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检测(原卷版+答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检测(原卷版+答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9 08:27:1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2024版七上语文第三单元检测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班级准备开展以“争做好少年”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参与其中并完成下列任务。
少年当以纯粹之心看世界,以热烈之心爱生活。下面文字是小语对身边世界的记录,其中有些字词他拿不准,请帮他判断。
坐在窗前看世界,是一件颇有趣味的事。向上,可以看见碧蓝的云xiāo,棉花糖一样的云朵在风的催促下匆匆前行,仿佛在探索天空的奥秘;向下,是①A(A.美不胜收B.花枝招展)的花田,有鲜嫩欲滴的芍药,有雍容华贵的牡丹,有热情洋溢的玫瑰;向左,可以看见那条人迹hǎn至的胡同,那是张爷爷家的大花猫和李阿姨家的黑猫比武过招的擂台之一,当然,你还可以看到轻捷的小麻雀小心翼翼地啄食;向右,踮起脚可以看到一个砖红色屋顶的地儿,那便是②B(A.高朋满座B.人声鼎沸)的菜市场。
1.(2分)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轻捷(jié) 小心翼翼(yì)
云xiāo(霄) 人迹hǎn(罕)至
2.(2分)请在语段横线处填入最合适的成语。(填序号)
3.(2分)用传统文化精髓滋养青少年,有利于促使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请阅读下面诗句,说说它们分别描写的节日及节日习俗。
(1)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端午节吃粽子、挂艾草
(2)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重阳节喝菊花酒、登高
4.(3分)小文分享了一段文字,鼓励大家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习惯,其中有三处错误,请根据提示修改。
【A】青少年时期是性格与行为塑形的关键阶段,养成良好习惯至关重要。【B】无论是每日坚持读书、运动,还是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这些看似微小的习惯,都将累积成我们未来成功的基石。【C】如果你在青少年时期养成了好的习惯,那么,这种习惯在以后的岁月里基本上差不多改不掉了。【D】因此,让我们珍惜这段时光,努力培育好习惯,为未来的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1)【B】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修改意见:将分号改为逗号。
(2)【C】句语义重复,修改意见:删去“差不多”。
(3)【D】句用词不当,修改意见:将“培育”改为“培养”。
5.(8分)人间最美少年时,正是读书好时期。小文是古诗文爱好者,他整理了如下表格,准备展示自己阅读古诗文的成果,请帮他补写。
意象 表情达意 古诗文 作者及出处
笛声 笛声凄凉幽怨,唤起了边地战士们的乡愁。 ①不知何处吹芦管 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草木 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致,与充满和平、安详生活气息的景致相映衬,体现了游子的无限愁思。 ③枯藤老树昏鸦 ④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落花 既有个人身世之悲,又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⑤正是江南好风景 ⑥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大海 大海的广袤、山岛的峻峭,都是诗人情感和志向的寄托,都能体现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⑦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⑧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6.(3分)劳动教育是促进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不仅提升动手能力,还可以强健体魄。下面是小雨搜集的有关劳动教育的材料,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表的主要信息。
2022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2022年9月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劳动课程的内容共设置了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个项目组成。
示例:劳动课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任务要求,随着年级升高,劳动课程内容难度加大。
二、阅读与鉴赏(45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7~8题。
【甲】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乙】西过渭州①见渭水思秦川岑参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凭②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注】①渭州:今甘肃陇西县西南一带。后面提到的“秦川”“雍州”均借指长安。
