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海南省琼海市学业水平中考自主招生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海南省琼海市学业水平中考自主招生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8 20:38:27

文档简介

2024年海南省琼海市学业水平中考自主招生语文试题解析版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1909年,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在研究欧洲某处的地震记录时发现,地震纵波的参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显著改变。他认为这是地质结构在此处急剧变化所致。后来人们证实。该突变面在全球普遍存在,并将其命名为“莫霍面”。界面以上的区域称为地壳,界面以下的区域称为地幔。
②随后几十年间,关于莫霍面的结构形态和物质组成。再无革命性的研究发现。当下,科学家已无法压制对地底世界的好奇……
③1957年,美国的地质学家和海洋学家们在会议中提出了“打个洞,直抵莫霍面!”的想法。会后,“莫霍计划”正式启动策划。考虑到大陆上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而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仅7千米,策划组织判断,要想钻穿地壳,到达地幔,就得在水下开展。
④如今我们已经知道,虽然只是打洞,但钻穿地壳这件事没那么简单,莫霍计划打一开始就难题不断。
⑤面对重重困难,科学家决定先定个小目标——在海底戳几个浅洞,找找感觉。他们改装了一艘钻探船,于1961年在太平洋西海岸靠近墨西哥的海域钻了5口深度不超过200米的井。该船返回时,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致电祝贺。称之为科学史上“历史性里程碑”。
⑥遗憾的是,这几口浅洞几乎是莫霍计划的全部直接成果。莫霍计划的预算不断增加,取得的成果却寥寥无几,让人感觉很没盼头。毕竟,在20世纪60年代那会儿,美国还有非常重要的航天事业要发展。1966年,美国国会砍掉了拨款,莫霍计划搁浅。
⑦莫霍计划的初衷是钻穿地壳,虽然这个目标没实现,但科学家通过这个项目发现,在海底钻凿采集地质数据和样品,无疑是一种新颖又直接的“窥探”地球的手段。
⑧1968年,美国四大海洋所共同提出“深海钻探计划”,这也开启了已延续数十年的、地球科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计划。迄今,该计划经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多次更名、扩建、重构,已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⑨1971年和1975年,钻探船两次进入地中海,从海底以下取出岩芯。科学家惊讶地发现,在形成于约600万年前的岩层中,竟然有石膏和岩盐。这些矿物需由海水或盐湖里的卤水经强烈蒸发形成,怎么会出现在深海海底以下呢?科学家推测,600万年前的构造运动使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通道被切断,导致地中海水位越来越低。最后变成了“晒盐场”,从而堆积起了岩盐、石膏等蒸发岩。
⑩20世纪90年代,钻探船在太平洋底下的深部岩层中发现了微生物,有的沉积物中每立方厘米甚至有1000多万个活细菌。科学家将这些生活在海底下部岩石里的微生物群称作“深部生物圈”,这是地球上最大的微生物储库,生活在地球深处的微生物可以享有远超“万岁”的高寿。
中生代地球上横行一时的恐龙。在距今6500万年前消失。恐龙灭绝,谁是罪魁祸首?地质界有两种解释:火山活动和小行星撞击。结果是大洋钻探给出了答案:一颗直径10千米的小行星撞上墨西哥湾,砸出了直径180千米的陨石坑。
1997年,钻探船从水深2600米的海底取得了这次撞击事件的证据:富含化石的软泥上,突然出现一个10多厘米厚的暗绿色层,其中含有大量硅质球粒和岩石碎屑。经分析,这些物质来自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和炸裂的撞击坑。它们生动地记录着这场旷世悲剧的惨烈情景。
2004年夏。三艘破冰船在北冰洋执行大洋钻探任务:一艘钻凿。两艘破浮冰(以保证钻探船的稳定)。这场“冰上大战”十分艰苦,却换来了巨大发现:5000万年前,北冰洋居然是个温暖的“湖泊”!
这次大洋钻探取得的岩芯中有大量的真蕨植物“满江红”的孢子。这是一种小型浮水植物,幼时呈绿色。也叫“绿萍”,常在水面上长成一片,到秋冬季节呈现一片红色,所以叫作“满江红”,现在广泛分布于江南的水池和稻田里。5000万年前,这些植物居然漂浮在北极的水面上,这表明当时的北极属于亚热带气候。这个“北极湖”的生产力极高,沉积了丰富的有机碳,因此可以说,北冰洋底具有重大石油前景。
半个多世纪以来,大洋钻探船成了海洋科学的“航母”,接二连三的重大发现成了20世纪地球科学研究成果的关键组成部分,其研究过程中也不乏我国科学家的身影。
1998年,我国加入大洋钻探计划。当时提出的钻探建议书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1999年春。在我国的设计和主持下,科学家实施了南海大洋钻探184航次,取得了南海3000多万年来的沉积记录,这是当时西太平洋海区的最佳长期沉积记录。科学家由此发现了气候演变的长周期。这一发现为探索气候变化打开了新途径。也使我国的深海基础研究跻身世界前列。二十多年来。我国在南海开辟了17个钻探站位,为人类认识南海深部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摘编自《比海底更深的地方》,汤恒岩编译)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莫霍洛维奇发现地震纵波参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显著改变的现象,后来被人们证实,这一现象在全球普遍存在。
B. 在莫霍计划的基础上,美国先后提出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等计划,实现了莫霍计划的初衷。
C. 自从“莫霍面”被发现以来,科学家对地球的研究从未间断,对其结构形态和物质组成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D. 1999年,在我国的设计和主持下,科学家实施了南海大洋钻探184航次,为科学家发现气候演变的长周期提供了帮助。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平均厚度大于大洋地壳平均厚度,所以“莫霍计划”考虑在水下钻穿地壳。
