《道德经》
第二章中他写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从这
里看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 )面,如难和易(难易相成)、长和短(长短相较)、
前和后(前后相随)等,对立的双方能够( );
第 2 页 共 8 页
鉴往知来,读史明知
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
在处世上,老子提倡安于( )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 ),所
以在《道德经》第八章中,他以水举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在第六十七章中,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在第八十一章(最后一章)中,他写道:“……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全文八十一章,虽然只有 5000 多字,但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
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从上述
列举的内容中,我们也能一探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所以我们历史课中学习的老子及其思
想,只是一个入门,真正想了解老子及道家的广博思想,还是建议同学们课下有时间品读
一下《道德经》。
【学习 2:孔子和儒家学说】
阅读教材第 40-41 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孔子其人:40 页第一段话简单介绍了孔子的一生,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
名( )字( ),孔子是尊称,他与老子一样,也生活在春秋后期,只不过是在
另一个诸侯国( ),也就是我们山东。序言插图的画像石拓片,反映的就是历史上孔
子从山东曲阜出发,去河南洛阳拜访老子的情形,这两位最伟大的哲人会面,如同龙凤交
鸣一般,永远照亮了中国的思想史。
孔子出身( )贵族,所以在《论语》自述中,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吾
不试,故艺”,即年少时未能因贵族身份继承职位,有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情况,所以
只能发奋学习,从小学习( ),最终多才多艺。
年轻时做过小吏,《孟子》中的“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
牛羊茁壮而已矣”,反映的正是孔子做小吏时认真负责的情况。后来孔子收徒办学,前后
有弟子三千,其中达者七十二人,如颜回、子贡、子路等都很有名,子夏也是孔子的著名
弟子之一,位列“孔门十哲”,前面我们学习过的李悝变法中的李悝,便是子夏的学生,
算是孔子的再传弟子。
孔子中年时曾在鲁国从政,但是鲁国当时的情况很不好,按照孔子的说法就是“陪臣
执国命”,鲁国国君被宗室三桓架空,三桓却又被家宰阳虎挟持,这也是春秋战国王室衰
微、诸侯争霸的一个更小缩影,“‘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也是孔子的愤
怒发言,这是因为他看到作为卿大夫的季氏居然敢僭越使用天子规格的乐舞,所以才发出
了“是可忍熟不可忍(如果这都能忍,那还有什么不能忍的呢?)”的愤慨,这是春秋战
国礼崩乐坏的真实写照。
第 3 页 共 8 页
鉴往知来,读史明知
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
鉴于鲁国的情况,孔子不久之后便失去了执政机会,无奈之下,孔子只能离开鲁国,
开始到其他诸侯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史称( ),但是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是
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明显不适合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所有不为各国采纳,还遭遇了各
种挫折,最艰难的时候被“困于陈蔡之间”,进退不得,还有生命危险,但孔子依然乐观,
还弹琴鼓舞学生,“诗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 ”是当时孔
子见学生们心有不满而问出的问题,即我们为什么会遭遇这种苦难,难道是因为我坚持的
主张不对吗?其中颜回的回答令人感动,他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
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
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其中“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是在说如果
我们的理论不完善,那是我们的过错,“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则是在说,
如果我们的理论完善了,但是诸侯国却不采纳,那明显是诸侯国有问题,是这些诸侯背弃
了西周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是他们的过错。“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是在说,我们
不被诸侯国采纳,但是我们依然要坚持自己的理想,这才是君子——知其不可为,依然坚
持理想的理想主义者。孔子的政治主张我们无法准确评价,但孔子的坚持与理想,却值得
后人永远尊敬。
周游列国 14 年后,孔子晚年回到家乡,按照《史记》记载,这里面少不了孔子的学生
冉有的努力,虽然这个学生因为给孔子的对手季氏效力而被孔子多次批评,但是在打赢了
一场战争,立下大功之后,他还是建议鲁国迎回孔子,就这样,在外周游(流浪)14 年的
孔子,终于在晚年回到家乡。回归故里后,孔子主要从事( ),同时整理编订( ),
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了巨大贡献。
春秋时期得名的史书《春秋》,正是孔子编订的史书典籍之一,《诗经》的诗三百,
也是经孔子删订之后,才从三千篇精简为 305 首的。《易》是孔子晚年十分喜欢研读的经
典,为此甚至留下了一个成语——( ),形容孔子的刻苦钻研。
(2)孔子思想: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 ),是( )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 )一书。他创立的( )学说后来成
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
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在《论语》中,他说“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
情心,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 )
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第 4 页 共 8 页
鉴往知来,读史明知
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
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动荡社会,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 )文明,按
西周的制度和( )来重建社会秩序。所以,在《论语》中,他说:“周监于二代,郁
郁乎文哉,吾从周”,意思是说孔子认为西周的制度借鉴了夏朝和商朝,丰富多彩,所以
他尊崇西周的制度。
但是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也知道,没有万世不移的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因为
生产工具的进步——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飞速发展,西周的制度已经不适合当时的政治
经济情况,变法才是前进的方向,恢复西周制度,回到过去,其实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在
这方面,孔子主张的克己复礼和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都是不合时宜,不适应
历史发展潮流的。
孔曰成仁,所以,思想核心为“仁”的孔子反对( ),他曾感叹“苛政猛于虎”。
为此,他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德政”,提出( ),即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
察民意。他认为,只有实行德政,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这些思想主张,在《论
语》中被孔子总结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道之以政,齐
