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哦,香雪
铁凝
1.通过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分析香雪形象。
2.通过对火车、大山、铅笔盒的象征意义的理解来品味小说主旨。
学习目标
铁凝当选作协新一任主席(央视06年11月13日)
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女作家铁凝当选为新一任作协主席,接替于去年(2005年)10月17号病逝的上届作协主席巴金。是继茅盾和巴金之后中国作协57年历史上的第三任主席,也是担任这一职务的首位女性作家。
现任中共十九届中央委员,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5年作协主席)。现在年65岁。
上世纪80年代,创作处女作《哦,香雪》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让铁凝一举成名。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等,中、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永远有多远》
中国文坛女掌门人——铁凝
写作背景
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性、阶级性成了人唯一属性和文艺批评的唯一标准,人道主义完全被驱逐出文艺创作的领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道主义才又在中国兴盛起来。
铁凝的小说《哦,香雪》正是产生于这个时候,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和喜悦。
为什么要用香雪做标题?哦,是什么样的情感?
“哦”字,一般情况下都做叹词,常见的读音有两种: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通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哦,香雪
引子(1~4段):火车开进小山村
开端(5~56段):姑娘们出门看火车,以物换物
发展(57~63段):① 。
高潮(64~72段):② 。
结局(73~83段):香雪夜归
香雪渴望拥有铅笔盒
香雪换来铅笔盒
掌握内容,品味形象
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围绕香雪,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看火车、做买卖、渴望铅笔盒、换回铅笔盒、独自走夜路】
香雪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情景剧:学生展示火车停留过程中的精彩对话
(1)火车开进深山后,香雪与凤娇们的表现有何异同?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是一样的吗?
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
① 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油盖还小的手表。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丝袜。
② 香雪——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渴望交换铅笔盒。
追求物质
追求精神
对山外世界的关注;对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
香雪为什么会有和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追求呢?
因为香雪是她们全村唯一的初中生,文化知识和文化追
求使她与其他姑娘的问题和物品需求都不一样,也正是
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
这个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比别人的追
求更高,显得比别人更勇敢,更突出。
知识就是力量
香雪为什么对自动铅笔盒情有独钟?铅笔盒在这里有什么象征意义?
【第63段】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她第一次意识到这是不光彩的,因为贫穷,同学们才敢一遍又一遍地盘问她。她盯住同桌那只铅笔盒,猜测它来自遥远的大城市,猜测它的价钱肯定非同寻常。三十个鸡蛋换得来吗 还是四十个、五十个 这时她的心又忽地一沉:怎么想起这些了 娘攒下鸡蛋,不是为了叫她乱打主意啊! 可是,为什么那诱人的哒哒声老是在耳边响个没完
【第77段】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旧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她还记得,那老头真心实意等了她半天呢。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 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叫人瞧不起……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铅笔盒:象征知识、文化,现代文明,精神平等
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
就是对文明的追求,
能够主动追求文明和
进步。
火车象征:开放、现代、自由、进步。
深山象征:封闭、落后、传统、农耕文明。
“大山”、“火车”并不仅是实物,请同学们根据它们的特点思考一下它们象征了什么?
鉴赏心理描写
请同学们朗读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的情节,分析讨论课文都写了香雪的哪些心理活动变化?
想到了明天向同学炫耀;
想到了台儿沟的明天;
想到了如何向母亲交代。
当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的路上,她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变化:
⑴“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
⑵“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
⑶“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悉悉萃萃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⑷“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害怕
不怕
犹豫
坚定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
③人物(烘托,映衬);
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
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
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
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情感;
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了......的情节发展。
香雪的这些心理活动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
因为小说主要是为了刻画香雪这个人物形象,表现她为了获取一个铅笔盒而表现出来的巨大勇气,而这一情节正好可以充分地说明问题,前面的情节主要起铺垫作用。同时,每个人在做出选择时,都会经历一番心理斗争。害怕、不再害怕、犹豫、坚定,这一变化虽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香雪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有人性美与自然美的交融。
四十个鸡蛋+三十里夜路
换来
值得?
一个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
对于香雪来说,铅笔盒不仅仅是一个实物,它象征着知识和文明。香雪对铅笔盒的执着同样也表现了她的追求和理想。她想获得与别人同样平等的权利,想获得尊严,所以无法用40个鸡蛋来衡量值或不值得。物质的差距并不可怕,要有改变落后的决心和志气。
分析香雪的人物形象特点
①外貌描写:“咱们香雪,天生一副好皮子”。(美丽动人)
在旅客的眼里,香雪的眼睛是“洁如水晶的”。(单纯)
②语言描写:香雪没说话,慌得脸都红了。(少言寡语、文静、腼腆)
③动作描写:看火车,她跑在最前边;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去了。(胆小)
香雪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积极进取)
当香雪断定篮子属于靠窗那位女学生时,就果断跑过去敲起了玻璃。(勇敢)
当女学生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时,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自尊自爱、纯朴诚实)
④心理描写:怕——不怕——犹豫——坚定(坚毅、执着)
香雪形象
外貌:
美丽清纯
内心:
更是一个美丽的世界
纯真无邪、渴求进取
淳朴自尊、坚毅执着
作业:请同学们分析课文中所出现的凤娇的人物形象。
“美妙的一分钟”
“五彩缤纷的一分钟”带来了什么?
