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大单元教学设计)
01课标解读 02教材分析 03学情分析 04学习目标 05情境任务 06课时安排 07难点突破 08跨学科学习 09背诵清单 10复习设计 11大事年表 12 分类速查
13 单元评价
01【课标解读】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旧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先进分子中广泛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内容要求〗1.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通过了解陈独秀、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等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理解伟大建党精神。
2.2022年课标解读
⑴梳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基本脉络,知道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诞生等重大史事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⑵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标志、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学会利用相关史料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了解“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经过、口号等基本情况;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重要意义;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精神。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等基本事实。分析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掌握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本单元教材共三课。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的教学: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又为后来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埋下了伏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13课 五四运动》的教学:“五四运动”上承新文化运动,下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五四运动”是近代反侵略斗争和近代化探索的继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近代史学习的重要内容。本课有三个子目:“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扩大、“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的爆发一目里包含“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开始,“五四运动”的扩大则是继续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把过程分为两个子目讲述,有割裂之感,因而可把教材内容重新整合。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教学:本课属于部编本八上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的最后一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总结升华作用。在本册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新的契机,使中国开始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⑶能结合语文、地理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近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02【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本单元由三节正课组成。
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的政治局面,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1915年开始,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在全国掀起了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解放。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单元大概念架构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旧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先进分子中广泛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3至5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堂堂清,不欠账。
4、本单元教材体例
(1)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
(2)设计插图增强感染力;
(3)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4)设计正文楷体内容补充说明;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问题思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9)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03【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
(1)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然而,由于历史学科特点以及八年级涉及的知识点多且复杂,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感到压力较大,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2)已有知识储备
通过一学年历史学科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基本了解了中国历史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经过近代史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对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有一定认识,知道近代化的探索历程的逐步深入的。
学生具有基本的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具备阅读和分析不同类型历史资料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相关素养有一定提高。但需要在教师指导下才能完成精准、全面地理解、分析、概括复杂的历史材料。
2.学习难点
(1) 理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其历史意义深远。然而,由于这两个事件涉及的思想观念、政治变革较多,以及世界史的知识的缺失,对一战中中国与日本、德国及其他列强的关系不了解,对列强在中国瓜分利益方面既有矛盾又有勾结不理解,学生难以全面理解其历史意义;需要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进行相关背景知识的补充;
(2)疑点表现为不明白、不清楚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而无法认识“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 认识五四精神的基本内涵。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的核心,它代表了青年学生的爱国、民主、科学等精神。
(4)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然而,由于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马克思主义了解不够深入,因此难以全面理解其历史意义;教师在讲授中共一大的内容时,应补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解释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历程中具体实践了马克思主义。
(5)对单元重要史实的联系和单元时序线索的思考、认识不足,容易孤立地看待、评价历史事件。
3.学习期望
希望通过学习本单元,能够使学生:
(1)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经过和影响,认识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准确把握五四精神的基本内涵,理解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3)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4)形成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时期重要历史事件时序线索的认识。
04【学习目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口号、阵地、内容及影响。
2.通过阅读教材,知道“五四运动”兴起的导火索、过程、结果及影响。
3.通过阅读教材,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及意义。知道中共一大奋斗目标的局限性和中共二大奋斗目标。知道京汉铁路工人运动过程与教训。
4.尝试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尝试运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论证,有根据地说明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陈独秀、胡适与《新青年》;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文学革命;“五四运动”的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05【情境任务】
情境1、以历史发展时间轴,编写简要的历史大事年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空观念。
情境2、观察并识读《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从历史地图中辨识、获取重要的历史地理信息,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情境3、通过解读人物像陈独秀、图片《青年杂志》封面、人物扫描(蔡元培)、人物像鲁迅、人物像胡适、知识拓展(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白话文)、《五四运动》(绘画)、五四时期的爱国纪念章、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时受到热烈欢迎、上海商人罢市游行、知识拓展(全国学联在“五四运动”中诞生)、人物扫描李大钊、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工人刊物、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海会址、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河南郑州二七纪念塔等图文资料,获取有效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认识图文资料是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情境4、搜集这一时期相关的图片,将历史图片进行分类,配上文字说明。在此基础上,开展“图说历史”的活动,以黑板报、手抄报、历史图集等方式进行交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情境5、观察并绘制近代历史地图。根据不同的学习主题,绘制示意图(如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展示绘制出的历史地图,解说图中的历史信息。——家国情怀。