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如果以政令来引导人民,以刑罚
来管束人民,人民虽然不会犯法,但心中并没有道德约束,不会以犯法为耻;如果能够以
道德来引导人民,以礼仪来约束人民,那么人民就会有是非观和羞耻感,就会自我约束,
不会犯罪了)”。
孔子除了是大思想家,也是一个大教育家,他兴办(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德
局面,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贡献,因此孔子又被尊称为“万世师
表”。在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即贵族控制了教育,平民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打破阶级
的。但是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招收( )的学生,如子贡是商人、颜回、子
路是平民、言偃是当时被视为蛮夷的吴国人,但是孔子一视同仁,均悉心教导,这体现了
孔子朴素的教育公平思想。
此外,孔子还注重( )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
一反三等教育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
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反映的是孔子( )的教育原则。
《论语》中还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
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第 5 页 共 8 页
鉴往知来,读史明知
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
在这个故事中,孔子的两个弟子子路和冉有问了孔子同一个问题,但是孔子的回答却
完全不一样,公西华就很疑惑,便问孔子为何这样说,孔子解释说,子路性子急,所以在
做事前,必须三思而后行,因此孔子要求他必须在行动前咨询父兄的意见,冉有性子慢,
所以孔子鼓励他当断就断,立即行动。这反映的正是孔子( )的教育原则。
除了这些,在我们小学学过的很多《论语》选段中,孔子也有很多关于学习的建议,
你还能回想起来吗?在下面写一写吧。
孔子晚年编写《春秋》,说“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
者,其惟《春秋》乎)”,《春秋》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里面有太多的政治隐喻,一言
以褒贬,现在我们读起来还有点理解难度,但是《论语》一书,大多是孔子教育弟子的精
彩语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鲜活的孔子,在自述时,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还说: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个艰辛刻苦、学有所成的哲
人形象跃然纸上;在周游列国的劫后余生后,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
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劫后余生的喜悦与克己
复礼的坚持,自然流露而出;论及生活,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
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个安贫乐道、坚持理想的哲人形象如在眼前。
想了解孔子,不如读读《论语》,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可以找来《论语》,更全面地
了解孔子这位至圣先师,去看他的可爱、他的可敬、他的可悲、他的可叹……
【学习 3:总结归纳】
必备知识重点: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道”,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善
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有朴素的辩证思维,学说集中在《老子》(又名《道德经》)
一书中。
(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政治上主张德政,即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思想集中在《论语》一书中。孔子除了
是大思想家,还是大教育家,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提出
了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孔子晚年编订古籍,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
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第 6 页 共 8 页
鉴往知来,读史明知
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
(3)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发
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核心素养体现:
(1)时空观念:知道老子和孔子所处时期,能够在地图上勾画出孔子见老子的路线;
能够结合春秋时期的历史大背景,理解老子和孔子为何会提出那样的思想主张和政治主张。
(2)史料实证:结合出土的《老子》《论语》,和流传下来的《老子》《论语》版本,
能够通过这两部经典中的内容,理解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张。
(3)历史解释:能够结合所学,简单说出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张与政治主张,并简单
说说他们的政治主张是否适合当时的社会。
(4)家国情怀:老子和孔子都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伟大哲人,通过本课学习,能
够简单了解他们的事迹和思想,感悟古代哲人的生活境遇与深邃思想。
【学习 4:课后活动】
课后阅读材料:课下记得阅读本材料,下节课我们将要重点学习百家争鸣。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
涂中。” ——《庄子 秋水》
思考:相比于进入庙堂为官,庄子更喜欢什么样的生活?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
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
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
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
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
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墨子 非攻》
思考:墨子是如何一步步论证“非攻”的?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
郢,见公输盘。
第 7 页 共 8 页
鉴往知来,读史明知
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
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
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
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
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思考 1:墨子是如何说服鲁班(公输盘)的?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
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
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
类。”
思考 2:墨子是如何说服楚王的?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
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
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
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
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
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墨子 公输》
思考 3:墨子此举践行了自己哪些主张?有了最后过宋不纳的遭遇,墨子会作何感想?