②凭:请。
【乙参考译文】长长的渭水东流不休,什么时候能流到雍州 请带上我的两行热泪,向着遥远的故乡奔流。
7.(2分)甲、乙两诗均是五言绝句,甲诗从登高、饮酒、赏菊等风俗来看,描述的节日应该是重阳节。
8.(2分)甲、乙两诗都是写行进途中的故园之思,其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作答。
甲诗除了有故园之思外,还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乙诗则只有思乡之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乙】季札①将使于晋②,持宝剑而行,过徐君③。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季子为有晋之使,未之献也,然其心许之矣。反,徐君已死矣。悔之,于是解剑致嗣君④。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季子乃至墓,以剑县徐君墓树而去。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卷七》)【注】①季札:春秋时吴国公子。②晋:晋国。③徐君:徐国国君。④嗣君:继位的国君。
【乙参考译文】季札将要出使晋国,他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君。徐君观赏季札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神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季札因为有出使晋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札(在晋国完成了出使任务)返回,可是徐君却已经死了。季札心里很后悔,于是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国君。继位的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季札于是来到徐君的墓前,把宝剑挂在了徐君坟墓边的树上就离开了。
9.(4分)请完成下面文言词汇整理单。
类型 字词 释义
通假字 反,徐君已死矣 以剑县徐君墓树而去 反:(1)同“返”,返回 县:同“悬”,挂
一词多义 季札将使于晋季子为有晋之使 使:(2)出使 使:使者
词类活用 传不习乎 饭疏食,饮水 传:(3)老师传授的知识 饭:(4)吃
10.(2分)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C)
A.曲肱而枕之B.不言而色欲之
C.季子为有晋之使D.然其心许之矣
【点拨】该句中“之”为助词,其他三项中“之”均为代词。
11.(2分)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
12.(2分)请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三军可夺帅也,匹
夫不可夺志也。
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13.(2分)“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中哪个字应该读重音 请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一:我认为“色”应该读重音,因为徐君非常喜欢这把宝剑,十分想得到它,连脸上的神色也会变得十分羡慕与渴求,“色”字读重音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示例二:我认为“欲”应该读重音,因为徐君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十分想得到这把宝剑,“欲”读重音可以体现他内心强烈的欲望。(言之成理即可)
14.(2分)曾子认为与朋友相交要守信。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季札的行为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
季札虽然只是心里答应了徐君,但最后他也遵守了心中的承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
材料—: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的产生和发展,与古代的风俗有着直接的关系,人们用它作为迎春喜庆的装饰品,还广泛应用到刺绣、印染、陶瓷等工艺制作中。
我国剪纸内容丰富,充满生活气息和吉祥喜庆的气氛。多年以来经过民间艺人不断推陈出新,剪纸的表现形式风格多样,大体上可分为简刻和繁刻两类。北方以粗犷豪放、造型简练著称,南方则以构图繁茂、精巧秀美闻名。南北剪纸各有所长,它们以朴素的装饰情趣成为人们美化生活的最实惠的饰物。
知识小贴士
剪纸的定义 剪纸是作者运用剪刀、刻刀等工具,用纸进行剪、 刻、镂空等艺术加工,使之达到造型目的,成为有装饰情趣的平面造型艺术品
剪纸的题材 有人物、动物、植物、风景、吉祥图案等
剪纸的样式 有窗花、墙花、门笺、喜花、鞋花、枕花、衣袖花、礼花等
材料二:国家级非遗项目高密剪纸的传承人李金波介绍,创作剪纸最基本的要求便是平、快、顺。“平”就是剪刀的开刀要平行,“快”就是剪刀刃要锋利,“顺”就是从剪刀根部的交叉到尖部没有一点杂音,中间不能有打磨时留下的切口。在创作作品时,右手拿剪刀,在左手握纸进行剪制,脑海里要有一定的内容,从什么地方开剪,什么地方收剪,线条要相连,不能断开,要处理好整幅作品的黑白灰关系,寓意要吉祥,重点要突出。
材料三:近年来,在剪纸非遗界,刮起一股“创新现代剪刻纸”之风,脱离中国传统民间剪纸基因和语言,推销“去民间化”的所谓专业“西洋化”“绘画化”“商品化”等创作理念。
据非遗有关文件规定,当代非遗传承人的职责首先是要坚持在“民间”。守护住“民间”这条正道和底线,才能进行传承与创新。
非遗剪纸的传承,首先应强调“原汁原味”地、“真实无误”地、“全面系统”地“传承”,而不是“创作”。这种整体性的传承是守正的真正含义,也是传承的头等任务!