情境6、观看近代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如《五四运动》《开天辟地》《1921》《革命者》《建党伟业》《觉醒年代》,撰写观后感,进行交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情境7、举办故事会,讲述中国近代历史上人物的故事如陈独秀、鲁迅、毛泽东、李大钊等,弘扬中华民族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情境8、比较近代历史上的同类史事并绘制图表,用板报等形式展示。比如,比较分析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两者的关系;探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间的联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情境9、读书活动示例:
赓续革命精神,绽放时代光芒。“我和孩子共读书,我与孩子共感悟”五四亲子读书活动: (1)学生和家长共同阅读《某某市党史故事(青少年版)》,读书以后,可以将自己和孩子在一起阅读的一些温馨场面拍摄下来, 共同见证亲子阅读的温暖画面,并择优给予“书香家庭”的荣誉称号。(开放性 活动不评分)
(2)开展“我和孩子共读书,我与孩子共感悟”的五四征文活动,学生主笔, 谈一谈阅读这篇文章后给自己带来的认识与感悟等,围绕本篇文章提炼一个观 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择优评选“阅读小明星”。(要求: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条理清楚)(6 分)
【活动评价实施主体】师生共同完成
【活动评价标准】
水平等级 拟定的观点 材料运用与论述 得分
3 明确,有新意或有思想深度 紧扣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述,运用材料中两个以上的史实,能够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6
2 基本明确 能够围绕观点论述,运用了材料中的史实,但不够充分或不够典型,条理基本清楚 2-4
1 没有明确 有论述或说明,但材料不充分,或史论结合不充分,或观点、论述与材料无关 0-2
【设计意图】本题通过亲子阅读和征文这种温馨又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愉悦了亲子的身心,也能使整个家庭获得历史教育,直观地感受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情感、社会百态和时代变迁。本主题学习活动的开展,需要结合语文、艺术等知识和能力,体现了新课标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秉持了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在阅读、交流和写作的过程中提升学 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本次阅读所选文章为《某某市党史故事(青少年版)》,也体现了新课标中要重视与近代历史有关的乡土资源的利用,从而使学生了解革命时期的地方史,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通过亲子阅读,可以加强亲子感情,也可以提高家长在孩子学习与成长中的参与度,让孩子们学习更有动力,也让家庭学习历史的氛围更加浓厚。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可以更加直观地 感受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和工人阶级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精神,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宽获取历史知识的来源,帮助学生形成区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从而让学生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认识和感悟五四精神,知道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学习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而英勇斗争的精神,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真正成为 “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情境10、项目式学习示例:
题目 【项目式学习】八年级五班的历史老师把全班分为甲、乙、丙三个小组。在本单元新授课上开展项目式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影视作品里的时代记忆〗材料一甲小组的组长展示了他们收集到的影视作品 《觉醒年代》 《我的1919》 《建党伟业》注:《觉醒年代》电视剧封面上是对应历史人物与书写的门联“新青年编辑部”。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列举三部影视作品中可能出现的历史人物。选取其中一部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写一份人物小传补充电影的画外音。〖时代的船舰 精神的传承〗材料二乙小组的组长展示了他们收集到的照片资料 1895年被日军舰队撞击的北洋舰队 中共一大召开的浙江嘉兴红船(复刻版)2024.5.8首次海试的福建舰2.(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皋华丽号”和“浙江嘉兴红船”对应的历史事件。(2)一百多年前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到近日福建舰首次海试亮相的历程,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懈拼搏增强国防科技实力的奋斗精神。结合三艘“时代的船舰”和中共一大召开的史实,阐述你对“红船精神”的理解。〖报章杂志和图画里的历史〗材料三 丙小组的组长展示了他们收集到的报章杂志和油画 《新青年》杂志第二卷第一号图 《申报》民国八年五月五日内容“五四运动”油画3.(1)根据材料三,简述材料所属的史料类型;用公元纪年法表述“民国八年五月五日”。(2)材料中“五四运动油画”在构图、细节刻画、色彩运用上,都做了细致地处理。请你结合油画和所学历史、美术知识,分析这幅油画。
答案 1.(1)《觉醒年代》:陈独秀、李大钊、鲁迅 《我的1919》:顾维钧 《建党伟业》:毛泽东、周恩来(2)陈独秀:中国近代先进救国知识分子。1915年发生的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在新文化运动中,积极倡导民主与科学,推动了社会的思想解放。他以犀利的笔触和深邃的思想,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在他的引领下,一大批有志之士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提供了思想基础。顾维钧:中国近现代外交家、政治人物。1919年和1921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就山东主权归属问题据理力争,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权益作出了贡献。近代以来,他以国际政治家身份参与了诸多中国和国际重要事务,是现代国际政治与外交发展的见证人。周恩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创建人之一,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的崇高品德、光辉人格,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任选其一,或另选代表人物,言之有理即可)2、(1)“皋华丽号”:《南京条约》签订;“浙江嘉兴红船”:中共一大的召开(2)红船精神中的红船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召开时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红船精神指的是建党时期开天辟地的首创精神,党带领中国人民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践行初心、勇担使命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是引领中华民族从近代受侵略受压迫走向现代国家富强的伟大精神力量。3、(1)第一手史料;1919年5月5日(2)“五四运动油画”在构图上将“废除不平等条约”等爱国口号置于画面中央,细节上刻画了罢课示威的青年学生追求主权独立的昂扬面貌,以丰富的色彩运用渲染了如火如荼的反帝爱国运动,凸显了争取主权、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4、传承民主科学思想,发扬伟大爱国精神
素养考察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设计意图】:通过多任务的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感知通过收集、整理史料,感知真实生动的时代情境,形成注重史料实证的意识;感知电影、油画艺术家发现、创造、表现美和近现代历史上进步人士爱国救国、增强国家实力的精神和践行初心、勇担使命的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的理解,树立热爱国家、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意识,涵养家国情怀素养;寓教于乐,以史为鉴,引导学生思考新时代青年爱国的方式,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巩固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背景、过程、内容、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的掌握;通过小组合作、影视作品、照片图片、报章杂志材料的收集与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06【课时安排】(三课时同步教案——见同步教案+一课时单元复习)4课时
1.单元主题:新文化运动 新民主主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
2.课时分配:
第1课时:第12课《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
第2课时:第13课《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3课时: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第4课时:单元复习
07【难点突破】
难点一、新文化运动已经过去一百多年,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示例:(1)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在新时代我们要增强民主和科学的意识。
(2)我们要学习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身上追求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树立积极进取、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为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
(3)我们要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树立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世界观。
难点二、新文化运动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有何关系?体现中国近代化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示例:新文化运动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史实,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是政治民主化的开始,辛亥革命是政治民主化的继续,新文化运动是思想文化近代化的主要表现。中国近代化经历了学习西方的技术、学习西方的制度、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三个阶段,即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三个阶段,体现出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
难点三、作为当代青少年的我们,应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参考答案】示例: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要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坚定信念,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前途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奋斗与集体奋斗结合起来,追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实现自身最大的人生价值。
