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物理期中复习——第1-2章实验题28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物理期中复习——第1-2章实验题28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10-08 13:39:36

文档简介

八上物理期中复习——第1-2章 实验题28题
一、实验题
1.(23-24八年级上·江苏扬州·期中)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时:
(1)小毛将正在发声的闹铃悬挂在广口瓶内,用抽气机将广口瓶中的空气抽出。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毛发现听到的闹铃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是 (填序号);
A.闹铃声音的响度太大 B.闹铃声音的频率太高
C.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D.插入广口瓶中导管不足够长
(2)调整器件完好后,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小毛发现听到的闹铃声音的音调 (变高、不变、变低),响度 (变大、不变、变小);
(3)小毛用抽气筒不停地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小毛将只能听到微弱的闹铃声音,分析原因是 。由此现象可以推理得出结论: 。
【答案】 C 不变 变小 瓶内还有少量气体 真空不能传声
【详解】(1)[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图所示,用抽气筒将广口瓶中的空气抽出,没有了传播声音的介质,声音就会越来越弱直到听不见声音。但是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毛发现听到的闹铃声音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广口瓶还有空气,造成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是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的情况,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2)[2][3]调整器件完好后,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小毛发现听到的闹铃声音的音调不变,因为闹钟的振动频率不变;但瓶内空气变少,所以声音的响度变小。
(3)[4][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小毛用抽气筒不停地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小毛还能听到微弱的闹铃声音,是因为瓶内还有少量气体,由此现象可以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2.(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期中)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活动中,有以下几个实验:
(1)图甲,小明用铅笔轻轻敲击衣架,听到敲击声;
(2)图乙,小明再次用铅笔轻轻敲击衣架,小明听到的声音比第一次响,说明 (选填“细绳”或“空气”)的传声效果更好;
(3)图丙,小明探究“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的情景,他将密封在塑料袋中的正在发声的手机悬在水中并得到了实验的结论。支持该结论的实验现象是 ;
(4)图丁,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瓶内,再抽出瓶内的空气,听到的声音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5)小亮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创作了一部科幻小小说——《太空漫游记》。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小明和小亮驾驶“女娲号”飞船漫游在太空,突然听到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指出这段文字中的科学性错误及判断依据。错误指出: ;判断依据: 。
【答案】 细绳 在外面可以听见手机发声 变小 听到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 真空不能传声
【详解】(2)[1]图乙,小明用细绳缠在手指放入耳朵中,再次用铅笔轻轻敲击衣架,此时声音由细绳传入耳中,听到的声音比第一次响,说明细绳的传声效果更好。
(3)[2]图丙,小明探究“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的情景。手机在水中发出声音,若能在外面可以听见手机发声,则说明液体中可以传声。
(4)[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图丁,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瓶内,再抽出瓶内的空气,传声的介质越来越少,听到声音会变小。
(5)[4][5]小亮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创作了一部科幻小小说——《太空漫游记》,突然听到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因为是在太空,是真空环境,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故不可能听到雷声。这段文字中的科学性错误:听到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判断的依据:真空不能传声。
3.(23-24八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中)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他们将发声的闹铃置于纸筒A内,将充当反射面的材料置于O处,通过纸筒B倾听反射的铃声强弱。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不变,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实验结果如下表。
反射面材料 大理石 玻璃板 木板 棉布 毛巾 海绵
反射声音的强弱 最强 强 强 较强 弱 几乎听不到
(1)从表中可以看出,反射声音最强的材料是 ;
(2)声音经过多次反射混杂到一起时,就会形成强烈的噪声,如果学校建设录播室,应该选取 作为室内墙面材料效果最好;
(3)实验结果表明,玻璃板和木板反射声音的强弱无法分辨,有同学认为可能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分辨能力不够造成的。对此,请你提出一个改进的措施或方法: 。
【答案】 大理石 海绵 用灵敏仪器替代人耳测量反射声音的大小
【详解】(1)[1]由表中记录数据得,反射声音最强的材料是大理石。
(2)[2]由表中记录数据得,海绵几乎可以吸收所有的声音,因此为了防止声音经过多次反射混杂到一起时,形成强烈的噪声,学校建设录播室,应该选取海绵作为室内墙面材料效果最好。
(3)[3]人耳无法精准反应出玻璃板和木板反射声音的强弱。
4.(23-24八年级上·江苏盐城·期中)以下是“生·活”课堂学习小组开展的声学研学活动。

(1)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进行了下列操作:
a、在竖直放置的玻璃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个持续响铃的小闹钟,耳朵靠近玻璃筒口正上方处,能清晰地听见闹钟声。垫上一层棉花目的是减少因 (固体/气体)传声对实验带来的干扰;
b、当耳朵水平移动一段距离至图甲位置时,恰好听不见闹钟声;
c、在玻璃筒口正上方放一块平面镜并调整镜面,直到从镜面里看到闹钟的像(如图乙),又能清晰地听见闹钟声了,说明声音 (也能/不能)像光一样发生反射现象,若声音的反射规律也与光的反射规律相似,则此时平面镜与水平反射声波的夹角为 度;
d、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反射的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声能力比玻璃板 。
(2)小明又设计实验比较棉布、锡箔纸、泡沫塑料这三种材料的隔声性能。
材料 棉布 锡箔纸 泡沫塑料
距离/m 1.5 2.0 1.0
小明将持续响铃的闹钟分别包上 (不同/相同)厚度的三种材料放入鞋盒内,接着他一边听闹钟的响铃声,一边向后退,直到刚好 为止。在远离过程中,他听到声音的 (响度/音调)在变化。测量并记录每次到鞋盒的距离在上表,可知:待测材料中隔声性能最好的是 。
【答案】 固体 也能 45 强 相同 听不到声音(或听不到) 响度 泡沫塑料
【详解】(1)a、[1]在竖直放置的玻璃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个持续响铃的小闹钟,耳朵靠近玻璃筒口正上方10cm处,能清晰地听见闹钟声。同上桌面也能传播,垫上一层棉花目的是减少因桌面即固体传声对实验带来的干扰。
c、[2][3]在玻璃筒口正上方放一块平面镜并调整镜面,直到从镜面里看 到闹钟的像(如图乙),又能清晰地听见闹钟声了,说明声音也能像光一样发生反射现象,若声音的反射规律也与光的反射规律相似,法线在竖直与水平线的夹角平分线位置,即反射角是45度,那么此时平面镜与水平反射声波的夹角为
90°-45° = 45°
d、[4]因为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后,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所以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强于玻璃板。
(2)[5][6]根据控制变量法,将机械闹钟放入鞋盒内,分别盖上相同厚度的不同隔声材料。接着他一边听秒针走动的声音,一边向后退,直到听不见声音为止。
[7]小明在远离声源的过程中,响度与听者与声源的距离有关,他所听到声音的响度发生改变。
[8]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泡沫塑料听不见声音的距离最小,故待测材料中隔声性能最好的可能是泡沫塑料。
5.(23-24八年级上·江苏泰州·期中)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 ;
(2)如图乙所示,先让电铃发声并放入玻璃罩内,再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发现电铃的声音将逐渐 (选填“变大”或“变小”),由此现象,可推理得出 ;
(3)如图丙所示,小红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表明 可以传声,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 (选填“能”或“不能”)通过棉线听到对方的讲话声。
【答案】 空气 放大音叉的微小振动 变小 真空不能传声 固体 不能
【详解】(1)[1][2]两音叉之间隔着空气,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的乒乓球弹起,说明左边的音叉也会振动,说明空气可以传声;音叉的振动不易被观察到,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更容易直观观察。
(2)[3][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减少,电铃的声音将逐渐变小;该实验现象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3)[5][6]细棉线是固体,能实现通话,说明固体也是传声的一种介质;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振动会被棉线上的空隙吸收,从而无法传递振动,也就听不到声音了。
6.(23-24八年级上·江苏淮安·期中)如图所示的是探究声现象的几个实验情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如果加大力度敲击音叉,发现乒乓球被弹得越远,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也越大,这说明 ;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若把甲、乙两个实验移动月球上做,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图是 (选填“甲”或“乙”)。
(3)如图丙所示,在8个相同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它们,其中音调最高的是 瓶。
【答案】 见解析 将微小振动放大 见解析 乙 h
【详解】(1)[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这个现象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2]发声的音叉的振动不明显,用乒乓球来显示音叉的振动,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3]如果加大力度敲击音叉,音叉振动的幅度变大,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也变大。这说明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4]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甲、乙两个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敲击时,甲中音叉振动,将乒乓球弹开,乙中右边音叉振动,但左边音叉不能振动,不能将乒乓球弹开,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5]音调由发声体的频率决定。图丙中,瓶内的水越少,用相同的力敲击时,频率越高,其中音调最高的是h瓶。
