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90分钟 100分)
【命题视点】
单元重难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等等
滚动考查点 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五年计划的实施,等等
典型情境题 1、3、4、6、8、12、13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50年,苏联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当年中苏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30%,为33 844万美元,并且逐年递增,1953年达到125 823万美元,占比56.3%,1955年达到178 985万美元,占比61.9%。1956年的中苏贸易额较1950年增长近6.5倍。这一现象
A.体现了中国重视意识形态建设
B.反映了外交政策对贸易的影响
C.满足了中国对工业原料的需要
D.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要求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50~1956年,中国与苏联的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多,这是受到“一边倒”外交政策影响的结果,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中国重视意识形态建设,排除A项;材料反映不出中国对工业原料的需要得到满足,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这一现象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浪潮,排除D项。
答案:B
2.从1965年开始,中国进行了长达15年、跨越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投入资金2052亿元,高峰时投入人力400多万,安排了1100个建设项目。大批沿海企业和技术管理人员迁移到了中西部的13个省区,其中进川的就有40万人。这场建设运动
A.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B.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
C.提升了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 D.迎合了外交政策调整的需要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线建设”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建成了大量工业项目,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建设,改变了我国的工业布局,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A项;“三线建设”与农业发展关系不大,排除C项;材料仅反映了“三线建设”的内容,没有体现它与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答案:B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GDP一直与加拿大不相上下。2000年,中国GDP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05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英国和法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7年,中国GDP增速为13%,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说明
A.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经济发展
B.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实现飞跃式发展
C.加入世贸组织助推了中国经济的崛起
D.中国步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越来越大,故B项正确;中国经济的发展早于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A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无关,排除C项;2017年召开的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排除D项。
答案:B
4.1979年1月31日,中共四川省委要求:在计划管理上,允许企业在国家计划之外,可以根据市场需要自行制定补充计划,对于国家计划中不适合市场需要的品种规格也可以进行修改,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不经过物资部门直接订立供货合同,等等。这一要求
A.违背了中央企业管理规则
B.揭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C.赋予企业更多的自主权利
D.实践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四川省委作出的这一规定,有利于企业逐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故C项正确;此时改革开放已经开始,四川省委的这一做法并未违背中央管理规则,排除A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排除D项。
答案:C
5.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国内改革的展开,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个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已经形成,但现有的法律没有反映社会进一步发展所提出的要求。这可用于印证
A.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得到恢复 B.1982年宪法颁布的必要性
C.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普遍淡薄 D.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但是未得到法律的认可,这从侧面反映出完善原有的法律体系的必要性,即证明了1982年宪法颁布的必要性,故B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排除A项;材料无法证明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B
6.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指出:“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把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同时按乡建立乡党委,并根据生产的需要和群众的意愿逐步建立经济组织。要尽快改变党不管党、政不管政和政企不分的状况。”这一措施
A.旨在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需要 B.满足了乡镇企业发展的要求
C.是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扩大的结果 D.顺应了精简农村机构的形势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急需基层政府机构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故A项正确;满足了乡镇企业发展的要求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信息,排除C项;“精简农村机构”的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答案:A
7.2023年1月11日,年广久先生离世。20世纪80年代初,他的作坊雇佣了12个工人,导致全中国的政府官员们都在思考这个命题:“安徽有个年广久,炒瓜子雇用了12个人,算不算剥削 ”这反映出当时
A.官员思想普遍保守 B.私营经济尚未得到广泛认可
C.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政府部门对年广久雇佣12个人炒瓜子的行为存在思考,对其是否存在剥削行为存在争议,这反映当时私营经济的合法性问题并未得到广泛认同,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官员的思想普遍保守,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所有制形式,而不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项。
答案:B
8.下图反映了我国2013~201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情况。这反映出该时期我国
A.劳动力资源已相对过剩 B.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交通运输条件得到改善 D.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开始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13~2019年我国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加,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表明我国劳动力资源的相对过剩,排除A项;交通运输条件进步是促进人口流动的客观因素,排除C项;此时属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阶段,排除D项。
答案:B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历了长期的实践和发展过程,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A.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B.学习借鉴,中体西用
C.推陈出新,独辟蹊径 D.兼容并包,多元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根据中国国情不断进步发展的,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发展,没有体现学习借鉴,中体西用,排除B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依据国情发展的,而非独辟蹊径,排除C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而非多元发展,排除D项。
