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湖心亭看雪 课内同步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湖心亭看雪 课内同步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8 16:2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第13课 湖心亭看雪
第一部分: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注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拏,又作“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大雪三日 雪: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 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雾凇沆砀_____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_____
6.选出与“山之僧曰智仙也”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B.何陋之有
C.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D.属予作文以记之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8.《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第二部分: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①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②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③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④,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注)①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②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③毳(cuì)衣:细毛皮衣。④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9.(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相与步于中庭。
(2)是日更定矣。
10.(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1.(小题3)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相与步于中庭。 B.独往湖心亭看雪。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更有痴似相公者。
12.(乙)文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
13.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幅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
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争挐①一小舟,拥毳②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③,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④,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⑤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陶庵梦忆》)
(注)①挐:撑(船)。②毳(cuì)衣:毛皮的衣服。③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hàng dàng):天上的白气。④芥:比喻细微,微小。⑤白:酒杯。
14.解释选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互相轩邈______
(2)窥谷忘反______
(3)上下一白______
(4)及下船______
15.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急湍甚箭/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百叫无绝/以为妙绝
C.余强饮三大白/项为之强
D.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
16.翻译下列句子。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7.填空和简答。
(1)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乙文中“雾凇沆砀……舟舯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意境优美。有人依此作一幅画,请你为这幅画加个标题:
(3)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环境的幽静,但艺术手法不同,请简析。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课内阅读
(一)【答案】1.(1)下雪 (2)勉强;尽力
2.(1)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2)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使用白描手法。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综合阅读的能力。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中的“雪”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解释为“下雪”。(2)句中“强”要理解为“尽力”,这样理解才能表达出作者遇到知己的惊喜之情,即使喝酒能力不够,但还要尽力地喝。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时遵循“信、达、雅”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可具体运用“留、补、删、换、调”五种方法;同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第(1)句中“拏”(ná)意思是“划”;第(2)句是反问句,“焉能”意思为“哪能”,“更”意思是“还”。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烘托、反衬、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等。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而“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几个词语一组合,寥寥几笔,就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白描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了解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作者“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表明他与众不同、不随流俗;“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等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二)【答案】5. 白气弥漫的样子; 茂盛的样子; 就。
6.C
7.(1)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2)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8.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流露出在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解析】
5.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然”在词语后边,是“……的样子”的意思。
6.考查对文言虚词“之”字用法的辨析。A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项“代词,指代山水之乐”;D项“代词,这件事”;C项与例句都是“助词,的”。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余”“强”“翼然”等字词的翻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是判断句式。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湖心亭看雪》以精练的笔墨,记叙了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醉翁亭记》宋仁宗庆历五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寄情山水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第二部分:对比阅读
(一)【答案】9.(1)一起 (2)这
10.(1)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2)(想不到)湖中哪能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11.B
12.角度一: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巯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角度二: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水”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角度三: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13.横批:闲 痴 “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解析】
9.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相与:一起。
1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焉得:哪能。更:还。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掌握。根据平时对文言文的学习可以知道,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B项句式不同,其他三项都是倒装句式。
1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可以从内容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还要写出表达的情感。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可以从以下角度赏析:比喻的修辞,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
13.本题考查了对联的完成,对联横批的拟写。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完成。由甲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和乙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可知,“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所以横批可以为:闲痴,“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二)【答案】14. (1)比高 (2)看到 (3)全,部 (4)到,等到
15.A
16.(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一样。
(2)潮中怎么还能有这样的人!
17.(1)厌弃尘俗,向往自然。
(2)示例:湖山夜雪
(3)甲文以声音衬托幽静(以闹写静),乙文文字简练,直接写静。
【解析】
14.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一”是古今异义词,“全,都”;“轩”是古今异义词,“比高”的意思。
15.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项中“甚”都是“超过”;B项中的“绝”的意思分别为“停止”和“极点”;C项中的“强”分别是“痛快”和“僵硬”;D项中的“其”分别是“代词,他的”和“发语词,难道”的意思。故选A。
1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柯、蔽、犹”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焉得、更”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7.(1)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作答。【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运用反衬的手法,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对友人的规劝;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2)这是一段景物描写,可以把它看到是一幅水墨画,拟题最好要有点诗情画意。可以从景、人、物的关系思考解答。答案不唯一。(3)在理解句子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两个句子在写“静”上的不同。甲文采用的是“以声衬静”的写法,有“鸟鸣山更幽”的效果。乙文则采用简练文字,直接描写的方法。据此理解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