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90分钟 100分)
【命题视点】
单元重难点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理解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等等
滚动考查点 辛亥革命的内容和影响,北洋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等等
典型情境题 2、5、8、11、12、14、15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并成立湖北军政府,随后南方各省纷纷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政府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这意味着
A.各地方实力派拥护和支持革命党人
B.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C.中华民国的成立具备了有利条件
D.辛亥革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2.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大量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章。李大钊于1919年5月帮助《晨报副刊》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材料可用来说明
A.新文化运动侧重于传播新思想 B.共产党早期组织注重宣传新思想
C.马克思主义开始影响中国革命 D.有识之士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3.1919年5月14日,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发布《致各省各团体电》,电文称五四运动“实为敌忾心之激发,亦即我四千年光荣民族性之表见(现)”。该电文表明五四运动
A.改变了中国社会现状 B.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C.侧重于表达学生诉求 D.使中国收回部分主权
4.下图是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刊物(部分)。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A.重在改变当时中国的现状 B.已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忽视了对广大农民的争取 D.注重提升工人阶级的觉悟
5.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了党的纲领:“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材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迫切希望进行反帝斗争 B.没有形成民主革命理论
C.尚未充分认识中国国情 D.重在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6.1922年,孙中山曾通过陈友仁向友林(苏俄政府的全权代表)转告他的话:“在这些日子里,我对中国革命的命运想了很多,我对从前所信仰的一切几乎都失望了,而现在我深信,中国革命的唯一实际的真诚的朋友是苏俄。”这一认识
A.有助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B.体现了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支持
C.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D.表达了他效法苏俄革命的愿望
7.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在关于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只要国民党在客观上实行正确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就应当在民族革命战线的一切运动中支持它。材料反映出
A.国民党仍有较强的革命性 B.共产国际已出现右倾苗头
C.共产国际欲改变中国国情 D.国共两党合作的阻力增大
8.北伐战争期间,汉阳兵工厂工友在罢工通电中称:我们兵工厂……自今日起,宣布总罢工,再不为吴贼(指吴佩孚)造枪械以攻打我们革命的战士。这表明
A.国民革命对工人影响巨大 B.工人在政治上开始觉醒
C.北伐战争在当地顺利开展 D.国民革命以反封建为主
9.1927年宁汉合流后,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宣告国民党“统一”完成,9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成立宣言,宣称:“本政府今后誓当竭智尽能,肃清共党,以拯同胞永脱布尔什维克恐怖之祸,而保持国民革命势力之统一。”这反映出
A.国民党内部矛盾已经消失 B.国民政府开始达成反共共识
C.中国民主革命的形势严峻 D.中国共产党力量被严重削弱
10.下表所示为1927~1936年中国工业各部门生产的增长状况。该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
部门 电力 煤炭 水泥 钢
平均增长率 9.4% 7% 9.6% 40%
A.政府优先发展重工业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
C.社会政局处于稳定状态 D.工业发展得到政府支持
11.1927年7月,汪精卫准备公开叛变革命,强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叶挺、贺龙参加在庐山召开的反共会议,企图解除他们所率部队的武装。叶、贺决定不理睬汪精卫的命令,将部队直开南昌,并选择有利的地方驻扎。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
A.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决裂 B.全面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教训
C.已与国民党争夺革命领导权 D.为创建人民军队作了相应准备
12.在八七会议上,瞿秋白在代表中共中央临时常委会所作的报告中指出,共产党今后“要更加注意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
A.拟与资产阶级再次进行合作 B.工作重心将由城市转向农村
C.认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 D.更加注重独立领导中国革命
13.继井冈山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后,中国大地上又出现了闽浙赣、湘赣、湘鄂赣、湘鄂边、左右江、海陆丰等地方上的“工农武装割据”,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材料可用来说明中国革命
A.道路探索卓有成效 B.道路分歧逐渐淡化
C.前进方向开始明朗 D.理论体系走向完善
14.下表反映了1934~1936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情况(单位:万人)。对表中数据变化原因表述最为准确的是
时间 党员 正规军 控制地区的人口 中国人口
1934年 30 35 900 约55 200
1936年 3 5 60 约55 300
A.党员结构出现严重的不合理 B.党忽视了对党员的革命教育
C.党对土地革命政策执行不力 D.党内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
15.1935年3月,中央红军在苟坝村召开会议,毛泽东针对战场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的战争形势,提出军事指挥不能处处搞“少数服从多数”,最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由此可知,新三人团
A.开始改变红军作战被动局面 B.旨在解决遵义会议遗留问题
C.为红军作战提供了机制保障 D.否定了传统的集体领导制度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6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民国建立后,中国现代工业经历了长达10年的较快发展期,工业化水准较前清时期有了明显提高,其中除了民初现代经济法制体系初步建立、资本投入增加等内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外因,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给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民国的初建1912-1923》
材料二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人数也有了大幅增加,据估计,1919年全国产业工人数达到261万,其中铁路工人16.5万,邮电工人3万,海员15万,汽车、电车工人3万,搬运工人30万,工厂エ人60万,外国在华工厂工人23.5万,矿山工人70万,建筑工人40万。
——摘编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中国工业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蓬勃发展的因素。(6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发表论文提出,近代中国不仅有“沉沦”,还有“上升”。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相对独立国家而言的,半封建是相对半资本主义而言的。半资本主义对封建社会来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近代中国半资本主义的存在就是“上升”。所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仅有“沉沦”,而且有“上升”。这种“沉沦”和“上升”是同时存在的。这是历史学家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又一种解说。