答案:A
10.改革开放以后,在一些学术问题上,邓小平反对思想僵化,主张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之间的交流和争论,他要求“双百”方针要为全国人民的最大利益服务,决不能反对这个最大利益。邓小平此举旨在
A.激发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B.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文艺人才
C.纠正“左”倾对文艺工作的影响 D.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此举的主要目的是要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邓小平一再强调落实指导新中国文艺工作的“双百”方针,旨在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故A项正确;培养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人才并非邓小平关心文艺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纠正“左”倾对文艺工作的影响只是具体目标,并非邓小平此举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并非邓小平此举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
答案:A
11.2008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政府反应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举措。这些措施很快就初见成效。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说:“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这反映出
A.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C.中国开始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D.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趋势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政府在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展现出很强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体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故B项正确;进入新世纪后,中国逐步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1992年就已明确,排除C项;“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趋势”由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
答案:B
12.邓小平曾指出:“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中远程弹道导弹试飞成功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2003年,我国首个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符合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自力更生”的要求,故B项正确。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和中远程弹道导弹试飞成功都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科技成就,排除A、C、D三项。
答案:B
13.据全球语言监督机构统计,自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式英语贡献了5%到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这些新词和词组,不用特意向母语为英语的人士解释,都能被理解。中式英语现象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B.全球化速度加快
C.欧洲国家影响力降低 D.中国科技的进步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式英语的贡献比例比较高,这是中国与世界联系密切,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的集中表现之一,即中式英语现象增多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结果,而不是欧洲国家影响力降低,故A项正确,排除C项。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是促进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中国科技进步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答案:A
14.20世纪90年代以来,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交往有了较大的进展。1990~1998年,两岸间的商品贸易总额从25.7亿美元迅速增加到204.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0%。与此同时,两岸间的资本流动也在快速上升。两岸经贸交流加强得益于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C.“九二共识”的达成 D.“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于1992年达成,又称“九二共识”,这一共识的达成推动了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快速增长,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排除A项;两岸“三通”的实现是在2008年,排除B项;“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是指1997年香港回归和1999年澳门回归,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答案:C
15.21世纪初,中国领导人每年通过出席东盟系列会议机制,与东盟10国、日韩及东亚峰会中其他国家领导人和各层级官员就区域合作及彼此共同关心的问题保持充分沟通和交流。这一系列外交活动的开展
A.增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 B.消除了亚洲各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C.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D.维持了国际关系的持久和平局面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1世纪初的中国高度重视睦邻友好关系,积极参与和周边国家的合作和交流,有利于增强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交流,故A项正确。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利于缓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矛盾分歧,排除B项;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与这一系列外交活动的开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利于维持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和平局面,而不是维持国际关系的持久和平,排除D项。
答案:A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4 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2 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及清康熙以来,市镇的分布已遍及江南各地,并涌现出一批工商业繁盛的市镇。这些大小市镇,分布在江南各地,与农村经济有着密切联系,是农副产品、手工业品及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换市场。这些产品的流通范围大都在本地州、县之间的邻近地区。市镇成为封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市镇的发展加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使更多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成为商品,经济作物的种类与分布地区不断增多,商品流通的范围不断扩大,尤其是因此形成的著名工商业巨镇,更是成为商业资本汇集之地。江南市镇的发展,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
——摘编自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尤其是五口通商之后,上海取代广州成为全国的最大的外贸口岸,加上进出口关税的调整,丝、茶等商品出口量大大增加。而同时,国外工业品的进口也日益扩大。进出口贸易的扩大,使江南经济越来越受到国际贸易体系的影响和制约。而随着上海的发展,传统的以州县阶层结构为基础、以运河城市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农村市场结构也逐步转变成以上海等近代都市为中心、阶层结构更加简单的市场结构。这就使得部分市镇由原来相对独立的农村经济中心转变为近代城市工商业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的基层集散地。
——摘编自王超《江南市镇经济的近代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江南经济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
答案:(1)特点:工商业市镇兴起;市镇分布广泛;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农产品商品化与专业化趋势增强;贸易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6分)
(2)变化:上海成为全国外贸中心;农副产品出口量和工业品进口增加;日益受到国际贸易体系的影响;部分市镇为近代城市的工商业发展服务。(4分)
