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14课)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旧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先进分子中广泛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内容要求〗1.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通过了解陈独秀、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等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理解伟大建党精神。
2.2022年课标解读
⑴梳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基本脉络,知道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诞生等重大史事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⑵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标志、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学会利用相关史料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了解“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经过、口号等基本情况;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重要意义;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精神。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等基本事实。分析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掌握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本单元教材共三课。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的教学: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又为后来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埋下了伏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13课 五四运动》的教学:“五四运动”上承新文化运动,下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五四运动”是近代反侵略斗争和近代化探索的继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近代史学习的重要内容。本课有三个子目:“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扩大、“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的爆发一目里包含“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开始,“五四运动”的扩大则是继续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把过程分为两个子目讲述,有割裂之感,因而可把教材内容重新整合。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教学:本课属于部编本八上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的最后一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总结升华作用。在本册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新的契机,使中国开始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⑶能结合语文、地理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近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本单元由三节正课组成。
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的政治局面,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1915年开始,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在全国掀起了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解放。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单元大概念架构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旧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先进分子中广泛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3至5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堂堂清,不欠账。
4、本单元教材体例
(1)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
(2)设计插图增强感染力;
(3)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4)设计正文楷体内容补充说明;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问题思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9)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口号、阵地、内容及影响。
2.通过阅读教材,知道“五四运动”兴起的导火索、过程、结果及影响。
3.通过阅读教材,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及意义。知道中共一大奋斗目标的局限性和中共二大奋斗目标。知道京汉铁路工人运动过程与教训。
4.尝试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尝试运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论证,有根据地说明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陈独秀、胡适与《新青年》;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文学革命;“五四运动”的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第1课时)《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素养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时间、人物、主要阵地、开始标志、内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重点)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和历史文献等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历史解释、唯物史观)(难点)3.学习陈独秀、胡适、鲁迅、蔡元培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热爱祖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家国情怀)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一单元“辛亥革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通过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道路走不通,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人民思想正在日趋解放;又是下一课“五四运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时代青年进行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武装,开启工人阶级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新篇章。本课共二目,第一目,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第二目,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本课主题紧紧围绕新文化运动,课程内容线索为“背景——内容——意义”,线索简单,逻辑清晰,内容凝练,从思想解放层面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对近代化的探索以及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曲折过程。本课关键词:民主与科学为了便于教学,依据大单元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整合为三部分:1、探背景--析原因(思想冲突)2、寻新路--观内容(除旧布新)3、悟新变--思影响(解放思想)
学情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思想探索,也是中国近代上的重要事件,学生对此历史事件应当是耳熟能详,由于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但八年级学生在积累一年的历史学习经验中,史料阅读能力和历史事件概括能力皆有所提高,因此本课在讲解中应注意运用史料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内容与影响的理解。
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法、讨论法、阅读教材,提取信息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单元整合】从近代探索看《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具有总结与开创的双重作用。它通过深刻剖析新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由器物和制度层面上升为思想层面,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结,在其后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萌发新思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觉醒年代》片段PPT展示:油画《北大钟声》又名《兼容并包》,作者沈嘉蔚,创作于1988年这幅油画作品,它的名字叫《北大钟声》,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宽容》。这幅画描绘的就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的形象。大家能认出哪些历史人物?这幅画中,一共有16位知识分子,他们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蔡元培、辜鸿铭等。那同学们看他们的形象,有的人是穿着长袍马褂,还留着辫子;有的人已经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也剪去了头发。那从外表上来看,这些知识分子呈现出新旧并存的形象,但是这些人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有着一腔炽热的爱国热情和救亡图存的意愿。该油画与影视片段的主人公正在筹划什么?我们来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来了解他们的秘密吧。 读图,思考问题。 单元整合,整体感知本单元与本课内容。温故知新,强化新旧知识间联系。视频与图画导入,拉近时空距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