B. 科学家从地中海海底以下取出的岩芯中发现了石膏和岩盐,推测出600万年前地中海是“晒盐场”,堆积起了岩盐、石膏等蒸发岩。
C. 地质界对恐龙灭绝有两种解释:一是火山活动,一是小行星撞击。“深部生物圈”的发现证实是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
D. 2004年,北冰洋钻探任务发现大量“满江红”孢子,这表明北冰洋在5000万年前属于亚热带气候,在北冰洋底可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画波浪线部分说法的一项是( )
A. 我国自主设计的首艘面向深海万米的超深水科考船,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
B. 《管子》一书曾对河流的横向环流、侧蚀作用形成河曲的过程进行了正确分析。
C. 1810年,英国地理学家詹姆斯·雷内尔总结了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洋流分布。
D. 大洋科学钻探面向2050年科学框架重点研究方向之一是栖居海底的生命类型。
4. 请简要说明“莫霍计划”搁浅的原因。
5. 从材料中看,大洋钻探取得成绩的因素有哪些? 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
【答案】1. B 2. C 3. A
4. ①预算大,成果少。②美国国会停止了对“莫霍计划”拨款。
5. ①科学家们好奇心的推动以及他们的不断努力;②勘探计划的制订;③不断取得的勘探成果的激励;④各个国家的积极参与与合作;⑤勘探工具的助力,如破冰船、大洋勘探船的使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美国先后提出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等计划,实现了莫霍计划的初衷”错误。由原文第⑧段“迄今,该计划经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多次更名、扩建、重构,已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可知,“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只是“深海钻探计划”的更名、扩建、重构,另外,“实现了莫霍计划的初衷”于文无据;
故选 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深部生物圈’的发现证实是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错误。由原文第 段“1997年,钻探船从水深2600米的海底取得了这次撞击事件的证据:富含化石的软泥上,突然出现一个10多厘米厚的暗绿色层,其中含有大量硅质球粒和岩石碎屑。经分析,这些物质来自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和炸裂的撞击坑。它们生动地记录着这场旷世悲剧的惨烈情景”可知,证实是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是1997年钻探船从水深2600米的海底取得的证据;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部分主要讲的是我国在海洋勘探方面做出了贡献;
A.介绍了我国在深海科考作业的能力,可以作为论据来证明“我国在海洋勘探方面做出了贡献”;
B.《管子》是我国古代的一部作品,而且其内容没有涉及到海底;
C.这一总结在1810年,而大洋勘探至少开始于1961年,且这一总结没有涉及到海底的研究;
D.只有研究方向,未指出研究成果,不适合作为论据证明“我国在海洋勘探方面做出了贡献”;
故选 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第⑥段“遗憾的是,这几口浅洞几乎是莫霍计划的全部直接成果。莫霍计划的预算不断增加,取得的成果却寥寥无几,让人感觉很没盼头”可知,莫霍计划预算大,成果少,导致“莫霍计划”搁浅。
由原文第⑥段“在20世纪60年代那会儿,美国还有非常重要的航天事业要发展。1966年,美国国会砍掉了拨款,莫霍计划搁浅”可知,美国国会停止了对“莫霍计划”拨款,导致“莫霍计划”搁浅。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第②段“当下,科学家已无法压制对地底世界的好奇”,第③段“1957年,美国的地质学家和海洋学家们在会议中提出了‘打个洞,直抵莫霍面!’的想法”,第 ⑤段“面对重重困难,科学家决定先定个小目标——在海底戳几个浅洞,找找感觉”,第⑧段“1968年,美国四大海洋所共同提出‘深海钻探计划’,这也开启了已延续数十年的、地球科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计划”“1971年和1975年,钻探船两次进入地中海,从海底以下取出岩芯”,第 段“1997年,钻探船从水深2600米的海底取得了这次撞击事件的证据”可知,科学家们好奇心的推动以及他们的不断努力使得大洋钻探取得成绩。
由原文第③段“会后,‘莫霍计划’正式启动策划”“面对重重困难,科学家决定先定个小目标——在海底戳几个浅洞,找找感觉” 第⑧段“1968年,美国四大海洋所共同提出‘深海钻探计划’,这也开启了已延续数十年的、地球科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计划”可知,勘探计划的制订使得大洋钻探取得成绩。
由原文第⑤段“他们改装了一艘钻探船,于1961年在太平洋西海岸靠近墨西哥的海域钻了5口深度不超过200米的井。该船返回时,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致电祝贺。称之为科学史上‘历史性里程碑’”,第⑨段“1971年和1975年,钻探船两次进入地中海,从海底以下取出岩芯。科学家惊讶地发现,在形成于约600万年前的岩层中,竟然有石膏和岩盐”,第⑩段“20世纪90年代,钻探船在太平洋底下的深部岩层中发现了微生物,有的沉积物中每立方厘米甚至有1000多万个活细菌”,第 段“这场“冰上大战”十分艰苦,却换来了巨大发现:5000万年前,北冰洋居然是个温暖的‘湖泊’!”可知,不断取得的勘探成果的激励使得大洋钻探取得成绩。
由原文第③段“1957年,美国的地质学家和海洋学家们在会议中提出了‘打个洞,直抵莫霍面!’的想法”,第 段“接二连三的重大发现成了20世纪地球科学研究成果的关键组成部分,其研究过程中也不乏我国科学家的身影”可知,各个国家的积极参与与合作使得大洋钻探取得成绩。
由原文第⑤段“他们改装了一艘钻探船,于1961年在太平洋西海岸靠近墨西哥的海域钻了5口深度不超过200米的井”,第 段“2004年夏。三艘破冰船在北冰洋执行大洋钻探任务:一艘钻凿,两艘破浮冰”可知,勘探工具的助力,如破冰船、大洋勘探船的使用使得大洋钻探取得成绩。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扬州慢
