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二)
一、选择题
1.(2024八上·高州开学考)"鸦片战争中国若干权益的丧失,不完全是外国侵略者的强制掠取,很大程度上是清朝统治者的主动奉送。"这说明( )
A.清政府主动求和使中国丧失全部主权
B.腐朽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C.外国侵略不能促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D.内外交困是中国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2.(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A卷))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起义有很大的不同,是“新形势”下的农民斗争,其不同主要表现在( )
A.斗争对象 B.领导方式 C.领导阶级 D.斗争结果
3.(2017年秋季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步练习)1841年,林则徐在退职返乡时曾预言:“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下列史实能够证明他的预见正确的是( )
A.火烧圆明园
B.占领香港岛
C.割占台湾
D.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4.(2018八上·海口月考)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下列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起义的原因是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B.太平天国运动开始的标志是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C.太平天国运动曾经进行过北伐和西征
D.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斗争了14年,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5.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李鸿章的下列活动与该评价无关的是( )
A.创办轮船招商局 B.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
C.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D.设翻译馆翻译刊行西方书籍
6.(2022八上·广州月考)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纪念中国近代以来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而建立的,碑的基座四周镶有十块巨幅汉白玉浮雕,其中第一块的内容就是“虎门销烟”。其主要原因在于虎门销烟( )
A.沉重地打击了英国走私鸦片的奸商
B.由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并有效禁烟
C.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华的战争
D.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
7.法国历史学家布立赛曾说过:“……几乎一片废墟,与其说是公园,不如说更像一片苍凉的空地。……想到欧洲人尤其是法国人和英国人犯下如此大罪,我怒火中烧,握紧了双拳。想到法国人也是罪魁祸首之一,不禁觉得自己也不免有罪。”让布立赛“觉得自己也不免有罪”的历史事件是( )
A.割占香港岛 B.火烧圆明园 C.旅顺屠城 D.南京大屠杀
8.(2016八上·宜春期中)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乘人之危牟取私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干此勾当,强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俄国
9.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农民革命,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在太平天国的诸项活动中,能够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的是( )
A.建立太平天国政权 B.定都天京
C.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D.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
10.(2023八上·汕头月考)1861年4月,清朝某官员在评价某部文献时说“其中所言,颇有见识……皆是效法西人所为……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这部文献最有可能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劝世良言》 D.《醒世悟》
11.(2022八上·历城期末)《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到:“19世纪40年代初,区区一万多英国远征军的入侵,竟然迫使有80万军队的清朝政府割地赔款、割让香港岛。”这场“入侵”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2020八上·深圳期末)《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这表达了贫苦农民希望( )
A.发展资本主义 B.实现君主立宪
C.平均分配土地 D.集中社会财富
13.(2023八上·龙岗期末)日本一些历史教科书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日本称之为日清战争)的原因时,有如下表述(如表)( )
表述内容 教材版本
朝鲜政府向清请求援助,日本出于保卫本国利益的目的也派遣军队,日清战争开始了。 学图出版社1986年版
清为了不失去朝鲜这个最后的重要进贡国,将日本视作敌人。 扶桑社2005年版
A.掩盖了真实动机 B.抹去了战争暴行
C.反映了客观历史 D.承担了战争责任
14.(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A卷))□□□□的失败证明了自上而下的进步改革是不可能的,在皇太后和重返政坛的顽固保守派的控制下,宫廷根本不具备领导能力,从而使人们感到彻底地推翻满人的王朝只有来自下层的流血革命才有可能实。材料中的“□□□□”应是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15.(2024八上·蓬江期末)汉阳铁厂的建立,使“一望平坦,毫无庐墓”的一片荒郊,变成一片烟囱林立、厂房众多的重工业区。铁厂为了安置员工,先后在汉阳建造了大量的洋房。据此可知( )
A.近代企业创办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B.汉阳铁厂成为中外合办企业的典范
C.洋务运动依赖于外国资本的支持
D.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获得极大提升
16.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公车上书”为戊戌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
B.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慈禧太后残酷镇压了戊戌变法运动
D.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17.康有为在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古代使巨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在这里我们能够了解到的有效历史信息有( )
①海战战况的激烈 ②清廷派人议和 ③台湾被迫割让 ④维新运动兴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中国战败后国门大开。外国势力开始‘瓜分中国’,大清帝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而统治阶级则试图通过一种有别于‘自强’的‘改制’以挽救传统的国家与文化。”这“战败”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19.(2022八上·蚌埠月考)晚清人士谢缵泰在甲午战败后绘制了《时局图》警示国人,并题字曰:“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这反映出甲午战败后( )
A.民族危机因瓜分狂潮而空前严重
B.沙俄侵占中国东北、西北大片领土
C.谢缵泰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D.日本在中国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
20.(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同步练习)有学者认为,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以下属于“超越”的表现是( )
A.学习先进科技 B.涉及制度改革
C.增强海军实力 D.开办近代教育
21.(2016八上·高台期中)“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幅挽联哀悼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 )
A.林则徐 B.邓世昌 C.岳飞 D.戚继光
22.(2016八上·恩阳期中)2016年1月,经我国考古专家考证鉴定,在辽宁丹东附近海域发现的一艘沉船就是北洋舰队的致远舰。这一考古成就可直接用于研究( )
A.黄海大战 B.辽东战役 C.威海卫战役 D.廊坊之战
23.下图是某某同学在课堂上做的笔记,但笔记内容不够完整,请你帮他完善他的课堂笔记( )
A.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开始遭到破坏
B.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4.(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课时训练)美国历史学家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一书中描述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护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了。”“国家地位非常低落”表现在(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C.清政府彻底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D.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材料分析题
25.(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记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炮子谣》
材料二:6月3日……林则徐命人在海滩高处,围起栅栏……待石灰将池水煮沸后,投下鸦片,鸦片就渐渐销毁。
——摘自八年级教材
材料三:“1839年的这场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安德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材料四: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危害。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重大事件?我们如何评价这一事件?
