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新课标新教材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他们的腐朽统治,导致天下大乱。魏蜀吴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西晋在此基础上统一全国,但统一局面仅维持了30多年。此后东晋南朝与十六国北朝对峙的局面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
单元导言
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16课三国鼎立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第21课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期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新课标新教材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新课导入
京剧《捉放曹》是根据小说《三国演义》创作的剧目,讲述了曹操在逃亡中杀死无睾老汉吕伯奢一家的故事。剧中的曹操是一个疑心极重、冷酷无情的白脸奸臣。然而,这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形象。史书中记载的曹操是什么样子?他和三国鼎立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京剧《捉放曹》中曹操的扮相
新课标新教材
第16课 三国鼎立
前情回顾:
材料二 经过“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人,可到了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
材料一 “白骨露于野外,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
州牧割据
军阀混战
外戚宦官
交替专权
黄巾起义
朝政腐败
社会动荡
东汉灭亡
三国鼎立
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如何?为何出现这一状况?
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人口锐减、民生凋敝
新课标新教材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2022版课程标准:
知道三国鼎立等政权更迭,理解政权分立下孕育着统一的趋势。
CONTENTS
新课标新教材 第16课 三国鼎立
1.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认识曹操势力壮大的原因以及赤壁之战的影响。
2.掌握魏、蜀、吴三国建立的基本史实,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3.正确评价三国这一历史时期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认识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目标
一.官渡之战
二.赤壁之战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三国演义》可谓家喻户晓,你能说出哪些经典的故事情节?张飞和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三国演义》中对他们的描写与历史的真实有许多不同。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人物呢?
新课标新教材
第16课 三国鼎立
PART 01
官渡之战
新课标新教材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一
官渡之战
袁绍号称“四世三公”,占据青、冀、幽、并四州之地,号称“带甲百万,谷支十年”。
曹操所据兖州、司州等地,多受战乱涂炭;所部官兵一度“兵不满万”。
——陈寿《三国志》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
——曹操《述志令》
1.依据材料,分析官渡之战前袁绍和曹操的实力差异并预测战争结果?
董卓之乱后的各割据势力中,以盘踞在河北一带的袁绍最为强大,而曹操占据河南一带也较为强大。
袁强曹弱
曹胜袁败
一
官渡之战
2.思考:曹操为什么最终能够战胜实力比自己强大的袁绍?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焉得属曹家。---《三国演义》
相关史事
两军在官渡相持时,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告之袁军粮草辎重屯于乌巢。曹操便率精兵偷袭乌巢,烧掉袁军粮草,进而大破袁军。最后袁绍只带800名残兵逃过黄河。
战略战术正确,采取火攻。
一
官渡之战
2.思考:曹操为什么最终能够战胜实力比自己强大的袁绍?
材料一: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三国志·魏书·毛玠传》
材料二: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Hu)……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三国志·魏书》
材料三:“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唯才是举,重用人才。
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政治优势
实行屯田制,恢复农业生产。
相关史事
东汉末,世家大族影响很大,曹操因为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不为名士所尊重。曹操为了战胜对手,不得不从较低的社会阶层中网罗人才,拔用那些不齿于名教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
一
官渡之战
·结合教材80页内容,列表展示官渡之战的基本史实。
时间
交战双方
经过
特点
结果
影响
200年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乌巢,火烧囤粮,迅速灭袁军主力
以少胜多
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曹操 VS 袁绍
PART 02
赤壁之战
新课标新教材 第16课 三国鼎立
二
赤壁之战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此诗作于公元208年初,曹操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
1.根据材料和教材内容,分析赤壁之战的背景。
课堂研学: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的什么雄心壮志?
①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
二
赤壁之战
1.根据材料和教材内容,分析赤壁之战的背景。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诸葛亮《隆中对》
(周瑜部将)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与结盟好……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鲁肃《榻上策》
②刘备与孙权联合迎战曹军。
诸葛亮,字孔明。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隆中对”。
二
赤壁之战
战役 赤壁之战 时间 作战双方
力量对比
战术
结果 影响 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
曹军
孙刘联军
不习水战,连接船舰
兵力20余万
兵力约5万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曹操败兵北撤。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黄盖诈降,借东风,火烧赤壁
2.结合课本内容,按要求完成赤壁之战概况表。
二
赤壁之战
《三国演义》VS《三国志》
西晋初期 陈寿
元末明初 罗贯中
3.问题思考: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同于史书记载,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不同 说说你的想法。
虚构
or
真实
二
赤壁之战
3.小说与历史的关系
叙述 出处
冬十月癸未朔,日有食之。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 《后汉书·孝献帝纪》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引军北还 《资治通鉴》
结论:赤壁之战最终曹操失败
二
赤壁之战
4.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北伐乌桓获大胜之后,骄傲情绪很重·——张作耀《曹操传》
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三国志》
亮(诸葛亮)曰:“……曹操之众,远来疲弊……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三国志》
·赤壁之战中优势明显的曹军遭到失败的原因?