影响: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推动了市镇经济结构的变化;有利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4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逐渐成为中国共识,形成了改革开放的思想基础。2017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时代是思想之母”,即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时代为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历史空间。恩格斯曾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时代;任何伟大思想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时代发展提出了很有价值的理论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思想与时代”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清晰。)
答案:[示例]
主题:伟大的思想引领着时代的发展。(2分)
阐述: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引领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11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在党带领广大群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不仅十分关注民生状态,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还努力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与中国特殊的国情相结合,凝练和总结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思想,实际解决了当时关乎广大群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民生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也为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毛泽东民生思想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建设道路,为解决我国民生问题提供了基本方法和指导方针。
——摘编自齐蕾《毛泽东民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材料二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每个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方向,他创新性地将推进与深化改革开放作为这一时期邓小平民生思想的根本动力。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同时,这个新思路也是邓小平民生思想的根本目标——共同富裕。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以及民生思想的进步,邓小平还制定了实现民生梦的具体的阶段性战略——“三步走”发展战略。
——摘编自李薇《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民生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民生思想的特点及其理论价值。(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8分)
答案:(1)特点:人民性;创新性;继承性;实事求是。(2分)
理论价值: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民生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6分)
(2)主要内容: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手段;以推进与深化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以实现 “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坚持“三步走”的发展战略。(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道路百年探索中所实现的具体化。它不仅伴随着中国革命的磅礴历程,而且伴随着新中国成立70余年、改革开放40余年的壮阔进程。而这整个百年探索的历史性实践,不断深化着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并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作为这一历史性实践的不竭动力,又作为其丰硕成果而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推进。
——摘编自吴晓明《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观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2分)
论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和艰苦探索,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它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使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8分)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将抽象的原理强加在中国的现实之上,而是运动着的具有实际内容的历史过程。(2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90分钟 100分)
【命题视点】
单元重难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等等
滚动考查点 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五年计划的实施,等等
典型情境题 1、3、4、6、8、12、13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50年,苏联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当年中苏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30%,为33 844万美元,并且逐年递增,1953年达到125 823万美元,占比56.3%,1955年达到178 985万美元,占比61.9%。1956年的中苏贸易额较1950年增长近6.5倍。这一现象
A.体现了中国重视意识形态建设
B.反映了外交政策对贸易的影响
C.满足了中国对工业原料的需要
D.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要求
2.从1965年开始,中国进行了长达15年、跨越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投入资金2052亿元,高峰时投入人力400多万,安排了1100个建设项目。大批沿海企业和技术管理人员迁移到了中西部的13个省区,其中进川的就有40万人。这场建设运动
A.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B.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
C.提升了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 D.迎合了外交政策调整的需要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GDP一直与加拿大不相上下。2000年,中国GDP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05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英国和法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7年,中国GDP增速为13%,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说明
A.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经济发展
B.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实现飞跃式发展
C.加入世贸组织助推了中国经济的崛起
D.中国步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
4.1979年1月31日,中共四川省委要求:在计划管理上,允许企业在国家计划之外,可以根据市场需要自行制定补充计划,对于国家计划中不适合市场需要的品种规格也可以进行修改,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不经过物资部门直接订立供货合同,等等。这一要求
A.违背了中央企业管理规则
B.揭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C.赋予企业更多的自主权利
D.实践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5.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国内改革的展开,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个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已经形成,但现有的法律没有反映社会进一步发展所提出的要求。这可用于印证
A.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得到恢复 B.1982年宪法颁布的必要性
C.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普遍淡薄 D.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指出:“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把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同时按乡建立乡党委,并根据生产的需要和群众的意愿逐步建立经济组织。要尽快改变党不管党、政不管政和政企不分的状况。”这一措施
A.旨在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需要 B.满足了乡镇企业发展的要求