(3)材料三中的“运动”“战争”指的是哪两个事件?有人说,没有这场“运动”就没有这场“战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4)从这场战争中你得到怎样的认识?
26.(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单元质量监测(B))轰轰烈烈,壮观异常!但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其失败带有必然性。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洪秀全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宣传自己的反封建思想,以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间“天国”。
材料二:丙辰年破东门向荣,是年七月,东王升天,北王亦丧。丁巳,翼王远征。
材料三: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
——李大钊
材料四: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自我军两位勇猛王爵英王、翼王死后,我军确受重大损失,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引自《洪仁玕自述》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洪秀全是如何宣传自己的反封建思想的?并根据材料指出这一行动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政权定都天京后,为了巩固统治,颁布了一份纲领文件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归纳当时太平天国的统治状况。
(4)综合材料三、四,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 ……戊戌春季的瓜分更刺激了变法派和光绪帝。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自1898年6月11日起实施,其变法内容主要包括:改革政府机构、兴办商业体系、开办新式学堂、开放言论、废除科举制度、取消政府内部的无用官职等。百日维新对传统教育的否定,促进了西式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摘编自《近代中国教育史料》
材料三 ……那个闷热的夏季,又一次见证了旧制度的腐朽。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改良来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虽然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
(1)根据材料一,简述戊戌变法的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百日维新”是由什么派别领导的一场改革 材料二中哪一句话属于历史结论 根据材料二,写出得出这一历史结论的依据。
(3)你对“虽然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统治者历来“重道轻器”,视科学技术为“雕虫小技”的传统观念、视西方船炮为“奇技淫巧”和“形器之末”……历史演进到19世纪60年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接受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以此作为清廷国防建设的指导方针。
——摘编自袁和平《洋务运动及其孕育的近代军事工业——写在江南造船厂建厂150周年》
材料二 洋务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 史实
1862年 李鸿章奏设同文馆于上海,该馆译出的西书颇多
1865年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上海设立,附设书局
1866年 设船政学堂于福州,并派船政学生赴英、法学习造船和驾船
1872年 始派学生赴美国留学
材料三 洋务运动的主持者们如同打开了潘多拉匣子一样,不自觉地引发了中国从防务现代化向其他领域的现代化纵深发展的历史潮流。
——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封建统治者的观念转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说,洋务派采用了哪些方式学习西方技术
(3)根据材料二中的史实,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鸦片战争中国若干权益的丧失,不完全是外国侵略者的强制掠取,很大程度上是清朝统治者的主动奉送。”和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说明腐朽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B项符合题意;
A:清政府主动求和使中国丧失全部主权说法错误,中国丧失了部分主权,A项不符合题意;
C:外国侵略不能促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说法错误,外国侵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项不符合题意;
D:内外交困是洋务运动的背景,题干重点强调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战败的原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3.【答案】D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终为中国患者,从俄罗斯乎!”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趁火打劫割占中国l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4.【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清朝后期,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引发了农民阶级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是典型的例子,A项说法正确;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林金田村发动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B项说法错误;在起义过程中,太平军占领了南京,定位都城,还进行了北伐和西征,C项说法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斗争了14年,虽然最后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但是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D项说法正确;由此可知,ACD三项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是选择错误的选项。
5.【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不符,B符合题意;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洋务运动前期,他创办了江南制造。洋务运动后期,他又创办了轮船招商局等民用企业。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办理洋务的需要,他还设立翻译馆,大量翻译刊行西方书籍,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洋务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答案】D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前后用了23天,销毁鸦片110多万千克。虎门销烟是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因为虎门销烟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起点,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因此1949年召开的新政协会议决定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虎门销烟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7.【答案】B
【知识点】火烧圆明园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这里几乎一片废墟,与其说是公园,不如说更像一片苍凉的空地。…想到欧洲人尤其是法国人和英国人犯下如此大罪”可知,这反映的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所以让作者“觉得自己也不免有罪”的历史事件是火烧圆明园,B项正确;
《南京条约》中割占香港岛,排除A项;
甲午中日战争之中日军旅顺屠城,排除C项;
抗日战争之中南京大屠杀,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法国历史学家布立赛的一段话为切入点,考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相关知识。
8.【答案】D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解析】【分析】根据已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皇俄国趁火打劫,通过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共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成为19世纪中期侵略中国的国家中获利最多的国家。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对中国的侵略的相关内容。
9.【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是一部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资本主义方案,D项符合题意;
