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朝花夕拾·小引》
故 乡
鲁迅
学习目标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和基本情节。(重点)
学习运用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难点)
体会文中“我”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和“我”探求人生道路的坚定信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重点)
作者介绍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
1881—1936
《呐喊》:《故乡》《社戏》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
字词积累
阴晦( ) 萧索( ) 祭祀( )
伶俐( ) 愕然( ) 鄙夷( )
嗤笑( ) 应酬( ) 瓦楞( )
惘然( ) 隔膜( ) 恣睢( )
秕谷( ) 颧骨( ) 障壁( )
伶仃( ) 瑟索( ) 寒噤( )
huì
sì
lì
è
bǐ yí
chī
yìnɡ
wǎnɡ
zì suī
lénɡ
mó
bǐ
quán
dīnɡ
xiāo
jìn
sè
zhànɡ
字词积累
( )形容轻松畅快。
( )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 )讥笑。
( )轻视,看不起。
( )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
( )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抖动。
松松爽爽
聚族而居
嗤笑
惘然
隔膜
鄙夷
瑟缩
文体知识——小说
定义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三要素 人物 (中心) 形象特征 外在特征(外貌特征、职业角色、生活习惯等)和内在特征(人物性格、精神品质、道德修养等)。
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和侧面描写。
情节 结构 主要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组成,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
线索 时间线、地点线、人物线、事件发展变化线、情感发展变化线、实物线。
环境 自然环境 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社会环境 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事物及民风民俗等,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综合。
1.小说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的?请根据这个线索来梳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初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线索:我在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回故乡(1-5):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
情,并交代回故乡的目的。
在故乡(6-77):写我回到故乡的见闻感受。
离故乡(78-88):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2.此次回故乡我的印象如何?我的心情怎样?
初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知识链接:
①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时令,暗示社会背景。
②人物:烘托人物心情,表明人物身份、地位、性格。
③气氛: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④情节:暗示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后文故事情节做铺垫。
⑤主题:揭示文章主题,深化主旨。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2.此次回故乡我的印象如何?我的心情怎样?
初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的故乡风景图,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烘托了我的怅惘、压抑之感。
现实中的故乡
2.此次回故乡我的印象如何?我的心情怎样?
初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描绘记忆中的美丽故乡,色彩鲜明而纯净,生机勃勃,衬托出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也写出了作者对于故乡的美好印象。
记忆中美丽的故乡变得萧条冷落,破败不堪,死气沉沉,我的心情:悲凉
1.作者千里迢迢回到阔别二十年的故乡,却心怀悲凉,不仅仅是故乡的景的变化,还有什么原因呢?
再读课文,探究人物形象
时移世易,物是人非,故乡的人也发生了变化
追问:请找出文中描写闰土和杨二嫂的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从前 现在
外貌
动作
语言
神态
闰土变化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头戴破毡帽 极薄的棉衣,无银项圈,手像松树皮
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外貌变化
(健康开朗 朝气蓬勃)
(苍老贫困 饱经沧桑)
闰土变化
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只是摇头,拿起烟管默默地吸烟
手握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他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
动作变化
(纯真善良,勇敢机智)
(麻木迟钝,因循守旧)
闰土变化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
喊我老爷,谦恭而又含糊
说话脱口而出,有说不完的新鲜事
语言变化
(纯真善良,机智活泼)
(麻木迟钝,话少木讷,因循守旧)
形象总结
迟钝麻木,缺少活力,因循守旧,淳朴善良,与我隔膜很深的木偶人
见多识广,热情开朗,朝气蓬勃,勇敢机智,天真活波,与我感情深厚的小英雄。
导致闰土变化的原因:
表层: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深层: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以及封建等级制度的毒害
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杨二嫂变化
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
外貌变化
年轻漂亮
老丑而瘦
杨二嫂变化
“阿呀阿呀,……”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终日坐着
动作变化
安分守己
尖酸贪婪
杨二嫂变化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不怎么说话
神态语言变化
安分守己
势利刻薄
形象总结
泼辣自私、尖酸刻薄的小市民
端庄文静的豆腐西施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的恶习使她发生改变。
小说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人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
插叙
2.如果去掉写少年闰土的这部分内容,文章在时间的衔接上仍然是顺畅的,写少年闰土这部分内容,属于什么记叙方式?有什么作用?
再读课文,探究人物形象
知识链接:
插叙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式。
作用:①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解释说明的作用;②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③让文章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④更好地突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生动。
插叙
2.如果去掉写少年闰土的这部分内容,文章在时间的衔接上仍然是顺畅的,写少年闰土这部分内容,属于什么记叙方式?有什么作用?
再读课文,探究人物形象
把少年闰土的形象写活了,为后面与中年闰土的对比埋下伏笔,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反映了封建等级制度对人的精神的摧残。
补叙
从全文来看,小说运用了哪几种记叙方式?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3.除插叙外,文中还写了杨二嫂拿狗气杀的事,这种在文章结尾分补写正文人物故事的写法叫:
再读课文,探究人物形象
全文:顺序,按时间顺序写我回故乡迁居的经历。
中间:插叙,插入少年闰土的内容,杨二嫂还是豆腐西施的经历。
结尾:补叙,杨二嫂拿狗气杀。
小说将几种叙事手法结合起来,让现实和回忆交织,将几十年的人与事压缩在十几天中,使小说情节凝练,结构紧凑,内容翔实,同时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小说主题。
4.小说以“我”在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来组织全文。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着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寻读课文,找出文中交代我的行程、经历的句子,思考我的身份。
再读课文,探究人物形象
(1)“我”与故乡别了二十余年。
(2)“你放了道台了”
(3)“我卖了老屋”“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
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4)“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
久别故乡
读书人的身份。
并不富裕
离别时的怅然
4.小说以“我”在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来组织全文。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着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寻读课文,找出文中交代我的行程、经历的句子,思考我的身份。
再读课文,探究人物形象
我是一个知识分子,远离了故土二十多年,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了故乡的衰败萧索,故乡人穷苦麻木而感到痛苦悲哀。
再读课文,探究人物形象
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说明新生活要从斗争中获得,鼓舞人们为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生活勇往直前,英勇奋斗。
我不是一个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
总结归纳:小说艺术特色
①对比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②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
③运用典型的语言表现典型的形象,传神的肖像描写
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主旨归纳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衰败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要打破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隔膜、建立纯真的人际关系,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