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我爱这土地 课内同步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我爱这土地 课内同步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8 16:1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第3课 我爱这土地
第一部分: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方法。读课文,分析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象征意义。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涵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4.从诗中选一两句你有感受的东西,谈谈你的感受。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诗人借“鸟”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歌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如果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3.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的歌喉?
第二部分: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注释)这首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人民挣脱了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枷锁,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1.请从诗中各找一处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诗句。
2.“黄金般的相思”的含义是什么?“挂霜的葡萄”象征着什么?
3.诗歌的第二小节主要写了什么?诗人主要抓住哪些具体内容从而使诗歌层次井然有序、逐层推进?
4.这是一首抒情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红的、白的、蓝的……
它不是石子,
却能使滚滚波涛
在我们心中激起,
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
却能让我听到,
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啊,它是什么?
是老师的粉笔,
——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1.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
2.本诗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是______和______。
3.第一句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4.表达主题的句子是哪句?
5.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1)带到奥妙的寰宇:__________
(2)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课内阅读
(一)
1.暴风雨打击着土地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着人民的悲愤和激怒;温柔的黎明象征人民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作者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情结以及土地在作者诗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土地”这一意象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其中聚集着作者对祖国和大地母亲深深的爱,这种感情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作者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据此分析理解作答即可。
2.对祖国的挚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本首诗的开篇“假如我是一只鸟”,诗人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借鸟来抒发情感,使感情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作者在“土地、河流、风、黎明”前都特意加上了带有感彩的修饰语,使它们一个个都转化成了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画面,运用了排比手法,增强气势,表达了诗人对祖国苦难的关注和由此引发的激愤以及对祖国的挚爱。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抓住关键句子分析。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主旨的诗句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结合写作背景来理解,这句诗体现出诗人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无限挚爱的情怀。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爱国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只要我们能正视我们自己,就一定会热爱自己的国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如最后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运用设问修辞,表达出诗人真挚的爱国之情,可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最为一个中国人的爱国之情。
点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二)
1.诗人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忧患意识以及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作者紧扣“鸟儿”这个虚拟的形象,借这个形象,象征性地表现了自己决心生于土地、歌于土地、葬于土地,与土地生死相依、博大深沉的强烈情感。作答时可结合意象“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和主旨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来分析。
2.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将得不到提炼和升华。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作者将自己喻为“鸟儿”,通过对“土地”“河流”“风”三个意象,表达了“爱土地”思想。又通过最后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强烈地抒发了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热爱之情,诗意和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若去掉,则没有这种效果了。据此理解作答。
3.“嘶哑的喉咙”里融入了诗人坎坷的经历以及他对这片土地深沉执着的爱。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诗中用“嘶哑的喉咙”,和古典诗词中栖枝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作者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他对这片土地深沉执着的爱的流露。所以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据此理解作答。
第二部分:课外阅读
(一)
1.(1)比喻: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2)拟人: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方法的把握。要求学生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结合本诗分析:如:比喻: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2)拟人: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2.“黄金般的相思”的含义是所有的炎黄子孙永远思恋祖国母亲;用“黄金”修饰“相思”,形象地表现了华夏子孙对祖国深沉凝重的眷念之情。“挂霜的葡萄”象征中国人民的思想成熟,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通读全诗,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上回答即可。如:“黄金般的相思”的含义是所有的炎黄子孙永远思恋祖国母亲;用“黄金”修饰“相思”,形象地表现了华夏子孙对祖国深沉凝重的眷念之情。“挂霜的葡萄”的“挂霜”一词表示在秋天。“挂霜的葡萄”即成熟的葡萄,象征中国人民的思想成熟,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3.写出了中国人民的“美丽”。先写外貌之美,次写性格之美,再写思想之美,层次井然有序,思想逐步加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结合第二节分析即可。“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可以概括出。第二节主要写了:中国人民的“美丽”。 “黄皮肤、黑头发”是外貌;“敦厚”是性格;“顽强勇敢”是思想意志。
4.抒发了诗人歌唱祖国,礼赞人民,颂扬中华民族,热烈欢呼,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感情的把握。仔细阅读全诗,认真揣摩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诗人借“土地”这个意向抒发了对中国土地的赞美之情,对中国人民的赞美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如“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写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二)
1.老师的粉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标题的拟写。文章标题可以是文章的线索,也可是文章内容的概括,或是文章的主旨。诗歌最后两句“是老师的粉笔,——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是主旨句,用老师讲课时用的粉笔,刻画出了老师的辛劳和奉献。根据理解,题目可拟为:老师的粉笔。
2.排比设问
【解析】这道题目是对修辞方法的考查。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比喻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比成另一个物体,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却能使滚滚波涛……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却能让我听到”是排比修辞;“啊,它是什么?是老师的粉笔”是设问修辞。
3.各种颜色的粉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省略号用法的分析能力。仔细阅读这首诗,从诗句“红的、白的、蓝的”和“啊,它是什么?是老师的粉笔,”可以推断出,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各种颜色的粉笔”。
4.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把握。要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就必须从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背景这两方面来分析,然后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这首诗是来歌颂老师的奉献精神的,诗歌最后两句“是老师的粉笔,——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是主旨句,用老师讲课时用的粉笔,刻画出了老师辛劳和奉献的形象。
5.(1)科学知识的世界(2)世界每个地方的消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既要准确理解词语的本义,又要将其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虑其意义。句(1)运用比喻将“科学知识的世界”比作“奥妙的寰宇”;句(2)把“世界各地的信息”比作“音律”。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