A:建立太平天国政权,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定都天京,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平均社会财富具有空想性,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资政新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1861年”“ 颇有见识……皆是效法西人所为……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 ”可判断出应该是《资政新篇》,因为洪仁玕于1859年4月被封为干王,总理全国政事。他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没有付诸实施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对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未产生显著作用,B项正确;
依据已学可知,太平天国于1853年建都天京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劝世良言》宣扬的是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督教思想《醒世悟》的作者李玉成,排除ACD项。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1861年”“ 颇有见识……皆是效法西人所为……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 ”及太平天国运动相关史实,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正确答案。
11.【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19世纪40年代初,区区一万多英国远征军的入侵,竟然迫使有80万军队的清朝政府割地赔款、割让香港岛。”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1840年,英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8月,清政府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选项正确;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是1856-1860年,与题干的时间不符合,B选项错误;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与题干的时间不符合,C选项错误;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间是1900-1901年,与题干的时间不符合,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鸦片战争的内容。
12.【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A. 发展资本主义 ,不符合史实;
B. 实现君主立宪 ,不符合史实;
C.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些理想的理念, 表达了贫苦农民希望平均分配土地,实现绝对平均的理想,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集中社会财富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理解,仔细对照,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3.【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总清为了不失去朝鲜这个最后的重要进贡国,将日本视作敌人”可知,扶桑社的目的是掩盖真实动机。
A项掩盖了真实动机正确,符合题意;
B项抹去了战争暴行材料不能体现,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日本教科书掩盖了日本侵略朝鲜的真实动机,没有强调抹去了战争暴行,不符合题意;
C项反映了客观历史材料不能体现,材料内容体现了日本教科书掩盖了日本侵略朝鲜的真实动机,没有反映客观历史,不符合题意;
D项承担了战争责任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材料内容体现了日本教科书掩盖了日本侵略朝鲜的真实动机,没有承担战争责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表格的能力。要求运用所学解读表格信息。
14.【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15.【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汉阳铁厂的建立,使得汉阳附近的荒郊变成了工业区,并且为了安置员工、工匠和洋匠,先后在汉阳建造了大量住宅,这说明近代企业的创办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汉阳铁厂成为中外合办企业的典范 ,汉阳铁厂是洋务运动中的民用企业,不是中外合办企业,不符合题意;
C. 洋务运动依赖于外国资本的支持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并不依赖外国资本的支持,不符合题意;
D. 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获得极大提升 ,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获得极大提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6.【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结果失败,它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D符合题意;
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排除A;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唤起了民族觉醒,在社会上起思想启蒙的作用,排除B;
戊戌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镇压了戊戌变法运动,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海东龙泣舰沉波"可以得出信息,甲午海战战况的激烈;根据"议和"可以得出信息,清廷派人议和,清
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根据"台人号泣秦桧歌"可以得出信息,台湾被迫割让,因此①②③正确,A符合题意;
④维新运动的兴起,题干未体现,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中国战败后国门大开。外国势力开始‘瓜分中国’,大清帝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而统治阶级则试图通过一种有别于‘自强’的‘改制’以挽救传统的国家与文化。”这“战败”是指甲午中日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符合题意;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排除A;
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答案】A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分析】《时局图》反映的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因此“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反映的是甲午战败后,中国民族危机因瓜分狂潮空前严重,A项符合题意;
B项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排除;
C项说法错误,排除;
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甲午中日战争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
20.【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维新变法要求在中国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这是与洋务运动明显不同的地方,故B正确;
选项ACD是二者的相同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21.【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在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命令军舰撞向日舰,最后英勇牺牲。光绪帝这幅挽联哀悼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邓世昌。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清朝爱国官兵英勇抗战的事实。
22.【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由题干关键词“致远舰”我们可知,本题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黄海大战,因在黄海大战中,管带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在黄海大战中与日舰激战,被日舰鱼雷击中,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将士壮烈牺牲。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
23.【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内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笔记内容反的是《马关条约》的影响。1894年--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列强进一步扩充在中国的经济势力,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项正确;
