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90分钟 100分)
【命题视点】
单元重难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的深远意义,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形成及影响,等等
滚动考查点 国民党专制统治,边区大生产运动,等等
典型情境题 2、3、4、5、8、10、11、12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31年1月31日,国民党政府颁布《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规定:凡从事反对国民党政权的革命活动者处以死刑;凡与革命运动发生联系或以文字、图画、演说进行革命宣传者处以死刑或无期徒刑。这些措施折射出
A.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受挫 B.国民党政权统治危机加深
C.通货膨胀激化了社会矛盾 D.蒋介石的军事指挥权失控
解析:根据材料“凡与革命运动发生联系或以文字、图画、演说进行革命宣传者处以死刑或无期徒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采取非常措施维系国统区秩序,这折射出国民党政权统治危机加深,故B项正确。材料中措施的目的在于强化国民党政权的统治,这从侧面反映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快速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通货膨胀,排除C项;D项“失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B
2.据不完全统计,1944年陕甘宁边区公营工厂达到130家,职工人数达到7330人。公营工厂生产的布匹可以满足公用量的80%;印刷用纸可以满足89.6%;肥皂、石油和食盐不仅能够全部自给,而且还可以大量“出口”。这些产业的发展
A.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B.提升了中国军民的生活水平
C.得益于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 D.革新了边区落后的生产关系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陕甘宁边区政府通过自力更生的大生产运动使抗日根据地军民渡过了严重的困难时期,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未反映中国军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排除B项;减租减息属于土地政策,与工业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生产关系的革新,排除D项。
答案:A
3.参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662位代表中,共产党员约占44%,工农和其他各界无党派代表约占26%,各民主党派代表约占30%。当时,毛泽东把参加新政协的单位、代表人选和其他各项统计资料戏称为“天书”。这份“天书”
A.提高了民众的政治素养 B.标志着多党合作制度确立
C.反映群众参政热情高涨 D.是新中国筹建的历史见证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主要任务是筹建新中国,因此政协一届全体会议代表资料统计的“天书”是新中国筹建的历史见证,故D项正确。“天书”不能提高民众的政治素养,排除A项;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排除B项;“天书”无法反映出群众参政热情高涨,排除C项。
答案:D
4.据统计,从1949 年8月到1951年12月,共有1144 位海外留学生响应新中国的号召,毅然回国。其中,从美国回来的留学生高达821人,占归国留学生总人数的71.77%。从欧洲(主要是英国和法国)回来的留学生比例居第二位,占总数的1/5。这一时期大量留学生的归国
A.加强了中美之间的经济联系 B.源于留学生建设祖国的家国情怀
C.得益于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D.弱化了中外之间意识形态的对抗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新中国的成立,海外学子的国家认同感增强,爱国情怀被激发,他们怀抱建设国家的热情回到祖国,故B项正确。当时中美处于对抗时期,A、D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均排除;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排除C项。
答案:B
5.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全国上下掀起了增加生产、厉行节约的爱国捐献运动。随后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公告,要求人们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与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相结合。据此可知,抗美援朝运动
A.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客观上有助于国民经济恢复
C.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D.有效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困难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抗美援朝有利于激发民众的生产热情,这对于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排除A项;“一五”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家财政状况,排除D项。
答案:B
6.1954年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总理播放了被其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越剧——《梁祝》,观看电影的各国与会代表看得如痴如醉,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在影片的高潮阶段,放映厅里还时不时能听见感叹声和哭泣声。这一做法
A.推动了中国艺术走向成熟 B.展现了中国良好国际形象
C.消除了西方对中国的猜疑 D.打破了新中国的外交僵局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上中国的亮相和外交行为有利于展现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故B项正确。中国艺术走向成熟表述错误,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消除了”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标志着新中国的外交僵局被打破,排除D项。
答案:B