——摘编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根据以上材料,围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7年)中国是处于“沉沦”还是“上升”状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历史的透视:东北易帜
结合所学知识,以“东北易帜”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对革命新道路进行了探索。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他们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在城市中却难以同国民党军队打仗。因此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就能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泽东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但是这种道路的探索并没有被党中央认可和重视,主张“城市中心论”的李立三就曾在政治局召开的会议上点名批评了毛泽东。
——摘编自[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
材料二 1933年9月,蒋介石集中5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展开了第五次大规模“围剿”。此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能够正确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领导人被排斥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岗位之外。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独揽大权,并实施了错误的战略指导,致使红军反“围剿”作战屡次失利,到1934年9月,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基本宣告失败。博古、李德被迫放弃在中央苏区内抵抗敌人的计划,决定向湘西进行战略转移,与红六军团会合,而后实行战略反攻,恢复中央苏区。伟大的长征揭开了序幕。
——摘编自潘泽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1)根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所探索的中国革命的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浅谈你对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认识。(4分)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90分钟 100分)
【命题视点】
单元重难点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理解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等等
滚动考查点 辛亥革命的内容和影响,北洋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等等
典型情境题 2、5、8、11、12、14、15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并成立湖北军政府,随后南方各省纷纷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政府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这意味着
A.各地方实力派拥护和支持革命党人
B.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C.中华民国的成立具备了有利条件
D.辛亥革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武昌起义得到了南方各省的响应,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真正由革命派掌握的只有四川、广东、山东等地,其他省份多由立宪派或者临时倒戈的旧官僚掌握,A项错误;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标志着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束,B项错误;辛亥革命不具备深厚的群众基础,D项错误。
答案:C
2.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大量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章。李大钊于1919年5月帮助《晨报副刊》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材料可用来说明
A.新文化运动侧重于传播新思想 B.共产党早期组织注重宣传新思想
C.马克思主义开始影响中国革命 D.有识之士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了宣传,这些宣传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D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新文化运动侧重于传播新思想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信息,且新文化运动前期,共产党早期组织尚未成立,B项错误;仅从材料信息不能推知新文化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影响中国革命的开始,C项错误。
答案:D
3.1919年5月14日,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发布《致各省各团体电》,电文称五四运动“实为敌忾心之激发,亦即我四千年光荣民族性之表见(现)”。该电文表明五四运动
A.改变了中国社会现状 B.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C.侧重于表达学生诉求 D.使中国收回部分主权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五四运动既“实为敌忾心之激发”,又是“我四千年光荣民族性之表见(现)”,这说明五四运动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故B项正确;五四运动并未改变中国社会现状,A项错误;虽然五四运动中学生起了先锋模范作用,但材料并非侧重于表达学生诉求,C项错误;仅从材料信息不能推知五四运动使中国收回部分主权,D项错误。
答案:B
4.下图是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刊物(部分)。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A.重在改变当时中国的现状 B.已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忽视了对广大农民的争取 D.注重提升工人阶级的觉悟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了一系列有关工人阶级的刊物,这表明其注重提升工人阶级觉悟,故D项正确;仅从材料信息无法推知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重在改变当时中国的现状,A项错误;当时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实现中国化,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对广大农民的态度,C项错误。
答案:D
5.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了党的纲领:“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材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迫切希望进行反帝斗争 B.没有形成民主革命理论
C.尚未充分认识中国国情 D.重在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一大纲领中把资产阶级当作革命的对象,并主张没收其财产,而当时中国革命的对象应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尚未充分认识中国国情,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当时中国共产党迫切希望进行反帝斗争和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信息,A、D两项错误;不能因为当时中国共产党理论存在缺陷就认为其没有形成民主革命理论,B项错误。
答案:C
6.1922年,孙中山曾通过陈友仁向友林(苏俄政府的全权代表)转告他的话:“在这些日子里,我对中国革命的命运想了很多,我对从前所信仰的一切几乎都失望了,而现在我深信,中国革命的唯一实际的真诚的朋友是苏俄。”这一认识
A.有助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B.体现了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支持
