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0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10-08 21:0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郡中学2024年高二暑假作业检测试卷
生物学
时量:75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成人的身体大约由1014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的共性是( )
A. 能独立完成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
B. 组成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存在
C. 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可自给自足
D. 能够分裂增殖不断产生新的细胞
2. 在提取蛋白质A的过程中,β-巯基乙醇的使用浓度会直接影响蛋白质A的结构,当β-巯基乙醇的使用浓度过高时,蛋白质A的二硫键断裂(-S-S-被还原成-SH),肽链伸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蛋白质A的功能与其空间结构的变化直接相关
B. 蛋白质A受到高浓度的β巯基乙醇影响后,其元素组成发生了改变
C.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被破坏后,仍然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
D. 用高浓度的β-巯基乙醇处理蛋白质A并不会改变该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3. 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原材料,甲状腺滤泡细胞内的Ⅰ-浓度是血浆中Ⅰ-浓度的30倍。血浆中I-进入滤泡上皮细胞是由钠碘同向转运体(NIS)介导的,如下图所示。哇巴因是钠钾泵抑制剂;硝酸根离子(NO3-)可以与Ⅰ-竞争NIS。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钠碘同向转运体运输Ⅰ-的方式与其运输Na+的方式相同
B NO3-能够同时影响Na+和Ⅰ-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
C. 钠钾泵通过协助扩散将细胞内的Na+顺浓度梯度运出
D. 哇巴因可抑制NIS的功能,从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4. 荧光漂白恢复技术在细胞生物学中具有重要应用,包括三个步骤:绿色荧光染料与膜上的蛋白质结合,细胞膜上呈现一定强度的绿色;激光照射淬灭(漂白)膜上部分绿色荧光;检测淬灭部位荧光再现速率。实验过程如下图甲,结果如下图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过程说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B. 该实验过程也说明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
C. 若改变实验温度,猝灭部位荧光再现速率可能会改变
D. 由实验结果可知,漂白区域恢复足够长的时间荧光强度F2仍小于F1
5. 阳光穿过上层植物的空隙形成光斑,它会随太阳的运动而移动。下图为红薯叶在光斑照射前后吸收CO2和释放O2的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图中a点叶肉细胞间隙O2浓度最高
B. ab段变化的原因是ADP和NADP+浓度的限制
C. 光斑移开后因光反应受抑制而使光合作用停止
D. Ⅰ、Ⅱ所指示的阴影面积之和则是净光合速率
6. 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红褐色。下面是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的观察结果,其中能直接证明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的是( )
A. 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
B. 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红褐色
C. F1产生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D. 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7. 如图是同一动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只有②和③
B. 动物睾丸中不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
C. ③所示分裂过程中不可能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
D. 上述细胞中有8条染色单体的是①②③
8. 下列关于DNA分子的计算,分析错误的是( )
①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细胞中,DNA分子的(A+T)/(G+C)的值一般相同
②不同种生物的不同细胞中,DNA分子的(A+G)/(T+C)的值一定不同
③若DNA的一条链中(A+G)/(T+C)=0.5,则其互补链中(A+G)/(T+C)=0.5,则整个DNA分子中(A+G)/(T+C)=0.5
④若DNA的一条链中(A+T)/(G+C)=0.5,则其互补链中(A+T)/(G+C)=2,则整个DNA分子中(A+T)/(G+C)=2