7.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理论,认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是可以争取和团结的反对美帝国主义的力量。这一理论
A.推动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 B.突破了“一边倒”的外交束缚
C.使中国迎来第一轮建交高潮 D.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认为中国应主动争取与“两个中间地带”建立外交关系,而“两个中间地带”的国家里,既有亚非拉经济落后国家,也有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这表明当时中国外交已突破 “一边倒”的外交束缚,故B项正确。此时并未形成新的国际政治秩序,排除A项;第一轮建交高潮是指新中国成立初期与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排除C项;“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答案:B
8.包工制是我国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度,一般由合作社或生产队按照劳动定额算出完成一定任务所需的劳动工分,包给生产队、作业小组或个人,如工分有节余或超支,由承包者自行处理。这一制度
A.是对土地改革成果的深化 B.推动了社会主义农业发展
C.扩大了农民的自主经营权 D.是对农业经营模式的探索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包工制是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的一种生产经营方式,即对集体化下新农业经营模式的探索,故D项正确。土地改革是指把土地分给农民,而不是实行合作社和包工制,排除A项;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的中国尚未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排除B项;承包者可以对结余工分自行处理,但并未扩大农民的自主经营权,排除C项。
答案:D
9.1956年1月1日,北京市私营工商业者提出了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申请。仅仅用了10天,全市的私营工商业就宣布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比原计划于1967年完成对全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改造提前了12年。这表明
A.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最终确立 B.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高涨
C.工商业改造可能存在过快问题 D.计划经济推动了中国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市工商业公私合营从开始到完成仅用了十天时间,工商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比原计划提前了12年,这表明我国工商业改造可能存在过快问题,故C项正确。1956年年底,三大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非强调人民的建设热情高涨,排除B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不属于计划经济范畴,排除D项。
答案:C
10.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深受群众欢迎的年画《猪羊肥大赛黄牛》。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我国
A.生产领域急躁冒进思想凸显
B.人民公社提升了生产效率
C.合作经营激发了生产积极性
D.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图反映出民众在人民公社化时期存在生产冒进的思想,体现了生产领域的“左”倾思想泛滥,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生产效率的提升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排除B、D两项;材料主旨并非强调民众的生产积极性被激发,排除C项。
答案:A
11.“除四害运动”是“大跃进”时期的第一场人民运动,中共会议将麻雀定为四害之中的“老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58年11月上旬,全国各地共捕杀麻雀19.6亿只,导致农田中的害虫几乎没有了天敌,造成次年的粮食严重歉收,出现了极为严重的饥荒问题。这表明
A.国家发展目标带有一定盲目性 B.“左”倾错误逐渐扩展到经济领域
C.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过于仓促 D.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科学发展理念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58年消灭麻雀的战役是为了保障国家农业生产,结果反而导致了严重的虫灾,这反映出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科学发展理念,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国家发展目标,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经济领域的“左”倾,排除B项;材料反映不出经济政策制定过于仓促,排除C项。
答案:D
12.1961年9月,在邓小平的主持下,中共中央颁布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提出企业对国家实行“五保”,即保证产品品种、质量、数量;保证不超过工资总额;保证完成成本计划,并且力求降低成本;保证完成上缴利润;保证主要设备的使用期限。这一条例旨在
A.提高工业品市场竞争力 B.贯彻落实“八字方针”
C.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D.扩大企业生产自主权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条例的颁布旨在贯彻落实“八字方针”以解决国家经济困难,故B项正确。提升工业品的市场竞争力并非中央制定这一条例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的信息,排除C项;“扩大企业生产的自主权”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答案:B
13.1960年,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从玉门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在重重困难面前,全队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气概。这反映出当时
