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5张PPT)
1、沁园春·雪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峰、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你积累了哪些描写雪景的诗句呢?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新课导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唐·韩愈《春雪》
学习目标
1.诵读诗词,感受其音乐美,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诗词,领悟其语言美,明确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诗词,体会其意境美,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诗词代表《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卜算子·咏梅》等。
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饱含激情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亲赴重庆
与国民党谈判。其间,应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
先生要求,亲笔写下了
这首咏雪词赠他。随后这
首词在《新民晚报》公开
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
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
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增强
了胜利的信心。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识文辨词
沁园春( ) 莽莽( ) 妖娆( ) 稍逊( ) 风骚( ) 滔滔( ) 折腰( ) 今朝( ) 分外( )
俱往矣( ) 一代天骄( )
成吉思汗( ) 红装素裹( )
qìn
mǎnɡ
ráo
xùn
sāo
tāo
zhé
zhāo
fèn
yǐ
jiāo
hán
ɡuǒ
题目解析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名因此而得名。。此调分上下两片,共114字,格调奔放,宜于抒发壮阔豪迈之情。
“雪”为这首词的题目,也是本词吟咏的主要内容, 内容与“沁园春”无关。
文学常识——词
一、词的简介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词”,是诗歌的一种形式,产生于唐,流行于五代,以两宋成就最高。
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比如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就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词的分类
词大致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0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成为单调;有的分两段,成双调;有的分三段,称三叠或四叠。
三、词的结构
结构上一般由词牌、标题、上阕(片)、下阕(片)组成。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它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平仄等。题目一般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四、词的流派
词基本分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风格特点;结构缜密,清新绮丽。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风格特点:题材广阔,气势恢宏。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整体感知
1、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描写北国雪景。
赞美了祖国大好河山,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词的下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议论历史人物。
歌颂当今英雄,表达了作者作为人民革命领袖的自信。
上阕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互文,即千万里,视野辽阔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飘舞轻盈。
一静一动,动静结合。
总领句
品读上阙
概括描写北国的壮丽雪景。
一、词的上阕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总写北国雪景。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运用互文手法,写出中国北方广阔大地极其寒冷的特点,突出意境的开阔、气魄的宏大。
“冰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雪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二、作者对雪景的具体描写由哪个字领起?它统摄包括哪些句子?
由“望”字领起,它统摄的句子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
第二层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有什么效果?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统领下文,引起对雪的描述。有登高远眺之意,有很大的想象成分,显示了诗人豪迈的意兴。
读读“望”字之后,诗人写到了哪些景观?从用词、修辞和写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统领下文,引起对雪的描绘。有登高远眺之意,有很大的想象成分,显示了诗人豪迈的意兴。
照应“雪飘”,“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照应“冰封”,“顿失”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用视觉形象,突出冰封雪飘的北国风光之奇伟雄浑。
从南到北,自西向东,地域广袤,照应“千里”“万里”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雄伟的气魄。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两句巧用比喻、拟人,化静为动,以“舞”字形容群山披雪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上的丘陵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将冰雪覆盖的群山、高原写得生机勃勃、生动活泼。
拟人。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了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风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
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振奋,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泼。暗含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上阙第二层,具体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河山的壮丽。
三、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
虚景;从“须”字可以看出。
上阕末尾三句是想象、虚景,“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作者借助想象,把江山比作少女的衣装,写出了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上阕末尾三句的意境。
上阕分几层意思?请理出写景顺序。
第一层(1-3句):概括描写北国的壮丽雪景。
第二层(4-10句):具体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河山的壮丽。
第三层(11-13句):想象描写,描绘雪后天晴的壮丽景象。
上阙
上阕通过写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阙小结
诗人先总写了北国雪景,然后具体描写长城、大河、山、原等雪中景物,最后描写想象中雪后天晴的美丽景色,虚实结合
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
热爱、赞美之情。
北国风光
概括写景
具体写景
想象写景
实写
(以动写静)
虚写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动静结合)
上阙特点——以景抒情
品读下阙
一、下阕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二、诗人用哪个字奠定了对历史人物的评论基调?
其中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三、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下阕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过渡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上片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出下文,“引”作为领字,引出下阙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
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和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下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秦皇
汉武
唐宗
宋祖
成吉思汗
共性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
共性二:忽视文治。
二、诗人用哪个字奠定了对历史人物的评论基调?
