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第17讲
文言文阅读简答题
2025
古诗文阅读模块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目录
01
考情分析
备考策略
02
知识导图
思维引航
03
考点突破
考法探究
05
真题感悟
命题洞见
04
热考题型
解题策略
01
考情分析
备考策略
2020-2024年高考文言文简答题 年份 卷别 篇名/文体 (第14题)题目(3分)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4 新高考Ⅰ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14.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 请简要概括。(5分) 论据概括 ①重点事件和人物行为原因、人物性格特点。
②涉及的区间文字很少,很集中。③只要求简单理解文意,不要求深入分析概括。
④题型以分析原因为主;答案要求精练、全面。
新高考Ⅱ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4.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3分) 比较分析 近三年高考文言文简答题 2023·新Ⅰ卷 14. 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
2023·新Ⅱ卷 14.材料二中,李靖认为肥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
2022·新Ⅰ卷 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2022·新Ⅱ卷 14.《后汉书 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3分)
2021·新Ⅰ卷 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
2021·新Ⅱ卷 14.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2024年新高考文言文继续考查简答题,对文言文阅读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言文简答题的命题角度与现代文阅读“概括内容要点”的命题角度有着相似之处。在新高考文言文阅读中,设置简答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从新高考的考查情况来看,这一题型涉及面广,提问形式多变,学生答题出现的问题较多。
考情解读
1.读不懂相关文段
2.分不出答题要点
3.看不清设问角度
4.不会用自己的话表述
高考考向分析
文言文阅读设置简答题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从阅读考查的角度来看,这类题“因文设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区分度较好,意在要求学生不是通过取巧,而是通过自身的文言素养读懂文言文。
从教学导向的角度来看,“以考促学”,扭转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言轻文”倾向,更加强调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中“文”的重视,破除文言文教学就是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的弊端,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在文言文本内容的理解解读上,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继承的核心素养能力考查。
何故青睐简答题
02
知识导图
思维引航
从文中直接找出词语来概括
1
2
从文中所写的具体事件概括
3
从其他人物或作者的评价中概括
学有专精、博古通今
勤奋刻苦、严谨博学
治 学
为政为官
勤政爱民、不畏权贵
清正廉明、克己奉公
为人处世
侍亲孝顺、淡泊功名
乐善好施、端方正直
为 将
勇猛刚毅、骁勇善战
沉着善谋、爱兵如子
概括人、事特点
文言文简答题常考题型
1
概括人、事特点
2
概括内容要点
3
★★★分析原因
4
★★比较分析
5
评价观点态度
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筛选、分析、概括、归纳进而作答。
★★★分析原因
多角度考虑原因
1
2
进行因果验证
3
斟酌词句答案
直接原因、间接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表层原因、深层原因
验证原因和结果之间是否合理。
语言力求简洁,忌大段抄原文。
03
考点突破
考法探究
归纳阐释
评析探究
文言文简答题备考策略
(一)注重知识积累
读懂是前提,一切的方法都是建立在能通读文本的基础上。
三驾马车: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文言句式(倒装、固定)
四大体例:纪传 编年 纪事本末 杂史笔记
用好教材——教材回归时,自主梳理教材中的文言实词、虚词、文化常识及文言句式。 【教考结合,重点掌握】
用好高考真题——关注题型变化,学会以不变应万变。
(二)依据题型特点和解题方法,进一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回归教材,重视经典试题)
文言文简答题备考策略
【教考结合——走进教材】
1.《烛之武退秦师》: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探寻事件原因】
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2021·新高考2卷)
2.《苏武传》: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体会论说艺术+探寻事件原因】
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2022·新高考1卷)
3.《过秦论》: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运用事实来证明其论点的?