难点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参考答案】(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有了一个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新型政党。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明确的奋斗目标。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工作任务。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从建立开始,就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中心任务。
(4)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前景,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迈进指明了方向。
08【跨学科学习】
美术学科:《五四运动》绘画、“五四运动”爱国纪念章
新闻学: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工人刊物
地理学科:《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
语文学科:《孔乙己》、《狂人日记》、《尝试集》、《文学革命论》
09【背诵清单】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背诵清单与思维导图】
核心概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主题内容
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比较
2.近代化探索的过程及代表性的事件:
器物(技术)------------------制度------------------思想文化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近代化探索的特点:分为三个阶段,层层递进,不断深化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知识框架】
必背点一、背景
1.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袁世凯称帝,军阀混战)。
2.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3.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必背点二、内容
1.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2.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3.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北大蔡元培主张“兼容并包”)
4.内容:①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猛烈抨击封建旧道德旧文化。
②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民主与科学(“德先生、赛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
③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1917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是第一篇白话小说。
必背点三、评价
1.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2.局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第13课 “五四运动”
【知识框架】
必背点一、“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扩大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等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2.爆发: (“五四运动”第一阶段)
时间:1919年5月4日;主力:学生;中心:北京
口号: ①“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最能反映“五四运动”反帝反封的性质) 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③“废除二十一条” ④“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二、扩大:(“五四运动”的第二阶段)
1.时间: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主力:工人阶级;中心:上海
2.结果:初步胜利,不是完全胜利。
必背点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2.意义:
①“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准备;
③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 爆发/第一阶段/前期 扩大/第二阶段/后期
时间 1919.5.4 1919.6.5
主力 学生 工人
中心 北京 上海
口号 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反映“五四运动”反帝反封的性质)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③“废除二十一条”④“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要求 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结果: 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初步胜利,不是完全胜利。
补充:“五四运动”的特点和“五四精神”
(1)特点: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是运动的主力;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群众基础广泛(青年学生、工人、商人等)。
(2)“五四精神”就是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概括起来就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不同点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西方民主思想 马克思主义
时间 1840——1919年 1919——1949年
革命前途 建立资本主义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
相同点 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
革命性质 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知识框架】
必背点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背景: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
2.传播: 1919年,《新青年》刊载了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3.影响:启发了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必背点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中共一大召开
1.时间:1921年7月 2.会议名称:中共一大
3.地点: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
4.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出席了会议。
5.主要内容:
奋斗目标(革命纲领)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中心工作 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领导机构 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6.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二)中共二大
中共二大召开 1922年:上海
内容 最终奋斗目标 建设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 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 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
必背点三、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1922-1923年)
背景:在党的组织和推动下,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高潮: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二七大罢工)
口号:“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
意义: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教训: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第4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思维导图
10【复习设计】
第4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单元复习设计】
复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 填写课前背诵清单的内容,复习巩固本单元的基础知识。2.通过组内合作,小组竞赛展示合作成果的形式,史论结合梳理时间轴所示重大历史事件,达到整体把握本单元的知识脉络的目的。3.通过复习,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认识到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政党。
核心素养 1.历史解释: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初步形成历史概念。2.时空观念:从时空观念上把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间,了解历史的时序。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探究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及对中国的影响。4.家国情怀:学习“五四运动”的爱国精神,认识红船精神、伟大的建党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主要历史发展线索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课内容围绕单元主题展开,又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本单元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的关键时期,展现了先进的中国人在进行多次救国探索无果后,先进知识分子追求解放国民思想并探求新的救国道路的过程。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的精神鼓舞着人民挣脱旧道德、旧文化的束缚,摆脱封建思想的控制。新文化运动洗礼后、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中的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干部、思想上的准备,最终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带来了中国革命的面貌的新变化。
课时 1
复习重点 陈独秀、胡适与《新青年》;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文学革命;“五四运动”的过程与意义;中国共产党诞生;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涨
复习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考向定位 1.结合历史资料,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性质、影响以及它的消极一面;2.结合历史资料,考查“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意义、影响以及伟大的五四精神;3.结合历史资料,考查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诞生的标志、意义。4.结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考察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与特点。
教学方法 (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教学准备 提前制作课件及评价检测
【复习过程】
【复习导入】图说历史