⑤10对A—T碱基对和20对C—G碱基对,可构成的DNA分子种类数小于430种
⑥在双链DNA分子中A/G、T/G、A/C、T/C和(A+T)/(G+C)比值的不同,可以表现DNA分子间的不同和差异,但所有双链DNA分子中A/T、C/G、G/C、T/A和(A+G)/(T+C)等的比值都是相同的,无法表现DNA分子间的不同和差异
A. ③④⑤⑥ B. ①②⑤⑥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⑤
9.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沃森和克里克用DNA衍射图谱等构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B. 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中,通入空气的酵母菌组为对照组
C. 通常利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来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
D. 摩尔根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10.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关于这种改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若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将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
②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定不能遗传
③若发生在人的体细胞中有可能发展为癌细胞
④都是外来因素影响引起的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1. 克里斯蒂安森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下表为某克里斯蒂安森综合征患者家族中其他成员患病情况统计,研究者对该患者及其父亲、弟弟与该病相关的基因进行测序,发现三人均只有一种碱基序列。据表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与患者关系 父子 母子 兄弟 兄妹
是否患病 否 否 否 否
A. 克里斯蒂安森综合征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B. 该患者的母亲产生的卵细胞携带该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2
C. 该患者的弟弟、妹妹分别与正常异性婚配,其后代患该病的概率不一定相等
D. 若该患者同时患白化病(其父母不患白化病),则其不患病妹妹为纯合子的概率为1/6
12. 现有两个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90%,a基因频率为1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70%,a基因频率为30%。种群1数量为种群2的两倍。假设两种群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约为( )
A. 27.8% B. 32% C. 28.6% D. 42%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每小题全部选对得4分,少选得2分,多选、错选、不选得0分。)
13. 为研究细胞膜的渗透性及不同物质进入细胞的速率差异,某研究小组利用鸡血红细胞悬液进行溶血(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实验。下表为向6支试管的不同溶液中分别滴加一滴红细胞悬液后的实验结果。
试管编号 溶液(3ml) 是否发生溶血 溶血所需时间
1 0.85%氯化钠溶液 -
2 0.0085%氯化钠溶液 + 3min
3 0.8%甲醇 + 45s
4 0.8%丙三醇 +(部分) 35min
5 6%葡萄糖溶液 +(部分) 43min
6 2%TritonX—100 + 2min
注:TritonX—100,分子式:C34H62O11,常用作洗涤剂。“-”表示不发生溶血,“+”表示发生溶血。
据表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1号未出现溶血的原因是0.85%NaCl溶液与鸡血红细胞渗透压相近
B. 3号比4号溶血时间短的原因是丙三醇比甲醇分子量大,不能自由扩散进入细胞
C. 5号出现溶血的原因是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红细胞,细胞渗透吸水涨破
D. 6号出现溶血的原因是因为TritonX—100能够破坏细胞膜而裂解细胞
14. 如图所示为某生物的体细胞中部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以及合成黑色素的代谢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黑色素的形成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来实现的
B. 基因型AaBbCc个体可以合成物质甲和乙,但无法合成黑色素
C. 基因A/a、B/b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 一个如图所示的精原细胞经过正常减数分裂可以产生两种类型的精细胞
15. 四幅图表示了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搅拌强度、时长等都合理)和“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相关含量的变化。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表示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沉淀物放射性含量的变化