在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子和孔子的其人其思,课后阅读材料,列举的是庄子和墨子
的文章,反映了这两位思想家的一些思想,下节课,我们将全面学习儒墨道法兵各个学派、
各个代表人物的思想,了解百家争鸣的盛况。
第 8 页 共 8 页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百家争鸣(第一课时)
【活动1:温故知新】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政治
经济
军事 尊王攘夷,( )战争 ( )战争,杀人盈野
思想 本节课学习 下节课学习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春秋时期,是一个( )与( )并存的时代,旧有的秩序在瓦解,新兴的秩序在建立,用《诗经》的话说就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高山为谷,深谷为陵。”
( )农具和( )的出现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当时的生产力;周天子衰微后,诸侯打着( )的旗号开始争霸,春秋五霸先后登场,县郡也逐步代替了封国;南蛮北狄相交侵,中原不绝若线,中华大地出现了自炎黄之后的第二次民族大交融;为了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步兵也从车兵种独立,开始出现在舞台上。
其实,这个时期,还有另外两件重要的事情在悄然发生:一位老者骑着青牛,慢悠悠地向西驶去,西出函谷;另一位老者带着弟子,把列国走遍——他们都在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思想。
【活动2:学习目标】
1.阅读教材第21页右下角时间轴下的第一句话,明确课标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知道老子、 的思想和 局面的形成,理解这些思想是我国古代 的重要源泉。
2.阅读教材第39页标题下的每课序言,完成下列问题:
(1)孔子和 是著名的思想家,在序言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告诉我们,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他们有哪些 ;
(2)序言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要求我们关注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哪些重要的 家;
(3)序言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提醒我们关注的是这一时期我国初代思想文化出现了什么新的气象。
3.综合课标要求和序言问题,我们可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道老子、孔子其人其事,尤其关注他们的思想主张(第一课时-本节课);
(2)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学派和思想家,知道这一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现象及其影响(第二课时-下节课)。
【学习1:老子和《道德经》】
阅读教材第39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子”的尊称:阅读39页最下方的相关史事,从这里我们了解到,子是一种( ),春秋前期是用来( )称呼的,如为三家分晋奠定基础的赵襄子;春秋后期,学者著书立说和讲学之风兴起,人们也用“子”来尊称著名的( ),如孔子、老子。
(2)老子其人:从39页第一段话中,我们了解到,老子的本名是( ),字( )生活在春秋后期,是当时诸侯国之一的( )人,但其实出生地大致在今天的河南或者安徽。他做过周朝的( ),掌管王室的典籍,这个职位类似今天的国家图书馆兼档案馆馆长,可以接触到一般人无法接触的珍贵图书和绝密档案等,学识自然渊博。
(3)老子思想:读过39页第三段后,我们应该知道,老子是( )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 )一书中,这部书又称( ),是道家的经典。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出自《道德经》第三章,结合39页第二段内容,从“为无为,则无不治”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老子的政治主张是( );
“小国寡民……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出自《道德经》第八十章,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追求的是( )的理想社会;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告诉我们,老子的思想核心是( ),他认为这个“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字之曰道”的“有物”是孕育万物的( ),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因此人们要顺应事物的( )来行事,即“人法地……道法自然”。
老子具有朴素的辩证思维,善于从( )两方面思考问题,所以在《道德经》第二章中他写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从这里看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 )面,如难和易(难易相成)、长和短(长短相较)、前和后(前后相随)等,对立的双方能够( );
在处世上,老子提倡安于( )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 ),所以在《道德经》第八章中,他以水举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在第六十七章中,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在第八十一章(最后一章)中,他写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全文八十一章,虽然只有5000多字,但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从上述列举的内容中,我们也能一探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所以我们历史课中学习的老子及其思想,只是一个入门,真正想了解老子及道家的广博思想,还是建议同学们课下有时间品读一下《道德经》。
【学习2:孔子和儒家学说】