【探寻事件原因+分析论证艺术】
本文第一段体现了相反相成的思想,即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也有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请结合本段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是如何阐明这一思想的(2021·北京)
4.《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说课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件大事,从中可以看出廉颇、蔺相如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概括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赵太夫人平居言语中的“识大义”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2020·江苏)
(二)依据题型特点和解题方法,进一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回归教材,重视经典试题)
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意
2.仔细审题,寻找答题区间
3.筛选信息,组织语言作答(注意分层分角度)
几个注意点:
1.概括表述要合于规范,使用序号①②③,先问先答。(依点赋分→依分给点)
2.概括要完整全面,不要以偏概全、丢三落四。
3.概括要准确恰当,用自己的语言精准表达,不要直接摘抄,关键词语要译精准。
文言文简答题备考策略
文言文简答题备考策略
(三)强化三种意识
1.强化精析题干关键词意识,确保作答方向正确。
2.强化转化文本词句意识。
能在大致理解文言词句本意的基础上,变成自己的语言概述词句意思。
3.强化情境意识,在情境中理解文意。
进入语境,进而思考人物行动、作者评论背后的深层逻辑。
李:宽厚仁义
田:严厉苛刻
锁定“上谕”的内容
类型1:分析概括事件的原因
世宗(雍正)皇帝时,才臣任封疆者,田(田文镜)、李(李卫)并称。然世之人往往优李而劣田,意颇疑之。后读朱批上谕:田文镜奏禁铜法,请民间有拋掷制钱者拟军;又奴婢首主人藏铜器者,许脱籍,治其主人之罪。公(李卫)奏禁铜法,请官增价购,有售者即与值,不问所由来,亦不治藏者之罪。是二疏者在,世宗俱未允行,而两人之见解心术,判若天渊,已可见矣。
从文段中的“上谕”来看,世人“优李而劣田”的原因是什么?请加以分析。
根据具体事例分析世人“优李而劣田”的原因,即针对“禁铜”一事,两人的不同做法。
同样的“禁铜”一事,(1)田文镜建议采用“拟军”“治其主人之罪”等方法,可见其严厉苛刻;(2)而李卫则建议采用“增价购”“不治藏者之罪”等方法,可见其宽厚仁义。因此,世人“优李而劣田”。
【2021年新高考Ⅱ卷】
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后赵遂取陈留,郑之间复骚然矣。
14. 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祖逖多次拦击后赵军队取胜,使得后赵疆土缩小,后赵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使及互市
祖逖没有阻止民间互相贸易,并约束士兵不要侵犯后赵百姓,使得两国边境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
1. 找准答题区间(准确作答的基础)
2. 精读去芜存菁(多角度考虑原因,原因可能不单一)
原因有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表层原因、深层原因;内因、外因等,作答时必须考虑全面,对号入座,以防答非所问。
3. 进行因果验证(验证原因和结果之间是否合理)
4. 斟酌词句答案(语言力求简洁,忌大段抄原文)
分析概括事件原因类考题 答题方法
类型2:概括人物事迹和性格品质
王冕,字元章,诸暨田家子也。父命牧牛,冕放牛陇上,潜入学听村童诵书,暮亡其牛,父怒,挞之。他日依僧寺,夜坐佛膝,映长明灯读书。安阳韩性异而致之,遂从性学,通《春秋》。
尝一试进士举,不第,焚所为文,读古兵法。恒著高檐帽,衣绿蓑衣,蹑长齿屐,击木剑,或骑牛行市中。人或疾其狂,同里王艮特爱重之,为拜其母。艮为江浙检校,冕往谒,履敝不完,足指践地。艮遗之草履一两,讽使就吏禄,冕笑不言,置其履而去。归迎其母至会稽,驾以白牛车,冕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皆讪笑,冕不顾也。所居倚土壁庋釜,执爨养母,教授弟子,以为常。
根据选文第二段,概括王冕的精神特质。
崇尚古风
狂放不羁
淡泊功名
安贫乐道
孝顺母亲
精神=性格?