新课标新教材 第16课 三国鼎立
PART 03
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三
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赤壁之战前各政治力量分布示意图
刘备
赤壁之战后各政治力量分布示意图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1.三国鼎立的背景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
三
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魏
蜀
吴
·三国时代开始的标志:220年洛阳曹丕建魏
·蜀汉的建立:刘备221成都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229建业孙权称帝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标志着东汉的结束。
2.三国鼎立的形成
三
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2.魏蜀吴的发展
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诸葛亮赏罚分明、宽严并用,尊重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教会他们谋生的技术,帮助他们改进生活,以理服人,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吴国的立国方针 “务农重谷”;派人到达台湾,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发展了海外贸易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曹操和他的后继者一直重视屯田,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三
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4.三国鼎立这一格局相较于东汉末年是进步or倒退?
东汉末年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抛子弃草间。
--王粲《七哀诗》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三国时期
三国统治者都注重发展生产,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农业发展起来;蜀国丝织业兴旺;吴国造船业发达……
三国鼎立虽是三分天下,但却实现了局部的统一,有利于当地的经济恢复与发展,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来说,是历史的进步。
·
探究拓展
第16课 三国鼎立
人物评价: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如何评价曹操?
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
一分为二,从其功、过两方面去评价。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京剧《击鼓骂曹》:如今出了个奸曹操,上欺天子下压群僚。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宁教我负天下人,勿叫天下人负我。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西晋·陈寿《三国志》
他是拨乱世的英雄!
——当代史学家·范文澜
*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推动了历史进步。
*当然,曹操的性格也有另一面,即凶残、奸诈。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七擒孟获
刘备去世后,南中地区屡屡发生反叛。诸葛亮率军南征,采取了“攻心为上”的策略,曾将当地首领孟获俘获。孟获不服,诸葛亮便把他释放,后来又捉住了他,又将他释放。在第七次被释放的时候,孟获心悦诚服地表示归降。南中地区的平定,稳定了蜀汉的战略后方,开发了西南地区,加强了西南各族的交融。
·
知识拓展
<< 知识拓展 >>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堂小结
第16课 三国鼎立
军阀割据
魏
袁 绍
官渡之战
曹 操
统一北方
(曹操)
赤壁之战
孙刘联军
三国鼎立
蜀
吴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1.东汉末,世家大族影响很大,曹操因为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不为名士所尊重。曹操为了战胜对手,不得不从较低的社会阶层中网罗人才,拔用那些不齿于名教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曹操的做法有利于( )
A.社会阶层的流动
B.结束汉末战乱局面
C.科举制度的创立
D.加强对人才的控制
A
课后活动
第16课 三国鼎立
2.《晋书·食货志》记载:“及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不发达
B.长期战乱社会动荡
C.五铢钱急剧贬值
D.政府鼓励农业生产
B
课后活动
第16课 三国鼎立
3.改变了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景象,使得三国时期经济得以恢复的共同原因是( A )
A.统治者致力于恢复经济
B.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C.开垦的荒地不断增多
D.生产工具得以改进
C
课后活动
第16课 三国鼎立
4.关羽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将领,其形象在后世经过多种文献的建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东汉末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曹公禽(擒)羽(关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摘编自陈寿《三国志》
材料二 建安五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攻刘备,迫使其远通,关羽则被曹军围于下邳城外的土山上。曹操部将张辽游说关羽投降时,关羽提出的首要条件便是“吾与皇叔(刘备)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者不降曹操”。曹操得知后笑曰:“吾为汉相,汉即吾也。此可从之。”得曹操允诺后,关羽来拜见曹操,称“败兵之将,深荷不杀之恩”。——摘编自罗贯中《三国演义》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关羽投降曹操的过程,指出其中的不同。(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关羽“降汉不降曹”的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两则材料在文献性质上的差异,并以真实性为标准对它们在历史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价值进行排序。(4分)
课后活动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后活动
第16课 三国鼎立
4.【答案】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关羽投降曹操的过程,指出其中的不同。(4分)
材料一记载关羽是被擒拿后投降的,材料二记载关羽是提出条件后被招降的。(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关羽“降汉不降曹”的原因。(4分)
当时汉朝皇帝还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降汉不降曹”表明关羽政治上忠于汉朝君主,没有失节;关羽跟随刘备匡扶汉室,与曹操处于敌对状态。(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两则材料在文献性质上的差异,并以真实性为标准对它们在历史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价值进行排序。(4分)
性质:材料一是史书,材料二是文学作品。(2分)
排序:材料一高于材料二。(2分)
新课标新教材
第16课 三国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