A.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B.中国已经摆脱经济落后状况
C.建设者拼搏奉献的时代精神 D.民众支持扩大工业建设规模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身上展现出来的是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排除A项;“中国已经摆脱经济落后状况”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当时民众对于扩大工业建设规模的态度,排除D项。
答案:C
14.“文革”时期,人们在开会发言、作报告时甚至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穿插一些固定模式的口号式语言。下表为当时部分口号的摘录,这些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当时中国
第一条 谁敢反对毛主席,就全国共讨之,全党共诛之
第二条 忠于毛主席忠于党,党是我们的亲爹娘,谁要是敢说党不好,马上叫他见阎王
第三条 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
第四条 狠斗私字一闪念,灵魂深处爆发革命
A.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B.人民群众拥护毛泽东
C.阶级斗争成为主要矛盾 D.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阶级斗争口号,本质问题是当时中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故D项正确。“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和“人民群众拥护毛泽东”的说法都不能说明这些口号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A、B两项;当时中国阶级斗争并未成为主要矛盾,排除C项。
答案:D
15.1970年,成昆铁路开通之后,攀枝花的钢铁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攀枝花也因此成为中国最大的铁路用钢、钒制品、钛原料和钛白粉生产基地。随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建成,每次发射卫星所需要的原料、装备和高精航天器,都是通过成昆铁路运送的。据此可知,成昆铁路的建成
A.改变了西部地区落后面貌 B.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
C.有助于增强国防建设力量 D.推动了工业生产中心的转移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昆铁路的建成推动了攀枝花重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卫星发射中心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具有加强国防的意义,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被改变,排除A项;成昆铁路开启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中国工业生产中心并未因此转移,排除D项。
答案:C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3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37年《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颁布后,同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对减租减息政策又作了进一步具体诠释。在工农民主政府时期尚未被没收土地房屋的地主可保留他们原有土地房屋的所有权,被没收了土地房屋的地主回到边区时可以分得一份和农民一样的土地房屋,可以享有正当的公民权益,地主可以将土地房屋租赁给农民,地租不苛刻的情况下政府将不加以干预。1942年1月28日,《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再次规定,地主可以出租土地,地租需在抗战前原有地租的基础上降低百分之二十五,同时承认战前原有的借贷关系,年息不得超过一分半,如所付利息超过一倍则可以停利还本,超过两倍可无需再付本利。
——摘编自赵婉凝《浅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材料二 随着“七七事变”后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的正式大爆发,为适应抗战的需要和建立并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的土地政策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1937年8月,中共陕北洛川会议正式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成为国共两党和一切具有抗日愿望的农村各阶层都能接受的以民族利益为基础的土地政策。
——摘编自韩迈、王刚《试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土改政策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减租减息”政策的内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施行“双减政策”的原因及其意义。(8分)
答案:(1)内容:地主保留自己的土地和房屋;边区政府保护地主的公民权益;战前的借贷关系得到有条件的承认;地主减少对农民的租税。(6分)
(2)原因:全面抗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建立;中国共产党团结各阶层抗战的需要。(4分)
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有利于团结各阶层共同反抗日本侵略;有利于根据地政权建设,加快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进程。(4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中国十七年山水画题材变迁相关论文一览表
时间 作者 题目 主要观点
1950年第1期 李可染 《谈中国画的改造》 1.用现实主义改造国画,创作要与人民群众和社会主义相结合。 2.农村题材
1950年第1期 叶浅予 《从漫画到国画(自我批判)》 打破八股题材,走现实主义道路
1956年第5期 子泉 《我看了第三届国画展览》 发扬传统中的优秀成分
1961年第2期 — 《关于山水、花鸟画问题的讨论》 对山水、花鸟画阶级性的全面分析
1966年第2期 华君武 《以政治统帅创作——华君武同志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华北区年画、版画展览观摩会上的发言》 领导、作者、群众相结合,政治统帅
——摘编自王跃奎《新中国十七年山水画从题材之变到笔墨之变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史实,以中国画为例,围绕“文化改造”提出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意识形态与文化改造。(2分)