传承要守的“正”不是泛指一般的艺术创作规律,而是非遗传承的规律。传承要“传”的不仅是把自己的手艺传给下一代,更多的是一种艺术精神,是把历代相传的技艺和图样等“不走样”“不变味”地复原传下去。比如,潮州剪纸拥有许多巧夺天工的技法:罗瑞瑜剪(刻)公鸡鸡冠,独创了暗刀法,又称压刀法,能造成浮雕似的立体感;杨雪友剪公鸡、丹凤,在羽毛处理上则创造了独具匠心的技艺手法——用特小的剪刀进行“切丝”(即锯齿状刀法);李木林也创造了“双面一样花”的技法……他们创造的技法里,深藏着的敬业精神和智慧,都是当下剪纸必须传承不能丢弃的灵魂和生命。
15.(2分)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剪纸发展至今,人们不仅将它用于迎春喜庆,还广泛应用到工艺制作中。
B.我国剪纸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大体上可分为简刻和繁刻两类形式。
C.所谓的“创新现代剪刻纸”之风,已经脱离了中国传统民间剪纸基因和语言。
D.当代非遗传承人的首要职责是把历代相传的技艺和图样等进行创新发扬。
【点拨】根据材料三“据非遗有关文件规定,当代非遗传承人的职责首先是要坚持在‘民间’。守护住‘民间’这条正道和底线,才能进行传承与创新”以及“非遗剪纸的传承,首先应强调‘原汁原味’地……传承的头等任务”可知,当代非遗传承人的首要职责是坚持在“民间”,是“守正”,而不是“创新发扬”。
16.(3分)请围绕“剪纸的非遗传承”,说说这三则材料分别讲述了什么。
材料一介绍的是剪纸的知识,材料二介绍的是剪纸方法,材料三介绍的是剪纸技艺的传承;三则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体现出剪纸非遗传承的重要性和意义,材料三点明剪纸非遗传承的正确方式。(意思对即可)
17.(2分)小文的邻居刘大婶,从事剪纸三十余年,最近却有人告诉她“剪纸只有仿照西洋画的形式,才能吸引更多外国人购买,拥有更大市场”。刘大婶听后一脸困惑,不知道如何剪纸了。请你结合以上材料,为刘大婶解惑。
示例:刘大婶,您好!剪纸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间艺术。倘若脱离民间一味追求西洋画,就打破了剪纸的底线,使之缺乏真正的底蕴。所以您还是按照传统的剪纸工艺来做,不要轻信他人之言。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
一粒榆树的种子
于小燕
①一粒榆树的种子被风一吹,落在了泥地里的一块水泥板下。
②春天到来,榆树种子听到了春风的召唤,内心蠢蠢欲动,他也想发芽,想钻出土壤,想长出叶子,也想伸出长长的身体去迎接太阳。可是他知道,他身上压着一块水泥板,就算发了芽,也是出不去的。榆树种子长叹一声,缩紧身躯,继续睡觉。
③忽然,榆树种子听到由远及近的脚步声,是一个小姑娘和她的奶奶。小姑娘说:“奶奶你坐下,我帮你去摘花。”
④小姑娘扶奶奶在水泥板上坐下来,“腾腾腾”跑远了,一会儿又跑回来,赞叹地说:“奶奶,你看,多么美丽的花儿呀!这是蒲公英,橘黄色的。”说完,她又跑开了,一会儿工夫,她又拿着一枝马兰花回来,对奶奶说:“奶奶,我们来早了,许多的花还都没开呢。我摘了一枝马兰花,奶奶你看,真好看!”
⑤奇怪的是,她的奶奶一直没有说话。小姑娘不停地跑来跑去,把自己看到的花儿草儿告诉奶奶。跑累了,她就在奶奶身边坐下来,两只手抱着奶奶的胳膊,头倚在奶奶的肩上,轻声地说:“奶奶,要是你的眼睛还亮着就好了。你就能看见这儿。这儿可美了,是你以前经常带我来玩的地方。你看见了这儿,就会想起我,想起爸爸妈妈,想起以前的事情,恢复记忆了。”榆树种子这才明白,示例:怪不得一直是小姑娘一个人在说话,原来她的奶奶不仅失明了,还失忆了。
⑥榆树种子在水泥板下面,听着小姑娘给奶奶一样一样地介绍花儿,说着花儿的颜色、香味,称赞着今天的天气好晴朗、天空好湛蓝。榆树种子也想出去,看看红花,看看绿叶,看看太阳,看看山坡,看看他的妈妈,看看老邻居杨树伯伯,于是他挺挺肚,伸伸腰,努力地一寸一寸长起来。
⑦终于,榆树的芽伸了出来,可是马上就碰到了水泥板。水泥板太硬,榆树芽用了很大的力气,冲锋了几次,都没有在水泥板上留个印儿。他又鼓起勇气,用尽全身的力气,向水泥板发起最后的攻击,可还是失败了。榆树芽垂头丧气,他蜷起了身子,决定不再做这样徒劳的事。这时,一只蚯蚓爬过来,微笑着问:“豆芽菜,你怎么了 ”
⑧榆树芽就把情况告诉了蚯蚓。蚯蚓说道:“强大有强大的力量,柔弱有柔弱的力量。水泥板虽然强大,可是它不会动,我们虽然弱小,但是我们有自由的灵魂。只要努力,就不会白费。你跟着我来!”说着,蚯蚓就向前爬去,他柔软的身体一蜷一缩,顺着水泥板的板壁,慢慢地向前移动。速度之慢,就像一点儿都没动。
⑨榆树芽被蚯蚓这种坚强乐观的精神感染了,他马上微笑着,努力伸展身体,每天坚强地生长着。一日一日,一寸一寸,不知过了多少个日夜,一丝光忽然射过来,榆树芽终于钻出了土壤,从水泥板下面长出来了。
⑩几个月后,一个小姑娘牵着一个老奶奶的手,从一棵生机勃勃的小榆树旁边经过。小榆树一眼就认出来,她们就是那天在水泥板上坐过,激发他追求美好生活的祖孙俩。她们笑吟吟地走过,一点也不知道,一棵小榆树正带着满怀热情,带着无限感激,真诚地祝福她们呢。
(选自《知识窗》2023年第4期,有删改)
18.(2分)通读全文,将下面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一粒榆树种子听到春风的呼唤,跃跃欲试,但因为身上压着水泥板,最终还是放弃了出去的念头→①小姑娘的话唤起了榆树种子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于是它努力生长起来→②树种子在生长过程中遇到困难,蚯蚓鼓励、引导他从水泥板下面长出来→榆树种子破土之后生机勃勃,他再次看到祖孙俩,并对她们充满感激和祝福
19.(2分)联系上下文,在第⑤段横线处补写出“榆树种子这才明白”的内容。
示例:怪不得一直是小姑娘一个人在说话,原来她的奶奶不仅失明了,还失忆了。
20.(2分)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的句子。
榆树芽垂头丧气,他蜷起了身子,决定不再做这样徒劳的事。
运用神态描写(“垂头丧气”)和动作描写(“蜷”),形象地写出了榆树种子在生长过程中遇到困难后的状态,表现了他失落、气馁的心情。