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开始遭到破坏与《南京条约》有关,排除A项;
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是鸦片战争,排除B项;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与《辛丑条约》有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
24.【答案】C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低到只是保护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了......"及所学可知,“国家地位非常低落"表现在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1901年清政府签订 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充分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沦为了“洋人的朝廷”,C符合题意;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排除B;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辛丑条约》的影响即可作答。
25.【答案】(1)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2)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不同意。
(4)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1)依据材料一“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记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可知,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2)依据材料二”6月3日······林则徐命人在海滩高处,围起栅栏······待石灰将池水煮沸后,投下鸦片,鸦片就渐渐销毁。“可知,反映的是林则徐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依据材料三“1839年的这场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可知“1839年的这场运动“是指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战争”指的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即便没有虎门销烟,也会爆发
鸦片战争。因此不同意题干的说法。
(4)依据材料四”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故答案为:
(1)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2)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不同意。
(4)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点评】 本题考查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的史实。掌握虎门销烟的意义和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掌握虎门销烟的意义和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
26.【答案】(1)洪秀全洪秀全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创立“拜上帝教”,来宣传自己的反封建思想的。目的: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人间“天国”。
(2)《天朝田亩制度》。
(3)当时太平天国出现内讧,发生了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4)原因:采用宗教,建设天国;外国势力的干涉。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洪秀全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宣传自己的反封建思想,以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间‘天国’”可知,洪秀全洪秀全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创立“拜上帝教”,来宣传自己的反封建思想。目的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间“天国”。
(2)根据所学可知,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原创力”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根据材料二“丙辰年破东门向荣,是年七月,东王升天,北王亦丧。丁巳,翼王远征”和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出现内讧,1856年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意图篡位,结果东王杨秀清被杀,北王韦昌辉被处死,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天京事变使天平天国由盛转衰。
(4)根据材料三“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采用宗教,建设天国。根据材料四“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自我军两位勇猛王爵英王、翼王死后,我军确受重大损失,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外国势力的干涉。
故答案为:
(1)洪秀全洪秀全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创立“拜上帝教”,来宣传自己的反封建思想的。目的: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人间“天国”。
(2)纲领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3)统治状况:当时太平天国出现内讧,发生了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4)原因:采用宗教,建设天国;外国势力的干涉。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7.【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
(2)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结论:百日维新对传统教育的否定,促进了西式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依据:开办新式学堂、开放言论、废除科举制度。
(3)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宣传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觉醒;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等等。
【知识点】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 ……戊戌春季的瓜分更刺激了变法派和光绪帝”和结合所学可知,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意识觉醒。
(2)根据所学可知,“百日维新”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一场改革。材料二“百日维新对传统教育的否定,促进了西式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是对百日维新的评价,属于历史结论。根据材料二“改革政府机构、兴办商业体系、开办新式学堂、开放言论、废除科举制度、取消政府内部的无用官职等”可知,得出这一历史结论的根据是开办新式学堂、开放言论、废除科举制度。
(3)根据材料三“虽然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和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宣传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觉醒;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等等,所以说,虽然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
故答案为: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
(2)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结论:百日维新对传统教育的否定,促进了西式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根据:开办新式学堂、开放言论、废除科举制度。
(3)理解: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宣传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觉醒;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等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戊戌变法,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8.【答案】(1)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
(2)开办新式学堂、开办工厂、派遣留学生等。