巽静
①扬州竟然还存着野趣,这是我去扬州前没有预想到的。从御码头下湖,水道若扬州的瘦巷,由船而视,柳桃夹岸,顺水蜿蜒,“瘦巷”豁然开朗,水中点缀小汀洲,有人凝然垂钓,望去仿佛迷蒙之境,人工种植的芭蕉、杨柳和野生的草卉夹杂,驳岸不见水泥生制,软泥依水,蓬勃一片青绿的野草,是西湖太湖不曾见过的情景。其实,岸上即是车流人行的城市,河上的桥也就是通衢,可是,河道竟然杂花生树野趣横生。这份野趣要过了瘦西湖主景区才续上,那已是山堂了,好似尾声的袅绕,瘦西湖抱歉着风景区不能免俗的嘈杂,终究给了人完整的念想。
②扬州的巷子却是俗趣盎然的。除去新城区不说,老城的巷子照倒也是瘦,瘦也瘦得各自曼妙,有的是细劲,笔直的一透到底;有的是如水盘纡,拐个小弯一个老井台,转个身几户人家,一路下来,起始与终点隔着一段红绸舞:有的却瘦中有腴,不喜骨感,但要匀称,并行三人是没有问题的,这样的巷子边上常开着小店,烟杂店、菜铺、点心店,冷不丁还有大户人家的几进院落,比如“汪氏小苑”,如此巷子就添了几分热闹,候客的黄包车、挂相机的游人和卖水果的贩子、提着菜篮子回家的扬州人来来往往。无一例外的是,瘦的巷子不仅走人,还行车。中午时分,骑单车的中学生蜂拥巷子,贴着墙避让,只见他们一路铃声绝巷而去;或回家或路过的摩托车手已然灵活驰行,仿佛老巷一如高速公路。巷子人家已然习惯的,有的男子还在门口修摩托,老妇照样拣菜烧饭。好在扬州的老巷子是修缮过的,青石板齐整,就希望它们身子骨够坚实,否则如何经得起。
③老巷的人真的非常“扬州”,就是那种平常生活仔细过的味道,仿佛“大煮干丝”那样,分量足,内容多,东西平常味道鲜美,佐酒下饭两相宜。去问路,一位老太太怕说不清楚,站起来拿身子比画,这么走那么走,再转弯,手脚并用表方向,就恨不得亲自带路了,旁边的人说坐车算了,看老太太一撇嘴:你不晓得的,人家就是要走走逛逛嘛。说着对着我们很懂人心思地一笑。
④去巷子里的朱自清纪念馆,门关上了,那个中年男人正戴摩托帽,见了,立马脱了帽子,重新开门,陪着一起参观,前院倒院,细细看,且交谈且解说,是怀着希望外乡人一起自豪家乡的情感,而不仅仅把它当作一个旅游点的工作而已。锁门的时候他说欢迎下次再来。
⑤扬州的趣味或许还在它的小,游瘦西湖,看史可法和扬州八怪,在富春茶楼吃三丁包,所有这些地方都不需坐车的,拿张地图,在老巷子新马路穿来穿去,步行是足可以承受的。这种小却又透着清朗,且时常给你一些属于扬州的惊喜,比如找到了老字号“谢馥春”,干脆买点零拷的胎盘霜回去搽手,重温少年时去百货店零买雪花膏的喜悦;比如拍下“饮食协会”和“沐浴协会”两张牌子紧挨而挂的机构大门,仿佛闻到热气腾腾的扬州烟火气; 再比如,在民族英雄史可法纪念馆后院惊喜地发现了1912年广陵琴派梅花岭雅集的照片,看到前辈琴家刘少椿携古琴与友共游瘦西湖的留影和1937年出版的最早的《今虞琴刊》,仿佛忝为今生的琴社会员找到了前世,实在感受到这个城市的蕴藉和风华。走来走去的,就又走回了文昌阁,又见那家吃过两次“大煮干丝”的饭店,从扬州农村来的女孩子仿佛招待邻家客人似的微笑着。
⑥沿着古运河叫车去汽车站,那位女司机热情地给异乡人介绍自己从南方闯荡归来的经历,说,还是家乡好。很想问,是家乡的桃红柳绿,还是家乡的悠闲平实。可惜已经到站。下车,买来牛皮糖吃,发现这是形容扬州恰当的“象征”,软中带韧,甜而不腻,淡淡桂花香飘出几缕芝麻味,配上扬州的“魁龙珠”茶,既不是什么御制贡品,也非富贵精雅之物,是人人皆可享的,耐咀耐泡,回味自在唇齿。仿佛瘦西湖边的桃柳夹岸,灼灼依依的风情全占了,却不是玫瑰橡树的古典油画,是春光一现的粉彩,就是艳,也是繁花烂漫,不会独立吹雪,于是,骨子里非常的家常。
⑦这个城市就是这样。尽管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上的“玉人箫声”早已吹成一阙扬州古今的风雅慢。
6. 解释文中第一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7. 分析第三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8. 请探究文章第七段结尾的妙处。
9. 纵观全文概括作者眼中的扬州所具有的特点。
【答案】6. 瘦西湖风景区虽然没有给人应有的悠闲、宁静,也有断续,但仍不失为一份有头有尾的野趣。
7. ①结构上领起下文。②内容上引出扬州老巷人平常生活仔细过的特点。③语言上以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了老巷人的生活味道,使文章语言更加丰满。
8. ①总收全文,并照应开头“扬州竟然还存在着野趣,这是我去扬州前没有预想到的”,使文章首尾呼应。
②既引用杜牧的诗句又使人联想到“扬州慢”的词与词牌,借此点明题意。
③把对扬州这座古城的情思推到高潮,又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
9. ①有野趣。水道蜿蜒,岸上野趣横生。②俗趣盎然。老城的巷子瘦得千姿百态,巷子里的人生活趣味浓厚。③悠闲、平实。扬州的人热心、有责任感,将平淡的生活过出了不一样的味道。④范围小而内容丰富,不需要坐车即可遍览扬州特色。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含义。
第①段“瘦西湖抱歉着风景区不能免俗的嘈杂,终究给了人完整的念想”,这句话中“瘦西湖抱歉着风景区不能免俗的嘈杂”,意思是瘦西湖作为一个风景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喧闹和嘈杂,这与人们通常对自然美景所期望的悠闲、宁静有所不同,所以瘦西湖仿佛在为此感到抱歉。“终究给了人完整的念想”,是说尽管瘦西湖主景区有嘈杂之处,但过了主景区山堂的地方,又出现了如开头般的野趣,仿佛是瘦西湖对之前不足的一种弥补。这种野趣的延续,使得人们对瘦西湖的整体印象不至于被主景区的嘈杂完全破坏,依然能让人感受到一份有头有尾的野趣,从开头的野趣到主景区的嘈杂再到尾声处的野趣袅绕,给人一种较为完整的体验和念想。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第③段“老巷的人真的非常‘扬州’,就是那种平常生活仔细过的味道,仿佛‘大煮干丝’那样,分量足,内容多,东西平常味道鲜美,佐酒下饭两相宜”。
内容上:下句“一位老太太怕说不清楚,站起来拿身子比画,这么走那么走,再转弯,手脚并用表方向,就恨不得亲自带路了”,写游人问路,扬州老太太怕站起来拿身子比画,手脚并用表方向,恨不得亲自带路了 ,句中“那种平常生活仔细过的味道”引出下文扬州老巷人平常生活仔细过的这一特点。
结构上:下文用游人问路,老太太的动作语言为例,表明老巷的人非常“扬州”,也就是扬州人平常生活仔细过的味道。所以,划线句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
语言上:“那种平常生活仔细过的味道”是本体,“大煮干丝”是喻体,把老巷的人“平常生活仔细过的味道”比作分量足,内容多,东西平常味道鲜美,佐酒下饭两相宜的“大煮干丝”,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描写出老巷人的生活味道,使语言更生动形象丰满。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