“一分钟”以前,台儿沟是什么样子的?
小得叫人心疼”
“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
皱褶里”
“一分钟”以后,台儿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火车开来了,也带来了现代文明的风尚,自然影响到台儿沟的人。台儿沟以往的宁静被搅乱了。姑娘们为迎接火车,开始梳妆打扮,注重“服饰和容貌”了;起初是观望议论,“日久天长”,“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商品经济之风吹进了深山;香雪最后为换一个铅笔盒还登上火车走出了三十里路,希望“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再也不会让人瞧不起”,更是超出了物质层次要求,有了精神追求。
人物成长——香雪从心理上战胜自己的过程
看火车,她跑在最前边;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去了。
为了文具盒勇敢的踏上火车。
独自一个人走了三十里的夜路。
哦,是什么样的情感?
赞叹,惊喜
小伙伴对香雪的担心;
(低沉)
——谁说?什么状态说?为什么说?
标题既表现了作者对乡村少女质朴之美的赞赏,表达了她那些想摆脱贫困落后、憧憬美好理想、勇敢追求新生活的 山村姑娘的赞叹;也包含了作者对现代化进程中乡 土文明受到巨大冲击的感慨。
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小说主题
《哦,香雪》写的是一列火车经过小山村台儿沟时,带给以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山村少女的种种冲击。由此赞美了迫切地要求冲破封闭的文化氛围、走向现代文明的纯美自尊的农村
青年。
并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对未来寄予了希望,同时作者也留下了对时代
现实的严峻思考。
程翔老师说:“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香雪铅笔盒阶段'是一个必经的少年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起点,才会有未来的辉煌。”
香雪还活着吗?
任务群阅读与实践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
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文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 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铁凝《孕妇和牛》
阅读材料回答:孕妇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案
孕妇没有文化,但是她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对人生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
文学·梦想·社会责任(节选) 铁凝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写过一个名叫《哦,香雪》的短篇小说。1985年在纽约一次同美国作家的座谈会上,曾经有一位美国青年要我讲讲香雪的故事,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因为在我内心深处,觉得一个美国青年是无法懂得中国贫穷的山沟里一个女孩子的世界的。但是拗不过他们的一再要求,我用三言两语讲述了小说梗概,我说这是一个关于女孩子和火车的故事,我群从未出过大山的女孩子,每天晚上是怎样像等待情人一样地等待在她们村口只停一分钟的一列火车。出乎我的意料,在场的人理解了这小说。他们告诉我,因为你表达了一种人类的心灵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也许这是真实的。
这篇小说来自于我在山区农村的一段短暂的生活。我记得那是一个晚秋,我乘火车在北京与河北交界处的一个贫穷小村苟各庄下了车。土地的贫瘠和多而无用的石头使这里的百姓年复一年地在困顿中平静地守着日子,没有怨恨没有奢求。这苟各庄的生活无疑是拮据寒酸的,滞重封闭的,求变的热望似乎不在年老的一代身上,而是在一群女孩子的眼神里,行动上。我在一个晚上发现房东的女儿和几个女伴梳洗打扮,更换衣裳。我以为她们是去看电影,问过之后才知道她们从来没有看过电影,现在她们是去看每晚七点钟在村口停留一分钟的一列火车。这一分钟就是香雪们一天最宝贵的文化生活了。为了这一分钟,她们仔细地洗去劳动一天蒙在脸上的黄土,她们甚至还洗脚,并穿起本该过年才拿出来的家做新鞋,也不顾火车到站已是夜色模糊。这使我有点心酸——那火车上的人,谁会留神车窗下边这些深山少女的脚和鞋呢?然而这就是梦想的开始,这就是希冀的起点。火车带来了外边的一切新奇,对少女来说,它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那是山外和山里空气的对流,经济的活泛,物质的流通,时装的变迁,乃至爱情的幻想……都因这火车的停留而变成可以触摸的具体。于是就有了女主角香雪用一篮子鸡蛋换来火车上乘客的一只铅笔盒的“惊险”。为了这件带有磁铁开关的、样式新颖的、被香雪艳羡不已的文具,她冒险跳上火车去做交易,交易成功,火车也开动了,从未出过家门的香雪被载到下一站。香雪从火车上下来怀抱铅笔盒,在黑夜的山风里独自沿着铁轨,勇敢地行走三十华里回到她的村子。