(3)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等近代军事工业,开办船政学堂等,迈向军事近代化,创办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历史演进到19世纪60年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接受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以此作为清廷国防建设的指导方针”和结合所学可知,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内外交困,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2)根据材料二“洋务运动大事记”和结合所学可知,洋务派开办新式学堂、开办工厂、派遣留学生等。
(3)根据材料三“洋务运动的主持者们如同打开了潘多拉匣子一样,不自觉地引发了中国从防务现代化向其他领域的现代化纵深发展的历史潮流”和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等近代军事工业,开办船政学堂等,迈向军事近代化,创办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故答案为:
(1)主要原因: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
(2)方式:开办新式学堂、开办工厂、派遣留学生等。
(3)说明: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等近代军事工业,开办船政学堂等,迈向军事近代化,创办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部编版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二)
一、选择题
1.(2024八上·高州开学考)"鸦片战争中国若干权益的丧失,不完全是外国侵略者的强制掠取,很大程度上是清朝统治者的主动奉送。"这说明( )
A.清政府主动求和使中国丧失全部主权
B.腐朽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C.外国侵略不能促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D.内外交困是中国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鸦片战争中国若干权益的丧失,不完全是外国侵略者的强制掠取,很大程度上是清朝统治者的主动奉送。”和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说明腐朽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B项符合题意;
A:清政府主动求和使中国丧失全部主权说法错误,中国丧失了部分主权,A项不符合题意;
C:外国侵略不能促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说法错误,外国侵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项不符合题意;
D:内外交困是洋务运动的背景,题干重点强调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战败的原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A卷))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起义有很大的不同,是“新形势”下的农民斗争,其不同主要表现在( )
A.斗争对象 B.领导方式 C.领导阶级 D.斗争结果
【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3.(2017年秋季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步练习)1841年,林则徐在退职返乡时曾预言:“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下列史实能够证明他的预见正确的是( )
A.火烧圆明园
B.占领香港岛
C.割占台湾
D.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答案】D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终为中国患者,从俄罗斯乎!”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趁火打劫割占中国l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4.(2018八上·海口月考)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下列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起义的原因是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B.太平天国运动开始的标志是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C.太平天国运动曾经进行过北伐和西征
D.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斗争了14年,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清朝后期,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引发了农民阶级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是典型的例子,A项说法正确;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林金田村发动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B项说法错误;在起义过程中,太平军占领了南京,定位都城,还进行了北伐和西征,C项说法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斗争了14年,虽然最后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但是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D项说法正确;由此可知,ACD三项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是选择错误的选项。
5.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李鸿章的下列活动与该评价无关的是( )
A.创办轮船招商局 B.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
C.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D.设翻译馆翻译刊行西方书籍
【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不符,B符合题意;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洋务运动前期,他创办了江南制造。洋务运动后期,他又创办了轮船招商局等民用企业。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办理洋务的需要,他还设立翻译馆,大量翻译刊行西方书籍,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洋务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2022八上·广州月考)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纪念中国近代以来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而建立的,碑的基座四周镶有十块巨幅汉白玉浮雕,其中第一块的内容就是“虎门销烟”。其主要原因在于虎门销烟( )
A.沉重地打击了英国走私鸦片的奸商
B.由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并有效禁烟
C.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华的战争
D.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
【答案】D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前后用了23天,销毁鸦片110多万千克。虎门销烟是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因为虎门销烟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起点,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因此1949年召开的新政协会议决定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虎门销烟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7.法国历史学家布立赛曾说过:“……几乎一片废墟,与其说是公园,不如说更像一片苍凉的空地。……想到欧洲人尤其是法国人和英国人犯下如此大罪,我怒火中烧,握紧了双拳。想到法国人也是罪魁祸首之一,不禁觉得自己也不免有罪。”让布立赛“觉得自己也不免有罪”的历史事件是( )
A.割占香港岛 B.火烧圆明园 C.旅顺屠城 D.南京大屠杀
【答案】B
【知识点】火烧圆明园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这里几乎一片废墟,与其说是公园,不如说更像一片苍凉的空地。…想到欧洲人尤其是法国人和英国人犯下如此大罪”可知,这反映的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所以让作者“觉得自己也不免有罪”的历史事件是火烧圆明园,B项正确;
《南京条约》中割占香港岛,排除A项;
甲午中日战争之中日军旅顺屠城,排除C项;
抗日战争之中南京大屠杀,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法国历史学家布立赛的一段话为切入点,考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相关知识。