讲授新课(一) 任务一、探背景--析原因(思想冲突)一.背景--新旧冲突:展示材料,明确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背景—①政治上:材料1:政治领域的黑暗 (1)1915年5月9日,袁世凯屈服日本,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1915年8月3日,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政客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鼓吹帝制。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中华帝国大皇帝。12月13日,发布称帝后第一道申令:捕杀乱党。(2)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做夜思,恢复孔教,立国之根本。 ——1914年《大总统祭圣告令》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总结:政治领域的黑暗是列强侵略,军阀统治,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背景——②经济上材料2:经济领域的希望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总结:经济领域的希望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这也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背景——③思想上:材料3:思想领域的希望①国之所以不昌,在于民智未开也.……改造中国,首先要改造中国人的思想,提高中国人的素质;要想光复中华昔日之辉煌,首当其冲的,要造就一代新人。 —— 陈独秀②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身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李大钊《“晨钟”之使命(1916年)教师提出问题:从以上史料中,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总结:思想领域的希望是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发起思想领域的革新运动。【重点突破】材料:国之所以不昌,在于民智未开也.……改造中国,首先要改造中国人的思想,提高中国人的素质;要想光复中华昔日之辉煌,首当其冲的,要造就一代新人。 —— 陈独秀思考:从以上史料中,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阶段小结】教师过渡:师:一方面,尊孔复古思潮泛滥,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另一方面中华民国建立后,以陈独秀为主要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深受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中国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批判。因此,新旧思潮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兴起--阵地引领师:那么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兴起的呢?观看视频,阅读教材P58-59,找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相关信息。材料: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播放视频】【自主学习】: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口号阵地学生回答后,师生总结: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口号民主与科学。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师:展示相关照片,给学生做适当的讲解。 师: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并在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展示图片:师:蔡元培,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在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着力营造“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聘请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使得北京大学不仅成为人才鼎盛、学术兴旺的全国最高学府,也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1917年初,陈独秀接受蔡元培的聘请,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不久也迁往北京。展示图片:师:《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 那么新文化运动是如何救治人的精神的呢? 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学生回答: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政局混乱。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根本原因)官方鼓吹尊孔复古,思想腐朽落后。希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发起思想领域的革新运动。生:(分析总结整理)生:(阅读、整理)明确学习任务,结合教材,归纳、合作、交流,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获取关键词,从材料中归纳总结关键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结合文字史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通过这一内容的讲解与思考,突破本课的重点内容。通过自主学习,提升学生分析与归纳的学习能力。通过史料解读和分析,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二) 任务二、寻新路--观内容(除旧布新) 数年以来,创造共和、再造共和的人物,也算不少。说良心话,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不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师: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继续【自主学习】速读教材59-60页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下面两个小题:材料一: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刊登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材料二: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陈独秀(1916年《青年杂志》1卷5号 ) (1)材料一反映出什么样的社会问题呢?(2)材料二反映出新文化运动所抨击的旧道德是什么?师:总结。材料一反映出封建旧道德,旧文化,封建礼教残害了无数人。材料二反映出新文化运动所抨击的旧道德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儒家学说。旧道德是历代统治者用来束缚人们思想的枷锁。师问:你知道对旧礼教、旧道德攻击最猛烈的代表人物是谁吗?师: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号召人们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那么什么才能将旧中国从黑暗中救出,引到光明世界呢?2.提倡民主与科学展示材料:今天这样捐,明天那样税,弄得民穷财尽……在这样的时代,还无人敢说政府官吏没什么用处,他们只造成一片贫民的哭。 ——陈独秀《贫民的哭声》华老栓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他的儿子患了病,他不去求医,却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治病。于是他千方百计去找……只想着尽快把人血馒头取到手,好医治他儿子的痨病。 ——鲁迅《药》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陈独秀 《敬告青年》师问:那么德、赛两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呢?师问:那么什么是民主呢?民主指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民主理念,也就是德先生。什么是科学呢?科学指的是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即赛先生。【知识拓展】民主与科学组织探讨:民主和科学是由西方引进的,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点拨:“德先生”是指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赛先生”是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就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民主与专制对立,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在政治上资产阶级追求民主自由,抵抗专制,这也是为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不断探索向外学习,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领域,可以看出来中国近代化探索已经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层面深入到思想文明层面。