许文休风流倜傥奇伟不凡,有盖世之才干,您应当以他为楷模
后刘璋遂使使招靖,靖来入蜀。璋以靖为广汉太守。南阳宋仲子于荆州与蜀郡太守王商书曰:“文休倜傥瑰玮,有当世之具,足下当以为指南。”建安十六年,转在蜀郡。十九年,先主克蜀,以靖为左将军长史。先主为汉中王,靖为太傅。及即尊号,策靖曰:“朕获奉洪业,君临万国,夙宵惶惶,惧不能绥,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其敬敷五教,在宽。君其勖哉!秉德无怠,称联意焉。”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章武二年卒。 (节选自《三国志·蜀志》)
许靖在做广汉太守时被人在书信中称赞,体现了他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说明。
①风流倜傥;
②奇伟不凡;
③有盖世之才干
陈选字士贤,台之临海人。天顺庚辰试礼部,丘文庄得其文,曰:“古君子也。”置第一。授监察御史。罗一峰论夺情被谪,先生抗疏直之。出按江西,藩臬以素服入见,先生曰:“非也。人臣觐君,服视其品秩,於御史何居?”不事风裁,而贪墨望风解绶。已,督学南畿,一以德行为主。试卷列诸生姓名,不为弥封,曰:“吾且不自信,何以信于人邪?”每按部就止学宫,诸生分房诵读,入夜灯火萤然,先生以两烛前导,周行学舍,课其勤惰,士风为之一变。(节选自《明儒学案》,有删改)
请根据该段内容,概括出陈选在为官方面的特点。
说明为官耿直
①刚直耿介;②谨遵礼数;③重视德行;④恪尽职守
说明谨遵礼节
说明为官注重德行
说明履职恪尽职守
曹公(曹操)入荆州,降刘琮,欲顺江东下,以取孙氏。贾诩言于公曰:“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闻,兵势盛矣!若因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江东可以不劳众而定也。”公不用其计,以兵入吴境,遂败于赤壁。
魏文帝始受汉禅,欲用兵吴、蜀,以问贾诩。诩曰:“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据险守要,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权、备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帝不能用,遂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节选自苏辙《栾城后集卷九》)
请简述贾诩两次向君主进言的内容,并概括贾的用兵之道。
知己知彼,
扬长避短,
不打无把握的仗。
第一次进言: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劝说曹操不要马上攻打东吴,而应以安抚手段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第二次进言:分析对方在“地利”“人和”上的优势以及我方的劣势,劝说魏文帝不可马上攻打吴、蜀。
1.审清题目要求,不能遗漏问题。2.注意分清“简述”“归纳”“概括”“评价”等题干要求语。第一问要求简要叙述进言内容,可以将文中相关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也可挑出文中有关进言内容的关键词,但回答问题时不可照抄原文。第二问要求概括贾诩用兵的方法策略,要根据进言内容参透贾诩的军事思想,要求只能概括不能叙述。3.要分析两次进言的异同点,为后面概括答题做准备。
概括人物事迹和性格品质类考题 答题方法
1.审清题目,抓“限制词”以明确方向。考生要明确答题方向,清楚需要分析概括的内容;尤其要注意题干的特殊限定词,比如出现“最”“根本”等词语时,答题要点则是唯一的。
2.梳理文本,确定区间。人物“特点”一般隐藏在人物的具体言行里,考生可按照“何时、何地、何事、何果”加以筛选,分类概括事例,然后归纳概括人物的品质特征。
3.分点作答,注意字数限制等其他限制条件。特别注意:
1.答题要有全局观念,要分清围绕传主写了哪些事件;
2.概括特征时,考生要注意用词尽量贴合文中所记叙的事情,避免笼统宽泛的概括,应该明确具体;
3.针对“概括××特点”这一高频考查题型,我们可以从治学、为政、治兵、为人处世等角度储备相应的词语。
治学:学有专精、博古通今、厚积薄发、涉猎广泛、勤奋刻苦、严谨博学等;为政为官:清正廉明、克己奉公、勤政爱民、待民宽厚、不畏豪强等;
为人处世:乐善好施、急人所难、端方正直、侍亲孝顺、淡泊功名等;
为将方面:勇猛沉着,善于谋略等。
(2022·新高考I卷)……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对赵国,孟尝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处打动对方。
对燕国,孟尝君则是晓以利害,以亡魏的弊端引起燕王的重视。
类型3:概括事理和事件的内容
稹又以贞元中王伍、王叔文以伎术得幸东宫,永贞之际几乱天下,上书劝上早择修正之士使辅导诸子,以为∶"太宗自为蕃王,与文学清修之士十八人居。后代太子、诸王,虽有僚属,日益疏贱,至于师傅之官,非耗璜废类不任事者,则休戎罢帅不知书者为之。其发谕赞议之徒,尤为冗散之甚,搢绅皆耻由之就使时得僻老儒生,越月瑜时,仅获一见,又何暇傅之德义,纳之法度哉!夫以匹士爱其子,犹知求明哲之师而教之,况万乘之洞,系四海之命乎!"上颇嘉纳其言,时召见之。(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元稹是怎样劝说皇帝"早择修正之士使辅导诸子"的
居:相处。①以唐太宗做清王时的学习交往为例,正面说明皇子教育的必要性。
日益疏贱:地位越来越遭受疏远与轻贱。②以太子、诸王轻视从师和其身边之师难山胜任教育太子和诸玉的工作的现实情形,反面阐明择师的必要性