文章第一至六段是写扬州城市的特点,结尾第七段说“这个城市就是这样”所以,该段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第一段首句说“扬州竟然还存着野趣,这是我去扬州前没有预想到的”,尾段与开头照应。
“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上的‘玉人箫声’早已吹成一阕扬州古今的风雅慢”句,引用杜牧的诗,“风雅慢”使人联想到“扬州慢”的词与词牌,借此与标题《扬州慢》照应,该段点明题意。
把对扬州这座古城的情思推到高潮,又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巧妙地将扬州的历史文化与现实进行了结合。杜牧的诗句代表了扬州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而“风雅慢”则既指扬州自古以来的风雅气质,也暗示了扬州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保持着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节奏。“风雅慢”既是对扬州过去美好时光的缅怀,也是对现代扬州生活方式的一种赞美,体现了扬州既保留了传统的文化特色,又融入了现代的生活元素。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①段“扬州竟然还存着野趣……从御码头下湖,水道若扬州的瘦巷,由船而视,柳桃夹岸,顺水蜿蜒……水中点缀小汀洲,有人凝然垂钓,望去仿佛迷蒙之境,人工种植的芭蕉、杨柳和野生的草卉夹杂,驳岸不见水泥生制,软泥依水,蓬勃一片青绿的野草”,这段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扬州水道的野趣,柳桃夹岸、小汀洲上有人垂钓、野生草卉与人工种植的植物交杂,呈现出自然与人工融合的美妙景象。“这份野趣要过了瘦西湖主景区才续上,那已是山堂了,好似尾声的袅绕,瘦西湖抱歉着风景区不能免俗的嘈杂,终究给了人完整的念想”,说明即使在瘦西湖主景区外,依然能感受到野趣的延续,让扬州的野趣有了完整的呈现。
第②段“扬州的巷子却是俗趣盎然的……老城的巷子照倒也是瘦,瘦也瘦得各自曼妙……这样的巷子边上常开着小店,烟杂店、菜铺、点心店……如此巷子就添了几分热闹,候客的黄包车、挂相机的游人和卖水果的贩子、提着菜篮子回家的扬州人来来往往”,描绘了扬州老城巷子的千姿百态以及巷子里充满生活气息的热闹场景,小店、行人等元素共同营造出俗趣盎然的氛围。“老巷的人真的非常‘扬州’,就是那种平常生活仔细过的味道……仿佛‘大煮干丝’那样,分量足,内容多,东西平常味道鲜美,佐酒下饭两相宜”,通过比喻进一步强调了巷子里的人生活趣味浓厚,将他们的生活比作“大煮干丝”,突出了生活的丰富和实在。
第③段“去问路,一位老太太怕说不清楚,站起来拿身子比画……旁边的人说坐车算了,看老太太一撇嘴:你不晓得的,人家就是要走走逛逛嘛。说着对着我们很懂人心思地一笑”,体现了扬州人的悠闲心态,不紧不慢地为他人指路,享受着生活中的小事情。第④段“去巷子里的朱自清纪念馆,门关上了,那个中年男人正戴摩托帽,见了,立马脱了帽子,重新开门,陪着一起参观……锁门的时候他说欢迎下次再来”,中年男人的热情接待展现了扬州人的热心和责任感,他们对待生活和他人认真负责,将平淡的生活过得有意义。
第⑤段“扬州的趣味或许还在它的小,游瘦西湖,看史可法和扬州八怪,在富春茶楼吃三丁包,所有这些地方都不需坐车的,拿张地图,在老巷子新马路穿来穿去,步行是足可以承受的……这种小却又透着清朗,且时常给你一些属于扬州的惊喜”,说明扬州的范围小,各个景点之间距离较近,步行即可到达。在这个过程中,还能不断发现扬州的惊喜,如老字号“谢馥春”、“饮食协会”和“沐浴协会”的牌子、琴家的照片等,体现了扬州虽小但内容丰富。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 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 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节选自《昌黎先生集·伯夷颂》)
材料二: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①,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②闻西伯③善养老,则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约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囿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 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
(节选自《王安石文集·伯夷论》)
【注】①叩马而谏:武王伐纣,伯夷与叔齐拉着武王的马劝谏阻止。②太公:姜子牙。③西伯:周文王。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武王A一奋B太公C相之D遂出E元元F于涂炭之中G 伯夷H乃不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道笃而自知明也”与《陈情表》“则刘病日笃”中“笃”词义不同。
B. “天下孰不病纣”与《种树郭橐驼传》“故病且怠”中“病”词义相同。
C. “欲夷纣者”与《苏武传》“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中“夷”词义相同。
D. “太公相而成之”与《孔雀东南飞》“好自相扶将”中“相”词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认为伯夷在商朝灭亡后宁可饿死也不吃周粟的行为,是为了坚守自己的道。
B. 韩愈通过赞颂伯夷“特立独行”“信道笃”的精神,批评当时士人中存在的不良风气。
C. 王安石认为,韩愈写《伯夷颂》是依据司马迁的观点,而司马迁的观点有失偏颇。
D. 王安石通过推论,否定了孔子、孟子二人认为伯夷为追求“仁”而饿死的说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2) 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
14. 王安石认为司马迁、韩愈对伯夷的评价是片面的,依据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DG 11. B 12. D
13. (1) 虽然这样,如果没有这两个人,乱臣贼子在后世就会接连出现。(2)唉,假使伯夷不死,赶上武王的时代,他的功业难道比姜太公少吗?
