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红
烛
闻一多
何谓意与象
意象特点
意:创作者的情感、情绪或哲理。
象:作品中的物象。
意象是被主观情感浇筑的景物。
创作主体经过选择而有秩序的组织起来的客观物象,
其独特的情感是选择客观景物的基础。
意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而同一物象,被不同的情感或哲理包裹时,会变成不同的意象。
1.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旷达乐观)
2.林断山明竹隐,乱蝉衰草小池塘。(凄清苍凉)
3.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舒爽轻快)
4.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闲愁苦闷)
5.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消魂处。(深微幽隐)
意象解构
其实在诗歌创作中除了选取不同景物来表达情感外,还可以用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这种方法被称为“意象解构”。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找出“蜡炬”这个意象在李商隐的诗中主要被分解成了哪几个部分?
找出“红烛”这个意象在闻一多的诗中主要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
并结合诗句尝试比较它们的象征意义有何不同(这个问题后面讲)。
意象解构
李商隐《无题》:泪、灰。
闻一多《红烛》:红、光、泪、灰。
意象解构
而我们要懂得意象的象征义,就要尽量用到什么方法?
知人论世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李公仆的追悼会上发表演讲
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湖北淆水县人。出生书香门第,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翌年正式入学。“他到清华学校以的致命伤1916年开始到1920年上半年,经常有旧诗发表。在学校中颇有诗名”。“五四运动以后,他致力于新诗的创作。……他自己编过一本手抄的《真我集》,录存1920年至1921年间写的新诗。”在清华九年中,闻一多在文学、绘画和戏剧演出等方面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身处异乡却心系祖国
1922年,闻一多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的行囊里装的还就是薄薄的一本杜甫诗集。美国的发达他看在眼里,中国的贫穷和战乱他刻在心里。在家书中,他说:“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的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在美国,有的中国同学去理发,却因为就是有色人种,门都没进去,告到法院虽然胜诉。
可就是店老板还就是要求中国学生只能偷偷地来理发。毕业典礼上,惯例就是男女生成对上前接受毕业文凭,但六个中国男生只能自己结成三对走向讲台。
知人论世
因为没有美国女生愿意和他们站在一起。每每耳闻目睹这些事,闻一多都会痛苦地折断手中的笔。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知道,很多不堪卒读的话语。都可以用来形容祖国的苦难,但他写下的诗句却就是“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有人说:“国家就是腐败的,到处丑恶,不值得爱。”
闻一多痛心地反驳道:“不对,只要就是你的祖国,再丑、再恶,也要爱他。”他常把自己的诗寄给国内的朋友们。也常常提醒道:“不要误会我想的就是狭义的家,我所想的就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
知人论世
闻一多提出了三美的主张:
音乐美(音节)
绘画美(辞藻)
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
知人论世
时代背景
在我们了解相关背景后,我们一起再来探讨一下诗中的意象及象征义。
意象象征义
红烛的红色是代表赤诚、热烈、忠诚。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那么,红烛的赤诚、热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红烛又是为什么而忠诚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看一看红烛的“光”。
意象象征义
“光”是红烛的灵魂,宁可燃烧自己,也要照亮别人。
作者明确地给出了红烛的态度:宁可燃烧自己,也要照亮别人。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那么,红烛的赤诚、热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红烛又是为什么而忠诚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看一看红烛的“光”。
意象象征义
“照亮别人”象征着“拯救世人”
“燃烧自己”象征着“自我牺牲”
“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
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接下来分析“蜡炬”、“红烛”、“灰”和“泪”象征意义的不同。
意象象征义
“蜡炬”的“灰”象征着因不能承受相思之苦而逐渐残损、衰亡的躯体;
“红烛”的“灰”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自我牺牲后还能培育花果的脂膏;
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流吧!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蜡炬”的“泪”象征着相思的悲伤之情;
“红烛”的“泪”象征着因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
接下来分析“蜡炬”、“红烛”、“灰”和“泪”象征意义的不同。
意象象征义
接下来分析“蜡炬”、“红烛”、“灰”和“泪”象征意义的不同。
意象象征义
“蜡炬”象征着因不能承受相思之苦而陷入悲伤无法自拔的忠贞;
“红烛”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牺牲自我的理想人格的化身。
象征: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思维模式:先分析物的特点,再结合人的情感,二者进行有机替换。
表达效果: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意象象征义
第一节:对红烛的赞颂;
任务二、分析《红烛》中诗人的情绪变化
【思考1】速读全诗,概括每一小节诗人的情绪。
第二节:对红烛的困惑;
第三节:对红烛的了悟;
第四节:对红烛的激励;
第五节:对红烛的感伤;
第六节:对红烛的彻悟;
第七节:对红烛的慰藉;
第八节:对红烛的认同;
第九节:对红烛的肯定和期望。
《红烛》首尾引用正是与其他部分相结合的匠心独运,并不是与其他部分截然分开的,全诗构成一种冷静———热烈———冷静的圈形情感结构,可以简单地以图示来表达:
提醒:
此内容见于所印发的资料,此前你认真阅读了吗!
诗人情感变化答题范式:根据诗句内容具体写出情感,即概括情感(用语简洁)+内容+简要分析
教师示例:
诗歌中诗人的情绪抑扬顿挫,峰回路转,感染力极强。请试作赏析。
明确:诗歌中诗人情绪的抑扬顿挫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了悟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激励红烛燃烧振救世人,这是扬;感伤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彻悟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慰藉红烛燃烧结出的果实这是扬;认同红烛的行为,并对红烛肯定和期望,这是扬。全诗情感跌宕起伏,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极富感染力。
个人所处的时代
个人的不同经历
个人的理想信念
…………
【思考2】闻一多与李商隐对“蜡烛”这一物象上为何会有不同的情感?
课堂小结
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红烛之泪,是先生流自心底之忧国热泪;红烛之光,是先生燃其生命所发之爱国之光。如果说屈子的香荃使之永恒,闻先生的红烛则使斗士不朽!
七、作业
1.根据学案复习本节课知识
2.请用你熟悉的古诗中某个意象,运用意象解构的方法写一段话。(写在课外写作本上)
3.完成本课“学以致用”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