提问:图片中提到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提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设计意图:单元知识整合,将近代史中国社会各阶层挽救民族危亡联系起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个人的命运要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结合起来)
【复习环节】
环节一、自主复习(限时)
【教师活动】教师:请同学们阅读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至第14课的课文,给同学们6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自主复习】中的相关问题。(检测目标1)
(一)【基础认知】
1.应知应会
1.新文化运动
(1)兴起时间: 年 标志: 在上海创办《 》
(2)阵地:《 》、北京大学; 派别: 先进知识分子
(3)口号: 、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蔡元培等
(4)内容:(1)抨击 (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鲁迅:白话小说《 》(2)提倡 与 (3)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
(5)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 运动。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2.“五四运动”
(1)导火索: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过程:
时间 地点 主力 斗争方式 口号
前期 1919.5.4 北京 学生 示威游行、罢课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后期 1919.6.5 上海 工人 罢课、罢工、罢市
(3)结果:成功,释放被捕学生,罢免 等职务,拒绝在“巴黎合约”上签字;
(4)性质:一次彻底地反对 和 的爱国运动;
(5)影响:中国 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
(6)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和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 、进步、科学是五四精神的真谛。
3.中国共产党诞生
(1)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基础);工人队伍和工人运动不断壮大( 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基础)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1)时间: 年 月。
(2)地点:最初在 ,后转移到浙江 。
(3)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4)内容
①通过党纲:通过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 ,建立 ,实现共产主义。
②中心工作:领导和组织 。
③领导机构: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 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3)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a时间: 年 月。
b地点: 。
c内容: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同时制定了党的 。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 ,推翻 ,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d意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 的民主革命纲领。
(4)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时间:1922-1923
顶峰: (二七惨案),结果:失败。
2.知识结构
3.易混易错
1).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李大钊最早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
2).新文化运动包含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两方面的内容。
3).“五四运动”(1919年)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而不是中国共产党(1921年诞生)登上政治舞台。
4).学生是“五四运动”的关键,工人是其主力军,并开启了这次运动发展的新阶段。
5).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是指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不是日本割占山东。
6).中国一大召开的时间是1921年7月,不是1921年7月1日。因为会议是从7月23日开始召开了很多天。
7).中国一大的地点既有上海,最后一天又转移到了浙江嘉兴的游船上。
8).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确定的目标不一样,中共二大更符合国情。
(二)【能力提升】
【命题点1】新文化运动中“新”的含义。
【命题点2】为什么说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命题点3】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在什么地方
【学生活动】学生:学生开始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学生派出“三个代表”进行公布自主学习的答案。
学生:学生开始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学生派出“三个代表”进行公布自主学习的答案。
【自主复习】参考答案
【基础认知】
一、应知应会
学生:学生开始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学生派出代表进行公布自主学习的答案。
1.新文化运动
(1)兴起时间:1915年 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阵地:《新青年》、北京大学; 派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
(3)口号:民主、科学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蔡元培等
(4)内容:(1)抨击旧道德旧文化(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鲁迅:白话小说《狂人日记》(2)提倡民主与科学(3)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
(5)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2.“五四运动”
(1)导火索: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过程:
时间 地点 主力 斗争方式 口号
前期 1919.5.4 北京 学生 示威游行、罢课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后期 1919.6.5 上海 工人 罢课、罢工、罢市
(3)结果:成功,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职务,拒绝在“巴黎合约”上签字;
(4)性质: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5)影响: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6)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和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民主、进步、科学是五四精神的真谛。
3.中国共产党诞生
(1)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思想基础);工人队伍和工人运动不断壮大(阶级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组织基础)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1)时间:1921年7月。
(2)地点:最初在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
(3)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4)内容
①通过党纲:通过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②中心工作: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③领导机构: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3)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a时间:1922年7月。
b地点:上海。
c内容: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同时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d意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时间:1922-1923
顶峰: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二七惨案),结果:失败
(二)【能力提升】
【能力提升】参考答案
【命题点1】新文化运动中“新”的含义。
①新思想:宣传西方的民主、科学。
②新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③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④新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⑤新成果: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
【命题点2】为什么说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①从时代背景来看,五四爱国运动受到了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五四爱国运动继承了辛亥革命的民主革命精神,并且具有更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特性。
②从指导思想来看,五四爱国运动过程中,中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伴随着五四爱国运动的开展,马克思主义逐渐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③从领导力量来看,在五四爱国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成为运动的主力军。中国工人阶级表现出高度自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彻底性,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
【命题点3】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在什么地方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3)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
(4)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力量,全国统一的政党——中国共产党。
(教师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针对【自主学习】中有问题的题目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学生当堂进行检测。通过对课本的学习,能够巩固夯实基础知识。同时学生回答完基础知识后,小组进行展示,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同时能够对当堂的检测进行点评,发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地修改并讲解。)
环节二、课中学习
【教师活动】
学习任务(一):自主完成,组内完善、展示、补充,解释时间轴,构建知识体系。(检测目标2)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及特点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特点 学习西方的( ) 学习西方的( ) 学习西方的( )
事件 ( ) ( ) ( ) ( )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1898年 1911年 1915年开始
作用 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起到思 想解放的作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由此我们得出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