以香雪的眼光,火车和铅笔盒就是文明和文化的象征,当火车开进深山的同时也冲进了香雪的心,不由分说地打破了她那小小的透明的心境。而她怀抱铅笔盒的三十华里的夜路便也可看作是向着外界文明进军的行动了。这样的解释虽说浅陋,到底也还是不错的。但作为写作者的我总觉得事情不是这样简单。火车不由分说地带来了洋溢着工业文明气味的物质气息,还带来了什么呢?二十年之后,香雪的苟各庄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风景区野三坡的一部分了,火车和铁路终于让更多的人发现这里原本有着珍禽异兽出没的原始森林,有着可与非洲白蚁媲美的红蚁,有着气势磅礴的百里大峡谷,有着清澈明丽的拒马河,从前那些无用的石头在今天也变成了可以欣赏的风景。
而从前的香雪们也早就不像等待情人一样地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为家庭旅馆的女店主。她们的眼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的谈吐不再那么畏缩,她们懂得了价值。在这些富裕起来的村庄里,也就出现了相互比赛着快速发财的景象,毕竟钱要来得快,日子才有意思啊。就有了坑骗游客的事情,就有了出售伪劣商品的事情,也有个别的女性,因了懒和虚荣自愿或不自愿地出卖自己的身体……在这时,倘若我们跳出香雪当年仰望火车的一片深情,我们是火车上的一名乘客或者我们就是火车,也许我们会发现火车它其实也是一种暴力。雄壮的火车面对封闭的山谷是有产生暴力的资格的,它是一种强制的不由分说的力量。虽然它的暴力意味是间接的,不像它所携带的文明那么确凿和体面,并且它带给我们的积极的惊异永远大于其后产生的消极效果。
火车的到来,火车的“温柔的暴力”使未经污染的深山少女的品质变得可疑。没有这些机械文明的入侵,贫苦的香雪将永远清纯透顶的可爱。可我想说,这种看似文明的抵抗其实是含有不道德因素的,有一种与己无关的居高临下的悲悯。贫穷和闭塞的生活里可能诞生纯净的善意,可是贫穷和闭塞并不是文明的代名词。谁有权利不让香雪们走出大山富裕起来呢?而当初她们跳上火车,正体现了那压抑不住的活力。对新生活的希望也许就埋藏在这样可笑的活力里。也许人类都或多或少地滋生着这样可笑的活力,人类才可能有不断的梦想。在今天,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不断加深,我们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我们的物质要求也一再扩大,写作者原本无话可说。我愿意拥抱高科技带给人类的所有的进步和幸福,哪怕它天生具有一种不由分说的暴力色彩。但我还是要说,巨大的物质力量最终并不是我们生存的全部依据,它从来都该是巨大精神力量的预示和陪衬。而这两种力量会长久地纠缠在一起,互相依存难解难分,交替作战滚动向前。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更愿意关注火车以后乃至现在的磁悬浮列车以后的人类的精神动向;关注怎样阻挡人在物质引诱下发生的暴力——比如富裕起来的某些香雪的坑骗旅客之行为即是一种新的暴力;关注怎样捕捉人类精神上那最高层次的梦想,唤醒这些梦想或者表达这些梦想,并且不回避我们诸多的焦虑与困惑。
为什么许多读者会心疼和怀念香雪那样的连什么叫受骗都不知道的少女?为什么处在信息时代的我们,还是那么爱看电影里慢跑的火车上发生的那些缠绵或者惊险?我不认为这仅仅是怀旧,我想说,当我们渴望精神发展的速度和心灵成长的速度能够跟上科学发明的速度,有时候我们必须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有屏住呼吸回望心灵的能力。我想,即使有一天磁悬浮列车也变为我们生活中的背影,香雪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间温暖和积极的美德,依然会是我们的梦。我们梦想着在物欲横流的生存背景下用文学微弱的能力捍卫人类精神的健康和心灵的高貴。这梦想路途的长远也就是文学得以存在的意义。同时这也是文学的魅力……梦想使我们不断出发,而路上的欢乐一定比目的地之后的满足更加结实。
(原载《小说评论》,有删节)
1.本文中的哪些观点和课文《哦,香雪》所表现的内容有一致性,请圈画出来。
1.如:北京与河北交界处的一个贫穷小村苟各庄。在一个晚上发现房东的女儿和几个女伴梳洗打扮,更换衣裳等。
2.本文对于外界文明进入乡村之后造成的影响,有哪些是课文《哦,香雪》所没有表达的,请概述。
2.火车带来“温柔的暴力”,如:有些村民做一些不正当的生意,富裕起来的某些“香雪”坑骗旅客等。
3.由本文内容可知,课文《哦,香雪》中有哪些情节是作者想象虚构的?
3.如:关于香雪在学校里被同学嘲笑,香雪上火车用鸡蛋换文具盒,来不及下车,夜里从三十里外的西小口站独自走路回家的情节等。
4.根据以上2、3题呈现出的作品与原型的差异,讨论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
4.不用过多笔墨渲染“温柔的暴力”有利于展现“香雪”的纯洁、积极拥抱现代文明的形象。增加的虚构情节则更有利于推动香雪追求现代文明的行为动机,也便于展示香雪在现代文明的自卑心理下,积极主动寻求人格平等和自尊。
哦,香雪,我想对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