21.(3分)文章中不止一次写榆树种子遇到困难想要放弃,这样的情节是否重复、多余 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不重复、多余。这个内容第一次出现在第②段,榆树种子听到春风的召唤,跃跃欲试,但因为身上压着水泥板,只好无奈妥协,安于现状。第二次出现在第⑦段,榆树种子发芽后碰到水泥板,几番尝试后,仍然失败,决定放弃向上生长。两次叙述,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通过这些情节,榆树种子的形象也变得立体、丰满起来。
22.(3分)本文的主角是榆树种子,可是作者花了不少笔墨描写祖孙俩和蚯蚓,这是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文中写小姑娘向奶奶介绍各种花,试图唤起奶奶的记忆,她们引发了榆树种子对外面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1分)。写蚯蚓,用蚯蚓富有深意的语言和行动引导榆树种子继续努力,为他冲破障碍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法指导(1分)。因此,祖孙俩和蚯蚓都是榆树种子生长过程中的引领者,衬托了榆树种子为了追求美好生活,积极乐观、坚持不懈、顽强生长的形象,同时也推动
了故事情节的发展(1分)。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3~26题。
【甲】“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节选自《五猖会》)
【乙】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 ……”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3.(2分)两篇选文均描述了“我”读书学习的经历,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甲 乙
选文描述了大清早“我”被父亲要求背诵《鉴略》的场景。 选文描述了“我”在三味书屋 学习的场景。
24.(2分)“我”迫切地想背完书去看五猖会和“我”着急向老师请教关于“怪哉”的问题,都体现出“我”的什么性格特点
这两件事都体现出了“我”好奇心强、天真、充满童趣的特点。
25.(2分)父亲和先生都是“我”的长辈,请你根据选文内容说说父亲和先生分别是怎样的人。
甲 乙
父亲是一位严厉、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严格,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然而,他的教育方式过于苛刻,缺乏与孩子的沟通,让孩子感到有压力和无奈。 先生是一位有学问、有品德的教育者,被誉为城中最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对学生严厉,重视学生的品德和学习,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并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学生。
26.(2分)请探究《五猖会》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旨。
《五猖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五猖会》反映了当时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以及孩子们在其中的无奈和挣扎。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美好的生活的心理,也反映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束缚。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7.(5分)照片不仅仅是一幅定格的画面,更记录着一段记忆。班级开展“听我说这张照片的故事”主题活动,请你为活动出份力,从下面的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日常的自拍、出游时的美景、重要时刻的记录……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为了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请你以班长的身份写一则通知,告知同学们回去后找出一张自己最喜欢的照片并于明天上学时带到学校来(80字左右)。
任务二:“照片”或许引发了你的联想和想象,校刊摄影专栏刊登了右边这张名为《父与子》的照片。请你仔细观察照片,抓住典型细
节,适当运用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描绘照片的内容,在活动上与同学们分享(不少于100字)。
28.(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生活犹如一本相册,里面装着许多的“照片”,记录着各种各样的画面,其中总会有一些画面令人印象深刻。请以“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技术的发展让拍照变得容易,每次按下快门都有特殊的意义。请将“我想和合张照”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不同时期看同一张照片会有不同的体验,在不一样的体验中,我们一天天成长……这会引发你哪些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文不少于5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2024版七上语文第三单元检测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班级准备开展以“争做好少年”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参与其中并完成下列任务。
