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9课《秦统一中国》(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9课《秦统一中国》(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8 21:4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 9 课 秦 统 一 中 国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秦 灭 六 国
秦始皇
姓 名:
职 位:
登 基:
理 政:
统 一:
嬴政(在位37年)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
除掉权臣,亲理朝政。
22岁时加冕,平定了叛乱
39岁时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
去 世:
50岁出巡时驾崩。
少年帝王
才华初现
成就霸业
一代君王
一、秦灭六国
一、秦灭六国
1.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
材料一:战国以来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材料一:天下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
——梁启超《战国载记》
①人民渴望统一,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材料二: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②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变强,具备统一六国的条件。
一、秦灭六国
1.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
材料三:秦王嬴政即位后,招募人才委以重任,任用许多能臣,如李斯、蒙恬、尉缭、王翦等,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秦始皇嬴政》
③秦王嬴政善用人才
材料四: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④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得当
一、秦灭六国
2.过程: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8年灭赵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
前221年灭齐







寿春
临淄
邯郸
大梁










咸阳
一、秦灭六国
2.过程:
自公元前230年起,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一、秦灭六国
3.秦朝建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意义:
公元前221年
秦王嬴政
咸阳(今陕西西安)
①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原因:
王室衰微
中 央
诸侯争霸
地方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1)秦统一后,原先各自为政形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
(2)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和巩固统一。
皇帝为中心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行政
军事
监察
郡(守)
县(令或长)
皇权至高无上
郡县制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皇 帝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示意图: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名曰‘皇帝’。”
皇帝制
最高统治者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三公九卿制
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
皇帝独尊
直接任命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意义:
材料一:以中央集权为主导,以皇权为最高象征,自秦朝始基本稳定延续两千年。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下,使得政令在全国畅通无阻。中央集权下的政治功能,保障了国家的版图统一。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安定,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
材料二:
“百代皆行秦政制”
——毛泽东
②郡县制的普遍推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的基本模式。
项目 周朝 秦朝
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统治地方的形式
王(天子)
皇帝
周天子在名义上是天下共主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实行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4.比较:
相同点:
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③都在维护国家的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目的: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2.具体统治措施:
(1)政治上: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2)文化上:
制定小篆,作为通用文字







(小篆)
(隶书)
作用:有利于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2.具体统治措施:
(3)经济上:
①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圆形方孔半两钱
作用: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交流。
②统一度量衡
度[长度]
量[容积]
衡[重量]
度——秦一尺约今23.1cm
量——秦一升约今202ml
衡——秦一斤约为今250g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4)交通上:
陆路: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
作用:加强了对各地的控制,便于各地交通往来。
水路: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
规定车轨宽度为6尺
秦帝国驰道分布图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5)军事上:
南方: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北方: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
临洮
辽东
秦长城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秦始皇于公元前214年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筑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史称秦长城。是在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一条蜿蜒的巨龙盘亘静卧于崇山峻岭之间,雄伟壮观。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3.秦的疆域:
秦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长城一带
东海
面积:超过500万平方公里
人口:2500万(前213年)
南海
陇西
秦统一中国
建立
秦朝
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文化:统一文字为小篆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
交通:统一车轨;开凿灵渠
军事: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巩固
统一
秦灭六国
皇帝
中央
三公九卿制
地方
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
疆域四至
东至东海
西到陇西
北至长城
南达南海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练习
1.《史记》记载:“秦钱半两,重为其文。”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据此可知( )
A.秦始皇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B.“半两”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府铸币
C.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制度
D.“半两”钱作为秦朝法定货币在全国流通
D
2.(2024·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中国各地的方言千差万别.虽然语言不通.但秦以后使用同样的文字,使书写交流成为可能,这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及文化认同的产生,意义极共深远。”材料叙述的是“秦朝统一文字”的( )
A.历史肯景 B.主要目的 C.重要内容 D.历史影响
D
3.秦开创的体制包含三大要素:君主“独制”,地方集权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袭。材料中“体制”的创立( )
A.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
C.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D.导致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五、课堂练习
A
4.国家博物馆藏有一块秦代十二字砖,砖上刻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无饥人,践此万岁”的字样。其中“海内皆臣”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B.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C.法律严苛,刑法残酷 D.交通发达,经贸昌盛
B
谢 谢 聆 听!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