14. ①伯夷特别怨恨纣王;②伯夷未能赶上助武王伐纣; ③伯夷尊奉“仁”。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等到武王起事,姜太公辅佐他,于是就把黎民百姓从水火中拯救出来,这时伯夷却没参与。“及武王一奋”作时间状语,其后断开,选B;“太公相之”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断开,选D:“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省略主语“武王”,“于涂炭之中”介词短语作状语,修饰“出”,其后断开,选G。
故选 BD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怨恨/困苦疲劳。因此,前后两个词的词义不相同。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否定了孔子、孟子二人认为伯夷为追求‘仁’而饿死的说法”错误,原文“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可知,王安石引用孔子、孟子的观点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虽然”:虽然这样;“微”:如果;“接迹”:接连出现。“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乱臣贼子于后世接迹矣,翻译时需注意语序。
(2)“使”:假使;“及”:赶上、来得及;“烈”,功业。“其烈岂减太公哉”是反问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原文“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可知,伯夷特别怨恨纣王;
原文“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 抑来而死于道路邪? 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可知,伯夷未能赶上助武王伐纣;
原文“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可知,伯夷尊奉“仁”。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一:
当殷商要灭亡而周要兴盛时,微子这样的贤人都抱着祭祀的器具离开殷商。武王、周公是圣人,率领天下的贤士和诸侯前去进攻殷商,未曾听说有人批评过他们。独有伯夷、叔齐认为他们不该。殷商灭亡后,天下承认周为宗主国,伯夷、叔齐二人独认为吃周的粮食是羞耻的,即使饿死也不后悔。由此说来,他这样做难道是要博取什么吗? 是因为忠实地相信自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罢了。
现今的所谓读书人,当有一人称誉他,自以为该得到更高的赞誉。有一人不满他,自以为别人的话未尽正确。他可以独自批评圣人而自以为是到如此的地步。圣人的行事是万世的标准啊。所以我认为,好像伯夷这样的人,是立身行事独特,穷尽天地,经历万世也不会回头的人啊。虽然这样,如果没有他们这两个人,乱臣贼子在后世就会接连出现。
材料二:
伯夷,古代论述他的有孔子和孟子。孔子孟子都认为他赶上了残暴的纣王,不记旧怨,又不忍屈心侍奉,来求得他的仁义,甘心受饿,退避隐居,不肯自己降低自己去受污辱,等待天下政治清明,从而有了圣人的称号。然而,司马迁却认为武王伐纣时,伯夷敲着马进谏,天下归周后,伯夷感到耻辱,坚持道义不吃周的粮食,而做《采薇》这首歌。韩愈根据这个说法,也为他写了篇《伯夷颂》,认为没有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乱臣贼子会接连不断地出现于后世。这是非常不正确的。
商朝衰落,纣王因不仁残害天下人,天下人谁不怨恨纣王呢? 而最怨恨的,是伯夷了。伯夷与姜太公曾经听说西伯侯善于拳养老人,就打算归附他。在这个时候,想要消灭商纣的心情,他们二人会有什么不同吗?等到武王起事,姜太公辅佐他,于是就把黎民百姓从水火中拯救出来,这时伯夷却没参与,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伯夷、吕尚都是当时德重年高的人,八十多岁了,年事已高。从海边赶到文王的邦都,算起来也有几千里远,从文王兴起,到武王时代,也要有几十年的时间,难道伯夷想归附西伯侯愿望没等实现,就死在渤海边了吗?或许死在奔赴西伯的道路上了?也许到了文王的邦都却没有等到武王的时代就死了吗?根据这种分析推论,也不会有像司马迁所说的伯夷“叩马而谏”这种说法成立的道理。
况且武王向天下人倡导大义,在太公辅佐下终于完成,可唯独他不认为是正义的,难道这个人会是伯夷吗?天下的政道有两种,仁义的和不仁义的。商纣为王,不仁义:武王为王,仁义。伯夷坚持不侍奉不仁义的商纣而等待仁义的君王,后来出现了仁义的武王,又不侍奉他,那么伯夷是想把自己处于何种境地呢?所以我说:古圣先贤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后世人持有偏见靠自己的见识把事情搞得失去本来面目。唉,假使伯夷不死,赶上武王的时代,他的功业难道比姜太公少吗?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伤春
【宋】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①。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②!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③,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①甘泉照夕烽:汉文帝时,匈奴入寇,烽火一直照到了离首都长安不远的甘泉宫。②飞龙:古人用来做皇帝的代称,指宋高宗。建炎三年,金人南下,高宗曾由临安(今杭州)、明州(今宁波)一直浮海逃到温州。③向延阁:指向子湮,他曾任直秘阁的官职。宋代秘阁相当于汉代宫廷藏书处延阁,所以也称他为向延阁。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朝廷无法平息兵祸,不能抵挡金人对北宋首都汴京的入侵。
B. 颔联两句,以“初怪” “岂知”起句,语气惊叹,表现出对局势恶化的始料不及。
C. “每岁烟花一万重”,是说沦陷后的汴京每年景物依旧美丽繁盛,但是人事全非。
D. 尾联直言向子湮有勇无谋,空有抵挡金兵入侵的勇气,但以军队实力疲敝而告终
16. 本诗后两联中隐含着对比,试加以分析。
【答案】15. D 16. ①颈联“孤臣霜发”与“烟花万重”形成对照,春景灿烂依旧与国破家亡、流落无依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伤时忧国情绪之深重。
②尾联向子語“疲兵敢犯犬羊锋”,与朝廷“无策可平戎”构成对比,对投降派不抵抗政策的极度不满,对向子湮卫国精神的无限崇敬。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D.“直言向子湮有勇无谋,空有抵挡金兵入侵的勇气,但以军队实力疲敝而告终”表述错误。尾联是讲述向子湮曾在长沙一带率领军民,虽然势单力薄,但坚决阻击敌人的进犯。作者对其持赞赏的态度。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颈联,上句写伤,下句写春。“孤臣霜发”与“烟花万重”形成对照,我这孤臣忧虑国事愁白了头发,又适逢春天繁花吐艳,更叫人触景伤情。此联将春景灿烂依旧与国破家亡、流落无依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感伤时事,担忧国家的拿去的忧国感情。
尾联,幸喜长沙有个抗金的将领向子湮,他率领疲弱之师,敢抵抗兽军的锋芒!诗人在这里显然是以在长沙的向子湮与在“庙堂”的当权派作对比,向子湮“疲兵敢犯犬羊锋”,而“庙堂”是“无策可平戎”。从而可知,一方面表达了对投降派不抵抗政策的极度不满,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对向子湮卫国精神的无限崇敬的感情。
三、写作(55分)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国语言中,“清”原本指水纯净没有杂质。正是从水的“清”中,引出了其他许多事物的“清”,从自然事物的“清”引申出了“清”的人文和社会政治意义。于是,便有了以清贫、清白、清爽、清高、清逸、清趣等以“清”字为核心的众多词语,这些词从古至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至宝。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对“清”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引一渠中华清水 灌万世花开满园
凝视自然,水纯净无杂质,澄澈透亮;回看人文,情真意切心怀澄澈,展现中华情怀;展望社会,清政清廉使人如沐春风。细品中华“清”之一字,方知其意蕴深厚,包罗万象。揆诸当下,恍悟得:引这一渠中华清水于当代,必将泽润万亩花海!