7.(23-24八年级上·江苏镇江·期中)如图所示,有5支相同材料、相同厚度的玻璃量筒(如图所示)。各量筒内装有水,小红猜想气柱发声的音调可能与:①气柱的长短有关;②气柱的横截面积有关;③水柱的长度有关。于是她在实验室找来了测量声音频率的仪表,用同样大小的力在量筒口上吹气,并记录声音的频率,如右表:
量筒 a b c d e
频率/Hz 400 352 274 274
(1)量筒a气柱振动100次,需要 秒,音调最高的是量筒 (填字母代号);
(2)若探究猜想①,应选量筒 ,本实验所用到的探究方法是 ;
(3)若选择的是量筒b、c,则探究的猜想是 (选填“②”或“③”);
(4)若选择的是量筒 ,小红用同样大小的力在它们口上吹气,所发出的声音音调 (选填“相同”或“不同”),从而得出结论:气柱发声的音调与水柱的长度 (选填“有关”或“无关”)。
(5)如果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c和d使它们发声, 所发出的声音音调较高。
(6)在量筒e口上吹气,所发出声音的频率可能是 Hz(选填“380”“300”或“240”)。
【答案】 0.25 a ab 控制变量法 ② cd 相同 无关 c 300
【详解】(1)[1]量筒a振动100次需要的时间为
[2]发声体振动频率越高,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故a的音调最高。
(2)[3][4]若探究猜想①,所选量筒应该是:横截面积相同,但水面上方气柱长度不同。故应选择a、b。在探究多个因素影响一个结果的问题时,每次只改变一个因素进行实验,这是控制变量法。
(3)[5]这两个量筒水柱长度、气柱长度均相同,只是横截面积不同,这是探究猜想②。
(4)[6][7][8]探究音调与水柱长度的关系,两个量筒的横截面积应相同,水面上方气柱长度应相同,应该选择c、d。实验发现所发声音的频率相同,说明所发声音的音调相同,即音调与水柱长度无关。
(5)[9]量筒c质量小,振动时频率高,音调高。
(6)[10]与d比,气柱的横截面积小,其音调应该高于d;与b比,气柱的横截面积大,其音调应该低于b。即其音调介于274Hz~352Hz之间,故选300Hz。
8.(23-24八年级上·江苏扬州·期中)某同学做了有关声音的实验,步骤如下:
(1)取8 支相同的玻璃试管;
(2)在试管中分别加入数量不等的水,如图所示,分别从管口向管内吹气,结果发现, 不同水量的试管发出声音的音调是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以此类推他得出结论: 若是向热水瓶中灌水时,瓶中的 (选填“水”或“空气柱”)振动发声,水瓶中灌的水越多,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 ;
(3)他又发现用细棒分别敲击试管也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敲击时,试管中水越多,音调越 。
【答案】 不同 空气柱 高 低
【详解】(2)[1]当用嘴依次吹瓶口,振动的物体是空气柱,瓶中盛水越多,空气柱越短,越容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故不同水量的试管发出声音的音调是不同的。
[2][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保温瓶内的水越来越多,空气柱越来越短,越容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3)[4]当敲击玻璃瓶子时,振动物体,质量大,体积大的物体的难振动,装不同水量的玻璃瓶子振动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试管中水越多,音调越低。
9.(23-24八年级上·江苏盐城·期中)小华设计了如下实验,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
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闹钟放到一个鞋盒里,将衣服盖在鞋盒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见滴答声;
③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鞋盒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表中的数据:
材料 ①衣服 ②报纸 ③平装书 ④塑料袋 ⑤袜子
听不见滴答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
请回答:
(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 (选填“小”或“大”)的原理;
(2)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 ;(选填“A” 或“B”)
A.⑤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⑤
(3)仔细分析可知相对粗糙的材料比相对平滑材料隔音性能 (选填“好”或“差”),猜想其原因是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 (选填“强”或“弱”);
(4)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就是为了改变人耳听到声音的 ,是有效的减弱噪声的方法之一。为降低电影院的噪声,请提出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
【答案】 小 A 好 强 响度 在影院的墙壁、顶上装饰厚实的隔声材料
【详解】(1)[1]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2)[2]实验中,听不见钟声的实际距离越长,材料的隔音性能越好,反之隔音性能越差,由小华记录的数据可见,材料隔音性能最好的是袜子,隔音性能最差的是塑料袋,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⑤①②③④,故A符合题意, B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3][4]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到听不见滴答声的实际距离近;则说明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好;其原因是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强。
(4)[5]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就是为了改变人耳听到声音的响度,使人听到的声音的响度变小,是有效的减弱噪声的方法之一。
[6]为降低电影院的噪声,可以在影院的墙壁、顶上装饰厚实的隔声材料,或用多孔材料装饰墙面。
10.(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中)在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活动中。
(1)小明和小强在家中开展探究,他们准备用人刚听不到声音时人与声源的距离来进行比较,选用了手机铃声作为声源,实验时他们将手机放在鞋盒内,鞋盒上覆盖隔声材料,并将铃声响度 (选填“调大”、“调小”),因为手机铃声响度越 (选填“大”、“小”),人要听不到声音时与声源的距离将越 (选填“大”、“小”),实验在家中难以进行;
(2)小明从家中找出下列一些材料开始探究:一张报纸、一件羽绒服、一个薄塑料袋、一些包装家电的泡沫板,选择这些材料存在一个明显问题,不能科学的说明材料的隔声性能。请指出这个明显的问题: ;
(3)对材料进行科学调整后,他们通过探究得到如下实验数据:
材料 报纸 羽绒服 塑料袋 泡沫板
听不到声音时人与声源的距离/m 8 4 7 5
根据实验数据可知,这些材料隔声性能最好的是 ;
(4)小强也在家里进行探究,由于吵闹声太大,他请爸爸和妈妈分别听报纸和羽绒服覆盖手机时的声音,测出所对应的距离,分析数据他也得出了实验结论。请你指出此探究过程中的不足 。
【答案】 调小 大 大 没用控制材料的厚度相同 羽绒服 不能让不同的人听声音/不能在吵闹的环境中实验
【详解】(1)[1][2][3]实验中选用手机铃声作为声源,由于手机铃声响度越大,人要听不到声音时与声源的距离将越大,实验在家中难以进行,因此实验中应将铃声响度调小。
(2)[4]小明找到的不同材料的隔音物体厚度不同,没有控制除了材料的其他因素相同,无法进行探究隔音效果与材料的关系。
(3)[5]由表格中数据得,羽绒服当隔音材料,听不到声音时人与声源的距离最近,说明这些材料隔声性能最好的是羽绒服。
(4)[6]小明请爸爸、妈妈分别听报纸和羽绒服覆盖手机时的声音,由于不同人对声音的敏感度不同,对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不能让不同的人听声音;在吵闹环境中进行实验,对实验会有干扰,不能在吵闹的环境中实验。
11.(23-24八年级上·江苏·期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场所的装修会考虑声学隔声效果。小明同学想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隔声性能,他找来厚度相同的四种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塑料和海绵)分别做成了大小相同、一侧开口的隔声盒(如图甲),并将玻璃杯作为声源置于盒内再将整个盒子放置于水平桌面上,与桌子相隔一定距离用支架固定一个手机,利用手机软件记录敲击玻璃杯所发出的声强级。
(1)为了控制声源的响度,现有如图乙所示的两种方案,方案一: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释放去敲击玻璃杯;方案二:手拿小锤子,用相同的力度敲击玻璃杯;相比较,你认为方案 (选填“一”或“二”)更合理;
(2)选用合适的方案,小明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材料种类 聚酯棉 软木 泡沫塑料 海绵
手机记录的响度/dB 45 68 56 50
① 最强 最弱 较弱 较强
你认为表中①处应填入 ;
(3)小明实验中的四种材料,仅从隔声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做隔音墙装修材料的是 。
【答案】 一 隔声性能 聚酯棉
【详解】(1)[1]小球的位置越高,下落时敲击玻璃杯发出声音越大,实验中为控制敲击玻璃杯的力度,必须把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去敲击玻璃杯,而方案二很难保证敲击玻璃杯的力度相同,相同的敲击力度可以使玻璃杯振动幅度相同,故选用方案一。
(2)[2]本实验比较的是不同材料的隔声效果,因此表格中应该填入隔声性能。
(3)[3]隔声效果的好坏通过玻璃杯被敲击发出的声音的声强级反应出来,由表内数据可知,聚酯棉做的隔声盒的隔声性能最好,适合装修隔音墙用。
12.(23-24八年级上·江苏盐城·期中)如图所示,是在学习“声现象”一章中常见的几个探究实验;
(1)如图甲,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挂的静止乒乓球,看到乒乓球被反复弹起,其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
(2)如图乙,抽气一段时间后发现听到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现象可能原因是:( )
A.手机声音的响度太大  B.手机声音的频率太高
C.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D.玻璃罩应该换成金属罩
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小明将 (填“不能听到”、“还能听到微弱的”)手机声音,从实验现象结合科学方法的运用, (填“可以”、“不可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3)如图丙小明把伸出桌边一端钢尺的长度逐渐变长一些,用相同的力再拨动钢尺,声音的音调变 (填“高”或“低”),如果钢尺伸出桌面很长时,拨动钢尺时,可能听不到,此时钢尺发出的是 (选填“超声波”、“次声波”或“正常声波”);
(4)如图丁,拿一塑料片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慢,一次快,应该观察 (选填“塑料片”、“木梳齿”)发出声音的变化。
【答案】 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 转换法 C 还能听到微弱的 可以 低 次声波 塑料片
【详解】(1)[1]甲图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通过乒乓球被弹起呈现音叉的振动,可以将音叉的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2] 该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该实验中将音叉的微小的振动转换为乒乓球的大振动,所以该实验中用到的这种科学探究方法是转换法。
(2)[3]如图乙,抽气一段时间后发现听到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说明玻璃罩中空气没有减少,故可能为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4][5]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小明还会听到微弱的手机上,因为玻璃罩里空气没法完全排干净;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可以得出的。
(3)[6][7]如图丙小明把伸出桌边一端钢尺的长度逐渐变长一些,用相同的力再拨动钢尺,声音的音调变低,如果钢尺伸出桌面很长时,拨动钢尺时,可能听不到,此时钢尺发出的是次声波。
(4)[8]如图丁,拿一塑料片在木梳齿上划过,塑料片一次划得慢、一次划得快,应该观察塑料片发出声音的变化。
13.(23-24八年级上·江苏宿迁·期中)如图所示,是在学习“声现象”一章中常见的几个探究实验:
(1)如图甲,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挂的静止乒乓球,看到乒乓球被反复弹起,据此说明发生的物体在 ,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发现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大,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越大,从而得出结论:振幅越大,声音的 越大;
(2)如图乙,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逐渐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听到的铃声明显减小。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出: ;
(3)如图丙小明把伸出桌边一端钢尺的长度逐渐变长一些,用相同的力再拨动钢尺,声音的音调变 (填“高”或“低”),如果钢尺伸出桌面很长时,拨动钢尺时,可能听不到,此时钢尺发出的是 (选填“超声波”、“次声波”或“正常声波”);
(4)如图丁,拿一塑料片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慢,一次快,发现塑料片划得越快,塑料片振动频率越 (选填“快”或“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选填“高”或“低”)。
【答案】 振动 响度 真空中不能传声 低 次声波 快 高
【详解】(1)[1]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挂的静止乒乓球,看到乒乓球被反复弹起,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进一步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根据题意知道,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发现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大,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越大,说明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2)[3]乙图中,玻璃钟罩中的空气越少,声音越小,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3)[4]丙图中,小明把伸出桌边一端钢尺的长度逐渐变长一些,用相同的力再拨动钢尺,此时钢尺的振动频率变小,声音的音调变低。
[5]如果钢尺伸出桌面很长时,拨动钢尺时,可能听不到声音,此时钢尺发出声音的频率低于20Hz,是次声波。
(4)[6][7]拿一塑料片在木梳齿上划过,塑料片划得越快则梳齿变形与复原的时间间隙越小,即振动的频率越快。振动的频率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14.(23-24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中)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射到光屏上。
(1)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范围为,位于光屏a点处的色光颜色为 色(红/紫).光屏应选择白色,理由是 ;
(2)请你举一个与此实验现象原理相同的例子: ;
(3)若三棱镜摔坏了后,截面变成, (能/不能)完成以上实验;
(4)小雨想继续验证红光是单色光还是复色光,选择一个合理的方案: (A/B)。
A.在三棱镜之前放一个红色透明塑料纸,让太阳光通过塑料纸,再照射到三棱镜上
B.将透明的三棱镜换成红色玻璃制成的三棱镜
【答案】 紫 白色可以反射所有色光 雨后彩虹 能 A
【详解】(1)[1][2]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棱镜射到白屏上,在光屏上就形成一条彩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因为紫光的波长最短,最容易偏折,故a处为紫色的光;因为白色可以反射所有色光,所以光屏应该用白色的。
(2)[3]雨后的彩虹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3)[4]若三棱镜摔坏了后,截面变成“”,透镜的折射能力不变,仍然能完成以上实验,如图所示
(4)[5]因为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的色光决定的,小雨想继续验证红光是单色光还是复色光,可以先在三棱镜之前放一个红色透明塑料纸,红色透明塑料纸只让红光透过,再照射到三棱镜上,若发生色散则说明红光是复色光,若不发生色散则说明红光为单色光,故选A。
15.(23-24八年级上·江苏常州·期中)小雨同学对光现象部分知识归纳总结如下:
(1)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光带,如图甲所示,这个现象叫光的 ,该现象说明了太阳光是 (选填“单色光”或“复色光”),如果使用的是一块蓝色透明的三棱镜,我们在光屏上将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彩色光带。万物生长靠太阳,绿色植物生长需要太阳,请由此分析不利于绿色植物生长的是 光;
(2)如图乙所示,将红、绿、 三种色光以相同比例照在白纸上,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色;
(3)如图丙所示,用一束绿色激光照射到一个白色气球表面,气球不易“射”破,但把气球上被照亮的区域用颜料涂成黑色,气球很容易被“射”破,其中物理道理是 ;气球能被激光“射”破,说明了 。
【答案】 色散 复色光 不能 绿 蓝 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光具有能量
【详解】(1)[1][2]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这个现象叫光的色散,该现象说明了太阳光是复色光。
[3]如果使用的是一块蓝色透明的三棱镜,蓝色透明的三棱镜只允许蓝光通过,光屏上能呈现蓝色,我们将不能看到七彩光带。
[4]万物生长靠太阳,绿色植物生长需要太阳,绿色植物会反射绿光,不利于绿色植物生。
(2)[5]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可以得到白光;所以重叠区域处处为蓝?
(3)[6][7]把气球上被照亮的区域用颜料涂成黑色,黑球能够吸收所有色光;因为光具有能量,所以气球能被激光射破。
16.(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中)同学们学完光学中小孔成像知识后,提出一个问题,小孔在光屏上所成像的形状与什么因素有关,同学们经过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像的形状可能与物体形状有关;
猜想二:像的形状可能与小孔的形状有关;
同学们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制作了“E”、“F”和“R”形状的LED发光字来充当物体,做成两个小孔形状不同的纸筒,纸筒另一端绷装半透明膜,做好装置后同学们进行实验探究。
(1)物理上将“F”、“E”和“R”形状的LED发光的字称为 ,射出的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2)同学们将“F”发光字固定好后,先用小圆孔纸筒进行实验,同学们在半透明膜上观察到倒立的“F”,如图所示,小孔成像中所成的像能呈现在半透明膜上,说明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像”、“虚像”),同学们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设计好的表格后,再换用小方孔纸筒进行实验,并观察记录;
(3)同学们再换用“E”和“R”形状发光字,分别按照实验(2)进行实验,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表中。
序号 发光字 小孔形状 像的形状 半透明膜上是否呈现
1 F 圆形 倒立 呈现
2 F 方形 倒立 呈现
3 E 圆形 倒立 呈现
4 E 方形 倒立 呈现
5 R 圆形 倒立 呈现
6 R 方形 倒立 呈现
(4)通过比较实验1、2(或者3、4或者5、6)可以得出,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 ;
(5)同学们通过比较实验 (填写序号)得出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6)若实验时仅用纸片遮挡小孔,使小孔孔隙更小,则此时,像的 会发生改变(选填:“形状”、“大小”或“亮度”)。
【答案】(1) 光源 直线 较黑暗
(2)实像
(3) 无关 1、3、5或2、4、6 亮度
【详解】(1)[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物理上将下“F”、“E”和“R”形状的LED发光的字称为光源。
[2]由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可知,射出的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实验时,环境较黑暗时,成像的LED灯和环境对比度比较大,并且LED灯比较亮,LED灯成像会更清晰,故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2)实像能成在光屏上,小孔成像中所成的像能呈现在半透明膜上,说明成的像是实像。
(3)[1]通过比较实验1、2(或者3、4或者5、6)可以得出,小孔的形状不同,像的形状不变,说明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2]要得到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有关,要控制小孔的形状相同,物体的形状不同,比较实验1、3、5或2、4、6。
[3]若实验时仅用纸片遮挡小孔,使小孔孔隙更小,进入的光线减少,成像的亮度会降低,但像的形状和大小不会改变。
17.(22-23八年级上·江苏镇江·期中)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小明制作了三个带小孔的圆形卡片(如图甲),将易拉罐和薯片筒两端开口,再把一端蒙有半透明薄纸的薯片筒插入易拉罐筒B端,眼睛在D端观察。
(1)由于小孔成的像较暗,为了便于观察,应在薯片筒的 (填“C”或“D”)端蒙上半透明薄纸制成光屏。当用“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点燃的蜡烛时,烛焰在半透明薄纸上成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 (选填“实像”或“虚像”);
(2)若仅将易拉罐A端的带圆孔卡片换成带三角形小孔的卡片,则半透明薄纸上像的形状 (选填“改变”或“不变”);
(3)若保持其它条件不变,将小孔略微变大一些,则在薄纸上所成的像将变 (选填“清晰”或“模糊”),亮度 (选填“变亮”、“不变”或“变暗”);
(4)若小明将易拉罐和薯片筒整体远离蜡烛,则光屏上的像将 ;若小华仅将薯片筒向后拉动一些,则光屏上像将 (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如图丙,晴天树荫下的圆形的光斑有大有小,该现象可以用 (选填“小明”或“小华”)的操作来说明。
【答案】 C 倒立 实像 不变 清晰 变亮 变小 变大 小明
【详解】(1)[1][2][3]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是具体应用,由图知,薯片筒左端为小孔,圆筒从易拉罐向B端插入,为了减小外面光线的影响,C端是用半透明薄纸制成的光屏;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2)[4]蜡烛经小孔成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与蜡烛形状相同,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则半透明薄纸上像的形状不变。
(3)[5][6]将小孔略微变大一些,由于小孔成的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所以半透明膜上的光斑形状与原来光斑的形状相同,由于孔变大了,通过的光线变多了,光斑变亮。
(4)[7][8][9]当增大物体与小孔之间的距离时,像变小,当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时,光屏上的像将变大,小明的操作可以解释晴天树荫下的圆形的光斑。
18.(23-24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中)小明发现小孔成像时像的大小会变化,于是他设计了探究“小孔所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如图1所示,他猜想:小孔所成像的大小可能与烛焰到小孔的距离、烛焰AB的高度以及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于是他用同一个蜡烛AB实验,且保持烛焰AB到小孔的距离为8cm不变,多次改变小孔到半透明纸之间的距离时,他测出了像的高度填入表格内(见表)。
实验次数 ① ② ③ ④ ⑤
小孔到半透明纸的距离s/cm 2.0 4.0 6.0 8.0 10.0
像的高度h/cm 1.0 2.0 3.0 4.0 5.0
(1)烛焰在半透明纸上成的是 (虚像/实像);
(2)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选填字母序号);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烛焰的正立像 D.烛焰的倒立像
(3)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2中画出h与s的关系图像;
(4)从图像中可以看出:当烛焰AB和小孔的距离保持不变时,半透明纸离小孔越远,所成的像越 ;当半透明纸距小孔12cm时,像的高度是 cm;
