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第18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第一部分: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
②“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③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④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⑤要论中国人 ,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选文作者针对错误论点提出了什么论点?
(2)文中划线的两个“中国人”指代什么?
(3)敌论的错误根源在于( )
A.捏造事实
B.以偏概全
C.不明真相
D.以小见大
(4)作者写的“这一类人们”总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打了一个比方集中称赞他们的业绩与品格,这个句子是什么?
(5)选文第②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6)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A.例证法
B.引证法
C.对比论证法
D.比喻论证法
(7)文中画线句中“简直”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8)说说最后一节的意思,想想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含蓄?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
③“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④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⑤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⑥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选文①②两段在论证中的作用是________。
对方的错误论点是________,错误论据是________。
(2)文章中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的正确观点是________,第④⑤段与第③段的关系是什么?________
(3)画线句子列举了四种人,请你任选两种人,概述代表人物的事例。
(4)“中国的脊梁”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反复强调这一点,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选文第1节中的“笼罩了一切”和“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矛盾吗?如何理解这样的写法?
(2)选文第二段和第三段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它们共同证明了什么观点?
(3)理解下列句子或短语中划线部分的含义。
①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②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
③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_
④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⑤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4)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与世界的接触日益频繁,我们清醒地看到,在很多方面,我们和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你认为这对我们的自信力有何影响?
第二部分: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②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的大丈夫。大丈夫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③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 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④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⑤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⑥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1)从议论文写作角度看,文章开头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是一句话独立成段?
(2)文章第②段用孟子的几句话主要论证了什么?
(3)选文第③段“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一句,联系语境看似可有可无的,不用,上下文衔接更紧密。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加上这一句?
(4)阅读第⑤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一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侧重阐述了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句中的哪一观点?
②本段在举文天祥拒降一例时,引用了他的两句诗,这突出地表现了文天祥的什么精神?
(5)选文要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补充一个事例论据(可以是历史的,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并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忠言顺耳更利于行
①古人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诚规劝的话听起来虽不顺耳,可对我们立身处世却是有好处的。从犯错误者来看,逆耳的忠言固然利于行,但是若从劝诫者来说,顺耳的忠言岂不更利于行吗?
②邹忌和伍子胥进谏,目的都是希望君主纳谏除弊,修明政治,富国强兵。他们二人进谏的都是忠言,按理说都利于行,但效果却迥然不同,原因何在?在我看来,主要在于忠言顺耳与否。邹忌用类比、暗示的方法,委婉规劝,锋芒含而不露。齐威王听起来顺耳、舒服,采纳了邹忌的意见。而刚愎自用的吴王正陶醉于胜利,沉迷于酒色,听伍子胥的逆耳忠言便觉刺耳、反感;加上奸佞进谗,伍子胥不丢命才怪!同是忠臣进忠言,却有两种不同的结局。这就证明,忠言顺耳更利于行。
③顺耳的忠言有时所起的作用是逆耳忠言所不能相比的。大家知道,对那些“二进宫”、“三进宫”的人来说,法律尚且不怕,逆耳的忠言恐怕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相反还可能触发恶性事件。对于这些人,我们若能用顺耳之言去诱导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爱,明白社会并未抛弃他们,也许效果会更好些。晋人周处在陆云的劝导下“遂改励,终为忠臣”,不就是证明吗?不要因为他们是犯过错误的人,便恶言相讥,甚至责骂。你虽然用心良苦,想用逆耳之言使他们改正错误,踏上新路,但要知道他们也是人,同样需要别人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你若责骂,就好比在他们受伤的心上再加把盐或又捅上一刀,他们会更加瞧不起自己,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④对于成绩不太好的孩子来说,老师、父母也不应责怪他们。诚然,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孩子取得好成绩?恨铁不成钢,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责骂只会使他们由害怕到厌弃,成绩会进一步下降。此时,他们需要的是安慰鼓励,逆耳之言对他们来说无异于砒霜了。
⑤我们的领导干部,用顺耳的忠言去教育犯错误的同志,尤为重要,不能因为你是领导,就居高临下,架起机关枪,横加扫射,以恶语伤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渴望被人尊重、理解。若是你犯了错误,你还愿听到逆耳、伤心的话吗?
(1)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原谅 安慰 尊重 理解
B.尊重 理解 安慰 原谅
C.理解 尊重 原谅 安慰
D.尊重 理解 原谅 安慰
(2)最后一段的画线语句在这里比喻什么?
(3)邹忌和伍子胥进谏的不同点是什么?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5)为了论证中心论点,本文使用了哪些事实论据?