万乘:帝王。③以普通人重视孩子教育来类比,表明帝王后代的教育更为重要,更应受到重视。
①为政宽松简易
②宽恕小的过错
③把握大的原则
班超久在绝域,年老思土,上书乞归,愿生入玉门关。乃征超还。以戊己校尉任尚代为都护。尚谓超曰:“君侯在外国三十余年,而小人猥承君后,任重虑浅,宜有以诲之!”超曰:“年老失智。君数当大位,岂班超所能及哉!必不得已,愿进愚言: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超去,尚私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尚后竟失边和,如超所言。(选自《资治通鉴·卷四十八》,有删改)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班超对任尚任职的建议。
稍微放松一些,力求简易,宽恕小的过错,把握大的原则就可以了。
类型4:评价观点、归纳主旨
积微,月不胜①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②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③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④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节选自《荀子》)
注:①胜:超过。②敦比:注重从事。③悬:存在。④輶:分量轻。
(1)写出原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2)为原文拟定一个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在2~5个字)
本题就是考查“怎么写”,有点现代文阅读题的考查意味。考生可以寻找文本中的论点、论据,再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进行分析,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再依据内容列出标题。考生阐释理由的时候要有理有据,可以拿原文的论证内容来回答。
积微,月不胜①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②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③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④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节选自《荀子》)
注:①胜:超过。②敦比:注重从事。③悬:存在。④輶yóu:分量轻。
(1)写出原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2)为原文拟定一个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在2~5个字)
标题:积微
理由:原文围绕“重视积累微小事物,月不勝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来论述,最后得出“珍惜每一天的君主就能称王天下”的结论。
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赴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徵甲兵。於是乃倚一车辕於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还,赐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於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人争徙之。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人争趋之,於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节选自《韩非子》)选文分别讲述了越王与吴起的故事,你更赞同谁的做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1.题目有两问,首先要表明更赞成谁的做法,然后说明赞成的理由。2.找出原文中关于越王与吴起的做法的具体内容,必须找准找全,然后概括内容并分析两者做法的特点。3.无论赞成哪一种做法,都需要比较吴起和越王两人做法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效果。4.需要提炼概括更赞成的做法对于管理百姓、治理国事的意义。
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赴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徵甲兵。於是乃倚一车辕於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还,赐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於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人争徙之。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人争趋之,於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节选自《韩非子》)选文分别讲述了越王与吴起的故事,你更赞同谁的做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示例一)我更赞同越王的做法。①越王设计的“焚宫室”更接近战争的危险场面。②且相比吴起的只奖无罚,越王赏罚分明,更能激励民心。③有原则、有信用的奖惩机制才是取胜之道。