【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组内分享、完善、展示、补充,避免知识落实方法的单一性,活跃课堂气氛。
结论:
参考答案1:
参考答案1:
2.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及特点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特点 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事件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1898年 1911年 1915年开始
作用 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由此我们得出中国近代化的特点:层层推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设计意图:对于基础史实的落实,用时间轴更能整合重点知识,使知识脉络清晰;对于历史发展规律,进行单元整合,有助于学生理解)
【教师活动】
学习任务(二):通过PPT中相关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掌握“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培养学生史料阅读和理解能力,构建知识间的联系。(目标检测3)
1: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材料1 1918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姊妹刊物《每周评论》。从这以后,新文化知识分子由批判封建旧传统等一般宣传,开始转向宣传现实的政治斗争,把民主与科学思想同时事政治结合起来。“五四运动”前后,《新青年》刊登了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每周评论》也刊载了摘译版《共产党宣言》以及陈独秀《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等文章。
(1)据材料1,陈独秀等知识分子思想宣传的内容有了哪些新变化?
2.“五四运动”
材料2 同盟会会员吴玉章回忆“五四运动”时说:“这是真正激动人心的一页,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从前我们搞革命虽然也看到过一些群众运动的场面,但是从来没有见到过这种席卷全国的雄壮浩大的声势。在群众运动的冲击震荡下,整个中国从沉睡中复苏了,开始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一切反动腐朽的恶势力都显得那样猥琐渺小,摇摇欲坠。……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结合所学,说明材料五中的“反动腐朽的恶势力”主要是指哪些?并简要分析“五四运动”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的原因。
3.中国共产党诞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3
材料4 大会重申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同时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摘自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3)结合材料3,归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4)材料4中的革命纲领是在哪一次会议上制定的?如何评价这一纲领?
【参考答案1】: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新变化:增加了现实政治的宣传;增加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原因:十月革命的影响;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知识分子的不懈探索。
【参考答案2】“五四运动”: (2)“反动腐朽的恶势力”: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主义(北洋军阀政府)。原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参考答案3】中国共产党诞生:
(3)条件: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4)会议:中共二大。
评价: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认识;明确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提高课堂效率。
(设计意图: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相关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环节三、活动探究
刚才通过【自主复习】我们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基础知识有了一个了解,那么接下来,以四人为一个小组,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结合【活动探究】的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完成相应的问题。
【教师活动】活动探究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学生开始回答相应的问题。
结论: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1:结论:
答:(1)中华民国建立后,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深受欢迎;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新旧思想发生激烈的冲突。(2)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原因的探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教师活动】活动探究2:什么是五四精神 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学生活动】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学生开始回答相应的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2:结论:
答:(1)五四精神: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追求进步、民主和科学的伟大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
继承和发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坚定信念;认识到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前途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奋斗和集体奋斗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对五四精神的探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教师活动】活动探究3: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学生开始回答相应的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3:结论: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与封建文化展开的一场激烈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促使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爱国知识分子等积极参与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由青年学生发起,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并开始得到广泛地传播,无产阶级在这次运动中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展现了伟大力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各地组建共产党早期组织,于是不久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间关系的探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
【教师活动】活动探究4:为什么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学生活动】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学生开始回答相应的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4:结论:
答:(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3)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
(4)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力量,全国统一的政党——中国共产党。
(设计意图: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的探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
环节四、巩固提升
【教师活动】(教师小结并升华)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探索深入进行,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上,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政治上,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继续进行近代化探索。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中国共产党成立。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1.阶段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主要表现:
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新的政党:中国共产党;
新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3.中外联系: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国内的“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4.关键词:
一条主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两大任务 反帝反封建
两个阶段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三大事件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小结,使学生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家国情怀。)
【学生活动】完成第四部分【巩固提升】的相关练习题(3分钟左右)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A.《每周评论》 B.《民报》 C.《申报》 D.《新青年》
2.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新文学,其特点是( )
A.陈腐、雕琢、艰涩 B.自强、求富、西学
C.民主、自由、平等 D.新鲜、平易、通俗
3.如图是近代某著名杂志,下列关于该杂志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李大钊等在北京创办的 B.自创办起就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C.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 D.将问题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4.《新青年》共刊登各类文章2521篇,其中提及“社会主义”1913次,提及“俄国革命”330余次。这说明它广泛宣传了( )
A.自强求富 B.三民主义 C.民主共和 D.马克思主义
5.“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 )
A.巴黎和会上中国山东权益被转让给日本 B.“二十一条”的签订
C.北洋军阀政府逮捕爱国学生 D.新文化运动
6.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引发了一场影响近代中国的运动,它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7.下面是“五四运动”爆发后社会各界的反映,据此可知“五四运动”( )