论述: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新政权的建立,马克思主义成为新的指导思想,这要求中国画创作服务于现实政治和经济的需要,故而新中国成立初期主张中国画应反映现实,体现农村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随着“双百”方针的提出,新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之下,也要客观看待中国画中传统的优秀成分,现实与传统的结合能更好地推动以中国画为代表的文化事业不断进步和发展。然而随着政治上“左”倾思想的发展,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受“阶级斗争”意识形态冲击,以中国画为代表的文化逐渐凋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受到影响。(8分)
综上所述,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指导,提供宽松的创作环境,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948 年 4 月 30 日,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曙光显现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召集各民主党派召开政协会议,筹建新中国。各民主党派纷纷发表宣言和声明响应号召,并应邀陆续到达解放区,参加新政协。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国家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各民主党派也通过政党协商参与多项法律的起草工作。由于各民主党派的成员大多具有较高水平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他们通过政党协商在恢复国民经济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发挥自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有广泛联系的优势,积极地参与国家外交事务的协商,为新中国建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摘编自廖云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党派参与政党协商的特点和经验研究(1949-1956)》
材料二 纵观政协协商的历史,坚持党的领导始终是政协协商发展的生命线。中国共产党在政协协商过程中作用发挥的好坏决定了政协协商工作开展的好坏。当然,政协协商工作成就的取得,也离不开人民政协内部的团结统一。人民政协要构造和谐的内部协商环境,就必须处理好协商主体之间的关系。政协协商主体为政协各界别,协商的具体成员就是政协委员。除此,政协委员的学习工作既是人民政协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经常性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日趋完善的政协协商制度规范,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践,为政协协商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
——摘编自莫岳云、马思阳《试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协协商的主要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初期民主党派参与政党协商的主要实践及其特点。(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协协商的主要经验。(7分)
答案:(1)主要实践:参与筹建新中国;推动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法治建设;参与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决策和财经政策的制定;促进新中国外交局面的改善。(4分)
特点:民主党派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国事;以多种形式参与协商实践;政协成效显著。(5分)
(2)经验: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政协协商的领导;处理好政协各协商主体之间的关系;重视政协委员的学习工作;建立与健全政协协商制度。(7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1952年1月1日,邮电部发行《土地改革》特种邮票,展现了分得土地的农民,手持人民政府发的土地证以无限的喜悦和满腔的热情辛勤耕作的情景。该邮票背景是一辆正在作业的巨型拖拉机,预示着农业机械化的未来。
结合所学知识,以邮票赏析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在农村,全国尚有约三分之二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七亿亩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该邮票内容展示了农民获得土地和耕牛的喜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勾画出了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13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90分钟 100分)
【命题视点】
单元重难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的深远意义,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形成及影响,等等
滚动考查点 国民党专制统治,边区大生产运动,等等
典型情境题 2、3、4、5、8、10、11、12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31年1月31日,国民党政府颁布《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规定:凡从事反对国民党政权的革命活动者处以死刑;凡与革命运动发生联系或以文字、图画、演说进行革命宣传者处以死刑或无期徒刑。这些措施折射出
A.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受挫 B.国民党政权统治危机加深
C.通货膨胀激化了社会矛盾 D.蒋介石的军事指挥权失控
2.据不完全统计,1944年陕甘宁边区公营工厂达到130家,职工人数达到7330人。公营工厂生产的布匹可以满足公用量的80%;印刷用纸可以满足89.6%;肥皂、石油和食盐不仅能够全部自给,而且还可以大量“出口”。这些产业的发展
A.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B.提升了中国军民的生活水平
C.得益于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 D.革新了边区落后的生产关系