(6)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课内阅读
(一)【答案】(1)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一小撮中国反动派;全国中国人
(3)B
(4)有确信,不自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5)承上启下
(6)A
(7)不能,去掉后,语气削弱,表达不出作者无比愤怒的强烈的感情。
(8)意思是,要想知道中国人有没有失掉自信,不要被国民党反动派的伪装所欺骗,更不要他们正在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进行战斗。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躲过国民党检查机关的眼睛,是为了适应当时环境和斗争的需要。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概括。作者在文章第1自然段点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2)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文中划线的两个“中国人”分别指代
一小撮中国反动派;全国中国人。(3)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考查过渡段,选文第②段在全文结构上有承上启下作用。
(6)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多种,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因果论证、理论论证等,在学习议论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各种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例证法。
(7)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8)理解句子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二)【答案】(1)提出论据和论点,树起批驳的靶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自夸“地大物博”;相信国联;求神拜佛
(2)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举过去和现在的事例来证明第③段中作者的论点
(3)埋头苦干的人如李时珍,踏遍大川大山,尝百草,花27年时间著成《本草纲目》一书;拼命硬干的人如岳飞,精忠报国,力抗金兵,遭奸臣陷害被杀;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海瑞;舍身求法的人如玄奘等。
(4)中国的支柱,民族的希望。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解析】(1)第①段,作者先点出了敌人错误的论据,第②段点出了对方错误的论点。
(2)第④段举了例子,第⑤段点出这部分人正被摧残,被抹杀,既证明了论点,又点出了反动政府的黑暗统治。
(3)历史上的名人都可举,但要紧扣“四种人”的特点。
(4)理解句子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三)【答案】 (1)不矛盾。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的中国人在”。
(2)第二段侧重于历史上的“不失自信力”的中国人,第三段侧重于现在的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两段话共同证明了“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3)中坚力量;美化、伪装;气节、操守、人格、品质;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的言论;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极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4)略
【解析】(1)考查写作方法及作用。第1节中的“笼罩了一切”和“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不矛盾,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的中国人在”。
(2)考查对第二段和第三段内容的概括能力。第二段侧重于历史上的“不失自信力”的中国人,第三段侧重于现在的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两段话共同证明了“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3)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
(4)此题考查就某一观点谈看法的能力。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第二部分:课外阅读
(一)【答案】(1)文章开篇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或: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了本文的论述中心);独立成段是为了强调、突出这一中心论点。
(2)主要论证了什么是骨气(或论证了“骨气”的含义)。
(3)因为我们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所以我们也应该有骨气(或者:“突出我们作为‘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而感到自豪”)。
(4)①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或:例证法),侧重阐述了“富贵不能淫”这一观点。②为国家、为民族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大无畏精神。
(5)本文阐述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如:陶潜清贫,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顾炎武饱经忧患坚持抗清斗争,至死不渝。
【解析】(1)考查对开头段的作用的分析。从写作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文章开篇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或: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了本文的论述中心);独立成段是为了强调、突出这一中心论点。
(2)考查对引用名言在文中的作用,文章第②段用孟子的几句话主要论证了什么是骨气。
(3)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型题目一般都把二者做一对比,从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因为我们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所以我们也应该有骨气(或者:“突出我们作为‘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而感到自豪”)。
(4)①考查论证方法。需要我们掌握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②考查对引用文天祥的两句诗在文中的作用,第⑤段引用文天祥的两句诗这突出地表现了文天祥为国家、为民族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大无畏精神。
(5)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问题或某一件事的看法、观点、主张,要求正确、鲜明、有针对性。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在第一题已经提到。
考查对事例论据的补充能力。首先要看补充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样的论点,然后进行选择补充,做到句式一致即可。
(二)【答案】(1)D
(2)领导站在群众之上,指手画脚,严厉指责,恶语伤人,让人抬不起头来。
(3)邹忌用类比、暗示的方法,委婉规劝,锋芒含而不露,齐威王听起来顺耳、舒服。伍子胥的逆耳忠言使刚愎自用的吴王听起来便觉刺耳、反感。
(4)忠言顺耳更利于行。
(5)邹忌和伍子胥进谏的事实。晋人周处在陆云的劝导下“遂改励,终为忠臣”的事实。
(6)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2)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此题结合语境,画线语句在这里比喻领导站在群众之上,指手画脚,严厉指责,恶语伤人,让人抬不起头来。
(3)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邹忌用类比、暗示的方法,委婉规劝,锋芒含而不露,齐威王听起来顺耳、舒服。伍子胥的逆耳忠言使刚愎自用的吴王听起来便觉刺耳、反感。
(4)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问题或某一件事的看法、观点、主张,要求正确、鲜明、有针对性。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文章提出的中心论点是忠言顺耳更利于行。
(5)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本文使用了邹忌和伍子胥进谏的事实。晋人周处在陆云的劝导下“遂改励,终为忠臣”的事实。
(6)此题属“论证方法”题,论证方法有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几种。论证方法的作用是具体(或形象,或有力,或有权威性)论证相应的观点(不一定是中心论点)。本文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