C.是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扩大的结果 D.顺应了精简农村机构的形势
7.2023年1月11日,年广久先生离世。20世纪80年代初,他的作坊雇佣了12个工人,导致全中国的政府官员们都在思考这个命题:“安徽有个年广久,炒瓜子雇用了12个人,算不算剥削 ”这反映出当时
A.官员思想普遍保守 B.私营经济尚未得到广泛认可
C.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8.下图反映了我国2013~201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情况。这反映出该时期我国
A.劳动力资源已相对过剩 B.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交通运输条件得到改善 D.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开始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历了长期的实践和发展过程,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A.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B.学习借鉴,中体西用
C.推陈出新,独辟蹊径 D.兼容并包,多元发展
10.改革开放以后,在一些学术问题上,邓小平反对思想僵化,主张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之间的交流和争论,他要求“双百”方针要为全国人民的最大利益服务,决不能反对这个最大利益。邓小平此举旨在
A.激发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B.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文艺人才
C.纠正“左”倾对文艺工作的影响 D.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11.2008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政府反应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举措。这些措施很快就初见成效。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说:“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这反映出
A.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C.中国开始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D.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趋势
12.邓小平曾指出:“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中远程弹道导弹试飞成功
13.据全球语言监督机构统计,自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式英语贡献了5%到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这些新词和词组,不用特意向母语为英语的人士解释,都能被理解。中式英语现象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B.全球化速度加快
C.欧洲国家影响力降低 D.中国科技的进步
14.20世纪90年代以来,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交往有了较大的进展。1990~1998年,两岸间的商品贸易总额从25.7亿美元迅速增加到204.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0%。与此同时,两岸间的资本流动也在快速上升。两岸经贸交流加强得益于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C.“九二共识”的达成 D.“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15.21世纪初,中国领导人每年通过出席东盟系列会议机制,与东盟10国、日韩及东亚峰会中其他国家领导人和各层级官员就区域合作及彼此共同关心的问题保持充分沟通和交流。这一系列外交活动的开展
A.增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 B.消除了亚洲各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C.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D.维持了国际关系的持久和平局面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4 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2 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及清康熙以来,市镇的分布已遍及江南各地,并涌现出一批工商业繁盛的市镇。这些大小市镇,分布在江南各地,与农村经济有着密切联系,是农副产品、手工业品及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换市场。这些产品的流通范围大都在本地州、县之间的邻近地区。市镇成为封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市镇的发展加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使更多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成为商品,经济作物的种类与分布地区不断增多,商品流通的范围不断扩大,尤其是因此形成的著名工商业巨镇,更是成为商业资本汇集之地。江南市镇的发展,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
——摘编自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尤其是五口通商之后,上海取代广州成为全国的最大的外贸口岸,加上进出口关税的调整,丝、茶等商品出口量大大增加。而同时,国外工业品的进口也日益扩大。进出口贸易的扩大,使江南经济越来越受到国际贸易体系的影响和制约。而随着上海的发展,传统的以州县阶层结构为基础、以运河城市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农村市场结构也逐步转变成以上海等近代都市为中心、阶层结构更加简单的市场结构。这就使得部分市镇由原来相对独立的农村经济中心转变为近代城市工商业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的基层集散地。
——摘编自王超《江南市镇经济的近代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江南经济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逐渐成为中国共识,形成了改革开放的思想基础。2017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时代是思想之母”,即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时代为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历史空间。恩格斯曾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时代;任何伟大思想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时代发展提出了很有价值的理论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思想与时代”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清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在党带领广大群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不仅十分关注民生状态,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还努力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与中国特殊的国情相结合,凝练和总结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思想,实际解决了当时关乎广大群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民生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也为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毛泽东民生思想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建设道路,为解决我国民生问题提供了基本方法和指导方针。
——摘编自齐蕾《毛泽东民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材料二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每个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方向,他创新性地将推进与深化改革开放作为这一时期邓小平民生思想的根本动力。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同时,这个新思路也是邓小平民生思想的根本目标——共同富裕。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以及民生思想的进步,邓小平还制定了实现民生梦的具体的阶段性战略——“三步走”发展战略。
——摘编自李薇《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民生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民生思想的特点及其理论价值。(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道路百年探索中所实现的具体化。它不仅伴随着中国革命的磅礴历程,而且伴随着新中国成立70余年、改革开放40余年的壮阔进程。而这整个百年探索的历史性实践,不断深化着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并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作为这一历史性实践的不竭动力,又作为其丰硕成果而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推进。
——摘编自吴晓明《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