3.参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662位代表中,共产党员约占44%,工农和其他各界无党派代表约占26%,各民主党派代表约占30%。当时,毛泽东把参加新政协的单位、代表人选和其他各项统计资料戏称为“天书”。这份“天书”
A.提高了民众的政治素养 B.标志着多党合作制度确立
C.反映群众参政热情高涨 D.是新中国筹建的历史见证
4.据统计,从1949 年8月到1951年12月,共有1144 位海外留学生响应新中国的号召,毅然回国。其中,从美国回来的留学生高达821人,占归国留学生总人数的71.77%。从欧洲(主要是英国和法国)回来的留学生比例居第二位,占总数的1/5。这一时期大量留学生的归国
A.加强了中美之间的经济联系 B.源于留学生建设祖国的家国情怀
C.得益于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D.弱化了中外之间意识形态的对抗
5.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全国上下掀起了增加生产、厉行节约的爱国捐献运动。随后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公告,要求人们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与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相结合。据此可知,抗美援朝运动
A.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客观上有助于国民经济恢复
C.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D.有效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困难
6.1954年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总理播放了被其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越剧——《梁祝》,观看电影的各国与会代表看得如痴如醉,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在影片的高潮阶段,放映厅里还时不时能听见感叹声和哭泣声。这一做法
A.推动了中国艺术走向成熟 B.展现了中国良好国际形象
C.消除了西方对中国的猜疑 D.打破了新中国的外交僵局
7.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理论,认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是可以争取和团结的反对美帝国主义的力量。这一理论
A.推动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 B.突破了“一边倒”的外交束缚
C.使中国迎来第一轮建交高潮 D.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8.包工制是我国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度,一般由合作社或生产队按照劳动定额算出完成一定任务所需的劳动工分,包给生产队、作业小组或个人,如工分有节余或超支,由承包者自行处理。这一制度
A.是对土地改革成果的深化 B.推动了社会主义农业发展
C.扩大了农民的自主经营权 D.是对农业经营模式的探索
9.1956年1月1日,北京市私营工商业者提出了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申请。仅仅用了10天,全市的私营工商业就宣布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比原计划于1967年完成对全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改造提前了12年。这表明
A.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最终确立 B.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高涨
C.工商业改造可能存在过快问题 D.计划经济推动了中国发展
10.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深受群众欢迎的年画《猪羊肥大赛黄牛》。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我国
A.生产领域急躁冒进思想凸显
B.人民公社提升了生产效率
C.合作经营激发了生产积极性
D.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11.“除四害运动”是“大跃进”时期的第一场人民运动,中共会议将麻雀定为四害之中的“老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58年11月上旬,全国各地共捕杀麻雀19.6亿只,导致农田中的害虫几乎没有了天敌,造成次年的粮食严重歉收,出现了极为严重的饥荒问题。这表明
A.国家发展目标带有一定盲目性 B.“左”倾错误逐渐扩展到经济领域
C.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过于仓促 D.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科学发展理念
12.1961年9月,在邓小平的主持下,中共中央颁布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提出企业对国家实行“五保”,即保证产品品种、质量、数量;保证不超过工资总额;保证完成成本计划,并且力求降低成本;保证完成上缴利润;保证主要设备的使用期限。这一条例旨在
A.提高工业品市场竞争力 B.贯彻落实“八字方针”
C.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D.扩大企业生产自主权
13.1960年,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从玉门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在重重困难面前,全队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气概。这反映出当时
A.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B.中国已经摆脱经济落后状况
C.建设者拼搏奉献的时代精神 D.民众支持扩大工业建设规模
14.“文革”时期,人们在开会发言、作报告时甚至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穿插一些固定模式的口号式语言。下表为当时部分口号的摘录,这些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当时中国
第一条 谁敢反对毛主席,就全国共讨之,全党共诛之
第二条 忠于毛主席忠于党,党是我们的亲爹娘,谁要是敢说党不好,马上叫他见阎王
第三条 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
第四条 狠斗私字一闪念,灵魂深处爆发革命
A.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B.人民群众拥护毛泽东