感万物之清,动灵可感,寄托着中华传统的情蕴。“文以载道,物以寄情”。张载之言道破物我真谛。万物清润,闲人雅士视之而无可自拔,纵情于清朗万物之中。尘随马去,空灵清澈之月光洒下银辉,如庭中积水,承下苏轼和好友的闲情逸致;月逐舟行,山清水秀,林清木峻,猿鸣凄清,勾起了郦道元百余年的奔走,见证着他的执着探求;青灯摇浪,山水之清引陶渊明回归田园,收下他淡泊宁静的心。自然山水之清润,清朗、清峻,蕴含着古人们的情致。我侪当察万物之清,感其灵动雅趣,承传统文蕴。
品人文之清,意蕴丰厚,展现中华儿女的情怀。“以水为本,万物润泽。”中华民族以清为喻的情怀比比皆是。你看“一箪食,一瓢饮”的颜回,清贫乐道,居陋巷中亦能享清贫之乐,你看“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的诗人,守着自己“肝肺皆冰雪”的内心,寄寓清高傲物的情怀;你看不拘于时代洪流的李子柒,用清澈的爱去浇灌传统文化的沃土。他们在清贫中固守,在清傲中超越,在清澈中守护,他们的情怀纯净、清澈、毫无杂质。我辈青年亦然,当有清纯的情怀,彰显中华儿女的品格。
悦社会之清,沁人心脾,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品质。“社会风气之正,关乎国之存亡。”王安石如是说。社会风气,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压舱石。撰写社会风气之清朗篇章,起笔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清正大同愿景;行笔于中国反腐反贪反黑的清政之行;落笔于中国杜绝粮食浪费,打造“光盘运动”的清廉节俭。社会的清风正气,不止于某一个人的努力,而在于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一个海晏河清,文修武偃的葳蕤盛世。我辈当万众一心,把中华民族的清正品质彰显出来,开一处繁花朵朵的锦绣山河。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中华清水,需要我辈的接续奋进,感受自然之清美,领悟人文之清逸,紧跟社会之清正,薪火相传,守护好这一渠清水,以青春之姿,清澈之心为其再添新的活力,让中华清水汩汩流淌,润泽万世花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一)审题立意:材料的指向性明确,关键词是“清”。材料的第一句话从浅表层次入手,指出了“清”的本义是“水纯净没有杂质”,奠定了写作的基调,立意应围绕清洁、干净、无尘杂的主旨展开。第二句话指出除了水,其他许多事物也符合“清”的内涵,将“清”的意义由自然层面升华到人文和社会政治层面,引导考生思考“清”的深层含义,拓展了写作的空间。第三句话列举了以“清”字为核心的词汇,给考生提供可选择的角度和方向。由此,可先适当阐释“清”的基本概念,然后可以通过组词的方式,自选角度围绕“清”的内涵自主立意,但要注意必须是正确的价值观,并能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宜选择一个角度,不必面面俱到。比如,若选择材料中的“清贫”,则可通过颂扬古往今来不少先贤甘守清贫也不改志向的例子,发表我们在自我价值观塑造上不能过分在乎荣华利禄,而更要追求精神的纯粹与高洁的感悟。也可以自选词语,如“清欢”,说明我们要懂得珍惜生活中那些看似微小却美好的“小确幸”,珍惜生活、珍惜生命,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等等。可选立意为:1.清廉修身,奉献他人。2.人间有味是清欢。3.甘于清贫,立德为先。
(二)选材构思:本文适合写成议论文。首先由 材料提取写作的主旨,然后提出论点,如提出观点“引一泓清泉,润时代芳华”,然后列举有清高节操的人物,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就表达了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思想,这就是一泓清泉。然后再列举当代有“一泓清泉”节操的人,如“杨绛先生在牛棚里守一颗清心,在一片喧嚣声中完成《洗澡》轰动文坛;袁隆平院士紧张的工作之余,清静的小提琴声依然会流淌在实验田”,从而论证“引一泓清泉,润时代芳华”的意义。最后得出结论:吾辈青年当与清静为伴,不淆世俗纷扰,才可获得前进的力量。2024年海南省琼海市学业水平中考自主招生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1909年,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在研究欧洲某处的地震记录时发现,地震纵波的参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显著改变。他认为这是地质结构在此处急剧变化所致。后来人们证实。该突变面在全球普遍存在,并将其命名为“莫霍面”。界面以上的区域称为地壳,界面以下的区域称为地幔。
②随后几十年间,关于莫霍面的结构形态和物质组成。再无革命性的研究发现。当下,科学家已无法压制对地底世界的好奇……
③1957年,美国的地质学家和海洋学家们在会议中提出了“打个洞,直抵莫霍面!”的想法。会后,“莫霍计划”正式启动策划。考虑到大陆上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而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仅7千米,策划组织判断,要想钻穿地壳,到达地幔,就得在水下开展。
④如今我们已经知道,虽然只是打洞,但钻穿地壳这件事没那么简单,莫霍计划打一开始就难题不断。
⑤面对重重困难,科学家决定先定个小目标——在海底戳几个浅洞,找找感觉。他们改装了一艘钻探船,于1961年在太平洋西海岸靠近墨西哥的海域钻了5口深度不超过200米的井。该船返回时,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致电祝贺。称之为科学史上“历史性里程碑”。
⑥遗憾的是,这几口浅洞几乎是莫霍计划的全部直接成果。莫霍计划的预算不断增加,取得的成果却寥寥无几,让人感觉很没盼头。毕竟,在20世纪60年代那会儿,美国还有非常重要的航天事业要发展。1966年,美国国会砍掉了拨款,莫霍计划搁浅。
⑦莫霍计划的初衷是钻穿地壳,虽然这个目标没实现,但科学家通过这个项目发现,在海底钻凿采集地质数据和样品,无疑是一种新颖又直接的“窥探”地球的手段。
⑧1968年,美国四大海洋所共同提出“深海钻探计划”,这也开启了已延续数十年的、地球科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计划。迄今,该计划经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多次更名、扩建、重构,已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⑨1971年和1975年,钻探船两次进入地中海,从海底以下取出岩芯。科学家惊讶地发现,在形成于约600万年前的岩层中,竟然有石膏和岩盐。这些矿物需由海水或盐湖里的卤水经强烈蒸发形成,怎么会出现在深海海底以下呢?科学家推测,600万年前的构造运动使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通道被切断,导致地中海水位越来越低。最后变成了“晒盐场”,从而堆积起了岩盐、石膏等蒸发岩。