(5)在第④次实验时,半透明纸上像的高度与烛焰AB的高度 (相等/不相等);
(6)第⑤次实验半透明纸上所成像的亮度与第①次实验所成的像相比 (更亮/更暗/一样亮);
(7)晴天太阳透过树叶缝隙形成的圆形光斑与上述原理相同,其圆形光斑大小不一的原因是 (选填字母序号)。
A.树叶缝隙到地面的距离不同 B.树叶缝隙到太阳的距离不同
【答案】 实像 D 高 6 相等 更暗 A
【详解】(1)[1]烛焰能在半透明纸上成像属于小孔成像,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蜡烛经小孔成倒立的实像。
(2)[2]像的形状与蜡烛形状相同,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即蜡烛在塑料薄膜上成的像是蜡烛的倒立像,选D。
(3)[3]据表格中的数据不难看出,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的高度h与像到小孔的距离s关系的数学表达式为,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坐标纸中的对应点,然后连接成平滑的曲线,如图
(4)[4][5]由图像可以得出,在蜡烛到小孔的距离不变时,半透明纸离小孔越远,所成的像越高;小孔到半透明纸之间的距离是像的高度的二倍,因此当半透明纸距小孔12cm时,像的高度是6.0cm。
(5)[6]在第④次实验时,AB到小孔的距离为8cm,像距是8.0cm,则物像是等大的,半透明纸上像的高度与烛焰AB的高度相等。
(6)[7]第⑤次实验半透明纸上所成像比与第①次实验所成的像大,光线分布的区域较大,因此第⑤次实验半透明纸上所成像的亮度与第①次实验所成的像相比更暗。
(7)[8]晴天太阳透过树叶缝隙形成的圆形光斑与上述原理相同,其圆形光斑大小不一的原因是树叶缝隙离地面的距离不同,故选A。
19.(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中)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如图所示.
(1)现有厚度5mm和2mm的玻璃板和平面镜,实验时应选择 mm厚的 做实验;
(2)点燃蜡烛A,透过玻璃板观察到A的像,把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到B与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 ;
(3)如果移去后面的蜡烛,在B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则白纸板上将 (选填“有”或“没有”)蜡烛的像;
(4)为了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的关系,应 (选填“前后”或“左右”)移动蜡烛,进行多次实验;
(5)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乙所示倾斜,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 (选填“”、“”或“”);
(6)为了进一步探究像与物的对称关系,你建议选取丙图中序号为 的字母积木进行探究。
【答案】(1) 2 玻璃板
(2)大小相等
(3)没有
(4)前后
(5)
(6)②
【详解】(1)实验中选择玻璃板,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板越薄,两个反射面所在的像距离越近,这样可以使确定的像的位置更加准确,厚玻璃板会形成两个像,会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判断,选择2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点燃蜡烛A,透过玻璃板观察到A的像,把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到B与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
(3)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无法直接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4)为了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的关系,需要改变蜡烛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应该前后移动蜡烛,多次实验。
(5)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所示倾斜,根据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可知,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A1。
(6)为了探究像与物的对称关系,选择不是轴对称的物体,选取丙图中序号为②的字母积木进行探究。
20.(23-24八年级上·江苏镇江·期中)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可供选择的器材有:5mm茶色镀膜玻璃板、0.33mm无色透明的手机钢化膜、A、B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大小相同的A4纸和方格纸、刻度尺。
(1)为了便于比较像距和物距的关系,应选择 (选填“A4”或“方格”)纸进行实验;
(2)如图甲,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茶色玻璃板前,把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调整位置,能观察到B与A的像重合,也能说明像与物 相等;
(3)为了验证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小明取走蜡烛B,并在蜡烛B原来的位置(如图乙),要观察白纸上能不能呈像,则观察的方式应该是 (选填“①”或“②”);
(4)在实验中,小明仔细观察到像有重影,原因是玻璃板 ;接着小明用钢化膜代替玻璃板实验,重影几乎消失,成的像 (选填“变亮”、“不变”或“变暗”)。
【答案】 方格 未点燃 大小 ② 两个反射面成两个相距较远的像 变亮
【详解】(1)[1]方格纸便于比较长度的大小,所以为了便于比较像距和物距的关系,应选择方格纸进行实验。
(2)[2][3]为使成像清晰,如图甲,点燃的蜡烛A放在茶色玻璃板前,把未点燃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调整位置,能观察到B与A的像重合,从而确定像的位置,也能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
(3)[4]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为了验证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在蜡烛B的位置放一张白纸,并用②的观察方式观察白纸上能不能呈像。
(4)[5][6]厚玻璃板两个反射面成两个相距较远的像,在实验中,因为玻璃板太厚,所以小明观察到的像有重影。钢化膜代替玻璃板,因为钢化膜反射光的能力强,重影几乎消失,成的像变亮。
21.(23-24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中)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当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像的大小将 ;(填变化情况)
(2)若玻璃板倾斜放置会导致什么结果? ;
(3)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环境中进行;
(4)小红发现,旁边一组同学是将玻璃板和蜡烛放在方格纸上进行实验的,你认为选择白纸和方格纸哪种做法更好?说出你的理由: ;
(5)若实验中的测量结果像距总是比物距少0.2cm,则原因可能是 。
【答案】 便于确定出像的位置 不变 见解析 较黑暗 见解析 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
【详解】(1)[1]使用平面镜时,只能成像,不容易确定像的位置,而玻璃板既能成像,又便于确定出像的位置。
[2]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所以当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像的大小将不变。
(2)[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若玻璃板倾斜放置,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3)[4]由于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会使像更清晰。
(4)[5]因为使用方格纸可以直接在纸上判断物体与像之间的位置关系,不用再进行测量。所以选用方格纸比选用白纸好。
(5)[6]由于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则测量像距的大小时,所测得的像距变小了。
22.(23-24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中)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进行一组光学综合实践活动。
(1)如图甲所示,通过三个不透明白板A、B、C的小孔去观察烛焰,若要看到烛焰,应满足的条件是 ;此时从小孔中看见的 (选填“是”或“不是”)烛焰通过小孔成的像;
(2)人眼在图甲所示位置直接看火焰,其形状如图乙所示的①,此时想看烛焰通过小孔成的像,人眼应直接看白板 (选填“A”、“B”或“C”),所看到的像为图乙中的 ;(选填序号)
(3)如图丙所示,是某餐厅墙上的图片,在图片对面墙上的平面镜中可观察到的字母是 ;
(4)如图丁中的图(Ⅰ)所示,物体AB和平面镜MN都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AB与MN之间的水平距离为20cm。现保持AB不动,将MN水平向左平移10cm,如图(Ⅱ),则AB的像水平向 (选填“左”或“右”)平移 cm。若在图(Ⅰ)的基础上,保持AB不动,将MN绕N点逆时针旋转90°,如图(Ⅲ)所示,则关于物体AB中的点A的像A′,其运动轨迹为 (选填“直线”或“曲线”),像A′到N点的距离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 见解析 不是 B ③ 左 20 曲线 不变
【详解】(1)[1][2]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可知,当三个小孔与烛焰、眼睛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我们就能看到后面的蜡烛。通过三个小孔看见的是蜡烛,看见的不是蜡烛通过小孔成的像。
(2)[3][4]人眼在图甲左边位置直接看火焰,其形状如图乙所示的①,即烛焰是正立、向右飘的;要想看烛焰通过小孔成的像,实际是利用了小孔成像,人眼应直接看白板B(光屏)进行观察,可以看倒立的实像,且烛焰向左飘,所以看到的像为图乙中的③。
(3)[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当镜子直立放置时,选择正立、等大、左右相反的图形,即为镜中的像,如图所示:
(4)[6][7]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保持AB不动,将MN水平向左平移10cm,物距增加10cm,像距也增加10cm,物与像的距离增加20cm,即则AB的像水平向左平移20cm。
[8][9]将MN绕N点逆时针旋转90°时,A到镜面的距离随旋转而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故A的像A′的运动轨迹是曲线;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A到N点的距离不变,像A′到N点的距离也不变。
23.(23-24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中)小明想知道光的反射遵循什么规律,进行了如下探究:
(1)如图甲所示,把画有量角器的纸板竖直地立在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使一束光贴着纸板EON沿射到O点,观察到反射光在NOF面上也沿60°射出。改变入射光的角度,又做了几次实验,如下表所示。发现反射光和入射光分别在ON两侧,且反射光和入射光与ON的夹角 ;
入射光与ON的夹角 60° 45° 30° 20°
反射光与ON的夹角 60° 45° 30° 20°
(2)使入射光沿NO方向射到O点时,发现光束变亮了,原因是 。
(3)使一束光贴着纸板FON沿60°射到O点,看到反射光出现在NOE面上,且也沿射出,将NOE面沿ON向后翻折,如图乙所示,发现在纸板NOE上看不到反射光了,说明 ;
(4)小明利用探究结果做了一个简易水位自动识别仪,如图丙所示。保持入射光的方向不变,当反射光的光斑从B点向左移动到B'点时,说明水面 了(选填“上升”或“下降”)。
【答案】(1)相等
(2)反射光与入射光重合,导致光束变亮
(3)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4)上升
【详解】(1)由图可知,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由表中数据可知,反射光和入射光与ON的夹角相等,即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使入射光沿NO方向射到O点,此时入射角为0°,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此时反射角也为0°,即反射光和入射光重合,故光束变亮了。