8.(2016八上·宜春期中)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乘人之危牟取私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干此勾当,强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俄国
【答案】D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解析】【分析】根据已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皇俄国趁火打劫,通过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共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成为19世纪中期侵略中国的国家中获利最多的国家。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对中国的侵略的相关内容。
9.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农民革命,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在太平天国的诸项活动中,能够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的是( )
A.建立太平天国政权 B.定都天京
C.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D.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
【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是一部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资本主义方案,D项符合题意;
A:建立太平天国政权,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定都天京,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平均社会财富具有空想性,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资政新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23八上·汕头月考)1861年4月,清朝某官员在评价某部文献时说“其中所言,颇有见识……皆是效法西人所为……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这部文献最有可能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劝世良言》 D.《醒世悟》
【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1861年”“ 颇有见识……皆是效法西人所为……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 ”可判断出应该是《资政新篇》,因为洪仁玕于1859年4月被封为干王,总理全国政事。他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没有付诸实施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对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未产生显著作用,B项正确;
依据已学可知,太平天国于1853年建都天京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劝世良言》宣扬的是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督教思想《醒世悟》的作者李玉成,排除ACD项。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1861年”“ 颇有见识……皆是效法西人所为……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 ”及太平天国运动相关史实,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正确答案。
11.(2022八上·历城期末)《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到:“19世纪40年代初,区区一万多英国远征军的入侵,竟然迫使有80万军队的清朝政府割地赔款、割让香港岛。”这场“入侵”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19世纪40年代初,区区一万多英国远征军的入侵,竟然迫使有80万军队的清朝政府割地赔款、割让香港岛。”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1840年,英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8月,清政府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选项正确;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是1856-1860年,与题干的时间不符合,B选项错误;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与题干的时间不符合,C选项错误;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间是1900-1901年,与题干的时间不符合,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鸦片战争的内容。
12.(2020八上·深圳期末)《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这表达了贫苦农民希望( )
A.发展资本主义 B.实现君主立宪
C.平均分配土地 D.集中社会财富
【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A. 发展资本主义 ,不符合史实;
B. 实现君主立宪 ,不符合史实;
C.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些理想的理念, 表达了贫苦农民希望平均分配土地,实现绝对平均的理想,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集中社会财富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理解,仔细对照,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3.(2023八上·龙岗期末)日本一些历史教科书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日本称之为日清战争)的原因时,有如下表述(如表)( )
表述内容 教材版本
朝鲜政府向清请求援助,日本出于保卫本国利益的目的也派遣军队,日清战争开始了。 学图出版社1986年版
清为了不失去朝鲜这个最后的重要进贡国,将日本视作敌人。 扶桑社2005年版
A.掩盖了真实动机 B.抹去了战争暴行
C.反映了客观历史 D.承担了战争责任
【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总清为了不失去朝鲜这个最后的重要进贡国,将日本视作敌人”可知,扶桑社的目的是掩盖真实动机。
A项掩盖了真实动机正确,符合题意;
B项抹去了战争暴行材料不能体现,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日本教科书掩盖了日本侵略朝鲜的真实动机,没有强调抹去了战争暴行,不符合题意;
C项反映了客观历史材料不能体现,材料内容体现了日本教科书掩盖了日本侵略朝鲜的真实动机,没有反映客观历史,不符合题意;
D项承担了战争责任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材料内容体现了日本教科书掩盖了日本侵略朝鲜的真实动机,没有承担战争责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表格的能力。要求运用所学解读表格信息。
14.(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A卷))□□□□的失败证明了自上而下的进步改革是不可能的,在皇太后和重返政坛的顽固保守派的控制下,宫廷根本不具备领导能力,从而使人们感到彻底地推翻满人的王朝只有来自下层的流血革命才有可能实。材料中的“□□□□”应是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15.(2024八上·蓬江期末)汉阳铁厂的建立,使“一望平坦,毫无庐墓”的一片荒郊,变成一片烟囱林立、厂房众多的重工业区。铁厂为了安置员工,先后在汉阳建造了大量的洋房。据此可知( )
A.近代企业创办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B.汉阳铁厂成为中外合办企业的典范
C.洋务运动依赖于外国资本的支持
D.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获得极大提升
【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汉阳铁厂的建立,使得汉阳附近的荒郊变成了工业区,并且为了安置员工、工匠和洋匠,先后在汉阳建造了大量住宅,这说明近代企业的创办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汉阳铁厂成为中外合办企业的典范 ,汉阳铁厂是洋务运动中的民用企业,不是中外合办企业,不符合题意;
C. 洋务运动依赖于外国资本的支持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并不依赖外国资本的支持,不符合题意;
D. 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获得极大提升 ,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获得极大提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6.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公车上书”为戊戌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
B.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慈禧太后残酷镇压了戊戌变法运动
D.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结果失败,它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D符合题意;