B. 图乙表示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沉淀物放射性含量的变化
C. 图丙表示“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R型细菌与S型细菌DNA混合后的数量变化
D. 图丁表示“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R型细菌与S型细菌DNA混合后的数量变化
16. Avy对a为显性,分别决定小鼠黄色和黑色体毛。将纯种黄色体毛与纯种黑色体毛的小鼠杂交,F1代表现出不同的毛色,是介于黄色和黑色之间的一系列过渡类型。为进一步探究其原因,对F1代进行测交,得到下列实验结果:
编号 测交双亲 测交后代(%)
父本 母本 黄色 杂色 “黑色”或黑色
一 黄色 黑色 39 43 18
二 杂色 黑色 42 42 16
三 “黑色” 黑色 40 46 14
四 黑色 黄色 57 43 —
五 黑色 杂色 44 47 9
六 黑色 “黑色” 40 40 ①20
注:“黑色”小鼠表示因为Avy基因表达过低而表现出接近黑色体毛性状。
对于上述实验现象的推测合理的是( )
A. 上述F1代表现出不同的毛色,是因为Avy甲基化程度不同导致表达量的差异
B. 甲基化程度不同的Avy基因表达出的蛋白质序列相同,是因为甲基化发生在基因外部
C. 从测交结果推断,雌性小鼠可能更容易将其Avy基因的甲基化的差异遗传给后代小鼠
D. 将一中雌性小鼠继续进行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可能与以上各组后代均不相同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0分)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7. 如图表示细胞内四种有机物的组成及主要功能,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 是_____,E 在动物肝脏和肌肉中是指_____;F 是由 B_____构成的。相同质量的E 和F彻底氧化分解,耗氧量较多的是_____。(填字母)
(2)G 的结构具有多样性,从 C 的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_____。
(3)在生物体细胞中,121 个物质 C 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某种多肽链,该多肽链含 5 个甘氨酸(其 R 基为-H),分别位于第 26、71、72、99、121 位(如下图)。 肽酶 E1 专门水解甘氨酸羧基端的肽键,则该肽链经 E1 完全作用后产生的多肽链中,至少有_____个羧基。
(4)新冠肺炎病毒体内物质H 彻底水解后,产生的物质有_____。(填物质名称)
18. 生长在热带及亚热带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一些肉质植物(景天科植物),在其所处的自然条件下,在夜间细胞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作为二氧化碳接受体,在PEP羧化酶催化下,形成草酰乙酸(OAA),再还原成苹果酸,并储存于液泡中;白天苹果酸则进行脱羧释放二氧化碳,再通过卡尔文循环转变成糖。下图甲为某多肉植物的代谢图,图乙为A、B、C三种植物的光合速率变化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多肉植物液泡的pH白天和晚上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图甲中多肉植物能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CO2的生理过程有_________,能够和CO2反应的物质有_________。
(3)由题干可知,生长在干旱地区的多肉植物通过________来实现保水和光合作用的平衡,从而适应在干旱环境中生存。
(4)从上述景天科植物的特点推断,图乙中属于景天科植物的是______。
19. 水稻(二倍体,2n=24)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现全球气温升高使水稻减产,研究人员预通过诱变育种获得耐高温水稻。
(1)将基因型为aa的耐高温隐性突变体水稻甲与染色体缺失一个A基因的不耐高温的野生型(WT)水稻杂交得F1,已知不含控制该性状的基因的受精卵不能发育,若将上述F1进行随机杂交,F2中出现的耐高温水稻概率是___________。
(2)为确定突变体甲突变基因的突变位点,研究者进行了系列实验,如下图所示。
图1中F1产生配子时,3号染色体会某种变化进而产生多种花粉,经单倍体育种技术可获得F2纯合重组植株R1~R5,对WT、突变体甲和R1~R5进行分子标记及耐高温性检测,结果如图2、图3所示。经过分析可知,耐高温突变基因位于___________(填分子标记)之间。从减数分裂的角度分析,推测形成图2中R1~R5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当该植物体细胞同源染色体中缺失一条染色体时,称为单体(染色体数为2n=1),可用于基因定位。现有一耐高温单基因隐性突变体乙,为定位其耐高温基因的位置,以纯合野生型水稻为材料,需人工构建的___________种单体水稻,用一代杂交实验定位突变体乙的耐高温基因位置,具体杂交方案:(请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