其中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惜
惜中含褒
肯定他们有雄才大略,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
惜中含贬
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委婉指出他们短于文治(略输、稍逊、只识)。
惜中寓志
“惜”蕴含着无产阶级后来居上豪迈气概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惜”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之意,并蕴含后来居上的伟大气魄以及超越历史上英雄人物的自信。
“略输”“稍逊”措辞极有分寸,不是一概否定,委婉指出秦始皇、汉武帝短于文治,唐太宗、宋太祖文采不足。
欲抑先扬,先极力称赞,在进行贬斥。“只识”二字略带嘲讽,“弯弓射大雕”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不重文治得形象
三、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点睛之笔,
全词主旨句。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
点出全词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使命,并超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下阕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层(14、15句)承上启下,由上文的写景过渡到下文的议论。
第二层(16-22句)具体评价五位帝王。
第三层(23-25句)总结、歌颂无产阶级当代英雄。
下阙
下阙小结
豪迈论今: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中国人民,才算得上是创造历史、开拓未来的真正英雄。表现了毛泽东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巧妙过渡:祖国河山是这样美好,引得古今英雄竞相为之奋斗,自然引出下文。
巧评英雄:一代代英雄皆短于“文治”。“俱往矣”宣告了旧时代的一去不复返,为下文蓄势。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由景生“议”(承上启下)
评价五位帝王—“惜”(做铺垫)
歌颂“今朝”英雄(点明主题)
纵论历史人物
抒发伟大抱负
下阙特点——议论、抒情
(评古论今)
结合全词及当今时代,说说“风流人物”的内涵。
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更伟大的人,具体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中国人民。这些人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是作者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说说下阙议论评说古代帝王的作用。
评古为论今做铺垫,起烘云托月的作用。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思考探究
一、词的上阕在写景的时候用了什么样的顺序和哪些写法?
先总写后分写,先实写后虚写。
动景和静景相结合,虚景和实景相结合。
二、上阕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欲与天公试比高”中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十分生动形象。拟人手法的运用,生动地写出了“山””“原”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这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景象,而且抒发了作者豪迈的感情。
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有机的整体。
四、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 寓情于景 热爱祖国山河
下片议论 寓情于议 评说历代英雄人物
最后一句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作者对祖国的深情 充满自信的情怀
写作特色
一、动静结合,虚实相映;
静景如“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动景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些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虚景。这样动静结合,虚实相映,描写出了北国壮丽的风光,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二、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比喻、对偶: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把群山比喻成一条条银蛇在舞动,把高原上的丘陵比喻成许多白象在奔跑,既形象,又增加了动感的美。
拟人:“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拟人化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风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
借代:“文采”“风骚”本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
这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词作。上阕写景,气势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下阕议论,由评论历史人物转到歌颂当代无产阶级英雄,抒发词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使主题鲜明突出,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效果。
三、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文章结构
沁园春·雪
上阕
写景
下阕
议论、抒情
概写北国雪景——意境壮阔
具体描写雪景——山舞原驰
想象雪后风光——壮丽多姿
承上启下
评论英雄—短于文治
歌颂今朝—风流人物
歌颂新时代英雄热爱祖国山河
江山多娇
英雄折腰
主旨大意
这首词借景抒情。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纵论历代英雄,抒发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表达了作者独特的历史观和英雄观。赞美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
有关雪的诗句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问刘十九》)
拓展阅读
江 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思考: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的这首《江雪》,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
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请概括选文上阕和下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通过湘江秋景的描写,展现出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通过对往昔斗争生活的回忆,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号召人们发扬勇敢无畏的精神,坚定无产阶级立场,为了民族的解放,担当起“主”中国革命“沉浮”的历史责任。
诗歌的前三句,点明季节和地点。在全诗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
在内容上显示了诗人在激烈斗争的风暴中昂扬豪迈的革命风度和坚韧刚毅的英雄气概,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在结构上,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也以“独立”与下文的“百舸”遥相呼应映衬。
诗中哪些词句表现出革命青年们对反动统治者的极端蔑视,表现出他们大无畏的战斗气魄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思考:体会作者在词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感受《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共同之处。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年轻时所写,表现了他青年时的伟大理想,抒发了他对反动统治者的蔑视和满腔战斗气魄。
词如其人,无论是《沁园春·雪》,还是《沁园春·长沙》,都展现出了毛泽东作为革命者的满怀豪情壮志和英雄主义气概,彰显了他心系国家和人民的情怀。
思考:当年《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提出的“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沁园春·雪》中是否有了回答?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念奴娇·昆仑
毛泽东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这首词作于1935年冬天。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时,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
这首词用词雄浑,气势磅礴,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既有现实中巍峨、雄伟昆仑山的真实描写,又有浪漫主义的“飞起玉龙三百万”的丰富想象和极度的夸张,并赋予昆仑山深刻的象征意义。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借助昆仑山雄奇高大的形象,表达了改造旧世界、埋葬帝国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理想。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