C.阶级斗争成为主要矛盾 D.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
15.1970年,成昆铁路开通之后,攀枝花的钢铁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攀枝花也因此成为中国最大的铁路用钢、钒制品、钛原料和钛白粉生产基地。随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建成,每次发射卫星所需要的原料、装备和高精航天器,都是通过成昆铁路运送的。据此可知,成昆铁路的建成
A.改变了西部地区落后面貌 B.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
C.有助于增强国防建设力量 D.推动了工业生产中心的转移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3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37年《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颁布后,同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对减租减息政策又作了进一步具体诠释。在工农民主政府时期尚未被没收土地房屋的地主可保留他们原有土地房屋的所有权,被没收了土地房屋的地主回到边区时可以分得一份和农民一样的土地房屋,可以享有正当的公民权益,地主可以将土地房屋租赁给农民,地租不苛刻的情况下政府将不加以干预。1942年1月28日,《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再次规定,地主可以出租土地,地租需在抗战前原有地租的基础上降低百分之二十五,同时承认战前原有的借贷关系,年息不得超过一分半,如所付利息超过一倍则可以停利还本,超过两倍可无需再付本利。
——摘编自赵婉凝《浅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材料二 随着“七七事变”后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的正式大爆发,为适应抗战的需要和建立并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的土地政策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1937年8月,中共陕北洛川会议正式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成为国共两党和一切具有抗日愿望的农村各阶层都能接受的以民族利益为基础的土地政策。
——摘编自韩迈、王刚《试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土改政策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减租减息”政策的内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施行“双减政策”的原因及其意义。(8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中国十七年山水画题材变迁相关论文一览表
时间 作者 题目 主要观点
1950年第1期 李可染 《谈中国画的改造》 1.用现实主义改造国画,创作要与人民群众和社会主义相结合。 2.农村题材
1950年第1期 叶浅予 《从漫画到国画(自我批判)》 打破八股题材,走现实主义道路
1956年第5期 子泉 《我看了第三届国画展览》 发扬传统中的优秀成分
1961年第2期 — 《关于山水、花鸟画问题的讨论》 对山水、花鸟画阶级性的全面分析
1966年第2期 华君武 《以政治统帅创作——华君武同志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华北区年画、版画展览观摩会上的发言》 领导、作者、群众相结合,政治统帅
——摘编自王跃奎《新中国十七年山水画从题材之变到笔墨之变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史实,以中国画为例,围绕“文化改造”提出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948 年 4 月 30 日,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曙光显现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召集各民主党派召开政协会议,筹建新中国。各民主党派纷纷发表宣言和声明响应号召,并应邀陆续到达解放区,参加新政协。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国家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各民主党派也通过政党协商参与多项法律的起草工作。由于各民主党派的成员大多具有较高水平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他们通过政党协商在恢复国民经济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发挥自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有广泛联系的优势,积极地参与国家外交事务的协商,为新中国建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摘编自廖云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党派参与政党协商的特点和经验研究(1949-1956)》
材料二 纵观政协协商的历史,坚持党的领导始终是政协协商发展的生命线。中国共产党在政协协商过程中作用发挥的好坏决定了政协协商工作开展的好坏。当然,政协协商工作成就的取得,也离不开人民政协内部的团结统一。人民政协要构造和谐的内部协商环境,就必须处理好协商主体之间的关系。政协协商主体为政协各界别,协商的具体成员就是政协委员。除此,政协委员的学习工作既是人民政协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经常性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日趋完善的政协协商制度规范,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践,为政协协商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
——摘编自莫岳云、马思阳《试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协协商的主要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初期民主党派参与政党协商的主要实践及其特点。(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协协商的主要经验。(7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1952年1月1日,邮电部发行《土地改革》特种邮票,展现了分得土地的农民,手持人民政府发的土地证以无限的喜悦和满腔的热情辛勤耕作的情景。该邮票背景是一辆正在作业的巨型拖拉机,预示着农业机械化的未来。
结合所学知识,以邮票赏析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