少年当以纯粹之心看世界,以热烈之心爱生活。下面文字是小语对身边世界的记录,其中有些字词他拿不准,请帮他判断。
坐在窗前看世界,是一件颇有趣味的事。向上,可以看见碧蓝的云xiāo,棉花糖一样的云朵在风的催促下匆匆前行,仿佛在探索天空的奥秘;向下,是①A(A.美不胜收B.花枝招展)的花田,有鲜嫩欲滴的芍药,有雍容华贵的牡丹,有热情洋溢的玫瑰;向左,可以看见那条人迹hǎn至的胡同,那是张爷爷家的大花猫和李阿姨家的黑猫比武过招的擂台之一,当然,你还可以看到轻捷的小麻雀小心翼翼地啄食;向右,踮起脚可以看到一个砖红色屋顶的地儿,那便是②B(A.高朋满座B.人声鼎沸)的菜市场。
1.(2分)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轻捷(jié) 小心翼翼(yì)
云xiāo(霄) 人迹hǎn(罕)至
2.(2分)请在语段横线处填入最合适的成语。(填序号)
【点拨】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第一空,形容花田中繁花似锦,让人目不暇接,应选“美不胜收”,故选A。
高朋满座:高贵的宾客坐满了席位,形容来宾很多。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第二空,用来形容菜市场的热闹,应用“人声鼎沸”,故选B。
3.(2分)用传统文化精髓滋养青少年,有利于促使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请阅读下面诗句,说说它们分别描写的节日及节日习俗。
(1)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端午节吃粽子、挂艾草
(2)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重阳节喝菊花酒、登高
4.(3分)小文分享了一段文字,鼓励大家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习惯,其中有三处错误,请根据提示修改。
【A】青少年时期是性格与行为塑形的关键阶段,养成良好习惯至关重要。【B】无论是每日坚持读书、运动,还是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这些看似微小的习惯,都将累积成我们未来成功的基石。【C】如果你在青少年时期养成了好的习惯,那么,这种习惯在以后的岁月里基本上差不多改不掉了。【D】因此,让我们珍惜这段时光,努力培育好习惯,为未来的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1)【B】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修改意见:将分号改为逗号。
(2)【C】句语义重复,修改意见:删去“差不多”。
(3)【D】句用词不当,修改意见:将“培育”改为“培养”。
5.(8分)人间最美少年时,正是读书好时期。小文是古诗文爱好者,他整理了如下表格,准备展示自己阅读古诗文的成果,请帮他补写。
意象 表情达意 古诗文 作者及出处
笛声 笛声凄凉幽怨,唤起了边地战士们的乡愁。 ①不知何处吹芦管 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草木 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致,与充满和平、安详生活气息的景致相映衬,体现了游子的无限愁思。 ③枯藤老树昏鸦 ④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落花 既有个人身世之悲,又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⑤正是江南好风景 ⑥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大海 大海的广袤、山岛的峻峭,都是诗人情感和志向的寄托,都能体现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⑦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⑧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6.(3分)劳动教育是促进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不仅提升动手能力,还可以强健体魄。下面是小雨搜集的有关劳动教育的材料,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表的主要信息。
2022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2022年9月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劳动课程的内容共设置了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个项目组成。
示例:劳动课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任务要求,随着年级升高,劳动课程内容难度加大。
二、阅读与鉴赏(45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7~8题。
【甲】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乙】西过渭州①见渭水思秦川岑参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凭②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注】①渭州:今甘肃陇西县西南一带。后面提到的“秦川”“雍州”均借指长安。
②凭:请。
【乙参考译文】长长的渭水东流不休,什么时候能流到雍州 请带上我的两行热泪,向着遥远的故乡奔流。
7.(2分)甲、乙两诗均是五言绝句,甲诗从登高、饮酒、赏菊等风俗来看,描述的节日应该是重阳节。