(3)当两块硬纸板在一个平面内时,可以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将NOE面沿ON向后翻折,在纸板NOE上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4)入射光线方向不变,水平上升或下降后,水面是平行的,所以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由此先画出光斑B左移动到B'点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交点为入射点,再过入射点作出水面,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知水面上升了。
24.(23-24八年级上·江苏盐城·期中)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平面镜、纸板、激光器和几种不同颜色的笔,依据教材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次数 ∠i ∠r
1 70° 70°
2 45° 45°
3 30° 30°
(1)实验中的纸板应该选用 (光滑/粗糙)一些的好;
(2)实验中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研究,你该采取的操作是 ;
A.向纸板喷烟或雾
B.使光束垂直纸板射到O点
C.使光束紧贴着纸板射到O点
(3)如果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入射光线沿EO射向平面镜,在纸板上 (选填“仍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4)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取下纸板,测量ON两侧的∠i和∠r,将数据记录在上表中,根据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当入射角变大时,光线OF (选填“远离”或“靠近”)直线ON;
(5)为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以直线ON为轴线,把纸板B (选填“向前”/“向后”/向前或向后)弯折,在纸板B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F,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FO方向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因为在反射现象中 。
【答案】 粗糙 C 不能 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远离 向前或向后 不能 光路是可逆的
【详解】(1)[1]纸板应该选用粗糙,因为实验时,需要使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从而使纸板前不同方位都能看到光的传播途径。
(2)[2] 此实验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可以采取的操作是使激光紧贴纸板面入射,故A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3)[3] 法线与镜面垂直,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如果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则镜面的法线不在纸板上,入射光沿纸板照射后,反射光线不在纸板上,则我们在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4)[4]分析表中的数据可得到结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 当入射角变大时,反射角也变大,光线OF远离直线ON。
(5)[6][7] 当两块硬纸板在一个平面内时,可以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将把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看不到反射光线,由此说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8] 如果让光沿FO方向射到镜面,会发现反射光沿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5.(23-24八年级上·江苏扬州·期中)“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标有刻度(图中未画出)的白色纸板ABCD,能绕垂直于CD的ON轴翻转,在纸板上安装一支可在纸板平面内自由移动的激光笔。
(1)实验前,应将纸板 放在平面镜上;实验时,在纸板上画处一条直线EO,使入射光线紧贴EO入射到平面镜的O点,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束沿 时针方向转动;
(2)移动激光笔,使入射角为45°,测得反射角也为45°,由此就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你认为有何不妥之处? ;
(3)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折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此现象说明了 ;
(4)在图甲中,若将纸板(连同激光笔)绕CD向后倾斜,入射光线仍能呈现在纸板上,且紧贴E入射到平面镜的O点(如图丙),此时与图甲相比,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填字母);
A.反射角度数 B.反射光线方向 C.入射角度数 D.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5)有一种液面微变监视器,基本原理如图丁所示,光束发射器始终以一定的角度向被监视的液面发射一束细光,光束经液面反射后被光电转换接收器接收,若光电转换接收器接收到的光点从S1点移向S2,说明液面 (填“上升”或“下降”)了,如果入射光线与液面的夹角为45°,则光斑移动的距离 液面升降的距离(填大于、小于、等于)。
【答案】 竖直 顺 实验次数太少了,结论不可靠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D 上升 大于
【详解】(1)[1]白色纸板ABCD应垂直放置于平面镜上,因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这样反射光线才能在纸板上呈现。
[2]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线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则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则反射光线会远离法线,即反射光线会顺时针转动。
(2)[3]因为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不能只由一组数据就得出结论,应改变入射角的度数进行多次实验。
(3)[4]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4)[5]在图甲中,若将纸板(连同激光笔)绕CD向后倾斜,而法线始终垂直于平面镜,则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所在的平面也垂直于平面镜,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即与图甲情形对比,发生改变的有反射光线方向与入射角度数。故选D。
(5)[6][7]根据下图可知,
一束发射器始终沿图中方向被监视的液面发射,由于入射光线是固定的,若反射光线到光电转换接收器接收平面上的光点从S1点移向S2,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液面上升;由于入射光线与液面的夹角为45°,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 则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
由于入射光线是固定的,反射光线之间是平行的,即O'S2与BS1平行,且O'B与S1S2平行,所以四边形O'S2S1B是平行四边形,所以O'B等于S1S2,即
所以光斑移动的距离大于液面升降的距离。
26.(23-24八年级上·江苏泰州·期中)“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白色纸板ABCD能绕垂直于CD的ON轴翻转,在纸板上安装一支可在纸板平面内自由移动的激光笔。
(1)实验前,应将纸板 放置平面镜上,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 。
(2)为了显示光路,纸板的表面应 (光滑/粗糙)些,光在纸板上发生 反射。
(3)实验中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应采取的操作是 。
A.向纸板喷烟或雾 B.使光束垂直纸板射到O点 C.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
(4)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反射光束沿 时针方向转动;
(5)移动激光笔,使入射角为45°,测得反射角也为45°,由此就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你认为有何不妥之处? ;
(6)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此时反射光束 (选填字母符号:A.仍在纸板上呈现 B.被纸板挡住 C.在纸板前方。此现象说明了: ;
(7)若将纸板向后倾斜一个角度(如图丁),入射光线仍能呈现在纸板上,且沿EO方向入射到O点,此时 (选填能/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与图丙情形对比,不发生改变的有( )。
A.法线方向 B.反射光线方向 C.入射角度数
【答案】 竖直 量角器 粗糙 漫 C 顺 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 C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不能 A
【详解】(1)[1]白色纸板应竖直放置于水平的平面镜上,因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这样反射光线才能在纸板上呈现。
[2]为了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量角器。
(2)[3][4]纸板的表面应尽量粗糙,让光线发生漫反射,从不同的角度的同学都能看清光的传播径迹。
(3)[5]在探究光反射规律的实验中,为了能够让入射光线能够在光屏上显示出来,应该使入射光线贴着光屏射到O点,故C符合题意,AB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6]如图,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则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则反射光线会远离法线,即反射光线将会顺时针转动。
(5)[7]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不能只由一组数据就得出结论,应改变入射角的度数进行多次实验。
(6)[8][9]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此时法线始终垂直于平面镜,则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所在的平面也垂直于平面镜,所以可知反射光束在纸板前方。故C符合题意,AB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10][11]若将纸板向后倾斜一个角度(如图丁),入射光线仍能呈现在纸板上,发生了改变;而此时法线始终垂直于平面镜,则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所在的平面也垂直于平面镜,所以将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所以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都发生改变,只有法线位置不变,故A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7.(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中)如图是小明“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在水中竖直放置一块自制的刻有角度的圆形量角器,圆心O 位于空气和水分界面处。
(1)实验前先在水中滴几滴牛奶,这样做的目的是 ;
(2)量角器由可绕接缝MN 转折的E 、F两部分组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究 ;
(3)当入射光垂直水面入射时,传播方向 ;
(4)小明测得两组数据如下表:
表一: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序号 1 2 3
入射角/° 30 45 60
折射角r/° 22 32 40
表二: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
序号 1 2 3
入射角/° 22 32 40
折射角r/° 30 60
①表二中“◆”数据被遮挡,由表中信息可知这个数据是 ;
②若小明在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规律时,完成了第4次实验,入射角是40°,折射角可能是 ;
A.20° B.28° C.35° D.60°
③写出②中选择的理由 。
【答案】 显示水中的光路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不变 45° B 因为45°>40°>30°,所以折射角大于22°且小于32°
【详解】(1)[1]在实验中,水里加几滴牛奶,这样做能较明显地显示光路,使实验现象更容易观察;