20. 成人型多囊肾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一般在35岁以后逐渐发病,α-珠蛋白-3'HVR探针是该病早期诊断的常用方法。研究人员利用α-珠蛋白-3'HVR探针及电泳等相关技术对某患者家族(图1)的1~7号成员进行DNA检测,结果如图2所示(kbp是DNA的一个长度单位,指某段DNA分子中含有一千个碱基对)。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发现该家族的成人型多囊肾病由显性基因控制,据图1分析,该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选填“常”“X”或“Y”)染色体上。
(2)人的16号染色体上α-珠蛋白基因的3端容易发生突变,α-珠蛋白-3'HVR探针能够检测该区突变片段的差异,综合图1、图2结果分析,患者都具有的α-珠蛋白基因片段是______kbp。
(3)被检测的α-珠蛋白基因与成人型多囊肾病基因高度连锁,可以推断:多囊肾病基因与α-珠蛋白基因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从而极少因为自由组合或染色体互换发生重组。据此推测,若用3'HVR探针检测8号个体,可能出现的条带一条是6.8kbp或2.6kbp,另一条是______kbp。
(4)假如3号个体患有该病,一般来说,家族中1、2、4、5、6、7六人中与其3HVR探针检测条带相同的人数是______人,主要依据是无亲缘关系的个体间珠蛋白基因3'端高突变区DNA序列相同的概率很低。
(5)大量临床检测发现,该方法存在一定误差,有6%~8%结果显示珠蛋白基因与成人型多囊肾病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更准确地进行早期诊断,你认为合理的思路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大熊猫是我国国宝,分类上属哺乳纲食肉目。体型似熊,但分布地区和喜食竹子方面同小熊猫相似。科学家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研究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并绘制进化图,如图。
(1)DNA分子杂交技术可以测定不同物种DNA片段中核苷酸的差异率,属于生物进化的______证据。大熊猫属于哺乳纲中食肉动物,可其食物中99%是竹子,这与它发达的臼齿有关,科学家是通过______证据判断大熊猫进化过程中臼齿出现的时期。(编号选填)
①直接证据 ②间接证据 ③微观证据 ④化石证据 ⑤胚胎学证据 ⑥比较解剖学证据 ⑦细胞生物学证据 ⑧分子生物学证据
(2)据图判断大熊猫与马来熊DNA片段中核苷酸的差异率______(大于/等于/小于)大熊猫与小熊猫的差异率。棕熊与______的亲缘关系最近。
第四纪大冰期,大熊猫的祖先——小种大熊猫从云南扩散至广西,广西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寒流,成为了生物的“避难所”,从而加剧了此地生物之间的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小种大熊猫的食性从肉食性逐渐进化为植食性(吃竹子)。
(3)根据题意推测,下列关于小种大熊猫食性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小种大熊猫的食性进化以种群为单位
B. 小种大熊猫在肉食性动物的生存斗争中处于劣势
C. 广西山地丰富的竹子起到了选择作用
D. 竹子引发小种大熊猫吃竹子的可遗传变异
(4)第四纪大冰期,有些物种惨遭灭绝。关于灭绝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B. 灭绝和新物种形成一样重要
C. 灭绝新物种创造了食物条件 D. 灭绝为新物种创造了生存空间
长郡中学2024年高二暑假作业检测试卷
生物学
时量:75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D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A
【12题答案】
【答案】A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每小题全部选对得4分,少选得2分,多选、错选、不选得0分。)
【13题答案】
【答案】AD
【14题答案】
【答案】ACD
【15题答案】
【答案】C
【16题答案】
【答案】ACD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0分)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7题答案】
【答案】(1) ①. 葡萄糖 ②. 糖原 ③. 甘油和脂肪酸 ④. F
(2)C(氨基酸)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
(3)4 (4)核糖、磷酸、(4种)含氮碱基
【18题答案】
【答案】(1)液泡晚上储存苹果酸,pH降低;白天苹果酸分解,pH升高
(2) ①. 苹果酸的分解、细胞有氧呼吸作用 ②. PEP和C5
(3)白天气孔关闭,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晚上气孔开放,从外界吸收CO2
(4)A
【19题答案】
【答案】(1)8/15
(2) ①. caps4~caps5 ②. 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3号染色体因存在不同部位的染色体互换而产生多种重组类型
(3) ①. 12##十二 ②. 用构建的12种单体分别与耐高温单基因隐性突变体丙杂交,观察子代性状及比例 ③. 其中有一个单体与乙杂交子代会出现野生型:耐高温=1:1,其余单体与乙杂交,子代全为野生型
【20题答案】
【答案】(1)常 (2)7.0
(3) ①. 均位于16号染色体上,且距离很近 ②. 3.6
(4)0(或零) (5) ①. 这些人的成人型多囊肾病的致病基因不位于16号染色体上 ②. 分析该致病基因特有的DNA序列,制成探针,进行基因诊断和定位
【21题答案】
【答案】(1) ①. ②③⑧ ②. ①④
(2) ①. 小于 ②. 马来熊 (3)D (4)ABC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