8.(2分)甲、乙两诗都是写行进途中的故园之思,其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作答。
甲诗除了有故园之思外,还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乙诗则只有思乡之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乙】季札①将使于晋②,持宝剑而行,过徐君③。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季子为有晋之使,未之献也,然其心许之矣。反,徐君已死矣。悔之,于是解剑致嗣君④。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季子乃至墓,以剑县徐君墓树而去。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卷七》)【注】①季札:春秋时吴国公子。②晋:晋国。③徐君:徐国国君。④嗣君:继位的国君。
【乙参考译文】季札将要出使晋国,他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君。徐君观赏季札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神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季札因为有出使晋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札(在晋国完成了出使任务)返回,可是徐君却已经死了。季札心里很后悔,于是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国君。继位的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季札于是来到徐君的墓前,把宝剑挂在了徐君坟墓边的树上就离开了。
9.(4分)请完成下面文言词汇整理单。
类型 字词 释义
通假字 反,徐君已死矣 以剑县徐君墓树而去 反:(1)同“返”,返回 县:同“悬”,挂
一词多义 季札将使于晋季子为有晋之使 使:(2)出使 使:使者
词类活用 传不习乎 饭疏食,饮水 传:(3)老师传授的知识 饭:(4)吃
10.(2分)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C)
A.曲肱而枕之B.不言而色欲之
C.季子为有晋之使D.然其心许之矣
【点拨】该句中“之”为助词,其他三项中“之”均为代词。
11.(2分)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
12.(2分)请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三军可夺帅也,匹
夫不可夺志也。
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13.(2分)“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中哪个字应该读重音 请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一:我认为“色”应该读重音,因为徐君非常喜欢这把宝剑,十分想得到它,连脸上的神色也会变得十分羡慕与渴求,“色”字读重音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示例二:我认为“欲”应该读重音,因为徐君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十分想得到这把宝剑,“欲”读重音可以体现他内心强烈的欲望。(言之成理即可)
14.(2分)曾子认为与朋友相交要守信。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季札的行为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
季札虽然只是心里答应了徐君,但最后他也遵守了心中的承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
材料—: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的产生和发展,与古代的风俗有着直接的关系,人们用它作为迎春喜庆的装饰品,还广泛应用到刺绣、印染、陶瓷等工艺制作中。
我国剪纸内容丰富,充满生活气息和吉祥喜庆的气氛。多年以来经过民间艺人不断推陈出新,剪纸的表现形式风格多样,大体上可分为简刻和繁刻两类。北方以粗犷豪放、造型简练著称,南方则以构图繁茂、精巧秀美闻名。南北剪纸各有所长,它们以朴素的装饰情趣成为人们美化生活的最实惠的饰物。
知识小贴士
剪纸的定义 剪纸是作者运用剪刀、刻刀等工具,用纸进行剪、 刻、镂空等艺术加工,使之达到造型目的,成为有装饰情趣的平面造型艺术品
剪纸的题材 有人物、动物、植物、风景、吉祥图案等
剪纸的样式 有窗花、墙花、门笺、喜花、鞋花、枕花、衣袖花、礼花等
材料二:国家级非遗项目高密剪纸的传承人李金波介绍,创作剪纸最基本的要求便是平、快、顺。“平”就是剪刀的开刀要平行,“快”就是剪刀刃要锋利,“顺”就是从剪刀根部的交叉到尖部没有一点杂音,中间不能有打磨时留下的切口。在创作作品时,右手拿剪刀,在左手握纸进行剪制,脑海里要有一定的内容,从什么地方开剪,什么地方收剪,线条要相连,不能断开,要处理好整幅作品的黑白灰关系,寓意要吉祥,重点要突出。
材料三:近年来,在剪纸非遗界,刮起一股“创新现代剪刻纸”之风,脱离中国传统民间剪纸基因和语言,推销“去民间化”的所谓专业“西洋化”“绘画化”“商品化”等创作理念。
据非遗有关文件规定,当代非遗传承人的职责首先是要坚持在“民间”。守护住“民间”这条正道和底线,才能进行传承与创新。
非遗剪纸的传承,首先应强调“原汁原味”地、“真实无误”地、“全面系统”地“传承”,而不是“创作”。这种整体性的传承是守正的真正含义,也是传承的头等任务!
传承要守的“正”不是泛指一般的艺术创作规律,而是非遗传承的规律。传承要“传”的不仅是把自己的手艺传给下一代,更多的是一种艺术精神,是把历代相传的技艺和图样等“不走样”“不变味”地复原传下去。比如,潮州剪纸拥有许多巧夺天工的技法:罗瑞瑜剪(刻)公鸡鸡冠,独创了暗刀法,又称压刀法,能造成浮雕似的立体感;杨雪友剪公鸡、丹凤,在羽毛处理上则创造了独具匠心的技艺手法——用特小的剪刀进行“切丝”(即锯齿状刀法);李木林也创造了“双面一样花”的技法……他们创造的技法里,深藏着的敬业精神和智慧,都是当下剪纸必须传承不能丢弃的灵魂和生命。
