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崔颢
黄 鹤 楼
学习目标
1.理解、感受诗人们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
1
认识诗人
主目录
2
疏通诗意
3
赏诗句悟感情
4
总结拓展
1
认识诗人
走进诗人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崔颢的诗作风格分期比较明显。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期漫游各地,随军出塞,诗风变得雄浑奔放、气势宏伟。主要作品有《黄鹤楼》等。
写作背景
黄鹤楼素有“天下绝景”之美誉。诗人登临黄鹤楼,萌生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写下此诗。这首诗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知识链接
黄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奇姿雕甍(méng),重檐翼舒,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霭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
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
知识链接
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址黄鹄矶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酒店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黄鹄矶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个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
知识链接
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东吴主孙权下令“城江夏山”,也就是下令在武昌江边倚着蛇山建一座城池。当时,孙权的主要对手曹操与东吴隔江而制。因此,长江天险的防守对东吴来说非常重要。为了随时掌握江上的情况,在修建武昌城的时候,还在沿江一处叫做黄鹄矶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望楼。这座望楼,就是黄鹤楼的雏形。
黄鹤楼历史沿革
知识链接
黄鹤楼历史沿革
随着历史的演变,黄鹤楼逐渐失去了它的军事价值,而成为人们饮酒消遣,欣赏风景的好去处。在一千七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黄鹤楼可以说是饱经沧桑,受尽磨难。它先后十余次毁于战乱,或意外失火。先后十余次被毁,又十余次被重建。黄鹤楼最后一次被毁是在公元1884年,最后一次重建是在1981年动工,1984年建成的。
知识链接
诗词中的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孟浩然、王维、杜牧、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黄鹤楼》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2
疏通诗意
朗读诗歌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崔 颢—
字音字形
崔 ( cuī ) 颢 ( hào )
黄 ( huáng ) 鹤 ( hè )
千 ( qiān ) 载 ( zǎi )
悠 ( yōu ) 悠 ( yōu )
萋 ( qī ) 萋 ( qī )
鹦 ( yīng ) 鹉 ( wǔ )
字词解释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平野。川,平野、平地。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疏通诗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去:离开。
空余:只剩下,仅留下。
悠悠:闲静的样子。
译文:
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悠悠飘荡。
疏通诗意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历历:清晰的样子。
乡关:故乡。
烟波:烟霭笼罩江面。
译文:
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茂盛长满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家乡,烟霭笼罩的长江激起思乡的哀愁。
3
赏诗句悟感情
赏诗句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巧用典故,“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意,使人想象传说中的仙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在之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赏诗句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不再回返,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
赏诗句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进入景物描写,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赏诗句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的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悟感情
1. 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黄鹤楼、白云、晴川、汉阳树、芳草、鹦鹉洲、烟波、江流
悟感情
2.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本联描绘了作者晴日在黄鹤楼所观之景:天气晴好,汉阳一带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展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悟感情
3. 《黄鹤楼》一诗中“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只有,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如今只剩下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
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荡荡的,强调时间上的邈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重在抒情。
颔联整体抒发了诗人对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
悟感情
4.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
愁什么呢?
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悟感情
5.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思乡之情。
悟感情
6.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整体赏析
语言使用灵活而讲究,给人以一气贯注之感,令人陶醉。
《黄鹤楼》一诗天造地设,一气贯注。古人论诗讲究“气”,所谓“气”是指诗中所蕴含的精神及气质的深厚修养和所贯穿的逻辑力量以及外在的表现形式。这首诗高华空阔,潇洒清丽,诗中所蕴含的深沉的感慨和渺茫的愁绪毫无半点滞碍,一气流转,顺势而下。诗的前半部分不拘平仄对偶,圆转流畅,后半部分则严格归于七律的法度。人们一气读下来,似乎完全未觉察到诗中的平仄不符和叠字之病,完全被高唱人云的诗句和一贯到底的文气感染和陶醉。
写作特色
意境开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诗的前两联从传说入手,以虚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昔人已乘黄鹤远去,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受。后两联实写登楼的所见所感,很自然地引起诗人浓浓的乡愁。尾联中的日暮思归,正好与诗开篇的缥缈意境相一致。全诗一气呵成,意境开阔,连通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文章结构
4
总结拓展
课堂总结
诗人描写了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感,作者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思。
课堂检测
(1)崔颢登临黄鹤楼,追寻黄鹤踪影,杳然无得,极目远眺,长江对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绚丽之景映入眼帘。
(2)崔颢的《黄鹤楼》中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由此引发思乡之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课堂检测
(3)崔颢在《黄鹤楼》中既融入了仙人乘鹤的传说,又描绘了黄鹤楼近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运用叠词描绘江边美景,这繁荣之景也反衬出诗人内心清冷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拓展延伸
岳阳楼
黄鹤楼
腾王阁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