学生:用切实方法,挽救危亡工人:自愿全体齐心,即行罢工商人:吾辈牺牲光阴、金钱,纯自出良心救国之主张……
A.凝聚了民族力量 B.开启了近代化的历程
C.改变了社会习俗 D.抨击了旧道德旧文化
8.下列人物被誉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五四运动”总司令、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的是( )
A.陈独秀 B.胡适 C.蔡元培 D.鲁迅
9.一百多年前,嘉兴南湖上的一艘游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可以概括为( )
A.红船精神 B.井冈山精神 C.长征精神 D.延安精神
10.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设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工人运动。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峰的是( )
A.中共二大 B.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C.遵义会议 D.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C D A D A A A B
1.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15年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斗争锋芒直指封建儒家思想,D项正确;《每周评论》是李大钊的作品;《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申报》是近代的商业报纸,ABC项不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新文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D项正确;陈腐、雕琢、艰涩,属于旧文学的特点,排除A项;自强、求富,属于洋务运动的口号,排除B项;民主、自由、平等,属于政治层面的内容,与新文学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据题干图示信息“新青年”和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C项正确;《新青年》是陈独秀等在上海创办的,排除A项;自创办起就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说法错误,新文化一开始宣传的是民主和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排除B项;将问题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与题意不符,三民主义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题干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新青年》共刊登各类文章2521篇,其中提及‘社会主义’1913次,提及‘俄国革命’”330余次”和所学知识可知,《新青年》中对“社会主义”一词的引用频率和使用次数越来越高,这说明当时的思想界对社会主义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广泛宣传,D项正确;自强求富洋务派提出的口号,题干不符,排除A项;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B项;民主共和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等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并举行示威游行。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A项正确;袁世凯二十一条的签订后续影响了日本在山东的特权,并非“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排除B项;北洋军阀政府逮捕爱国学生在“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在“五四运动”之前,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反对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要求惩办曹汝霖、陆宗祥、章宗祥等卖国贼,“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与题干中描述的北京学生运动相符,D项正确;洋务运动是清朝政府内部的部分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这场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到90年代中期结束,与题干中描述的1919年5月4日的北京学生运动不符,排除A项;戊戌变法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题干中描述的北京学生运动不符,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五四运动”中,学生、工人和商人都愿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来挽救民族危亡,所以这次运动凝聚了民族力量,A项正确;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排除B项;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C项,抨击了旧道德和旧文化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据题干“新文化运动领袖、“五四运动”总司令、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和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五四运动”爆发后,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陈独秀为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书记,A项正确;胡适、蔡元培、鲁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但不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排除B、C、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根据题干“嘉兴南湖上的一艘游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和所学可知,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一大在上海召开,由于情况变化,后来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继续召开,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凝聚了红船精神,A项正确;井冈山精神,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民共同创建和实践的伟大精神,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长征精神诞生于红军长征时期,排除C项;延安精神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党在成立前期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工人运动,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B项正确;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共二大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排除A项;1935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时间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1926年,国共两党领导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战争,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进行巩固提升。)
【课堂总结】
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的政治局面,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进行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发起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一场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一“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展现了强大力量,马克思主义广为传播,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成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1)政治:新文化运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五四运动”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全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2)经济: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一战结束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打击。
(3)思想: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科学,推动思想的解放。“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时空线索构建单元发展脉络,清晰明了)
【教学反思】
优点:
1、通过对本节课的授课,能够贴近课程标准中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
2、通过整堂课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得学生对基础知识,语言组织能力有一定程度地提升。
3、学生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提升其阅读素养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4、在实际测评中关注个体学生间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提升成绩。
缺点:
难点突破的效果不够明显,需进一步加强。
11【大事年表】
中国近代史(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大事年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时间 历史事件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年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
1917年 《新青年》由上海迁往北京
1919年5月4日 “五四运动”爆发(北京)
1919年6月5日 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1919年 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0年 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7月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7月 中共二大召开
1923年2月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2【分类速查】
一、原因类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平等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倒行逆施。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
2.“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二、标志类
1.新文化运动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
2.“五四运动”爆发的标志: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聚天安门,发表宣言并举行示威游行。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三、人物类
1.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首提“民主”与“科学”,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局书记。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2.鲁迅: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3.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
