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高一(上)—统编版—历史—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学习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
学习难点: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先若后之古代文化,如埃及、巴比伦、印度、波斯、希腊等,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
生命。唯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及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距今年代 时期 代表遗存 生产工具 生产与生活 社会组织
约170万—1万年
约1万—5000年
约5000年
观察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分布图,结合教科书和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距今年代 时期 代表遗存 生产工具 生产与生活 社会组织
约170万—1万年
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北京人
打制石器
渔猎、采集学会用火群居生活
晚期出现母系氏族社会
约1万—5000年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磨制石器
种植粟稻饲养家畜制作陶器养蚕缫丝制作玉器
生活逐渐稳定
母系氏族社会
约5000年
新石器时代晚期
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父系氏族社会,逐渐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观察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分布图,结合教科书和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及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多源性、多样性、多元一体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
年。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中
规律分布着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反映了当时社会等级的分化和权力神圣化。出土的石器、陶器及大量珍贵玉器,说明手工业比较发达。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2.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
二、夏、商、西周的国家治理
1.夏朝的国家治理
阅读“学思之窗”,思考: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不同说法?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国家治理方式
夏朝
商朝
西周
结合教科书和所学知识完成下表,并据此分析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结合教科书和所学知识完成下表,并据此分析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国家治理方式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 禹 实行世袭制;中央设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相结合
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 汤
西周
二、夏、商、西周的国家治理
2.商朝的国家治理
政治上:国家机构更加完善
经济上: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结合教科书和所学知识完成下表,并据此分析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国家治理方式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 禹 实行世袭制;中央设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相结合
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 汤 商王之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实行内外服制;
西周
二、夏、商、西周的国家治理
2.商朝的国家治理
政治上:国家机构更加完善
经济上: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大盂鼎
西周青铜器,鼎内壁的铭文中有“殷边侯甸与殷正百辟”的记载。
结合教科书和所学知识完成下表,并据此分析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国家治理方式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 禹 实行世袭制;中央设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相结合
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 汤 商王之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实行内外服制;
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二、夏、商、西周的国家治理
3.西周的国家治理
实行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等
二、夏、商、西周的国家治理
3.西周的国家治理
实行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等
二、夏、商、西周的国家治理
3.西周的国家治理
实行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等
二、夏、商、西周的国家治理
3.西周的国家治理
实行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等
二、夏、商、西周的国家治理
3.西周的国家治理
实行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等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国家治理方式
夏朝 约公元前 2070年 禹 实行世袭制;中央设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相结合
商朝 约公元前 1600年 汤 商王之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实行内外服制;
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实行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等
结合教科书和所学知识完成下表,并据此分析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早期国家的特征:
1.建立了世袭王朝,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架构,具备了职官、军队、刑法等国家机器。
2.血缘关系没有彻底被地缘关系取代,国家内部结构往往只能采取部族、方国联盟或分封制管理形式,比较松散,中央集权程度不高。
3.职官系统采取世卿世禄的固化的等级结构方式。
4.国家治理使用礼治而非法治。
——习近平主席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及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
二、夏、商、西周的国家治理
1.夏朝的国家治理
2.商朝的国家治理
3.西周的国家治理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问题一:下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有什么历史意义?
解题关键
通过阅读和查阅更多的商和西周初年的史料,展开分析,对西周民本思想的产生背景有所认识。
问题一:下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有什么历史意义?
思路引领
读懂材料,明确材料所反映的思想观念;结合夏商覆亡的历史教训,分析西周统治者提出这一思想观念的原因;通过前后比较并联系所学知识,理解这一思想观念的历史意义。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通“鉴”,意为镜鉴。
——《尚书·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问题一:下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有什么历史意义?
思路引领
商朝政权与神权相统一,商王遇事必定占卜就反映了这种情况。但夏商覆亡的历史教训使西周统治者认识到,依靠天命进行统治是不牢靠的,统治者还应当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保护“小民”。《尚书》中的这两句话就是周人这一思想的反映。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问题一:下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案提示
两则材料反映了西周统治者从重神观念向重人观念的转变,统治者逐渐认识到民的重要性,这一转变对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产生有重大影响。孔子、孟子的“仁”与“仁政”思想,以及历代以民为本、民为邦本的呼声,在治国理政上发挥出积极作用。中国历史上国家治理比较好的时期,也是民本思想受到重视的时期。
问题二:阅读下面这段话,查阅相关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考察其分布特点,就中华文明的多源性与统一性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我国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中说:“相对于世界其他几个
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
解题关键
首先要对中国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的分布有一个基本了解,对这些文化遗址的分布区域、文化类型有基本了解。
问题二:阅读下面这段话,查阅相关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考察其分布特点,就中华文明的多源性与统一性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我国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中说:“相对于世界其他几个
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
思路引领
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分布演变规律,并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分布范围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问题二:阅读下面这段话,查阅相关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考察其分布特点,就中华文明的多源性与统一性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我国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中说:“相对于世界其他几个
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
答案提示
考古发现证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西辽河流域、北方草原文化区,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呈现出多源性。但中华文明起源又表现出统一性,即以中原为核心的文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主干,对周边产生深刻影响。夏商西周早期王朝国家都是在这一区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