(2)[2]纸板由可以绕接缝ON转折的E、F两部分组成的,当F和E不在同一平面内时,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样做的实验目的是为了探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3)[3]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重合,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则入射角为0°。
(4)①[4]根据表格一中的数据,当入射角为45°时,折射角为32°,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表格二中的入射角为32°时,折射角应为45°。
②③[5][6]由表一数据知,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入射角为40°,介于30°~45°之间,折射角也应介于22°~32°之间,故选B。
28.(23-24八年级上·江苏宿迁·期中)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平面镜放在水平实验台上。其中由纸板A和纸板B制成的光屏能沿ON折转,且ON垂直于光屏的底边。
(1)如图甲,实验时将光屏 放置在平面镜上。光在光屏上发生了 (选填“镜面”或“漫”)反射。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整个实验过程应在较 (选填“亮”或“暗”)的环境中进行;
(2)如图乙,实验时让一束光紧贴光屏射向镜面上的O点,可在光屏上看到反射光,将光屏右半部分向后折转任意角度,光屏上都看不到反射光,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 ;
(3)某同学的实验数据如表,其中有一组数据测错了,这组数据是第 次实验的,原因可能是将反射光线与 的夹角当成反射角;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入射角 60° 50° 40° 30° 20° 0°
反射角 60° 50° 40° 60° 20° 0°
(4)在图中,如果入射光线沿FO的路径射向平面镜,则反射光线 (填“会”或“不会”)与OE重合,说明了 :若保持平面镜位置不变,将纸板向后倾斜一个角度(如图丙),入射光线仍能呈现在纸板上,且沿EO方向入射到平面镜的O点,此时不能在纸板B上看到反射光线,据此现象 (选填“能”或“不能”)得出光反射时,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可以不在一个平面内的结论;
(5)本实验要改变入射角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为了 (填“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
【答案】 竖直 镜面 暗 同一平面内 4 平面镜 会 光路可逆 不能 寻找普遍规律
【详解】(1)[1]实验时,桌面是水平的,光屏应与平面镜垂直,即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这样光紧贴光屏射向镜面上的O点,才能光屏上看到反射光。
[2]在各个方向都能看到纸板上光的传播路径,这是因为光在粗糙的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3]光线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光线越清晰,所以使光线更加明显,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
(2)[4]若将光屏右半部分向后折转任意角度,光屏上都看不到反射光,如图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5][6]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是反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是入射线与法线的夹角,某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上表,其中有一组数据测错了,这组数据是第4次实验的,原因可能是将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当成反射角。
(4)[7][8]当光线沿FO方向射入时,反射光线会沿原来OE射出,即反射光线与OE重合,说明光在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9] 若保持平面镜水平不变,将纸板向后倾斜一个角度(如图丙),入射光线仍能呈现在纸板上,且沿EO方向入射到平面镜的O点,此时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5)[10]在“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时,改变入射角,多次测量,是为了获得普遍的规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八上物理期中复习——第1-2章 实验题28题
一、实验题
1.(23-24八年级上·江苏扬州·期中)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时:
(1)小毛将正在发声的闹铃悬挂在广口瓶内,用抽气机将广口瓶中的空气抽出。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毛发现听到的闹铃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是 (填序号);
A.闹铃声音的响度太大 B.闹铃声音的频率太高
C.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D.插入广口瓶中导管不足够长
(2)调整器件完好后,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小毛发现听到的闹铃声音的音调 (变高、不变、变低),响度 (变大、不变、变小);
(3)小毛用抽气筒不停地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小毛将只能听到微弱的闹铃声音,分析原因是 。由此现象可以推理得出结论: 。
2.(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期中)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活动中,有以下几个实验:
(1)图甲,小明用铅笔轻轻敲击衣架,听到敲击声;
(2)图乙,小明再次用铅笔轻轻敲击衣架,小明听到的声音比第一次响,说明 (选填“细绳”或“空气”)的传声效果更好;
(3)图丙,小明探究“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的情景,他将密封在塑料袋中的正在发声的手机悬在水中并得到了实验的结论。支持该结论的实验现象是 ;
(4)图丁,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瓶内,再抽出瓶内的空气,听到的声音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5)小亮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创作了一部科幻小小说——《太空漫游记》。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小明和小亮驾驶“女娲号”飞船漫游在太空,突然听到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指出这段文字中的科学性错误及判断依据。错误指出: ;判断依据: 。
3.(23-24八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中)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他们将发声的闹铃置于纸筒A内,将充当反射面的材料置于O处,通过纸筒B倾听反射的铃声强弱。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不变,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实验结果如下表。
反射面材料 大理石 玻璃板 木板 棉布 毛巾 海绵
反射声音的强弱 最强 强 强 较强 弱 几乎听不到
(1)从表中可以看出,反射声音最强的材料是 ;
(2)声音经过多次反射混杂到一起时,就会形成强烈的噪声,如果学校建设录播室,应该选取 作为室内墙面材料效果最好;
(3)实验结果表明,玻璃板和木板反射声音的强弱无法分辨,有同学认为可能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分辨能力不够造成的。对此,请你提出一个改进的措施或方法: 。
4.(23-24八年级上·江苏盐城·期中)以下是“生·活”课堂学习小组开展的声学研学活动。

(1)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进行了下列操作:
a、在竖直放置的玻璃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个持续响铃的小闹钟,耳朵靠近玻璃筒口正上方处,能清晰地听见闹钟声。垫上一层棉花目的是减少因 (固体/气体)传声对实验带来的干扰;
b、当耳朵水平移动一段距离至图甲位置时,恰好听不见闹钟声;
c、在玻璃筒口正上方放一块平面镜并调整镜面,直到从镜面里看到闹钟的像(如图乙),又能清晰地听见闹钟声了,说明声音 (也能/不能)像光一样发生反射现象,若声音的反射规律也与光的反射规律相似,则此时平面镜与水平反射声波的夹角为 度;
d、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反射的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声能力比玻璃板 。
(2)小明又设计实验比较棉布、锡箔纸、泡沫塑料这三种材料的隔声性能。
材料 棉布 锡箔纸 泡沫塑料
距离/m 1.5 2.0 1.0
小明将持续响铃的闹钟分别包上 (不同/相同)厚度的三种材料放入鞋盒内,接着他一边听闹钟的响铃声,一边向后退,直到刚好 为止。在远离过程中,他听到声音的 (响度/音调)在变化。测量并记录每次到鞋盒的距离在上表,可知:待测材料中隔声性能最好的是 。
5.(23-24八年级上·江苏泰州·期中)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 ;
(2)如图乙所示,先让电铃发声并放入玻璃罩内,再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发现电铃的声音将逐渐 (选填“变大”或“变小”),由此现象,可推理得出 ;
(3)如图丙所示,小红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表明 可以传声,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 (选填“能”或“不能”)通过棉线听到对方的讲话声。
6.(23-24八年级上·江苏淮安·期中)如图所示的是探究声现象的几个实验情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如果加大力度敲击音叉,发现乒乓球被弹得越远,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也越大,这说明 ;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若把甲、乙两个实验移动月球上做,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图是 (选填“甲”或“乙”)。
(3)如图丙所示,在8个相同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它们,其中音调最高的是 瓶。
7.(23-24八年级上·江苏镇江·期中)如图所示,有5支相同材料、相同厚度的玻璃量筒(如图所示)。各量筒内装有水,小红猜想气柱发声的音调可能与:①气柱的长短有关;②气柱的横截面积有关;③水柱的长度有关。于是她在实验室找来了测量声音频率的仪表,用同样大小的力在量筒口上吹气,并记录声音的频率,如右表:
量筒 a b c d e
频率/Hz 400 352 274 274
(1)量筒a气柱振动100次,需要 秒,音调最高的是量筒 (填字母代号);
(2)若探究猜想①,应选量筒 ,本实验所用到的探究方法是 ;
(3)若选择的是量筒b、c,则探究的猜想是 (选填“②”或“③”);
(4)若选择的是量筒 ,小红用同样大小的力在它们口上吹气,所发出的声音音调 (选填“相同”或“不同”),从而得出结论:气柱发声的音调与水柱的长度 (选填“有关”或“无关”)。
(5)如果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c和d使它们发声, 所发出的声音音调较高。
(6)在量筒e口上吹气,所发出声音的频率可能是 Hz(选填“380”“300”或“240”)。
8.(23-24八年级上·江苏扬州·期中)某同学做了有关声音的实验,步骤如下:
(1)取8 支相同的玻璃试管;
(2)在试管中分别加入数量不等的水,如图所示,分别从管口向管内吹气,结果发现, 不同水量的试管发出声音的音调是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以此类推他得出结论: 若是向热水瓶中灌水时,瓶中的 (选填“水”或“空气柱”)振动发声,水瓶中灌的水越多,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 ;
(3)他又发现用细棒分别敲击试管也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敲击时,试管中水越多,音调越 。
9.(23-24八年级上·江苏盐城·期中)小华设计了如下实验,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
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闹钟放到一个鞋盒里,将衣服盖在鞋盒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见滴答声;
③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鞋盒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表中的数据:
材料 ①衣服 ②报纸 ③平装书 ④塑料袋 ⑤袜子
听不见滴答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
请回答:
(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 (选填“小”或“大”)的原理;
(2)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 ;(选填“A” 或“B”)
A.⑤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⑤
(3)仔细分析可知相对粗糙的材料比相对平滑材料隔音性能 (选填“好”或“差”),猜想其原因是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 (选填“强”或“弱”);
(4)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就是为了改变人耳听到声音的 ,是有效的减弱噪声的方法之一。为降低电影院的噪声,请提出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
10.(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中)在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活动中。
(1)小明和小强在家中开展探究,他们准备用人刚听不到声音时人与声源的距离来进行比较,选用了手机铃声作为声源,实验时他们将手机放在鞋盒内,鞋盒上覆盖隔声材料,并将铃声响度 (选填“调大”、“调小”),因为手机铃声响度越 (选填“大”、“小”),人要听不到声音时与声源的距离将越 (选填“大”、“小”),实验在家中难以进行;
(2)小明从家中找出下列一些材料开始探究:一张报纸、一件羽绒服、一个薄塑料袋、一些包装家电的泡沫板,选择这些材料存在一个明显问题,不能科学的说明材料的隔声性能。请指出这个明显的问题: ;
(3)对材料进行科学调整后,他们通过探究得到如下实验数据:
材料 报纸 羽绒服 塑料袋 泡沫板
听不到声音时人与声源的距离/m 8 4 7 5
根据实验数据可知,这些材料隔声性能最好的是 ;
(4)小强也在家里进行探究,由于吵闹声太大,他请爸爸和妈妈分别听报纸和羽绒服覆盖手机时的声音,测出所对应的距离,分析数据他也得出了实验结论。请你指出此探究过程中的不足 。
11.(23-24八年级上·江苏·期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场所的装修会考虑声学隔声效果。小明同学想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隔声性能,他找来厚度相同的四种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塑料和海绵)分别做成了大小相同、一侧开口的隔声盒(如图甲),并将玻璃杯作为声源置于盒内再将整个盒子放置于水平桌面上,与桌子相隔一定距离用支架固定一个手机,利用手机软件记录敲击玻璃杯所发出的声强级。
(1)为了控制声源的响度,现有如图乙所示的两种方案,方案一: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释放去敲击玻璃杯;方案二:手拿小锤子,用相同的力度敲击玻璃杯;相比较,你认为方案 (选填“一”或“二”)更合理;
(2)选用合适的方案,小明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材料种类 聚酯棉 软木 泡沫塑料 海绵
手机记录的响度/dB 45 68 56 50
① 最强 最弱 较弱 较强
你认为表中①处应填入 ;
(3)小明实验中的四种材料,仅从隔声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做隔音墙装修材料的是 。
12.(23-24八年级上·江苏盐城·期中)如图所示,是在学习“声现象”一章中常见的几个探究实验;
(1)如图甲,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挂的静止乒乓球,看到乒乓球被反复弹起,其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
(2)如图乙,抽气一段时间后发现听到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现象可能原因是:( )
A.手机声音的响度太大  B.手机声音的频率太高
C.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D.玻璃罩应该换成金属罩
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小明将 (填“不能听到”、“还能听到微弱的”)手机声音,从实验现象结合科学方法的运用, (填“可以”、“不可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3)如图丙小明把伸出桌边一端钢尺的长度逐渐变长一些,用相同的力再拨动钢尺,声音的音调变 (填“高”或“低”),如果钢尺伸出桌面很长时,拨动钢尺时,可能听不到,此时钢尺发出的是 (选填“超声波”、“次声波”或“正常声波”);
(4)如图丁,拿一塑料片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慢,一次快,应该观察 (选填“塑料片”、“木梳齿”)发出声音的变化。
13.(23-24八年级上·江苏宿迁·期中)如图所示,是在学习“声现象”一章中常见的几个探究实验:
(1)如图甲,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挂的静止乒乓球,看到乒乓球被反复弹起,据此说明发生的物体在 ,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发现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大,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越大,从而得出结论:振幅越大,声音的 越大;
(2)如图乙,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逐渐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听到的铃声明显减小。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出: ;
(3)如图丙小明把伸出桌边一端钢尺的长度逐渐变长一些,用相同的力再拨动钢尺,声音的音调变 (填“高”或“低”),如果钢尺伸出桌面很长时,拨动钢尺时,可能听不到,此时钢尺发出的是 (选填“超声波”、“次声波”或“正常声波”);
(4)如图丁,拿一塑料片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慢,一次快,发现塑料片划得越快,塑料片振动频率越 (选填“快”或“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选填“高”或“低”)。
14.(23-24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中)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射到光屏上。
(1)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范围为,位于光屏a点处的色光颜色为 色(红/紫).光屏应选择白色,理由是 ;
(2)请你举一个与此实验现象原理相同的例子: ;
(3)若三棱镜摔坏了后,截面变成, (能/不能)完成以上实验;
(4)小雨想继续验证红光是单色光还是复色光,选择一个合理的方案: (A/B)。
A.在三棱镜之前放一个红色透明塑料纸,让太阳光通过塑料纸,再照射到三棱镜上
B.将透明的三棱镜换成红色玻璃制成的三棱镜
15.(23-24八年级上·江苏常州·期中)小雨同学对光现象部分知识归纳总结如下:
(1)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光带,如图甲所示,这个现象叫光的 ,该现象说明了太阳光是 (选填“单色光”或“复色光”),如果使用的是一块蓝色透明的三棱镜,我们在光屏上将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彩色光带。万物生长靠太阳,绿色植物生长需要太阳,请由此分析不利于绿色植物生长的是 光;
(2)如图乙所示,将红、绿、 三种色光以相同比例照在白纸上,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色;
(3)如图丙所示,用一束绿色激光照射到一个白色气球表面,气球不易“射”破,但把气球上被照亮的区域用颜料涂成黑色,气球很容易被“射”破,其中物理道理是 ;气球能被激光“射”破,说明了 。
16.(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中)同学们学完光学中小孔成像知识后,提出一个问题,小孔在光屏上所成像的形状与什么因素有关,同学们经过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像的形状可能与物体形状有关;
猜想二:像的形状可能与小孔的形状有关;
同学们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制作了“E”、“F”和“R”形状的LED发光字来充当物体,做成两个小孔形状不同的纸筒,纸筒另一端绷装半透明膜,做好装置后同学们进行实验探究。
(1)物理上将“F”、“E”和“R”形状的LED发光的字称为 ,射出的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2)同学们将“F”发光字固定好后,先用小圆孔纸筒进行实验,同学们在半透明膜上观察到倒立的“F”,如图所示,小孔成像中所成的像能呈现在半透明膜上,说明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像”、“虚像”),同学们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设计好的表格后,再换用小方孔纸筒进行实验,并观察记录;
(3)同学们再换用“E”和“R”形状发光字,分别按照实验(2)进行实验,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表中。
序号 发光字 小孔形状 像的形状 半透明膜上是否呈现
1 F 圆形 倒立 呈现
2 F 方形 倒立 呈现
3 E 圆形 倒立 呈现
4 E 方形 倒立 呈现
5 R 圆形 倒立 呈现
6 R 方形 倒立 呈现
(4)通过比较实验1、2(或者3、4或者5、6)可以得出,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 ;
(5)同学们通过比较实验 (填写序号)得出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6)若实验时仅用纸片遮挡小孔,使小孔孔隙更小,则此时,像的 会发生改变(选填:“形状”、“大小”或“亮度”)。
17.(22-23八年级上·江苏镇江·期中)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小明制作了三个带小孔的圆形卡片(如图甲),将易拉罐和薯片筒两端开口,再把一端蒙有半透明薄纸的薯片筒插入易拉罐筒B端,眼睛在D端观察。
(1)由于小孔成的像较暗,为了便于观察,应在薯片筒的 (填“C”或“D”)端蒙上半透明薄纸制成光屏。当用“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点燃的蜡烛时,烛焰在半透明薄纸上成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 (选填“实像”或“虚像”);
(2)若仅将易拉罐A端的带圆孔卡片换成带三角形小孔的卡片,则半透明薄纸上像的形状 (选填“改变”或“不变”);
(3)若保持其它条件不变,将小孔略微变大一些,则在薄纸上所成的像将变 (选填“清晰”或“模糊”),亮度 (选填“变亮”、“不变”或“变暗”);
(4)若小明将易拉罐和薯片筒整体远离蜡烛,则光屏上的像将 ;若小华仅将薯片筒向后拉动一些,则光屏上像将 (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如图丙,晴天树荫下的圆形的光斑有大有小,该现象可以用 (选填“小明”或“小华”)的操作来说明。
18.(23-24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中)小明发现小孔成像时像的大小会变化,于是他设计了探究“小孔所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如图1所示,他猜想:小孔所成像的大小可能与烛焰到小孔的距离、烛焰AB的高度以及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于是他用同一个蜡烛AB实验,且保持烛焰AB到小孔的距离为8cm不变,多次改变小孔到半透明纸之间的距离时,他测出了像的高度填入表格内(见表)。
实验次数 ① ② ③ ④ ⑤
小孔到半透明纸的距离s/cm 2.0 4.0 6.0 8.0 10.0
像的高度h/cm 1.0 2.0 3.0 4.0 5.0
(1)烛焰在半透明纸上成的是 (虚像/实像);
(2)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选填字母序号);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烛焰的正立像 D.烛焰的倒立像
(3)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2中画出h与s的关系图像;
(4)从图像中可以看出:当烛焰AB和小孔的距离保持不变时,半透明纸离小孔越远,所成的像越 ;当半透明纸距小孔12cm时,像的高度是 cm;
(5)在第④次实验时,半透明纸上像的高度与烛焰AB的高度 (相等/不相等);
(6)第⑤次实验半透明纸上所成像的亮度与第①次实验所成的像相比 (更亮/更暗/一样亮);
(7)晴天太阳透过树叶缝隙形成的圆形光斑与上述原理相同,其圆形光斑大小不一的原因是 (选填字母序号)。
A.树叶缝隙到地面的距离不同 B.树叶缝隙到太阳的距离不同
19.(23-24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中)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如图所示.