4.李大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四、口号类
1.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民主与科学。
2.“五四运动”的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五、意义类
1.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2.“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13【单元评价】
第4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选择题
1.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根据下列时空坐标所示的历史场景判断,与之相符的主题是( )
A.中国近代化的主要进程 B.中国民族危机加剧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在尊孔复古的逆流面前,先进的知识分子奋起反击,在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的是( )
A.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B.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C.维新派发起公车上书 D.北大学生组织游行示威活动
3.20世纪初的这场由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思想启蒙运动,以思想和道德的自我变革为前提,逐渐汇聚起广大民众的力量,为以后各个领域革命运动的展开打下了良好基础。材料描述的是( )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4.鲁迅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 德’……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该材料突出反映了( )
A.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反对旧道德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旧文学,反对新文学,反对新道德
5.1920年初,郑振铎等学生返乡创办《新学报》,刊发了《破除社会阶级》《中国妇女的解放问题》《可造的世界》等一系列文章,这可以印证( )
A.辛亥革命深刻影响了学生 B.新文化新思想得到传播
C.早期党组织的成立 D.向俄国学习成为所有青年的共识
6.观察下列图片,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归纳得出( )
A.“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B.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
C.“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D.“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实现
7.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某一天,大家都说中国要亡了,青岛要亡了,山东要亡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戊戌变法 B.义和团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共诞生
8.对联作为一种文艺形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余孽死有头。”这副对联所出现的时期应该是( )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9.下面图文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由此可知,该运动( )
上海三罢斗争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A.以爱国学生为主,激发了追求真理的伟大觉醒
B.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C.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
D.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10.“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1919年爆发的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 )
A.“五四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一二·九运动
11.以下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由此可以判断他正在学习( )
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组织基础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五四运动”的性质
C.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D.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
12.中国有一座城市,它曾经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无产阶级在这里首先登上政治舞台,这座城市是( )
A.上海 B.重庆 C.天津 D.北京
13.书籍、报刊是舆论宣传的阵地,下表中对应正确的是( )
A.宣传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B.宣扬平均地权 C.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D.宣传马克思主义
A.A B.B C.C D.D
14.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表明( )
A.中共是一个以争取民族独立为目的的革命政党
B.中共以三民主义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C.中共已经正确认识到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
D.中共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开始
15.1925年6月,广州和香港爆发了由共产党人邓中夏、苏兆征领导的省港大罢工,邓中夏指出:“省港罢工不是为了什么增加工资,减少时间,改良待遇之经济斗争,而是为争取民族生存与国家体面政治之斗争。”他意在强调当时( )
A.阶级矛盾已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挽救民族危亡
C.工人运动急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D.工人运动应体现反帝爱国斗争色彩
二、综合题
16.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由浅入深、逐步深入,进行艰难曲折的近代化探索。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史学界普遍认为,在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请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中国近代化历程 主要特点 相关重要大事件
第一阶段(1861—1894) 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 (一件)
第二阶段(1895-1911)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两件)
第三阶段(1912-1919)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一件)
(2)以下与中国近代化相关的图文材料,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④②①③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②③④①
(3)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探究。同学们绘制了四次运动的思想主张变化的简单示意图,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未填部分的内容。
自强、求富→ 三民主义→
(4)分析这些运动,谈谈中国近代化有什么特点?(言之有理即可)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材料二 这是清统治者给自己立下的空前的卖身契,标志着清统治者完全投降了帝国主义,彻底变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巨额赔款,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赔款,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空前大规模的勒索。……大沽等炮台的拆除,京榆铁路驻扎外国军队,并可随时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活动,清政府亦完全处于帝国主义军事控制之下了。
——摘编自周一良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2)据材料二,简述“卖身契”的条约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条款内容。
材料三 从1912到1919年间,全国工人罢工130多次。工人的罢工最初还主要为了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待遇。“五四运动”中,各地工人举行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展现出了伟大的力量……
——摘自《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壮大》
(3)据材料三,简述“五四运动”前后工人斗争方向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18.【中国共产党诞生】
材料一:开埠前的上海在中国城市中排名仅第12位,人口20来万。而到20世纪20年代,上海人口已达200多万,一跃成为世界第六大都市。上海城市受外来经济、社会及文化冲击,最明显反映是租界的存在——它充当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则是上海又一大群体。据统计,在20世纪10年代的上海,有500多所新式中小学。文化繁荣与自由的上海成为新型文化人的向往之地。
上海是中国现代新文化的中心,也是中西文化交汇的窗口。新思潮、新文化源源不断通过上海传入中国,一大批现代文化机构亦借此应运而生。全国最大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业务欣欣向荣,1911-1920年间,总计出书2657种,其中占首位的社会科学类为801种。……上海是中国社会主义者的活动中心,那里可以公开从事宣传活动。那里有许多社会主义性质的组织,出版300多种出版物(报纸、杂志和书籍),都带有社会主义色彩。
——摘编自苏智良、江文君《中共建党与近代上海社会》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说明促成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主要因素。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分布特点。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B B B D C B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A D C D
1.A
【知识点】洋务运动的内容、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影响、武昌起义、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
【详解】根题干信息“成立轮船招商局、戊戌变法、武昌起义和《敬告青年》发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历史事件分别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是中国近代早期向西方学习和探索的事件,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先后经历了学习西方的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由浅入深,逐步深化,A项正确;题干直接描述的是中国早期近代化探索事件,而不是民族危机的步步加深,排除B项;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近代化探索中的一部分,但不能反映整个题干的主题,排除D项。故选A项。
2.A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