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排除A;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唤起了民族觉醒,在社会上起思想启蒙的作用,排除B;
戊戌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镇压了戊戌变法运动,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康有为在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古代使巨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在这里我们能够了解到的有效历史信息有( )
①海战战况的激烈 ②清廷派人议和 ③台湾被迫割让 ④维新运动兴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海东龙泣舰沉波"可以得出信息,甲午海战战况的激烈;根据"议和"可以得出信息,清廷派人议和,清
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根据"台人号泣秦桧歌"可以得出信息,台湾被迫割让,因此①②③正确,A符合题意;
④维新运动的兴起,题干未体现,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中国战败后国门大开。外国势力开始‘瓜分中国’,大清帝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而统治阶级则试图通过一种有别于‘自强’的‘改制’以挽救传统的国家与文化。”这“战败”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中国战败后国门大开。外国势力开始‘瓜分中国’,大清帝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而统治阶级则试图通过一种有别于‘自强’的‘改制’以挽救传统的国家与文化。”这“战败”是指甲午中日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符合题意;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排除A;
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2022八上·蚌埠月考)晚清人士谢缵泰在甲午战败后绘制了《时局图》警示国人,并题字曰:“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这反映出甲午战败后( )
A.民族危机因瓜分狂潮而空前严重
B.沙俄侵占中国东北、西北大片领土
C.谢缵泰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D.日本在中国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
【答案】A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分析】《时局图》反映的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因此“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反映的是甲午战败后,中国民族危机因瓜分狂潮空前严重,A项符合题意;
B项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排除;
C项说法错误,排除;
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甲午中日战争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
20.(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同步练习)有学者认为,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以下属于“超越”的表现是( )
A.学习先进科技 B.涉及制度改革
C.增强海军实力 D.开办近代教育
【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维新变法要求在中国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这是与洋务运动明显不同的地方,故B正确;
选项ACD是二者的相同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21.(2016八上·高台期中)“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幅挽联哀悼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 )
A.林则徐 B.邓世昌 C.岳飞 D.戚继光
【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在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命令军舰撞向日舰,最后英勇牺牲。光绪帝这幅挽联哀悼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邓世昌。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清朝爱国官兵英勇抗战的事实。
22.(2016八上·恩阳期中)2016年1月,经我国考古专家考证鉴定,在辽宁丹东附近海域发现的一艘沉船就是北洋舰队的致远舰。这一考古成就可直接用于研究( )
A.黄海大战 B.辽东战役 C.威海卫战役 D.廊坊之战
【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由题干关键词“致远舰”我们可知,本题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黄海大战,因在黄海大战中,管带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在黄海大战中与日舰激战,被日舰鱼雷击中,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将士壮烈牺牲。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
23.下图是某某同学在课堂上做的笔记,但笔记内容不够完整,请你帮他完善他的课堂笔记( )
A.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开始遭到破坏
B.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内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笔记内容反的是《马关条约》的影响。1894年--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列强进一步扩充在中国的经济势力,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项正确;
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开始遭到破坏与《南京条约》有关,排除A项;
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是鸦片战争,排除B项;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与《辛丑条约》有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
24.(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课时训练)美国历史学家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一书中描述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护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了。”“国家地位非常低落”表现在(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C.清政府彻底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D.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C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低到只是保护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了......"及所学可知,“国家地位非常低落"表现在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1901年清政府签订 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充分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沦为了“洋人的朝廷”,C符合题意;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排除B;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辛丑条约》的影响即可作答。
二、材料分析题
25.(2021八上·高州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记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炮子谣》
材料二:6月3日……林则徐命人在海滩高处,围起栅栏……待石灰将池水煮沸后,投下鸦片,鸦片就渐渐销毁。
——摘自八年级教材
材料三:“1839年的这场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安德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材料四: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危害。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重大事件?我们如何评价这一事件?
(3)材料三中的“运动”“战争”指的是哪两个事件?有人说,没有这场“运动”就没有这场“战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4)从这场战争中你得到怎样的认识?