(示例二)我更赞同吴起的做法。①吴起先后两次设下奖赏标准,取信于民。②比起越王仅以赏罚、威势震慑百姓,更能获得百姓的支持。③要获得百姓的真心信任和拥戴,这才是治国之道。
越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当时有人称卢怀慎为“伴食宰相”,含有“吃闲饭的宰相”的意思。司马光则对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请结合原文,简要谈谈你对卢怀慎为相的认识。
(示例一)卢怀慎是大度让贤、德高望重的贤相。姚崇是一代贤相,才能出众,娴于政务。原文中写卢怀慎“每事推之”,实际上是避位让贤,让贤明之士的才能得以施展。正是这样,卢怀慎才能与姚崇勠力同心,成就唐王朝的开元盛世。这些都是卢怀慎作为宰相胸怀大度、以国事为重的表现。
(示例二)卢怀慎是尸位素餐、有名无实的“伴食宰相”。原文中写姚崇请假十余日,导致政事堆积,作为朝廷宰相的卢怀慎竟然束手无策,其理政才能可见一斑,因此材料中说其“每事推之”,实际上也就是指责他遇事无能,只能推诿。
(2021·新高考1卷)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首先要解释“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资治通鉴》是一部专为皇帝编撰的介绍历代兴亡得失的作品,其创作目的就是告诫君主如何吸取历代教训,这为考生作答给出了提示。司马光的评价源于上文对唐太宗三个善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执政水平,上行下效,成为臣子的表率,实现良好的君臣互动。
①第一问: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②告诚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
知识总结
04
热考题型
解题策略
文言文中的常见人物形象
1、君主
2、大臣
3、将军
4、学士
君主: 善于纳谏,礼贤下士,知人善任,胸怀宽广,体恤百姓,沉稳智慧、明察秋毫
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①以实言之。群臣皆称: 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 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 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真,阴诛显戮②,无代无之,朕践阼③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狱,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注】 ①率意: 任意。 ②显戮: 公开杀戮。 ③践阼: 登上王位, ④黜责:贬谪责罚。
结合全文,说说李世民是一位怎样的人。
君主: 善于纳谏,礼贤下士,知人善任,胸怀宽广,体恤百姓,沉稳智慧、明察秋毫
结合全文,说说李世民是一位怎样的人。
①从谏如流。让大臣“各率意以实言之”“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
②礼贤下士、知人任善。“见人之善,若己有之”“见贤则敬之”;
③心胸宽广。对待夷狄“爱之如一,故其皆依朕如父母”。
大臣: 忠于职守、忠贞不屈,高风高节、刚正不阿,勤勉、谦让、清廉,忧国忧民,举贤荐能、直言进谏。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等表里为奸,搢绅侧目。禾日:“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则非其职矣。”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 ”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 此曹⑧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日:“卿能如此,朕复何忧 ”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
陈禾是一个怎样的人
大臣: 忠于职守、忠贞不屈,高风高节、刚正不阿,勤勉、谦让、清廉,忧国忧民,举贤荐能、直言进谏。
陈禾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忧国忧民,有先见之明。 早就料到东南忧患,清求增加兵力修缮城墙;
②忠于职守,刚正不阿。宦官当道,危害朝廷,陈禾不畏权势首抗疏劾贯;
③直言进谏。撕破皇帝衣服宁愿被杀头也要进忠言。
将军:智勇双全,英勇善战,仁爱士卒,廉洁律己,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忠君爱国,公而忘私。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沈①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②国死义乎!”