【详解】根据题干“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和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A项正确;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维新派发起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排除C项;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北大学生组织游行示威活动,排除D项。故选A项。
3.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初”“由先进知识分子”“思想启蒙运动”“以思想和道德的自我变革为前提,逐渐汇聚起广大民众的力量”可知,这场兴起于20世纪初的运动由先进知识分子发起,具有思想启蒙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1915年开始,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运动,即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B项正确;戊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由材料“20世纪初的这场由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思想启蒙运动,”可知这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而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旨在推翻清朝专制统治的革命,排除C项;“五四运动”是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反帝爱国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4.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和主要内容
【详解】根据题干“我翻开历史一查……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和所学知识可知,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把封建旧道德批判为“吃人”的道德, 所以它体现了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反对旧道德”这一内容,B项正确;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但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但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反对旧道德,排除D项。故选B项。
5.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1920年初,郑振铎等学生返乡创办《新学报》,刊发了《破除社会阶级》《中国妇女的解放问题》《可造的世界》等一系列文章”可知,这些文章宣传自由、平等、民主、科学,这说明新文化新思想得到传播,B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是在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材料没有体现辛亥革命深刻影响了学生,排除A项;1920年夏,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材料没有涉及中共早期组织,排除C项;“向俄国学习成为所有青年的共识”的表述太绝对,而且材料没有涉及向俄国学习,排除D项。故选B项。
6.D
【知识点】“五四运动”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曹汝霖等免职令”,“北洋政府拒签和约的报道”,可知与“五四运动”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并举行示威游行,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引发了“五四运动”,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结果是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拒签合约),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因此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归纳得出“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实现,D项正确;“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而不是革命运动,排除A项;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排除B项;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题干内容没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7.C
【知识点】“五四运动”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在巴黎和会上却遭到帝国主义列强无理拒绝中国提出的正义要求的背景下爆发的。这一事件直接触动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情感,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抗议和示威活动,人们普遍感受到了亡国的危机,特别是青岛和山东的危机感尤为强烈,C项正确;戊戌变法主要是一次政治改革运动,虽然旨在救亡图存,但它并没有直接导致题干中描述的危机感,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它确实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强烈反抗。然而,义和团运动与青岛、山东等具体地区的危机感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然而,中共的诞生与题干中描述的危机感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曹瞒遗种”指的是曹汝霖,“章余孽”指的是章宗祥,他们是“五四运动”中众口一词的卖国贼,都属于亲日派,故“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余死有头。”与“五四运动”有关,B项正确;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排除A项;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抗日战争是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C
【知识点】“五四运动”
【详解】根据题干“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可知为“五四运动”参与范围广,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C项正确;“五四运动”前期主力是学生,后期主力是工人,“以爱国学生为主”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中共二大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B项;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序幕,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知识点】“五四运动”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19年爆发了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五四运动”运动的爆发是因为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1919年5月4日北京青年学生走上街头,举行集会、抗议活动,“五四运动”爆发,A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1864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兴起于19世纪末,时间不符,排除C项;一二·九运动发生在1935年,是北平学生发起的一场抗日救亡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可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奠定了组织基础,因此他正在学习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五四运动”运动的性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思想启蒙运动,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是新三民主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知识点】鸦片战争的影“五四运动”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详解】根据材料“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无产阶级在这里首先登上政治舞台”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1842年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为通商口岸;191“五四运动”运动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五四运动”运动的主力,无产阶级从此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中国共产党诞生,A项正确;重庆在《马关条约》中开放为通商口岸,不是最早开放的,排除B项;天津、北京没有开放为通商口岸,排除CD项。故选A项。
13.D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劳动者、劳动界”可知,属于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报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D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革命纲领,排除A项;《国闻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宣传维新变法,排除B项;《民报》宣传的是革命思想,主张推翻清政府,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二大上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目标,是建立在中共对中国国情和革命性质正确分析的基础之上,中共已经正确认识到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C项正确;中共二大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排除B项;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1919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详解】根据材料“省港罢工不是为了什么增加工资,减少时间,改良待遇之经济斗争,而是为争取民族生存与国家体面政治之斗争”可得出,作者强调工人运动不是为了自身,而是从民族大义出发,挽救民族危亡,强调工人运动应体现反帝爱国斗争色彩,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中国社会的矛盾是什么,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用哪种革命的方式,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工人运动的反帝性,而没有体现其是否缺乏理论指导,排除C项。故选D项。
16.(1)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A
(3) 维新变法 民主、科学
(4)中国近代化探索由学习西方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知识点】洋务运动的评价、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影响、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意义
【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因此,这体现的依次是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示意图可知,①是孙中山,结合所学可知,1911年,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②是梁启超主张变法的名言,结合所学可知,1898年,参与了戊戌变法;③是《青年杂志》,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