阅读教材第40-41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孔子其人:40页第一段话简单介绍了孔子的一生,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名( )字( ),孔子是尊称,他与老子一样,也生活在春秋后期,只不过是在另一个诸侯国( ),也就是我们山东。序言插图的画像石拓片,反映的就是历史上孔子从山东曲阜出发,去河南洛阳拜访老子的情形,这两位最伟大的哲人会面,如同龙凤交鸣一般,永远照亮了中国的思想史。
孔子出身( )贵族,所以在《论语》自述中,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吾不试,故艺”,即年少时未能因贵族身份继承职位,有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情况,所以只能发奋学习,从小学习( ),最终多才多艺。
年轻时做过小吏,《孟子》中的“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而已矣”,反映的正是孔子做小吏时认真负责的情况。后来孔子收徒办学,前后有弟子三千,其中达者七十二人,如颜回、子贡、子路等都很有名,子夏也是孔子的著名弟子之一,位列“孔门十哲”,前面我们学习过的李悝变法中的李悝,便是子夏的学生,算是孔子的再传弟子。
孔子中年时曾在鲁国从政,但是鲁国当时的情况很不好,按照孔子的说法就是“陪臣执国命”,鲁国国君被宗室三桓架空,三桓却又被家宰阳虎挟持,这也是春秋战国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一个更小缩影,“‘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也是孔子的愤怒发言,这是因为他看到作为卿大夫的季氏居然敢僭越使用天子规格的乐舞,所以才发出了“是可忍熟不可忍(如果这都能忍,那还有什么不能忍的呢?)”的愤慨,这是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真实写照。
鉴于鲁国的情况,孔子不久之后便失去了执政机会,无奈之下,孔子只能离开鲁国,开始到其他诸侯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史称( ),但是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是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明显不适合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所有不为各国采纳,还遭遇了各种挫折,最艰难的时候被“困于陈蔡之间”,进退不得,还有生命危险,但孔子依然乐观,还弹琴鼓舞学生,“诗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 ”是当时孔子见学生们心有不满而问出的问题,即我们为什么会遭遇这种苦难,难道是因为我坚持的主张不对吗?其中颜回的回答令人感动,他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其中“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是在说如果我们的理论不完善,那是我们的过错,“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则是在说,如果我们的理论完善了,但是诸侯国却不采纳,那明显是诸侯国有问题,是这些诸侯背弃了西周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是他们的过错。“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是在说,我们不被诸侯国采纳,但是我们依然要坚持自己的理想,这才是君子——知其不可为,依然坚持理想的理想主义者。孔子的政治主张我们无法准确评价,但孔子的坚持与理想,却值得后人永远尊敬。
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晚年回到家乡,按照《史记》记载,这里面少不了孔子的学生冉有的努力,虽然这个学生因为给孔子的对手季氏效力而被孔子多次批评,但是在打赢了一场战争,立下大功之后,他还是建议鲁国迎回孔子,就这样,在外周游(流浪)14年的孔子,终于在晚年回到家乡。回归故里后,孔子主要从事( ),同时整理编订( ),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了巨大贡献。
春秋时期得名的史书《春秋》,正是孔子编订的史书典籍之一,《诗经》的诗三百,也是经孔子删订之后,才从三千篇精简为305首的。《易》是孔子晚年十分喜欢研读的经典,为此甚至留下了一个成语——( ),形容孔子的刻苦钻研。
(2)孔子思想: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 ),是( )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 )一书。他创立的( )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在《论语》中,他说“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 )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动荡社会,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 )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 )来重建社会秩序。所以,在《论语》中,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意思是说孔子认为西周的制度借鉴了夏朝和商朝,丰富多彩,所以他尊崇西周的制度。
但是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也知道,没有万世不移的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因为生产工具的进步——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飞速发展,西周的制度已经不适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变法才是前进的方向,恢复西周制度,回到过去,其实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在这方面,孔子主张的克己复礼和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都是不合时宜,不适应历史发展潮流的。
孔曰成仁,所以,思想核心为“仁”的孔子反对( ),他曾感叹“苛政猛于虎”。为此,他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德政”,提出( ),即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认为,只有实行德政,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中被孔子总结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如果以政令来引导人民,以刑罚来管束人民,人民虽然不会犯法,但心中并没有道德约束,不会以犯法为耻;如果能够以道德来引导人民,以礼仪来约束人民,那么人民就会有是非观和羞耻感,就会自我约束,不会犯罪了)”。