宣和四年,真定宣抚募敢战士,飞应募。与敌相持于滑南,领百骑习兵河上。敌猝至,飞麾其徒曰:“敌虽众,未知吾虚实,当及其未定击之。”乃独驰迎敌。有枭将舞刀而前,飞斩之,敌大败。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③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好贤礼士,览经史,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①沈:通“沉”。②徇:通“殉”。③统制:武官名。
结合全文分析,岳飞是一个怎样的人
将军:智勇双全,英勇善战,仁爱士卒,廉洁律己,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忠君爱国,公而忘私。
①智勇双全,英勇善战。“独驰迎敌。有枭将舞刀而前,飞斩之,敌大败”;
②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③仁爱士卒。“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成,遣妻问劳其家”;
④廉洁律己。“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⑤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不刚愎自用。“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
结合全文分析,岳飞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士: 勤奋刻苦、不耻下问、治学严谨、笃志好学、持之以恒。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亭林先生具有什么优秀品质才达到“所诣渊涵博大”的?
学士: 勤奋刻苦、不耻下问、治学严谨、笃志好学、持之以恒。
亭林先生具有什么优秀品质才达到“所诣渊涵博大”的?
①勤奋好学,持之以恒。手不释书,捆书自随,边骑马变读书;
②治学严谨。“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世无所疑乃已”;
③不耻下问。同老兵“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其他人物:
5、名士---情趣高雅、超凡脱俗、豁达洒脱、不慕权贵 (淡泊名利) 、品格高尚,心忧天下,热爱自然。
6、百姓---善良、孝顺、正直,忠厚老实、不贪恋钱财,信守承诺、克勤克险。
7、父母---教子有方、爱子情深、深明大义。
文言文中以正面人物为主,偶尔也会出现反面人物:
1、君主---目光短浅,气量狭小,昏庸无道,奸诈凶残
2、官吏---狡猾、贪婪、蛮横,自以为是、狂妄轻率,执法过严、残忍的酷吏。
3、小人---贪婪、愚蠢 (利令智昏) ,卑鄙龌龊,自私、损人不利己、外强中干、仗势欺人、凶残贪婪、为非作歹。
4、百姓---一意孤行、愚蠢,背信弃义,急躁冒进,迷信、不依法办事。
05
真题感悟
命题洞见
【解题示例1】
(2023年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解题示例】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
【答案】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3分)
【解析】理解概括文意 根据材料二中的“韩非书云······岂有不似哉 然实诈也”可知,子鲋批驳韩非书云“夫子善之”是欺诈之言,由“何以明其然 ”引出子鲋批驳韩非“实诈”的事实依据。根据“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这一时间上的梳理,以及“此先后甚远”的总结可知,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子鲋便是用这一事实依据来批驳韩非的。
材料二: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4. 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2023新高考卷Ⅱ
材料二: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①苻坚不能认清形势,缺少智谋。②苻坚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
2023新高考卷Ⅱ
一、读懂是“王道”
文言阅读的主观题,只要懂得文意,回答起来不算难。但问题就在这里,不少学生读不懂文章,在组织答案时一脸茫然。读懂是“王道”。读懂的关键在于勾连前后文的情节内容加以推断分析。从逻辑上推理、从情节上推断、从事理上分析、从侧面人物的表现上揣测、从选择题对文意的理解等多方面来找到正确的理解。
解题思维流程
二、找准最关键
文言阅读简答题,题目会要求就文中的某一处情节内容,或某一个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进行分析概括。明确题目要求后,要迅速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答题区域,细读文本内容,然后进行概括。找不准,就答不好。
三、操作按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
第三步,分要点,拟答案
四、答案要点化
简答题分值为3分,得分点多为2~3个。作答时要有采准得分点的意识,用小序号①②③标明。然后依据文段内容,对照题目要求,仔细阅读,条分缕析,准确写出每个要点的内容,做到不交叉,不重复。
感谢观看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