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芣苢》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芣苢》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8 15:3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诗经·国风·周南》
芣苢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
2 . 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3. 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 篇。《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面的内容,是古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作品简介
资料链接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如《魏风 硕鼠》。
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
《诗经》“六义”
四言诗
“四言诗”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体,是中国汉代以前通行的诗歌形式。《诗经》是这种诗体的代表。四言诗四字一顿,节奏鲜明,简单明快,单纯而有天籁的意味。
四言诗盛行于西周。春秋时期以后,四言诗逐渐衰落,但仍有不少诗人写作四言诗。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们至今吟诵不绝。
写作背景
古时战乱频繁,除赋税外,农民耕地所得的粮食不足以果腹,易于繁殖的芣苡自然成为穷苦人赖以生存的粮食。冬粮不足,春天来后,也正是青黄不接之时,这时万物复苏,田野里长出大片鲜嫩的车前草。因而每当春天到来时,就有成群的妇女一遍欢快的采着车前子的嫩苗,一边唱着“采采芣苢”的歌。
自学自导
1.听范读音频并纠正字音;
2.本诗描写了怎么样的劳动过程;
3.本诗的六个动词在用法上有哪些好处;
1.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课文解读
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摘芣苢。前两句表现出发时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则流露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采”“有”,是对采摘的一般性描述。
2.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课文解读
具体描写用手摘取芣苢的动作(方式)。
“掇”是用手指摘取嫩小芣苢,“捋”则是把长势茂盛的芣苢从茎上成把地取下。两个简单的字不仅写出了芣苢的不同长势,而且还使人想象出人们采摘时娴熟的技巧和忙碌的场景。
3.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撷之。
课文解读
具体描写用裙襟兜取芣苢的动作。“袺”和“襭”两个字写出了人们采摘动作的敏捷灵巧。人们采摘芣苢越来越欢,越来越多,于是用裙襟来兜。
当堂训练
背诵诗歌并工整地抄写在作业本上
《诗经·国风·周南》
芣苢
第二课时
1.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2.这首诗的结构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情感表达方面有何艺术特征?
3.这首《芣苢》,语言简练生动,描写形象传神,章句复沓回环,节奏鲜明有力。试结合全诗,分析体现了《诗经》的哪些艺术特色。
自学自导
1.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
首先是“采”, “采”即可采得,也就是“有”,这是概略地叙述采集劳动。然后是“掇”“捋”,这是对采芣苢动作的具体描写,或摘取,或捋取,真切又生动。最后是“袺”和“襭”,两个字皆是“衣”部,或是手提起衣襟兜着,或是以腰带掖起衣襟来兜着,都是以裙襟盛取采得的芣苢的动作的具体描写,展现了一幅集体采摘的动人劳动场景。在这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芣苢越采越多,从采获写到收盛,直到满载而归的情景。切合劳动过程,既是源自生活,又深具艺术匠心。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2这首诗的结构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情感表达方面有何艺术特征?
① 这首诗的结构比较特别,各部分重章复沓到了极致。虽然《诗经》中的民歌多用重章复沓,但这首诗尤为突出。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不断变化,其余的诗句重章复沓,达到了重章复沓的极致。诗句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节奏,切合采摘芣苢劳动的轻快动作节拍,表现了她们歌声中的喜悦心情。
2.这首诗的结构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情感表达方面有何艺术特征?
② 全诗没有直接抒情,而是将情感通过动作和场景描写表现出来。全诗无一字直言“乐”,而是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作描写和对整个劳动场景的渲染描绘表达出来。变换多姿的采摘动作,群歌互答、余音袅袅、热情洋溢的劳动场面,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采摘芣苢时的欢乐情趣和丰收喜悦。
3.这首《芣苢》,语言简练生动,描写形象传神,章句复沓回环,节奏鲜明有力。试结合全诗,分析体现了《诗经》的哪些艺术特色。
① 赋的手法。
本诗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劳动,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
② 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字交替变动,其余全是重叠,看似单调重叠复沓,实则别有韵味。“采采”是一重叠词,“采采芣苢”“薄言× 之”反复咏唱,产生简洁明快、回环往复的韵律感,有音乐之美。这种回环往复的节奏又与反复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效果谐和一致,形成融合无间、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③ 丰富的想象空间。
这首诗只写了采摘芣苢的过程,却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于是,细节中的蛛丝马迹就激发读者进行揣摩并加以想象,然后创造出更具体形象的美。读罢诗歌,人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女子,在平原旷野上你追我赶、群歌互答,同时又不忘采摘芣苢的欢快劳动场景。
当堂训练
这首诗歌虽然简单,但细节描写非常典型,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效果?试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这首诗的细节描写从动词的精彩运用中能体现出来。采摘过程分别用了“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动词,概括地描写了整个采摘过程,精练而不烦琐。
① 展现了特写式的劳动动作美。
六个动词,每一个都抓住了采摘过程中最精彩的环节,把隐藏在生活中的美清晰地呈现出来,将动作中的细节美展现得细致、丰富。每一个动作就如同摄影里的特写,让人清晰难忘。劳动者从日常的劳动中发现美,并吟唱成热情洋溢的诗歌,说明在他们看来,劳动是充满乐趣的。
② 展现了内容丰富的劳动过程美。
诗歌通过“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来概括采摘芣苢的全过程,这六个独立的动作合起来就是一套完整的动作,看起来层层递进、有条不紊,非常流畅,行云流水。采摘的过程变成了一场用肢体表达艺术的活动,把日常的劳动升华成行为的艺术。先民对劳动的熟练程度,给人一种游刃有余的美。原本生长于郊野的车前草,经劳动者改造便成了盘中餐或良药。
③ 体现了先民快乐幸福的生活感情。
采摘芣苢的人是当时生活在下层的平民。周朝实行“井田制”,劳动人民生产所得的很大部分要上交给贵族阶层。再加上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能留给自己的粮食是有限的,人们有时会采摘野菜来补充口粮。芣苢既是有食用价值的野草,也是能治病的药材。因此,当人们采摘既能填饱肚子又能治病的芣苢,心情是愉悦的、欣喜的。因为人们看到了生存下去的希望,所以当时的他们是快乐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