孔子除了是大思想家,也是一个大教育家,他兴办(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德局面,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贡献,因此孔子又被尊称为“万世师表”。在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即贵族控制了教育,平民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打破阶级的。但是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招收( )的学生,如子贡是商人、颜回、子路是平民、言偃是当时被视为蛮夷的吴国人,但是孔子一视同仁,均悉心教导,这体现了孔子朴素的教育公平思想。
此外,孔子还注重( )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育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反映的是孔子( )的教育原则。
《论语》中还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在这个故事中,孔子的两个弟子子路和冉有问了孔子同一个问题,但是孔子的回答却完全不一样,公西华就很疑惑,便问孔子为何这样说,孔子解释说,子路性子急,所以在做事前,必须三思而后行,因此孔子要求他必须在行动前咨询父兄的意见,冉有性子慢,所以孔子鼓励他当断就断,立即行动。这反映的正是孔子( )的教育原则。
除了这些,在我们小学学过的很多《论语》选段中,孔子也有很多关于学习的建议,你还能回想起来吗?在下面写一写吧。
孔子晚年编写《春秋》,说“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春秋》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里面有太多的政治隐喻,一言以褒贬,现在我们读起来还有点理解难度,但是《论语》一书,大多是孔子教育弟子的精彩语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鲜活的孔子,在自述时,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还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个艰辛刻苦、学有所成的哲人形象跃然纸上;在周游列国的劫后余生后,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劫后余生的喜悦与克己复礼的坚持,自然流露而出;论及生活,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个安贫乐道、坚持理想的哲人形象如在眼前。
想了解孔子,不如读读《论语》,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可以找来《论语》,更全面地了解孔子这位至圣先师,去看他的可爱、他的可敬、他的可悲、他的可叹……
【学习3:总结归纳】
必备知识重点: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道”,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有朴素的辩证思维,学说集中在《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中。
(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政治上主张德政,即为政以德,反对苛政,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思想集中在《论语》一书中。孔子除了是大思想家,还是大教育家,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提出了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孔子晚年编订古籍,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3)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核心素养体现:
(1)时空观念:知道老子和孔子所处时期,能够在地图上勾画出孔子见老子的路线;能够结合春秋时期的历史大背景,理解老子和孔子为何会提出那样的思想主张和政治主张。
(2)史料实证:结合出土的《老子》《论语》,和流传下来的《老子》《论语》版本,能够通过这两部经典中的内容,理解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张。
(3)历史解释:能够结合所学,简单说出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张与政治主张,并简单说说他们的政治主张是否适合当时的社会。
(4)家国情怀:老子和孔子都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伟大哲人,通过本课学习,能够简单了解他们的事迹和思想,感悟古代哲人的生活境遇与深邃思想。
【学习4:课后活动】
课后阅读材料:课下记得阅读本材料,下节课我们将要重点学习百家争鸣。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 秋水》
思考:相比于进入庙堂为官,庄子更喜欢什么样的生活?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墨子 非攻》
思考:墨子是如何一步步论证“非攻”的?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思考1:墨子是如何说服鲁班(公输盘)的?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思考2:墨子是如何说服楚王的?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
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墨子 公输》
思考3:墨子此举践行了自己哪些主张?有了最后过宋不纳的遭遇,墨子会作何感想?
在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子和孔子的其人其思,课后阅读材料,列举的是庄子和墨子的文章,反映了这两位思想家的一些思想,下节课,我们将全面学习儒墨道法兵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思想,了解百家争鸣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