【答案】(1)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2)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不同意。
(4)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1)依据材料一“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记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可知,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2)依据材料二”6月3日······林则徐命人在海滩高处,围起栅栏······待石灰将池水煮沸后,投下鸦片,鸦片就渐渐销毁。“可知,反映的是林则徐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依据材料三“1839年的这场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可知“1839年的这场运动“是指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战争”指的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即便没有虎门销烟,也会爆发
鸦片战争。因此不同意题干的说法。
(4)依据材料四”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故答案为:
(1)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2)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不同意。
(4)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点评】 本题考查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的史实。掌握虎门销烟的意义和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掌握虎门销烟的意义和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
26.(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单元质量监测(B))轰轰烈烈,壮观异常!但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其失败带有必然性。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洪秀全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宣传自己的反封建思想,以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间“天国”。
材料二:丙辰年破东门向荣,是年七月,东王升天,北王亦丧。丁巳,翼王远征。
材料三: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
——李大钊
材料四: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自我军两位勇猛王爵英王、翼王死后,我军确受重大损失,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引自《洪仁玕自述》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洪秀全是如何宣传自己的反封建思想的?并根据材料指出这一行动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政权定都天京后,为了巩固统治,颁布了一份纲领文件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归纳当时太平天国的统治状况。
(4)综合材料三、四,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答案】(1)洪秀全洪秀全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创立“拜上帝教”,来宣传自己的反封建思想的。目的: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人间“天国”。
(2)《天朝田亩制度》。
(3)当时太平天国出现内讧,发生了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4)原因:采用宗教,建设天国;外国势力的干涉。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洪秀全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宣传自己的反封建思想,以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间‘天国’”可知,洪秀全洪秀全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创立“拜上帝教”,来宣传自己的反封建思想。目的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间“天国”。
(2)根据所学可知,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原创力”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根据材料二“丙辰年破东门向荣,是年七月,东王升天,北王亦丧。丁巳,翼王远征”和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出现内讧,1856年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意图篡位,结果东王杨秀清被杀,北王韦昌辉被处死,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天京事变使天平天国由盛转衰。
(4)根据材料三“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采用宗教,建设天国。根据材料四“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自我军两位勇猛王爵英王、翼王死后,我军确受重大损失,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外国势力的干涉。
故答案为:
(1)洪秀全洪秀全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创立“拜上帝教”,来宣传自己的反封建思想的。目的: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人间“天国”。
(2)纲领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3)统治状况:当时太平天国出现内讧,发生了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4)原因:采用宗教,建设天国;外国势力的干涉。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 ……戊戌春季的瓜分更刺激了变法派和光绪帝。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自1898年6月11日起实施,其变法内容主要包括:改革政府机构、兴办商业体系、开办新式学堂、开放言论、废除科举制度、取消政府内部的无用官职等。百日维新对传统教育的否定,促进了西式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摘编自《近代中国教育史料》
材料三 ……那个闷热的夏季,又一次见证了旧制度的腐朽。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改良来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虽然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
(1)根据材料一,简述戊戌变法的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百日维新”是由什么派别领导的一场改革 材料二中哪一句话属于历史结论 根据材料二,写出得出这一历史结论的依据。
(3)你对“虽然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
(2)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结论:百日维新对传统教育的否定,促进了西式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依据:开办新式学堂、开放言论、废除科举制度。
(3)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宣传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觉醒;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等等。
【知识点】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 ……戊戌春季的瓜分更刺激了变法派和光绪帝”和结合所学可知,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意识觉醒。
(2)根据所学可知,“百日维新”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一场改革。材料二“百日维新对传统教育的否定,促进了西式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是对百日维新的评价,属于历史结论。根据材料二“改革政府机构、兴办商业体系、开办新式学堂、开放言论、废除科举制度、取消政府内部的无用官职等”可知,得出这一历史结论的根据是开办新式学堂、开放言论、废除科举制度。
(3)根据材料三“虽然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和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宣传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觉醒;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等等,所以说,虽然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
故答案为: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
(2)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结论:百日维新对传统教育的否定,促进了西式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根据:开办新式学堂、开放言论、废除科举制度。
(3)理解: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宣传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觉醒;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等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戊戌变法,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统治者历来“重道轻器”,视科学技术为“雕虫小技”的传统观念、视西方船炮为“奇技淫巧”和“形器之末”……历史演进到19世纪60年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接受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以此作为清廷国防建设的指导方针。
——摘编自袁和平《洋务运动及其孕育的近代军事工业——写在江南造船厂建厂150周年》
材料二 洋务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 史实
1862年 李鸿章奏设同文馆于上海,该馆译出的西书颇多
1865年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上海设立,附设书局
1866年 设船政学堂于福州,并派船政学生赴英、法学习造船和驾船
1872年 始派学生赴美国留学
材料三 洋务运动的主持者们如同打开了潘多拉匣子一样,不自觉地引发了中国从防务现代化向其他领域的现代化纵深发展的历史潮流。
——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封建统治者的观念转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说,洋务派采用了哪些方式学习西方技术
(3)根据材料二中的史实,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答案】(1)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
(2)开办新式学堂、开办工厂、派遣留学生等。
(3)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等近代军事工业,开办船政学堂等,迈向军事近代化,创办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历史演进到19世纪60年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接受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以此作为清廷国防建设的指导方针”和结合所学可知,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内外交困,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2)根据材料二“洋务运动大事记”和结合所学可知,洋务派开办新式学堂、开办工厂、派遣留学生等。
(3)根据材料三“洋务运动的主持者们如同打开了潘多拉匣子一样,不自觉地引发了中国从防务现代化向其他领域的现代化纵深发展的历史潮流”和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等近代军事工业,开办船政学堂等,迈向军事近代化,创办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故答案为:
(1)主要原因: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
(2)方式:开办新式学堂、开办工厂、派遣留学生等。
(3)说明: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等近代军事工业,开办船政学堂等,迈向军事近代化,创办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