(1)现有厚度5mm和2mm的玻璃板和平面镜,实验时应选择 mm厚的 做实验;
(2)点燃蜡烛A,透过玻璃板观察到A的像,把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到B与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 ;
(3)如果移去后面的蜡烛,在B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则白纸板上将 (选填“有”或“没有”)蜡烛的像;
(4)为了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的关系,应 (选填“前后”或“左右”)移动蜡烛,进行多次实验;
(5)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乙所示倾斜,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 (选填“”、“”或“”);
(6)为了进一步探究像与物的对称关系,你建议选取丙图中序号为 的字母积木进行探究。
20.(23-24八年级上·江苏镇江·期中)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可供选择的器材有:5mm茶色镀膜玻璃板、0.33mm无色透明的手机钢化膜、A、B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大小相同的A4纸和方格纸、刻度尺。
(1)为了便于比较像距和物距的关系,应选择 (选填“A4”或“方格”)纸进行实验;
(2)如图甲,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茶色玻璃板前,把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调整位置,能观察到B与A的像重合,也能说明像与物 相等;
(3)为了验证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小明取走蜡烛B,并在蜡烛B原来的位置(如图乙),要观察白纸上能不能呈像,则观察的方式应该是 (选填“①”或“②”);
(4)在实验中,小明仔细观察到像有重影,原因是玻璃板 ;接着小明用钢化膜代替玻璃板实验,重影几乎消失,成的像 (选填“变亮”、“不变”或“变暗”)。
21.(23-24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中)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当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像的大小将 ;(填变化情况)
(2)若玻璃板倾斜放置会导致什么结果? ;
(3)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环境中进行;
(4)小红发现,旁边一组同学是将玻璃板和蜡烛放在方格纸上进行实验的,你认为选择白纸和方格纸哪种做法更好?说出你的理由: ;
(5)若实验中的测量结果像距总是比物距少0.2cm,则原因可能是 。
22.(23-24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中)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进行一组光学综合实践活动。
(1)如图甲所示,通过三个不透明白板A、B、C的小孔去观察烛焰,若要看到烛焰,应满足的条件是 ;此时从小孔中看见的 (选填“是”或“不是”)烛焰通过小孔成的像;
(2)人眼在图甲所示位置直接看火焰,其形状如图乙所示的①,此时想看烛焰通过小孔成的像,人眼应直接看白板 (选填“A”、“B”或“C”),所看到的像为图乙中的 ;(选填序号)
(3)如图丙所示,是某餐厅墙上的图片,在图片对面墙上的平面镜中可观察到的字母是 ;
(4)如图丁中的图(Ⅰ)所示,物体AB和平面镜MN都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AB与MN之间的水平距离为20cm。现保持AB不动,将MN水平向左平移10cm,如图(Ⅱ),则AB的像水平向 (选填“左”或“右”)平移 cm。若在图(Ⅰ)的基础上,保持AB不动,将MN绕N点逆时针旋转90°,如图(Ⅲ)所示,则关于物体AB中的点A的像A′,其运动轨迹为 (选填“直线”或“曲线”),像A′到N点的距离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3.(23-24八年级上·江苏苏州·期中)小明想知道光的反射遵循什么规律,进行了如下探究:
(1)如图甲所示,把画有量角器的纸板竖直地立在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使一束光贴着纸板EON沿射到O点,观察到反射光在NOF面上也沿60°射出。改变入射光的角度,又做了几次实验,如下表所示。发现反射光和入射光分别在ON两侧,且反射光和入射光与ON的夹角 ;
入射光与ON的夹角 60° 45° 30° 20°
反射光与ON的夹角 60° 45° 30° 20°
(2)使入射光沿NO方向射到O点时,发现光束变亮了,原因是 。
(3)使一束光贴着纸板FON沿60°射到O点,看到反射光出现在NOE面上,且也沿射出,将NOE面沿ON向后翻折,如图乙所示,发现在纸板NOE上看不到反射光了,说明 ;
(4)小明利用探究结果做了一个简易水位自动识别仪,如图丙所示。保持入射光的方向不变,当反射光的光斑从B点向左移动到B'点时,说明水面 了(选填“上升”或“下降”)。
24.(23-24八年级上·江苏盐城·期中)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平面镜、纸板、激光器和几种不同颜色的笔,依据教材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次数 ∠i ∠r
1 70° 70°
2 45° 45°
3 30° 30°
(1)实验中的纸板应该选用 (光滑/粗糙)一些的好;
(2)实验中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研究,你该采取的操作是 ;
A.向纸板喷烟或雾
B.使光束垂直纸板射到O点
C.使光束紧贴着纸板射到O点
(3)如果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入射光线沿EO射向平面镜,在纸板上 (选填“仍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4)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取下纸板,测量ON两侧的∠i和∠r,将数据记录在上表中,根据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当入射角变大时,光线OF (选填“远离”或“靠近”)直线ON;
(5)为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以直线ON为轴线,把纸板B (选填“向前”/“向后”/向前或向后)弯折,在纸板B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F,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FO方向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因为在反射现象中 。
25.(23-24八年级上·江苏扬州·期中)“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标有刻度(图中未画出)的白色纸板ABCD,能绕垂直于CD的ON轴翻转,在纸板上安装一支可在纸板平面内自由移动的激光笔。
(1)实验前,应将纸板 放在平面镜上;实验时,在纸板上画处一条直线EO,使入射光线紧贴EO入射到平面镜的O点,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束沿 时针方向转动;
(2)移动激光笔,使入射角为45°,测得反射角也为45°,由此就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你认为有何不妥之处? ;
(3)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折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此现象说明了 ;
(4)在图甲中,若将纸板(连同激光笔)绕CD向后倾斜,入射光线仍能呈现在纸板上,且紧贴E入射到平面镜的O点(如图丙),此时与图甲相比,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填字母);
A.反射角度数 B.反射光线方向 C.入射角度数 D.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5)有一种液面微变监视器,基本原理如图丁所示,光束发射器始终以一定的角度向被监视的液面发射一束细光,光束经液面反射后被光电转换接收器接收,若光电转换接收器接收到的光点从S1点移向S2,说明液面 (填“上升”或“下降”)了,如果入射光线与液面的夹角为45°,则光斑移动的距离 液面升降的距离(填大于、小于、等于)。
26.(23-24八年级上·江苏泰州·期中)“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白色纸板ABCD能绕垂直于CD的ON轴翻转,在纸板上安装一支可在纸板平面内自由移动的激光笔。
(1)实验前,应将纸板 放置平面镜上,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 。
(2)为了显示光路,纸板的表面应 (光滑/粗糙)些,光在纸板上发生 反射。
(3)实验中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应采取的操作是 。
A.向纸板喷烟或雾 B.使光束垂直纸板射到O点 C.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
(4)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反射光束沿 时针方向转动;
(5)移动激光笔,使入射角为45°,测得反射角也为45°,由此就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你认为有何不妥之处? ;
(6)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此时反射光束 (选填字母符号:A.仍在纸板上呈现 B.被纸板挡住 C.在纸板前方。此现象说明了: ;
(7)若将纸板向后倾斜一个角度(如图丁),入射光线仍能呈现在纸板上,且沿EO方向入射到O点,此时 (选填能/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与图丙情形对比,不发生改变的有( )。
A.法线方向 B.反射光线方向 C.入射角度数
27.(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中)如图是小明“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在水中竖直放置一块自制的刻有角度的圆形量角器,圆心O 位于空气和水分界面处。
(1)实验前先在水中滴几滴牛奶,这样做的目的是 ;
(2)量角器由可绕接缝MN 转折的E 、F两部分组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究 ;
(3)当入射光垂直水面入射时,传播方向 ;
(4)小明测得两组数据如下表:
表一: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序号 1 2 3
入射角/° 30 45 60
折射角r/° 22 32 40
表二: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
序号 1 2 3
入射角/° 22 32 40
折射角r/° 30 60
①表二中“◆”数据被遮挡,由表中信息可知这个数据是 ;
②若小明在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规律时,完成了第4次实验,入射角是40°,折射角可能是 ;
A.20° B.28° C.35° D.60°
③写出②中选择的理由 。
28.(23-24八年级上·江苏宿迁·期中)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平面镜放在水平实验台上。其中由纸板A和纸板B制成的光屏能沿ON折转,且ON垂直于光屏的底边。
(1)如图甲,实验时将光屏 放置在平面镜上。光在光屏上发生了 (选填“镜面”或“漫”)反射。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整个实验过程应在较 (选填“亮”或“暗”)的环境中进行;
(2)如图乙,实验时让一束光紧贴光屏射向镜面上的O点,可在光屏上看到反射光,将光屏右半部分向后折转任意角度,光屏上都看不到反射光,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 ;
(3)某同学的实验数据如表,其中有一组数据测错了,这组数据是第 次实验的,原因可能是将反射光线与 的夹角当成反射角;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入射角 60° 50° 40° 30° 20° 0°
反射角 60° 50° 40° 60° 20° 0°
(4)在图中,如果入射光线沿FO的路径射向平面镜,则反射光线 (填“会”或“不会”)与OE重合,说明了 :若保持平面镜位置不变,将纸板向后倾斜一个角度(如图丙),入射光线仍能呈现在纸板上,且沿EO方向入射到平面镜的O点,此时不能在纸板B上看到反射光线,据此现象 (选填“能”或“不能”)得出光反射时,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可以不在一个平面内的结论;
(5)本实验要改变入射角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为了 (填“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