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播放视频】白话文与文言文展示材料:材料一: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顑颔亦伤。掔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屈原 《离骚》材料二:这棵树很可恶,他碍着我的路!来!快把它砍倒了,把树根亦掘去。——胡适 《乐观》师:你知道材料一是什么意思吗?其实,两则材料表达意思是一样的。那么你认为和文言文相比,白话文有什么优点呢?师:所以,你认为哪种文学形式更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呢?当然是白话文。师: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后期)【播放视频】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教师展示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的思想材料: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五卷五号上接连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后于1919年撰写《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载于《新青年》杂志第六卷第五、六号。教师讲解后期新文化运动主张的思想转变:由资产阶级思想转变为无产阶级思想,由民主与科学转变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宣传。过渡:那么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有怎样的意义呢? 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明确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提示:三纲: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为子纲:子女一切得听从长辈安排;夫为妻纲:嫁鸡随鸡五常:仁·义·礼·智·信。提倡新道德: 男女平等、 个性解放、 人格独立生答:鲁迅。生答:民主与科学。生:新文化运动其本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白话文因其通俗易懂的特征有利于大面积地进行理论宣传,更好地推动民族意识的觉醒,开启民智。 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获取关键词,从材料中归纳总结关键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体现新课标中的“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 动,鼓励教学方式的创新”新理念。
讲授新课(三) 任务三、悟新变--思影响(解放思想)材料: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振声说:《新青年》“像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再来看旧道德,旧文学,心中就生出了叛逆的种子。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1.积极影响【合作探究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请各小组认真讨论并推选出代表回答。材料一: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定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地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材料二:北大首开女禁,男女同校。 材料三:1919年,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正当要求被列强无理拒绝。5月4日,北京大学及北京各校学生群情激愤,举行捍卫国家主权的游行示威。师:总结。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场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促进青年的觉醒,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2.局限性鲁迅: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师:那么新文化运动有没有局限性呢?我们通过一则材料来看一下。展示材料: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师问: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是什么呢?师问:那你觉得把中国传统文化统统舍弃,完全照搬西方的法子是正确的吗?【合作探究2】:请各小组认真讨论并推选出代表回答。师:那么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呢?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呢?生:讨论并选代表回答。师:总结。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在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习近平师总结: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民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知识拓展】:师生共同梳理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 结合史料,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生:讨论并推选代表发言。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②使中国人民接受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③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生答: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有一定的片面性。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都应该舍弃。生答:是不正确的。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化的三次探索,四次事件,加强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 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史实的能力,提升唯物史观。通过小组合作,展示交流,进行PK,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课堂小结 陈独秀在创刊词《敬告青年》中号召国人建设一个青年中国,这个中国应当具有六个特点: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那么新时代的我们应该“躺平”吗?我们应该修正自己的哪些行为呢?现阶段我们能为祖国做些什么?新文化运动核心杂志《新青年》中陈独秀在《敬告青年》对青年提出六条标准,实际上是概括青年的责任,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立足现实、勤耕耘、身躬力行,汲取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贡献自己绵薄之力,实现富强之国。 以《敬告青年》核心内容为切入点,把不同时期的青年使命担当联系起来,增进学生报效国家的使命感,涵养家国情怀。
课堂练习 1、在尊孔复古的逆流面前,先进的知识分子奋起反击,在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的是( )A.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B.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C.维新派发起公车上书 D.北大学生组织游行示威活动【答案】A2、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其中,《新青年》 所创造的“新时代”指的是( )A.民主科学时代 B.民主共和时代 C.君主立宪时代 D.尊孔复古时代【答案】A3.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 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A.强调开展文学革命 B.号召建立资本主义制度C.揭露中国社会的整体愚昧 D.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答案】D 这几道检测题都对应着教学目标的要求,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了解教学效果。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学生能根据材料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讨论法分组合作,课堂气氛活跃,且能对新文化运动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和补充大量历史图片、文字资料,再创设一个探究问题。鼓励学生思考、解决,并给学生大量的展示讨论的机会,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从而顺利实现预期目标。 反思得失,不断前进。
附1:板书设计
附2: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材料:材料 民国初年,尽管这一时期是政治混乱的黑暗时期,然而另一方面社会出现了新因素,历史仍在向前发展,是近代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当中的一个特殊阶段,现代化正是在这种新旧交替和冲突中向前发展的。
——摘编在马勇《重寻近代中国》
结合材料和相关史事,对“政治混乱”、“社会转型”两个视角进行阐释。
【答案提示】政治混乱:民国初年,袁世凯以不正当的手段窃取中华民国大总统的位置,后来又逆历史潮流,当上了皇帝,政治上一塌糊涂;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各派军阀为了争夺中央权力及地方利益,连年混战不止,严重破坏了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4分)
社会转型:民国时期作为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个特殊时期,无论是社会结构,还是社会运行机制(包括社会生活等)都在急剧地发展、变化着;在与帝国主义抗争的过程中,中国开始走向世界。封闭型的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被打破,中国被迫开始了痛苦的现代化历程。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城市在不断涌现,衣着、饮食、居室等都与现代相接轨。(4分)
读
解
标
课
元
单
壹
析
分
材
教
元
单
贰
标
目
习
学
元
单
叁
计
设
学
教
元
单
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