C.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D.表达了他效法苏俄革命的愿望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认可苏俄是中国革命的朋友,当时苏俄是工农联盟的国家,其执政党是共产党,因而这一认识有助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故A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知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态度,B项错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C项错误;孙中山认为苏俄是中国革命的朋友不代表其要效法苏俄革命,D项错误。
答案:A
7.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在关于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只要国民党在客观上实行正确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就应当在民族革命战线的一切运动中支持它。材料反映出
A.国民党仍有较强的革命性 B.共产国际已出现右倾苗头
C.共产国际欲改变中国国情 D.国共两党合作的阻力增大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共产国际主张要以国民党为中心,这就弱化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地位,反映出共产国际已出现右倾苗头,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共产国际主张只要国民党方针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就应当支持,但革命方针正确并不意味着革命性就较强,A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共产国际欲改变中国国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国共两党合作的阻力增大,D项错误。
答案:B
8.北伐战争期间,汉阳兵工厂工友在罢工通电中称:我们兵工厂……自今日起,宣布总罢工,再不为吴贼(指吴佩孚)造枪械以攻打我们革命的战士。这表明
A.国民革命对工人影响巨大 B.工人在政治上开始觉醒
C.北伐战争在当地顺利开展 D.国民革命以反封建为主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汉阳兵工厂工友不再为吴佩孚制造机械,并转而支持革命,这说明国民革命对工人影响巨大,故A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得知工人在政治上开始觉醒,B项错误;仅从汉阳兵工厂工友的罢工不能推知北伐战争在当地顺利开展,也不能由此得出国民革命以反封建为主的结论,C、D两项错误。
答案:A
9.1927年宁汉合流后,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宣告国民党“统一”完成,9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成立宣言,宣称:“本政府今后誓当竭智尽能,肃清共党,以拯同胞永脱布尔什维克恐怖之祸,而保持国民革命势力之统一。”这反映出
A.国民党内部矛盾已经消失 B.国民政府开始达成反共共识
C.中国民主革命的形势严峻 D.中国共产党力量被严重削弱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宁汉合流后的国民政府把打击中国共产党作为重要的工作方向,这说明中国民主革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故C项正确;宁汉合流不能说明国民党内部矛盾已经消失, A项错误;早在宁汉合流之前,南京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就已在进行反共,B项错误;宁汉合流并不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力量被严重削弱,D项错误。
答案:C
10.下表所示为1927~1936年中国工业各部门生产的增长状况。该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
部门 电力 煤炭 水泥 钢
平均增长率 9.4% 7% 9.6% 40%
A.政府优先发展重工业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
C.社会政局处于稳定状态 D.工业发展得到政府支持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1936年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这一时期国民政府采取了鼓励工业发展的措施,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轻重工业的比较信息,无法推知当时国民政府优先发展重工业,也无法推知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A、B两项错误;当时中国处于国共对峙时期,且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若干事变,社会政局并不稳定,C项错误。
答案:D
11.1927年7月,汪精卫准备公开叛变革命,强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叶挺、贺龙参加在庐山召开的反共会议,企图解除他们所率部队的武装。叶、贺决定不理睬汪精卫的命令,将部队直开南昌,并选择有利的地方驻扎。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
A.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决裂 B.全面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教训
C.已与国民党争夺革命领导权 D.为创建人民军队作了相应准备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针对汪精卫夺取中国共产党武装的企图,叶、贺不仅不予理睬,还将部队直开南昌并选择有利之处驻扎,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创建人民军队作了相应准备,故D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中国共产党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决裂的结论,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7月15日,由汪精卫等人控制的武汉国民党中央召开“分共”会议,正式决定与共产党决裂;A项错误;叶、贺率部直开南昌并不能说明中国共产党全面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B项错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夺革命领导权始于南昌起义,C项错误。
答案:D
12.在八七会议上,瞿秋白在代表中共中央临时常委会所作的报告中指出,共产党今后“要更加注意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
A.拟与资产阶级再次进行合作 B.工作重心将由城市转向农村
C.认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 D.更加注重独立领导中国革命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瞿秋白在代表中共中央临时常委会所作的报告中指出,我党“要更加注意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表明中国共产党此时已认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中国共产党想要再次与资产阶级进行合作的信息,也没有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城市转移到农村的信息,A、B两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因此无法得出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结论,D项错误。
答案:C
13.继井冈山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后,中国大地上又出现了闽浙赣、湘赣、湘鄂赣、湘鄂边、左右江、海陆丰等地方上的“工农武装割据”,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材料可用来说明中国革命
A.道路探索卓有成效 B.道路分歧逐渐淡化
C.前进方向开始明朗 D.理论体系走向完善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这说明中国革命在实践中逐渐找到了正确的道路,道路探索卓有成效,故A项正确;在革命道路的探索中,道路分歧并未逐渐淡化,B项错误;仅从材料信息不能推知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是中国革命前进方向明朗的“开始”,C项错误;仅从“工农武装割据”不能推知中国革命理论体系走向完善,D项错误。
答案:A
14.下表反映了1934~1936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情况(单位:万人)。对表中数据变化原因表述最为准确的是
时间 党员 正规军 控制地区的人口 中国人口
1934年 30 35 900 约55 200
1936年 3 5 60 约55 300
A.党员结构出现严重的不合理 B.党忽视了对党员的革命教育