15.(2分)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剪纸发展至今,人们不仅将它用于迎春喜庆,还广泛应用到工艺制作中。
B.我国剪纸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大体上可分为简刻和繁刻两类形式。
C.所谓的“创新现代剪刻纸”之风,已经脱离了中国传统民间剪纸基因和语言。
D.当代非遗传承人的首要职责是把历代相传的技艺和图样等进行创新发扬。
【点拨】根据材料三“据非遗有关文件规定,当代非遗传承人的职责首先是要坚持在‘民间’。守护住‘民间’这条正道和底线,才能进行传承与创新”以及“非遗剪纸的传承,首先应强调‘原汁原味’地……传承的头等任务”可知,当代非遗传承人的首要职责是坚持在“民间”,是“守正”,而不是“创新发扬”。
16.(3分)请围绕“剪纸的非遗传承”,说说这三则材料分别讲述了什么。
材料一介绍的是剪纸的知识,材料二介绍的是剪纸方法,材料三介绍的是剪纸技艺的传承;三则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体现出剪纸非遗传承的重要性和意义,材料三点明剪纸非遗传承的正确方式。(意思对即可)
17.(2分)小文的邻居刘大婶,从事剪纸三十余年,最近却有人告诉她“剪纸只有仿照西洋画的形式,才能吸引更多外国人购买,拥有更大市场”。刘大婶听后一脸困惑,不知道如何剪纸了。请你结合以上材料,为刘大婶解惑。
示例:刘大婶,您好!剪纸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间艺术。倘若脱离民间一味追求西洋画,就打破了剪纸的底线,使之缺乏真正的底蕴。所以您还是按照传统的剪纸工艺来做,不要轻信他人之言。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
一粒榆树的种子
于小燕
①一粒榆树的种子被风一吹,落在了泥地里的一块水泥板下。
②春天到来,榆树种子听到了春风的召唤,内心蠢蠢欲动,他也想发芽,想钻出土壤,想长出叶子,也想伸出长长的身体去迎接太阳。可是他知道,他身上压着一块水泥板,就算发了芽,也是出不去的。榆树种子长叹一声,缩紧身躯,继续睡觉。
③忽然,榆树种子听到由远及近的脚步声,是一个小姑娘和她的奶奶。小姑娘说:“奶奶你坐下,我帮你去摘花。”
④小姑娘扶奶奶在水泥板上坐下来,“腾腾腾”跑远了,一会儿又跑回来,赞叹地说:“奶奶,你看,多么美丽的花儿呀!这是蒲公英,橘黄色的。”说完,她又跑开了,一会儿工夫,她又拿着一枝马兰花回来,对奶奶说:“奶奶,我们来早了,许多的花还都没开呢。我摘了一枝马兰花,奶奶你看,真好看!”
⑤奇怪的是,她的奶奶一直没有说话。小姑娘不停地跑来跑去,把自己看到的花儿草儿告诉奶奶。跑累了,她就在奶奶身边坐下来,两只手抱着奶奶的胳膊,头倚在奶奶的肩上,轻声地说:“奶奶,要是你的眼睛还亮着就好了。你就能看见这儿。这儿可美了,是你以前经常带我来玩的地方。你看见了这儿,就会想起我,想起爸爸妈妈,想起以前的事情,恢复记忆了。”榆树种子这才明白,示例:怪不得一直是小姑娘一个人在说话,原来她的奶奶不仅失明了,还失忆了。
⑥榆树种子在水泥板下面,听着小姑娘给奶奶一样一样地介绍花儿,说着花儿的颜色、香味,称赞着今天的天气好晴朗、天空好湛蓝。榆树种子也想出去,看看红花,看看绿叶,看看太阳,看看山坡,看看他的妈妈,看看老邻居杨树伯伯,于是他挺挺肚,伸伸腰,努力地一寸一寸长起来。
⑦终于,榆树的芽伸了出来,可是马上就碰到了水泥板。水泥板太硬,榆树芽用了很大的力气,冲锋了几次,都没有在水泥板上留个印儿。他又鼓起勇气,用尽全身的力气,向水泥板发起最后的攻击,可还是失败了。榆树芽垂头丧气,他蜷起了身子,决定不再做这样徒劳的事。这时,一只蚯蚓爬过来,微笑着问:“豆芽菜,你怎么了 ”
⑧榆树芽就把情况告诉了蚯蚓。蚯蚓说道:“强大有强大的力量,柔弱有柔弱的力量。水泥板虽然强大,可是它不会动,我们虽然弱小,但是我们有自由的灵魂。只要努力,就不会白费。你跟着我来!”说着,蚯蚓就向前爬去,他柔软的身体一蜷一缩,顺着水泥板的板壁,慢慢地向前移动。速度之慢,就像一点儿都没动。
⑨榆树芽被蚯蚓这种坚强乐观的精神感染了,他马上微笑着,努力伸展身体,每天坚强地生长着。一日一日,一寸一寸,不知过了多少个日夜,一丝光忽然射过来,榆树芽终于钻出了土壤,从水泥板下面长出来了。
⑩几个月后,一个小姑娘牵着一个老奶奶的手,从一棵生机勃勃的小榆树旁边经过。小榆树一眼就认出来,她们就是那天在水泥板上坐过,激发他追求美好生活的祖孙俩。她们笑吟吟地走过,一点也不知道,一棵小榆树正带着满怀热情,带着无限感激,真诚地祝福她们呢。
(选自《知识窗》2023年第4期,有删改)
18.(2分)通读全文,将下面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一粒榆树种子听到春风的呼唤,跃跃欲试,但因为身上压着水泥板,最终还是放弃了出去的念头→①小姑娘的话唤起了榆树种子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于是它努力生长起来→②树种子在生长过程中遇到困难,蚯蚓鼓励、引导他从水泥板下面长出来→榆树种子破土之后生机勃勃,他再次看到祖孙俩,并对她们充满感激和祝福
19.(2分)联系上下文,在第⑤段横线处补写出“榆树种子这才明白”的内容。
示例:怪不得一直是小姑娘一个人在说话,原来她的奶奶不仅失明了,还失忆了。
20.(2分)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的句子。
榆树芽垂头丧气,他蜷起了身子,决定不再做这样徒劳的事。
运用神态描写(“垂头丧气”)和动作描写(“蜷”),形象地写出了榆树种子在生长过程中遇到困难后的状态,表现了他失落、气馁的心情。
21.(3分)文章中不止一次写榆树种子遇到困难想要放弃,这样的情节是否重复、多余 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不重复、多余。这个内容第一次出现在第②段,榆树种子听到春风的召唤,跃跃欲试,但因为身上压着水泥板,只好无奈妥协,安于现状。第二次出现在第⑦段,榆树种子发芽后碰到水泥板,几番尝试后,仍然失败,决定放弃向上生长。两次叙述,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通过这些情节,榆树种子的形象也变得立体、丰满起来。
