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第8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第一部分: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 。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 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 ,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1.从下面选项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横线上。(只填序号)
A.有朝一日
B.荡然无存
C.富丽堂皇
2.“这个奇迹”指____________,“两个强盗”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很多讽刺侵略者的语句,试着找出一句写在下面,并谈谈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从全文来看,结尾句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它们都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5.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6.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
7.甲文乙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8.“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9.乙文多有对残存事物的描写,从主旨角度理解这样写的寓意。
第二部分:课外阅读
圆明园祭
冯峥
⑴那天很冷,我却刻意要到圆明园去。朋友们都劝说,圆明园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是几块烂石头,我说,你不懂我的心。
⑵北风凄厉,草木萧疏,断壁残垣,一览无余。
⑶然而,在凄厉妁风雨声中,我却分明听到悠悠钟声,百鸟唱啁;透过萧疏草木,我看见了圆明之娇,长春之美,万春之秀,300亩园林春意正浓;断壁中,我看见了乾隆的题诗;残垣中,似见文源阁的浩翰藏书……
⑷我听见了来自法国130年前的一个深情的声音:……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假如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窟,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
⑸啊,一个惜墨如金的世界文豪,用了无所不极的文字来称赞她!以至100多年后仍引起人们振颤的心共鸣。
⑹然而,对于玉焚香殒了的美人,祭奠者越是抒以赞美,痴情者越是悲伤,正如白居易写《长恨歌》、汤显祖写《还魂》……引得多少痴情男女欲悲欲死!此刻面对圆明园,我就是这种心情。
⑺我的心在哭,悲哀着美的逝去。
⑻我听见圆明园在哭泣,哭了100多年:以至我在遥远的南方也时常听见。
⑼圆明园在哭,哭护花无力;圆明园在泣,泣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
⑽我和圆明园在同声一哭!
⑾有好心人曾慷慨施舍,要把圆明园重修建。
⑿不管好心人如何慈悲,可我总要与刽子手杀死杨虎成后,在他英骸上建筑花圃这残酷的事实联想;我甚至联想到有人要把马嵬坡上的杨玉环的玉骨支起来,再披上半透明的比基尼。
⒀这是历史的悲哀!
⒁他们看不见圆明园的额头上“耻辱”两个黑字,他们听不到一个在屈辱中哭泣的母亲对她儿孙的声声嘱托以及希望着争气的未来。
⒂站在这写满血字的废墟上,我面对现实,拼搏未来!
⒃我见到了萧疏草木之上有苍郁的青松、冲天傲雪;我见到了熏烟的巨石峥嶙屹立,傲骨常在!
⒄100多年前,方才唱赞诗的雨果坚信:总有这样一天——解放了的而且把身上的污浊洗刷干净了的法兰西,将会把自己的赃物交还给被劫夺的中国。
⒅而我永远相信:有志气的炎黄子孙,决不会让那屈辱的历史重演!一定会在这古老的土地上巍然屹立,奔向辉煌的未来!
10.从全文看,“我”刻意要去圆明园而朋友们劝“我”别去的理由各是什么?
11.第⑷段中那个“深情的声音”是谁发出的?
12.第⑹段的表达方式主要是____,其中的“这种心情”是指_______的心情。
13.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圆明园哭泣的原因。
14.就是否重建圆明园这个问题,作者持什么态度?
15.残破的圆明园作为历史的写照,对我们炎黄子孙有何作用?请用一句名言回答。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课内阅读
(一)1.B C A
2.圆明园 法兰西 英吉利 英法联军洗劫并烧毁圆明园
3.示例: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蕴含了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的强烈谴责。
4.而你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反语
5.作者愤怒谴责侵略者的罪行,亮明观点,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提出抗议,并希望他们把劫掠的赃物归还中国。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含义的辨析。要求写在是能够解释三个词语,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即可。A.有朝一日:意思是将来有那么一天。B.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C.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华 丽雄伟。也形容场面华丽而盛大。结合语境分析,第一空应填“荡然无存”;第二空应填“富丽堂皇”;第三空应填“有朝一日”。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结合语境分析。结合“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分析,奇迹指:圆明园。“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两个强盗是:法兰西、英吉利。“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是“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作者在文中用了较多的反语,来讽刺两个强盗。如: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蕴含了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的强烈谴责。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结合全文分析。“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照应了上文“而你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都采用了反语的修辞,表达了作者对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的强烈谴责。
5.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结合作者通过反语,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罪行。亮明自己的观点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提出抗议,结合“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分析,希望他们把劫掠的赃物归还中国。
(二)
6.表明富丽堂皇的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艺术品,它的被劫掠更暴露侵略者贪婪无耻。
7.甲文带有热情赞美,极力渲染,语言富于想像,辞语华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乙文带有凝重深沉之感,语言形象,尊重现实感受。
8.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一直若无其事地、悠闲地停泊在那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它又永远象征着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作者说历史在这里凝固了。
9.对这些残存的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只有深刻意识到中国历经沧桑的历史文化,才能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甲文出自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读完全文可知,富丽堂皇是圆明园的特点,作者这样写点明了事物的本来特征;这样写是反衬手法,以圆明园的富丽堂皇来揭露侵略者的贪婪无耻;结合全文主旨理解表达的思想感情即可。他先写圆明园的美,是为了后文圆明园被毁灭作铺垫,从而达到谴责的目的。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情感与语言的比较。甲文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引导读者想象圆明园这一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语言优美,想象丰富,表达了对圆明园的赞美之情。语言上短句很多,用了大理石、玉石、青铜、琉璃等词语,典雅、形象、生动,增强了表达效果。用词优美,描写细致,充满了赞美之情;乙段描写惨败的景物,融入一些长句,多有“灰蓝色”色彩,“覆没”“停滞”等词语,再加上作者渲染人物心理,更有凝重深沉之感。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根据文中的描述,作者写作的对象是被毁的圆明园废墟,它承载着那段屈辱的历史,所以称它为“凝固的历史”;之所以会“怅然”,从“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它们安于现状的不满,希望能从中振作,有所改变。
9.本题考查学生对主旨的把握。结合乙文中残存的景物描写。仔细体味在对残存事物的描写中所流露的作者感情,再就是结合作者议论、抒情,如“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思考,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味我们应有的担当。
第二部分:课外阅读
10.我是想去祭圆明园,所以我要去;而朋友们以为我是看风景而那没什么可看的,故劝我别去。
11.雨果
12.抒情;悲伤
13.因为护花无力和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
14.作者持否定态度。
15.读史使人明智。
【解析】
10.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根据题目要求,不难找到题干和答案均出现在第①段“我却刻意要到圆明园去。朋友们都劝说,圆明园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是几块烂石头。”
11.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由“法国130年前”,还有雨果写过一篇关于圆明园的文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据此可以判断“深情的声音”是雨果发出的。
12.考查对表达方式和词语的理解。此段写的是作者“此时的心情”,因此表达方式是抒情。作者引用白居易写《长恨歌》,汤显祖写《还魂》……引得多少痴情男女欲悲欲死!来表达圆明园被破坏的悲痛心情。
13.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此题根据要求不难找到原句“圆明园在哭,哭护花无力;圆明园在泣,泣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概括为哭泣的原因“因为护花无力和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
14.根据⑿⒀⒁段作者所写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对重建圆明园持否定态度。
15.考查学生的课外积累。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后人不应忘记,有志气的炎黄子孙,决不会让那屈辱的历史重演!据此可以用“读史使人明智”这句名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