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 配套教学设计(126)

文档属性

名称 22.1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 配套教学设计(126)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6-02-16 16:45:54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让学生通过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能用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使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激发求知欲望。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已提高,特别是多关心、鼓励他们,让那些基础差的学生能努力掌握一部分简单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一支有进取心、能力较强的学习队伍,让全体同学都能明确数学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3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2、难点:应用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一次函数y=kx+b (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二次函数y=ax2+bx+c(a ≠ 0)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那么反比例函数 xy=k (k为常数, k≠0)的图象是什么呢?猜猜看,应该怎么画呢?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回忆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方法与步骤,类比一次函数的图象进行猜想。
活动2【活动】(二)动手实践、解决问题:
问题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样的?
1、画图:画出反比例函数与的图象。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亲自动脑、动手实践去科学地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与精神。
活动3【讲授】解决问题
师:画函数图象的第一个步骤是什么?
生:列表。
师:(大屏幕投影:表格)
根据前面学习一次函数的经验,列表时应注意什么?
生:应注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本题当中x≠0。
师:是不是把所有的x不等于零的值全都列举出来?
生:不是。
师:那怎么取值呢?
(学生讨论)
生:为了便于计算和描点,我们通常取x>0和x<0的一些整数值。
师:(大屏幕投影表格)
那么,对应的y值分别是多少呢?(学生口头回答答案、填表。)
【目的】:让学生回忆、类比,注意比较与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时列表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师:列表之后,我们得到了几组x、y的对应值,即几组有序实数对,如何用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把它们表示出来呢?也就是如何描点?
生:以表中x的值作为点的横坐标,y的值作为点的纵坐标依次描点。(①学生描点。②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描点的动画过程。友情提醒:描点可要细心哦!)
【目的】:让学生独立描点,观察描出的点的位置。培养学生细心的良好品质。
师:如何把描出的点连接起来,从而画出它的图象呢?(①学生连接。②教师投影展示学生成果。)
师:这里有同学们画的一些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我从中选出了三幅图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进行讨论,这三幅图象画得对还是不对?如果不对,它们分别错在哪里?为什么?(学生分析讨论)
生:第一幅图象是对的;第二、三幅图象都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注意到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0的全体实数。
师:一位同学有这样一种想法:“在相邻的两点之间用线段来连接。”这种想法对吗?如果不对,错在哪里?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相互讨论:
生:除了线段两个端点的坐标满足函数解析式之外,线段上其余各点的坐标都不满足函数解析式。所以用线段连接的方法是错误的。
师:除了已描好的点之外,你还能不能找到其它坐标满足函数解析式的点,比如横坐标在大于1小于2之间?
师:那么,应当用什么样的线来连接呢?
生:应当用平滑的曲线顺次连接。
【目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充分参与、经历画图的过程,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学生画图个案的评析、多媒体课件填充点的过程演示、以及学生的认真观察、思考,探索得出重要的结论:应当平滑的曲线顺次连接。(学生自发的为自己发现的结论鼓掌,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连接的过程:用平滑的曲线先顺次连接第一象限内的各点,得到图象的一个分支;然后再顺次连接第三限象内的各点,得到图象的另一个分支。把两个分支组合在一起就得到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活动4【活动】思考问题
师:观察反比例函数xy=6与xy=12的图象,请同学们思考回答下面问题:
(1)每个函数的图象分别位于哪些象限?
(2)在每一个象限内,随着x的增大,y如何变化?你能由它们的解析式说明理由吗?
(3)对于反比函数(k>0),考虑问题(1)(2),你能得出同样的结论吗?
(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找代表回答)
生:(1)函数图象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
(2)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活动5【讲授】总结结论
教师总结归纳板书:一般地,当k>0时,反比例函数 x.y=k的图象具有如下性质:
(1)函数图象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
(2)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活动6【讲授】提出问题
是不是所有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呢?
活动7【活动】探究
你能用类似的方法研究反比例函数与(k<0)的图象和性质吗?请你在下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它的图象。(分小组合作,讨论)
活动8【讲授】解决问题
师:刚才,我们画出了x.y=6与x.y=12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请同学们猜想一下,x.y=—6与x.y=—12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什么象限?为什么?有哪些性质?
生:图象分布在二、四象限。由x.y=—6,知道x、y异号,所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分布在二、四象限。
师:请同学们画图验证自己的猜想。(①学生画图验证。②相互交流成果,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目的】:让学生先类比x.y=6与x.y=12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位置,猜想x.y=—6与x.y=—12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位置;然后,再独立画图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类比、猜想、说理、独立画图验证的能力。
师:(大屏幕投影:显示画图象的全过程)请同学们观察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讨论上面的反比例函数图象具有那些性质?(学生讨论)
生:(1)函数图象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2)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师:请同学们观察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注意比较与一次函数的图象有哪些不同?讨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具有那些特征?(学生讨论)
生:①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由两个分支组成的,而且都是曲线;②一次函数的图象与x、y轴有交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x、y轴没有交点;③反比函数的图象的两个分支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两个分支被坐标轴隔开,它们可以无限地靠近x、y轴,但永远不能与x、y轴有交点;⑤……
教师归纳总结板书:一般地,当k<0时,反比例函数x.y=k具有如下性质:(1)双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2)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使学生巩固前面已获得的作图经验,提高学生利用描点法画出函数图象的能力。同时,在总结说出反比例函数x.y=—6与x.y=—12的图象特征的过程中,使学生增强对图象的观察、感知、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经历通过画出函数图象,并利用图形研究函数性质的过程。
活动9【活动】思考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活动10【讲授】总结规律
师:(大屏幕投影:显示这两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请同学们思考: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经过短暂的讨论:①都是由两个分支组成的,而且都是曲线;②都与x、y轴没有交点;③都是中心对称图形;④都被坐标轴隔开,都无限地靠近x、y轴;⑤……)
师: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共同特征很多,最主要的共同特征是:它们都是由两个分支组成的,而且都是曲线。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总结这两个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总结,实现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目的。
总结反比例函数 x.y=k(k≠0)图象的特征和性质。
教师归纳总结: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般地,反比例函数 x.y=k(k为常数,k≠0)的图象是由两个分支组成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属于双曲线。(1)当k>0时,双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2)当k<0时。双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活动11【练习】(三)巩固提高,应用新知
1.下列图象中,是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是().
活动12【讲授】(四)归纳反思,深化新知
1、问题: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谈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教师梳理、概括本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并揭示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思想方法,使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有一个较为整体、全面认识,同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开放式的提出问题,让学生经历画图、观察、探究、猜想、思考等数学活动,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初步认识具体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特征,体会事物是有规律变化着的观点。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与精神。课堂大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学生画图个案的评析、多媒体课件填充点的过程演示、用平滑的曲线连接的过程等等。让学生更能直观的知识图象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活动13【作业】(五)布置作业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