C.党对土地革命政策执行不力 D.党内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1934~1936年,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军队、所控制地区的人口数量都大大减少,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党内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故D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不能推知这一时期党员结构出现严重的不合理,也不能推知党对土地革命政策执行不力,A、C两项错误;仅从表格数据不能推知党忽视对党员的革命教育,B项错误。
答案:D
15.1935年3月,中央红军在苟坝村召开会议,毛泽东针对战场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的战争形势,提出军事指挥不能处处搞“少数服从多数”,最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由此可知,新三人团
A.开始改变红军作战被动局面 B.旨在解决遵义会议遗留问题
C.为红军作战提供了机制保障 D.否定了传统的集体领导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苟坝会议形成了新的三人团,确立了红军新的领导机制,这为红军作战提供了机制保障,故C项正确;仅从材料信息不能推知苟坝会议是红军作战被动局面改变的开始,A项错误;红军作战机制问题并非遵义会议的遗留问题,B项错误;新三人团仍然是集体领导,D项错误。
答案:C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6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民国建立后,中国现代工业经历了长达10年的较快发展期,工业化水准较前清时期有了明显提高,其中除了民初现代经济法制体系初步建立、资本投入增加等内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外因,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给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民国的初建1912-1923》
材料二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人数也有了大幅增加,据估计,1919年全国产业工人数达到261万,其中铁路工人16.5万,邮电工人3万,海员15万,汽车、电车工人3万,搬运工人30万,工厂エ人60万,外国在华工厂工人23.5万,矿山工人70万,建筑工人40万。
——摘编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中国工业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蓬勃发展的因素。(6分)
答案:(1) 原因:中华民国成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无暇东顾。(9分,任答三点即可)
(2)因素: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产业工人人数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6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发表论文提出,近代中国不仅有“沉沦”,还有“上升”。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相对独立国家而言的,半封建是相对半资本主义而言的。半资本主义对封建社会来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近代中国半资本主义的存在就是“上升”。所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仅有“沉沦”,而且有“上升”。这种“沉沦”和“上升”是同时存在的。这是历史学家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又一种解说。
——摘编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根据以上材料,围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7年)中国是处于“沉沦”还是“上升”状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观点: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处于“沉沦”状态。(2分)
论述:政治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并未能建成一个民主共和国,而是进入训政时期,国民政府总揽中华民国之权,这实质上是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经济上,四大家族共同控制着国家经济的命脉,官僚资本主义迅速壮大,挤压了民族资本主义的生存空间;从国家统一的角度来说,国民政府虽然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但是实际上其内部派系林立,未能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综上所述,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虽然存在一定的积极因素,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其离近代化的目标存在不小差距,仍旧属于“沉沦”阶段。(10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历史的透视:东北易帜
结合所学知识,以“东北易帜”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
东北易帜
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张作霖因战事不利,决定退回东北。张作霖当时受到日本扶植,后来日本见其不能满足他们的侵略要求,在皇姑屯将他炸死,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张作霖之子张学良身负国耻家仇,同年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东北易帜反映了张学良的家国情怀,也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12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对革命新道路进行了探索。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他们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在城市中却难以同国民党军队打仗。因此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就能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泽东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但是这种道路的探索并没有被党中央认可和重视,主张“城市中心论”的李立三就曾在政治局召开的会议上点名批评了毛泽东。
——摘编自[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
材料二 1933年9月,蒋介石集中5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展开了第五次大规模“围剿”。此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能够正确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领导人被排斥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岗位之外。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独揽大权,并实施了错误的战略指导,致使红军反“围剿”作战屡次失利,到1934年9月,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基本宣告失败。博古、李德被迫放弃在中央苏区内抵抗敌人的计划,决定向湘西进行战略转移,与红六军团会合,而后实行战略反攻,恢复中央苏区。伟大的长征揭开了序幕。
——摘编自潘泽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1)根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所探索的中国革命的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浅谈你对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认识。(4分)
答案:(1)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2分)
影响: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4分)
(2)原因:国民党力量强大,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左”倾教条主义在红军中占据统治地位,当时部分领导人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博古、李德等主要领导人的错误指挥。(6分)
(3)认识:中国革命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探索。(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