⑩20世纪90年代,钻探船在太平洋底下的深部岩层中发现了微生物,有的沉积物中每立方厘米甚至有1000多万个活细菌。科学家将这些生活在海底下部岩石里的微生物群称作“深部生物圈”,这是地球上最大的微生物储库,生活在地球深处的微生物可以享有远超“万岁”的高寿。
中生代地球上横行一时的恐龙。在距今6500万年前消失。恐龙灭绝,谁是罪魁祸首?地质界有两种解释:火山活动和小行星撞击。结果是大洋钻探给出了答案:一颗直径10千米的小行星撞上墨西哥湾,砸出了直径180千米的陨石坑。
1997年,钻探船从水深2600米的海底取得了这次撞击事件的证据:富含化石的软泥上,突然出现一个10多厘米厚的暗绿色层,其中含有大量硅质球粒和岩石碎屑。经分析,这些物质来自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和炸裂的撞击坑。它们生动地记录着这场旷世悲剧的惨烈情景。
2004年夏。三艘破冰船在北冰洋执行大洋钻探任务:一艘钻凿。两艘破浮冰(以保证钻探船的稳定)。这场“冰上大战”十分艰苦,却换来了巨大发现:5000万年前,北冰洋居然是个温暖的“湖泊”!
这次大洋钻探取得的岩芯中有大量的真蕨植物“满江红”的孢子。这是一种小型浮水植物,幼时呈绿色。也叫“绿萍”,常在水面上长成一片,到秋冬季节呈现一片红色,所以叫作“满江红”,现在广泛分布于江南的水池和稻田里。5000万年前,这些植物居然漂浮在北极的水面上,这表明当时的北极属于亚热带气候。这个“北极湖”的生产力极高,沉积了丰富的有机碳,因此可以说,北冰洋底具有重大石油前景。
半个多世纪以来,大洋钻探船成了海洋科学的“航母”,接二连三的重大发现成了20世纪地球科学研究成果的关键组成部分,其研究过程中也不乏我国科学家的身影。
1998年,我国加入大洋钻探计划。当时提出的钻探建议书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1999年春。在我国的设计和主持下,科学家实施了南海大洋钻探184航次,取得了南海3000多万年来的沉积记录,这是当时西太平洋海区的最佳长期沉积记录。科学家由此发现了气候演变的长周期。这一发现为探索气候变化打开了新途径。也使我国的深海基础研究跻身世界前列。二十多年来。我国在南海开辟了17个钻探站位,为人类认识南海深部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摘编自《比海底更深的地方》,汤恒岩编译)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莫霍洛维奇发现地震纵波参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显著改变的现象,后来被人们证实,这一现象在全球普遍存在。
B. 在莫霍计划的基础上,美国先后提出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等计划,实现了莫霍计划的初衷。
C. 自从“莫霍面”被发现以来,科学家对地球的研究从未间断,对其结构形态和物质组成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D. 1999年,在我国的设计和主持下,科学家实施了南海大洋钻探184航次,为科学家发现气候演变的长周期提供了帮助。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平均厚度大于大洋地壳平均厚度,所以“莫霍计划”考虑在水下钻穿地壳。
B. 科学家从地中海海底以下取出的岩芯中发现了石膏和岩盐,推测出600万年前地中海是“晒盐场”,堆积起了岩盐、石膏等蒸发岩。
C. 地质界对恐龙灭绝有两种解释:一是火山活动,一是小行星撞击。“深部生物圈”的发现证实是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
D. 2004年,北冰洋钻探任务发现大量“满江红”孢子,这表明北冰洋在5000万年前属于亚热带气候,在北冰洋底可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画波浪线部分说法的一项是( )
A. 我国自主设计的首艘面向深海万米的超深水科考船,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
B. 《管子》一书曾对河流的横向环流、侧蚀作用形成河曲的过程进行了正确分析。
C. 1810年,英国地理学家詹姆斯·雷内尔总结了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洋流分布。
D. 大洋科学钻探面向2050年科学框架重点研究方向之一是栖居海底的生命类型。
4. 请简要说明“莫霍计划”搁浅的原因。
5. 从材料中看,大洋钻探取得成绩的因素有哪些? 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扬州慢
巽静
①扬州竟然还存着野趣,这是我去扬州前没有预想到的。从御码头下湖,水道若扬州的瘦巷,由船而视,柳桃夹岸,顺水蜿蜒,“瘦巷”豁然开朗,水中点缀小汀洲,有人凝然垂钓,望去仿佛迷蒙之境,人工种植的芭蕉、杨柳和野生的草卉夹杂,驳岸不见水泥生制,软泥依水,蓬勃一片青绿的野草,是西湖太湖不曾见过的情景。其实,岸上即是车流人行的城市,河上的桥也就是通衢,可是,河道竟然杂花生树野趣横生。这份野趣要过了瘦西湖主景区才续上,那已是山堂了,好似尾声的袅绕,瘦西湖抱歉着风景区不能免俗的嘈杂,终究给了人完整的念想。
②扬州的巷子却是俗趣盎然的。除去新城区不说,老城的巷子照倒也是瘦,瘦也瘦得各自曼妙,有的是细劲,笔直的一透到底;有的是如水盘纡,拐个小弯一个老井台,转个身几户人家,一路下来,起始与终点隔着一段红绸舞:有的却瘦中有腴,不喜骨感,但要匀称,并行三人是没有问题的,这样的巷子边上常开着小店,烟杂店、菜铺、点心店,冷不丁还有大户人家的几进院落,比如“汪氏小苑”,如此巷子就添了几分热闹,候客的黄包车、挂相机的游人和卖水果的贩子、提着菜篮子回家的扬州人来来往往。无一例外的是,瘦的巷子不仅走人,还行车。中午时分,骑单车的中学生蜂拥巷子,贴着墙避让,只见他们一路铃声绝巷而去;或回家或路过的摩托车手已然灵活驰行,仿佛老巷一如高速公路。巷子人家已然习惯的,有的男子还在门口修摩托,老妇照样拣菜烧饭。好在扬州的老巷子是修缮过的,青石板齐整,就希望它们身子骨够坚实,否则如何经得起。
③老巷的人真的非常“扬州”,就是那种平常生活仔细过的味道,仿佛“大煮干丝”那样,分量足,内容多,东西平常味道鲜美,佐酒下饭两相宜。去问路,一位老太太怕说不清楚,站起来拿身子比画,这么走那么走,再转弯,手脚并用表方向,就恨不得亲自带路了,旁边的人说坐车算了,看老太太一撇嘴:你不晓得的,人家就是要走走逛逛嘛。说着对着我们很懂人心思地一笑。