22.(3分)本文的主角是榆树种子,可是作者花了不少笔墨描写祖孙俩和蚯蚓,这是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文中写小姑娘向奶奶介绍各种花,试图唤起奶奶的记忆,她们引发了榆树种子对外面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1分)。写蚯蚓,用蚯蚓富有深意的语言和行动引导榆树种子继续努力,为他冲破障碍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法指导(1分)。因此,祖孙俩和蚯蚓都是榆树种子生长过程中的引领者,衬托了榆树种子为了追求美好生活,积极乐观、坚持不懈、顽强生长的形象,同时也推动
了故事情节的发展(1分)。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3~26题。
【甲】“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节选自《五猖会》)
【乙】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 ……”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3.(2分)两篇选文均描述了“我”读书学习的经历,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甲 乙
选文描述了大清早“我”被父亲要求背诵《鉴略》的场景。 选文描述了“我”在三味书屋 学习的场景。
24.(2分)“我”迫切地想背完书去看五猖会和“我”着急向老师请教关于“怪哉”的问题,都体现出“我”的什么性格特点
这两件事都体现出了“我”好奇心强、天真、充满童趣的特点。
25.(2分)父亲和先生都是“我”的长辈,请你根据选文内容说说父亲和先生分别是怎样的人。
甲 乙
父亲是一位严厉、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严格,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然而,他的教育方式过于苛刻,缺乏与孩子的沟通,让孩子感到有压力和无奈。 先生是一位有学问、有品德的教育者,被誉为城中最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对学生严厉,重视学生的品德和学习,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并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学生。
26.(2分)请探究《五猖会》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旨。
《五猖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五猖会》反映了当时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以及孩子们在其中的无奈和挣扎。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美好的生活的心理,也反映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束缚。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7.(5分)照片不仅仅是一幅定格的画面,更记录着一段记忆。班级开展“听我说这张照片的故事”主题活动,请你为活动出份力,从下面的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日常的自拍、出游时的美景、重要时刻的记录……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为了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请你以班长的身份写一则通知,告知同学们回去后找出一张自己最喜欢的照片并于明天上学时带到学校来(80字左右)。
任务二:“照片”或许引发了你的联想和想象,校刊摄影专栏刊登了右边这张名为《父与子》的照片。请你仔细观察照片,抓住典型细
节,适当运用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描绘照片的内容,在活动上与同学们分享(不少于100字)。
任务一示例:
通知 亲爱的同学们: 为了“听我说这张照片的故事”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请大家回家后,找出一张自己最喜欢的照片并于明天上学时带到学校来。 期待大家带来的精彩照片! 班长 ××××年××月××日
任务二
示例:大雨正在下着,在车来车往的马路上,一位父亲骑着单车正在往家里赶,单车的后面载着他的儿子,父亲两只手稳稳地把住车把使劲踩着单车,后座上的儿子一只手抓着父亲的衣服,另一只手撑起一把大伞,他把伞撑得高高的,高出父亲的头顶许多,好既不让父亲被雨淋着,也不遮挡父亲的视线。
28.(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生活犹如一本相册,里面装着许多的“照片”,记录着各种各样的画面,其中总会有一些画面令人印象深刻。请以“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技术的发展让拍照变得容易,每次按下快门都有特殊的意义。请将“我想和合张照”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不同时期看同一张照片会有不同的体验,在不一样的体验中,我们一天天成长……这会引发你哪些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文不少于5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