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
释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朗读课文
把文中缺少人称的句子补充完整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疏通文意
友
友
元方
家君
尊君
尊君
君
君
陈太丘与友 期行, 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 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陈太丘跟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纪七岁,在门外玩耍。
相约同行。期,约定
正午时分
到
舍弃
离开
才
玩耍
客问元方:“尊君 在 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 人 哉!与人期行,相 委而去。”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通“否”
等待
不是
丢下,舍弃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
语气词,表感叹。
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
元方曰:“君与家君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 之。元方入门不顾。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
拉
回头看
信用
就
我父亲
感到惭愧
代词,指元方
对孩子骂他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走进了大门没有回头看他。
1.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
2.古今异义
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 今义:与“来”相对,前去
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知识归纳
3.谦敬称谓
课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知识归纳
尊君——敬称,称对方父亲
君——敬称,称对方
家君——谦称,称自己父亲
文章的编者给文章配了一幅插图,如果让你给插图配上文字,你觉得哪句最合适?
品其言其行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从这些语言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元方?
元方
有勇气、有胆识
懂得“信”
有教养,懂“礼”
元方在文中除了言语之外,还有一处行为,请大家找到。
结合你认识的元方,他的行为符合你心目中的形象吗?假如你就是元方,你当时心里可能想些什么?
友人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任意选择一句友人的言语朗读,注意读出情感。可以加上动作、表情。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你认为友人此时的话有没有道理?你如何理解陈太丘“相委而去”这一行为?
大家觉得陈太丘离开时他的内心是怎样的想的?
友人对元方父亲的行为理解吗?他内心又是怎样想的?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样读?从这句话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友人?
“尊君”——敬称。表现出了友人的礼貌。
“友人惭”——知错就改;
“下车引之”——觉得对不起元方父亲,想留住元方来表示自己的歉意。
联系全文看看,还能不能发现他的其他优点?
齐读元方和友人的对话(分两大组),注意语气的变化,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如何理解“方正”?
品行正直,合乎道义。
元方:
(1)元方并不因为友人是大人就不去指出他的错误,显示出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
(2)元方有原则,他觉得友人错了就“入门不顾”。
友人:知错能改
陈太丘:坚持原则
文中人物是怎样体现“方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