④去巷子里的朱自清纪念馆,门关上了,那个中年男人正戴摩托帽,见了,立马脱了帽子,重新开门,陪着一起参观,前院倒院,细细看,且交谈且解说,是怀着希望外乡人一起自豪家乡的情感,而不仅仅把它当作一个旅游点的工作而已。锁门的时候他说欢迎下次再来。
⑤扬州的趣味或许还在它的小,游瘦西湖,看史可法和扬州八怪,在富春茶楼吃三丁包,所有这些地方都不需坐车的,拿张地图,在老巷子新马路穿来穿去,步行是足可以承受的。这种小却又透着清朗,且时常给你一些属于扬州的惊喜,比如找到了老字号“谢馥春”,干脆买点零拷的胎盘霜回去搽手,重温少年时去百货店零买雪花膏的喜悦;比如拍下“饮食协会”和“沐浴协会”两张牌子紧挨而挂的机构大门,仿佛闻到热气腾腾的扬州烟火气; 再比如,在民族英雄史可法纪念馆后院惊喜地发现了1912年广陵琴派梅花岭雅集的照片,看到前辈琴家刘少椿携古琴与友共游瘦西湖的留影和1937年出版的最早的《今虞琴刊》,仿佛忝为今生的琴社会员找到了前世,实在感受到这个城市的蕴藉和风华。走来走去的,就又走回了文昌阁,又见那家吃过两次“大煮干丝”的饭店,从扬州农村来的女孩子仿佛招待邻家客人似的微笑着。
⑥沿着古运河叫车去汽车站,那位女司机热情地给异乡人介绍自己从南方闯荡归来的经历,说,还是家乡好。很想问,是家乡的桃红柳绿,还是家乡的悠闲平实。可惜已经到站。下车,买来牛皮糖吃,发现这是形容扬州恰当的“象征”,软中带韧,甜而不腻,淡淡桂花香飘出几缕芝麻味,配上扬州的“魁龙珠”茶,既不是什么御制贡品,也非富贵精雅之物,是人人皆可享的,耐咀耐泡,回味自在唇齿。仿佛瘦西湖边的桃柳夹岸,灼灼依依的风情全占了,却不是玫瑰橡树的古典油画,是春光一现的粉彩,就是艳,也是繁花烂漫,不会独立吹雪,于是,骨子里非常的家常。
⑦这个城市就是这样。尽管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上的“玉人箫声”早已吹成一阙扬州古今的风雅慢。
6. 解释文中第一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7. 分析第三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8. 请探究文章第七段结尾的妙处。
9. 纵观全文概括作者眼中的扬州所具有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 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 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节选自《昌黎先生集·伯夷颂》)
材料二: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①,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②闻西伯③善养老,则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约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囿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 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
(节选自《王安石文集·伯夷论》)
【注】①叩马而谏:武王伐纣,伯夷与叔齐拉着武王的马劝谏阻止。②太公:姜子牙。③西伯:周文王。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武王A一奋B太公C相之D遂出E元元F于涂炭之中G 伯夷H乃不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道笃而自知明也”与《陈情表》“则刘病日笃”中“笃”词义不同。
B. “天下孰不病纣”与《种树郭橐驼传》“故病且怠”中“病”词义相同。
C. “欲夷纣者”与《苏武传》“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中“夷”词义相同。
D. “太公相而成之”与《孔雀东南飞》“好自相扶将”中“相”词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认为伯夷在商朝灭亡后宁可饿死也不吃周粟的行为,是为了坚守自己的道。
B. 韩愈通过赞颂伯夷“特立独行”“信道笃”的精神,批评当时士人中存在的不良风气。
C. 王安石认为,韩愈写《伯夷颂》是依据司马迁的观点,而司马迁的观点有失偏颇。
D. 王安石通过推论,否定了孔子、孟子二人认为伯夷为追求“仁”而饿死的说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2) 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
14. 王安石认为司马迁、韩愈对伯夷的评价是片面的,依据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伤春
【宋】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①。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②!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③,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①甘泉照夕烽:汉文帝时,匈奴入寇,烽火一直照到了离首都长安不远的甘泉宫。②飞龙:古人用来做皇帝的代称,指宋高宗。建炎三年,金人南下,高宗曾由临安(今杭州)、明州(今宁波)一直浮海逃到温州。③向延阁:指向子湮,他曾任直秘阁的官职。宋代秘阁相当于汉代宫廷藏书处延阁,所以也称他为向延阁。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朝廷无法平息兵祸,不能抵挡金人对北宋首都汴京的入侵。
B. 颔联两句,以“初怪” “岂知”起句,语气惊叹,表现出对局势恶化的始料不及。
C. “每岁烟花一万重”,是说沦陷后的汴京每年景物依旧美丽繁盛,但是人事全非。
D. 尾联直言向子湮有勇无谋,空有抵挡金兵入侵的勇气,但以军队实力疲敝而告终
16. 本诗后两联中隐含着对比,试加以分析。
三、写作(55分)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国语言中,“清”原本指水纯净没有杂质。正是从水的“清”中,引出了其他许多事物的“清”,从自然事物的“清”引申出了“清”的人文和社会政治意义。于是,便有了以清贫、清白、清爽、清高、清逸、清趣等以“清”字为核心的众多词语,这些词从古至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至宝。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对“清”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